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训练和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训练和技巧范文1
Abstract: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is a kind of net separated sport item, and the player's performance need for superb technology and stro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Based on thi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able tennis training, the importance and strategy of competition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s studied.
关键词:乒乓球;球员;心理训练;训练内容
Key words: table tennis;player;psychological training;train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174-02'
0 引言
在乒乓球技能训练中,比赛竞技对球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打球技巧的提升至关重要。日常训练中重点针对比赛竞技心理状态的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球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作为球队教练,应该深谙此规律,结合球员的身体条件制定科学地训练计划,以此科学地提高球员的比赛竞技水平。
1 心理素质训练在乒乓球专业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乒乓球竞技项目具有球速快、动作技巧精细、发球路线旋转多变等特点,是一项比赛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乒乓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的比赛竞技项目,球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应该在快速发球或回球的过程中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实现战术目标。在比赛过程中,因为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紧张、畏难、焦虑、缺乏自信或敷衍应战的情绪,最终都将反映在战术动作上,造成动作定型走样、变形,进而大大影响击球质量。
另外,球员的心理素质必须随着球技的提升而相应的提高,这样才能以更稳定的心理状态果断迎球。从这点来看,球员的心理素质对其比赛竞技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结合比赛竞技要求重点训练球员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其比赛竞技水平。因此,准确把握球员的心理动态,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其调节紧张、焦虑情绪,对于帮助其保持稳定的比赛竞技状态直挂重要。日常训练中,教练应该注意学员的生理规律与心理素质训练节奏的一致性。在乒乓球比赛中,灵活稳定的心理调节能力是球员获胜的关键。如果选手赛前准备不足,过高得估计对方球员的能力和水平,心理防线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当比赛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其自身对情绪的把控就会随着对方进攻强度的提高而出现而变得十分不稳定,进而战术技巧极易遭到对方的压制,技术实力最终无法充分施展。另外,在快速的发球与回球过程中,x手主要根据对赛场形势的研判来调整技术路线,其观察研判的内容主要涉及对方球员的表情、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教练员的表情和身体语言等等。在比赛进行中,教练员首先要保持冷静,以稳定的情绪和赛场把控能力能够为球员特别是出现失误的球员注入“强心剂”,使球员在复杂的比赛状态下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做到冷静自持。
2 日常训练中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在赛场上,球员可能出现过度兴奋、过度紧张、盲目、焦虑、淡漠等复杂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2.1 心理紧张,抗压能力差。实践中,经常看到一些球员平时训练非常放松,技术也很好,但比赛前却心理紧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比赛时,肌肉发僵,动作走样、变形,反应迟钝,最后导致失败。
2.2 情绪不稳,抗干扰能力差。在激烈的乒乓球比赛中,场上情况瞬息万变。球员有时会受到裁判和观众的影响,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2.3 心态不佳,意志品质薄弱。有些球员在比赛中不能摆正位置,摆平心态,而是过分自信或信心不足,导致比分落后时,缺乏斗志和拼劲。
3 基于实战视角球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鉴于乒乓球球员临场竞赛心理训练的重要性,需要乒乓球教练员加大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有效的训练手段、评价方法来促进乒乓球球员竞赛心理训练效果的提升。乒乓球竞赛作为一项隔网对抗类的运动项目,球员的临场发挥需要高超的技术与强大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因此,加大对乒乓球球员的竞赛心理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乒乓球运动训练的项群特征,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促进乒乓球球员竞赛心理素质的发展。
3.1 实战视角下日常心理训练的方法
3.1.1 模拟训练
结合比赛任务及对手的条件进行模拟心理训练。模拟对手的球技和打球方式进行对抗训练,使球员提前熟悉对手的打法进而在比赛中以稳定的心理状态灵活应战,达到超水平发挥的境界。
3.1.2 意念训练
