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教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教师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本科;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85-02
工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才培养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或设计,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评价和检阅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一次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和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绘图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探讨高校工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特点,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探讨与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
一、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综合了知识和能力的作业,而不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论文在他们的经历当中还是第一次。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加认真、深入地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1]。形成论文大纲,依据大纲完成论文初稿,经过不断修改,最后形成论文。这一过程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严谨精神。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科学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课题项目的确定到实验方案的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查找搜集到论文的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无不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
3.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写作水平。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写作前的准备,包括对论文框架的初步设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各种数理分析,作图等。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3]。
4.毕业论文是毕业生留给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从学校获得的是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同时,学生也用自己的才华、见识、道德以及党性修养等方式给学校和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留给学校的另一份特殊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学校可以用它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启发教育后来的学生。可以用它来分析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填补这些领域科研的空白;还可以推荐给有关部门或报刊杂志,以扩大影响。
二、当前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的、综合的检验。近年来,对我校本科毕业生调查分析发现,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毕业论文的教学在许多学校一直都不太重视[4]。一方面,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论文写作指导的相关课程,在教学中也未讲授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甚至没有举办过相关的讲座。换言之,学校未给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撰写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仅局限于指导老师在毕业之际给予的短暂性指导。另一方面,一部分毕业生会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远比做好毕业论文更重要,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找工作、化工实习上,即使是学校开设的论文指导课也很少有学生来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毕业论文的写作缺乏热情,也就无法使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等环节顺利展开,所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就下滑。
2.指导教师指导力度不够,对学生毕业论文投入精力不足。高校教师任务量大,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同时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任务,同时有些教师忙于自己的工作和校外的业务,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验指导不多,科研态度不够严谨。教师的懈怠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校缺乏严格的论文评审机制,对论文评审缺乏合理性。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与其他课程考核形式不同,论文的评审主要依靠指导老师的主观评定,加上目前各高校对本科论文的答辩大多流于形式,既没有比较具体的评定细则,也缺乏严格的考评机制,因而在论文评审过程中会因为一些人为因素而产生不合理的问题[5]。
4.其他一些因素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除了上述主要的原因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实验室资源不足,本科生数量太多,导致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根本不够用;还有实验室药品不足,即使本科生想做科研,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根本完成不了预期实验。这些都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的原因。
三、我校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1.学生要认真选题,教师为学生选题严格审查。毕业论文选题,我院近几年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题目,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和学习需要选题。这样,教师发挥自身优势,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对学生悉心指导;学生也能配合其学习的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实验设计。这样的毕业论文实验出现了双赢,学生爱做,教师爱指导,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2.高校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允许学生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学校为了给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以及实习时间,使得毕业论文与考研和实习都不发生冲突。学院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让学生尽早完成论文实验内容。这样学生不但不耽误毕业实习就业时间,也为考研赢得了时间。同时,也避免毕业时期高峰进入实验室,导致实验室拥挤、设备药品不足的缺憾。
3.高校要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由于本科生第一次接触到毕业论文,并且对毕业论文了解不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写作。鉴于此,学校应开设论文指导课程,定期举办论文写作指导讲座,传授学生论文写作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论文写作指导课程通过对论文写作规范、基本结和框架,以及写作思路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有全面的认识。
4.高校要积极搭建并完善教师指导工作的考核机制。本科生可以采用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度。学生自己的写作态度和自身写作能力对于论文质量起着决定作用,但指导老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建立并完善教师论文指导工作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定期检查和考核,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促使他们在本科论文指导工作中尽职尽责。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做毕业论文实验,在毕业论文实验项目中还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这样既发挥了教师学术优势,又有利于指导学生。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是结合我校工科学科特点,对工科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探讨,进而推动本科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考研或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2]项金枝.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6):295-296.
[3]黄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96-97.
