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1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且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良好状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不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发展。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与适应的情况。”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这表明,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

3.个性特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三、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益身心健康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适宜的强度与时间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益处,活动时间以半小时为佳。

参考文献:

[1]段景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运动心理作用

目前随着社会上“全民健身”热的出现,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到大学体育院系里产生的由“体育院(系)”到“体育健康学院(系)”、“体育卫生学院(系)”等的更名,由此可见社会及政府对身心健康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需求显得越来越强烈。然而,现代高科技,一方面给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设施,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些负性的影响,如运动不足症、亚健康、现代“文明病”等。针对这些负性影响,有些人采用吃药、打针和吃补品等方法,有的人则采用体育健身的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体育运动对情绪的调节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生理性或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我国古代医籍《内经》把人的基本情绪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七种,即所谓“七情”。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学生应该也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学生不但能“说出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而且还要能“观察和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产生愉、转移注意力、释放消极情绪等,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打打球,跑跑步,人的感觉不是更加劳累,而是轻松愉快,体育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锻炼了躯体功能,并能将由各种生活压力所致的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上的疲劳。一般体力疲劳经过休息之后很容易恢复,而心理疲劳则不容易调节。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疲劳后,会随体力疲劳的恢复而恢复。而且,在体育运动中,人的精神专注于运动中,可暂时抛开生活中的各种烦恼。运动的竞争、游戏性质也使其充满乐趣,是调剂心身的好方法。

体育运动对意志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体育活动是磨炼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中需要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面临挫折时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比赛场上,观众们不仅把掌声和鲜花给优胜者,而且对遭遇伤病、落后、意外事故等仍能坚持比赛的运动员更加钦佩、赞赏。体育运动可以达到心理训练的效果,使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以体育运动中的坚强意志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一定会不怕困难,富有成效,取得成就。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培养良好的性格

体育运动可使人形成开朗活泼,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做事果敢,遇事冷静等优良性格特点,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耐受力和亲和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属于技能范畴。技能是经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技能训练有助于能力培养。在体育运动中需要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头脑机智、灵活,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使人这些方面的能力水平有所提高。体育运动可作为一种交往的媒介,促进人际交往,大部分运动项目都是需多人共同参与的,其他单人项目也需在别人的比赛和交流中才更有乐趣。因此,喜好运动的人往往会交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体育运动还强调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中,这有利于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把这种精神运用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是给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反复得到的是失败的体验,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由此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比较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否则差生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要鼓励学生作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树立三维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躯体没有疾病、伤残或不适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未能意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关心自身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开始超出了唯生物学的范围。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46年国际卫生会议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法》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为疾病或瀛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一概念即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研究指出,个体只有在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会等五个方面都健康(也称健康五要素说),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或称之为完美状态。综上所述,目前人们的健康观已经趋于一致,即从多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健康水平,特别强调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促进;成才

现阶段,高校学生面临着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致使其心理压力剧增,并由此诱发了心理问题的出现。据相关调查表明,心理亚健康的状况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因此所导致的恐惧、自卑、自闭、消极、厌世甚至轻生等重大心理问题也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伤害程度已远远大于体质健康的影响。因此,积极探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手段,已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体育具有重要的健身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进而全面提高人体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在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并对相关的途径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切实发挥体育教学的重要功能,为探求凸显实效性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路,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这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健康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健康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有效的拓展,已由传统的体质健康、没有疾病转变为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等三大健康素质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能够确保社会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与协调性,促使社会个体在情感、意志、行为、心境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趋于和谐,呈现出较高的心理抗压能力,进而有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特殊群体,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群体的健康素质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长时期地受到学业与就业双重压力的影响,致使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普遍存在着亚健康的形态,而一旦这种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亚健康状态不能得到有效地缓解,则势必会诱发心理问题的出现,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不仅会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目标,同时还会对学校整体教学效果的获取,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应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提升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不仅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社会发展给予高等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是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理念,提升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维护与促进途径

(1)切实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与维护体系。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确保社会所需人才的整体质量。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中,健康素质占有主导地位,是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现阶段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与维护体系,通过对体育教学所具有的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重要功能的运用与发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建立起心理监察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进行全程跟踪,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针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康复机制,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来开展相应的工作,使得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与心理康复机制的重要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这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2)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渗透式的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与维护,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感染、引领与震撼,实现对心理环境的有效净化,进而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应注重对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以便于切实发挥校园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影响作用,给予学生心理的抚慰与心灵的感召。要注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弥散性”特征的发挥,使之形成持久性的渗透式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润物无声”式的熏陶与影响。

(3)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用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教学育人功能得以切实发挥的重要途径。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形式多样性、参与自主性以及内容丰富性等特征,因而更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因此,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喜好来选择具有适应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使之能够在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情绪愉悦、心情放松地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当中,使其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进而使其心理健康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进而消除因业余文化生活的枯燥而引发的心理空虚,使得学生的日常生活得到有效的充实,进而确保其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情绪饱满、心情愉悦、心境豁达,进而能够有效地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张艳芳.如何营造轻松愉快地体育教学心理环境[J].新课程研

究,2008(5).

