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1
一、金融业在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为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球资源性产品呈现新一轮需求高峰,受其影响我国资源性产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呈现出长期化趋势,这种情况下,更加有利于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发展。中央、省委对柴达木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十一五”至2015年期间园区内重点规划建设工业项目为149个,总投资达785.92亿元。其中:石油天然气化工投资为249.03亿元,盐湖化工投资为396.70亿元,煤及煤化工投资为45.47亿元,有色金属投资为90.33亿元,其它工业投资为4.39亿元。大量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在更大范围内引进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专门人才和管理经验,更好地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辖内企业信贷资金需求量将会增大,金融服务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循环经济区的成功建设离不开辖内金融业的大力扶持。同时,柴达木循环经济也为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制约金融业发展及支持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海西州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大力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有效支持了柴达木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小企业、“三农”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信贷资金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究其原因,制约金融业自身发展及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金融机构呈逐年减少趋势,且机构分布不均衡。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实施了从经济欠发达地区逐步退出的发展目标。从2000年以来,辖内银行业机构减少了37个,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快的格尔木、德令哈两市。截至2005年末,格尔木地区有机构网点50个,占比为45.05%,德令哈地区有机构网点21个,占比为18.92%;其余二县(乌兰县、都兰县)三行委(大柴旦、冷湖、茫崖)共有机构网点40个,占比为36.04%。金融机构的减少,造成了金融市场功能弱化,金融服务水平下降,大部分地区信贷资产严重萎缩。
2.现行信贷体制改革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是贷款审批权限的上收,极大地削弱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客户的机会;二是“贷款责任终身制”导致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的发生,如某行《贷款质量责任认定办法》规定“新增贷款产生不良贷款1%的客户经理,坚决追究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信贷人员主动开展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3.“双优双大”信贷政策的实施。客观上造成了信贷资金的高度集中。一是客户集中,截至2005年末,地区授信额度亿元以上大中型企业11户,授信额度达41.10亿元,户均授信额度为4.19亿元,辖内单一客户贷款余额占比最高的行达80.61%,最低的也达20.75%。二是行业集中,从行业投向来看,投向钾肥行业19.9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4.34%;碱业6.5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4.48%;水电行业1.24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2.76%;三是地区集中,截至2005年,格尔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为315705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0.32%。
4.社会信用意识差,投融资环境不理想。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信用环境恶劣,目前地区银行业机构最突出的风险仍然是信用风险。一是不良贷款基数大,抓“降”清收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由于企业、个人信用意识差,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二、促进金融业助推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一)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海西州已形成以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为主的组织体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快的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天峻县没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其余二县(乌兰县、都兰县)三行委(大柴旦、冷湖、茫崖)中均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由于辖内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够全面,布局不尽合理,使得一社难支“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服务水平低下的矛盾十分突出。
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建议如下:一是合理调整现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当增设分支机构,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二是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农村银行,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撤并后金融服务不足的空缺,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三农”、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弱势行业、弱势群体的金融扶持力度,保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内的均衡发展:三是适当增加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如在辖内增设开发银行分支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区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各金融机构应找准市场定位,加快产品、制度创新,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一是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现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合理规定地市分行、县支行的信贷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为避免各国有商业银行盲目投资大企业、大项目,造成信贷资金高度集中、贷款同质化的趋势,应积极培育新的客户,加快产品创新,通过以下途径,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将营销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作为主攻方向,借鉴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成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引进其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办法为我所用,并根据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将营销个私贷款作为信贷增长的突破口,注重调查研究,创新产品,培育特定的目标客户群;农业发展银行应转变功能,扩大业务范围,将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专项贷款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各行根据自身发展优势,打出自己的品牌,形成各自的发展特色。如辖内工行可进一步发展壮大网上银行业务,将其作为自己的品牌业务;建行将工程审价业务作为提升中间业务的筹码;农行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发展好结算业务,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三)加快诚信社会建设步伐,为园区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地方党政部门要把金融业发展放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盘子内,积极协调司法部门,集中力量,加大案件执行力度,依法有效打击企业和个人恶意逃废债行为,提高金融机构依法收贷的实效,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增强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信心,鼓励和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2
论文摘要: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对如何发展环境金融,并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一探讨。
2007年 7月30日,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提出要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增强信贷资源支持循环水平的效用。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金融介绍
