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1
[关键词]课堂观察 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杨在宝(1979- ),女,云南施甸人,红河学院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云南 红河 661199)张杰(1969- ),男,四川巴县人,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云南 昆明 650500)王燕(1977- ),女,云南蒙自人,红河学院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教学设计。(云南 红河 6611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红河学院校级教学建设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微课程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JG11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68-01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凭借感官及辅助工具,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教学事件拆解成微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从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到课后交流的过程,能够较全面地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等专业能力,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架起了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桥梁,让教师开展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改善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研究范式。课堂的观察者可以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教师等,教学管理者和教学督导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观察他人课堂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从课堂观察中获得实践知识,互相汲取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课堂观察的特点
从定义看,课堂观察具有目的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点。一是目的性。不论观察者是什么身份,课堂观察总是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教师通常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目的来选择观察对象、内容和方法,在课前要作出系统的观察计划,这样才能够达到观察的目的。二是理论性。深层次的课堂观察需要运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理论和概念的引导下,以观察的课堂为背景,分析、讨论收集的资料,并反思、界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教学和解释,因此,课堂观察有较强的理论性,是一种教育学层次的观察。三是选择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须对要研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分析资料的工具、方法等进行选择,不同的教学问题,观察的重点不同,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也会不同,并非随意进入某一教室,满堂记即可。
(二)课堂观察的内容
LICC模式把课堂观察的内容划分成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4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包含5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的观察点不同。学生学习维度重点是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观察视角;教师教学维度是实施教学的过程,包括把握教学环节、呈现教学内容、师生对话、指导学习、调控课堂等;课程性质维度主要观察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情况,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包含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文化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深度观察教学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个视角。
(三)课堂观察的过程
课堂观察的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交流三个阶段。课前准备的目的是让观察者熟悉被观察者的课情(可以采用说课的形式),由此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制定观察量表,确定数据处理的工具、方法,避免课堂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主题明朗、重点突出。课中观察是按照课前准备,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课后交流是对课中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交流,包括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对课堂提出修改建议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性质的课堂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始终应是平等对话;观察者切忌以职位自居高位,或代表某一权威,影响交流的深度,失去课堂观察的意义。
二、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设计、组织、预测、援助、评价构成教师的核心能力。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预测”发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和学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决定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评价”则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预测和评价能力又从属于设计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三个方面。LICC模式的四个观察维度从形式到内涵,全面展示了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为观察者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因此,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唤醒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创设平等的教研文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听评课呈现出形式化、任务化、客套化的特征,教师只是在完成任务,没有主动性,也不能体现其科学性,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从“任务型”听评课向“课堂观察”转变,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研究意识的觉醒与培育、一种教学生活态度的升华。部分观察者可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他们肩负着学校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任,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消除自上而下的“评价性独白”的霸权地位,赋予普通教师教学话语权,促进课堂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间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与和解,实现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理解与重构,构筑平等的“研究性对话”教研文化。
(二)重新认识和学习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面向教师的未来教学,以改进教学、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术探讨活动,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获得某种奖励的居高临下的行政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地位平等。重新认识课堂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意识到课堂观察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端正教师对日常听评课的态度。对课堂观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需要教师学习一些常用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提高课堂观察的效度和信度,如确定观察内容、制作评价量表、学习观察中的录音录像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
(三)多种观察方式结合,加强反思
LICC模式中的每一视角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观察的主题,针对某一个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观察,同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堂观察。教师应该把团队观察与个人观察相结合,主题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课堂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关键细节,对关键细节进行分析、讨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行为;思考课堂中各种学习场景,分析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隐含的教学理念,感悟教学策略,建构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再设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既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正确认识课堂观察,科学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潡.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国强.课堂观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11).
