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问题理论范文1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三)方法手段的有效性与程序的系统性的统一。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要确保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和程序系统性的统一,就要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深入分析,采用问卷法、因素分析法、模糊量化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教育研究法等方式去考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当前机制、训练对策、测量工具以及矫正方法。在青少年努力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基础上,帮助其主体性心理品质得以发展,将培养过硬的行为品质及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根据心理咨询辅导、学科渗透、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多媒体辅助、审美陶冶等方式,使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多加结合,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及其行为方式更好的形成。
三、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因为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为他们一生中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他们要接受各种压力的考验。所以,压力成了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影响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学业、升学、就业、成才、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现实情况结合理论解决方法,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及“社会环境压力”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学习适应问题。青少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长大成才,当学生以大部分的经历去面对学习,就要考虑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心理问题的关系,他们怎样去管理学习时间,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考试心理问题等等。造成青少年在学习中出现学校效果差、方法不当这些问题其实是与学习适应能力有主要关系的,另外,因为学生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高、父母给以子女的压力过大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三)情绪困扰问题。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情绪波动特别大,并且足以影响心理健康。抑郁、多虑、强迫、神经质等反应都属于情绪障碍问题,主观上是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差,客观上就要归结于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网络心理问题。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愿意也有网络成瘾这一重要因素,青少年出于好奇,对网络产生的痴迷的依赖感,想用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填补自己现实中不够完美的思维精神状态,因为一些学校、家庭等社会因素在为学生打造最佳育人环境时的结果与理想中相距甚远,对青少年的培养不够全面。
四、构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模式
(一)基本培养模式及其策略。分析讨论国内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集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现状,指出生理、心理、社会及教育这几个方面的统一结合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主动发展及积极适应这两个方向着手处理,也是确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调研方向,从积极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及创新性的发展这些内容方面构成。
(二)具体培养模式及其策略。遵从整合模式的策略及培养方式,在整合模式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搞好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式,第一、全方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协调发展,使他们在丰富学习之余,提升了自身能力,也是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第二、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体制,使教育不仅要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还要让他们更好的接纳社会的改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心理问题理论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032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关系研究的取向就是整合研究,所以整合也泛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结合、协调研究。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有效发挥,并且將系统中的心理、环境和生理等因素组合协调起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整合理论,整理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总结出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整合研究理论依据
1.整合研究理论基础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目前我国心理研究教育的两个概念,在进行整合研究之前,要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并且分析出其具有的特点和相互之间关系。而对过度悲观的消极心态,在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陷。西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状态的核心是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是主观幸福感,而心理健康消极指标则是心理疾病,所以将心理健康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的评审范围内,从而弥补了心理疾病的单一视角。在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审的过程中只是用普通心理健康诊断,所以极难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互作用
在教学体系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为复杂的体系之一。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提升理论基础储备,应该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换理论,青少年的心理活动频繁、快速,经常出现毫无预兆的交换,所以将两者交融在一起,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在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需要结合现实环境,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出发,从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特征和频率,通过多个层面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整合工作。
二、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考试成绩攀比与升学压力引起的焦虑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全部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无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考试压力。学生的考试水平经常会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而容易产生考试失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长不断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仿佛青少年一出生就必须要不断战斗,所以使青少年形成严重的学习成绩攀比心理。学校、社会将青少年进行分类,并且划分出重点和一般等学校等级,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均衡,也是青少年升学压力的重要原因。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目前,青少年在进行人际交往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青少年进行社交的过程中,部分的青少年经常会保持极大的社交热情,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并且付出极大的努力,保持单纯的情感,但并非周边所有的人都会接受,所以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2、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缺乏交往自信心,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习成绩等因素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另外的青少年则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敏感,过于在乎别人的反应,担心自己的社交是否会其他人带来困扰,从而形成社交障碍。
2.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引起的困惑
青春期是青少年阶段所面临改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性别特征逐步明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严重变化。最典型的心理反应是情绪波动剧烈,所以出现了青春叛逆反应,对家长和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均抱有异议,情绪激动的主要表现是青少年无法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出现情绪忽高忽低的反应,长此以往则会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伤害,消极情绪无法有效排解,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长期伴随青少年左右,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养成
1.青少年学习心理素质的养成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的家庭、学校的认同感,在精神上要给予青少年肯定,并且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使青少年能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习热情属于非智力学习因素,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行动,只有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才能够使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2.青少年健康性心理素质的养成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界负面因素,从而影响了其内在心理,所以社会、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指引,理解青少年的改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主要是希望获得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关注,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的肯定青少年的进步,并且鼓励青少年继续发展,使青少年能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3.青少年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素质的养成
为了使青少年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青少年进行正当的社交,并且给予青少年宽容的社交环境,帮助青少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法,在面对拒绝时要及时调整心态,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要逼迫青少年进行学习,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共同发展。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策略
为了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培养效果,学校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内容。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该项研究的具体标准和方式,在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够寻找出关于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方式,并且能够将其他学科应用到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涉及心理科学的方法,而且涉及教育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方法,为了达成研究目标,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相关研究方法和手段尤为必要。实践表明,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相互补充和印证,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2.遵循“人在环境”的理念
在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人在环境”的理念,并且对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和反思。“人在环境”主要依據以下几方面:
应该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比如:人格、情绪、思维等等,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需要依据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通过环境来反应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能够将环境和个体的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人类是心理和生活等综合因素结合的整体,所以人类具有非生理性因素和生理因素两方面,并且两者互相影响。人类的心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方面,所以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非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进行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素质教育要求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等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掌握整合办法,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工作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洪英.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8):11-11.
