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1

 

1 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内涵

 

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1]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与高等体育教育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切物力、人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2]主要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体育教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设施、体育运行经费等;无形的体育教育资源包括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校园体育文化等。

 

“整合机制”是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和不同利益主体矛盾,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具有明确一致利益追求整体的各种制度和机制建设。[3]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是在当前高校扩大招生导致教育资源紧缺的环境下,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利用进行协调、引导、选择、综合,从而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和谐发展的过程。

 

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利用效益能否最大化、整合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合机制的建设和落实。

 

2 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机制

 

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一体化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机制是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该研究从领导决策机制、沟通协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四个层面来促进其健康发展。

 

2.1 建立领导决策机制

 

《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依据党的十报告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文件编制,是指导柳州、来宾、河池市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4]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所院校在《规划》的指导下成立由广西科技大学牵头的推进区域性一体化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的领导小组,建立校长联席会议制,制定并签署《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协议》,明确各校在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责任,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在以突出特色、把握优势为前提下,协商确定整合项目,协调解决在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

 

2.2 建立沟通协商机制

 

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3所院校建立以各体育学院院长(系主任)为负责人的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的专门工作机构,以校长联席会议制定并签署的《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协议》为指导,负责整合发展的日常协调、规划和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各体育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工作会议,交流在整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一并提交校长联席会议讨论。

 

各院校负责人围绕落实校长联席会议确定的体育教育资源整合项目,开展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校长联席会议汇报。

 

2.3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要把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这一战略部署转变为发展成果,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来落实确定整合运动项目或体育课程等。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3所院校体育学院(系)的相关教研室主任或者相关运动项目负责人建立相对应的协商机制,具体落实校长联席会议签署的《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协议》所确定的运动项目或体育课程,研究提出运动项目或体育课程整合发展实施的具体整合方案,及时解决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2.4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是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的最后环节,对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鞭策和激励作用,因此,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应重在求实做细,这样才能使方案不流于形式。具体做法是围绕受益学生的人数以及有形体育教育资源利用频率等来建立科学评价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的定性和定量想结合的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整合进程评价工作。

 

以往的研究多从定性角度来论述资源整合的价值,而区现象描述居多,造成的结果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知道“整合有利”但不知道“利有多少”,因此,通过建立定量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知道“整合有利”,而且更要知道“利在何处”。另外对推进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建设有贡献的院(系)和个人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3 结语

 

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扩大与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这一现实矛盾的必要措施。笔者在阐述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的基础上,从领导决策、沟通协商、工作推进、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分析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机制问题,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2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也浮现出来。如何在新时期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整合和利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缩小高职院校学生与就业市场差距的重要因素。虽然说,在当前的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新的情况,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被扭曲、信息网络化的负面效应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市场化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等情况,但是在新的时期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情况。

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和管理能力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要能够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建设一支道德品质、思想情操高尚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学校要对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其建设中投入大量的精力,从学校的师资力量中抽调出优质的教师来组建,争取建立一支能够撑起学校教育事业的模范队伍。

其次,学校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教育模式,要增强服务意识,在课堂上要加强实践方面的引导,要建立科学而又规范的管理制度,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来管理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拥有自己的文化,并用自己的文化来鼓舞、培养学生发奋进取,团结向上,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最后,教学方式要能够多样化。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比赛、表演等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能够为其在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对其资源进行利用时找到规律可以去遵循。目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是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和新出的资源的整合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的资源和新的资源各有优势和特点,我们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地了解以后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共享,形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还在于对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社会力量等进行整合。在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整合上,必须要提高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自己要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够换来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主要是集中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类型、内容、方式、措施和技巧上的开发利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能够遵循求实、系统、可持续的开发原则,要能够从社会的主体、精神等资源进行开发,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和现代技术水平结合,再通过教师的教育来进行开发利用。要能够深化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加强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优化资源开发的环境,善于进行总结和积累经验,选拔好人才,充分的挖掘人文资源,发挥其功能。只有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工作,才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尽早适应就业市场,才能够搞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是时展的要求,是高职院校教育适应教学规律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比较少,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越来越重要。我国现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普遍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都是从整体上或某一角度集中研究资源的含义、特点与分类等,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与研究相关的专注教材也非常的少,目前对这一研究论述全面的只有华中师范大学陈华洲博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其他专家的专著中,则很少能够全面地对这一课题进行论述。通过网络的搜索,也很难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相关文章。这表明,我国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是非常缺乏的,大多数的文章都只是对具体的资源进行研究,很少能够有人全面具体地进行研究,所以导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是要重新开拓一片新的格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相关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使得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要为高职院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久发展打好基础;要能够适应教育规律的变化,不断地整合和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要能够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要求,为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效应。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探析