在大赛即将到来前,球员的情绪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对比赛而言,保持适度地紧张是好事。但如果过度紧张,就可能影响战术动作的稳定发挥。意念训练就是选手灵活运用表象思维进行技巧训练。在正式训练时,球员首先要在脑海中重建技术要领,以备对抗中快速反应。
3.1.3 预见性训练
针对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和预测制定出灵活多变的应对方案,再结合反复的训练提高选手的临场应战能力,是预见性训练的主要目的。赛场上各方势力紧张角逐,场上节奏混乱,误判的情况难以避免,并且还能出现判罚不公的问题,这对选手的心理状态是极大的考验。如何克服混乱或不公平的比赛节奏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在观众喧闹或倾向性干扰的情况下又如何冷静应战?这都是赛前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作为球队教练员,可以在日常训练中敲锣打鼓或者模拟、播放各种混乱的声音来干扰选手的打球状态,或者有意识地打错分数考验选手的心理调控能力。这种模拟实战环境的预见性训练对快速提高球员的应激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非常有效。在2013年全国俱乐部甲C联赛团体比赛中,我方队员与对方的比分为1:1,比赛进行到第三场我队以0:2明显落后。在比赛激烈进行时场上突然停电,30min后场上供电恢复正常,我方队员状态稳定,但是对方的情绪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最终我方球员以稳定的心理优势连扳三局赢得了胜利。这场比赛充分证明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比赛过程的重要意义。
3.1.4 暗示训练
在比赛中,积极的暗示能够激发选手的竞争意识,对选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有裨益。消极的暗示会对选手的心理造成冲击,使之情绪低落,对比赛失去自信和好胜心,甚至无心应战。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应该有目的的引导球员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比如“我一定要战胜对手”“别着急,一个球一个球拼”等等,通过心理暗示再逐步引导其将注意力放在球台和战术动作上。
3.2 具体的心理训练措施
3.2.1 提升乒乓球球员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
心理自控能力是考验球员临场发挥能力的一个关键要素。为了确保球员在紧张激烈的赛事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日常训练中教练应该重点针对球员的心理素质加强训练,特别是要针对球员的负面心理状态加强疏导。比如在心理训练中,教练员应该向学员阐明比赛胜负的意义,使其正确看待比赛竞技中的输赢的问题,要让球员清楚,比赛仅仅是考验自己球技和竞技水平的一个形式,输赢虽然重要,但关键在与要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短板”,进而在日常训练中有目的地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同时保证下次比赛中不会再出现类似的失误。因此说,结合球员的心理特征不断强化自我评价与比赛心态的疏导,是日常训练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3.2.2 重点训练球员在比赛竞技中的意志力
乒乓球比赛是战术和技巧的对抗,在快速击球与回球的过程中,赛场气氛十分紧张,稍有分神就可能措施良机,甚至被对方压制。因此,乒乓球球员不仅要具备出色的球技,还应该具有稳定而强大的意志力。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该有意识的营造竞技氛围不断刺激球员的感官和情绪,激发其竞争意识,使其在紧张的竞技氛围中逐渐培养起强大的意志力。当比赛落幕后,教练员要组织球员观看回放的比赛视频,帮助球员分析赛场上的表现,指点其应该在哪个节点上进行改进,以确保球员在下一场比赛中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暗示,科学地调控心理状态,为战术能力的发挥做好准备。具体可采用自我心理暗示法、竞赛心理环境创设法、模拟裁判判罚训练法对球员加强比赛竞技意识及意志力的训练。
3.2.3 提高球员在比赛竞技中心理把控能力
π睦碜刺的把控能力是球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战术技巧之一。在比赛中,球员对心理状态的自控程度将对比赛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乒乓球竞技过程反复且枯燥,赛场上观众、教练员等各方的态度或行为都会对选手情绪产生影响,如果选手对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缺乏自控力,就会因为心理波动而影响比赛成绩。日常训练中对球员心理自控力的培养,必须为球员创设比赛环境,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擅长针对选手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适时调整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果。
4 结论
乒乓球竞技运动中球员所具备的强大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心理战术,必须经过艰苦且反复的练习。乒乓球运动是一个智商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针对球员的心理抗压能力进行专项训练,为之提供更多实战锻炼机会,增加战术技巧的积累,这对提高其战术心理素质大有裨益。而稳定、强大的心理素质往往是超水平发挥战术和球技的基本前提。总之,乒乓球运动要想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战术水平和优秀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稳定的心理状态是稳定甚至超水平发挥战术技巧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日常训练中球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状态把控能力,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若缺少稳定的心理素质,即使技术一流,也有可能在比赛中因为心理状态失控而“马失前蹄”,也不可能成长为出色的乒乓球球员。
参考文献:
[1]曾振豪,云琼臀,王树声.乒乓球球员赛前心理训练探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1).
