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活动设计

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范文1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待申请

四、活动目的:学生宿舍是学生之家,是学生生活、休息、学习的场所,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之一。我们举办这次宿舍文化风采大赛,旨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宿舍气氛,鼓励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依靠集体智慧共同建设好宿舍。美的宿舍不仅使每一位住在宿舍的同学倍感舒适与温馨,也能提高外人对我校的总体评价,宿舍风采大赛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实现宿舍美的途径,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积极配合学院的检查工作,为检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法政团委组织部和生活部拟开展“第三届宿舍文化风采大赛”。

五、活动内容:

活动共分为初赛与复赛两大部分,由初赛评比出10个优胜宿舍,并进入复赛继续选拔:

(1)初赛

①我舍最闪亮

②华山论剑:

内容:考察大家对一些常识的了解(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及生活常识)

具体要求:由组织者依照相似的难易程度出40道常识题目供参赛宿舍回答,各宿舍抽签决定答题顺序,每个宿舍四道题,每道题限时15秒钟,超时计作作废,答题时由宿舍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得出最后答案。

③心有灵犀

内容:进行以宿舍为单位的趣味活动。

具体游戏方法:每个宿舍推选出六名同学,在屏幕前站成一排并背对屏幕,排头的同学面向屏幕。屏幕上打出词语,排头同学看到后用肢体语言传达给第二名同学(注:要求不允许发出声音),并依此类推,当倒数第二名同学传达完毕后由最后一名同学说出他所理解的词语。该活动旨在考验宿舍成员的默契程度,评审团将根据传达的时间、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词语的准确度等综合评估,并进行打分。

评比规则:以上三个项目每个项目计满分十分,然后将各宿舍得分相加算出总分,排名前十的宿舍晋级复赛并继续进行激烈的角逐。

(2)复赛。

①风采PPT

内容:各寝室以制作幻灯片的形式来展现自己寝室的文化与风格。

具体要求:以寝室为单位选取一个主题对宿舍进行装扮,并拍照,做成PPT(PPT的具体内容包括:寝室内务效果展示;寝室成员个人风采以及寝室文化特色)。PPT的制作风格不限,同学们可以积极创新,发挥创造才能,尽力展示宿舍风采。宿舍的文化氛围要体现自己特色,体现大学生生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幻灯片

在比赛之前要求完成并统一上交团委进行审核。

同时,比赛现场放映PPT时每个宿舍推选出一人作为解说,依据幻灯片向大家进行宿舍介绍。评审组会根据宿舍的美化设计、PPT的制作质量以及现场的解说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打分。

②.雷厉风行

内容:对宿舍成员的内务情况进行考验

具体要求:每个宿舍推选出一名同学参加比赛,现场分别摆放牙刷、牙膏、香皂、漱口杯、毛巾及脸盆,当主持人下达“开始”口令,参赛同学一最快的速度按内务整理标准整理好摆放物品。三个宿舍为一组,分组进行比赛,并分别计时。评审组将根据整理时间以及整齐程度综合评估,并进行打分。

注:宿舍自带脸盆,毛巾,香皂,漱口杯(包括牙膏牙刷)。

③才高八斗:

内容:以宿舍为单位的才艺展示

具体要求:要求宿舍全体成员参加,集体排练出一个表演节目并进行展示,形式不限,可以表演歌舞、乐器、小品、短剧等,并鼓励多多创新。(注:小品、短剧等表演时间不要过长,短小悍为佳)评审团将根据节目的选取、表演的效果、成员配合程度综合评估,并进行打分。

六、活动优胜设置:

最后对进入复赛的十个宿舍在复赛中的得分进行统计相加,做最后的评优,优胜者颁发奖品以资奖励。

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范文2

准确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对于我们全面分析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传播的交互性和即时性

新媒体使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众,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互动性大大增强。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周期性,新媒体是即时传播,人们几乎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二)内容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使信息存储空间达到了无限量。同时,这些信息又是任何人都能获取的,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共享。

