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试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试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范文1
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外语习得有重要影响。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已经证实,学生的自尊与其学习成绩有密切联系。怀利(Wylie,1979)对该领域的大量研究证明,学生的自尊与学习成绩存在正相关;瑞达(Reda,1995)的研究表明,自尊与学生的学习动机都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行为加工水平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张林,2006)。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能记住学生的名字,就是关心、尊重学生的表现。另外,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称谓学生”,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融洽,构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
二学生角度
库珀史密斯(Copper Smith)指出,孩子的自尊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环境里的有利或不利的经历以及“重要的人们”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在这些重要的人当中,父母是第一位,教师是第二位,朋友位列第三;父母对孩子的自尊影响最大,其次就是教师(Jane Arnold,2000)。
1学生的自尊
关于自尊的定义,不同的专家持有不同的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罗杰斯(Rogers)就在其自我理论中提出“人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马斯洛(Maslow,1965)认为自尊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个体一方面要求别人重视自己,另一方面要求自尊;马克利尔(Mark Lear)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对自尊进行定义,“自尊是个人人际关系好坏的内在反映。自尊是个人对其个人和社会,尤其是和重要的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观度量,反映了个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体眼中的重要性,以及别人对他们亲密程度的看法和关系程度”(张林,2006)。尽管他们对自尊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都承认自尊是个人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的重视。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被人理解和受人尊重。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并保护其自尊。
2“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的尊重
人们在人群中被他人、尤其是领导或长辈叫出自己的姓名,会有受重视和尊重的感觉。学生也会有同感,能被老师叫出姓名,心里也会倍感亲切和温暖。作为教师的我们,曾经也作学生,也一定曾有过被自己的老师记住名字的自豪经历或也体会过老师叫不出或叫错自己名字的尴尬。而今已为人师的我们,站在讲台上,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我们还应该照顾到学生的感受,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如库珀史密斯(Copper Smith)所强调的,教师对学生的自尊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增强学生的自尊,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及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3“称谓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英语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学生在这门科目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本来的英语基础也不扎实,上英语课时就显得很吃力,遇到困难,很容易就放弃。为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和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适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和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优势取有激励作用的称谓,如“耐心先生”“博学达人”等,这样的称谓可以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保持上进的心理;或者能做到不看名单就可以准确地称呼学生的名字,时不时赞扬和鼓励学生,说明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优点和能力,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而学生也会在获得老师肯定后自我认可;如果教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只能用手指说“这位同学”或叫学号,这不仅显得教师对学生不够用心,而且学生听了,心里不免会有失落感,会感到自己不受重视和被人遗忘,因为老师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住。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而且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副科”,若是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被打消了,学生就很难再燃起学英语的热情了,更谈不上进步了。
三教师方面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共同创建的。作为教师,不能只是站在讲台上低头讲课却浑然不知学生具体在做什么,还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确保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也就是说,上课时教师应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1.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约翰逊(Johnson)认为“课堂管理‘是’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以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艾默(Emmer)则将教师课堂管理视为教师一连串的行为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合作感,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创建教师情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杜苹,2005)。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为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以发挥其最大效用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对影响教学和学习的诸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
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纪律涣散,学生迟到、旷课或在课堂睡觉、看小说、玩手机;师生交流少,课堂互动难以进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等。面对课堂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不能以事不关己的态度来应对,因为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和学习的顺利开展,还会导致课堂失去固有的严肃性,而学生也更加肆无忌惮地做他们的事情。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中心,对课堂管理问题的处理负主要责任(秦佳,2009)。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优化课堂管理,以促进英语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有效进行。
2有效维护课堂纪律
公共课程的考勤主要是为了维护课堂的严肃性,督促学生按时上课。考勤虽然是约束学生的有效方式,但也是费时费力的事情。而且在学生眼中,点名考勤还是机械呆板的行为,因为教师只能对着名单念名字,根本和学生对不上号,有时甚至出现一个学生给几个学生答“到”而老师却被蒙在鼓里的现象。“记住学生的名字”可以解决点名考勤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之后,上课时不用看名单就可以叫出向学生的名字。学生不管迟到还是旷课,都很容易被老师发现。教师记住了学生及其名字后,如有学生的课堂行为影响其他同学时,老师可以直接叫出“肇事”学生的名字以提醒或制止。而且学生受到提醒后,自然不敢再放肆而选择与老师配合。“记住学生的名字”不仅可以避免考勤的麻烦,还利于维护课堂秩序。
3以真情管理课堂
教师真挚的感情,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愿意同教师交往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秦佳,2009)。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确保学生能充分吸收课堂学习内容,为此要用真情与学生交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教师在学生身上投入情感的体现。教师只有通过用心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特点,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记住学生,将人与名字对上号。学生意识到教师用心良苦,会对老师心存感激,感到老师关心、喜欢自己,也会喜欢老师和老师的课,上课时自然会懂得尊重老师,约束好自己的课堂行为,积极有效地投入课堂学习。
同时,还要优化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途径。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英语课堂的交互式活动很难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机会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也无法相互交流。而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增加了难度。要解决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难题,主要靠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其英语水平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做详细记录,而最基本的就是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做起。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和特点后,在课堂提问时,才能做到因人而问。在组织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时,也能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分组,促进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4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项茂英(2004)提出: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师生关系必须融洽。师生关系好,自然会促进英语学习,正如古言“亲其师,便信其道”。“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充分尊重学生和关注学生情感的表现。师生互相尊重、互助互爱,师生关系会变得和睦融洽,这样有利于构建轻松、活跃的英语课堂。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踊跃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现代教育也是提倡这样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夏纪梅,2006)。