我国专家当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在有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国在整体上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研究不够重视,导致一些方面非常薄弱,难以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除了少数专业研究人员能够全面地、完整地将理论观点表述出来,绝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理论观点都不够成熟。毕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完善,所以出现研究成果的质量层次不齐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并且,在一些理论观点上研究人员的意见还得不到统一,所以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很迫切的。

2.研究的范围太过狭窄

当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多数研究人员的视角都比较小,不能够走出模式,不敢于去创新。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仍然只是处于理论的阶段,无法涉及到其他的领域,其研究的形式及内容也需要进行进一步地探讨,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缺乏比较专业的研究。

3.研究还浮在表面,不能够进行深入研究

当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还比较的粗浅,思路也只是浮在表面,不能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细致的挖掘。研究人员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行的研究,而对那些成果是如何取得的还不够重视。他们没有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的思路太过表层化、平面化,不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也没有能够将现实的生活实际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利用。

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方法研究讨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慢慢地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我们在未来该怎样进行其研究呢?首先,我们要能够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研究的体系。为了能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不是仅仅浮在表面,我们需要克服片面的认识、简单的堆积资料充当研究的现象,不能够再停留在描述和定性分析的阶段,要切实地加大理论体系的构建,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层次,从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服务。在研究时要能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注重学科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才能够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不能够在研究时将研究的范围定的太小,要能够拓宽研究的领域。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还只是在起步阶段,有许多的领域还有待专家学者们去探索研究。只有不断地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研究,才能够不断地得到新的成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体系才能够得到完善。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时,要充分地利用和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资源。要充分地将教材资源中所包含的知识吸收,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对教材资源上的知识要进行拓展,要善于运用生活经验实现教材从素材文本转化为生成文本。此外,还要善于开发与利用动态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资源得以再利用和转化,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勇于去进行探究发现,并学会交流合作。同时,我们也要将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人力因素进行开发和利用,要能够从学生的情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等进行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开发研究中成为主要的力量。高职院校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不能局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教师要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展开。要善于找到传统的教育资源和新的教育资源的优势和缺点并能够将其优势互补,要将所有的资源进行系统的串联,实现资源的共享。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师还要善于构建完善的教育机制,能够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得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六、总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资源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形成新的教学体制,可以缩小学生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的差距,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笔者全文报告的内容是: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来为其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打下基础,然后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又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看法及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行研究,能够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祖国输送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冯玲.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曹春光.建设和谐校园的策略研究——学校内部管理的操作策略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

[3]曾广湖,刘述爱,赖毓青.对“封闭式”管理下学生“冲突”现象的分析和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

[4]李春英.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5]刘金水,侯金泉.如何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旅游教育 资源 整合

一、旅游教育资源整合内涵

教育资源整合是对现有教育资源调整、协调、重组,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提高整体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使系统内资源相互联系、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运行质量。

旅游教育资源整合是对不同类别、不同等级旅游教育资源进行调整、协调、重组,以实现旅游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使旅游教育资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实现官学企研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旅游教育质量。

整合辽宁旅游教育资源对降低旅游教育行业成本,发挥资源系统效应和整体效应;推动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旅游强省;推动辽宁旅游教育事业集优化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持。