[2]程存德.如何提高乒乓球球员在比赛中的信心[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3]宁利新.乒乓球球员良好心理素质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
[4]郭志平,李安民,金晨曦,陶莹,王丽岩.乒乓球球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脑电相干性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03).
心理素质训练和技巧范文2
一、心理因素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质量的高低和感染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演奏者熟练的演奏技术与艺术情感的表达。其中,熟练的演奏技术是可以通过钢琴表演者日常的苦心努力训练而得到提高的,而艺术情感的表达通过日常的训练是无法得到提升的,它是依靠演奏者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得到更佳的表现,这就要求演奏者将注意力、感染力与情感想象力等综合的心理因素整体运用到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钢琴成功演奏的重要保证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要做到心、手、音的协调一致,这就要求钢琴演奏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感觉与灵敏、精确的动作以及很好的音乐感觉与良好的听觉联想能力,而且要拥有辨析音质的灵敏性与感悟把握音乐内涵的能力,从而使音乐可以用发自内心的臆想能力通过手指的技巧做出精确得当的表达。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激发创新意识
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演奏技术的掌握和对作曲家思想的传达,更是对原创作品的再度创作。几乎所有优秀的钢琴演奏者都在提高自身演奏能力之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只有每时每刻用端正的心态来领会和感悟自己的演奏,并及时反思和调节自己演奏的作品,才能在钢琴演奏的综合能力上得到更大的提升,也才能对原创最品再度创造出更加具有新意和精彩的演绎。
(三)良好的心态是准确掌握演奏技巧的关键
如果想取得精彩的演奏效果,钢琴演奏者就必须将自己所具备的娴熟的演奏技巧呈现在舞台上,而这是需要以演奏者良好的心态作为必要条件的。如果钢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内心一直惴惴不安、情绪躁动,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那么就无法将娴熟的演奏技巧发挥到极致,演奏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
二、钢琴演奏中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与心理的调节与控制息息相关的。当然,钢琴演奏也不例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对钢琴演奏所呈现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作者对钢琴演奏效果可能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很容易发现其中不仅有主观方面的,而且有客观方面的。归总起来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点。
(一)钢琴演奏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因素
每个钢琴演奏者都有自己专属的生理条件与心理条件,而每个演奏者在钢琴演奏时表现出来的演奏能力与心理支配能力也存在着很大不同。有的演奏者在正式面对观众时过于追求完美,但是内心又极度缺乏自信,这种冲突心理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演奏者在演奏时心理紧张,失常发挥;而有的演奏者在面对观众时内心平静,往往能够发挥得更好。
(二)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导致的心理因素
钢琴演奏者把握演奏技巧的熟练程度与掌握演奏乐曲的内涵程度会对演奏者在演奏时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会关系到演奏效果的好坏。如果演奏者没能娴熟地去掌握演奏技巧,就会心理紧张惶恐,非常容易产生怯场的现象,进而在钢琴演奏时引起很多不符合舞台的动作,比如身体僵硬,面无表情甚至手指无法动弹,出现这种情况可想而知是无法演奏出想要的音乐效果的。
(三)演奏者的舞台临场经历导致的心理因素
钢琴演奏者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时最容易引起紧张。演奏者在演绎音乐作品时是作为舞台的核心出现的,大多数的演奏者都会出现怯场紧张的心理,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演奏者平时要刻苦努力的训练,只有这样在上台演奏时才能驾轻就熟,避免出现这种怯场的紧张心理。
三、培养演奏者最佳的心理素质
(一)把握高超的演奏技艺,为培养演奏者最佳的演奏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钢琴演奏的技艺关系到多个不同的方面,包括手指的灵敏度、左右手的协调能力、八度的练习等。钢琴演奏者是否具有熟练的演奏技艺,是钢琴演奏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演奏者连最基本的演奏技艺都掌握不好,那么在他正式上台演奏的时候,心理必定是惴惴不安害怕出错的,紧张的心理很自然的就产生了。
(二)稳定演奏的心理状态,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自己全身的功能,全力以赴,做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取得演奏的成功。
心理素质训练和技巧范文3
关键词:杂技演员;杂技表演;心理素质;表演欲望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55-01
杂技表演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瑰宝,它以惊险、奇特、高难和技巧的艺术手法来满足观众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享受,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杂技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竟技造型艺术。演员通过表演一定的高难技巧,完成有惊无险的动作散托儿,反衬出人类超凡脱俗的能力。那么杂技演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我在近几年的杂技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杂技事业中有所帮助。
