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

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范文1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

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型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实施的重要举措。科技型企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通过税收优惠及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科技型企业数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与此同时,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内部控制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手段,而内部控制审计则是保证内部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从实践来看,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普遍存在,需要制定科学策略进行规避。本文的研究在丰富现有理论的同时也对内控审计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概念界定

1.1科技型企业的内涵

科技型企业是指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与核心竞争力,能通过创新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的占比高于其他企业,这与其主营业务具有较大关联;组织特征呈现扁平、哑铃型结构,这是因为科技型企业以研发为主要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特征,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一旦研发成功,其附加值和市场份额都会提升。

1.2内控审计的定义、要点及目标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过程,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过程,并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从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素来看,主要包含五个方面(见表1)。从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来看,总体来说,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具体来说,内控审计的目标是对内部控制的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审查其是否确保了企业资产、资金等方面的安全。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亦是如此。

2文献综述

从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文献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针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王洁(2018)主要对科技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含内控意识淡薄、组织治理结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并在增强内控意识、健全机制和人员素质提升方面提出了对策。赵英(2018)指出了内部控制对于科技企业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内控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意识层面、体系建设、评价和监督层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姚永江(2019)指出了民营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点与难点,并从民营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性、精细化和实效性提出了内部控制策略。从企业内控审计方面的文献来看,现有文献专注于企业内控审计存在的问题、影响及引发的思考。陈俊涛(2018)指出了内控审计环境、手段和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体系建设、关注风险较大的流程和事项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边新城(2018)主要是针对内控审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从内控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人员的专业性方面提出了内控审计的有效措施。云禄(2018)从信息化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内控审计引发的思考,对信息化内控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内控审计信息化改革方法。王海燕(2019)主要从内控制度审计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了强化内控制度审计的方案。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集中于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不同类型企业内控审计问题、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方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恰好可以弥补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研究方面的空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3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探析

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既有一般企业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控审计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正确的评价,而且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本文主要从内控审计意识、审计独立性、内控制度审计和审计建议执行方面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进行论述。

3.1内控审计风险意识不强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内控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贯穿于内控审计的全流程。因此,内控审计风险意识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来看,科技型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对内控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科技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注重研发项目和成果转化,注重企业创新过程,因此会忽视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及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科技型企业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存在不足。从内控审计实践来看,内控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审计方案的制订和审计过程,往往忽视了内控审计风险。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且可能会对企业内控的完善产生消极影响。

3.2内控审计独立性无法保证

科技型企业的内控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等方面做出审查,从而保证企业资产、资金等安全。从科技型企业内部来看,存在内控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内控审计部门容易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牵制,有时会对部分审计结果进行隐瞒,不在公开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同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也无法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时会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影响,这时审计结果就会有失公允,同时内控审计质量也会降低。如果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则内控审计结果就会失效,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等方面也得不到检验[2]。

3.3内控制度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导企业内控实践的重要依据,是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条件。因此,内控制度方面的问题也会为企业内控审计带来风险。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执行不匹配的情况,这样就增加了内控审计风险。在内控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无法依据内控制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无法判断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样就失去了审计的意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较为迅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多都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3]。在此背景下,相应的内控审计标准也不统一,增加了内控审计风险。

3.4内控审计建议执行不到位

从内控审计的实践经验来看,内控审计风险不仅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后续审计建议执行阶段依然存在。审计人员对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查后,会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企业应当根据审计建议对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但是,部分科技型企业在收到审计建议后,并未严格执行内控审计建议,对内控方面的问题未及时整改。例如,某科技企业员工考勤制度执行不严格,内控审计人员依据企业情况给出了审计整改建议,建议企业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及奖惩制度,但是企业并未及时进行整改,导致内控审计失效。从这一层面来看,内控审计建议执行不到位也会引发审计风险。

4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为进一步防范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本文提出了风险防范策略。科技型企业应当从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升、内控审计独立性、内控制度和后续跟踪机制完善方面推进内控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4.1加强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内控审计风险意识的提升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内控审计的重视,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深对内控审计的认识,充分认识审计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企业管理措施制定过程中,应当包含内控审计风险管理的内容,从多方面防范内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内控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内控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充分认识每一个审计环节的风险,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提升。