科学教师论文范文2
本文作者:张庭洁工作单位: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
”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差点以为这5分钟就这么虚度下去呢,这随机应变出乎意料。第三,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教学的苦和乐,感同身受教师的辛苦。当三位小教师上好课之后,他们无一例外提到,当老师不好当,很辛苦。有个还套用了一句广告语:做人难,做老师难,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更难。当这几位学生多次准备,精心修改的教案、课件在班内展示后,其余学生一片哗然,都说:上一堂课要准备这么多,实在累人。生生之间的配合更融洽更协调了。第四,调整教师的教学状态,激发教学热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教师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心有所思,亦有所感。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次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多年的教学生涯,职高生的现状,难免让人产生疲软,教学的激情大大减弱。但仔细想来,其实职高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或许成绩不理想,或许言行不端正,但是仔细观察,都有他们的闪光处。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生对文本的一些看法,有其独特性、可取性。对文本的处理,随着与学生多次的探讨,也常常会有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一种进步。学生的心得体会也有其认识的深度,出乎自己的意料。“小教师”上课中,不少学生向我提议:“老师,我也想尝试当回老师。”这积极性使得学生上课投入,也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是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信息来源广泛,且动手能力比较强,敢于尝试,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个“小教师”的实践,以点带面,以少数学生的行动带动影响整个班级,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符合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这次的实践,就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进行的。有人说,学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职高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得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就算教师在台上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大部分无精打采,何谈成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学是个双边关系,“教”是“学”的过程和手段,“学”是“教”的归宿和终极。“教”的立足点、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我们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职高学生大多数好动,敢于尝试,惟有结合职高学生的特色,结合职业高中的学业特色,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如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团体合作的社会,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次的研究可以增强“学习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当我们教师习惯性的将课堂的沉闷归罪于学生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的教学是否与学生有互动、有交流?教师与学生都希望经历这样的课堂:在愉悦中传递知识,在愉悦中增长智慧。一堂好课,都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特级教师李观博说过: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都说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其实,生与生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就是很好的合作学习,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留心、多观察、多反思、多总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感情、学习情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以适宜的鼓励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借助各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的追求。
科学教师论文范文3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作为教师,要把一堂课讲好、讲活,关键在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积极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从备课内容上来看,首先要“备教材”。作为一门课的主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弄懂本门课程必须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然后编写教案,这样才能自如地驾驭好课堂。其次要“备学生”。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招生政策放开等原因,许多学校已顾不上学生成绩和素质,一再降低门槛,扩大招生数量,大批未被其他学校或高中录取的自费生几乎未经任何考核就“涌入”校园。这些学生大多基础差,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加上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学习水平和能力,使“备课”工作成了许多教师头痛的事情。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我认为作为教师要充分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有方向,上课时就能很好的掌握节奏,驾驭课堂。
(二)注意掌握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制约、影响,所以说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是课堂的开端,可以说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开课技巧,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例如,上课伊始,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登上讲台,在观察学生的情绪及缺席情况的同时,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及对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教学的情感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并积极配合。此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绪,控制课堂教学纪律。当发现有学生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以借助语调的变化作出提醒和警示,或举出一些富有情趣的实例活跃课堂气氛,甚至可用隐含针对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中的不合理现象消灭于萌芽之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三)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内容呆板、枯燥的黑板等工具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厌倦心理,影响课堂纪律。为改善这一状况,作为教师必须扬长避短,尽量将一些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像、颜色、动画等多种信息高质量、高速度地介绍给学生,并把一些问题转变成互动图像,以此丰富教学信息,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时,有些内容还可以重放。这样,既让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不易产生疲劳感,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应用
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是在课堂教学中驾驭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学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使用激励语言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对学生适当进行有益评价,用激励赞美之词可引起学生良好的心理反应,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中受到教师语言的感染和启发,这样既能使学生以百倍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去努力学习知识,又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二要客观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三要肯定和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活动。
(二)使用幽默语言
教学幽默是教师的教育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展示,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幽默一下,对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均有好处。如上课伊始,教师几句幽默的开场白能很好地调节气氛,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上课之中,教师可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刺激学生的大脑,驱除学生的学习疲劳,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具生命力,并在潜移默化下影响学生幽默性格的养成,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方法带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其课堂教学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体态语言的应用效果
体态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无声语言。当教师口头语言不足以表达思想感情时,如能“形神”自如、“意音”到位地运用体态语言,使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互相结合互相弥补,调动教学信息的组织和传达,促进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活动,将能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如课堂上出现学生听课不专心、思想开小差等情况,教师可稍稍放下面孔或抿动嘴唇等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也有益于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手势是紧随着口语和眼神而作出暗示和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力量,它既能示意肯定,也能摆手否定,还能表示一定的节奏和力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使用手势动作的发挥和眼睛的神情,均可填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和空白,从而为教学增添艺术魅力。