[3]张爱军.课堂观察之于教师研究:价值、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4]郭永峰.论教师的课堂观察技能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1).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2
论文关键词:交际能力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模式;教师角色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讲解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际素质不高,文化知识和交际文化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影响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科学地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而如何正确理解交际能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交际技能训练,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语用学中,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给当时的语言研究,尤其是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发展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能力(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初是由Chomsky提出。它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法知识,与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使用没有任何关系。语言能力这个概念因为太狭隘而受到大家的批评,为了扩展能力这个概念,D.H.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foruseoflanguage)。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形式是否可能(possibility)——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2)实际是否可行(feasibnity)——产生能被人脑解码的句子的能力l(3)运用是否得体(appropriateness)——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4)语言的可接受性(performance)——话语被完成的事实。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句子在语法上是合格的,而且还要知道句子是得体的。也就是说,在交际时,交际者应考虑针对此时此地对谁讲,该讲什么,怎么讲,其基点或出发点是交际者,拥有交际能力就是同时拥有语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Hymes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具备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就是学会表达某些特定的功能。在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加纳莱(Canale)和斯韦恩(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因此,交际能力理论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具备了可行性,对英语课程教学也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LittleWood在(交际语言教学论)一书的前言中就指出:“交际教学途径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视角。尤其是它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教学内容不仅是语言结构(语法和词汇),而且应包括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交际教学途径还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学习视角。它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教会学习者怎样运用外语的结构还远远不够。我们务必培养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的策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习者成功的社会交际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用语言学家在此方面的探索,对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将交际能力训练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1.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传统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老师的个人陈述和讲解形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或者也仅仅局限于少数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时,都会感到紧张。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非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学习,或者不想提高英语表达水平,而是对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参与到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顾虑。由此看来,目前,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碍有: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也实现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帮助他们反客为主”。这个过程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开展起来也有诸多障碍。首先,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受阻。再加上课堂练习的内容均由老师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所以,教师面对的状况是许多课堂活动安排下去后很难得以良好的实施。很多学生因为无法用英语表达而缺乏信心和勇气,或者可能对教师的安排活动不理解,不感兴趣,表现出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害怕犯错、出丑,宁愿埋头记笔记也不愿意站出来展示自己。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课堂模式单调、刻板。学生课堂上的交际能力训练通常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复述和模仿,难度较低,并且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老师布置某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和表达,而这一要求对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又比较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最后,课堂可供学生练习的时问少很多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因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即使老师设计好了场景,让学生临场表演或回答,结果很多学生站起来抓耳挠腮,沉默半天也想不出如何表达自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上论述了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如此诸多障碍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交际能力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既能做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的变换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知识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同时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并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下面就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调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活动的环节主要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和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分量、及时进行评估和小结等等。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每个环节的角色都十分关键,并且教师的组织活动策略和方法也将给整个课堂的交际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个环节,恰当地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个学生合作的任务,而不是个别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氛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并策划好合作学习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由学生自行、自发地分成自然小组,也可以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力和性格等因素来进行分组,同时要安排选出小组长,面可以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第二个环节,掌握好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任务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注意其任务的份量和难易程度是否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的,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打击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挫伤成就感,但是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另外,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时效性和实用性,布置的任务尽量要涉及学生熟悉的话题,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展开讨论,共享和互补信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同组成员或者其他组的成员分享观点或证实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克服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心理,营造活跃、竞争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会产生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第三个环节,监督和协助小组的学习。教师必须让学生对所需要完成训练的任务和目的有清晰地认识,为了防止出现不着边际的相互聊天的情况,教师在其中还应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协助作用。因此,在布置任务时,教师的首要角色是指导者,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交际训练任务的目的和相关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注意掌握好一套比较客观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小组的学习实行监督,以便更好的考察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另外,在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时,教师还将充当协助者的角色,也就是学生的语言支持者。由于受已有知识、语言能力限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述困难。这时,教师及时给与语言支持,或是直接给出表述内容,或是引导学生换种角度进行表述思维。否则,教师一旦不能做到这点,课堂活动很可能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配合。最后一个环节,及时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教师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评估和师生共同评估等。在教师进行课堂评估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每次学习任务的价值,肯定学生的成绩,并向他们提供建设性的反馈,这样就使得学生既了解到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知道了改进提高的方法,相得益彰。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评估落实到期中和期末的考核中去,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是十分必要的,考核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期中或期末测试、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来进行。从上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四个活动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也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变化的,其目的就是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交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监督者,也是语言支持者、鼓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尽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他们自我表达,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各种交际手段,重复训练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提高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3
一、创设“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现在的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好奇好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潜力极大。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广,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去开发。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课堂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寻求标准答案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已设计好的模式之中,学生们不会想问题,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如何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但是历史教学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将“单边式”的课堂教学转向多边“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交流与合作”,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质疑—讨论—解疑”的“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其方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教材,然后再通过分组交流、讨论,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质疑就是为了解疑,讨论就是论疑和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发现初中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会产生疑问:1、以古律今的迷惑。初中学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
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疑惑点出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心应手,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为学生设疑解惑。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
素质教育要求以改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学习为向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规定型”开放式教学,即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中学阶段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和学生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这些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自身应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备公平的宽广胸怀,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运用激励艺术,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凭借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技巧,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之”以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意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应在历史课上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利用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探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上进的学习风貌,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而且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4
首先,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有疑可质”的平台.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活动的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制造出的产品合格、优质?得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能给学生一个能制造“疑问”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容纳师生间的民主与尊重,需要恰如气氛的情境活动,需要学生的大胆质疑,甚至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老师,敢于挑战教材.
当然,这些“质疑”的圆满处理是建立在教师教学机智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老师是没有预设的,可一旦引导得法,就能为课堂的深化起到峰回路转的作用.课堂质疑声音的出现,必定有出现的时机和平台.有可能给我们制造出一些麻烦,但它带来更多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提供这样的可以质疑的平台,让学生有疑可质.
其次,我们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质疑的错误”.