4.2充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内控审计结果有效,才能发现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而审计独立性则是提升内控审计结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无论是内控审计部门还是审计人员都应当保持独立性,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不应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不断优化内部管理结构,避免内控审计部门和人员受到管理层的牵制,通过平行管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另外,内控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样重要。内控审计人员应当定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在内控审计工作中出现徇私舞弊等行为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4.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

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应当保证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执行相匹配。也就是说,科技型企业应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内控制度不能形同虚设,应当应用于企业日常运营与管理中。只有保证内控制度与实际执行的一致性,内控审计才能对内控制度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科技型企业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科技型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对企业风险的防控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对内控审计风险的防范也具有重要意义。4.4完善审计后续跟踪机制,督促企业执行审计建议从我国来看,很多企业仅注重内控审计方案的制订和审计过程,往往忽视了对审计建议的执行,造成内控审计形式主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我国应当不断完善审计后续跟踪机制,督促科技型企业执行审计建议,对内控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审计后续跟踪机制不仅要对企业内控审计建议执行情况进行审查,而且要对整改后的企业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充分保证内控审计建议的落实。此外,科技型企业自身也应当提高对内控审计建议的重视程度,不能仅重视审计过程不重视审计结果,并且要根据内控审计建议对自身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5结论与展望

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对内控建设并不重视,因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风险。这就需要借助内控审计的力量,来提升科技型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其中,内控审计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相关风险后制定了风险防范策略。加强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充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完善审计后续跟踪机制,督促企业执行审计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理论的进一步丰富,还将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提出更加科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内控审计[J].纳税,2019(15).

[2]彭如倩.GYGS内部控制审计改进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范文2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风险;影响因素;措施

1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1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优劣的最为首要的因素,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也是最为直接的。现阶段,大多数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没有掌握全面的、专业的审计知识。要想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就要从审计人员的素质入手,加快审计知识的更新速度,详细了解工作软件的使用规范,在审计工作中增强自身的可操作性,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具备处理审计工作中的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增加了审计风险系数。另外,一名合格的审计工作人员还要具备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审计规范标准,不要仅凭主观意识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以及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1.2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低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加大,审计工作内容越来越多,对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为了达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相关审计部门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但是事实上,因为审计工作内容的持续增加,审计人员相对较少,为了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既定的审计任务,致使审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工作,极大地降低了审计质量,为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导致管理水平没有达到初期制定的目标,以上现象的出现表明了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审计部门要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标准,为审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工作依据,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1.3缺乏强有力的管理

近年来,我国虽对审计质量管理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落实,但受到技术掌握、认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审计质量的提升面临阻碍。因此,审计监管部门面临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加大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严格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审计质量的效果达到最佳标准。但是现阶段审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审计管理制度,且在审计工作中也没有严格依据现有的审计管理规范进行,预防风险的意识相对较低,不仅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度,还无法保障对审计质量的有效控制。

2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2.1重视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使之能够适应现阶段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提升他们面对审计风险的工作意识,严格控制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规范性,这样才有利于审计工作的进一步进行,保障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重对风险意识的培养,使审计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风险意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2)要树立正确的审计工作观念,实事求是,在工作中坚持审计结果的客观准确性,保障审计结果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3)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提升他们总体的职业素养,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服务。

2.2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

2.2.1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明确奖惩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按照审计标准规范约束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以此降低审计工作中出现错误的概率。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审计评估体系,利用评价标准评估审计工作内容与方式进行是否合格,并考察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是否依据相关规范执行有关活动的,审计方式是否满足审计质量标准,从而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监管基础。2.2.2审计质量控制及风险防范要始终贯穿整个工作审计质量控制及风险防范可以降低审计工作中潜在的风险,提高审计环节的精准性和预防性。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要对审计工作有着详细系统的了解,熟悉掌握审计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合理优化审计结构,采取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准,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根据审计人员的特长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进而达到审计工作效果的最优化。在选择审计项目时,要事先调查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以便审计项目、内容,以及目标中的确立,为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作铺垫。在设定审计计划时,要明确项目中需要审计的重点内容,合理分配资源,制定详细的审计步骤。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相关审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增加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机会,随时分享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使审计工作模式更加多样化,这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及审计风险分析是非常有利的。审计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进行工作,及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精准地找到其根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为审计质量和风险防范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内部的管理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审计部门的内部管理。(1)建立完善具体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审计质量的相关内容进行正确指导,提高审计质量的可靠性。顺利开展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条件就是制定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其可以评价审计人员工作时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规范,有助于随时调整审计工作的方式。(2)建立详细合理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估体系是审计人员快速发现工作问题的捷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问题根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及时的解决。审计人员还要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用,从而保障审计质量控制及风险防范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3结束语

