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经济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的经济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的经济影响

旅游的经济影响范文1

1具备旅游资源特征的达斡尔民俗风情

达斡尔民族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里的民俗风情非常有特殊,当地的居民能歌善舞,舞蹈有着较强的观赏性,很多艺术家还对达斡尔族舞蹈进行了研究。这里的交通工具也比较有特色,比如大轮车,虽然尺寸比较大,但是却非常灵活,可以载运重量较大的物体,行走在沟壑草泽中非常敏捷,而且载运非常稳,不会产生较大的颠簸,这里的人民还给它起了非常形象的名字叫“早上飞”。达斡尔族的人民非常热爱运动,这里也经常举办体育活动,很多体育项目都具有趣味性,其中“贝阔”是人民最喜爱的户外运动之一,其属于球类运行,打法类似与国外的曲棍球,有着较强的观赏性,这种比赛可以在夜间进行,在空心木球中塞满松明,并将其点燃,在打球的过程中,会在赛场上画出红色的线条,在比赛中红色的火线仿佛划过了整个天空,场面非常壮观。达斡尔族的民歌比较高亢,其中扎恩达勒是当地人民比较喜爱的民歌类型,这种民歌的歌词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对劳动场景的描述,是当地居民在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唱歌形式,表达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化生活的向外。达斡尔族人在狩猎、务农时都可以随意填词歌唱,这种方式不仅能娱乐大众,还能借此传授生产知识。思亲歌、摇篮曲、四季歌、打趣歌等歌唱美好生活的歌曲也被一代代人传唱至今,而情歌的内容更是曲折生动,引人入迷。达斡尔族的面食也是极具特色的。早些时候,达斡尔族虽是以糜子、荞麦为主要食粮,却能在做法上创出许多新的花样来。被达斡尔族称为“敖斯莫”,的樱子米是将糜子坪熟,炕干后再碾制而成的,粒大、色黄。在蒸饭时还要放上许多芸豆,然后泡鲜奶、酸奶或娜鱼汤食用。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有时还直接用牛奶熬樱子米粥吃,唇齿留香。糜子也可以直接碾成颜色发白的子米,达斡尔称之为“西吉莫”。“西吉莫”有种特殊的吃法,是在下犊乳牛头三天产奶时,用其奶水拌“西吉莫”,做成“互热勒拉勒”食用,吃这种奶粥时,还要请左邻右舍前来品尝,共同享用。腊月初八这一天,达斡尔族有吃“互热勒拉勒”的风俗。达斡尔族民俗风情,是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

2对现有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利用和开发,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疆域辽阔,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民风自然淳朴、风景独特的黄花岛;号称龙江达族第一村的哈拉新村和达族历史文化展览馆;青年林场——国家级森林公园;敖包会、达斡尔族传统民居等等,这些在开发利用之下都可以变成旅游产品。经过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之后,这将成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人们带去财富。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哈拉古城(宋代金兀术点将台),如果可以利用相关技术将遗址修复原貌,再借此建成梅里斯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同时与哈拉新村一起进行统筹规划,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旅游市场。

3要确定五项原则,促进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1)在发展达斡尔文化旅游项目时,要坚持民族特色旅游。不管是哪一种旅游资源,如果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就会缺乏活力。没有了文化做底蕴,就会缺乏生命力,因此,在开发景点这个问题上,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一点。(2)在开发与发展时,要坚持市场原则。旅游产品开发需要面向市场,只有得到旅游者的认可的产品,才算得上是合格产品。开发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要掌握人们对旅游资源的需要以及旅游环境的要求,这样才能促进旅游资源的发展。(3)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合理利用各类的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造福。达斡尔族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4)还要坚持科技进步的原则。要搞好旅游设施建设。尽量选择方便快捷的高科技产品,增强创新能力,自主创造精品,占领优势,开拓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技术,可以提高旅游开发项目的质量。(5)开发旅游项目要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在发展旅游行业时,要遵循旅游管理的法规与制度,这样可以保证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业的主要竞争力,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当地的旅游生产力,还要体现出当地特色文化,这样才能使旅游产品更加有生命力。

4结语

旅游的经济影响范文2

1搞好科学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依据。各级政府部门在发展云南省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8]。二要分析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及周围环境。制定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特色品牌。三要重视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及生态的破坏。四要重视乡村民俗文化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政府要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当地有为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田园风光旅游景点,开设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9]。