(一)定义及发展趋势
1997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目前,关于环境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多种观点:①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②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③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纵观上述观点,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的金融创新 ,研究用于环境保护用途的金融创新工具,因此应具备金融创新的范畴 ,明显的环保意图,并能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等特征。这就与当前各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环保等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环境金融将成为 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笔者认为,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环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创新途径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柴达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达到政府一企业 一银行多方共赢。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必要发展环境金融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
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 ,分别定性为小、中、大循环。目前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 、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处于从企业清洁生产向生态工业园区过渡的阶段,即小循环向中循环过渡,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生态保护功能有待改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仍处于探索阶段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资源开发中的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坏环境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水资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但万元 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9倍。三是减排防污压力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致使当地温度在以每 10年 0.44摄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发展环境金融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环保压力
1、发展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宏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宏观上看,环境金融和循环经济的目标一致,二者均期望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发展环境金融正向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微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微观上看,企业提高清洁生产能力是缓解当前环保压力的保证。环境金融的关键是以环保为宗旨,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与使用,间接影响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的环保行为,激励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环保能力,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吸引信贷资源。
3、环境金融参与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循环经济讲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为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在资源利丌]上“榨净”,最终政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绿色财政;企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效果更加突出,银行也能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收获更大的效益。
(三)循环经济为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
从循环经济“资源一产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来看循环经济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了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贷资金因环保因素所形成的风险,信贷资源的“洼地效应”强于传统经济模式,为银行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但是金融创新体制的弊端是发展环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为基层金融机构,末经上级授权 ,金融创新难以有效展开 ,并且基层银行机构创新研发人才欠缺,现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中难寻针对环保因素的会融创新产品。
三、发展环境金融有助干促进试验区企业全面采取环保措施
假设柴达木地 企业存在信贷资源争夺战,并由此产生博弈行为,柴达木地区从时间依次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绿色信贷”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博弈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与否,银行均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并且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此时企业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环保措施,并且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第二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参与试点的企业以“符合同家环保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要求”为获得信贷支持的取胜条件,但环保投资见效慢,银行不愿向试点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银行仍然可以为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获得短期效益。最后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非环保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作用不充分。
第三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但不能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实施后,给予了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良好机遇。从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条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有意愿采取环保措施,因为同一链条上的企业都不希望因其中一个环节的断裂,而导致自身经营闲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不采取环保措施的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间,虽然不存在利害关系 ,但由于绿色信贷政策的硬性约束,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博弈结果是柴达木地区所有企业均采取环保措施,共享信贷资源,最终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水平上台阶。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环境金融产品设想
目前罔内外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有碳金融、绿色抵押贷款、巨灾债券、生态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对设计适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的环境金融产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标交易是通过总量控制与配额指标交易,督促企业采取更清洁的生产技术,或者企业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通过发行收益与制定的巨灾损失相联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包括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
1、产品设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总量指标时,根据上年度排污总量,适当减少下一年度排放总量,并逐年递减。桐关部门根据每户企业的规模、清洁技术、排污情况,将排污总量指标公平、公开、科学地分配到每户企业,规定配额指标可在试验区范围内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银彳丁、银监局等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有关规定,监督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指标超额或不足的企业发放贷款。