一、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柔韧、速度、力量、耐力以及灵敏度。身体素质在杂技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一个杂技演员的节目和身体素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提高身体素质是当前杂技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身体素质发展上的某些不足,不仅容易造成动作技术上的失误,而且有可能由此直接导致受伤。例如:肩的柔韧性差,在练习“皮条”的过程中,有时尽管技术正确,也容易拉伤肩韧带;跟腱的弹性、伸展性差,在快速起跳时容易拉伤或断裂,因此加强身体素质,是防止受伤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二、加强心理素质
(一)培养杂技演员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心理
在心理学“欲望”这词几乎很难看到。每个人都有食欲、、占有欲、名誉欲以及知识欲等欲望。这是人的本能。在这些欲望之中知识欲和技术欲是最高尚的欲望之一。对杂技演员来说掌握好一个节目、演出当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最大的快乐、也是最大的愿望。但不同的是演员对节目的兴趣的不同、理解作品的感受不同意识不到此次作品是否他所欲望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杂技演员必需得理智思维、必备“我不是演出而演、我是成功而演、为发展杂技事业而演”的心理状况。
感情、欲望和思维,是基本生物推动人类行为的三个工具,因而欲望属于驱动程序,有欲望才有前进的动力。杂技演员的表演欲望是他们在杂技事业成功的基本元素。在训练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激发演员的表演热情。首先自己示范给学员看、吸引演员们对杂技节目产生感兴趣、产生表演的欲望感。
(二)培养杂技演员和谐的心理状态
节目就算是个集体,每一杂技演员就是集体的成员。节目的成功或失败关系到集体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在杂技表演中,演员都混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杂技表演、整齐的动作和队形,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在杂技表演中,大家形成一个整体,一起随着统一的节奏,按照整齐、有规律的队形变化,协调一致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表演。如果在表演中有一个演员态度不认真,动作不协调或出错,就会影响整体的美感。为了整体的美感和集体的荣誉,作为集体的每一分子,每个演员都必须全力以赴、同心协力这样有利于集体的发展。为培养和谐的心理状态指导老师在训练演员时要多做些准备。当某个节目在安排演员训练后,要分阶段来要求,首先要求演员准确地熟悉节目的过程与构成,然后将节目中所有技巧分节练熟,再使其它动作与技巧通畅起来。这样,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待具备较良好的表演状态后,再放心大胆地展开表演,最后才有可能达到表演上的稳定技巧、上下贯通、心理和谐和技、艺、美的完美结合。
(三)培养能接受失败、自强不息的心理状况
杂技演员表演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演出与训练的差异,导致在演出当中出现受伤,完不成节目等等状况。有些演员一遇到失败就一厥不振,意志消沉甚至万念俱灰。因此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注意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太高,如果定的太高会让学生有一种完成不了的心理,会使他们失去信心。当学生制订出具体的奋斗目标时,还要他们制定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并为之努力。对那些遇到挫折的学生进行鼓励,培养他们能够坦然接受失败,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完成表演。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训练和技巧范文4
关键词:声乐教学;培养;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27-01
歌唱者在歌唱训练、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唱艺术技巧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及艺术实践证明,客观事物对周围物质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意识,意识的感觉将随着心理形态展示出来,如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唱的很好,离开老师自己就找不到歌唱的感觉。这也是一种依赖心理造成的结果,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控,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因此优良的心理素质能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人的行为效能;反之则对人的行为效能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破坏。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人的一种高度立体性的艺术表演活动更是和心理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心理素质对歌唱者产生的影响
歌唱心理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演唱者歌唱水平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如自信不足。这种不良心理往往发生在初学者和个性较为内向的歌唱者身上。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就可能表现出自卑、悲观的情绪。面对老师和大众面前,对自己缺乏信心,瞻前顾后,情绪消极,达不到适当的兴奋点,没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在舞台表演的时候,甚至临阵退缩,不愿出场。因为歌唱者缺乏信心,最终导致失败。这些同学其实声乐技巧已有比较高的水平了,但完全不能表现。主观因素中,重要的是歌唱心态能否平衡。在客观条件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日常音乐对你的影响及学习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歌唱本是件愉快的活动,教师首先应该富有激情的教态,学生的歌唱欲望是需要教师来激发的。在充分理解歌曲内容基础上善于鼓动学生歌唱的兴趣。指导学生用统一的歌唱基本方法与技巧演唱,其中包括气息的运用,音量的控制,正确的歌词读音,表情风格的一致及表达歌曲意境的准确性来唤起学生的歌唱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歌唱欲望。
二、歌唱时不良心理素质的成因分析
