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容易拉伤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容易拉伤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容易拉伤的原因

运动容易拉伤的原因范文1

论文关键词: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中职院校学生的一种自觉、自愿、自发的行为,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开放性和自发性,容易导致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虽然伤害事故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受到人身伤害事故,不但对处在发育期的学生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也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伤害事故还可能给学生的成长和家长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因此,通过对惠州市部分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抽样调查,试图找出中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类型和原因,期望对中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惠州市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惠州卫校、惠州旅游学校、惠州商业学校、惠州建筑学校作为样本,并随机对4所学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专业书籍的阅读以及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的检索,基本了解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动态,为本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照。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177份,问卷有效率为88.5%。

2结果与分析

2.1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现状

2.1.1课外体育活动任害的类型与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常见的伤害是表皮挫伤、韧带损伤和肌肉拉伤。其中表皮挫伤有16例,占调查人数的9.03%;韧带损伤有7例,占调查人数的3,95%;肌肉拉伤有5例,占调查人数的2.82%。

2.1.2课外体育活动协罟项目的分布 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与学生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伤害事故也成不同的分布。比较流行的项目,伤害事故概率就高,反之则低。篮球和足球在中职院校较其他项目更为流行,所以受到伤害的人数也最多,共计23例,占调查人数的82.1%;其次为羽毛球13,占调查人数的10.7%;其他项目为2例,占7.2‰

2.1.3课外体育活动化害部位的分布 调查发现,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经常发生在面部表皮、上下肢关节部位和肌肉拉伤,尤其是皮肤表皮、上下肢关节损伤较多。面部表皮损伤15例,占调查人数的53.6%;上下肢关节损伤9例,占调查人数的32.1%;肌肉拉伤占4例,占调查人数的14.3%。

2.2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原因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对抗性和风险性。学生在运动中受到伤害事故的原因具有动态性、突发性和复杂性。活动伤害的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2.1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序的组织 中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多数是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指导是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受伤害的主要原因。中职院校对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都没有专人指导、组织,比较流行的项目场地较为拥挤,参与人数较多,经常发生身体碰撞和擦伤,比较容易受到伤害。

2.2.2课外体育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 调查发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前热身运动准备不足、认识不够,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体育活动的为数不少。尤其他们在中学时期参加体育活动较少,在自发参加的体育活动中,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普遍出现。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做准备活动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参加剧烈运动,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等器官机能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致使肌肉拉伤、韧带拉伤或挫伤等伤害现象时有发生。

2.2.3课外体育活动动作技术不规范 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欠缺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始终在无序和自发的状态下进行。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少学生对参与体育项目的动作要求和技术规范掌握的不够,甚至基本上不会。因此,在不会和错误的动作下,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伤害也在所难免。另外,有一些学生在大强度运动后,继续在饥饿和疲劳的情况下进行体育练习,忽视了身体机能状态。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机能下降,兴奋性低,稍有疏忽,就容易发生运动伤害。“技术动作不熟练、不规范,甚至技术动作错误或者违反运动规律,都会违背身体的生理解剖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不仅易造成自我伤害,而且易造成其他学生的伤害。

2.2.4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关键。有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项目中,动作复杂多变,对抗性强,要求身体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协调性与柔韧性。而在这些体育运动中,有些学生预防运动伤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强,自我保护的方法不当,即使意识到也容易受伤害,也因自我保护能力不重视,不会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而导致运动中伤害。

2.3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预防措施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如何防止和减少伤害是中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学生身心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减少对学生的人身伤害。为了减少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伤害事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加强安全教育,重在预防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少学生由于缺少运动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或不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忽视安全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学生较多。所以,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课外体育活动容易受伤的项目的要点,分析可能导致课外体育受伤的部位,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循序渐进,避免因体力透支造成不必要的课外体育伤害事故。同时,学校应举该办一些运动损伤应急处理讲座,让每个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技巧和应急处理办法,这样可以减少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发生。

2.3.2课内外体育一体化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课堂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实践应用。课内体育教师传授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对课内体育学习的实践应用,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技术和技能得到锻炼、掌握、巩固和提高。因此,中职体育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内体育教学,也要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只有体育教师正确的引导、组织和关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

2.3.3重视热身,加强自我保护 在体育教学中,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做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对做准备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使身体进入运动状态以前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前提下,动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克服惰性,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并对预防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以及因心跳过快而引起的心慌、恶心、呕吐、头昏等有重要作用。

