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应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积累”。把阅读与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冒”“破裂”“饱胀”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自主、个性化的阅读;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荷花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谜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身穿白衣裳,坐在水中央。”学生猜谜。(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3)教师播放荷花视频,学生欣赏。(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理清课文线索,潜心品读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回答)(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并板书:闻、看、想。(3)师抓住这三条线索,引领学生学习。①“作者闻到了什么?”生回答,教师板书:一阵清香。②“作者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板书:荷叶、荷花。(4)学习描写荷叶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玉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碧绿和大圆盘说明什么?”②生回答,师板书:叶――多、绿、大(5)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②体会荷花三种不同的姿势。师板书:才开、全开、没开。③理解“冒”“饱胀”“破裂”这几个词。让生上台表演这几个动作。④课件演示荷花冒出来、饱胀、破裂这几个动作。⑤指名读书,其余学生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象画面。⑥根据板画背诵第2自然段。
3.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背诵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3)语言训练: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4)熟读成诵。
4.挖掘文旨,实践中求发展
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生回答,师板书:画家是大自然)。(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3)学生交流。
5.总结课文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欣赏了一池的荷花,作者喜欢荷花,老师喜欢荷花,你们也喜欢荷花,这说明了我们大家都热爱大自然。
6.拓展练习
站在荷花池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荷花闻 一阵清香
看叶:多、绿、大
花:才开、全开、没开
想 自己是一朵荷花
七、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课后笔者仔细回顾了这节课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这两点上做得比较好: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
笔者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了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2
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融,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快乐的教学才能持久,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标。
她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平和、谦虚、乐于助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夺人的气势,平静、大气的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那甜甜的微笑和永不知疲倦的拼搏求索精神。
对教学的思考、对业务的钻研、对学生的爱,使她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刻苦钻研。为了能有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她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验之中,将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以来自一线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提问”为切入点,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着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开放性、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有效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基础、启发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她对待学生总是拥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再累再忙,只要是学生的问题,她总是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地进行解答;对待课堂教学,她总是精心设计、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实效、有效、高效;对待教育科研,她更是积极投入、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于是,她才有了突出的教育教学成绩,才有了全国化学实验大赛中一等奖的佳绩,才有了学生、学校、家长的高度认可!
平静但不失激情,平凡但不失坚毅,静静地守望着教育的沃土,扎实地践行着育人的天职,这就是她——滨海教坛名师、塘沽一中深受师生爱戴的高艳玲老师!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校长 段 红)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提问不失为一种普通而又有效的方法,课堂上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若想实现有效提问,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最为关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问题设计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熟悉的教学理念,有时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希望课堂的气氛更热烈一些,在教学设计时就会降低问题的难度,如在学习人教版《化学》必修二“乙醇”时提问“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乙醇有味道吗?”,甚至问学生“是不是呀?”“对不对呀?”等,从表面看,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课堂气氛比较热烈,课堂结构比较紧凑,但学生根本没动脑筋,课堂提问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在教师故意营造的“热闹”气氛中,学生只是虚假的主体。
教师通过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进行“苯酚”的教学时,对苯酚的性质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问题设计。
根据“苯酚加少量水变浊(加热)清(冷却)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清(吹入二氧化碳)浊”,提出如下问题:
①为什么苯酚加入少量水得到浊液,加热后转澄清,冷却后又变浑浊呢?
②继续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为什么又转澄清?
③吹入二氧化碳后,溶液为什么又变浑浊?
