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无聊感 生命意义感 心理健康
Abstract 267 college students were sampl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edom, sense of life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mental health scores, boring sense scores and the sens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does not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oring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the mental health, especially any factor monotony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loneliness, boring tendency i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any factor in the sens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lso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some factors such as the boring sense of tension and creativity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mental health, creativity and the tension 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mental health: Y=50.045-1.860 creativity +2.106 ?creative tens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boredom; sense of life; mental health
1 ο蠛头椒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牡丹江师范学院的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67份,有效回收率为89%。
基本信息如下:男生有68人,女生有199人;大一学生有89人,大二学生有98人,大三学生有80人;文史类学生有184人,理工类学生有83人;独生子女有158人,非独生子女有109人;家庭所在地在城镇的有143人,在农村的有124人;家庭结构完整的有240人,单亲家庭的有27人。
1.2 测验工具
无聊感问卷由黄时华等人编制,①分为六个维度:单调性、孤独感、自控力、创造力、紧张感和约束性,采用七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无聊感越强。
生命意义感问卷由王东宇、赵慧琴等人编制,②划分为六个因子:自主性、亲密关系、价值感、消极情绪、目标、死亡与挫折的接纳。
心理健康问卷由Goldberg编制,③由4个因子组成,即躯体症状、焦虑失眠、社会功能障碍和严重抑郁等。
1.3 统计学处理
测试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无聊感、生命意义感在人口学上的比较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学科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
研究发现发现性别在无聊感总分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年级、学科类型两个变量在无聊倾向中的紧张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
2.2 无聊倾向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无聊倾向性问卷包含六因子:单调性、孤独感、紧张感、约束性、自控力、创造力。其中前四个因子为外部刺激,后两个因子为内部刺激。心理健康问卷包含四个因子:躯体症状、失眠焦虑、社会功能障碍、严重抑郁。
从表1可以看出无聊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地相关。尤其无聊倾向中的孤独感、单调性与心理健康中的任一因子都有显著相关(p
2.3 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生命意义感包含六个因子,分别是:价值感、亲密关系、情绪情感体验、目标、死亡与挫折的接纳、自主性。
从表2可以看出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生命意义感中的任一因子都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p
2.4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各因子为因变量,无聊感、生命意义感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孤独感(回归系数是0.237)、紧张感(回归系数是0.341)、创造力(回归系数是0.153)可以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中的躯体症状因子;情绪情感体验(回归系数是-0.156)、死亡与挫折的接纳(回归系数是-0.157)、孤独感(回归系数是0.318)、紧张感(回归系数是0.166)可以有效预测心理健康中的失眠焦虑因子;自控力(回归系数是0.265)可以有效预测心理健康中的社会功能障碍因子;情绪情感体验(回归系数是-0.351)、孤独感(回归系数是0.272)可以有效预测心理健康中的严重抑郁因子。
以心理健康的总分为因变量,以生命意义感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因子都未进入回归方程,因此,这些因子对心理健康的总分没有显著地预测作用。
以心理健康的总分为因变量,以无聊感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造力、紧张感依次进入回归方程,这两个因子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创造力与紧张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为:Y=50.045-1.860状丛炝?2.106捉粽鸥小?