二、辽宁旅游教育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辽宁地区教育较发达的10个城市拥有旅游专业的15所本科院校,11所办学较好的高职、中专类旅游院校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辽宁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

1.师资力量薄弱

(1)辽宁省教师总量不足且缺乏比较实践经验。调查表明,85%以上调研单位均反馈教师总体人数偏少,大多没有相关工作经验。

(2)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偏多。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相对不足。

(3)学历结构上,具有高学历教师偏少,缺少学科带头人,教师科研水平总体不高。有20%的学校没有博士学历教师,缺少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师科研能力不强,科研上基本是单打独斗,国家级论文不多,高水平科研项目较少。

2.实验室建设不完善

从调研情况来看,60%的学校认为实验室建设较差,实验设备不齐全,缺乏应有硬件设施及旅游规划、GPRS等系统软件设备。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学校资金有限;二是由于某些院校旅游专业规模较小及建成时间较短,没有成为学校品牌专业,因此专业建设没有受到学校充分重视;三是一些专业负责人认为,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应该抓理论教学,实践技能可以到实习单位锻炼及完善,没有必要建立系统完善、设备种类齐全的实验室系统。

3.办学特色较模糊、单一、模仿性较强

多数旅游院校办学目标不够明晰,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很多学校目标定位比较模糊。近30%的学校将强调外语技能作为办学特色,60%以上的本科与高职类学校都把突出实践教学作为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相互模仿,缺乏对学校自身优势资源、特色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

4.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

(1)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课程资源重复交叉现象,如同时开设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营销和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和导游服务,这些课程之间有很多内容重复交叉,不仅浪费学校人力财力,更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

(2)课程类型较单一、综合能力性和实践操作性课程设置较少。很多学校现有课程设置缺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对于综合性很强的旅游行业而言,显然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旅游市场。如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才艺竞赛等内容几乎没有。实践性课程设置上,学校实训课安排较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3)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我省旅游专业有很多是从历史系、地理系、英语系、财经系等专业中分离出来的。各院校旅游专业开设背景不同,但大多数院校都没能发挥原有专业的特色优势,课程设置缺乏体现原有专业优质主干课程,相反各院校间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所用教材也相互模仿。

5.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死板、灵活性较差

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性较差。教学内容完全依附教材,灵活性差,加之很多教师没有相关实践经验,教学理论滞后于实践,教学生动性、实际应用性都比较差,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开拓性,严重影响旅游教育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社会旅游业对高素质、高能力、高创新的旅游人才的需求。

6.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较低、合作范围相对较窄

(1)与旅游相关企业的合作主要以实习就业为主。由于旅行社规模有限,接受学生人数较少,且实习期没有薪酬,因此与旅行社建立实习就业联系相对困难;与旅游景区合作形式单一,以学生参观为主;与酒店合作率为100%,但与质量好、层次高的酒店合作相对较少,而且酒店岗位有限,所以实习单位不稳定,固定的很少。另外,多数学校实习单位偏少、集中且都在北方发达城市。主要是由于:北方人到南方水土不服,生活环境不适合;酒店工作环境辛苦,每年实习生源少,实习地点太分散、距离太远,不利于管理。

(2)注重于旅游相关企业的合作,缺乏与相关政府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调查结果显示,与酒店及旅行社的合作率达100%,与政府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相对较少,且合作形式单一。

(3)校校间合作比例为50%左右,大部分以联合办学形式进行。如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合作,本科与研究生层次合作等,区域间学校为促进专业建设、资源整合的合作很少。

(4)学校内部合作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教师资源整合。各专业教师间相互利用优势资源进行课题研究、教学交流相对较少,大多是公共课程的师资共用,如学校外语、计算机、理论等公选课由相关学院教师授课。

三、辽宁旅游教育资源整合对策

通过构建“五大模式”,整合辽宁旅游教育资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构建以学为中心的“一心两轴”教师资源整合模式

