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1

中学生心理偏差主要表现为由于认知不协调而导致的焦虑不安;由于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群体压力、生活矛盾而导致的忧虑和悲愤;由于挫折和社会不公而导致的侵犯性冲动和行为;由于孤独或信息闭塞而造成的偏见和恐惧;由于代沟、种族差异、地域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动和紧张等。

社会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普遍不够,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错误信息的输入;不健康传媒的影响;学生由于自己的思想、经济状况、语言表达以及交往技巧等原因,经常处于一种既渴望又害怕的矛盾之中,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中学生对自身的性生理发育状况缺乏正确认识,其性心理教育严重缺乏,对性的认识普遍存在盲区,不能够全面的、科学的看待性知识,造成诸多心理压力和烦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一、体育运动纠正心理偏差的机制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体育手段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也就是运用、遵循这一原理。

体育手段能调节情绪,而情绪对人的活动影响也很大。情绪在人的活动中有激发作用、组织作用、维持作用和导向作用。情绪系统还能影响其他系统,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情绪神经核团的丘脑和下丘脑不仅能控制情绪,而且还会激发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又支配影响着内脏器官、免役系统等。这就出现了心理影响生理的现象。例如:人激动时会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同时情绪系统受其他系统的影响,会出现生理改变心理的现象。例如:一个人的生理状态差,人的情绪、情感和愿望意向就向着消极方面发展;反之,生理状态好,情绪、情感和愿望意向就会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体育手段的调节纠正,可达到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和兴趣改变,紧张得到放松,情趣趋向稳定。对不同的心理偏差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利用不同的强度、速度、方向和节奏,干扰破坏心理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消耗患者因患心理极力疾病积聚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最终达到身心稳定。

二、体育运动的特点及纠正心理偏差的优点

体育运动能够使人放松心情,释放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同时,艰苦、疲劳、激烈、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是总会伴随着激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经常性的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逐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消除害怕竞争和在公共场合紧张等心理,而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能够使心理受挫学生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勇于正视现实,久而久之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相互间的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同时,体育运动也可以暴露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让人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发挥潜能和长处,克服缺点,改正不足,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绝大多数的心理存在问题的人不承认自己有问题,更不愿意去心理机构接受辅导,但对体育治疗易接受,因为在接受体育治疗的时候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得到改善。

体育手段纠正不仅能调节心理,而且还能改善生理水平,达到用生理来帮助心理偏差的治愈,缩短纠正周期。患者通过体育手段纠正,复发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纠正是在一个非常轻松状态下的环境中,同时还可以享受到运动的快乐。而且,体育治疗不像药物治疗,没有副作用。 它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的限制,更不需花费财力,便于自我调节。体育运动的纠正还充实了学校心理纠正的手段和内容,弥补了现有学校心理纠正机构人员、设备的不足。

研究表明:每次活动必须长于20min才能有效地减少焦虑情绪。患者一般从事20-60min活动都有助于情绪的改善。体育活动的频率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其产生的心理效应比较密切,2-4次/周的频率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效应。随着练时间的增长和练习次数的增多,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会增强,也就是说,长期坚持一定频率的体育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效应。

总之,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运动是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训练方法,是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应认真开展体育与心理偏差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小敏.不同体育锻炼形式对普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 罗惠山.学校体育的心理学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2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由父母精心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当宝贝一样哄着,社会经验不多,心理较为脆弱,很多大学生自私、狭隘,缺乏毅力,情绪容易波动,除了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更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体育教师注重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认识上,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体育运动中,无论是田径,还是篮球,都需要学生对外界事物迅速做出判断并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来协调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久而久之,运动也就促进了学生的知觉能力的发展,让人变得更加灵敏;二是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在运动中将不良情绪发泄,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提升情绪体验;三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为更好地完成运动任务,会不断调整对自我的认识;四是体育运动一般以群体运动为主,在群体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后,体育运动中机体组织得到收缩和扩张,机体技能得到增强,这对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作用

体育运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在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看到的是体育运动对学生机体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其实,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分析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从田径来看,其对学生的意志力有着较好的培养效果。以速跑为例,学生在速跑中首先要掌握速跑的技巧,这个过程是较为艰难的,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完成。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后,需要在速跑中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这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砺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球类运动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以篮球为例,更多地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在攻防中获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要懂得和同伴合作才能取胜,这也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再者,以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为例,这类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克服怕摔跤和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还需要学生能去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这对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大有作用。