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是预防运动伤害的主要手段。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并把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2.3.4购买保险、转移风险 学生入校时,学校有关部门应了解他们的家庭是否为其购买了伤残保险。对于没有购买的家庭应尽量引导购买。对于少数困难的家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其他途径(如困难补助金、助学金、捐款等)筹措资金为他们购买保险。学生参加保险,在伤害事故尤其是重大人身伤害事故发生时,能够降低和转移学生自身承受的风险,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3结论

3,1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对项目的喜好程度成正相关。在中职院校比较普及和流行的足球、篮球、羽毛球发生伤害事故的比例最大。

运动容易拉伤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陕西省;水上项目;运动员损伤;调查研究

一、前言

水上运动中赛艇是一项高技能的运动,属于体能耐力性项群运动项目,而且又属于典型的单一动作结构的周期性项群,常见运动损伤集中在腰部、膝关节、肩关节和腕关节等部位,而且多以慢性损伤为主。皮划艇运动是属水上周期性有氧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可见它是一个力量素质与耐力素质相结合的竞技体育项目。运动量较大,竞争激烈。皮划艇运动容易损伤的部位主要位于肩部、腰背部、足踝及上肢。通过对陕西水上项目运动员以及部分地市集训运动员的损伤进行调查分析,揭示水上项目的损伤特性以及陕西水上项目运动员损伤的具体原因和特点。以期能对训练和治疗做一指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陕西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78名赛艇、皮划艇运动员,男子运动员63人,女子运动员15人。其中60名长期参与专业训练,年龄16-28岁;另外18名为各地市参加夏季训练营的青少年队员,年龄均低于16岁。训练年限1-12年不等。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项目损伤进行研究。

三、 准备活动与损伤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运动员在开始训练前都有做准备活动,有55.13%的运动员能保证20min到30min的准备活动,并且有76.92%的运动员在做完准备活动后感觉身体充分预热,微汗,可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仍有5.13%的运动员缺乏对准备活动的正确认识,认为准备活动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年轻队员更加不重视准备活动。这些不良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训练效果,甚至会造成运动性损伤,从而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

四、放松活动与损伤

调查结果显示,76人在每次训练结束后坚持放松活动,占97.44%;只有2人没有做放松活动,占2.56%。说明放松活动很受重视,但是,在完成态度和完成效果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88.89%的受试者忽视放松活动重要性。训练当中的疲劳长期得不到恢复,进而形成劳损。37.18%的队员放松效果不佳,7成运动员放松时间不足,形式单调。通过在实习期间深入队员生活,不难发现,很多运动员的肩背部和腰部肌肉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僵硬现象,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往往感到肌肉酸痛和僵硬。这种僵硬若不能及时消除,逐渐积累可发展成软组织损伤。因此,训练后放松肌肉很重要,应当看成是训练的组成部分。从教练员和队医的角度来讲,也一直困扰着他们。应鼓励运动员相互之间去做放松,伸展,按摩,这样才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五、损伤状况

1、损伤特点

根据赛艇各部位身体发生损伤的情况,其中腰部损伤患病率为69.23%,位居第一,膝关节损伤患病率为43.59%,位列第二,腕部损伤患病率为38.46%位居第三,之后依次为踝关节损伤,肩背部损伤,颈部损伤,肘关节损伤。

腰部损伤则集中在慢性损伤,如腰肌劳损,比例高达近八成。这与项目技术本身有至关密切的关系。基本技术可简单概括为推桨和拉桨,在拉桨的过程中,运动员从推桨末两手引桨至最大伸展位置,依次完成蹬腿、伸膝、伸髋、倒肩、屈肘、拉浆动作,通过水的反作用力使艇体产生向前的位移,要完成这个动作,腰部将承受相当大的压力。首先,拉桨时两腿蹬脚所产生的反作用力,需通过腰部传导到上体上肢,再作用于水中产生效果,此时,腰部肌肉起着稳定脊柱的作用。其次,拉桨末期,上体适当后倒以增强划水力量,必然要加大腰部后群肌肉( 如竖脊肌 )的负荷。皮划艇专项技术动作的特殊要求导致该专项运动员的腰部损伤,皮划艇运动员在完成插桨、拉桨、出桨、摆桨及加快船体运动时,身体的动作幅度,桨频的提高,都依赖于腰部运动,在一次又一次划桨周期中,运动员腰部要循环往复成百上千次来完成一个周期性的脊柱抬体扭转动作,腰部屈曲肌群因腰部肌群的收缩,使脊柱形成强有力的屈曲旋转动作,并给脊柱一个巨大的压力与扭转力,长期巨大的压力与扭转力的复合作用,容易使腰部骨骼和肌肉造成疲劳性损伤,从而影响训练和比赛。