(三)方式的多媒体与超文本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运用了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手段,使受众的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体现出了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特点。

(四)服务的个性化和社群化

在新媒体传播中,受众可以各取所需,体现了新媒体个性化的服务特征。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人们通过一定形式的分类,也形成了一些社群,逐步发展成为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量小、互动性差、覆盖面有限等特点与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冲突,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碎片化时间需求不断增加

“碎片化”是指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在生活各个间隙获取信息已成为新常态。如何整合和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影响,已经成为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覆盖面的重要课题。

(二)共享性空间拓展不断增多

新媒体技术手段使校园文化活动除了关注现场活动之外,搭建更为广泛的网络平台,使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互动提供最广泛的共享空间,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面的重要因素。

(三)互动性表达需求不断增长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互动表达空间,每个校园文化活动需要一个可以交流对话的氛围和环境。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互动平台的搭建是提升参与兴趣的重要保障。

(四)主动性选择意愿不断增强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媒介,建立在新媒体传播思维上,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参与方式和创新活动平台载体,真正契合活动对象的各种需求,是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原则

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活动空间和时间的拓展,使活动的形式、内容、载体等方面不断丰富。依据新媒体传播方式特征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是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遇到的新的挑战。

(一)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使不在现场的人通过网络参与,从而改变了现场参与者为单一主体的状况,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交映的多元主体局面。

(二)由单一内容向集成信息转变

新媒体传播手段让更多量的活动信息、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更具拓展的活动整体延续,为增强活动参与度和覆盖面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由单一传播向多媒体传播转变

校园文化传统活动现场感受是唯一、单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将各种传播形式“兼容并包”,将现场感受进行最大限度的传播,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新媒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主体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媒体背景下,实现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载体的创新,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时期焕发新的魅力。

(一)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化平台

新媒体的类型很多,基本可分为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类型,而在高校群体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网站、手机、微信、博客、网络社区等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要致力于这些平台特点的研究,借用新媒体搭建最方便、最快捷、最高效的信息推送平台,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全面的传播。

(二)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元化内容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和针对需求的活动内容是校园文化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活动的策划中,关注校园群体的实际需求、成长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集教育性、娱乐性和生活化的活动内容,提供菜单式的活动清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媒体传播

多媒体传播方式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校园文化活动要综合利用好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校园群体的各种感官,吸引更多参与者和拥护者。活动过程音像的全程记录,活动前期和后期的图文、音像推介,活动中间的多媒体表现,都是提升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四)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多样化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

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是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它推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科学含义

项目是“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必须在规定的成本、质量和范围等限制条件下完成的一次性事业。”项目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采用招标制度立项,通过立项申报、答辩、审批、项目执行、中期检查、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

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它不是任意的一次管理过程;它的对象是校园文化活动,目的是通过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技术,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目标;它的任务、职能是对校园文化活动及其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它要求把校园文化活动的任务和组织人员集中在一起,当作整体,追求整体目标,需要系统的观点和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基于此,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综合性。项目一般由多个部分、多个步骤、多级分工组成,要求充分强调管理的综合特性,需要系统的观点和专门的组织来管理。

第二,目的性。一切项目管理活动都是为实现“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这一目的服务的。

第三,集权性。项目在进行中各部门、各步骤都会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互相关联、互相依存,需要建立围绕这些专一任务进行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组织。

第四,主导性。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必须将组织打造成为一支配合默契、积极主动、高效优质的团体。

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

项目化管理的特征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可以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将项目化管理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中。

1.项目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对象目的的契合

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素质全面、主动性强,是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传承者。大学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能担当项目负责人的职能;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对象是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文化活动大多是一次性或可以在一段有限时间内完成的,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可以围绕活动的目的,利用活动的资源,实行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采用多层次目标管理,项目团队成员在各自任务及目标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总体目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以实现目标为原则,这与项目化管理体现出的目标性相一致。

