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07,(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69.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39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007,().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007,(5).

[7]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007,(5).

[8]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05,(5).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文2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作为特定的问题域,学者们先后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价值形态论”、“价值特征论”、“价值实现论”、“价值评价论”、“价值变动趋势论”等亚核心概念。但应该着力实现对“本质论”“形态论”和“实现论”的创新性解读,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论”、“评价论”和“变动趋势论”属于次要问题的探讨,但是对这些问题展开的新思路肯定会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价值本质;价值形态;价值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本依据。因此,我们需要能动的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一原创性概念的理解,运用价值哲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赋予价值哲学以具体的内涵和品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实践的对话交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实证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与西方相关价值理论的对话,开拓比较价值研究的新领域;积极实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资源整合。

一、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及本质的理解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学界主要存在“关系说”、“意义说”和“复合说”(三说)。其中,项久雨基于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灵魂驱动力”概念的理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对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它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意义关系。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无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施教”和“受教”过程满足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形塑的需要,其具体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持续的、明确的导向价值、动力价值和协调价值,唯此,方可解释它的本质属性。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过渡形态解释模式

为了避免社会和个体长期远距离互动的局面,在经历了“社会----个体”价值形态的划分之后,有学者又在二者之间提出了“集体”这个中间价值形态概念。用政治学或社会学中的“公民社会”概念替代“集体”价值形态这个价值的过渡形态日益凸显其合理性。因为“公民社会”概念比“集体”所能涵盖的社会中间组织形态更为丰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组织是以集体或团体出现,但实质上它可能是属于非法的或非正式的,这就无法与一般意义上的“集体”含义实现对接,也就会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这就需要在理论和话语体系上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与此相应的,“价值”定位模式也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价值”概念它先验的将主体置于一个有价值的祭台之上,但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事物存在的本身事实上对更大的价值所造成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因而,用“效应”替代“价值”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效应”这个中性词比“价值”这个有价值倾向的词更显得客观。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价值分理论上价值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上价值的兑现。就此而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途径、规律等三个主要领域。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通过作用于主体(即社会和人),并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主体能动性地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也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是其价值实现的本质。项久雨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已经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的效用关系入手,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三大规律:即神形统一律、真善美统一律和虚实转化律。但规律最终还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这条根本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有效消费(被认可)之后才显示其价值的,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客体的功能和属性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是主体的需要、利益的实现和实践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前提,价值主体的利益实现是生成动因,实践活动是生成的源泉。

四、善于抽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

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善于抽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特征,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多种观点:袁贵仁较早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将这类特征归结为间接性、渐进性、潜在性、渗透性;有学者则归结为间接性、潜在性、累进性、社会性;其后,陈华洲、项久雨等学者也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认识到,特征认知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切入点,没有这种特征上的面面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就是抽象的,在这些特征当中,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累进性和客观性不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也将继续存在于无阶级社会中,必将为我们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坐标。

五、高效度、高信度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一直为学界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在评估的意义、标准、原则、特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着墨较多。目前,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科学评估模型的系统构建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问题上,我们也要警惕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万能论”、“无用论”、“代替论”三种主要偏见。随着市场经济渗透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主化倾向日益浓厚,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日益凸显其现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日益受到社会下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客体式的价值评价模式日益不能满足社会的民主需要,主体间性模式日益提上日程。这是一个不以某个阶级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单向评价模式将让位于对话评价模式。为此,我们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石,从理论上廓清研究评估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制订好评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标准体系,准确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工作机制的研究。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减少失误。

六、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变动趋势准确把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变动的趋势问题,有几个问题是需要跟踪、观察、调整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异化的可能性。实践证明,异化的可能是存在的,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纠错机制失效,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会沦为一种相互倾轧的口实或工具。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大小是有边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而已,而且也仅仅是人之行为的很小一部分,国家治下的民众不要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起拯救万千事物的重担。它只是在可预期的人的活动场域里发挥作用,一旦超过它的“临界点”,想当然的东西就彻底成了妄想。最后,在可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象将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被消费着,不论你是否愿意,它将渗透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参考文献:

[1]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内涵;证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61-05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是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纵观当下,尽管经过30多年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较快,并迅速建立起了自己成熟的学科体系。但这与外部的社会要求和教育本身的目标尚有不少差距。一方面,党和国家投入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这种矛盾的模式凸显了传统做法存在的严重缺陷。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新的探索。后现代文明时代是生态时代。20世纪以来,各类生态危机相继发生,促使人类生态觉醒,生态建设一时成为人类共识。教育生态危机的出现,带来了教育生态化的趋势,随之产生了教育生态学。鉴于此,作为教育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存在生态危机,也需要以生态视角进行研究,即以一种全面、系统、整体、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由此引出。