提出问题后引导:①苯酚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②苯酚的酸性与羟基和苯环的关系;③苯酚的酸性与碳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让学生在层层设疑、层层逼近、不断探究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所创设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通过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对于新的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二“乙烯”的学习中,加成反应是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①乙烯加成反应中键的断裂和形成情况如何?②有机物饱和程度前后有何变化?③反应前后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④加成反应有什么特征?⑤反应的本质是什么?⑥如何判断加成反应?⑦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有何应用(分离鉴别CH4与C2H4)?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围绕教学内容共同讨论、相互评价,及时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问题设计得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问题的逐步讨论分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
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教师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新的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如学习“二氧化硫化学性质”时,基于学生已有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可设计如下问题。1.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推测SO2可能是一种什么化合物,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你的推测。2.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推测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学生在开放性问题的指引下,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化学思想和采用的多种思维方式,这种体验和实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三、问题的设计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赞可夫认为,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应具有区分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课堂提问最好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因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在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实验。
A.在相同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倒入相同体积的0.1mol/L的盐酸。比较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
B.在2mL0.2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
A组实验结果没有疑义,但B组实验结果完全出乎学生们意料,没有看到气泡,滴加到一定量盐酸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有的学生认为可能碳酸钠一开始没有与盐酸反应,也有的学生认为碳酸钠一开始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某种非气态中间产物,因此没有气泡产生。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统一认识,再反观A组的问题,现象体现不出来的差异性就可以“够到了”。
四、问题的设计可取自生活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3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学习兴趣是带有感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学习的实际动力。而新奇的特别是引起学生注意和好奇心的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类化学问题可以形成并维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类问题包括源自生活的化学问题,例如燃烧和灭火的问题,生活中酸碱盐的应用问题,易燃易爆物知识等,学生往往因为解决这一类化学问题而发现化学学习内容能够提高自己生活质量、能服务于自己未来发展,从而形成稳定的化学兴趣;涉及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问题,例如牛奶中的三聚氰胺问题,新能源氢气的开发和使用问题等等,使学生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体验,让学生通过问题和科学发展前沿接触,使学生产生科学研究的冲动和献身科学的欲望,产生强烈学习动机;跨学科的问题,例如用化学知识解释于谦的《石灰吟》,用物理知识解释溶液的导电性,用生物知识解决营养素问题,学生在触类旁通的心境下克服学习困难,有效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解决问题能加强学生的自信,形成学习的兴趣。
二、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技能
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构成,使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必需,也是培养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初中化学课程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化学问题在巩固和应用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解决化学问题过程,学生不但应用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习新知识,新知识的学习能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例如,在解决物质用途的问题,学生必然要由物质的性质作为解决突破口,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强化。其次,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初步学习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零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综合性化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间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已有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在解决化学问题过程中,学生要将已有知识和问题情境建立有效联系,寻找所获信息与自己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已有信息,将知识进行迁移,充分提高知识获取效率。
三、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就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方案进行有关实验活动,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化学课程实施要求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化学问题的解决,特别是探究性问题的解决,让他们体验到的就是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化学问题创设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化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缩短与化学问题的心理距离,并伴随一种积极地情感体验。例如解决霍夫曼教授在屠狗洞遇到二氧化碳相关性质问题,使学生充满了对二氧化碳探究的欲望和激情,迫切的想用科学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其次,活动型化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活动型化学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展开,充分体验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学会与别人分享科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前,化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化学问题可以通过直接的内容呈现,或者信息的提供和问题的背景创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利用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钢铁工业的发展史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能源知识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利用物质的构成和微粒的运动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利用防火和自救、易燃易爆物知识进行安全教育等。
五、评价与促进学生的学习
化学问题不仅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价,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