2.项目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过程的契合

“项目化管理模式实施过程包括启动、规划、执行、监督、控制以及收尾等阶段,这些阶段相互影响,关系复杂。它要求每个阶段的配合与连接必须流畅才能便于协调,才能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一般也要经历策划、申报、审批、实施与督导和总结与评优等阶段,工作的过程适合项目化管理;另外,活动实施的各个阶段具有明显的特性,既体现阶段的特殊性,又强调对整体的重要性,活动组织者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阶段,促进总体效果的实现,这与项目化管理模式实施过程具有一致性。

3.项目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的契合

项目化管理的集权性特性决定要建立具有临时性、高度柔性组织机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一次性的任务,每项活动在目标、环境、条件、组织、过程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学校不需设计专门的常态机构,而是通过临时的、柔性的组织来完成,它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协调控制,项目结束,其组织的使命也就完成。

三、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

1.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制度构建

第一,项目分类制度。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形势和政策、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各阶段特点,编制《项目化管理活动计划表》,并及时公示活动项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项目可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创新项目:以专业化、精品化和品牌化为目标的活动,可设为重点项目,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专业文化节、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以丰富大学生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可设为一般项目,如文体竞赛、寝室文化活动等;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可设为创新项目,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活动。

第二,项目申请制度。各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等组织,学生组建的临时团队以及学生个人等围绕《项目化管理活动计划表》向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提出申报,申报书包括活动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内容、程序、责任分配、人员安排及预算报告等。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根据申报情况,依据“公开、公正、可行、合理、高效”的原则,确定项目的立项,并给予项目配套经费和相关政策。

第三,项目负责人制度。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核心人物是项目负责人。选取“思想好、思维活、能力强、为人实、素质全”的学生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计划书要求,主持项目工作,项目实行“集中领导、分级负责”原则,组织并督促项目组成员全面完成本项目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项目目标。

第四,项目培训制度。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素质全面、主动性强,是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但他们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老师的指导与支持。加强对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即实施项目所需的策划、公关、组织、资金调配和合理使用等能力。

第五,项目监督制度。通过立项评审、跟踪审查、群众监督、总结评优等激励机制,进行全程化监督,保证立项活动深入、扎实、有效的开展;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项目活动负责人需对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负责,如遇到问题或申请报告发生变更,要与主管部门协商解决。

2.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程序控制

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操作流程图

第一,项目计划。计划活动和自主活动可以发展为项目计划。计划活动是指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有计划的,要在某个时间段实施,但没有指定具体活动负责人或团体的活动;自主活动是不在《项目化管理活动计划表》之内,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自行提出的活动。校内有意申报项目计划的团学组织或个人成立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立意、规划、论证等准备工作,撰写项目申报书,内容包括:活动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内容、程序、责任分配、人员安排及预算报告、可能遇到的问题、难点及相应对策等。

第二,项目立项。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申报书的可行性、创新性、影响力、经费预算、活动成效、应急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明显不符合申报标准的项目,直接淘汰;基本符合标准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项目组作出相应修改,再上交评审委员会审批。拟定中标单位的项目进行公布;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承担组织任务,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承担监督、管理职责,还对项目成员进行培训,包括能力培训和经验培训等,以提高活动的组织能力与实现预期效果。

第三,项目实施。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说明活动的意义、参与方式等,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成员按计划实施项目,及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向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汇报,力争达到活动预期目标;成立项目监控小组,协调各方面关系,指导和控制活动的正常运作;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项目变更,努力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第四,项目收尾。活动结束后,项目组要将所有与项目有关的文本、图片、音像资料上交,完成项目总结;活动费用专款专用、有根有据,与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一事一结;年终,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根据上交材料、督导小组汇报、活动效果反响等情况对所有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项目”、优秀项目负责人等,激励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巩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小金.理想的现实——项目管理方法与理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校园文化活动

[作者简介]刘艳(1981-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49-02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校园文化活动要服务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时效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互动关系

