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文1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途径

当今社会之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是农业生产者追逐利益的结果。农业生产者通常通过以下3种手段促使农产品产出效益最大化:力求产量高;力求品相好,力求早上市。利益的驱使,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各个环节。

1.1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业生产者为了追求产量高,减少农产品成长过程中的病虫害,提高农产品产量,超标使用农药、化肥、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农业生产者还将非应用于农业的现代高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目的是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相。如“药袋苹果”、瘦肉精、牛肉添加剂、羊肉添加剂。大量使用催生剂、激素和化学制剂、促使农产品早熟,以达到早上市,卖个好价钱的目的。这些农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口感和安全性较差,甚至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1.2加工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加工者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手段改善农产品品相,增强产品竞争力,这些添加剂轻者中毒,重者致癌。如刨光打蜡的米,添加漂白剂的面粉,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染色茶、硫磺辣椒、添加剂的粉条、染色黑木耳等。

1.3包装、运输、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为了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农产品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了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如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荔枝、牛百叶为其运输中保鲜,涂抹保鲜剂让梨在运输中保鲜。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剧毒,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除上述农业系统内部因素产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外,农业系统外部因素也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以及农业污染带来的环境破坏、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势必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各个环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监测好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国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一是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让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有机可乘;二是农产品法制监管力度不够,让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钻了法律的空子。要想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

2.1完善农业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据悉,我国的农业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1次;而在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我国应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现行强制性农业标准转化为技术法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对标准实施动态管理。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文2

总体工作任务: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通过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机制,落实监管措施,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1.以农业标准化为主线,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

1.1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

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修)定”工作步伐,计划新制(修)定50项农业标准。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吉林省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为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执法依据;加快标准示范推广,结合我省“五百工程”,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基地、企业),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1.2建立与国际建设标准相接轨的检验检测体系

结合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特点,以“建设体系、完善设施、强化手段、提高素质”为目标,尽快完善检测功能、提高检测质量、提升检测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按照国家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要求,逐步非曲直建立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明年将继续组织开展国家投资的1个省级质检中心和12个县级质检站建设。

1.3建立与国际认证标准相符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简称“三品”)的培育、认证和开发;做好认证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实现“三品”在规模上的扩张,质量上的提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农产品;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GMP、种植业GAP和农产品加工业HACCP认证。逐步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配套的认证格局。

2.以全程监控为重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本着“突出重点,全程监管”的原则,重点抓好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三品”和蔬菜、水果的质量监管,对主要种植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重点监测和抽查,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惩处力度。

2.1抓好源头治理,把好农产品生产头道关口

把好产地环境关,认真开展“三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和“三品”基地污染监控等产地安全管理工作;把好投入品质量关,以农药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农资生产和经营秩序,从源头把住农资产品质量关和市场准入关。

2.2抓好产品监管,把好农产品产地准出关

对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全程监管,探索产地准出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引导基地、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建立生产经营记录和档案;指导培训生产者开展农药选型科学合理规范使用;监督指导基地蔬菜开展质量安全准出性检验;鼓励生产者使用包装及标识,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奠定基础。

2.3强化政府监督,把好生产与流通两大领域监测关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确保“基地监控”与“市场监督”的“双重”监管。将监测工作制度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将监测工作科学化。要按照国际上风险评估的理念来确定监测目标,确保监测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将监测工作系统化。以蔬菜、水果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开展例行监测工作;以人参、食用菌等特产品为切入点,开展专项抽查工作;以水稻、花生等优势粮经作物为初步探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

3.以完善监管制度为切入点,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3.1建立监管制度

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产地准出和例行监测、产品追溯”等质量安全十项监管制度,全面构建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3.2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各级农产品执法监管队伍的公正、廉洁、高效。

3.3建立监管模式

通过法规及配套制度的全面实施,建立自上而下,由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到终端产品全链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3.4优化监管机制

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关系,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长效化。

4.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为支撑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4.1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开展危害因素摸底调查,摸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隐患和产生环节。针对质量普查、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群众举报和媒体披露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4.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切实加强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4.3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上下联动、信息通畅、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机制

切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甄别、分析、评价和等工作。加强舆情监控,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

5.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建设

完成《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世行贷款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项目》吉林省投资项目实施建设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六大体系构建提供基础保障。

5.1 强化组织,落实责任

确保抓好省市县三级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特别要加强乡镇级监管队伍建设。

5.2配套政策,保障运行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有关生产、经济主体开展农业标准化活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顺利推进。