歌唱心理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及其互相作用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演唱者,平时在课堂演唱的非常好,而且表演也自如,但是一到要演出前就开始手冒冷汗、腿哆嗦、紧张、忘词等,以致到了舞台上所有状态所剩无几,往往是发挥失常,与舞台下判若两人。这样的演唱者是典型的情绪紧张这也就是心里素质出现了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并不奇怪,而且并不是什么病态。从演唱者心理出发,演唱者之所以会紧张很大程度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那就是歌者很在意“别人是怎样评价我的演唱的”。其次,就是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或看见其他演唱者高水平的发挥心里产生了自卑等等,如果平时基础打得稳固,基本功扎实,到位,对于要演唱的曲目熟悉和能较完整地把握曲目要领,演出时的紧张情绪就会大大降低.反之,就会近一步增加紧张的程度。为了避免挫折感,最好把学习的目标,定在自已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便能头脑清醒,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促进歌唱欲望,达到学习心理平衡及歌唱机制的有效调节。心理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演唱者歌唱水平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这种来自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甚至不会因为其实际歌唱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有所改变。随着歌唱技艺的不断提高,歌唱者在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并取得优异的演唱成绩,是良好歌唱心理素质以及歌唱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歌唱它既有主观能动的因素,又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主观因素中歌唱的机能运动有技巧、能力两方面的问题。在技巧上如这会吸入深的气息,打开喉咙,找到高位置,咬字、吐字方法得当。准确地说,方法对路可以领会快、走捷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能力的要求则要因人因时而宜,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有了比较高的技巧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必须争取一切锻炼机会,克服害羞心理排除各种干扰,全身心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消除患得患失心理,保持平和心态潜修苦学,艺高人胆大,增强必胜的信心。重要的是歌唱心理能否平衡,歌唱的生理条件好坏等等。这样便能头脑清醒,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促进歌唱欲望,达到学习心理平衡及歌唱机制的有效调节。这也避免受到挫折感。演唱艺术魅力是与良好的歌唱心理分不开的,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学好,学精歌唱的技巧,更不能忽视歌唱者的心态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内容。我们要使学生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以冷静、沉着、稳定、勇敢来面对演出实践,逐步从恐惧走向自信,从紧张中向坦然,使演唱超越自我。
心理素质训练和技巧范文5
(一)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
从专业角度上来看,学生的生理素质对歌唱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嗓音条件、声带和喉部肌肉能力、共鸣腔体的解剖构造,都与歌唱相关联。优美的音色、宏大的音量、宽广的音域,这些条件是我们扩大、塑造声音的重要条件。而这些条件是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得到的。科学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训练歌唱者的肌肉调节能力。美好的歌唱,还要求演唱者应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修养。这些音乐素质主要包括音准、节奏等等。音准、节奏是音乐素质的重要方面,音准、节奏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歌唱者对作品的表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声乐爱好者、声音条件和生理条件都不错,但是音准、节奏很差,这就是很大的遗憾,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视唱练耳做一定的培养和训练。音乐修养更包括对声乐艺术具有良好的审美力。声乐艺术中演唱的审美就是演唱者对美的感受。对于连接词、曲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中介和纽带的演唱者来说,演唱审美观念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演唱者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演唱这二度创作的成败。因此,演唱者必须了解对歌声的审美、音乐感觉的审美和情感的审美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培养高品质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创作活动。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以适应表演技能的需要,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声乐表演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声乐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它的艺术成就。人们常说声乐是表情艺术,因此,在声乐表演者的心理素质中,情感要素特别重要。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人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艺术化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把现实、个人的、具体的情感升华为某种普遍的、可供大家共同感受的形式,在听众和声乐作品之间产生共鸣。作为声乐表演者,首先自己要有能力感受声乐作品所包含的这种深刻的情感因素,然后将这种因素化做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转换过程,只有有效地把握这一过程,声乐表演才能够做到声情并茂,产生动人心弦的效果。
除了情感方面的心理要素之外,声乐表演者还必须在意志方面接受良好的训练。意志是人们实施自我调节和控制行为的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领域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表演者的临场心理状态。有些演唱者虽然具有出色的技术,清醒的头脑,也能够充分地领会音乐的情感内涵,但是每次上台表演都要受到心情紧张的困扰,难以发挥应有的水平,久而久之,甚至形成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表演。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声乐表演艺术家,就必须加强意志上的锻炼,树立自信心,克服临场紧张。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一个人的意志并不是只在一项活动中得到培养的,它需要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一点一滴地逐渐形成。如果仅从声乐表演活动上看,对临场心理的控制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调节:
第一、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要过分关心表演的结果及这一结果与自己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全神贯注的进行音乐表现,即使出现些小的纰漏也要当作正常现象来看待,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第二、多参加演出实践,特别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在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中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
第三、学习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也可在专家的指导下发现自己紧张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第四、加强技术实力,增强表演信心,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只有在充分准备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对所要演唱的作品有了纯熟的掌握,害怕失误的心理才会减少。
由此可见,如果声乐表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临场表演的紧张和胆怯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声乐表演所涉及的心理学问题是相当复杂的,上面所谈到的只是一些概略的知识,目的在于强调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很多具体的课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
心理素质训练和技巧范文6
1 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歌唱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发声技巧,但在演出、比赛和观摩考试等场合却频频出现诸如气息上浮、心跳加快、双腿发软等情况,这都是因为心理活动的失常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歌唱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
从生理上看,歌唱的实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器官在运动协调中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而如果心理上出现负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器官协调运动及歌唱发声,导致诸如上述等失控行为的出现。可以说,歌唱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声乐的训练和学习,对临场发挥的优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2 声乐教学中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古往今来,但凡在自己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 兴趣,到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某一事物的执着追求和毕生信念。
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 正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这种情感层次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你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定执着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加强他们的艺术修养,指导他们陶冶高尚情操,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乐于并主动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学习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3、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歌唱活动时发声器官的生理活动将对心理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心理的充分放松,可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声乐技巧,增强自信心。同样,歌唱时良好的心理活动也能促进发声器官更好、更积极地运作。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差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稳定心理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热爱和充满信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步喜爱声乐艺术。
自信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它不但能带来快乐,愉悦内心,更能激发人的各种潜在能力,是积极心态的催化剂。所以音乐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征服畏惧,战胜自卑。
5、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要加强心理知识辅导与训练。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酚诓⒅鞫?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 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6、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
作为声乐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们的文学修养,为学生们驾驭歌曲夯实基础。对于学生来讲,想要更好地表达音乐,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歌唱技巧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学修养。
教师在声乐教学期间,应指导学生多欣赏一些文学名著,包含小说、剧本、诗词、散文等,深入了解一些作家、作品及其风格,并且了解圣经中的一些经文歌曲、赞美诗等。其实,文学和歌唱存在密切的关联,歌词本身的文学性和歌曲的艺术性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较高,则他们的声音也会富有魅力,包含生命的色彩。作为声乐老师,应重视此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