1.校园文化活动和应用型人才内涵。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校园行为文化是指教师员工在进行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时表现出来的文化。本文阐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行为文化的内容之一,是指除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以外,有组织的第二课堂形式的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中最生动、最具显示性的部分。既体现着学校办学活力和效果,也体现着学校精神和教育品味。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把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是指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工作人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自我发展的需要。

2.校园文化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第一,校园文化活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之外的一种隐性课程。它深受青年学生喜爱,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日益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和工作载体。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代表的实践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社团活动为代表的兴趣素质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知识结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完善的人格和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以各类竞赛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活动,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创新思维,培养了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起目标导向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片面注重专业和技能的应用,而是在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把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于社会生产或一线社会活动。这就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能力和素质上。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要满足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设计、实施、反馈。

二、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丰富多彩,轻品牌建设。近年来,校园文化活动呈系列发展之势,由原来单一的主题活动发展为以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活动月等为依托的系列活动,实现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从无到有的转变。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的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固然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之一,但一味丰富,缺乏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不能实现成果化、品牌化,也就不能形成特定的文化底蕴,更不具备识别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对各种活动的认可度差别不大,也就不能在广大学生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利于健康全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重文体娱乐,轻实践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应包括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学术科研活动、公益实践活动等。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内容、功能方面的误区,把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文体活动,并忽视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空谈。有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泛娱乐化”的倾向。迎新晚会、“五四”文艺晚会、艺术团汇演、相关专业汇报演出、大合唱、社团活动月开幕闭幕等活动都以娱乐活动的形式出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活动环节更是充满了“恶搞”,以迎合越来越重“娱乐”的大学生口味。而理论性、思想性、教育性较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园之星的评选活动、技能大赛等日呈萎缩之势,申报项目、人数越来越少,评审过程越来越简单,学生主体体验不足、主动性不强。

3.重精神支持,轻物质投入。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精神的体现。校园文化活动应围绕学校教育理念、学风、校风、教风等顶层设计的理念开展。任何活动的开展、精神的体现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目前许多高校在经费预算上过于偏重日常教学,对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投入较少。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商业赞助,致使校园文化活动充斥着浓重的商业色彩,偏离了活动开展的终极目标。另外,由于重视程度不一样,有些学校在场所、人员配置等方面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投入也非常少。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动力不足,很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发挥作用。

4.重学生主体,轻教师指导。毋庸置疑,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广大青年学生。要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就要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但这一过程中往往缺乏指导教师的良性干预,使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或流于形式或泛滥成灾。有些团学组织开展的活动,大学生自觉自愿参与的很少,大部分“观众”名额需要强制摊派到各个院系。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容易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冲击,日趋肤浅、浮躁、功利。

5.重活动本身,轻反思总结。校园文化活动举行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每次活动的意义和育人作用都是可持续的。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形式上结束了,与活动相关的所有内涵和外延的东西也就结束了,没有反思总结,更谈不上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经验教训的参考。校园文化活动本身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只能成为空谈。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议

1.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六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如果六个方面的发展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维持理念上,那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性一定会遭到质疑。只有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使校园文化活动充满活力和影响力,从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说要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与专业特色学科优势相结合。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体现学校特色,承载学校精神,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提高师生对学校的忠诚度,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挖掘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学科优势,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参与,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也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学校相关部门应对校园文化活动加以梳理,结合特色专业优势学科,分专业引导学生,塑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第二,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归根到底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主意识,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才路径。在市场经济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浮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情绪,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学风建设,更背离了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体系的创建要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引导和教育,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三,与时代变化发展相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品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校传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这并不是说校园文化活动就不需要创新发展,恰恰相反,它必须与时代变化发展相结合。只有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校园文化活动才能保持生命活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有的态度。例如,在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梦”提出后,校园文化活动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干兴邦的科技创新活动、关于梦想调研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2.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宽松的环境。(1)组织保障。学校上下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管理,形成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保卫处、后勤处等有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相互配合,共同促成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2)制度保障。制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制度政策,把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时间、场所、经费使用、学分认证等以制度或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保障活动开展的实效性。(3)物质保障。把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并根据当年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经费投入。提供可供主要活动举办方自由支配的活动场所以及硬件设施等。(4)队伍保障。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给予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加大人员投入,构建学校师生“双主体”模式的互动关系。聘请有经验的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并折算工作量,保证校园文化活动持续稳定开展。

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评价,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所谓质量评价,就是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部门、指导教师等通过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运用相关手段或方法检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并根据检验结果判定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达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效果。质量评价的体系要体现多个维度,包括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体验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状态的评价、社会(用人单位)对育人效果的评价等。质量评价的依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柴福洪.校园文化与大学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

[2]吕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7).