2、存在困难:(1)企业向银行虚报排放情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2)企业获得贷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导致全年排放超标。(3)配额指标交易双方虚报交易情况,为某方制造指标充裕或排放达标的假相。
3、解决措施:(1)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环保局、发改委 、经贸委等)、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完善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实施方案》,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向银行机构通报指标交易情况、授信发生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排放情况需由政府相关部门认证;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相应的“信贷指导意见”并承担 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2)银/-i-~ll定与单位排放量相应的单位信贷资金规模,根据企业年度排放剩余指标计算最大信贷投放量,或根据企业使用配额指标的进度,按比例发放贷款 ,遇有违规行为,可暂停贷款发放。对于企业中长期贷款,银行可根据企业历史排放情况,保守估计贷款期的排放总量。(3)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将排放指标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介入。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债券
1、产品设想:由金融机构发行,专门将资金用于向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金融债券,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单独发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将试验区全部或部分绿色环保企业集中打包,发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全额用于环保产业。
2、存在困难 :(1)如何保证所募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环保产业。(2)如何保证债券融资的成功率。
3、解决措施:(1)严格审核上市企业的环保资格,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企业或项 目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环保产业。(2)由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组建债券运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债券的上市、日常运作管理及所募资金的使用监管。(3)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绿色债券。(4) 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未上市股权投资基金 ),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末上市企业。
(三 )柴达木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
1、产品设想:一是设立财政专项贴息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企业因违规排放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提高银行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二是设立由企业利润、财政资金组建的重大污染事件补偿基金,用于应对人为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的应 急处置。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问题;对策
2005年10月27日,国家正式批准柴达木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与全国其他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自然条件特殊,柴达木盆地作为青藏高原唯一一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殊,盆地面积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8%。二是资源组合配套,试验区内蕴藏了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各种资源,特别是这些资源间的关联性强、融合度高,是国内少见的资源能源集中地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走向了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重大转变的科学发展新阶段。但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底子薄、基础差,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加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落后。从总体上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依然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是电网覆盖程度仍然不足,至今一些重点工矿区还未实现大电网覆盖,电力保障能力极其薄弱,项目建设受到严重制约。二是交通运输条件仍待改善,试验区内道路均为简易便道,资源、产品运输难度大,成本高。铁路未能全线开通,有的尚在规划阶段。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区内的资源和产品运输压力日趋突出,资源、产品的运输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严重。目前试验区区域内急需建设的水库因无资金来源尚不能开工建设。格尔木万亩灌区改造工程因资金不足,进展缓慢。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综合开发水平偏低。试验区科研力量还较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共性问题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难题还未解决,高水平、多层次、稳定型的科技支撑与服务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生产工艺方面的关键性技术至今未能取得产业化突破,资源综合利用仍处于低级阶段。
第三,地质勘查严重滞后,资源保障程度低下。区内地质勘查基本上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查水平,资源成矿带、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等勘查严重不足,资源勘查十分滞后,后备资源储备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不能适应试验区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能减排的压力和矛盾突出。随着近年来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陆续建成投产,高耗能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能耗呈持续上升趋势。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后,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增加,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增大。
第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虽然已出台,但促进的政策措施尚很笼统,难以操作,缺乏具体的产业、投资、财税、信贷、环保、资源配置、土地等方面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和政策不能满足加速发展的障碍和制约,亟待解决。
二、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诸多难题,为进一步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
要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倾向,破除狭隘、封闭的属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充分认识循环经济在带动区域发展中的联动效应;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集聚效应;充分认识产业链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连带效应,按照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支持、服务、协调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园区建设。
(二)强化组织领导机构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领导和综合协调能力,将循环经济建设纳入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意见和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使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来推进。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改进干部考评机制,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做到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