“一心两轴”中的一心即以学校为中心,两轴即围绕学校形成的“学―研”轴和“学―企”轴。“一心两轴”教师资源整合模式就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学校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可以通过让教师到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兼职工作,参与企业价值再造以及市场营销;利用旅游教师职业培训基地和旅游各行业对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的实践经历。教师会把其亲身经历带到课堂,使讲授内容不再空洞、乏味,使学生产生兴趣,不再茫然地面对复杂的市场问题。同时完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飞跃,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

学校与中国旅游研究院、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使老师多参与立项、课题,并通过合作项目的平台,创造与高层次专家、权威人士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2.形成跨区域实验室共享的实践教学模式

区域内外旅游院校间实验设施应充分共享,避免硬件资源闲置浪费和教学实验设施不足。规定实验室设施共享实施办法,对使用租金、设备维护、日常管理、破损赔偿等细则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学校距离远近形成不同实验室共享基地,由区域内院校共同管理;定期举办实验技能比赛,实践课讲课比赛,提高共享实验室使用效率,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

3.实施“理论+特色+实训”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通过理论、特色、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设置,改善原有课程设置内容重复、单一、缺乏专业特色等问题。每一学期课程设置都按理论、特色、实训三个方面进行。精简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将专业理论重复内容合并调整;特色挖掘要依托原有专业特色、学校资源特色和地域资源特色,如,很多旅游专业是在原历史、地理、中文、外语、财经系别中分离出来的,可充分发挥专业背景优势,融入课程设置,创建旅游专业特色;提高实训课比例,理论与操作课交替进行。

4.创立“特色+开放”教育模式

(1)营造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产生创造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有了宽松、活跃的环境,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产生创新能力。学校教师教学应该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2)教学地点改为模拟实验室,模拟旅游事件,出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教学地点从传统的坐在教室里听课,改成走进模拟实验室,模拟情景教学。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领悟,并能进入真实情景思考问题,不但能锻炼职业技能还能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思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3)成立职业技能创新委员会。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技能创新委员会或小组。其主要职能是:鼓励学生、教师或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创新,对于突出者,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得物质奖励;努力为学生、教师或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创新提供机会和条件;为各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院校之间相互交流搭建平台。

5.建立“1234”教育资源合作模式

“1234“教育资源合作模式是指1个平台,旅游教育资源整合的虚拟网络平台;2个循环即四个合作对象之间双向合作链条;3个跨越即跨区域、跨专业、跨等级;4主体即合作主体,学校、政府、旅游企事业、科研机构。

构建资源共享、信息共建、优势互补、分工协调的旅游教育应用网络化信息平台,发挥旅游教育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整体功效;以学校为主体,联合政府、旅游企事业、科研机构双向互助合作交流;跨区域进行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实践经验、课题研究;跨专业进行学校间及学校内部课程互选、课题研究;跨等级进行不同学校学术交流、学历层次间科研、教学、实践活动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董春晓 王桂英:旅游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4,(02):141

[2]马 勇 陈 静: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教育应用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4(07):159

[3]冉小平:办特色旅游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J].教育,2006(02):34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4

一、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概念及历史回顾

(一)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概念。

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是指以教师的专业为发展基础,将与教师继续教育有关的各级机构如科研、高校、电教部门、教研以及中小学等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经过业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化重组,统筹协调,形成凝聚力,将不同层次、不同目标、不同类别的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更好地完成,并对其培训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为建立起高效、优质的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历程回顾。

1978年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开始起步起步,到1999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即教材教法过关、学历补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国务院在1999年年初教育部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中国教育前景的蓝图做了充分的描绘,并将作为计划的重点之一的“跨世纪园丁工程”启动起来,从而教师继续教育被推向了最高峰。为了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能够尽快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教育部在1999年9月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在后来又提出了 “教师教育”的这个概念,是长期分离的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也是我国教师在职培训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决策者已经意识到开始一个优秀教师所需的知识是不可能一次性的通过在职前培养来提供,当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不能通过孤立和间断的方式去改变,因而教师的发展应该是持续性的和终身性的过程。