[2]任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6(18).
[3]李红香.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J].运动,2017(6).
[4]任代江.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3).
[5]王鑫强,张大均,苏志强.简明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7,37(1):84-90.
青少年心理问题理论范文3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教育 心理潜能开发 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全面的全面改革,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已经引起了学校的大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已经纳入了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安排之中,目前,许多学校内部都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处等心理教育场所,尽可能的帮助青少年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合理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全面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心理潜能开发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环节,青少年的心理潜能是蕴含在青少年内心深处的一种能力,激发出来对青少年的整体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心理潜能开发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1. 心理潜能的本质
潜能,按字面的意思来翻译就是指潜在的能量,而人的潜能就可以理解为人潜在的体能,智能,技能等,心理潜能就是潜能的一个部分,在人的所有潜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习活动被现在的心理科学列为心理活动的一个分支,众所周知,大脑是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器官,也是人类智能开发的物质保障,从细胞学上看,大脑是由上亿个细胞和组织而形成的一个包含许多信息的神经网络,有资料显示,平均每个人的大脑都包含1000万亿比特的信息量,约为计算机信息量的100万倍。虽然每个人每天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会消耗掉十万个左右的脑细胞,但是这和大脑的整体能量相比十分微小,因此,每个人所蕴含的潜能都很多,青少年正值整个生命历程的最初阶段,其蕴含着大量的可开发的潜能,同时也只有充分的开发青少年的潜能才能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
2. 开发心理潜能的意义
从心理潜能的定义中可以发现,人的潜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这是每个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财富。充分的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不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这也是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基础。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人生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也突出了心理潜能开发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项以培养,塑造全方位人才为目标的工作,它的工作核心就是完善人,提高人,这项工作应该将激发被教育者的潜能作为工作核心,全面为这一核心服务。俗话说的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可见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待开发的宝藏,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建立适合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体系,充分挖掘潜能。再则,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技能全面,能力极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也为潜能开发提出了需求,总之,潜能开发不但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路线。
3. 青少年心理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总的来看,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就是青少年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独立欲,自由欲,自尊心,自信心增长迅速,自我意识高速发展。(2)认知旺盛:青少年往往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且记忆能力很好,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同时青少年的求知欲极强,思维敏捷。(3)情感丰富:青春期阶段的人们往往具有很丰富的情绪,感情比较强烈,多变,很容易激动,抑郁。(4)有朦胧的望:青少年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奇妙的感觉,既害羞,又好奇,并且经常会有生理与心理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出现。
4. 开发心理潜能的措施
开发青少年的心理潜能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教育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教育策略,学校相关教育人员要为学生制定适合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主动的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总的来看,心理潜能开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1脑潜能的开发:脑是人学习工作的基础,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和能量,帮助学生学会健脑和用脑,是学生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基础和保障。
4.2人格品质的激发:人格品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先学做人,再学成才,可见人格品质是人成才道路的指路明灯,因此学校要注意开发学生的人格意识,全面培养青少年的自尊心,同情心,责任心,上进心等,并且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抗压能力以及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的提高。帮助青少年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提高人格品质。
4.3学习能力的开发: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行为活动,也是学生接受各项教育的本质活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好学,勤学以及高效学习等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邵忠海;;论青少年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许丽伟;;基于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的初探[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3]余晓敏;江光荣;;心理健康控制源、自我效能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5期.
