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科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科学的定义

体育科学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6-01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是小学语文国家课程的一个校本补充,是把承载着中华传统道德元素的意象文学读本,包括优秀的古典诗词和进入近代文学史的优秀作品,以适合儿童学习的途径展开的语文教学。

1.理念与实施原则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串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2.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以传统文化达立德树人为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教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是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相关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载的特殊情感或人类品质的象征意义,从而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并传承下去。典型的传统文化,是打上民族深刻烙印的存在,我们应该也必须引领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浸润在民族文化的记忆里。怀特海把儿童学习的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他把0到12岁划为第一个阶段,他认为这是儿童语言学习的精确阶段和科学的浪漫阶段。要用德育来统领课程的整合和结构的优化。这种统领的基础就是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并且真正贯彻和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学原则。不过,我们也很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中德育的目标和智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和矛盾甚至成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找到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及其相互结合上将两者关系处理好的抓手,显得异常重要。小学汉语文意象主题学习依托经典古诗词和优秀的现代作品,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濡染德行,成长品质,是知识、能力和德育融为一体的统整课程,是化育,是德育渗透于学科教育之路。

3.课程实施的规定性

如果"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说的是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微型课程的缘起和目的,说的是这一微型课程的文本选择意义和原则乃至核心教育目标的话,那么"儿童主体、审美特质"则是这一课程实施的规定性。

3.1首先是"儿童主体"。汉语文意象主}教学是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相关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载的特殊情感或人类品质的象征意义,从而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并传承下去。儿童,是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对于不同学段的儿童,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不一样的。大学,注重的是人文情怀;中学则是让学生明白意象中所含有的意蕴所指,因为中学生已经进入理性抽象思维的"科学阶段";小学高年段的教学则必须向中学接近,这是一个小初的衔接过渡期;而对于小学低中年段的儿童,我们展开意象主题教学时,则必须具有儿童视野。对于理性相对薄弱而感性特别活跃的小学段儿童,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不适宜挖掘得过深,不应当以传统语言美学为经纬,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儿童心思为依据来发现传统意象中的童话般的浪漫想象。

3.2遵循儿童学习的一般规定性。遵循儿童学习的一般规定性是我们在具体实施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时的重要原则,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践行儿童主体。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游戏。因为"儿童文化是梦想的,是童话的,是诗性的,是游戏的,是好奇的,是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逐步走向有意识的。""儿童的学习生活是史诗般的生活。儿童在自己的生命里使文化史(神话、诗歌、思想史)得到整合,使逝去的精神情怀再次复活。"所以,教师作为化的符号在与儿童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时,须得小心再小心地提醒自己永怀"游戏精神"。游戏是通往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游戏让儿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种游戏中,儿童大胆地想象,充分地体验,尽情地享受。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存在着表达、沟通、体验、成长等重要价值。由于承载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的教材是由优秀古诗词和现代经典文学作品组合而成的,给予学科特点,我们选择的教学策略就是以"涵咏诵读""入境欣赏"和"情境演绎"为主。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课程,所以课堂的呈现方式是多元的,是带有情境――游戏性质的,有欣赏课、唱游课和活动课。

4.结语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要急于一节课或多少节课就能让小小的孩子完全掌握汉语文意象的全部真谛,所以,不要把教学的设计填得太满,不要有过多的技术干扰,过多的干扰有时候可能导致致命的破坏,我们要的是陪伴儿童慢慢地走着,领略其中的一些风景,并带着对更多风景的美好期待徜徉在汉语文意象的田野上。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体育科学的定义范文2

论文关键词:细节决定,成败,新课程,背景,观察

 

1.课堂与课下完成作业过程

每当新课授完,还有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完成作业的时候,笔者就会发现,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在做作业之前能够对刚刚讲授的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回望,抓住主要知识点及时复习一下,再通过作业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好的消化、巩固,这对完成作业当然具有很大帮助和裨益。因而,他们做起作业来速度较快,准确率也高,成绩也出类拔萃。