二、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的意义

(一)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利保证。

众所周知教师职业已被作为了一种专业,但是要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在整体上得以提升,我们必须做出理解如下:首先,作为社会的人,需要把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来理解。从教师专业的发展方向来考虑,既要考虑到个人的整体性的因素,又要考虑到环境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因素。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着眼,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教师发展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必须的条件这也正是教育发展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从教师和学校的关系来考虑,教师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完成的,教师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情景都是由学校提供的,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情景中才能给教师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专业发展的空间;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所有教师都必须毫不懈怠的学习专业的知识,也就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教师执教生涯中,会用多种方法来通过每一阶段,更是教师在专业素质结构方面的一个丰富、更新和演进的过程。

(二)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以教师的眼光来看,有三个方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即:1.教师自主的对专业的发展的追求;2.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所遇到的必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3.教育方面对教师育的大力支持。所以要想解决教师和教育教学情境想融合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把教师作为继续教育中的主导,尊师重教。

以教师继续教育的眼光来看,为了使教师的专业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师是一个需要发展、不断成长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继续教育相适应这一现象,将自外而内和自上而下的运行方式转变为重心下移的培训方式,将教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充分的重视起来、认真倾听教师的教学心声,并将其加以开发和利用。在教改研究和校本培训的指导方面要大大加强。使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生长点着眼在,为了满足教师多元化的需求而将培训模式多样化,使得教师在反思中求得自我发展。

(三)适应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

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题便是培训机构,它在学历补偿教育和规范性培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从管理和集中培训的规划方面是不容小视的。长久以来,在教师的心目中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被相互等同,培训机构的优势也就在于此。但是培训机构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师资薄弱;仍使用落后的培训方式;培训者不了解中小学实际情况,培训时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比较差等。

三、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对策

(一)以“生态平衡”为前提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

在此我们以教育生态的视角为着力点,教育生态是以研究教育现象为目的采用生态的原理与方法的对其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是英美等国首次发起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主要以教育系统的内部生态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为考察和分析点,并对该系统中不断发展的人和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考察和分析。从教育生态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在客观上长期存在着生态失衡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平衡、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等,在投入和产出方面严重的失衡。甚至有个别地方都已濒临生态崩溃。因此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必须以统筹规划、全局、冷静分析各个方面的生态要素为着力点,使得各要素能够互相依赖和适应,使教师继续教育在“生态平衡”的道路上平稳而有序的发展。这样教师继续教育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继续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相当有益的。

(二)以满足教师多元化为目的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其一, 教师继续教育重心在资源整合后能否下移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它不能被经验说明和理论诠释的复杂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把学校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而不是把学校和教育相互分离开。

其二, 教师继续教育育人功能在资源整合以后是能否得以充分的实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教师继续教育,从作用对象上来看它具有社会和育人两方面的功能。教师继续教育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使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为社会功能的。但是育人功能是教师社会功能的必须体现。教师继续教育功能是以育人功能的成分的实现作为追求的出发点。这样就可以使教师继续教育在资源整合以后在教师观念的转变、信息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专业知识结构和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能够相互适应。

其三,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在资源整合以后能否得以健全。这已问题成为制约教师继续教育中一重要问题。当前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面临资源配置不平衡、资源短缺、资源浪费大等一系列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将电教部门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起来,我们要利用现代远程手段如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将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积极的开发出来,给教师建立一个资源与学习的中心。在各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的建立起来。

四、结论

总之,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要想在优质、高效的条件下建立起来是相当复杂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出发、稳步推进、统筹协调。事实上,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软系统。依照软系统方法论,我们希望改变目前所面临的难以明确定义的问题。它首先感知和了解了情景的相关问题,继而将概念模型与根定义加以假设和构造,把当前系统与概念模型做了比较,然后对现实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造,依次循环递进,最后使系统得以顺利的发展。从本文我们不难看出,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是一个持续递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澜等.教师角色与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刘朋.教师专业学习途径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2,(11):16.