三、把握课堂教学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把意外的小插曲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学会为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以达到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目标。
(一)理性对待学生的课堂错误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很多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往往是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接着便毫不客气地将学生训斥一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的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生理、心理还不成熟,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正是需要我们去引导、教育的时候。而学生的错误,正是直接反映学生行为习惯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用智慧去化解、点拨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性因素,不同的师生关系和不同的课堂气氛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作为教师,应立足自身教书育人的本质,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学生做到多观察、多关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挚友,建立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充分掌握每位学生的心态和压力,并以教育启发的方式,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觉得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向自己无私地奉献真挚的爱。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可爱处,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更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行为,进行正面启发诱导。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我相信,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持一颗包容、平等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及师生关系就一定会更加的和谐、融洽。
(三)创造最佳的教学氛围
科学教师论文范文4
1.1调查对象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预防医学本科21~25岁在校学生。共发出调查表110份,回收110份,回收率为100%,可使用106份,占发出调查表的96.36%。
1.2调查方法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学相关情况,在2009级学生中进行访谈和无记名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0和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调查结果
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是22.37±0.06岁;男学生38名,女学生72名,男女性别比1:1.9。
3讨论
3.1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3.1.1实验预习学生对实验课、实验室环境、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虽然基本满意,但是学生在上实验课之前并未对实验做到充分预习,所以对实验整体没有概念,不能掌控实验过程,只是机械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网络、模拟软件等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课程有所了解,了解其实验目的和意义,并且让学生了解各种实验类型的优缺点,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3.1.2实验课时间安排预防专业实验课开课时间与考研复习时间重合,使得大多数学生把心思都放在考研上,无心上实验课。因此,在上课时间安排上应该重新整合,根据学生考研时间适当提前实验课,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考研复习时间。同时应根据实验课具体内容确定学时数,不能一律都规定4学时,这样容易造成有的实验浪费时间,而有的实验时间太紧,学生在规定学时数内完不成实验。整合后的课程安排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1.3实验室资源学院已经把以前“各自为政”的教研室实验室整合为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这样使有限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由于经费投入的限制,使得: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室有些大型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多组学生同时进行实验的需要,限制实验进程,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因此学校要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或者增加轮数,减少每组学生数量来相对增加学生动手的时间。有些实验方法、教学录像陈旧。教师要根据自己工作经验,与时俱进,更新实验方法,重新录制符合时展的录像,从而增加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经费来源可采取国家拨款和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分步实施。
3.1.4不断修订完善实验教材2012年编写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预防医学实习指导》,已广泛应用于预防实验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本书已经整合了卫生化学、卫生毒理学、卫生微生物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8大学科。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老师授课内容与教材不符、各学科实验项目之间有交叉重复的问题,我们将对此进行及时的修订。通过教材的实际应用,教材可进一步分为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两个版本。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
3.2实验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3.2.1开设实验总论课程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注意事项,在所有实验课开课前,开设实验基础知识总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工作程序、实验类型和作用、所使用仪器综合介绍、洗刷器材技术和如何配制试剂,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实验技术。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习惯,才能确保整个实验的有序进行。
3.2.2各学科有机融合,完善模块式整合整合相关课程为一模块,避免不同学科实验重复练习,浪费时间和资源。我们已经把预防医学专业学科整合为基础实验、环境因素监测和疾病控制监测三个实验教学模块。这样把课堂所学的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全面贯穿实验实践中去,相应地把原先分散的实验技术整合为有机的整体,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资源,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实验技术的能力。模块式整合更贴近公共卫生的现实需要,更能培养适应公共卫生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将继续完善模块式整合,为将来独立或相对独立开设实验课打好基础。
3.2.3完善实验类型整合,增加设计性实验对现有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四大实验类型进行了内容和比重的有效整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设计性实验有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校园大气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和教育过程卫生评价。设计性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得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科研规范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最好的方法。其实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实验课以外的时间走进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为以后就业和读研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因此,我们要根据设计性实验的相关阶段特点,如理论准备确定实验目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课堂讨论、实验实施阶段、实验结果汇报等,进一步完善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所占比重。只有增加学生亲自思考、探索的机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师论文范文5
1.1高中生物实验的内容
根据实验的主要方法,可将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实验划分为7种类型:观察类、检测类、探究类、模拟类、调查类、设计类和搜集类[5].其中,观察、检测和模拟类实验比较常见;设计类实验是学生探索和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调查类实验主要是针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或现象,要求学生通过对客观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了解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而搜集类实验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拟出资料收集的具体方案,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整理,并以各种形式(如黑板报、论文、报告及辩论赛等)展示.在选修模块实验中,选修1的实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全部为实验操作,不同实验内容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基本概念或原理,有的侧重实际应用,还有的侧重科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验类型大多数为引导式探究.在引导式探究活动中,学习资料中提出的实验结构或程序,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通过参与探究过程有所体验和发现,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6].根据选修2的实验中的活动建议,主要是进行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修3的实验中,除了技术要求较高的“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外,其它实验都不在实验室进行,而多为口头交流、辩论等活动,由于本模块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领域研究进展迅速,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练习撰写专题综述报告并组织开展这些活动[7].