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师;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性

高校结合学生成才客观需要和成才特点,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锤炼学生品格、全面锻炼才能提供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平台。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且深入的影响,伴随着多元文化的渗透,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需求和主题积极性正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参与积极性,大大影响着校园文化立德树人的实效。

一、影响大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因素

1、自信程度与自我认知影响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和接受度

校园文化活动需要参与者把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展现出来,就需要学生对自己某方面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如果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没有信心,担心表现不够完美或者过于在意周围同学的的评价,都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刚步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刚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自我发展与能力认知相对不成熟,信心对于活动参与积极性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若自信程度高,自我认知积极且明确,在校园文化活动参与中更容易积极融入,充分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反之,则容易出现“被活动”的被动消极心理,不容易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也不容易形成对第二课堂的积极认知。

2、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话语权,影响学生的自由选择度

就话语权现状而言,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管理,主要由主管部门、院系掌握。活动的初衷、形式和内容是为学生成才而生成的,这无需置疑。然而,就部分学生尚且不够长远和理性的视角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具备他们所认同的价值。一些活动的组织者在筹办活动时,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甚至有些学生组织举办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因此,是否考虑到个性和共性,现实和长远的话语转化,多大程度上把适当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和设计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3、琐碎繁杂抑或凝练,影响学生的时间支配度

琐碎繁杂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疲于应对,有的学校一个周末要求学生参与参加三次甚至更多的活动,过于频繁的活动已经让学生失去了新鲜感,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厌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过多的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周末休息时间,让学生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而高度凝练、长远规划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地和专业特色相结合,注重逻辑性和分层分类指导,学生更乐意理性地思考和参与,则更少地与课程学习、闲暇学习相冲突,并在活动中体会到活动的第二课堂价值。

二、提高大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对策

搭建更多有助于完善个性,增强自信的活动平台。不是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走上讲台和舞台或者通过竞赛来实现。那样的形式只能让少部分人获得自信,而个性内向,自我认知不够明确的学生则愈发茫然和挫败。因此,出去常规的竞赛,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为大多数无法在台前成为主角的学生提供个性完善、增强自信的更多平台。自信心是积极参加竞赛活动的必备条件,所以活动参与者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自己充满信心。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自己能力所处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通过不断地参与比赛活动来增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自信心不断增强,活动参与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要通过参加较多的活动来接触更多的人,从而不断锻炼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更加外向一些,战胜自己的恐惧,敢于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各种各样的竞赛当中去。对于尚且不敢参加比赛、上场公开言论表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到总结、评论校园文化活动,直至策划活动的过程中去。从看中学,从思考中学。加强调研、宣传、总结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许多活动的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他们认为参与活动是丰富的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媒介宣传不够和活动组之前的调研不够,一些学生对这些活动缺乏一定的了解,对活动的认识程度不足,没有认识到参与课外活动的具体价值和要求,因而影响到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成都。部分学生受到高中学习习惯的影响,认为参加活动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平时对活动较少会有所关注,没有主动参加活动的意向。加强调研,才能知晓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参与者,这样的话语权的移交,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支持;通过校园媒体的充分利用,在宣传上让校园文化活动的魅力和可操作性展示给全体学生,学生才能根据自身特点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调研恶化宣传的基础上融入充分总结的一体化模式,多方总结经验,倾听学生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创新,进一步凝练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创新与凝练并重。充分吸纳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的传播优势,重视通过各种自媒体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议和评议,可使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主题、形式尤其是方案的设计中,对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则”、“排名”以及奖励等予以话语的转化;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凝练,避免琐碎繁杂,让学生更有机会了解校园文化活动的校本优势和专业特色,了解这些活动与他们成才的密切联系。尤其对学生在读期间的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流程进行整体设计,在此基础上加强分类指导、个性化指导,学生方能有远见、有目的、有成就。如此,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就能充分融合,闲暇学习和学业课程学习才能相得彼此促进,让当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活动走出学生被动、主管单位尴尬、院系疲于应对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祥梅.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大学生需求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1.07.