2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缺乏旅游开发资金是只有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乡村旅游应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10]。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可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金的竞争性项目,政府应从其投资领域中退出,发挥投资引导的作用。可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积极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优先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财政支持,从微观的角度为具有竞争潜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或企业提供必需的信贷保障;此外,要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节气、民俗等文化资源,筹划并举办民俗文化节,展示民俗文化以吸引企业投资、外商投资及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业投融资体系。要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充分吸纳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盟乡村旅游建设。建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标准,从资源、市场、服务、交通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管理;加强人员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使他们提高修养,崇尚科学。此外,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拓宽营销渠道,与周边的旅游景区相结合,扩大市场。

3结论

旅游的经济影响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经济 观光 农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自然优闲的田园生活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随着“世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城市(城区)联盟第一次峰会”举行。乡村旅游已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倍受世界关注,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及内涵

(一)乡村概述

西班牙学者Rosa Mary′a yagu e perales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乡村旅游是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实现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的目标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的内涵

(1)从地理角度看,乡村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城市相对,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2)从乡村资源看,不仅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聚落、民俗、文化、饮食、服饰、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等。

(3)乡村旅游的特色是乡土性和地域特征,要让参观旅游者体验到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21世纪的来临使人们原有的价值观、消费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旅游是一种提高精神层次和优化生活品质的新方式,它是一种对精神和生活品位的追求,而绝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工作之后的休息与调整。同时,人们对于旅游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赶场式”的疲倦旅游方式,旅游的需求开始由“表层游”转向“体验游”,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健康、前卫和个性的消费模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

(2)促进农村人文环境的改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加,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现代化大都市都形成了明显的热岛效应和钢筋水泥现象,这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缓解生活压力、调节紧张状态、体验自然环境的最佳选择,乡村的居民正可以通过迎和城市居民这种需要以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并促使乡村民居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3)促进农民多业化,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极大的联动效应。乡村旅游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甚至当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可以弃农做工或经商,向旅游区转移,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同时农户还可以通过独立经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让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去外出务工向自己创业转变,这样即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浪费需求也发展了农村经济,使得农民多业化。

(4)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环境、文化、使目的地的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农村由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转变,,乡村旅游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时,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随着城市远郊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道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农户的城镇意识增强,非农收入比重增大,农村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核心区域正逐步形成,并使城镇轮廓日益得以突现。为了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需要配套建设道路、住宿、餐饮、水电、通讯、管理、防护等服务设施从而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其最大优势就是把旅游发展切合农村实际来获取经济效益,但是乡村旅游还存在着对旅游层面理解不深,各自为政,缺乏规划和策划、人才匮乏、开发产品特色少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加强领导统筹管理,采取有效举措使其发挥最在优势,以其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的经济影响范文4

关键词:会展;旅游;城市经济;影响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2003)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1]。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

2.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根据拉斯维加斯会议及展览协会提供的数字,会议旅游者平均每人在该市停留4.1个晚上,而普通旅游者平均停留仅为3.7个晚上;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香港普通观光旅游平均停留3.36个晚上,消费4 778港元,而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者停留5.1个晚上,消费10 060港元[2]。

3.综合效益大。会展业是高盈利、高收入的行业,据有关专家测算,利润率一般有20%~25%以上。从国际上来看,在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及新加坡、香港等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城市繁荣。美国每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览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38亿美元。2000年香港举办了60余个展览,240个各类会议,吸引了31万海外参观者,这些人平均在港停留4.8晚,人均消费1.61万港币(不包括参展费用)。

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如1996年举办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德国政府拨款70亿马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汉诺威成为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并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4.创汇能力强。由于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吸引的海外客商不仅数量大,而且消费档次高,因此与普通旅游者相比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参展商为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例如即将举办的2010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家达到历史之最,其中有一项就是展示美食的,可以让大家吃到正宗的外国美食。

旅游的经济影响范文5

关键词 韩流 汉风 旅游经济 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F593.126 文献标识码:A

1韩中旅游文化产生后对两国旅游经济的影响

近几年来,便捷的交通、优惠的价格、特色的体验及丰富的购物,使得中国赴韩国游客人数迅速增长。据韩方统计,中国游客从2007年的106.8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610万人次,增长了近6倍。中韩互为第一大入境客源国。两国客流量呈大幅度增加趋势。现在中韩两国的旅客都已经成为两国旅游产业中稳定的消费者,给两国都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旅游者的互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高速增长的旅游人数,很大一部分是受“韩流”和“汉风”文化影响的。很多中国人因为喜欢“韩流”文化中影视剧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而希望到韩旅游,韩国人也在学习汉语的热潮推动下,纷纷到中国留学,踏上寻访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遗迹之路。韩中旅游发展得如此迅速,文化功不可没。正是因为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使韩中的旅游业保持了活力和发展机遇。