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满怀自信的学生质疑问题时,他的问题也许稚嫩,也许荒唐,也许漫无边际,也许错得离谱……引来的也许哄堂大笑,也许是一个自信心灵的消失,也许…….那么我们作为一个老师,该如何对待学生课堂中的质疑错误呢?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有一位学生说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觉得可以用两条边的长度相乘”.此时,引起多数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便羞愧地坐到座位上,面红耳赤.作为教师的我,首先制止了同学们的“大笑”,接着请同学们探讨研究——“你们凭什么说不可以这样算呢?”从多角度分析,终于使这位同学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其他同学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理解得更深刻了.往往一节优秀课的出彩就在于学生的错误的精彩,往往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是从错误的质疑开始的.
最后,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时的各种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可能经常会遇见学生各种问题的现象.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当然,这有可能是学生违反纪律的、自由散漫的表现;也有可能是学生思维敏捷、有个性的体现…….学生的行为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不能以老师的好恶来要求学生,更不能带“情绪”进入课堂.现在的教学的把握还是在于老师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让课堂稍稍“乱”起来.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5
一、在英语课堂上,针对不同内容,设计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曾在五年级讲了一节有关校园生活的阅读课,并成功的实施了激励性教学评价,使课堂效果倍增。首先,通过教学活动,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西方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不同,来增长学生知识,开拓眼界。其次,我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一起去happy school ,看哪一组先到,先到者奖励文具标志一个。以去学校作为竞争机制,与本节课内容贴近,分组比赛的竞争机制,可以使原本沉闷的阅读课气氛活跃一些。紧接着,根据授课阶段的不同,我不断的运用竞争奖励机制,促使学生大胆思索,不断运用语言去表达。如,用外国学校的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英国学校的校园,并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讨论自己的校园生活,最终能独立介绍并进行演讲。这时同学和老师开始针对发言的内容发表各自的见解,或认同赞扬,或现场提问,或发表补充性建议,整个交流的过程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评价活动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教书和育人并举。当然,优秀的演讲者也可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现场表扬,获得学具奖励。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这堂课的评价设置中,我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并站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角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因此,在真实、生动的课堂中,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与主题衔接自然的激励措施,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掌握、思维训练、技能提高等,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模式,是我在评价教学探索中的收获。
二、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评学”为重点,突出“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重要关注点。通过“评教”这一手段来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例如在教阅读课时,学生可以评评老师在范读中的语音、语调、语气好在哪里,或者哪些句子需要调整才会更好,在老师的板书设计中是否重难点突出,书写清晰合理,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样设计板书?你会考虑哪些问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老师的组织调控作用如何?你有哪些更好的点子?……在评教中大多数学生都会主动开启思索的大门、主动询问、集思广益,坦诚大胆的表述,师生共勉进步。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因此要关注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如 在五年级一节新授对话课——物品归属一课中,我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物品归属的表达及谈话对象变化带来人称转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激励语言的使用:You are wonderful! I agree with you! …… 即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欣赏美的事物,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在不断的激励中倡导学生“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己。慢慢的,在老师同学的共同欣赏下,许多同学会拥有小小的成就感。会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这门学科中来。本节课我的教学评价还采用了优美的图片,在一边教学,一边思考中,我发现学生对活生生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的愿望,于是,在后期我也采用拍照、合影的方式,实现本节课的评价。随着评价方式的不断变化,吸引着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6
一 把好“发现关”,引导学生从发现中创新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经过探索、研究找出以前还没有被认识的事物或规律。它强调发现主体运用认知经验、生活积累去积极能动地探索和研究,因此,发现的过程,就是主体创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敢于发现,也就敢于创新,语文教学要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这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也就是能提问题、敢提问题、善提问题。
1.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在课堂上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思考:两小儿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合理的解释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他们看问题很片面。”有的说:“他们被表象迷惑了。”有的说:“无论什么时候太阳和地球的距离都是一样远。”有的说:“虽然他们各自的说法片面,但是他们很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有的说:“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教师问道:“对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地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试想,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环境,没有教师平等地和大家讨论的氛围,学生又怎敢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填鸭式”“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老师引导:“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学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可以用‘过’字。”“还可以用‘来’字。”“可以用‘满’字。”让学生读改后的诗句,体会和原诗句比较有何不同。“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通过设置情境,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深层次的发现。
二 把好“批判关”,引导学生从批判中创新
小学生往往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言听计从,从不敢违背半点,产生半点怀疑。这与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宗旨是相背离的。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过好“批判关”,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启迪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意识,有意识地诱导学生挑老师讲课中的毛病。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去做实验?让学生细读课文讨论。通过在讨论中让学生的思维与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最终得出结论:伽利略敢于怀疑权威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早已被人们当作真理接受了,谁也没有产生过怀疑。为了权威的谬论,同时也让民众信服,所以伽利略到比萨斜塔上向民众展示这一实验过程。教师追问:实验的结果怎样?学生齐答: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证明了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敢于怀疑权威,才能有所创新。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大胆挑自己讲课中的毛病,发现教材的不足之处,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锻炼创新能力。
三 把好“审美关”,引导学生从审美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