3 分析与讨论
3.1 大学生无聊感、生命意义感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年级在无聊倾向中的紧张感因子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的课业压力变得愈加繁重,休闲时间减少,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因此相对于低年级而言,处于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紧张的情绪。在创造力研究上,家庭所在地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由于城市里的孩子业余生活较少,课业负担压力较重,在创造力方面显著小于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课业负担压力较轻的农村孩子。在孤独感研究上,家庭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家庭结构完整的学生更能体会到家庭的关心与温暖,更能体会到关爱,那么他们所体会的孤独感就会相应较少,然而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孩子由于家庭的分裂,较少能体会到家庭的关心与温暖,久而久之,便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从而更能体会到孤独感。
3.2 无聊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从表1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的值,可以分析出无聊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尤其无聊倾向中的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中的任一因子都有显著相关。这是由于大学生在处于孤独的时候,内心可能会感到闭塞,与外界的交往相对就会减少,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以至于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出口,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孤独感得分越高,越容易危及心理健康。还可以分析出约束性和紧张感与心理健康中的躯体症状、失眠焦虑、严重抑郁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这是由于当人们受到较大的约束限制,以及自身感到十分紧张的状态下,人的身体健康都会受到损伤,高度紧张更容易引起失眠焦虑,危害身心健康,相反,当人们较少体会到约束与紧张,即经常处于放松的状态时,人的身体和心理机能也会经常处于健康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的无聊感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④⑤⑥因此,建议学校多开设些e极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员都参与进来,
3.3 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从表2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的值,可以分析出情绪情感体验与严重抑郁、失眠焦虑、躯体症状存在显著负相关,这是由于情绪情感体验越差,大学生越容易找不到正确的发泄口,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会更加偏激,这样就更容易危害自身的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失眠焦虑产生影响,进一步危害心理健康。亲密关系与躯体症状、失眠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社会功能障碍、严重抑郁呈现显著正相关,这是由于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与他人的关系越亲密融洽,越容易体会到心理安慰,心里没有负担,很少能体会到负面情绪,因此躯体症状以及失眠焦虑的水平都较低,社会功能障碍,严重抑郁水平也较低。价值感与严重抑郁、失眠焦虑、躯体症状存在显著负相关,这是由于大学生越能体会到生命意义所在,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越能认识自己生命的宝贵,这样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都会较高一些,心理健康水平也会相对较高一些。
因此,建议社会和学校呼吁大学生爱护生命,学校可以多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让大学生知道生命的宝贵,多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需要,家长们也应该与学生多沟通,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提高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⑦⑧⑨
3.4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回归分析
孤独感、紧张感、创造力可以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中的躯体症状因子,这是由于孤独感、紧张感一旦超过一定的范围,便会对人的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情绪情感体验、死亡与挫折的接纳、孤独感、紧张感可以有效预测心理健康中的失眠焦虑因子,这是因为以上的任何因子不仅对人的健康有影响,还会进一步使人产生一些负性的情绪,不仅会危害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体验、孤独感可以有效预测心理健康中的严重抑郁因子,这是由于情绪情感体验较差,孤独感较强时,人们的内心会感到烦躁,不好的情绪憋在心里不进行宣泄,这样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建议大学生们不论发生什么困难,都要及时与家长、学校进行沟通,多与同学交往,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避免单一、枯燥的生活,尊重生命,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潜能,关注自己的内心情感,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L芑鹣钅浚汉诹∩缁峥蒲а芯抗婊甓认钅?14E020);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JD1215072)
注释
① 黄时华,李冬玲,张卫,李董平,钟海荣,黄诚恳.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8(3):308-314.
② 王东宇,赵慧琴.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的编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43-47.
③ 陈翠,张红静,江虹等.一般健康问卷(GHQ-28)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信效度检验[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3):159-162.
④ 钟泳如,黄时华,熊松滨.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性与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7):1086-1087.
⑤ 黄时华,张卫,胡谏萍.“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6(4):133-139.
⑥ 黄时华,刘珍仪.广州部分高校学生无聊倾向性和自杀意念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8):88-90.