三、在体育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3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情感、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出现孤独、焦虑、自封、迷茫等心理情绪。大学生正成为社会的心理弱势群体,这一问题应引起全社会、教育人士、家长的高度关注。不良的心理情绪会对本人造成不利影响,制约着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积极应对这一心理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引导方法势在必行。只有培养良好情绪,才能让其充满正能量,社会充满正能量。

【关键词】

情绪;管理;健康;心理

一、引言

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人们逐渐满足与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于健康的概念及追求也愈来愈强烈。健康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健康,既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心理学上讲,情绪是心理的核心,结合健康的定义不难推出:良好的情绪或是说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健康的一部分。什么是情绪管理呢?情绪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概念是适应性管理,即是一种应激行为反应,这种应激行为反应是为了适应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状态。通俗讲,即当遭遇不良情绪时,主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策略。第二类是功效性管理,即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第三类是特征性的界定情绪管理,Cihccetti、Ackemrna和Hadr(1995)从情绪管理的动力特征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特殊的外在环境。

二、大学生心理现状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马加爵杀害室友、药家鑫失控杀人、复旦宿舍投毒案,负面情绪导致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让人不寒而栗,每一桩案件让人心痛的同时也让人们警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或是说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隐患,情绪管理必须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都息息相关。这些隐患阻碍了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阻碍了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情绪是作为特殊的因素存在于人的各种认知、感觉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生理和心理的状态,是应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反应,情绪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使作用,是影响人的行为、认知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犯罪年轻化、少数大学生的自杀事件都呼唤人们对情绪管理的重视,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都呼吁着我们密切关注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绪需求,控制和调节学生的情绪机制。

三、体育对于情绪管理的意义

1.体育运动可以调节负面的情绪,改善不愉快的认知。

体育运动能增强身体上与认知结构上与负面情绪抗争的能力;体育运动可以缓解由于应对纷繁事件而引起的过度紧张的情绪。规律的、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可以强健身体,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可以预防甚至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强健的体魄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有力保障,体育运动则是拥有强健体魄的唯一途径,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会增加个人的成就感,荣誉感,良好的心境、坚强的性格是对抗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手段。

2.体育运动有助于生命意义感、生活幸福感感受的提升。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对于运动个人可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适度强度,适宜时长的体育运动有助于运动个人幸福感的增强,有助于让运动个人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产生积极良好的心境及快乐的心情,这些都有助于降低焦虑及抑郁水平。但是,正如开始所说,凡事有度为之,体育运动同样需要适度,只有适度适量的体育运动才能发挥其功效。体育运动的时长、强度及频率都会影响这些效果的强烈与否。研究表明,每周至少进行3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且每次运动的时间不能小于20分钟,至少保持10周,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会在不知不觉间增强个体抗击负面情绪的能力,会使消极情绪以合理的方式方法释放,从而平复心情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体育运动与情绪相互影响。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负面情绪有积极影响的同时,情绪也在影响着体育运动。可以想象,怀着一个美丽的心情去参加体育锻炼是享受其中的过程,而因为心情不爽或是情绪糟糕而去参加体育运动则会是另一番心境。所以,要注重体育运动与情绪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走入临时性用运动解决情绪问题的误区,只有规律的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才能逐渐的增强个体抗击消极情绪的能力。

四、结语

现代大学生在课程、学业、就业等众多的压力下难免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之于的体育活动既可以调节乏味单调的学习生活又能缓解疲劳、赶走苦闷、排解消极情绪。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同时提高了生命意义感和幸福感,并且提高了管理情绪的能力。从现代教育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出发,学校应注重体育教育在教学组成中的重要地位,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人际交往能力、调换环境的愉快心境、强健的体魄的目的。如此可有助于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是实现健康的路径。

作者:宋飞 单位: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4

1 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 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 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 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 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 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2 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 ,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 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 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 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 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 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 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 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 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 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 ,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 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 、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 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3 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 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 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 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 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 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 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 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4 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 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 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 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 ,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 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 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 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5 真善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中学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08-01

1 体育运动的特点和中学体育课程的内容

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磨练意志。体育运动可以转移参与者的注意力,运动者通过身体的发泄来放松精神。对于中学生来说,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其身体的发育,也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有多种球类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有多种田径运动如50米短跑、800米中长跑、1500米长跑、跳高、跳远等,还可以选择仰卧起坐、单杠,或者是其它的集体小游戏。