如果说外部培训是重要条件,那么自我提升才是根本。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定期开展自我发展教育,不仅是对已有的审计质量控制及风险防范机制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和提升,也是对提高审计质量理念的最好诠释。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能够在极大水平上降低审计风险。将审计质量控制及风险防范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当中,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及时沟通,为提升审计质量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3.

[2]王昌令.跟踪审计质量控制与及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4).

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范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设立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及相关信息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内部审计能促使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产安全完整,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但是审计活动是存在风险的。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但是审计人员没有检查出重大错报而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内部审计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那么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来防范审计风险呢?

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一)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

目前虽然很多企业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不分家,审计人员难以独立开展业务,也很难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客观评价,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很差。另外企业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管理,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也不能直接反映给董事会,而是需要先与总经理等管理层沟通,这样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力低于管理层,从而难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客观的评价,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样就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强

内部审计是一项技巧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对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尤其在职业道德的遵守方面。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应聘到企业审计部门,只具备财务会计知识,没有实际的审计工作经验,不了解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流程,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强,更不懂得风险管理。而审计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需要将这些知识相结合。技巧性和专业性的欠缺直接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效果。

(三)内部审计方法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审计的规模迅速扩大,审计技术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企业仍然使用的传统审计方法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虽然审计师可以运用审计抽样和计算机技术来提高审计效率,但是,抽样范围、样本评价等细小的差错或漏洞就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同时,要结合审计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首先,要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分开,并且审计部门应属于企业的高级管理机构,地位高于财务部门,同时设立直属董事会的审计监督部门,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直接和监督部门进行汇报和沟通,确保信息沟通的顺畅性和真实性。其次,在企业大力宣传风险管理意识下,要求各部门必须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并以文件的形式下达到各部门。最后,重视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及时处理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权威。

(二)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避免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内部审计师应当具备综合能力。首先,企业应严格把控审计人才录用关,选拔具备审计师资格证书、相关审计经验以及具有高度责任心和风险意识的人员进入到企业内审队伍。其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判断力和风险意识,同时要强调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培养审计人员控制风险的意识。最后,加强对审计部门的监督。定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三)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企业应采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根据风险意识的普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将逐步代替传统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就是以风险为导向,将审计风险的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其次,建立内部审计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将审计工作信息化。审计人员通过技术平台可以对海量的会计信息进行集中的处理与控制,财务和审计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还能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精确,减少在信息传递中发生的错误,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承担着防范企业财务和管理风险的重要作用,应当受到高度重视。企业应从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地位、提升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改进审计方法等方面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同时也需要企业努力健全审计体制、改善审计环境来防范审计风险。

作者:王笑妍 单位: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星.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商业经济,2017(1).

[2]钟凌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1).

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范文4

关键字: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有效途径;防范措施

一、内部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及职能定位

内部审计风险是一种具备不可避免性、广泛性、潜伏性、持久性、偶然性、可控可测性的更其趋向于对企业进行控制经营的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活动。究其产生原因主要涵盖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原因体现为被审计企业内部不协调、审计业务复杂化拓展引起的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事项难以细节面面俱到统筹兼顾、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无有效执行力度;主观原因体现在未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执行、审计程序紊乱、决议层的风险意识淡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层次不齐、内部审计质量把控过松。不同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同,华西能源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华西”)作为制造业的领头羊,有规范的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套路,屋企人财务会计制度、利润分配制度都依照国家行政标准制定实施,尤其内部审计制度有专职审计人员监督华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以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仅基于委托-理论即评价职能来定义,而华西内部审计职能有重新概念,包括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咨询职能三方面,最终治理目标是将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为核心进行。