[2]陈晓莺,周辉.体育教学心理环境极其优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4

1、体育活动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功能提高

1.1 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智力正常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智力正常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外心理学家就通常用智力测验来测量人的智力,以智商表示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认知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体育活动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它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感知动作的形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和方法,以及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等。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等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灵活性、敏捷性,还有助于挖掘青少年的思维潜能。

1.2 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的情绪稳定。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这说明一个人身心活动和谐,喜怒无常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体育活动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青少年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使之服从活动的需要。同时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善大脑皮层与产生情感的各皮下中枢神经的调节能力,因而能促进青少年的情感的自控能力的成熟发展。

1.3 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优良意志品质的形成。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合理的生活目的,并有达到这些目标和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一切体育活动都要求人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还充满着失败和挫折,因此它与意志品质始终联系在一起。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1.4 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短人际间的距离。在运动协作中能彼此尊重、平等相处,还能做到分享集体与他人的欢乐与痛苦。从而有助于形成待人诚恳、合作、有礼貌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体育活动有益于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据多方面的调查显示,心里障碍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大问题。现代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面对升学、就业等精神负担重,如承受不了往往容易引发打架斗殴、精神失常、自杀、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神经衰弱是青年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体育活动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对神经衰弱、忧郁症等多种神经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有治疗作用。尽管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不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国内外已开始流行起来。

3、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各方面的影响。

3.1 体育活动对性格的影响。体育活动使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使性格产生质的变化。在国外的一项实验观察中,运动技能好的少年儿童表现得积极、冷静、有办法、有人缘和合作精神;反之则畏首畏尾、羞羞答答、紧张等消极倾向。经常有计划地从事体育活动对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活动能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及其自制力、果断性、纪律性等,这些都对性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体育活动对兴趣发展的影响。体育活动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社会文化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力,还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加趣味,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此外,它还具有积极性休息的作用。

3.3 体育活动对个性发展的影响。第一,体育活动能展现自我,能宣泄精神压力,并能缩短人际间的距离。在体育活动协作中扩大交往,因而是清除心理冲突、发展个性、使之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理想方法。第二,体育活动最少依赖性,活动中要遵守规则,与他人真诚合作,因此是培养青少年正确处理独立于依赖性矛盾的良好途径。第三,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健全体魄,而且能促进个性的发展。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价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09-01

众所周知,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健康体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健康的体育活动还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并提高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实际上,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体育活动的作用是个关键问题。虽然,以往的体育教学也谈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思想品德,但具体的落实并不见其效。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改革,体育活动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功用价值。体育活动有意识的通过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

情绪状态是衡量人们心理健康的最主要指标之一。情绪的好坏对于人们的生理、身心健康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情绪反映,如忧郁、紧张、压抑等,通过体育活动则课转移人们对外部事件的不愉悦情绪和行为,从而使人们从痛苦和烦恼中走出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二)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的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疲劳长期持续便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降低学习工作的效率。学生在持续紧张的学习所产生的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时,心理和生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这种疲劳会造成人们神经紧张衰弱,而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便会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放松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经常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都有很大的益处。

(三)体育活动可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人们在做某件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的一种精神。意志品质对人们而言,既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又是对克服困难的一种坚韧精神,同时,它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由于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环境条件,要求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客观困难,天气的恶劣,运动难度和意外障碍等,还有一些主观困难,如心理的畏惧胆怯,疲劳、运动损伤等。在克服种种困难中便会培养人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做到坚持不懈,并能将此种精神迁移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二、体育活动对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体育活动对提高人们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既存在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现象。这种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合作交流和竞争意识将会潜移默化地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一)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在现代社会,合作精神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合作是建立在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共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合作有利于个人与他人一起工作,尽快又好的获得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增加交流,彼此信任对方。现代社会需要有合作的精神,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就,就需要有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精神,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获得事业的成功,否则,将难成大业。

(二)体育活动有助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通过体育活动课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也可以使人们忘却痛苦和忧愁,消除孤寂感,并逐渐形成与人交往的习惯。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课更好地打开其人际交往的圈子,使其变得开朗热情。而性格外向的人也课通过跳舞、打球等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人的社会交往,而且体育活动的社会交往特性又会吸引人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

协作能力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获得培养的。从事体育活动的项目,需要个体与他人的协调配合,通力合作。这才能使机体目标又好又快地实现,而且个人作用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经常性地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加强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三)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

竞争是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的基本原则。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使个人不断努力奋进,以便提高个人素养,适应社会的要求。一般而言,在独立性的任务中,竞争有优越性,因为在这样的任务中,对成员间相互协作的要求不高,个体活动的目标不是击败他人,而是指向任务的成功。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体育教育中,努力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而很好的适应社会。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幼儿户外活动 身心健康和发展 有效策略 国家基础教育宏伟目标

前言:

幼儿教育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幼儿的成长发育关系着家庭、学校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未来人才竞争的核心。因此,帮助幼儿更快、更好、更健康的成长是当前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们因为年龄小,在家中又往往是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造成了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样很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这样的状况普遍存在于目前的幼儿教育当中,因此,如何搞好幼儿们的户外活动,帮助孩子们形成集体意识和形成互相协作与互相交流沟通以及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孩子们户外活动的积极参与性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所以当务之急,幼儿教育应当注重孩子们户外活动的积极健康以及孩子们发展身心健康的重要课题,为此,开展提高幼儿户外活动质量的有效探讨就是教育必须面临的现实,我们应当从当前的幼儿教育现状出发,逐步深入的探讨提高幼儿户外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心灵健康的基础,因此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就离不开户外文体活动的积极锻炼。提供良好的、安全的、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就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的幼儿户外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

从现行的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章程》中,我们了解到:“幼儿们每日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应不少于一小时。”同时,其他的诸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以培养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体质,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明确的感受到,国家以及各个地方以及学校对已孩子们的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的情形却不是非常乐观,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国家规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有限、活动器材也不是十分健全,导致了很多孩子们缺乏户外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老师们或许出于安全的考虑,认为室内活动便于管理,而忽视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的组织,还有一点则是很多孩子们是独生子女,缺乏集体意识,不愿意参加户外活动。这些都导致了孩子们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其次,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活动量不足。

幼儿的户外活动应当是丰富多彩的,重要包括一些基本的体操、舞蹈、游戏以及各种器械运动的练习。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对这一点意识不够,没能很好的贯彻国家《幼儿园工作章程》的相关规定,大大的缩小了户外活动的范围,只在户外活动中进行一些简单的低强度的游戏及器械活动,造成户外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均明显较低,导致导致户外体育活动形式过于单一而且孩子们的活动量也明显不足,达不到锻炼身体的要求。

二、幼儿园户外活动设计探索遵循的基本原则

幼儿活动的开展不仅关系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教育的根本。我们在推广幼儿园户外活动时,要有区别的对待。因为幼儿活动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进行户外活动的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户外活动的全面性与经常性原则

户外锻炼的目的追求的是身心的和谐发展,为的是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开展幼儿户外活动,就是要本着遵循机体活动机理,全面锻炼身体的目标进行一定强度的户外活动。因此,户外活动的开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起孩子们适应环境,提高身体协调性能,陶冶身心,愉悦情操。户外活动全面性应该注意培养孩子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不仅从身体上得到锻炼,同时从心理上培养起孩子们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品格。

(2)户外活动趣味性与材料的导向性原则

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从何而来?熟悉孩子们心理的老师应该清楚,孩子们对新鲜事物以及具体的体育器材等事物容易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体育器材的材料应该十分注重孩子们的身体与器材的融合性,把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作为首要考虑的条件。于此同时,在进行户外互动的组织时,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多多设计并投放那些趣味性强以及安全易操作的器械材料,以此来激发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各种不同体育器材的引导,开展起来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以实现孩子们身体协调性的锻炼和机体体质的逐渐增强。

三、科学有效的儿童户外活动指导策略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孩提时代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们骄纵的脾气,因此,幼儿园的孩子们很多都不太愿意参与集体的户外活动,也缺乏团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如何吸引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户外活动中,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1)增加户外活动里自主选择的游戏情景

孩子们天生好玩,这是童真的表现。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活动中营造一种“游戏的情景”。要有效地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就要增设一些情趣性的东西,有角色参与的活动。如灰太狼和喜羊羊的故事,让孩子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孩子们更能乐在其中。并且在活动中,既做到了身体锻炼的目的,也达到了开发智力的效果。通过灰太狼和喜羊羊之间的斗智斗勇的游戏,把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游戏变成了运动,将运动溶入游戏,这才是最好的户外活动的体现。

(2)创设童趣盎然的运动游戏情景,并且注意师生之间的角色换位。

运动游戏情景是最能吸引孩子们的一种活动,如何将游戏变成运动是老师们要考虑的教学问题。例如孩子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如何把这个游戏变成一种既能锻炼身体,又好玩的游戏,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假设让老师和孩子们扮演游戏中的兔子和乌龟,并且让一些孩子扮演裁判。在龟兔赛跑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像小兔子一样活跃的跳动,让老师扮演成老乌龟,缓慢的爬行。这样一来,孩子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很好的完成了这样一种情景游戏,同时也拉近了孩子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而后,孩子们和老师可以变换角色,分别扮演乌龟和兔子,这样做,孩子们不光是蹦蹦跳跳的进行了身体锻炼,还学会了爬行一类的运动技巧。这样将游戏与运动结合起来,可以大大的激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提供了孩子们共同活动的机会,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可谓一举多得。并且因为孩子们对动物的喜爱,他们乐于投入到这样的角色扮演中,并且不知疲惫,至始至终都能很好的享受这种户外活动的乐趣,可以很好的达到户外活动的锻炼目的。

结论:

文章分析了当前幼儿教育中户外互动开展存在的一些弊端,指出了开展户外活动对于发展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并且就如何提高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提出了几点科学有效的改善幼儿户外活动的指导意见,以帮助实现孩子们更好、更健康的身心发展,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