⑦ 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32-1235.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2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大学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反应。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为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北师大也在各大城市办起了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师研修班。
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间断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古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中小学生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3
一、分析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疏导
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当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制定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实现目标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实际情况来看,当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①随着学生性机能的日趋成熟,使得学生的性意识被唤醒,从而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爱慕之心,进而产生追求异性的倾向。而处于初中时代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处于趋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使得很多初中生难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关系,目前出现的早恋就是由于教育不到位导致的心理问题;②当代初中生大都为十五六岁,面对初中学习中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蚀、网络事业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多种多样,而学生又缺乏甄别信息的能力,从而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产生扭曲的心理;③家长的溺爱和教师的干预使得学生与家庭和学校产生代沟,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从而产生扭曲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为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只有拥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及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更要结合学科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班主任工作、团委工作、学生会工作都要与之协调发展,学校评价系统也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构建。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专业机构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尽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要关注心理不健康的特殊对象,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早发现、早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独立的,丰富而又多变。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不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环境关系密切。由于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和机构建设,对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学校必须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相应的组织结构、设备和场地。
三、重视家庭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在心理和意志上缺乏一定的锻炼与磨炼。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家长只重身体忽视心理导致不少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面前束手无策。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终生的教师,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和成才观念,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素质构成的统一整体,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特征。当然,家庭的环境气氛也同样对孩子影响较深。有资料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行为个性有直接关系。若家长有家庭意识,自然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注意举止行为,成为孩子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起到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沟通,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直接影响人的某种具体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进行心理适应,让学生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正处于青春阶段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脆弱单纯,渴望交往却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原因所在。在进行交往教育时,应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积极引导,耐心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与交往能力。尤其是中学生早恋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情感问题,产生早恋念头。面对早恋的困扰,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早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全新的恋爱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五、对后进生疏导,教育他们扬长避短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正念训练;焦虑;心理健康
一、正念概念
(一)正念
这个词来自于传统的东方佛教(Nhat Hanh, 1976),它被描述为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在,强调活在当下并且是对当下的观念想法不作任何评判,强调非评判性与接受性。我们可以把正念理解为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在,强调活在当下,并且是对当下的观念想法不作任何评判,完全的接纳和理解身心的变化。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医学生面临专业学历时间长,压力大,加之新闻媒体时有报到医患相关的负面新闻,让在校学生常常提前感受到一些压力。还有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不管是上课还是做作业亦或者是见习课上都时不时忍不住翻阅手机,导致学业下降,给他们带来更多压力。有时会呈现内心空洞的现象,表现为消极悲观,内心痛苦绝望,对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低,感到前途迷茫等等。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除了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方面给予帮助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自我指导,克制自己的杂念,专心致志在学业和实习实践上。希望可以通过教会学生正念知觉的一些方法,让他们自己学会后,可以平时指导自己进行良好的心理认知调节,减少情绪困扰。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一)研究对象
在学校不同专业中选择30名同学,参与正念训练,其中14名临床专业的学生,16名护理专业的学生,包含14名男生,16名女生;同时从训练组各成员所在院系找到和他们性别相同、年龄相似同学30名。
(二)研究工具
情绪调节问卷 ERQ量表由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共10个项目,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频率越高。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其中,认知重评维度的测量由6个题项构成,表达抑制维度的测量由4个题项构成,认知评估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和0.85,表达抑制维度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9和0.77,该量具有良好得信度。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干预前后用情绪调节问卷 ERQ量表分别对训练组、对照组被试施测,并在结束后1月追踪再测。所得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二)干预设计