化学问题由于是学生主动解决的,它促进学生发现化学学习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调整,得以进一步发展。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因为达到老师、家长的帮助而得到发展。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等真面评价,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弥补不足,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查和反思习惯,进而克服化学学习中的障碍,促进学习的进步。
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审视有效化学问题的设置,要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特征、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综合考虑。要充分体现以下原则:1.基础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情境性原则,4.活动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化管理;识字教学;有效性;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师管理,夯实识字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小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好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教学设计如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等等。这些都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识字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创新教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影响到了以上种种的教学要素,要想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提升教师素质,这是实现有效识字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要想提升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把好入口,在教师招录的时候一定要任人唯贤,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同时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设计,转变以往滞后的教学模式,尊重学情和学生,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要发挥学科组的作用,可以实现集体备课,提升学科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团队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优化课堂管理,做好课堂反思,及时的调控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优化语文识字教学的课堂设计,提升识字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习惯和年龄的限制,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学习成绩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或者说他们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听课的状态和效果。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必须从学情出发,创新识字教学设计,实现识字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识字教学的设计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谜语教学、认字比赛,小组合作学习等。就拿猜谜语来说,教师可以这样有效的设计教学过程: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字,这个字有两部分组成,左边是木,右边是干,大家开动脑际,猜猜是什么字呢?这样让学生猜字谜,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如果我们用土拦到一个人的去路,这会是一个什么字呢?猜字谜的方法,较为简单,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大大的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从现有的学情出发,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质量。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识字教学一定要紧扣教材,创新设计,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教师也不能为了花骚的教学而设计,切记教学方式的采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任何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实施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设定的,在识字教学课堂也是如此,任何教学模式的采用都是为了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
三、创新识字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巧用语文拆字教学方法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5
一、目标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性指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主体性是指学习行为的主体即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情,把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相结合,既抓住教学重难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在表述问题时,应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的表述方式,代之以学生为本位。如在学完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大多数老师设计的问题是:“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利与弊?笔者设计为:你对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从表面上看,这两个问题只是表述的不同,答案是一样的,实际上,它们蕴涵着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前者是以知识为本位,后者是以学生为本位,语言表述亲切易懂,学生愿接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点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封闭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学生参与度很高,然而究其设计的问题,大都是关于时间、人物、事件、原因、意义等知识记忆性问题,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属于封闭性问题,这类问题的表述一般是“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件,它有什么意义?”等;开放性问题的表述一般是“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说明理由。”等,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答案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地用“正确”“不正确”等评价,取而代之的应是“有说服力”“没有说服力”“同意”“不同意”等,这种评价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类问题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体现出历史学教育的本真。封闭性问题虽然只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上,但是这些历史史实是更好地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石。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任何的开放性问题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有序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提问时随意性较大,缺乏主次和逻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有序性,问题的有序性是指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顺序:从知识结构上看,应考虑到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从难易程度上看,应先易后难;从提问的对象上看,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逐一确定提问对象。灵活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如在讲到《戊戌》时,许多学生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出卖光绪帝,导致光绪帝被囚,变法失败,这个问题是师生在互动中生成的,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遇到这类生成性问题时,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顺序,运用专业知识和智慧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挑战性和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挑战性问题是指学生不能完全从课文中找到现成答案,必须要通过联系旧知,分析推理、概括综合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但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而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如笔者在讲到《》时,设计问题“道光皇帝撤消林则徐钦差大臣的职务,把他发配到新疆,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请说明理由。”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探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但以道光帝来命题,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想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原料,林则徐的禁烟只是给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一个借口,道光帝把林则徐作为战争的替罪羊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做法。这个问题看似难度较大,实际上它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历史史实结合起来,分析推理就比较缜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五、知识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6