青少年心理问题理论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75-01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他对一个人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都有莫大的影响。
根据心理普显查示,有20%的青少年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其中约5%还非常严重。心理问题会导致的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等状态,甚至会使青少年作出极端行为,因此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及处理心理问题, 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长期心理健康教学实践基础上,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观念、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一些新探索。
一、思想上重视, 组织上健全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兴项目,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周期较长, 效果不容易显现,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与支持。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此相应,学校需要成立由领导、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开展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科研、培训、评估检查等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1]。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位, 离不开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心理学的知识, 还要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使自己有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能力, 能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种族、阶层人的各种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学校应该认真抓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培训班,为发展壮大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发挥积极的作用[2]。
三、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有关。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的社会心理相结合, 必然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认为, 社会竞争增强, 教育已经一天天变成只让小孩子记住知识, 而忽视人的社会化训练的一种活动。于是一代代大学生、高中生更多地考虑怎么让自己过得开心、过得舒服。在面对困难、面对压力的时候, 许多人不能正确对待, 出现了反常行为, 于是有了马加爵报复校园的极端例子[3]。
学校应以民主开放的风格,教师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青少年打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尤其要认识到此时期的青少年在对老师产生信赖的基础上,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解决心理的困扰或问题。
四、开展课余团队活动
学校除了继续开展原有的一些假期营队、军训活动、运动和才艺比赛外,心理健康教育单位需要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或咨询,如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造力训练、情商课程等。招募学生参加时可以生动活泼的团体名称做宣传,如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学校是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经验最好环境。例如多开展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班团会、班级干部轮换制等活动,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解决问题等特质或能力。
五、进行心理知识宣传
为了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 将是一项非常重要与必要的工作。可从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教育: 对学生进行一定课时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了心理协会,建立了心理协会网站,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同时, 在院报、广播站开设心理信箱专栏, 对收集到的学生关心与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点评[4]。今后计划要更广泛地利用广播、电视、橱窗、板报、校园网络及办心理刊物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及咨询活动, 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宿舍区开展起来。
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环境,青少年无论是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对家庭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在青少年身心转变的时期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家庭教育出发。家庭和谐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民主平等、以身作则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个体特质和能力的发展。
七、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顾虑
客观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早期教育中,在必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正常人, 而不是精神病患者;咨询效果因人因问题而异, 需要一定的周期;咨询目的不单是解决心理问题, 更主要是通过咨询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改变不良认知方式,为将来职业、事业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八、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青少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对他们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为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准确无误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打下基础,它是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必要环节。对青少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从整体上把握他们的心理素质状况。同时将心理测查结果反馈给本人,并采用多种指导和咨询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增补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要保密,并妥善保管[5]。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 上述只是本人总结的一些工作经验及体会,更多的方法与理论还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30-35.
[2]刘红霞.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实施途径[J].理论观察,2007(1):131-132.
[3]何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91-92.
青少年心理问题理论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
【Abstract】The home education is the whole education in the foundation, the home education enlighten a person growth, become just have can’t estimate of function.The teenager is an inpidual from the childhood to become adult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s most easy emergence mental state and behavior abnormality problem of period.The good home education can make teenager healthy growth, the family is happy happiness.
【Key words】Home education;Teenager;Mental state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久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生活环境。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其排列顺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家庭结构面临着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小家庭向多元家庭发展的趋势。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缺损家庭、重组家庭、流动家庭等等。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长期相处、关系密切,都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面个方面。子女不但要从家庭里得到生存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从家庭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气氛和生活秩序,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尤为重大。未成年的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可能脱离家庭、父母而独立生存和生活,他们一步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对他们的身心影响极大。如: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必然使自己的子女失去归属感,心理上失去支持和平衡,造成心理障碍,在学校可能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等异常现象。实践证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缘好、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等人格特征;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对现实强烈不满等人格特征。可见,家庭生活氛围是比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一个家庭,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要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给他们一个民主、和睦和安定的家庭。