四结语
叫一个学生的名字,表扬一下他的积极行为,都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马桂华,2009)。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称谓学生”,似乎是小事,但却是教师热爱、尊重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维护学生自尊的有效途径。“记住学生的名字”,便于教师适时地维护课堂纪律,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增进师生的交流沟通,创建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从而推进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J.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Weidong Dai.Mo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ethodolog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2005.
[3]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马桂华.成功管理课堂的四个关键[J].中国音乐教育,2009(10):38-42.
[5]秦佳.初探大学英语课堂管理优化策略[J].华章,2009 (9):59-60.
[6]夏纪梅.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项茂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外语界,2004(4):37-42.
试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范文2
论文摘要: “以人为本”是广泛应用于西方企业管理领域的一种管理理念。本文介绍了该管理理念的产生渊源及其内涵,探讨了该理念对实施高等院校教师管理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办学的基础,是学校的灵魂,没有了教师,学校也就不称其为学校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关系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
西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产生于企业管理领域,是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史上,19世纪末以前的企业管理基本上属于经验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以电为动力的自动化生产的普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单纯凭经验进行管理的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1911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也奠定了泰勒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泰勒将人作为管理的客体,重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引入管理领域。开始于1924年的霍桑实验,把现代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阶段引入人际关系阶段(行为科学阶段)。人际关系阶段以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学为其显著特征,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以“社会人”为假设,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因而要求管理人员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所要完成的任务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人的需要,关心、理解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使组织成员的归属、自尊等非理性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使个人人格的完整性得到一定的保护。“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二、“以人为本”理念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以培养人和教育人为主要任务的特殊组织,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来实施学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师管理,即要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教师的价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要从教师的教育生活世界出发,真正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淡化“官本位”思想,以教师成长为本,坚持对话与沟通,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实现教师与组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1.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实行民主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制度治校、量化管理,强调对教师控制、监督、制约,强调管理就是领导、就是令行禁止。这种管理,其优点在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责分明,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最大的局限性是忽视了人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了人性,忘记了学校管理的一切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极易使师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劳动特点决定了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不应该只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不应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应给予教师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权力。这样不仅可以使政策更具现实性,避免朝令夕改,强化制度的权威性,而且可以减少摩擦,降低运行成本,营造民主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明确高校教师需求,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激励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以某种刺激作为诱因,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外在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詹姆斯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能力在平时表现和经过激励后的表现之间的差距是50%~60%。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平时的工作效率是30%,则得到充分激励后,他的工作效率可以达到80%~90%。即在一个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激励程度。因此,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增加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保证。
而激励措施是否有效,取决于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在当前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可以得到满足。而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的知识分子,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才是他们最典型的内部特征。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容忍经济上的清贫,却无法忍受精神上的窘迫。因此,要达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的目的,使激励措施更为有效,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就必须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了解教师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并尽可能地满足其需要,倡导个性发展,使其感受到来自管理者的人文关怀。
3.建立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
在高等院校,教师追求的利益既是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教师选择一个学校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个人发展前景为目的,而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个人发展成就得以满足的通路。所以,建立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搭建干事业的平台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关键。可以用“银行效应”来形容宽松的工作环境对高校教师的作用。“银行效应”是指银行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存款,实行的关键措施是存户有取款的自由,自由度越大,吸引的存款额也就越大;限制或取消取款自由,其结果不是保住了存款,而是急剧减少乃至破产关门。
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高校环境是由学校的知名度、学科水平、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是教师努力工作的基本环境和基础,但学术环境建设更为重要、更加困难。学术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术硬环境主要包括实验设备、文献资料、科研经费、后勤保障等,学术软环境主要包括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有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工作充满热情。在高校教师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湘洲,陈仁新.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机制探索[j].科学与管理,2005,(5):54-56.