1.2高中生物实验的特点
1.2.1实验数量多,类型多样化且综合性强仅《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列举的实验活动建议就有68条,当然这些实验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大多数是最基础的,学生掌握这些后,还要了解教材以外的实验,如试卷和课外书上出现的,要对大纲要求的实验有所扩展和延伸,才能够学以致用.实验数量多则相应地要求实验课时也多,据统计,实验课时甚至占到生物课总教学时间的40%[8].高中生物实验类型多.各种类型实验的方法不同,包括显微镜观察、染色鉴定、模型制作、多媒体技术模拟、户外调查及课外收集信息等;实验形式也不同,包括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完成及独立完成等.高中生物实验综合性强.往往一个生物实验中融合了多种实验类型特点.如“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单一变量并进行定量分析;又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制作完成,而且也是一个模拟实验,模拟的过程充满探究的要素,此外,实验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生态小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这无疑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1.2.2科学探究受到重视,实验内容贴近生活且技术比较先进课程标准的4个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能力目标别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详细列举了11条与探究紧密相关的能力,这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和重视科学探究还具体表现在新课程实验的结构和内容上,必修的3个模块中,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几乎占到全部实验的三分之一,而选修部分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13条活动建议中几乎均包含探究性的内容,另外2个模块的活动建议也多为可以进行资料收集探究的活动或调查[9]10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以不同层次和形式融合到实验教学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如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都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调查和搜集信息,并对这些调查和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等.如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中有果酒、果醋及腐乳的制作等,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对设施农业的参观和对绿色食品生产或消费情况的调查等,这些实验活动贴近生活,实验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实验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选修部分的实验,大都与生命科学新技术、新应用紧密联系.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及干细胞研究等.此外,还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等.
2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验内容及存在的不足
2.1实验内容
在高师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类专业必修课比重大,几乎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及人体生理解剖学等实验,每门实验课程的实验数均在8~12个.
2.2存在的不足
2.2.1课程内容强调专业性,缺少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联系受传统高师生物课程观的影响,实验课内容倾向于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突出学科专业性,而师范性不明显,验证性实验占据主导,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欠缺,缺少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机联系的问题尤其突出.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物新课程很注重知识的时代性和前沿性[10],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往往多年不变,不能反映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学生科学素质、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符.2.2.2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就是要改变轻视学生生活的现状,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和体验知识.从课程标准建议了大量的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可以看出,高中生物实验更加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知识.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内容大多是对理论的验证,更强调实验的学术性,相对而言忽视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自然、社会的联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让师范生深切地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工作的教学质量.2.2.3实验教学缺乏体系建构生物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自然科学,应有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实验体系,但师范院校的实验教学缺乏这种体系的建构[11]75.每一门课程仅从单一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与本专业其它课程联系不紧密,对课程内容整合较少,因而造成一些实验内容重复,如微生物学中的“霉菌观察”与植物学中的“菌类植物”实验内容基本一致.2.2.4实验教学模式化高师生物学实验教材编制模式化,实验设计程式化,即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内容与材料等仪器与设备等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报告[11]76.实验过程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履行三步曲,即按实验指导的要求或教师总结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12].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药品配制等实验的准备过程和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参与度低,对实验方法步骤缺乏必要的思考理解和创新,师范生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2.2.5研究性实验内容缺乏目前,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实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但仍属于间接获取知识的渠道,对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利.
3有效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生物学实验教学
3.1加强高中相关实验内容的渗透,增加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师要致力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了解其基本内容和方法手段.在保证实验课内容达到本科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与高中生物教学联系密切并能充分发挥现有实验条件的实验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力争使中学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部分、经典部分成为高师生物学实验的研究主题之一,使得高师生物实验内容与手段上形成和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包涵关系.