本世纪初,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专家提出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主要意图是想借助生态学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其提高有效性的社会关联因素。当时学者们的思考主要是受到国外研究生态政治学学者一些思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内其他学科努力借鉴新的方法论进行学术研究之行为的启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其实就是借鉴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几大关系:一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生态化运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受各种内外相互关联因素牵制、促进、平衡、协同等作用的生态系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关注的是时刻影响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运作的社会大生态环境的运作状况;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内容为构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各个主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与生态链存在状况。其中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小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如何对社会大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行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做出大贡献。

这里的“生态”与“环境”不同,主要倾向于对方法论的追求,强调的是一种生态思维,关注的是关联性、整体性、动态性、平衡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应该说是一种视角的拓展与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内涵

根据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内容的把握,笔者结合当前学界比较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进行对比区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外化; 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41-03

内外化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机制之一,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循环过程。为揭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内外化形成和发展的循环累积状态及其运行、转化的机制,这里引入耦合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机制的创建与运行具有一定目的,即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与耦合都要围绕该目标进展”[1],因此,内外化耦合机制的研究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

一、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内涵及其特殊的理论意义

“耦合”一词的原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存在着密切的配合和相互影响,并可以通过彼此的复杂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现在很多学科都使用“耦合”概念,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及彼此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机制中,引入“耦合”概念的内涵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构成内外化机制各要素的功能、作用方式及其规律性的运行模式。内外化耦合机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1.螺旋上升的方向性

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方向,无论是在客观层面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种影响因子和力量的耦合;还是在主观层面上,个体自身思维、意识和行为等在内外化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状态,都有明确的趋向性,最终都会指向个体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但是这种方向性,并不具有单一性和恒定一致性,它在某一运行阶段中往往是无定向的、随意的。优化和耦合内外化机制的作用因子能将这种分散、无定向的力调整为螺旋上升状态,从而保证内外化过程中熵值效应的最大优化。

2.循环累积的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各因素的耦合往往会产生循环累积的效应,由于个体在受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形态各异,会导致个体自身内部道德品质等的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者重视内外化过程中个体内部各因素的耦合形态,注重循环累积的良性引导,能够强化循环累积效应的正态分布。

3.运动过程的随机性

思想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前两个特点决定其必然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但这种随机性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要重视耦合的原因所在,关注内化和外化诸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耦合形态,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种随机性,实现其在合理范围内的动态可控,从而发挥耦合效益的最大化。以上三点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特殊理论意义。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系统实现,耦合点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结构调整、教育方法选择以及教育资源整合等,而最终耦合目标的实现,则仍需多种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支撑。

二、内外化耦合机制作用因子的运行过程及其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因子的运行过程是指外在于个体的教育内容在多重社会因子和教育因子的作用下耦合为主体的内在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也就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相关内容内化为自身不自觉的个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并在实践活动中将其外化、耦合为相对稳定地调节个体的行为特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各因子间不断运动、碰撞、变化,由黏着到渗透、单一到复合、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从整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过程可看作是两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立体过程,“水平”维度是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这一层面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家庭、学校或者国际、国内环境等内外化参与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子作用。从这一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既是横跨了教育本身的界限而发生的,也必然是在上述界限之内运行的,这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面的参与因子之间通过耦合形成的固化力量和行为规范,以一种权威的模式存在,同时又在不断地形成和变化维序,它以一个较为系统的形式传达正面信息于内外化过程,强调“正输入”和“正输出”的作用过程,其必然会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另一“垂直”维度的运行。

“垂直”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看成是一个“完满”的过程:教育者的权威在这一过程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接受这些内容的受教育者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耦合了那些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体意识,在自身原有累积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指导自身行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概念。这些概念一旦形成将长期影响受教育者的外化行为,同时也会干预下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耦合。因此,教育者在这一维度中要善于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等,厘清耦合机制三大特征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控制好内外化耦合运行态势,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的可控性。

1.耦合的可控性

耦合的可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虽然各因素的耦合点较多、耦合强度各异,但都可以通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控制。当然控制方法是多样的,控制的最佳时机也是可选择的。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中,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耦合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个人意识必然受限于社会意识,不可能超越社会意识之外,但是如何将社会自觉舆论形成的道德核心、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与个体的知、情、意结合就可以借助于情感交融、场景反思、实践认知等耦合方法,通过控制参与的因子和元素,来强化学生的内化过程,使主体产生认同,并将正确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信念和规范,从而指导个体的行为。

2.接受与屏蔽的可控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来看,接受和屏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对矛盾体,它们有着双向的作用,接受的既可以是正面的信息也可以是负面的影响,屏蔽也是如此。在内外化耦合中,内化运行过程和外化运行过程间起关键桥梁作用的恰巧是“接受”与“屏蔽”这对范畴,这就决定了个体内外化的过程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是发展、变化和密切联系的。耦合机制特别强调接受和屏蔽的作用,对于正确信息的接受和对于错误信息的屏蔽可以很好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运行,因此,耦合更多的正确因子,筛除错误的信息,利用对比、分析、辩论等手段,结合生动有效的“耦合因素”教学法,是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的接受的。