1.训练内容:练习(1):坐禅,观察呼吸时腹部产生的起伏运动,或者观察呼吸时鼻子与空气接触时的感受,产生任何情绪或者杂念时,不去强化它,任由它攀缘,而是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腹部的起伏运动和鼻腔的感受上面。练习(2):走路内观练习,从走路的每一个姿势中观察清楚觉察脚抬起、移动、踏下的过程,专注当下每一个姿势的变化过程,从中培养正念的觉知。通过这些练习把思维的专注力放在当下,去除和当下事件无关紧要的想法,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困扰。
2.练习时间:每周约1.5-2个小时,把练习时的感受写下来,做得好的和不好的地方做总结,强化训练的中好的感受,改进不好的感受,最终可以熟练运用正念觉知。
四、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经检验,各组数据均呈正态分布并且方差齐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一)干预前训练组、对照组焦虑水平基线对比
两组成员的前测分数分别为:训练组表达抑制3.42±1.26,认知重评4.86±0.86;对照组表达抑制3.12±0.97认知重评4.67±0.94。经检验,两组前测得分无显著差异。
(二)干预后训练组、对照组分别为
训练组表达抑制3.53±1.18,认知重评4.95±0.93;对照组状态表达抑制3.30±1.06,认知重评4.70±0.82,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训练组的情绪调节意义显著。这说明,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特别是认知再评价的能力,从而获得更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三)对训练组和参照组干预后
1月后,两组追踪再测得分训练组表达抑制3.63±1.21,认知重评4.96±0.98;对照组状态表达抑制3.20±1.18,认知重评4.73±0.95,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训练组情绪调节具有显著意义。
(四)练习组员感受
通过正念训练我会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关注当时当下正在做的事,而不是任由情绪攀缘,杂念此起彼伏,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或者和同学良好的互动,现在通过这种练习,情况好多了,每当出现注意力分散时,我就练习正念觉知,感觉情绪困扰减少了。
五、结语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有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四周正念团体咨询的干预方案,观察正念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虽然结果看起来是有效的,但是毕竟样本太小,可能限制实现结果的推广。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对有心境状态不佳的医学生进行团体干预,探索正念训练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改善医学生的心境状况。
【参考文献】
[1]丁媛慧.正念练习对正念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乔・卡巴金(著),雷叔云(译).正念――身心安顿的禅修之道[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2.
[3]Miller JJ,Fletcher K,Kabat-zinn J.3-year follow-up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 mindfulness meditation-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anxiety disorders[J].Gen Hosp Psychiatry,1995,17(3):192-200.
[4]张粹然.禅宗与心理健康[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1):88-89.
[5]刘兴华,韩开雷,徐慰.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12):915-920.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乡村医生 心理健康状况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40-02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rural doctor’s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e,.Provide scientific base for u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rural doctors.Methods:Use convenience sampling,we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of 354 rural doctors through (SCL-90).Result:①Rural doctor’s SCL-90 factor score is higher than norm.②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matization, depression,anxiety,Hostility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ural doctors.③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matization, depression,anxiety,terror between age above and less than 40 years old.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rural doctor is low.
乡村医生是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卫生人力资源,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服务网络功能能否发挥作用。目前国内外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只是针对三甲、综合以及专科医院,很少涉及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研究临床一线的护士为多,医生较少,尤其缺少对乡村医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这一部分人群占的比重很大,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潍坊市高新区和高密市乡村医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87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其中男性198名人,女性156人;年龄小于40岁的109人, 40岁以上的245人;文化程度中专267人,大专57人。
1.2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对乡村医生进行测评。SCL-90量表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该量表为五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当严重,5=严重。总分超过160分说明测试人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问题。因子均分在2~5分的为阳性项目[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数据以X±S表示。
2 研究结果
2.1乡村医生心理健康与全国常模分析
与全国常模相比,乡村医生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恐怖性各因子的均分都高于全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
2.2不同性别乡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男乡村医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方面的得分高于女乡村医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男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女乡村医生低。
2.3不同年龄乡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4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各因子与40岁以下乡村医生相比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全体乡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
乡村医生是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产物,处在比较低的地位,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自卑感[2]。他们的理念比较落后,只停留在传统的医疗行为上,对与疾病有关的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认识不清楚,缺乏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有调查结果表明乡村医生只有51.1%能认识到有躯体以外疾病,并且能经常治疗的医生占1.7%,经常处理心理问题的医生占2.3%,有34.1%的医生从不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而经常帮助解决与疾病有关的家庭、社会关系问题的医生占2.3%,从不帮助解决的占54.5%[3],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和措施,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低下。