我校从1995 年开始,就围绕“美的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并将之作为学校办学的主课题,逐步走出了“以人为本、科研兴校,以美育人、发展内涵”的特色办学之路;近年来,学校更是以“美的教育”为基础引领学校的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美的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试图“用美来发展人”“按美的规律来塑造人”,从而形成了学校独特的以“和谐至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一、以美悦情,营造“和谐至美”特色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办学的物质基础。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孩子的心灵,激活师生的灵感,启迪师生的智慧,一句话,就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功效。
1“. 墙文化”重引领
我校本着“大处大气,小处精致”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建筑墙体,设计高雅活泼的文化墙。学校教学楼大厅醒目的布置了学校办学理念墙和学生发展目标墙,教学楼的楼梯以“三讲、四美加五心教育”和“自编的新三字经”为主题,成为我校师生进行德育的主旋律,东围墙以“心怀祖国”为主题,布置了“祖国山河美———百幅风景画廊”;西围墙以“美在身边,亮彩校园”为主题展示了学生的百幅优秀作品。
2“. 室文化”重个性
我校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努力实现:让教室成为散发书香的天地;让教室成为回归生活的家园;让教室成为挑战自我的擂台。同时每个中队都有个性化的名称与班级口号,增强了凝聚力。
3“. 廊文化”重教育
连接教学楼的长廊,我校充分利用,设计成“我与文明同行”双语长廊。教学楼、综合楼走廊的每面墙上都以“明德、砺志”为主题,悬挂百幅中外名人像和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并开展“看名人画像、读名人名言、讲名人故事、学名人品质”的“四名”活动。
4“. 园文化”重情趣
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我校以“琴棋书画”为意象,配以“春夏秋冬”的季节特征,精心设计了四个小园,以保证校园绿化与校舍在视觉上的和谐,使师生进入校园有一种心旷神怡、回归自然的感觉。
这样的环境文化布置,真正做到了一草一木皆说话,一景一物均传情,悄无声息地陶冶着学生美的情操,孕育着学生美的心灵。
二、以美促智,构建“和谐至美”特色的课堂文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凡学校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实践中,我们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如何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构建和谐至美的课堂文化。我们力求使所有课堂都尽可能地呈现从“美的刺激”到“美的感悟”到“美的创造”三段式格局。同时不断研究探索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和谐至美”课堂的基本风格,例如语文课的流程可设计为“品味佳句———揣摩语言,诱导学生感受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引导学生体验美;图文并茂———写写画画,启发学生表达美;文道结合———学习做人,带领学生领悟美;展开想象———引入意境,激发学生创造美”。
此外,随着艺术课程内容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教学形式与教学策略也逐渐多样化,新的教学模式将更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的整合:建构知识体系,创设视觉情境,参与实践体验,体现人文精神,艺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开放互动”的模式,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以“美”为境界,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情智互动(情感交流和智力发展)、人际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活动教学中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媒体的开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开放;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思、乐中画,在动态的、开放的活动和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参与美、创造美和拓展美。
三、以美导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
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实践中,我们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校级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展体现和谐至美理念的学校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以此塑造全体师生的人格美。
1.开设“七色光社团”
以“兴趣小组”课外活动为主阵地,组建开放、宽松的课外文体活动组织。如设立“红黄蓝现代儿童美术实验活动区”“七色光艺术团”“邹小体育俱乐部”等,在活动中培养师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其个性特长,进一步让师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
2.举办校园“美之韵”文化节
通过一年一度的四大文化节———美文读书节、健美体育节、尚美科技节、和美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创新成果的舞台,不断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活动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我校“美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升我校“艺术特色学校”之品位。
3.开展“和谐至美”的班级文化评比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师生共享的幸福校园,每学期学校德育处都会组织开展了以“和谐至美”为主题的班级文化评比活动。活动中,各班师生的奇思妙想,使教室变成了创意的工作坊:“图书角”“卫生角”“名人名言”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特色版块,如“心灵氧吧”“书法文化”“群艺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各种“评比栏”和“互动台”,给学生带来蓬勃向上、努力奋发的朝气。
四、以美育人,开发实施“和谐至美”特色的校本课程
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撑学校的文化建设,使“和谐至美”校园文化主题得到更强有力的拓展。我校是常州市首批艺术特色学校,也是市首批书法特色学校,艺术氛围很好,因此,我们利用我校的书画特色、音乐特色等,让学生在书画的学习中感受中国艺术之美,并能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并进一步完善我校《书墨童年》《涂抹童年》《诗文童年》校本教材;学校还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艺术团体———尚美小剧社、唯美画社、尽美舞蹈队、尚美合唱团,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师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我校整合全国赫赫有名的邹区灯具城这一资源,对“灯具文化”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度开发,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灯具世界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灯具发展的内涵美,培养学生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及在全校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也走进了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低年级的《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名人名言、成语故事到高年级的唐诗、宋词,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读、校本课时间,饱览古今经典,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进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努力达到和谐至美的境界。
总之,在文化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逐渐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高雅、文明、健康的轨道上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能量得到释放,某些情感获得宣泄,而且正是在这种释放中,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