二、内部审计结合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及框架模型

(一)内部审计结合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风险管理审计在于预估、评价所有诉讼风险、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经营风险,具体涵盖财务报表层次、认定层次等方面。首先,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开展,是周转于企业、部门、事业单位、分公司四基点,并且总体流程为有效风险管理的设计风险管理活动执行力效果高层管理风险报告汇总董事会商量确认风险标准制定及传达核实有无遗漏,继而有效内部控制。再次,风险管理基础审计是90年代末新出现的审计方法,较之风险基础审计更纳入战略目标、风险容忍度、管理层监控计量三种为审计计划的编制工作。然后,控制自我评估(CSA)在西方使用更为广泛,因其基本特征是由管理层与员工共同进行,且以结构化方式开展自我评估来关注业务流转和控制成效。基本上是从软控制评价、控制环境、预测控制风险开展内控评价改革。接而,咨询管理为受委托后会提供相关资讯服务,内部审计人员有一定技能和专业素养才可提供咨询服务。最后,协调管理是由于风险战略、评估、分析并不是独立的,它需要彼此渗透,比如内部审计师对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设计,才能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接而基于风险基础审计由专业人员担任咨询,并将相关风险情况整合来助于审计师识别风险。

(二)内部审计结合风险管理的框架模型

内部审计结合风险管理的框架模型有5个子系统,是战略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风险评估、抽样技术的结合。整体可分为三个,关于高层风险管理框架模型是站在高级管理者层面定位的,由于华西的运营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目标,才能顺利拓展业务,其中对职员、成本、系统、预算都能按部就班达到标准方可利于战略执行,且对员工适当放权,形成巴塞尔协议中的“高级管理者应负责执行委员会比准的经营风险管理框架”。关于战略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框架模型,此部分基于占据积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董事会、执股员工等,战略风险、经营风险、报告风险、合规风险都是值得注意问题,这关系到华西制定目标能否实现,会影响整个组织运行,战略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框架模型需要上述4类风险。关于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框架模型,考虑到风险容量的本质在于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非书面合约,那么华西职能部门需要充分介入控制风险,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毕竟硬指标和软指标完成离不开风险意识培养以及华西文化的驱动作用。

(三)基于华西能源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是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一个完善现代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具备全面性、一致性、关联性、集权性、互通性、创新性。华西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风险进行微观预测控制,更重要的是带领企业在风险中拽住发展机遇。华西整体指挥系统和子系统需要有良好沟通渠道,并在内部建立军事化的管理信念,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风险管理经验也大胆发散思维。

1.独立内部审计并建立完整法规制度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可以依据权利适度分离原则划分层次,最高决策层明确指出企业的风险阈值,即企业所能承受风险的最大值,一般是指财务风险的临界点,确立管理条框。其次经营层建立相互制约均衡的委员会,相互监督并严格执行管理政策,对风险由专门检测和分析部门。华西内部审计需要有完整的法规制度,因为内部审计风险是局限性的,对国家和单位持负责态度,没有政府行政法律支持是难以实现平衡的。独立内部审计则由于过于复杂工作属性,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不是只以查错纠弊的财务会计为主,现代华西规模的扩大对内部审计提出更高要求,故而独立出来,会有全面高效的提高。

2.健全审计风险意识及规避转移

我国1996年颁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2000年修订《会计法》到2001年以后陆续的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昭示我国开始关注内部控制。财政部2007年重新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明确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规避是控制风险最常用手段,基本上企业处于被动状态,即采取躲闪、回避或放弃方法来消除风险的危害,尽量避免给企业带来耗损。对我国企业而言,风险防范意识差是导致企业陷入经营与财务风险的导火索。华西同样应具备相关手段培养高层管理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且有专门的规避转移手段来调控内部审计风险。

三、结语

文章通过对华西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分析、控制、防范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我国国情下企业风险的应对方案,带动企业风险管理的防御性、平衡性职能,也充分展示风险意识培养的迫切性。企业风险管理应遵循四大原则:稳定性、适应性、合理性、低成本高收益。华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员同样要求不断学习进步,力求在风险中取得主动权,培养内部审计员的分析能力与独立判断能力。选择投资项目时,企业加强对其预测分析及管理,准确利用风险管理方案实现防范风险、改善经营、增加价值的优质利益。总言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控制需要系统策划,也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牢记风险意识,启动预警方案,将风险变为机遇,华西能源股份公司才能立足社会,为自己谋福祉。

参考文献:

[1] 沈启凤.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J]. 《新财经(理论版)》, 2013年12期.