膝关节的损伤则以肌肉拉伤和韧带拉伤为主,髌腱劳损和髌骨软化也比较多发。腕关节的损伤则高度集中在软组织扭伤。在推拉桨的过程中,膝关节频繁伸屈使髌腱在髌尖附丽处反复折曲。特别是拉桨时,膝关节在负重情况下,由极度屈曲到伸直,髌骨压在股骨关节面上不断滑行、碾磨超过了生理限度,则会导致髌腱腱病和髌尖末端病以及骸骨劳损。运动员在拉桨时肩胛骨后缩、内收,由斜方肌和菱形肌在抗阻力下完成。长年累月重复这单一动作,导致肩背部肌肉筋膜慢性劳损,形成肩背部肌肉筋膜炎。在拉桨末期,运动员强有力的翻腕动作,也可导致腕关节软组织损伤。

2、损伤发生的原因

据调查统计显示,15.38%的受试者认为损伤发生的原因为训练器械设备所导致,有58.97%认为是自身技术不规范导致损伤发生,另有25.64%认为发生损伤与自身身体素质差有关。

3、损伤环境

运动容易拉伤的原因范文3

【摘 要】 现代教育理念普遍认同考试是进行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可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定,即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双重性作用。本文着重分析目前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小学体育课堂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教育改革

近年来,我国小学课程设计不断进行改革,在体育课程运动训练的教育观中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清感变化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对学生的关怀中不断加深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一、目前我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笔者对某市不同区域的部分小学进行了调查访问,结果发现随着目前我国新教育课程改革标准和素质教育目标的不断提高,部分小学逐步转变人才培养标准,不仅仅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考核,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越来越元化,课堂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考核的内容已不再是单一的期考,还增加了课堂考核,对学生的平时成绩也有了全新的定位。课堂训练考核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教师、学生、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具有公平性、标准性的特点。此类课堂训练考核方式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加强了体育运动量,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加深了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相对于单一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课堂训练考核更具备客观性,不仅仅是局限于期末一次性的教师评判。

二、探讨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前进过程中的弊端,需要冷静思考小学体育课堂训练中存在形式化和低效化的根源,为提升我国小学体育课堂训练教学的有效性寻找原因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观点:

(一)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不及时

传统的教学思想在多数不发达城市和地区依据普遍存在,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我国中西部较为落后的城市和地区,其小学教学模式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由于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足,设备和教师队伍条件存在局限性,大部分小学体育教育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视,体育课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与学生升学的标准不相挂钩。因此,多数学校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好动的学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表现较为积极,而部分文静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除了教师要求的基本体育热身运动之外,在自主运动时间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其次,由于部分贫困地区,缺乏基本的体育运动器材和场所,如篮球场、足球、篮球、羽毛球和气排球等器材,学生因经济能力有限亦无法自费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失去了部分体育运动的条件和兴趣。

(二)小学课堂教学形式化主义盛行

教师的引导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之处落实学生的体育教育。但由于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体育教学敷衍其实,基本是在体育课堂开端要求学生进行热身运动之后,要求学生自由活动,并不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由于小学生的体育技能处于初级水平,对很多项的体育技能的了解不足,盲目运动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休克等问题的产生。其次,教师带领班级学生进行体育竞技等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部分性格内向或胆怯的学生在进行体育竞技训练中获得更为开放的思维,个人的勇气得到提升。因此,形式主义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以予以修正。

三、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方法、调查访问分析方法和个案研究方法,对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小学体育课堂训练中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不足的问题、教学方式形式化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的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体操热身运动教学,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还有有技巧地增加学生训练项目。体育运动的类别多种多样,教师可在每节不同的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不同的体育训练。如第一周的体育运动学习球类技能;第二周的体育课堂进行跳绳类别的技能训练等等,以此类推,在整个学期中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学生从中不但学习了多种体育技能,还增强了个人的体质健康。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育应以掌握基本体育技能为主

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掌握基本动作为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术的个人形式成绩。教学的根本在于帮助学生学习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体育课堂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师可通过体育竞技或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体育游戏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忘记运动产生的疲劳,自不断的游戏比赛中,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与好处,逐渐形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热爱运动的好风气,从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四、总结

随着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小学教学考核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应试考核已不再是学生成绩认定的唯一标准。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朝着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进程迈进,为加强小学体育课堂训练,还需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训练中来,通过游戏、竞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为我国小学体育课堂训练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勇.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2014.2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