2“韩流”对韩国旅游产业的影响

下面是中国的“新京报”和新浪网合作的一项调查数据(“韩剧启示录”联合调查):性别:男8.59%,女91.41%;是否看过韩剧:是98.99%,否1.01%;是否会因为喜欢韩剧明星,而购买韩国的商品:会82.32%,不会17.68%;是否会因为热爱韩剧,前往韩国旅游:会76.77%,不会17.68%。数据显示,76.77%的中国人会因为对韩剧的喜欢而去韩国旅游,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因为在中国,喜欢看韩剧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比例,有46.97%的中国观众观看过10―50部韩剧。中国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了韩剧,也使“韩流”得到发展。这样,在“韩流”的影响下,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韩国旅游,“韩流”文化为韩国旅游业带来了机遇,也为韩中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1“韩流”产业的广泛性对旅游业的影响

“韩流”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最初韩国的歌曲、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剧、体育,进一步扩展到韩国的化妆品、游戏、服装、餐饮、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各个领域。这些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本身就具有广告作用,以其自身对韩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好了铺垫和宣传。同时,在这些行业中又涌现出一批大腕歌星、影星、球星、音乐人、舞蹈家、模特等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目光。这些明星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韩流”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已极大地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决定着人们的旅游选择。

2.2客流量

到韩国旅游的入境游客中,中国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升高。几年来持续增长的旅游人数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中国,年轻人一般比较喜欢韩剧,如今到韩国旅游的游客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受到“韩流”文化的吸引而喜欢韩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去韩国亲身体会自己在银幕上看到的感觉。因而在去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中,年轻人高达70%以上。

3目前两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共同改进的方面

3.1韩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饮食、饮水。中国人喜欢吃炒菜、多油的食物,而韩餐以清淡的小咸菜、泡菜、汤为主。中国饮食讲究用油,而韩国料理讲究去油。专门接待中国团的餐厅由于旅行社的报价低导致餐费也很低,提供的饭菜质量较为低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游客的旅游心情。另外在饮水方面韩国人以凉水为主,大部分的宾馆饭店都不供应热开水,所以中国游客在韩国很难喝到热开水。

(2)导游。现在90%以上的中文导游都是近几年由中国去韩国的留学生或打工者,他们的韩文中文都很流利,但是普遍缺乏对韩国历史文化的深层次了解, 致使对中国游客的导游介绍只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同时缺乏导游的专业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不高。

(3)路线安排。由于价格原因,一些真正反映韩国自然文化精华的旅游景点往往不被安排到旅游行程中,使中国公民在韩国旅游后有时会觉得“不值得”。

3.2中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中国经营韩国旅游市场的旅行社大部分掌握在承包和挂靠的个体经营者手中,其经营成本低,价格灵活,不受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经营范围混乱,搅乱了正常旅游市场,给中韩双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由于一些旅游团队接待质量低,引起了韩国旅游者强烈反感。

(2)缺少优秀的韩语导游。科班出身或经过正规培训的韩语导游不多,韩语导游大多数是朝鲜族,大部分未经培训、无证上岗,这些人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有待提高。

3.3两国共同改进的方面

中韩两国政府要共同加强对旅游的宏观调控。针对目前中韩旅游存在的弊端,两国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关管理政策,进一步规范中韩旅游市场。中韩两国政府都应根据各自的市场特征,对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控制和调整。同时通过出台政策加强管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两国政府应针对目前的市场需求,指导企业大力开发针对对方的特色旅游路线。政府应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指导和协助企业开发特色旅游路线,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林.略论旅游文化内涵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3(1).

[2] 李学江.旅游文化论[J].东岳论丛,2004(11).

旅游的经济影响范文6

【关键词】 国内旅游;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以国内旅游收入来说,从1978年的18.4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8749亿元,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预计过万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旅游业的地位也日益凸现出来。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这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使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从而创造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又会反作用于交通运输、金融、零售和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于旅游经济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不同的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杨群(2007)认为旅客流量、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倾向指数是影响旅游经济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了实证检验。旅游倾向指数不易测量,影响了模型的解释作用和预测作用。王德刚(2007)从居民感知态度等主观因素研究了其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细化为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从居民感知度去研究旅游开发是一个新的视角,不足之处也是数据的获得与度量问题。陈佳平(2007)从区域整合的资源条件、空间条件、市场条件等客观条件与旅游者行为、旅游开发者行为、经营者行为等主观因素两方面研究了它们对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从主客观两方面的综合分析为我们研究国内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还是存在主观因素难以准确量化的问题。常胜(2008)则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交通运输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给出了在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时应注意环境保护等相关建议。单独从交通运输来解释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强调旅游基础设施的作用,没有其他影响因素的引入不能全面地反映国内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