在课下或是回家完成作业(通过问卷、访谈),他们也能够保有这样好的习惯:或是拿出课本,或是课堂笔记本,对当天所学章节、内容总要做个梳理、回顾,或是如“放电影”一般,在沉思默想老师已经讲授的知识,一旦回忆不起来,或有“卡带”情况出现,立马翻看教材、笔记,或是打电话请教老师、询问同学,力求当天问题当天清,不积压问题。正因为这样,他们对每节课、每篇文章、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学得扎扎实实,滴水不漏,作业几乎没有错的。他们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高度的自觉性,因而也体会到了完成作业与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2.课堂与考试答题的过程

相对优秀的学生,由于掌握了答题的基本方略,在答题的过程中也与其他同学有别:拿到题目,他们不是急于做题,尤其是在考试、测验的时候,他们懂得依照这样的程序依次答题先“扫视”一下题目,做到心中有数地“定向”去通读所给的文章、语段(文科)与题干(理科),之后,在全面清楚要求的前提下再对题目各个击破。

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对题目造成一知半解,或是答题片面、不全情况的发生,能够给出周全、严密、正确的答案来。如是,就能够确保满分或几近满分,他们的整个作业或整张试卷就自然是高分了。

对优秀学生完成作业与答题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谨慎、认真、耐心、细致、从容、淡定的做法,看似不值一提的细节,却对他们的学习、效率产生了无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大力表扬、宣传,让别的学生也能够分享、学习他们积累、养成的良好做法与习惯,在优秀学生的带动、引领之下,携手并进,共同提高。

二、比较后进的学生完成作业与答题的过程

1.课堂与课下完成作业过程

他们与优秀学生差异明显,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因而,他们不管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与否,拿到作业本就抄题、做起题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根本不去回看、复习当堂课上所上内容,甚至有些学生还有抄袭同桌、同学作业的现象多是课下与完成回家作业的时候。

对策:如果在课堂上发现这样的情况,笔者就会当即给予指出做法的错误,教给他正确完成作业的态度、办法若是因为没有听懂之故,就个别辅导,对学生不清楚、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再次讲解,直至解决问题为止;假如是思想问题对学习抱着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心理,就要通过与家长联系、举出班级比较好的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方法给他听,以期改变这类学生的不当想法与做法,以便迎头赶上相对优秀的学生。

2.课堂与考试答题的过程

与课堂与课下完成作业过程相关联,比较后进的学生在课堂与考试答题的过程中暴露的弊端与缺陷也是显而易见、不一而足的。

笔者一直在留心观察学生,特别是比较后进学生在课堂上、考场上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考场上,可能是时间较紧的原因,也可能是答题方法的缺失,不少学生拿到试卷就奋笔疾书起来,他们的答题不是建立在对设题材料整体通读、全面感知的前提下,而是撇开材料的“自言自语”地答题,如此,焉能正确作答呢?

每当这样的时候,若是发生在本人的课堂上,我就会不失时机地予以纠正;一旦在是笔者在考场上监考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景,就爱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真的为这样的学生感到遗憾与痛心(这的的确确是笔者在多年、多次监考中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对策:首先,要教导学生端正和树立答题的正确思想和态度;第二,要传授一些应试、答题的基本要领、步骤与范式;第三,加强日常答题规范的严格训练,帮助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规范的答题意识与做法;最后,言明“细节”的重要性即使平时学得再好,如果不重视答题的严肃性、规范性,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分数,这样的后果只能是与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失之交臂,多年的苦读化为泡影,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对学校、家庭、学生个人来说,都是一损俱损,后悔莫及的后果,何去何从,学生当然心知肚明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在新的课程背景之下,一定要通过对学生完成作业与答题的过程的观察,关注“不起眼”的细节问题,从中发现优点与不足,并进而对此做出即时的分析、纠错,才能够适应新的课程背景对教师的新要求、高标准,也才可以迎来教与学的双丰收。

请您联系我:

安徽省五河县张集中学蒋美丽

体育科学的定义范文3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

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国内)是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现在比较通用的定义是“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国外对这门学科的定义也大相径庭究,有些国家把运动生物力学认为是人体内部运动器系运动和外部人体整体运动的力学特性,尽管运动生物力学在国内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运动生物力学的作用和研究意义已被各个国家所重视。