2 当代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对事物有着一定独立的见解,同时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性格差异也随之增强。此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身心尚未成熟,心理敏感度较强,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易受外界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造成一定的困扰。这个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时期,所以此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典型的,他们正处于一个从依赖到独立,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有其典型的心理困扰,也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对于这些心理冲突,可能被他们自我掩盖,也可能不被大人引起重视,以至于不少学生在感到困惑时孤立无助,只好压抑着,这时候的一点点“压抑”就如同定时炸弹,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进行拆除,就很有可能会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多数反映在叛逆、缺乏自信、青春期闭锁心理等多个方面,让中学生相互信赖、相互协作、互相倾听是比较有效的疏导方式,而体育运动就能逐渐的使他们团队协作、彼此信赖。

3 探究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正面效果

首先要了解体育运动的特点与作用。比如篮球,运动形式灵活多样,满足不同人群和场合的需求。它不仅涵盖着跑和跳等多种运动方式,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的机能发展,同时它更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它可以释放运动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自信心、进取心、文明协作和自我约束等能力。

比如1500米和3000米慢跑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还能培养出学生坚韧而顽强的意志力。而50米短跑,即可以锻炼学生身体和思维的反应速度。再如团体接力赛,4个人跑400米,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还能促成团队的凝聚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小游戏。如五毛一块游戏:在游戏中,男生是一块钱,女生则是五毛钱。游戏开始前,同学们围成一个圈走动,老师作为裁判站在圆圈中间。裁判宣布游戏开始,并说出一个钱数(比如6块,3块5或者8块5),裁判一旦喊出钱数,游戏中的人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成那个数的小团队,比方说钱数是3块5,那就需要三男一女或者一男五女之类的小团队。最后未能成功组队的人,可以适当接受一点小任务,可以给同学们表演或者讲笑话,也或者下课后帮老师收拾体育器材之类。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需要跟相邻的伙伴进行沟通,如何配对又能保证自己能凑够钱,又能保护较熟悉的同伴凑够钱,逐步形成一个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信赖的练习平台。这样的小游戏也可以放松身心,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微笑。

4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中学体育是一个形式多样的课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该从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身作为教师的的心理健康,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接纳不同学生之间心理和身体的个体差异,也该在因材施教的思想下,尽量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注意增强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体育课在运动开始之前,都应该有热身锻炼,预先活动筋骨,舒展肌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正式课程中身体受到急性的运动伤害。热身之后,开始正式的体育运动授课。

有的中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喜欢运动,集体热身之后,教师如果宣布自由活动 ,那这些学生就会远离运动场地,去买零食边吃边闲聊,或者回到教室里面做其他事情。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教师在上课时通常会在热身过后就解散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其实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班的学生整天忙于复习应试,运动的时间本来就少,精神也紧张,作为教师更应该督促他们好好地利用体育课这点运动时间来放松身心,以更佳的姿态去继续学习。

5 对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中学时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影响着中学生工作后的运动风格,可以针对性的对中学生未来想要坚持什么样的体育运动进行宣传。特别是早期就开始参与足球、篮球这种团体运动,在工作后也是可以坚持的。对于体育运动的坚持,最需要的当然就是兴趣了。因此体育课程中对中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培养也是需要考虑的。通过兴趣来让中学生更多的参与,有了较多的沟通平台,中学生在心理困惑时也就有了更多可以发泄的选择,减少压抑在心灵深处的可能性,进而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可行的,体育运动侧重全员参与,可以在参与者不自觉的情况下,达到使参与者相互协作、相互沟通的效果。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在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较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丽.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价值[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2]陈娟,祝忠义.浅析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1).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范文6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厌学。2、逆反易怒。3、抑郁恐慌。4、不良品行。

对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进行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面对生活压力,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家长多,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大多数的家长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力辅导孩子。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这都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第二,社会因素。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②近年来,形成外出打工热潮,不读书也照样能挣大钱的舆论在农村中流行,同时受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开始泛滥。③网吧在农村越来越多,农村的网吧管理不良,也引发农村小学生偷窃、离家出走、失踪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教育因素。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的成长教育。

二、体育教育利于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运动成为推动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因此,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体育运动能推动自身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同时,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小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更应加强心理学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而适宜的体育游戏活动,能使小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对他们的生长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2、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其次,教师还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相当的关注,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共同分享学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最后,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3、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课堂教法要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4、要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