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应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解决利益调整分配问题为重点,制定并实施科技扶持及废物利用等方面的财税政策,建立以经济调节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控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制度,确保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在用电、用水、运输等方面的需求将日益剧增,迫切需要加速推进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建设方面:应做好格尔木物流园等站点的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支线铁路规划建设进度,争取及早开工建设。公路建设方面:由于公路建设投资大,资金筹措难,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应考虑采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成功经验,允许试验区或企业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有效加速区内特别是矿区公路建设步伐。电网建设方面:应协调有关方面将矿区纳入全省电网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推进电网向重点工矿区延伸,解决矿区的用电问题。水利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申报将柴达木水资源开发列入国家发展规划项目,努力争取重大水利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抓紧柴达木绿洲灌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同时要重视加强节水利用工作,加快园区供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保障能力。
(五)加大试验区地勘投入力度
面对盆地地质勘查工作相对滞后、地质依据不足、后备资源保障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应把加强地勘工作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商业性勘探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为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资源保障。相关部门应制订出柴达木盆地地质勘探计划,在积极争取国家地勘投入的基础上,地方政府部门的地勘投入也要向试验区重点倾斜,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矿产资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要矿种、重点矿区的地质勘查中,加大对重要成矿带以及油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资源探明储量,力争在重要区域和重要矿产上实现新突破,提高资源勘查储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同时,要进一步积极探索融资勘探、商业性风险勘探等有效模式,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地勘队伍参与柴达木地质勘探,鼓励和支持区内有能力的企业自筹资金和集资合股勘探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矿产,多方加快试验区范围内地质找矿的进度,夯实试验区发展后备资源保障的基础。
(六)创新试验区资源配置模式
目前,资源的配置权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上,因此导致区内招商引进的强势企业拿不到资源组合、综合利用所需的资源,不利于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形成。同时现行资源配置实行划区成矿配置方式,导致拿到配置权的企业高度垄断相关资源,自身不利用也不让他人利用,也影响和制约了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发展,这些情况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主要办法:一是资源的配置权应适当下放,给试验区一定的资源配置发言权和自,赋予试验区按照资源组合和循环利用的要求,自主配置一部分区内资源的权限,形成资源配置上下联动的机制,以有利于试验区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促进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完善。二是应积极探索按矿产元素配置资源的新模式,使更多的企业得到资源配置,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以更加有利于加速资源综合利用的步伐,减少有效有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益。
(七)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瓶颈。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省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对关键控制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力度,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尽可能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治理成本,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和产业链条之间的链接技术体系,提高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引导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同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
(八)重视强化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缓解适用技工紧缺问题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归根到底要靠科技人才的聚集和支撑。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试验区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智力支撑。从目前情况看,在多种形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着力强化试验区适用人才培养的力度,加速解决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是应加大区域内各级职业学校建设的力度,在职业学校开设柴达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加快培养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的专业技术工人。二是委托高等院校培养柴达木地区发展急需人才,或依托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方式,借助外力加快培养所需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三是在试验区设立高等院校的分部,积极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根本上有效缓解试验区人才紧缺和留不住的问题。
三、结论
通过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应根据本地区特色,在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工程配套、项目建设过程中努力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工业产值绿色化程度,减少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柴达木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和永续利用,走出一条具有青海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锺瑛.青海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状况的调研报告[J].2005国情调研,2007(1).
2、石金友,杜广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发展思路与框架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8(8).
3、王礼茂.柴达木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盐湖研究,2001(1).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宁夏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2)-0085-03
一、国内外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一)发达国家金融支持情况
1.采取优惠贷款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德国银行开发循环产业贷款产品,不仅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而且偿还条件又优于市场条件。日本则建立了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银行,弥补政府投融资的不足。如日本曾经成立专门的北海道开发银行,来促进北海道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本开发银行的政策利率分为三级,各级利率分别为1.85%、1.80%、1.75%;融资比例为40%;国民金融企业事业团对环保设施的贷款比例最高可达总投资额的65%,偿还期限为15年,年利率仅为2.7%。这些优惠措施都较好地促进了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大金融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一是排放减少信用(Emissions Reduction Credits)。排放减少信用是指如果排污单位的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它就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等于允许排污量与实际排污量之间的差额)。美国已赋予排污权(排放减少信用)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地位,允许其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存储,并可以出售给其他企业。二是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把许多投资者的不同的投资分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的投资经理进行操作,所得收益按投资者的出资比例分享。风险投资基金是以一定的方式吸收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投向于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循环经济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目前投资基金发展最快的是美国。