二、在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体育运动中任何一项身体练习都由一定的动作及动作体系构成,而完成每个动作及整套动作都存在着最合理的运动技术。合理的运动技术以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为依据,并富含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而运动生物力学又以其分析科学性,结构合理性为体育技术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它可以通过对形形体育动作差别原因的分析,探讨出获得良好技术的各种力学条件,从而使学生更完善地认识、学习和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动作。

三、对技术教学的积极影响

在技术教学中,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往往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兴趣,并使复杂的技术简单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并防止由于错误动作而带来的运动损伤。

(一)提高学习运动技术的兴趣

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地推动着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运动技术取代旧的运动技术,或高级运动技术取代低级运动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总体趋势。新的运动技术比旧的运动技术更科学、更合理、更实效,并且更符合人体特点。因此,新技术总能吸引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学习。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比如,我们所说的站立式起跑和蹲踞式起跑,相对以往而言站立式起跑比蹲踞式起跑要舒适,运动员一般都采用站立式起跑。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学这门学科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角,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剖析站立式起跑和蹲踞式起跑的区别,蹲踞式起跑更有利于起跑,对于短距离的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这两个阶段从实效性和经济性这两个角度而言作用最大,同时也为短距离途中跑和冲刺跑奠定了一定的能源物质基础,当今在全国乃至世界在短距离运动项目中全部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如此,学生就会对蹲踞式起跑产生浓厚的兴趣,大有跃跃欲试的欲望,从而在技术教学中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并思考、体会技术细节,进而缩短掌握技术动作的时数,有利于提高技术教学效果。

(二)使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

相对于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当体育教师对某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过程讲解时,学生常会因为技术动作太复杂而影响学习,但如果教师能用适当的力学知识加以分析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往往能使学生“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足球的香蕉球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动作,且香蕉球形成的力学原因也极为复杂,但根据球在空中的运行轨迹的力学现象,我们只要在踢球过程中,保证击球点的用力通过球心,且不在一条直线上,就为香蕉球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利用高速摄影、电视、录像和数据的分析,把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摄影、录像、高速摄影,然后回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动作回放和慢放中知道动作的运动轨迹,和香蕉球击球点的位置。因此,对复杂的技术动作稍加力学分析,和采用先进的设备便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并提高教学效果。

(三)减少损伤以利掌握合理技术

体育科学的定义范文4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阐述中外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概念的理解与定义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国内休闲体育界各位专家学者对休闲体育的概念的研究,并试着给休闲体育下一个客观、科学、的定义。

关键词 休闲 休闲体育 定义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参与休闲体育已经成为高质量生活的一种时尚标志。休闲体育将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从学术方面来讲,专家学者们还未给休闲体育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大家也只是从某一个方面对休闲体育进行阐述和下定义,这对以后的休闲体育的发展很不利的;因为只有对一个事物或者现象有了明确的概念,它才会发展的顺利。

二、休闲概念的国内外研究

对于休闲的研究自古有之,国外有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国内有老子、孔子。不管是哲学家,还是文学家、思想家,无不热情称赞“休闲”。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并认为休闲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是儒家休闲哲学的创始人,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可以看出儒家的这种淡泊名利,与人共享快乐地休闲思想。

(一)国外学者对休闲的论述

1.从时间角度定义

从时间的角度思考休闲是一个最基本的角度,也是极其简单易懂的休闲定义。查里斯·K·布莱特比尔是一个比较主张用时间来定义休闲的学者。他认为,休闲是扣除用于工作、履行义务与工作相关的职责以及从事其他形式的必要活动后个人所拥有的那部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拥有相对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即随心所欲,受限最小。

因为休闲的时间定义容易量化,所以被采用的频率很高。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这是一种有用的定义。

2.从存在状态的角度

从存在状态的角度来考察,休闲是“一种从容、宁静、优雅、忘却时光的冥想状态”。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约瑟夫·皮普尔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这样描述: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和灵魂的状态,不是空闲时间的结果,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休闲最好被理解为一种“成为状态”(state of becoming),也就是说,休闲并不仅是当前的显示,而是动态的,它包含许多面向未来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现状的形式、情境和意义。因此,应该通过其行为取向而不应以时空、形式和结果来对休闲加以界定[2]。