3.2改进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手段,使实验内容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实验内容上,应该结合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岗位的要求,组织各教研室有经验的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剔除内容陈旧、技术落后的实验,增加反映现代定量分析、探究性、设计性和综合应用的新实验技术内容,跟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在实验课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最新研究进展,在课堂讲解或是实验过程中穿插介绍,补充同一个实验的不同技术与方法.有些新技术、新方法,即使因为条件所限不能亲手做,但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如光合强度的测定既有传统的改良半叶法、氧电极法及红外线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法,也有较为先进的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法.
3.3整合实验内容
在制定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计划时,要统筹规划、互通有无、科学整合以及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避免学科间实验的简单重复,以增加实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实验内容与方法,这也契合高中生物实验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实际上,高中生物涉及的68个实验,均可按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分门别类,分别归入或融入到具体的相关课程实验中去,使学生在大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基本能接触到所有的中学生物实验内容.
3.4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将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为实验内容要求由低到高的生物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实验、研究设计实验3个不同层次的新体系[9]101.生物基础实验主要完成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及实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掌握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训练实验则由学生实验小组(6~8人)自己设计方案、准备药品仪器及独立撰写实验论文,完成大纲规定的提高性内容或感兴趣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设计实验为教师根据本地生物资源或结合本地生产实际而开设的科学研究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科研意识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所应具备的科学态度.
3.5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准备实验也是一名生物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之一.高师院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如动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培养、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微生物菌种制作及消毒灭菌等,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实验从始至终的全过程,这将提高师范生准备和组织生物实验的能力.
3.6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文字驾驭能力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对实验内容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科学、准确、生动及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能够用生物专业语言表达、组织及研究实验,还应认真对待学生的实验报告,对表达不准确和书写不规范等情况及时纠正.
4结语
科学教师论文范文6
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等原则。但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教学内容迥异。识字教学的内容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其特点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而达音形义的统一。汉字本身的特点与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心理特点相结合,必然会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特殊原则。把握了这些原则就等于把握了识字教学的关键,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
一、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据汉字本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汉字字数多而音节少,《汉语大字典》收字55000个,国家颁定常用汉字7000个,而音节只有410个,音同音近的字很多。汉字字形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零件,指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五种,常见笔画28种;二是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与独体字,常用偏旁140个,《新华字典》偏旁部首189个,独体字数百个;三是结构,汉字的结构既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又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顺序。汉字字形复杂但可分为三个层次,有规律可寻,掌握了规律便不难书写理解记忆。汉字字义有一字(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有近义词、反义词之分。汉字可独立成词(单音词),又可作语素而与其它语素构成双音词、多音词等合成词,(有的字独立无语义,如徘徊,要二者合起来才组成一个语素,因数量极少,此处不多说)。汉字字(词)义复杂,构成新词的能力强,是汉语成熟的表现。汉字构成新词后,其义或与本义同,或与本义近,有的还与本义大异,但大多有迹可寻,可据本义及前后文进行理解。
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识字时首先入目入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即识字教学不仅要识记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要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见形而知音义,兼及闻音而知义形,表义能辨准字音,写出字形。
识字首先接触的是字形,我们就要以分析字形为突破口,再根据汉字造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的特点,先讲音或先讲义,达到音形义的结合。如教象形字“羊”,字形象羊,是一种家畜,读作“yáng”。如教指事字“刃”,字形是刀口上加一点表示刀口,刃便是刀口的意思,读作“rèn”。教会意字从分析意符入首,再涉及义与音,教学便生动形象有意思。如田中草为“苗”,不正即“歪”,犬叫为“吠”;又如双木为“林”,表示许多树林,三木为“森”,表示更多的树,多得遮天蔽日,三人为“众”,由此引出一条规律:凡三个相同的独体字(意符)组成的新字都表示多或程度深的意思。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教学时先分清声旁与形旁,再先讲义或先讲声,如教“急,声旁是“几”,读“jī”,形旁是肉(月)旁,肌指动物身上的精肉,词语有“肌肉”。形声字多,规律性也强,但因古今音变,不少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音,有的成了近音,有的音差别很大,所以要加强正音教学。对部分形旁声旁换位而组成的不同形声字,如“晖”、“晕”、“纹”、“紊”等尤须注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