3.渗透与循环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作用是多维的,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多层面控制内外化因子的渗透和循环,可以最大化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等因子的良性参与作用,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培养个体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在“因子内部关系”的意义上,占支配地位的因子和起辅助作用的因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相互逆反,这种复杂多变的因子关系,决定渗透和循环作为参与因子最多的两个运行过程,也必然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强化耦合中因子渗透和循环的可控性是正确把握内外化转换的关键环节之一。运用评价响应法、反馈强化法等,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甚至社会等因素之间的渗透和循环关系,扩大渗透和循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正向影响可以全方位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耦合效应。

4.反馈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反馈环节既是最终环节,也是初始环节,因此相对于其他耦合过程,对于反馈结果的强化和削弱会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从单一层面上看,正反馈是形成与社会正确舆论、道德标准一致的反馈,可以加强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确认和固化;负反馈则是反馈的信息与社会正确导向不一致,这就会使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巩固。从复合层面上看,反馈并不仅仅来自教育者,它同时也受社会正确或不正确舆论和思潮的影响,当下网络等新媒体全面介入人们的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合力作用,这种个体和环境的双重合力作用所产生的反馈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控制反馈因子就要求在内外化耦合的过程中,尤其关注个体的差异和环境的因素。

综上所述,内外化机制作用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对这些因子和过程的控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避免负效应的出现。

三、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应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目标,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作为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耦合的系统:一是把内外化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交互、渗透、联系、重组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学校和个体之间的合理培养结构;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完成自身各要素功能的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强化交互培养、学习共同体等特定的方式和手段,与自身之外的其他系统耦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既能够使内外化耦合机制保持其作为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高的实效性,这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内外化耦合机制效能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统筹的角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包括很多方面”[2],耦合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整体化思考的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看成是附着各种影响因子的自圆满过程,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因素统筹组合,从多种视角构筑影响因子模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教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的放矢。教育者通过关注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各种内外化因素和过程,可以更好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和合目的性。

2.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在耦合机制中的运用

通过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实践,可以使教育者有效关注和控制各因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状态,构建与之相关的工作方法、管理制度和体系架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从而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于社会具体问题反应较为迟缓,部分内容严肃呆板;传播方式平面化、脸谱化”[3]等问题的出现。比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把握环境因子附着尺度和最优配置,倡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改善,从而最终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人学范式”的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人学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4]因为“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并且变为行为习惯,才能说受教育者形成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也才能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已经完结”[5]。所以,内外化耦合机制必须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将个性化引导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整个过程,关注个体和群体在内外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将内外化耦合机制中的因素组合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高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在个体层面构成一个完整圆满的“思想―行为―思想”的逻辑和实践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系统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6-38.

[2] 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0-151.

[3] 刘新全.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36-38.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34-02

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以大学生为本,但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变成了纯粹的理论知识灌输,这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下高校探索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将情境创设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创新,还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

要科学的理解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首先需要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是情境。在《中国百科大辞典》中,“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具体环境或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不同的情境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评价和认知。”[2]不同的学者对于情境的界定也不相同,其中董杰认为“‘情境’是环境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而微观的环境;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3]

综上所述,情境是指主体创设的,能为主体所感知和理解,并且能对主体或主体的情感、思想、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具体环境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创设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能理解和把握的,并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思想、价值观和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具体而微观的环境的总和。

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可以营造一个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能为受教育者所体验、感知和理解的具体场景。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创设出有效的情境。

1.情感性与生活性原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和运用的核心就在于一个“情”字,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首先要遵循情感性原则,要能激发、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双方在情境互动中达到共鸣。没有融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情感的情境不是真正的情境,这就和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有无情感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主要标志。善于对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在解决党员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其思想问题。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创设的情境要贴合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中。

2.体验性与互动性原则。体验性是指创设的情境要具体,能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去体验、感知、反思。通过系统的情境创设,把受教育者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无体验之学习如同无水源之池塘,也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反思和感悟,也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是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只是由教育者进行单向的灌输教育,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一方面使教育者无法把握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情况和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疏远了双方的距离,间接消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过程中,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教育者的主导角色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和谐的互动交流氛围,促使双方在情境中能有效沟通交流,使受教育者在互动中得到思想教育。

3.趣味性与渗透性原则。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吸引、激发受教育者参与的兴趣。渗透性是指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间接的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无意中受到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教育对象在情境体验中不知不觉的得到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和行为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它的非强制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特点与传统的具有强制性的“灌输式”教育相比,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教育效果更好。