3.从心理学角度

法国罗歇·苏认为,休闲用作复数时,是指根据个人的愿望和爱好所自由选择的活动;用作单数时,是空闲时间。皮柏认为“休闲的心态不是要忙于找寻休闲,而是要对任何事物都能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是紧抓不放,而是松松地牵着缰绳,无拘无束、轻松自在——这种状态与入睡的过程很像。”

心理学重点关注休闲的心理根源和休闲行为带来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影响,将“自由感”、“积极向上”、“畅(flow)”等作为“休闲”与否的心理标准。

(二)休闲概念的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休闲的研究是基于国外休闲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人的休闲观,对于休闲的定义更全面,客观、合理。

1.从劳动、工作的角度

中国休闲界的鼻祖于光远先生说,“闲”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非劳动在时间上的分配状况。在今天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不以我们的意志改变的东西。它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范畴。“休闲”就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我们可以做主的[4]。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女士认为“休闲是指已经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外的时间,它以缩短劳动工时为前提,劳动工时的缩短会使劳动时间更紧凑,劳动条件更好,休闲活动更丰富,对劳动产生更有益的影响。因此,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5]。”

2.从文化角度

南开大学的申葆嘉教授认为“休闲是人的意识活动和文化活动,属于意识和文化层面的东西,具有文化和意识的属性。休闲与休息的区别关键在于人的意识状态,在于主体人有没有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如果把休闲放到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就可以知道,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休闲内容和方式,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相应的价值观念[8]。”不难看出,休闲和文化精神紧密相联系。所以,休闲作为人的灵魂的驿站,同时也承担起了建构人类文化精神的历史使命。因而也就有叻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从生命科学的角度

众所周知,休闲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产物,休闲是人作为人的生命的拓展和延续。休闲是生命的剂,有了休闲,人类枯燥无味的生命才有了色彩;有了休闲,人类才有拥有明天的勇气;有了休闲,人类生命的每个驿站才会草长莺飞,花好月圆,而不是凄惶一片。

韩德乾指出“休闲是生命物质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态。人类为了生产与再生产、为了发展体力与智力,必须进行休息、休养和休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展望明天,人类必须要求更高质量、更高品位、更加有效的休闲,这既是休养生息和获取充沛精力和更高智商、情商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进步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需要。”

三、总结

根据以上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体育的概念的阐释及生活中大多数人的休闲体育的观点,我认为,休闲体育不仅要含有时间、活动的内容(让自己的身体充分的参与到活动当中),而且更应该要带着一种自觉创造、自由、积极的主观态度去参与、体验。因此,休闲体育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轻松的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云南出版社.

[2]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2.

[3]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0.

体育科学的定义范文5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日趋成熟.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和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然而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目前理论界尚无定论.该文通过分析,指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两重属性:通性—危害社会秩序;特性—影响体育发展.同时尝试给出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以供参考讨论。

1、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林启武先生编出《体育运动社会学》讲义起,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我国体育理论界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其中卢元镇、黄捷荣、刘德佩、吕树庭等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讲:“社会学不研究社会问题难以称得上是社会学”,同样体育社会学不研究体育社会问题,也只能是理论家们象牙塔里的而已.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了从1994年到2001年的全部1 556篇关于体育方面的文章,发现有7b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方面的论文,有研究体育暴力的、兴奋剂问题的、侵占体育场地设施的、独生子女引起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等等,这表明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是务实和严谨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以上论文多是对某一具体间题进行的调查研究,而从整体层面或基本理论方面来研究的很少.

2、质疑

在以前的一些论著中有出现过“体育的社会问题”或“体育中社会问题”等,而“体育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与它们有严格区别的概念,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过多讨论.“体育社会问题”这一词组,在国内最早是出现在卢元镇先生1989年发表于《体育论坛》上的《试论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一文中,该文较完整地介绍了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和特点,同时对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了一定的阐述,但欠缺的是没有明确地指出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体育社会问题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仍处于未确定状态,也是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中使用得多而定义却不确定的概念之一值得庆幸的是在2000年第2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看到肖洁副教授的《对当前体育社会问题的思考》一文(以下简称“对文”),第一次试图给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这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开端.但是我认为“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是不够准确的,值得商榷.