5.3 加强培训,强化队伍

加强对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技术、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尽快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具备专业技术,能够适应新时期新形势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监测、推广、管理与执法队伍。

5.4创新机制,标本兼治

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相结合,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逐步完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达到标本兼治。

5.5 典型带动,广泛宣传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文3

一、建立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体系

(一)根据本市农业生产和市民消费的实际情况,选择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食用菌、猪肉、牛肉、鸡肉、鲜蛋、鲜牛奶、养殖水产等农产品,先行制订安全卫生质量标准。

(二)按适合不同生产水平、消费层次、销售市场的需要,对农产品制订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具体包括:

1、准入性安全卫生农产品,即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许可进入市场的农产品。

2、专卖性优质农产品,即经专门机构确认,有许可使用标志,供专卖经营的农产品。

3、推荐出口性农产品,即根据国际市场现状,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以适应不同进口国家的需求。

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制订后,由市标准化主管部门正式颁布。

二、建立和健全农产品监测管理体系

(一)建立和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

充分利用全市现有的各类检测机构,并经过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格认可,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以及农用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环境等进行检测。

(二)建立农产品认可体系。

根据生产者的申报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经认可机构组织专家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情况进行评审,确认其符合安全卫生等标准的,提供有效凭据(标志)。被认可的优质农产品,可进入专卖市场销售。

(三)建立和健全安全卫生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并向广大生产单位和农户示范推广。

三、积极稳妥推进有关工作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业生产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过程中,提高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

(二)明确具体部门和人员,确保组织落实。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文4

各市(州)农委:

为推动食品整顿工作开展,省政府日前发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专项行动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0]66号),从2010年6月份开始开展一次为期3个月的食品安全大检查、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改专项行动,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本次专项行动,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做好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相关工作。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检查、指导生产基地的生产工作,加大技术培训和质量安全宣传力度,指导投入品的科学使用,严查在农产品生产中违规滥用农业投入品行为,利用有效手段开展农产品上市前农残监测,严防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二、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执法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流通监管力度,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专项行动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0]66号)相关要求,在本次专项行动期间,主管领导要亲自负责,落实专人,认真组织开展农药等投入品流通市场逐户排查工作,加大检查频次,严查高毒违禁农药经营行为,争取无一遗漏,杜绝死角。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严格执法、绝不姑息。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文5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从5月24日提请山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初审的《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中获悉,为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有效预防和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山西省将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风险评估。

条例(草案)要求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本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及时报省政府有关部门,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条例(草案)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管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农产品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及包装和标识管理等均做了要求,以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安全。特别是对农产品产地的严格管理和建立产品准出、市场准入机制等成为该条例(草案)的亮点。

农产品产地是农产品生产的源头,产地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直接影响。条例(草案)对农产品产地监管作了三方面重点规定:一是农业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二是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三是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防止产地环境污染。

农产品经营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广大群众消费安全的重要关口。条例(草案)特别要求农产品要实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对实行这一制度的农产品名录、市场名录及实施时间,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报省政府公布。同时,列入名录的农产品,应当附具产地证明、相应的质量安全认证标识或合格证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对没有附具相关证明和标识的农产品,不得运出产地、进入市场。

据悉,根据规定,条例(草案)还将进一步征求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并提交省人大常委会议再次审议。

邹城技术服务助食用菌产业升级

近两年来,山东省邹城市大力实施食用菌优先发展战略,采取多项技术服务措施,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竞争力,使食用菌产业不断提档升级。目前,该市食用菌种植面积发展到626万m2,涌现出专业村100多个、专业户1万户,年产鲜菇10万多t,产值超10亿元,菇农年人均收入8 600元。该市先后荣获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小蘑菇新农村行动”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邹城市充分利用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搜集《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有机食用菌产地环境要求》、《食用菌热风脱水加工技术规范》等30余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建立标准体系,覆盖食用菌菌种、种植、栽培、加工等环节。并将标准技术发放到基地、种植户手中,用工业标准化理念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从菌种选育、栽培到加工、销售实现全过程标准化控制。

该市还积极支持企业创品牌产品,推动企业延长产业链。依据《食品标签通则》对企业产品包装、标签、标志进行设计,既合法合规,又彰显企业特色,利于消费者接受、欢迎。帮企业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产品、产地认证及绿色标志使用申报,创市、省名牌,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档次。派出技术人员向企业介绍热风干燥和脱水技术,帮助龙头企业搞好食用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延长产品适销期,提高附加值。