[2] 姜鹏.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经济视野》, 2013年20期.

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范文5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类型,政策性较强,并且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审计环境相对复杂,加之其审计对象较为特殊,因而导致风险的发生。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对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加强防范,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但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产生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这就给防范工作增加了难度。该文简要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 成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06-02

经济责任审计在防治腐败、整治作风问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效推进了廉政建设进程,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审计工作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在权责明确以及监督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方式。其工作对象主要为领导干部,审计内容主要是审计对象工作期间所有的经济活动,对其经济活动中财政收支是否合理合法进行确定,从而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职责及工作状况,防治腐败。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诸多漏洞,相关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加之该审计工作政策性较强,涉及对象及内容相对复杂,因而工作要求相对较高,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几率相对较高。如何防范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加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以及防范的研究非常必要。

1 风险的成因

(1)客观因素。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因而导致其风险产生的客观因素多种多样。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导致风险出现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管理制度不完善就导致管理工作受限,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利益关系复杂,一旦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很容易令决策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影响审计的公平公正,最终导致审计结果真实性受到影响,从而加大了风险的产生几率。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独立的权力,但是目前我国制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权力的独立性,这对审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其次,审计对象较为特殊。经济责任审查的对象主要是领导层,因此增加了审计的难度。最后,审计成本对审计工作造成了限制。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方式越来越多变、范围越来越广,经济活动中涉及的经济关系也更为多元化,但是面对越来越重的工作任务,经济责任审计投入却没有增加,由于资金短缺,致使审计工作中一些调查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风险。

(2)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因素进行总结主要包括:缺少风险意识、使用了不合理的审计方法、在岗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现有审计标准存在漏洞等。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依法建立,受法律保护,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但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在相关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表示,一旦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存在错误,没有法律予以惩戒,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忽略风险防范,对工作要求低,相应的审计风险出现几率便因此提高。另外,我国目前使用的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手段相对落后,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问题无法深入调查,例如贿赂问题、假发票问题,方法上的限制也是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主体,因此想要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还尚未完善,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因而增加了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不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是致使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在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上并未进行明确规定,因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主观臆断以及超范围评价的失误。

2 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其工作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依照审计标准,认真负责地完成审计工作,以确保审计结果准确真实。

(1)建设完善的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加努力认真地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2)依照审计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经济责任审计由于较为特殊,因而对其进行了工作程序以及工作标准的规定。在审计时,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须恪守规范化程序、标准进行操作。此外,审计人员的相关报告、意见应当保证真实合理,符合审计规范要求。除此之外,针对不完善的审计制度以及相关管理机制,应当予以完善,从而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予以规范,避免由于机制、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的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准确。

(3)规范审计取证工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工作性质,明确其工作结果的影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予以重视,突出工作重点,尊重客观事实,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审计前,审计人员应当进行详细的调查,认真了解审计涉及的相关材料,保证取证的真实性,并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公正地做出评价,不夸大问题,不隐瞒弊端,不回避责任,将真实客观的事实呈现出来。另外,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特殊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拓展审计思维,全面综合各类因素,以适应多变的客观情况。

(4)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采取合适的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有助于经济管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将经济效益审计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注意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不要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相冲突,保证两者协调统一。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将经济效益审计的思维模式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相结合,保证两者之间不要互相矛盾。最后,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审计方法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所不同,要注意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操作相对比,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的模糊不清,建立健全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将目标和标准具体化,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合理。在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不同类型的对象能够相互适应。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时要注意系统性,注意指标体系设置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所要承担的风险。

3 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对其审计工作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如何防范风险的发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特殊的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但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了国有资产,还加强了对领导队伍的监督,遏制腐败。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廉政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小琴.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55-156.

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范文6

Abstract:The problem of auditing risk which has been concerned by the westerners widely has been on the front of our auditing world.Thoughanalysing and distingusing the reason of the auditing risk,we put forward how to control and escape the auditing risk.So that we can improve the auditingquantity,remould the fair social image of the CPAs.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识别;控制。

Key words:auditing risk;reason;identify;control.