4.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养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不良的教养方式会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从现实情况来看,以下三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4.1 专制粗暴型:父母专制、蛮横、任性、不讲道理,以圣人和教训者自居,忽视孩子人格的存在。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或者退缩心理,还会导致孩子产生撒谎、破坏,甚至偷盗犯罪等行为。
4.2 冷淡型:一些父母因为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者父母关系不良,导致对孩子管教不严、或者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私;胆怯、孤独等性格。
4.3 溺爱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从不违背孩子的意志,要什么给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满足,直接受害的是孩子本身,孩子向父母提出的种种要求,父母从来都不加分析,一一照办。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则容易形成任性、自私自利、专横跋扈等性格。
5.家长自身素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问题理论范文6
1体育活动能够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者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体验,提升积极情绪体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1. 1体育活动对负面情绪的改善作用Simons等(1988)研究表明,有氧锻炼组相比控制组的学生,其心境状况改善的程度更高,那些锻炼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改善的尤为明显,这提示体育活动对心理不健康人群具有更显著的效益。曲毅(2003 )对中学生实施一段时间运动处方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几个负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无干预组[z}。也有研究者发现,参加一次120 min的锻炼可以有效降低焦虑。此外,Mcphie等(2012)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早期,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自尊,从而降低其抑郁水平。
1. 2体育活动对积极情绪的提升作用张娜等(2013)认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愉悦感,从而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Yook等(2015 )对46名平均年龄11岁的小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结合正念瑜伽的体育活动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弹性、对人际关系焦虑、主观幸福感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Dursu。等(2015 )对听觉失常的少年进行3个月常规滑冰干预后,其自我观念、睡眠质量和积极情绪状态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2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认知发展
研究者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等的发展,进而提高其学业成绩。
2. 1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注意力的发展
Hillman等(2009)要求20名儿童完成2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锻炼,并采用Flanke:任务检验锻炼和认知功能的关系及ERP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有氧锻炼组儿童能够收集更多的注意资源,表现为P3波幅更大。等(2014)对44名小学生进行3周的高强度体育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在课间进行体育活动后,相比无体育活动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显著提高,表现为开小差,说闲话,多动的症状显著下降叫。宋姗姗(2014)对初一和高一学生进行为期18周的体育锻炼干预后发现,持续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表现在注意分配、注意稳定、注意广度上以及信息加工速度和抑制转换能力上。 Vanhelst等(2016)通过测量273名青少年的日常身体活动,结果发现有关注意能力任务成绩与长时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呈现显著正相尹。
2. 2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记忆力的发展
Kamijo等(2011)对43名小学生进行为期150 d, 70min/<1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干预,包括提高运动技能的游戏、实心球等体育活动,结果发现被试的工作记忆任务成绩显著提高。从神经科学层面也获得了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的证据。Chaddock-Heyman等(2012)通过功能磁共振技术扫描34名男孩完成认知控制任务时脑区激活情况,发现有氧体适能高的儿童具有较高的记忆力和较高水平的前额叶和顶叶脑区激活,该研究间接揭示了体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脑功能。等(2015)让55名青少年以中等强度在跑步机上行走,并在这之前、之中、之后进行了改进的侧抑制任务和改进的n-back任务的测试,来评估他们在这3个时期的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结果表明,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工作记忆的反应时均有所提升。
2. 3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发展Best(2010)让2组儿童分别进行静态的电子游戏和需要结合运动的电子游戏,其后比较2组儿童的执行功能。结果发现2组儿童执行功能有显著差异,说明手脑并用的游戏更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执行功能。陈爱国等(2011 )对体育活动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一次3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诱发儿童执行功能脑激活模式的变化。提示短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儿童的执行功能。殷恒蝉等(2014)开始关注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执行功能的具体影响,发现“武术+跳绳+8字跑”和“花样跑步”均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且随体育活动干预时间的增加,效果更为显著o Tsukamot。等(2015)研究发现,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可显著提高青少年完成Stroop任务的成绩,提高其执行功能。
3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
研究者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提升青少年自尊心,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3. 1体育活动对青少年自尊的提升作用关于体育活动和自尊的关系,大约一半的研究都表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Kort-Butle:等(2011)对参加学校课外活动与个体自尊的关系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参加学校课外活动对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具有稳定的作用。陈斐斐(2012)研究发现,身体自尊的大部分维度都与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应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于拓和毛志雄(2013 )对北京市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影响小学生自尊发展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就是身体锻炼。
Eather等(2016 )对%名平均年龄为15. 4岁的青少年进行为期8周的体育对抗训练,结果发现参与者在自尊和一般身体自我概念上表现出积极效应。
3. 2体育活动对问题行为的改善作用吕晓昌、魏平和季浏(2007)研究发现,不同健身处方能矫正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研究者发现,定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会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减少内隐问题行为、辍学、物质滥用和反社会行为。最近一些学者认为体育活动可能并不是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表现,而可能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中介变量产生影响作用。体育活动与自我效能、自尊等心理因素有关,而这些心理因素又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如中学生自尊与各类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体育活动通过自尊可以显著预测部分问题行为。
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不仅仅是自尊心的发展,还将涉及到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
4青少年体育活动心理效益的发生机制
Tomporowski等(2011)总结了一个理论模型(图2),认为体育活动影响青少年行为表现的路径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体育活动可以直接影响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也可以通过体质因素、健康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中介变量施加影响。同时,性别、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还可以作为调节变量影响两者的关系。该模型比较系统地汇总了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可能的作用机制,但是该理论模型仍有待今后的研究验证。关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心理效益的机理解释方面,目前主要有3种假说:心血管改善假设、胺假说、内啡肤假说。心血管改善假说认为,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心血管的收缩性和通透性,有利于器官充足供氧,保持神经纤维的传导通畅,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胺假说认为,体育锻炼刺激了神经递质的分泌,如多巴胺的增加,进而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内啡肤假说认为,体育活动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类似于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啡肤),进而引起快乐感,获得心理效益。目前这3种解释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还需要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具体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