“潍县萝卜”享受“贴身”气象服务

走进青州市何官镇进潘蔬菜基地,入口处一个电子屏正在显示棚内即时温度、湿度、地温等数据。每一个路过的菜农都能根据这个提示进行细节管理。进到大棚,一个精巧的小型自动气象站立在大棚中央。这个气象站可以监测气温、地温、二氧化碳浓度、光辐射指数等多项指标,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上级气象系统。有了自动气象站,菜农何时浇灌、何时增光、何时通风,简单又方便,蔬菜质量明显提高。

在昌乐将军堂大樱桃专业合作社,由于气象台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不断地把即时天气预报用手机短信等方式告知社员,在2010年4月中旬的倒春寒期间,社员们及时生火造烟,提高温度,全社26 hm2樱桃安然无恙,避免了 150多万元的损失。

据潍坊市气象局局长王孝卿介绍,潍坊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对气象服务需求旺盛。从2009年开始,潍坊气象与当地供销、农业部门合作,在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场,开始进行大田内外的气象观测,为农民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农事生产建议。同时为农贸市场和运销大户开展“ 点对点服务”。

潍坊市气象局针对黄烟、大姜、萝卜、草莓等早春地膜覆盖或小拱棚种植生产服务需求,建立了能够提供基地农业气候条件分析的五要素自动气象站;对冬暖式大棚内的蔬菜、瓜果、花卉等各类经济作物,选择主要生产基地,建立了大棚内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在寿光蔬菜、 昌乐西瓜大棚内建立了小气候自动气象站,与寒亭河滩镇“潍县萝卜”种植基地、诸城辛兴镇黄烟种植基地、昌邑苗木基地等建立的棚外自动气象站,共同组成了现代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网,基本覆盖了全市设施农业生产区域。

中国航天育种新品种达到60个

中国航天育种技术5月初取得重要进展: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培育的5个航天育种新品种,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目前,中国航天育种新品种达到60个,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一亩地产辣椒5 000 kg,一根豇豆1 m长,一个茄子重1.5 kg……航天新品种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航天育种专家包文生说,目前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的18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已经推广到国内25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6.4万hm2,其产量较当地主栽品种提高了10 %~30 %,航天辣椒中的维生素C提高了30 %~183 %。包文生是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这家科研机构经过10年的培育,已培育出18个航天果茄类新品种。航天育种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在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进行的“产量表现”鉴定会上,在2007年至2008年的多点试验中,航天育种新品种平均增产11 %~38 %。据中国农业部门统计,中国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已经累计推广240万hm2,增产粮食13亿kg,创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包文生说,“航天育种是中国独有的育种方法之一,从已经推广的效果看,培育出的品种都是优良品种,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加快航天育种的产业化步伐。”

农业大棚也发电

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沙溪镇的薄膜太阳能有机农业大棚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这是江西省首个集有机农业和环保能源发电一体化的薄膜太阳能农业大棚发电系统,预计年发电量15万千瓦时。

“家庭农场”引领蔬菜种植新风尚

在5月13日至14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肥城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上,代表当今最新研制成果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的100多项新技术和200多种新产品集体亮相。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文6

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管理

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禽屠宰企业、收购储运企业、经纪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对长春市九台区30家农产品生产经营开展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对长春市九台区3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落实生产记录、质量承诺和从业人员培训制度。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强化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九台区200余家农资销售企业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制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对全区主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的投入品开展监督抽查30次。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指导,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关规定,张贴宣传单5000余份。

开展农产品|量安全监测

制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开展产地检测和市场抽查,排查隐患,防控风险。开展监督抽查,抽检范围、抽检品种覆盖县域生产经营主体和主要农产品,2016年全区定性抽检样品数1500个,定量检测样品数700个。督促10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落实产品自检制度。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出动执法车辆50次,人员200人次。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屠宰及批发、零售市场等重点环节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兽药、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收购销售屠宰病死动物、注水、私屠滥宰、虚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伪造冒用“三品一标”产品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建立线索发现和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大要案奖励等机制,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置突发应急事件,降低负面影响。

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

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基地20个。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加大蔬菜水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强化证后监管。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获证产品生产总量增加10个。开展产地环境和污染状况监测,加强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防治,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完善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