试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范文3
一、会计形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个相对独立领域的背景
从今天的眼光看,会计是一个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一般是以会计为主体。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但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形成这种格局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开始形成于20世纪,并得到相应的发展。
现代公司制度、市场与会计具有共生互动性(注:胡玉明:《试论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共生性》,《会计》,1996年第6期。)。企业组织形式沿着独资、合伙和公司制度的轨迹发展。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环境下,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独资、合伙企业为主。这时,会计只是在一个企业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基本上也只是簿记,主要是记帐和算帐,报帐不是主要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扩大了会计的服务对象,使其不仅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而且还为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服务,同时,会计的内容也得到了拓展,会计不仅要记帐、算帐,而且还要报帐(按公认会计原则编制会计报表)和查帐。
以股份公司为基础而出现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对现代会计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刻的。正是基于两权分离,适应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不同信息需求,现代会计才逐步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管理会计(Management or Managerial Accounting)与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
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为外界与公司存在利益关系的各界人士服务。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财务会计正是从这些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要求出发,集中研究有关的会计,并着重通过正确提供各种财务报表来满足上述各有关方面的不同需要。由此产生了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会计观”,从而形成了“财务会计”这个概念。由于那些与公司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界人士,都不直接参加公司管理活动,他们只能从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中获得有关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间接材料。为了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他们要求财务会计一定要站在“公证人”的地位,客观地反映情况,以保证有关资料的真实可靠。于是财务会计从日常的财务处理到提供财务报表,都要严格遵循符合公司外部各有关经济利益关系人利益的“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之精华体现于公司财务会计之中。因此,完全可以说,财务会计是一种社会化的会计,其提供的信息是一种社会化的公共产品。
管理会计则不同,它继续保持其原有的“阵地”,主要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即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相关信息。如果说财务会计是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会计观”,那么,管理会计就是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会计观”;如果说财务会计是社会化的会计,那么,管理会计就是企业化或个体化的会计。它只是为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正所谓“相关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Right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o right people at the right time)。
如果说,管理会计主要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那么,会计一开始就是以服务于经营管理为目的而产生的,因此,会计一开始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管理会计”。尽管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会计分支。但是,会计发展史却表明,最早期的会计就是管理会计。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财务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记帐、算帐)也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甚至被公认为财务会计典型特征的复式簿记(推而广之包括总帐与明细帐的平行登记、帐证、帐表以及表与表的核对等),从本质上看,与其说是一种科学的记帐,不如说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它同样也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体系中,记帐、算帐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只有报帐才是财务会计之本质。财务报表只是核算结果的表格化而已(注:当然,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财务会计社会化要求,公认会计原则对会计核算具有规范作用。历史成本原则尽管“四面楚歌”,屡受指责,但其地位依然如故。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还需要它。)。“从完整的意义上说,财务会计首先同时是管理会计(广义的管理会计)。它服务于企业管理,是以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提供集中、概括性的资料,为企业的高层领导服务”(注:余绪缨编著:《管理会计》(修订本),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4月版,P.15.)。
综合上述,市场和公司制度的产生和,促使原先只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管理会计”),突破了只为一个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局限,走向,分离出一个侧重于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化会计——现在人们所说的“财务会计”。从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别按各自的性质和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今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已经发展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会计学科领域,但从整体上看,它们属于会计的“同源分流”。
二、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
尽管会计一开始就是以服务于经营管理为目的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管理会计”,但是,自从财务会计从管理会计分离出来之后,作为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管理会计本身也得到了发展。在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注:有关两个阶段的划分和论述了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效益的学科》,《经济》,1983年第4期。)。
1.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发展起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管理会计如何为提高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服务,便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于是,“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异”(Variance Analysis)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入管理会计,成为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从1918年开始,哈里森(G. C.Harrison)一直致力于标准成本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to AidProduction)、《新的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inthe New Industrial Day)和《成本会计的科学基础》(ScientificBasis for Cost Accounting)等著作。1919年创立的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1957年更名为全国会计师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标准成本的开展。到20年代,标准成本已经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发展。1930年,哈里森还把他对标准成本计算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标准成本》一书(注:参阅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PP4—7.)。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主持人麦金西(J.O.Mckinsey)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对当时的私营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极大的。为了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麦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同年,著名会计学家奎因坦斯(H. 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Managerial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Managerial Accounting)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同时,布利斯(Bliss)所写的一部管理会计方面的著作《通过会计进行经营管理》(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也相继问世(注:杨宗昌等:《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P. 114.)。美国会计史学界认为,上述几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管理会计已有初步统一的理论。