[3]太圣,卢乃桂.教育专业发展新范式极其在中国的萌生[M].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农民工 职业教育 网格化管理

一、网格化管理的概念

网格管理起源于网格,它是近年来国际上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技术,目的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加快信息的共享和流动。网格化管理,即按照地域、管理原则,将管辖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执行动态,全方位的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它以网络中的“网格化”为基本理念和思路,对系统内部的所有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协调与互补,进行模块化的现代网络系统的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来说,网格化管理将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业务管理的系统为出发点,对资源和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方便用户更容易、更便捷地接受需要的服务。

网格化管理概念的引入,对于管理界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中,各部门工作若存在无目的性、随意性、缺乏整合与相互合作,利用网格化管理就可以对此问题加以解决。从性质和功能的角度看,网格化是一种配置体制和协作机制,是组织创新,其实质是资源的有机整合。相对于现行组织农民工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职责不确定性、重复交叉性、资源配置的分割性、各自为政的封闭性、实际运行的低效性等弊端而言,网格化管理重要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它的有序化、民主化、高效化。

二、网格化管理在农民工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对城市农民工进行网格化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农民工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内快速获得信息和资源,接受系统化的符合需求的相关职业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讲,农民工职业教育网格化管理,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有效整合,可以帮助农民工快速提升职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同时接受到很好的教育服务。我们将网格化管理理论应用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系统的研究,设计一种网格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模型,将为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职业教育的管理和监督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一)推行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农民工职业教育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务必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的服务面向社会,是指所有的部门或行业,所有生产或消费的运作,以服务为手段、以服务为形式,以服务为宗旨。网格化管理的基本载体是网格单元。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管理,而最终目的是组团式服务。城市农民工对技能的需要具有多元化,网格化管理的引入能更好地整合目前社会上的不同资源,在职业教育中满足农民工的不同需要,对网格内的农民工开展针对式服务,并不断增加和完善服务项目,主动服务于农民工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社会资源为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持。

从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全局角度来看,将农民工职业教育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将零散化为整体,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全局优化,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服务。具体来说,通过网格化管理,完善用户接入、信息共享、任务协调和资源分配等基本环节,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管理。同时,虽然农民工职业教育在资源和管理主体上具有分散的特点,但是网格化管理可以将各种资源进行模块化分工,并实现整合管理,为网格进行节点控制,加快分散资源的整合利用。针对农民工割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网格化管理可以对系统中的每个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促进优势资源的功能发挥。

(二)实施网格化管理的条件

首先,职业教育创新理念是实施的保障。2010年初,中国教育部提出的服务类型的职业教育理念,即职业教育提高质量为核心,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网络管理,组团式服务”是“网格化管理”的办法,重点放在如何“组团式”的问题,这与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完美结合。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网络管理 组团式服务”模式,就实现了教育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更注重服务的实施培训对象的所有各方的需求。

其次,信息技术是实施的硬件条件。现代教育理论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网络管理,组团式服务”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实践渠道。“网络管理,组团式服务”,首先需要网络技术支持。一方面,中国的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终端普及率提高,农民工群体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手机终端接收和利用资源,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的职业教育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人力资源是实施的软件条件

网格化管理的人力资源条件包括很多方面,这使得城市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师资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可以通过职业教师培训,或是聘请企业高级技师等方式,来弥补城市农民工教育资源方面的不足。其中,高职院校通过教师团队和学生干部团队的人力资源整合,为“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为城市农民工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徐建中,何玄鹤,李有彬.我国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

[2]唐文君.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研究[J].中国培训,2008,8.

[3]李玉杰,刘志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创业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08,12.