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缓解压力

引言

近些年来,我们时常听说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压力太大,导致了其心理承受不了,而走向了极端的道路,这些大都是因为学生自身的抗压能力太差而造成的。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没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教育,使其在内心情绪低落时找不到正确的宣泄途径,导致其心理灰暗情绪越积越多,最终心理承受不住而发生不良后果。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设置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还应积极组织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升心理素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们能够得到情绪的宣泄以及情感的交流,从而缓解压力,树立自信心。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分类与意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以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分为思想教育、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素质拓展、学术科技等几大类型,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促进德育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开展“五四”主题团活、“祖国在我心”征文比赛、“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等活动,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使之不偏离成长成才的正确轨道。

(二)提升艺术品位,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校积极开展“新星选拔赛”、“交院好声音”等选拔活动,充分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对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校园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大型文艺演出,积极传播正能量,引领校园新风尚,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三)提高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适应力。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精心的策划、周密的部署和准确的落实,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不断地与他人协调关系,解决矛盾。在区校共建的活动中,我校学生积极与社区的工作人员沟通,协调活动内容和场地,不但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还在帮扶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增强了责任心和爱心。

(四)缓解心理压力,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各种社团和第二课堂把有着相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更好地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学生在参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活动时,能积极地调节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紧张情绪,从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

二、高职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大学生们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交流沟通的需要,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也起到了越来越深的影响。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聊天,活在一个逃避现实、随心所欲的空间,最终导致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沟通障碍等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法就是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

三、如何让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校园生活、凝聚集体力量、完善学生人格、拓展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实现育人功能与办学宗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一些紧张、茫然、不自信等心理压力问题,我们应在活动中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学生们在活动中缓解压力。

(一)活动前要精心设计,给予学生充分指导

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由于思想观念、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局限,一些学生意识不到校园文化活动在自身成长的道路上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对参与活动存在消极的态度。这就需要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依据,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既要提高参与人数又要提高活动品质。一般来说,难度太大的活动容易使学生失去信心,难以激发参与兴趣。其次,组织活动的学生在活动主题的选定方向和内容的设置上很难掌控好,活动往往良莠不齐。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学生加以充分指导,把握方向,提高活动的成功率。

(二)活动中要适时帮助,给予学生充分鼓励。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经常会有意外发生,对于心理素质不好、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会因此失去信心,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如果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进行充分的鼓励,就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还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发展。对于组织策划活动的学生来说,教师及时地帮助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有助于活动顺利的进行。

(三)活动后要及时总结,给予学生充分肯定。校园文化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活动效率和巩固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措施。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必须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对活动中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反思,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认知、自我批评、自我调节的能力。在总结不足的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做得好、做得对的方面进行充分的肯定,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真正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结束语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大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以及完善心理健康方面功不可没,所以,我们要在重视活动内容个形式的同时,注重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的缓解压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查伟大,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探析,[J].高教论坛, 2012, (06), pp.132-134

[2]朱运清,曹巧君,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因子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7),pp.19-21

[3]张国华,刘康声,高职学生压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压措施,[N].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17),pp.157

[4]杨敏,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其成因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7), pp.74-78

[5]刘文雯,李红,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C].Abstracts of the 15th National Academic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12

[6]潘石瑛,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措施研究,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 (03), pp.281-282

[7]朱雪琴,教师鼓励学生的技巧,成功(教育)2013,(06),pp.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