但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管理会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它只是被看成会计配合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所作的一些尝试,只是作为原有传统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附带部分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一门新的学科的创立不仅要有本学科中的一些新的因素的成长,还要有相邻学科的配合和它赖以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或条件。所有这些在当时是不具备的。
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为主要的管理,其基本点是在的战略、方向等重大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果问题。我们知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的高低,通常可借助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来体现。把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纳入会计体系中,通过严密的事先与事后分析,促进企业用较少的材、工、费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其综合表现就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生产经济效果。可见,以泰罗的管说为基础的管理会计,对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同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和外界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因而,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还只是一种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仍处于管理会计历程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2.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尽管管理会计的发展起源于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但是,管理会计的真正发展却是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了所谓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被大规模地于生产领域,从而使生产得以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企业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情况瞬时万变,企业竞争更加剧烈。这些新的情况和环境,对企业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即迫切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形势,战前曾风靡一时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就显得非常被动,其重局部、轻整体的根本性缺陷暴露无遗,不能与之相适应。首先,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着眼于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把重点放在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个别环节、个别方面的高度标准化,为尽可能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创造条件,但是,对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则很少考虑。这种在新的情况下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其次,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不把工人当做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而是把他们当做机器的奴隶或附属品,强调管得严,才能提高效率,使广大工人处于消极被动和极度紧张的状态,势必引起工人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因而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正是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的根本缺陷,不能适应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它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也就成为的必然。现代管理科学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它由“管理科学派”和“行为科学派”这两大理论学派组成。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在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Controller)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确。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在一份报告中,又以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60年代,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化。1962年贝格尔(Becker)和格林(Green)发表了《预算编制和职工行为》(Budgeting andEmployee Behavior)一文。该文对管理会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行为会计作了精辟的论述。进入70年代之后,又有柯普兰(Caplan)的《管理会计和行为科学》(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BehavioralScience)、霍普伍德(Hopwood)的《会计系统和管理行为》(AnAccounting System and Managerial Behavior)等优秀著作问世。上述这些著作对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到70年代末,美国学术界对于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可谓达到了高峰,仅以管理会计命名的专著和教科书就有近百种之多,真是群芳竞香,百花争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穆尔(Moore)和杰德凯(Jaedicke)合著的《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纳尔逊(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现代管理会计》(Modern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伦(Horngren)的《管理会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这些著作在美国相当流行,被公认为美国各大学会计专业的权威教材(注:杨宗昌等:《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PP.148—151.)。
至此,管理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其中,“决策会计”居首位。因为计划是以决策为基础的,它是决策所定目标的综合体现。
进入80年代,由于“信息学”(Information Economics)和“”(Agency ory)的引进,管理会计又有新的。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被广泛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显然有些过时落伍。为此,以美国会计学家卡普兰(Kaplan)教授为代表的创新管理会计学派致力于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由此迎来了一个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的“作业管理会计”。90年代是一个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新时代,管理会计进入了“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时代,并将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可见,管理会计是在新的条件下,以管理为基础,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术;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它们引进、应用到管理会计中,形成一个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包含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看,与执行性管理会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强调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尽管管理会计首先在美国得到发展,但是,它很快风靡西方世界,为许多国家所引进和发展。虽然我国直到7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但是,客观地说,新的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班组核算和60年代的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在20年年的企业改革过程中,我国企业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80年代末,与经济责任制配套,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厂内银行,由此,我国责任会计进入一个期。不过,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90年代以前的管理会计应用侧重于企业内部,没有明显的市场特征。进入90年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有所突破,河北邯郸钢铁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可谓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成功典范。
综合上述,管理会计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的,扩充了会计的传统职能,展示了会计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的作用,标志着现代会计科学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完全崭新的历史阶段。因此,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视为20世纪会计科学的重大事件。
三、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