一、“对文”称“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它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我疑惑:

(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违规违纪都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某种行为“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和纪律,这表明“违规问题”的意思也是指“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那么“体育违规问题”就是指“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对文”指出“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那么就是说“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这一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似乎不能含盖所有的、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

(2)“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从上面这个判断句中可以看到两个关键词“体育行为”、“体育……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活动”都是动性的,按“对文”的意思体育社会问题都是动性的.那么体育社会问题就没有静性的了.

(3)“对文”的第三部分—当前主要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例6"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体育社会问题,但请问这一客观存在的、静态的现实,如何具有“行为”或“活动”去违反了哪样的规定和纪律?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那么这一问题就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

(4)“对文”的第三部分之例5“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特有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一,但用“对文”的定义来考查,却要得出否定的结论.“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它是表明“问题”产生的范围—“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是“违规违纪”的.而我们知道,产生“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政治的需要—我国政府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早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成为体育强国,而有目的的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倾向于竞技体育,即问题产生于政治和经济方面而非体育方面;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不仅不“违规违纪”,相反是我国政府提倡或支持的.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体育社会问题,问题产生的“范围”不是“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也不“违规违纪”,那按“对文”的定义,“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应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二、“对文”的第二部分—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定性和界定中指出:在体育行为中,常用五个标准来衡量:

(1随反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一切体育行为;

(2)违反体育目的、任务的一切行为;

(3)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

(4)违反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的一切行为;

(5)违反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切体育行为.

就此五个标准,逐个予以质疑,会显得很繁琐,仅就标准“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我就不太明白.比如说,某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带球走”,就是一个违反篮球运动竞赛规则的行为,并且也仅是一个违例行为.但按“对文”标准的界定,“带球走”却成了一个“体育社会问题”.不可否认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社会问题的子集,按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说: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须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A、请问“带球走”是如何“破坏社会正常运行”或“妨碍社会发展”的?B、所谓“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即是动用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或行政命令等手段解决.而对于运动员“带球走”,裁判员吹一下口哨就解决了,难道裁判员吹口哨也是“动用社会力量”?

所以,从“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仅仅看到体育社会问题是“行为”的—动性的方面,而看不到体育社会问题是“事实”的—静性的方面,那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缩小化;而不加限制的“一切行为”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动性部分的扩大化.

3、分析

对于如何定义“体育社会问题”,我认为:

第一,体育社会问题是从属于社会问题的,首先它必具有社会问题的通性—危害社会秩序.另外,体育社会问题又是有别于其它社会问题的,这说明它具有自己的特性—影响体育的发展.根据一些专家学者对我国许多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表明,其对社会的危害远不及其他社会问题强烈,其更多的是表现为对体育运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体育社会问题作出定义时,必须表明它的两重属性,即通性和特性.

第二,对于任何具体的概念,都存在一个范围,绝对不是“一切”的,同样体育社会问题也是有范围的.对于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先要考察其母体—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对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目前存在三种基本看法,其代表分别是美国《社会学百科》认为“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它的结构、内容、变革和发展.研究以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包括系统内的以及与其它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日本体育社会学家营原礼认为“是从社会学观点研究体育事实及与体育有关的问题,力图使体育合理化的科学”;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会长安德理斯·霍尔(A " Wohl)则认为“是记述、研究与体育运动及体育社会功能相关联的社会现象的经验科学.它通过研究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或妨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阐明规定这种发展的法则,并且在我们期望的范围内,通过这种研究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虽然他们在文字表述上不一样,但对本质东西的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即体育社会学是“第一,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第二,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其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第三,研究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及它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的关系。”

了解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那么对体育社会问题定义时:

(1)应该把体育运动上升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因为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内容之一,体育社会学本身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的,那么界定体育社会问题时,也应该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同时体育社会学又是社会学的分支,探讨体育社会问题也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发展到当代社会,广泛地和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种族。··…等发生联系,已具有了自身特有的组织结构、法律法规、经济运行机制、保险保障制度……等等,已构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反之体育社会问题出现后,大多是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某一机制或制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或干扰体育运动的正常、健康发展的.