从以上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关于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产业和区域层面入手而没有综合分析各种主要因素对国内旅游业的共同影响,一些主观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难以准确量化。

一、我国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与国内旅游经济最直接相关的指标是一国的第三产业收入及其发展速度。通过对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可以了解国内旅游在第三产业中的活力。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自改革开放以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稳定上升态势,从最初的12.1%上升至2007年的39.1%。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于GDP整体增长速度,这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在第三产业中,国内旅游业是一个增长迅速而且对其他服务行业具有拉动效应的行业。邹晓明(2007)运用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得出了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关系的理论:长期来看,二者具有同向的动态变动趋势,即增长时同时增长,下降时同时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反映,自1994年以来,第三产业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基本上都保持在二位数以上,且13年中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基本上都大于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这说明国内旅游业具有极好的发展态势,对服务业整体具有良好的拉动效应。1995年至1997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很高,在20%左右;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小幅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0%以上;1999年又增至18.43%。唯一例外的是2003年国内旅游收入出现了负增长,这是由于“非典”导致了国内旅游人数的大幅下降从而使得国内旅游收入出现负增长。总的来看,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与第三产业的增长率相一致,说明国内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二、国内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与相关结论

考虑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变量包括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并以公路里程作为相关基础设施的代表,数据均由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年份从1994到2006年。

由《中国统计年鉴2007》可知我国的国内旅游收入1997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00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突破4000亿、5000亿和6000亿元大关。完成1000亿增幅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我国的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公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在经过2003年的小幅减少后在2004年突破1000万人次。这与我国设计两个带薪休假的旅游黄金周直接相关。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由1994年的52.9元增长至2006年的221.9元,翻了两番。

为了考查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机制,本文用Y表示国内旅游收入,用X1、X2、X3、X4分别表示国内旅游人数、城镇人均旅游支出、农村人均旅游支出、公路里程。

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

Yt=?茁0+?茁1X1t+?茁2X2t+?茁3X3t+?茁4X4t+?滋t

使用Eviews3.1计量经济软件包,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由此得到以下的回归方程:

^

Y=-2676.974+2.037126X2+3.982913X3+2.807439X4+6.354166X5

t=(-7.133043)(3.080156)(3.445004)(2.075315) (3.596574)

R2=0.993503 R2=0.990255 F=305.848 DW=1.498309

回归结果显示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0255,t检验、F检验和DW检验都能通过,说明模型拟合得非常好。应变量和因变量呈现高度的线性关系。回归结果说明国内旅游人数每增加1万人次,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分别增加1元,公路里程每增加1万km时,国内旅游收入将分别增加2.04、3.98、2.81、6.35亿元。

三、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说明旅游人数、居民收入状况和交通网络状况都对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公路里程。可以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因为代表交通运输网络的公路里程对国内旅游发展的弹性系数最大,要发展国内旅游应首先发展国内的交通运输业尤其是要增加公路里程。公路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中的作用最为关键,对其他运输方式和其他旅游基础设施具有带动作用。许多景区地处老少边穷地区,正是这些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缺乏限制了旅游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这些交通不发达地区的公路建设作用巨大。随着新的交通运输部成立,将形成更能统一调配的全国性的水陆空联运机制,有利于整个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2.继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与居民人均旅游支出直接关联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旅游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只有当居民可支配收入到达一定水平才会去考虑旅游消费。保持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势头是保证我国旅游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除了保持总体经济增长,关注收入的结构状况也十分重要。分析说明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对国内旅游经济的作用仅次于交通状况,但是很明显,城镇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对旅游收入的弹性系数远高于农村人均旅游支出的弹性系数。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增加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是增进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提高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

旅游的目的在于享受服务,相对于前两个因素而言,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更为广泛而间接地影响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国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国内旅游业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应该从整体上提高其供给水平,这既包括旅游资源的供给也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供给。只有当旅游业的接待能力、餐饮服务水平、应急能力等都不断提高时,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人数。模型中旅游人数作为对旅游收入具有最直接影响的影响因素,其乘数也达到了2.04。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旅游资源禀赋,景区在推销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时应把特色旅游服务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重点,提升导游等旅游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吸引更多国内旅游人数的重要途径。

4.走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之路

旅游业作为无害于环境的“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大部分的旅游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并且良好的旅游资源往往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国内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意处理好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保护等问题,如修建景区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时应注意不破坏自然环境等等。只有让国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绿色旅游”之路,才能持久地发挥其在第三产业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最终从整体上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叶良全.旅游经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7~18

[2]杨群.我国国内旅游经济实证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王德刚.旅游开发与居民感知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旅游科学2007(8)

[4]陈佳平.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8)

[5]吴忠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模型初步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