(二)我国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1.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结构日趋合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集中在h保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断加深,金融支持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治理工业污染源头,逐渐到源头、过程、末端的综合治理。从环境保护单一方面拓展到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利用、生态环境恢复等多个方面。
2.银行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逐渐增强。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成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主力军,具有代表型是兴业银行。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IFC合作,创造性地引入贷款本金分担机制,在国内首先推出节能减排的项目贷款。近几年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遍布全国27个省(市、区),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涉及能效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和水域治理、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碳减排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等众多项目类型及能源、建筑、交通、工业等主流行业。截至2015年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5896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7706.64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3768.60亿元。
二、宁夏金融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一是银行信贷模式收紧,金融主体投资循环经济动力不足。宁夏的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导,直接金融处于从属地位,在市场需求减弱和信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银行信贷投放趋于谨慎,防范信贷风险重于信贷投放,更多在银行间市场投资、上存资金、开展中间业务或者传统经济领域获得利润,对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较少,循环经济相关项目面临较为严苛和不利的融资环境,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渠道障碍。二是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金融体系功能发挥不完善。2014年,宁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4608.28亿元,而证券市场融资总额仅为127.4亿元,企业直接融资105亿元,仅占宁夏社会融资总量的12.5%。宁夏融资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额度太小,循环经济可运用的社会资金规模较低,融资格局呈现出明显的跛行现象。宁夏这种跛行的融资局面不仅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将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不利于金融市场主体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循环经济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金融支持。
(二)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薄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宁夏金融机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金融运行稳定。但宁夏的金融体系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处于主导地位,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股份制银行偏少,地方性银行发展规模较小或经营水平不高,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体制不完善。宁夏金融体系存在资金投向具有过度偏倚的特点,有隐形政府担保的一些大型企业获得了大部分信贷资金,而许多有发展潜力的循环经济型中小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
另外,政策性金融不能完全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存在总量不足、范围过窄、力度不够的问题,与循环经济项目或企业融资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三)循环经济的风险补偿机制及信用担保体系缺乏
一是宁夏尚未建立有效的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无法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的控制与分散。二是政府部门对担保业务的管理尚不完善,易出现过分干预或过分宽松。同时,部分金融机构的管理章程、相关法律法规、担保基金的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配套或缺失现象,无法对循环经济提供有效的避险机制。三是面对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复杂性、项目投资收益与风险的不确定及不对称性,资金趋利避险的本性导致资金难以快速有效地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加之金融生态环境不佳,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偏弱。
(四)金融创新支持循环经济产品结构单一
由于循环经济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往往涉及多个科学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快,管理相对复杂,循环经济模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与传统经济模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有很大区别,金融支持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信贷操作技术创新。然而,目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模式中,除个别对企业的专项政策信贷资金实行类似管理外,银行的产品基本适于传统经济单程式的线性模式,缺乏产品的细分,缺少适合循环经济风险特点的产品规划。
三、构建宁夏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完善商业性直接融资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优先支持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为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发行证券、筹集资金,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核准其上市申请、配股申请、兼并收购申请。对于符合特定产业政策的循环经济项目可以适当降低上市标准。二是优先核准循环经济企业发行建设项目债券。目前宁夏的债券市场种类比较单一,企业债券发行量较少,循环经济型企业发行债券的比例更低。证券监管部门应当给予循环经济型企业相应的债券发行政策优惠,积极研究优化债券收益率曲线结构,推进相关的企业债券、市政债券等债券类型的发行筹资工作。三是建立循环经济创业板市场。参考国外的经验,发展创业板市场有助于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建立持续性的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建设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相关的风险投资机制。如果循环经济项目的金融支持体系中缺少了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势必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资金普遍规避高风险的问题,不利于循环经济项目筹资机制的稳健运行。
(二)完善商业性间接融资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改进商业性金融机构现有的信贷发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针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有效放贷模式,提高相应的金融支持服务效率。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制度建设,把循环经济项目的节能效率、循环利用资源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发放的管理中。二是积极调整现有的存量信贷,为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留下适当资本。应当引导和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优化现有的信贷结构,合理配置稀缺的信贷资源,最大程度地支持循环经济项目。三是逐步实施并完善差别利率政策,对于循环经济型企业给予更大的利率优惠。例如,对于社会效益较高的循环经济项目(废物物资化、再生资源利用、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研发等) 给予优惠的利率和放贷条件,而对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可通过提高贷款利率予以限制。四是加快对循环经济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着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提高金融产品创新的能力,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循环经济项目提供适宜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任务中,明确对于循环经济项目的金融支持任务,加大相应的投资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并明确具体的循环经济支持重点。二是针对循环经济项目探索和改革相应的资金投放模式,可将原先的“贷款项目确定―可行性分析”模式调整为“可行性分析与论证―项目贷款”模式,以提高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服务质量。三是扩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四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的完善和提高,使得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产生更大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提高相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循环经济发展需要良性的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J].西南金融,2008,(7):44-45。