(2)应该表明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那么“社会现象”就是“社会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社会事实都属于社会现象.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也就是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和社会事实.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体育社会问题应是: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关系、作用和事实,出现病态或失调,危害了正常社会秩序,并影响体育运动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需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的社会现象.

如此理解体育社会问题是因为:

(1)指明了体育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时必须具有两重属性:通性—危害正常社会秩序,须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特性—影响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例如足球“黑市”赌博,如果它是纯粹的赌博,虽与足球这一体育事实相联系,但它只是危害社会秩序,那也只能归于其它类型社会问题.如果赌博过程中,有收买球员、裁判员,或通过种种方式控制和干扰比赛,那它不止危害社会秩序,同时影响了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属于体育社会问题.

(2)涵盖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全部,即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及社会事实,包括了动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行为和社会作用引起的;静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关系引起的和某些客观社会事实.

体育科学的定义范文6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心理学、体育学、人类学三方面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做出阐述,并对休闲体育在我国发展的背景、问题及方向进行分析,即人们参与休闲体育观念的转变、参与休闲体育方式的变化、开始从消极的余暇休闲向积极的休闲娱乐方向转变,以期为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休闲体育发展意义

一、休闲体育的定义

由于休闲体育在我国的研究不长,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休闲体育的定义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心理学的角度,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以娱乐身心,减轻精神压力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形式。卢元镇在《论消遣与娱乐》中提出休闲体育的雏形,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⒓痈髦痔逵娱乐活动,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放松和享受。

(二)体育学的角度,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以体育的形式来休闲,并达到身心健康的身体活动形式。卢锋在《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一文中,分析了现代人对体育运动需要原因,阐述了体育运动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平衡、调节和改造作用。强调休闲体育能使人们的压抑得到渲泄,还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引导人们从生活中把体育作为首要的休闲方式来选择。

(三)人类学的角度,认为休闲体育是现代人健全自我身心的一种手段。胡小明在《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一文,认为在休闲时代,体育应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要“玩出”健康来,积极的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他认为以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休闲”,作为一种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创新性等特点。

二、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休闲体育成为人们减轻工作压力、调节心理情绪的有效手段。科技发展使人们的体力劳动减少,但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却增加,这使人们在休闲时间主动地寻找能调节心理压力的休闲方式。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减少,进而产生心理疾病。而休闲体育所具有的特性恰迎合了人们调节精神、放松心情的需要,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脑力劳动比例增加,休闲体育成为人们生理上的内在需求。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更多的人患上“现代文明病”。据报道我国人口体重超标率近10年剧增,城市成年人体重超标的比例约35%。可见,休闲体育必将成为人们生理上的一种内在需求。

(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从800上升至2000美元时,将会出现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休闲娱乐也获得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己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我国休闲体育时代的到来,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四)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休闲体育成了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老年人也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为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人群。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休闲体育将成为更多人选择的休闲方式。研究表明:体育人口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休闲体育的价值认可也会提高,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

三、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由于我国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较晚,对休闲体育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休闲体育在我国开展非常不利。我们应加强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

(二)各级政府对休闲体育的扶持力度仍不够,尚未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政府应扩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增加对休闲产业的资金投入和设施的完善。

(三)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缺乏科学化管理。政府应加强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完善相关服务及管理措施,引导投资者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四、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方向

(一)参与休闲体育观念的转变。起初,人们参加休闲体育的目的为了减轻工作压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参与休闲体育则更加注重强调精神满足。价值观念的转变,意味着休闲体育将会更多地围绕自我价值实现、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这一目的来展开。

(二)参与休闲体育方式的变化。随着国际间交流增多,休闲体育也在朝着多样化发展。人们更多的参与到那些富有挑战性且充满刺激的活动中。因此,户外拓展运动、漂流、蹦极等休闲运动风起云涌,成为一种新的休闲体育方式。

(三)从消极的余暇休闲向积极的休闲体育转变。我国余暇休闲有些内容是消极的,比如长时间打麻将。进入新世纪来,随着人们对消极休闲活动危害性的认识,倡导健康休闲娱乐成为时代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2-125.

[2] 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J].体育科学.1983(3):8-14.

[3]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