0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被西方国家广泛关注的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提上了我国的议程,审计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审计问题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审计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随着大家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审计问题,审计风险往往导致审计失败,而审计失败又会带来不利结果,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我们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做出客观的分析,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1审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审计风险可谓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工作的失误都可以引起审计风险,例如美国一公司欺骗会计事务所10年,其方法是在中午吃饭时将审计人员领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派人偷看审计计划、审计底稿,下午准备审计所需要的资料都将要审计的问题给回避了。盘存实物吃午饭时要加封条,防止被审单位弄虚作假。审计粮食系统时在检查粮库过程中,粮库亏空是在审计人员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粮库内部是空的,由此牵连出一系列的案件。

2审计风险的成因。

2.1审计风险的概述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报告、专项经济等业务审计后,对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审计报告结论不当或不全面而导致存在的审计风险。

2.2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2.2.1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的影响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的工作形式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主要是既成事实的事后审计,缺失了在经营过程方面的事前、事中审计,很难避免经营风险和舞弊漏洞所造成的损失。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控制风险、控制程序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单一性、滞后性影响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特别是经营方面过程控制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职能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不能跟上形势变化,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2.2.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组织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防止重大舞弊、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等方面,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企业运行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缺乏应有的独立企业地位,仅作为企业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的部门,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实非常普及,不能确保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行为受到限制,即使提出了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也难以得到落实,以及审计建议的适当采纳。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许多审计事项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有可能会引起这部分掌握企业实权人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带来巨大审计风险的隐患,这无疑会给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带来损失。

2.2.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传统审计基本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而对单位的经营管理、工程预决算、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钻研,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络经济盛行,电子信息经济的应用技术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往往面临来自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低下的审计风险。

2.2.4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制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的好坏无从考核,缺少与之配套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不高,不能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审计任务敷衍了事,审计报告不严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仅在报告中进行表象描述,而没有进一步提升存在问题的实质,轻易得出结论。由于没有制定审计人员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

3审计风险的识别审计风险识别是指审计业务面临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对风险性质进行签定的过程。一般来说,对于常见的和历史上发生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凭借过去的经验和简单的风险知识便可识别。

①避开详细的程序式的检查,而把审计判断集中于披露问题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连续性。

②费用破产或兼并预测模型来预测高风险的业务。

③避开高风险的行业,或对高风险行业提高审计费用。

④坚持稳健主义。

4审计风险的防范。

4.1社会环境方面。

4.1.1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4.1.2确保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在资料的安全性方面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提供给会计的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这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首要前提,它对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岗位分工,将具体责任细分到个人,使每个人的职位不相容,提高工作和办事的效率;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实行各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的职能,发挥互相监管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一个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以保证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4.1.3最大限度地保持注册会计师的超然独立。

4.2会计事务所方面。

4.2.1引入风险管理模式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4.2.2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4.2.3强化审计过程的督导。

4.2.4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

5审计风险具体控制措施。

5.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与审计风险的大小直接相关。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审计活动中始终保持独立性,规范自身行为,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力;审计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作出不适当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在业务素质方面,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水平,熟悉贯彻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来防范审计风险。

5.2加强内部控制测评由于审计客体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工作,以检测制度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了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功能性进行评测,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测评,可以发现和确定内部控制的优劣,为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创造条件。

5.3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目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离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审计人员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就是一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致力于这种新的审计方法的研究、学习、培训,争取尽快掌握和运用这种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新审计方法。

由于任何一种审计方法的运用都不可能保证审计信息绝对准确无误。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应该交叉使用各种审计方法,降低因审计方法的选择单一而诱发的审计风险。交叉使用审计方法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充分,从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来看,交叉使用多种审计方法无疑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5.4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完善审计准则法律法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和适度。法律法律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应尽快制定出台《审计法》、《审计准则》,并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条文,填补某些领域法律、准则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尽快熟悉运用新的审计准则,以减少审计风险。

5.5提高审计监督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单位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对环境的适应性,即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审计对所监督的内容间接反映的准确程度。总之,审计人员只有提高自身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才能降低因此诱发的审计风险。

6结语。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挑战和困难在加大,重视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大有可为,必将为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