4.多样性与可控性原则。首先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有课堂教学情境、社会实践情境等;其次创设情境可利用的资源是多样的,既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要充分考虑多样性原则,避免单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比,更容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和控制。可控性是指,创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首先要能为教育者所掌控,使其能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度以及不同的教育对象设置安排不同的情境;其次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在情境中的表现效果以及受教育者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作用

1.有利于在情境体验中激感共鸣。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一种远离教育对象现实生活和学习情境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打包式”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中,教育者主要借助语言、板书和教材等,采取“我说你听”的灌输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而忽视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忽视了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教育对象接收的只是现成的理论知识,导致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难以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要素都具有情感性,首先其对象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其次从目标来看,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教育对象的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从其内容来看,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而情境创设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以境生情,以情动人,对教育对象的情感具有激发、调动和调控的作用。

2.有利于在情境体验中解决思想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所从事的是人的思想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教育对象产生相应的反应,潜移默化的在其身上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不仅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而且也融合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思想等,教育对象也都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等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因此,教育对象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以下几种冲突和矛盾,即与教育对象原有的思想体系和情境中所蕴含的知识、思想之间的冲突、教育对象现有的行为习惯和情境与所要求教育对象要形成的行为习惯的冲突,以及不同的教育对象之间思想和行为的冲突。作为一个教育者,不仅要传授新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修正教育对象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其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和冲突。在具体情境体验之中,一方面教育对象既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来帮助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新的知识、思想来修正原有的过时的知识和思想,这样教育对象所面临的两个知识体系的冲突就得以解决。另外,教育对象原有的行为习惯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所要求的行为习惯的冲突,以及教育对象之间思想和行为的冲突,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和榜样情境,是教育对象可以在直接的情境体验中,引导教育对象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反思、分享交流,都是可以有效得到解决。

3.有利于在情境体验中塑造良好行为习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道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4]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教育对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意识体系,促使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思想,从而实现由思想认识到行为习惯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融入到创设的具体情境之中,引导教育对象积极体验教育情境,并认真观察反思,促使教育对象由“知”到“信”,由“信”到“行”,形成“知”“行”统一,使受教育者通过情境体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理解和内化,并将在教育情境下领悟、内化的知识、技能或者思想品德素质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受教育者可以在现在或者将来遇到相同相似的情境时得到运用与外显,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401.

[2]中国百科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百科大辞典[Z](第6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4353.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文6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人文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随着现代科学进步和文明发展,“资源”这一概念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如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2001年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教育资源”一词首次出现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广阔的应用空间,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思想政治领域中,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就其基本表征可以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或是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就其功能而言可以分为灌输资源、激励资源、管理资源;就其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理论资源、课程资源、实践资源、人文生态资源;就其性质可以分为正面激励资源和反面警示资源。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今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尽快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对现有或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掘或优化组合,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以人为本”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为前提,“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接受艺术教育、未来从事艺术行业的特殊学生群体,其学习规律、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与其他学生群体不尽相同,具体可表现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唯美至上的价值取向、细腻复杂的情感诉求,因而他们更加关注人的自由发展、更加呼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而必须要有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之对应。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实际功用看,无外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上,没有资源的支撑就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但是有了教育资源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它不仅取决于“物”的因素,更取决于“人”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开发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资源,因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它不仅关注人尤其是人的精神状态,而且通过教育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所具备的觉悟、知识、素质、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将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需要这一类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去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还要具有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利用有利于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

(二)挖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发掘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更为严峻。西方国家的文化强势对接受艺术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构成的思想威胁更为严重。而强化国家意识、发扬民族精神、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是我们在全球化冲击下保持文化强势和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武器和人文资源,因而我们需要未来的艺术工作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支柱,在将来真正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艺术产品,而不是西方文化的附庸。高校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催生地和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价值不言而喻。它保证了青年知识分子凝聚共同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等教育事业提供方向保障,为高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它保证了统一认识、维护高校稳定;它通过开发人的精神潜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形道德保障。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无论是执政党的建设,还是公民政治思想的建设、政治文明行为程度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政治观的优化整合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作用的。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在政治信念、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境界上的精神力量,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无形资源,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将在发扬和光大民族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附加价值,具有无限增值的特性,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社会功能之所在,并将在价值上突破原有的认识界限,作为独特的资源存在。

(三)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是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要

当前,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世界范围看,全球化作为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来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袭和渗透,就国内环境特别是高校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的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加之高校思想文化领域与生俱来的自由性与开放性,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些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必须同建设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想结合,才能产生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良好互动。思想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物质、制度、资源等方面,这也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资源属性。挖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要一定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物质资源与精神、制度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载体的作用,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教育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规范行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社会性、多边形等特点,能否充分利用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自身。

三、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