[2]郭永冰.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牛桂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预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齐建国等.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王圣宏.发展循环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J].商业研究,2009,(9):66-68。
The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of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Ningxia
REN Jianmou YANG Huifang LI Jing WANG Wen
(Shizuish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izuishan Ningxia 753000)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致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限制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我国2008年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还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因而,政府对循环经济调控力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强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论众的参与。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加之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公众参与水平。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对企业界要宣传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绿色消费意识与表率作用;搞好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借鉴国外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三)加强政府引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倡导科技创新;设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应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要搞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要建立生态工业园,或其他形式的企业共生模式,使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形成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 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肖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O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6
一、金融支持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保证和支持。金融业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盈利反馈给金融机构,并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在循环经济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敛功能
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金融市场可以将我区社会上闲散资金进行集聚,形成可以可以服务于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方便企业进行融资。而我区呼包鄂城市群民间资本相对较为充裕,缺乏相关金融机构对闲散资金进行整合。
(二)配置功能
表现为资源的配置、财富再分配和风险的再分配。金融机构可以使资金从资源效率低的部门流向资源效率高的部门,可以使资金从效率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流向循环经济企业。而且金融机构可以吸收区外的资金对我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起到支持作用。依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对给予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回报。
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多阶段性的特征,导致其融资主体多元化。不同时期对于融资具有不同的需求。所有循环经济的融资部仅需要政府投资,还要利用市场手段促进企业投资,同时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支持作用。
二、循环经济中金融支持的现状
我区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主要来源来自于政府拨款,和企业现有资金。对于外界资金的利用较为有限。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体系较为完善。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分别为环境金融理论、赤道原则、绿色金融理论。环境金融理论认为环境金融为了不断的提高环境质量,为了转移环境风险而设计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及其创新,其主要研究开发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比较合理的产品结构,以获得不断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资金的目的,并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层次的制度性安排。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应综合评价由于项目投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依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对环境有利的项目实行优惠或奖励。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绿色金融理论表现在金融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利用金融的杠杆性作用进而实现生态循环发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制度和制约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融资,实现抑制投资冲动,防止盲目性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
我区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支行较为缺乏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没有建立相应的经营模式。迫于盈利和其他因素的压力,这些银行首先考虑的是利润和风险有关指标。循环经济的产业具有明显耗时时间长,短期内不能进行资本回收的特点。所以循环经济很难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而我区金融行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缺乏环境风险评估制度。不能有效的起到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国家对于循环经济投资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小,而循环经济的投资严重依赖国家的经济支持。
循环经济民间资金来源较少,同时缺乏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融资渠道的扩展。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不利于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进入循环经济行业。循环经济无法得到技术支持,就无法得到技术上的进一步提到,利益就无法快速实现,进一步抑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完善相关制度
现阶段我区循环经济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有效的税收政策是循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建立税收和收费激励制度,利用不同方式提到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的目的。扶持引导绿色产业,废物回收产业和绿色食品等产业的发展,降低税率并对进口所需的设备和仪器的进口关税。所得税方面,加大对研发费用的睡前抵扣比例。合理调整增值税的增收标准,对积极利用可回收资源的企业进行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