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乡村医生的影响比较大,通过对本研究有效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69.49%的乡村医生认为新农合对他们有中度的影响,15.25%认为有较大的影响,8.2%认为有轻度的影响,5.9%认为有很大的影响,仅有2.82%认为没有影响。新农合实施后,由于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可以报销,且报销比例较高,使得部分村卫生室的病源流入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的收入因此而较新农合之前减少了许多。养老也是一直困扰乡村医生的问题。根据《乡村医生从医管理条例》规定,男性超过60岁、女性超过55岁的乡村医生将不再予以执业注册,停止其医疗行为[4]。本次调查发现90%以上的乡村医生没有养老保险,仅有不足10%的乡村医生享有养老保险,因此,老年乡村医生处于失业和老无所养的尴尬境地。无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也在困扰着乡村医生,本次调查85.31%的乡村医生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国家有关文件提出:“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到2015年,全国85%的乡村医生要完成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但根据最新国家统计,全国村卫生室125万从业人员,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仅占14.2%,距国家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5]。这与我们的调查一致,都可以导致乡村医生出现焦虑、恐怖、抑郁等问题。
3.2 不同性别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本研究发现男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女乡村医生差。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徐新华、赵天力的研究认为女医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医生,而男医生在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医生[6]。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在农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他们与在医院工作的正式医生有着很大的差距,工作环境、条件远比医院差,服务内容范围广泛,琐碎,而且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收入低。本次调查发现80%的乡村医生工作时间每周超过70小时,几乎没有节假日及正常的休息日,56.78%的乡村医生收入低于1500元。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理念是男主外,女主内,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男主人,因此相对于女乡村医生来说,男乡村医生存在更大的生存压力,负担更重,容易出现心身憔悴,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躯体化、抑郁、焦虑等症状。
3.3 不同年龄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根据有效样本统计,40岁以下的乡村医生仅占30%左右,有87%的乡村医生曾经想过改行,工作强度大,收入低使许多乡村医生出现职业倦怠,有改行意愿,年轻的毕业生大多不愿选择这一行业,更多的工作靠4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来承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不断下降。并且大多数年长的乡村医生没有正规的中专学历,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相比,年轻的医师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取得执业医师证的也大都是年轻医生,使得老年医生产生职业危机感,压力的积累,可使高年龄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龄的更差。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31―36.
[2] 任苒. 沉重的期待:中国乡村医生发展七个突出问题[J].中国卫生人才,2007,11:18-20.
[3] 夏益俊,赵伟.关于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0,22(3):46-49.
[4] 孙永杰,江涌,牛丽凤.对辽宁省乡村医生解决心理问题等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8,6(5):514―515.
[5] 浏继同.中国乡村医生的未来与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工程[J].中国卫生人才,2007,3:36-38.
[6] 徐新华,赵天力,胡建国.综合医院医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3(14):325.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课 题: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思政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0364)的阶段性成果。
1995年清华大学铊盐投毒事件、2004年马加爵案、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一系列发生在大学校园里震惊社会的事件,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通过文字、语言及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教育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
人的成长过程,往往是围绕着个体对自身的认同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正确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
2.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阶段不仅要学习知识、发展潜能,还要为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心理健康能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科学地看待理想和现实,提升自我意识,调节个人情绪,正视挫折和压力,提早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个人成长道路,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定位,为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群体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稳压器和剂的作用。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必须正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因为这些不良心理不仅影响其个人发展,也损害学生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1.个体因素
进入大学阶段的个体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稳定,对社会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大学生情绪变化具有冲动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他们的情绪起伏过大,摇摆不定,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进而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存在自我认同危机,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好诸多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对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则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环境以及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当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处于多元文化交叉、多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大学生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重价值选择,常常陷入压抑、紧张的状态,在人生选择上处于两难和多难的境地。心理的冲突必然带来大学生心理失衡,出现种种不良的反应。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为避免类似投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无论是高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拓宽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的体系当中,应该着力于帮助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环境,正确处理新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学校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需要,增加必要的工作经费,以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咨询、诊断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各类高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职教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熟,社会阅历的增加,也会使他们对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4.宣传心理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