基金项目:

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作者简介:刘跃华(1965-),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陈广玲(196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学院评建办,馆员。(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网格工作流的教学资源共享、整合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批准号:湘教通[2011]35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0-02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益效率与发达国家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不仅制约了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也阻碍了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更与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要求不相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教学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审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即将各种资源分配到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整合和优化教师资源、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及财力资源也非常必要,以利于高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几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本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

2.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决策中要审时度势地改变可变投入要素,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充分考查论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地制订学校各发展时期的各种规划,合理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决不能贪图短期效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的建设与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集成性、实用性和利用性。

3.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4.最优化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所遵循的最优化原则是指如何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既要达到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学校及师生的负担过重。

5.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所强调的是,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要对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对象、内容、方式进行科学论证,切忌随意拼合。

二、高校教学资源需要整合与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校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这些教学资源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即“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观念,确定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高校传统的认识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一流的学校之所以成为世界顶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拥有一流的教师。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其原因就在于它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教师。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教师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如果中国大学想要跻身世界20强,就必须尽力争取世界一流的教师,这比吸引一流的学生还要重要。”而且他一再强调中国大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吸引世界级教师。高校也急需一些顶级的教师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物质资源整合和优化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实现物质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要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必须得打破界限,深化资源共享意识;另一方面,要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采取及时调配、淘汰和增配措施,保证高校的顺利、健康发展。

3.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非物质资源是以无形物质为依托,旨在保障物质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包括政策制度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时间资源等一切有助于支撑物质资源发挥作用的支撑物。这种支撑物是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资源。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包括高校政策制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时间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

4.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财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命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或制约其顺利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在财力资源合理利用、配置方式等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高校如何整合财力资源,实现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必须促进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保障实现效率最优化、增值最大化、运行正常化、发展可持续化。

三、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

1.发挥院校宏观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和不足,如不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效用、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配置差异很大等等。为了提高高校在教学资源上的高利用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应该打破部门间的限制,更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于己所便”的旧观念,深化资源共享意识。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营造公平、共享的公共平台,实现统筹管理,使资源配置的权利部门化、分散化、协调化。

2.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

这里所谓的“人”,主要是指包括高校的领导层、教师及后勤人员等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重点涉及到的是管理层的决策作用和全体教职工的全力配合作用。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如没有管理层的决策就缺少了坚强的后盾,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就无法开展;如没有全体教职工的极力配合,那么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而已。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将管理层的决策与全体教职工的积极配合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两者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主人翁作用,才能使得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顺利进行。

3.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执行和反馈,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制度的执行、反馈就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过程及结果进行操作、控制和评价的活动。一方面要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资源执行过程井然有序,对教学资源结果及时、准确反馈,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并解决。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确保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反馈的准确、全面、透彻。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结果不好的要给予适当的处置;而对于结构达标的,则要给予一定的激励,这样有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总之,无论是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还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进,使之更好。

4.以提高能力为目标,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方法

当前,一些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并不少见,但在教学方法方面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却是少而见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滞后性也成了我国高校的一个通病,这样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任务并不只是单纯地为教而教,不只是简单地灌输学生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要授之予法,即“方法”、学习之方法、生存之方法等。正所谓“授之以渔”,要体现其精髓。因此,高校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国外超前的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如美国注重互动式的讨论会,彼此质疑挑战,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导师的观点。如伦敦大学学院院长麦克姆·格兰特所说:“大学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不应该再教学生死板板的记忆性内容,而应该教会他们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

5.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解决校内外信息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如何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整合和优化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实现了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一些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关于建立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实例,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网络教学和信息资源共享一体化,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生态型循环模式。

6.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

从五六十年代起,在教育和科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始迈出了校企合作的步伐。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舞台。而当前一些高校虽然实现了校企合作,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还不够健全,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一些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因此,要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制订适合双方利益保障的法律依据,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双赢的多元化办学。

四、结束语

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浪费及利用效率低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文章本着合理、有效、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的目标,并针对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出了自己一点愚见,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重视对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整合及优化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并提出更好的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伦敦大学学院院长:大学设置专业不应和就业挂钩[EB/OL].http:///20100505/n271916754.shtml.

[2]廖景明,等.地方工科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6):128-130.

[3]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2):1-3.

[4]毛志伟.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5):95-96.

[5]章成志,苏新宁.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