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和临床医学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和临床医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和临床医学的区别

护理和临床医学的区别范文1

医学有中西之分,然医德要求却是共通的。全国医学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会庄严宣誓《中国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该誓词吸收了《希波克拉底誓词》、《日内瓦宣言》等医师誓词中的部分主要精神,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由中国官方颁布实施的针对医学生的习医行为规范。岗前培训,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要使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明确导致医疗纠纷的危险性、责任及其职责范围。通过实习前岗前培训,使学生认识其角色的特殊性,认识到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社会应具有的责任和使命感。长期以来,中医院校医学生在这方面做的都比较好,很多学生对《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篇章都可出口成诵,对历代诸位大医的高尚言行都钦佩景仰,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素养。

2中西医学思维模式的融合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偏重非逻辑思维,认识上是整体观、动态观和天人相应观的结合,理论上是医理、哲理、伦理的结合。实践中是医疗、护理和预防的结合,这些基本上代表了中医学的主体特征和特色。西医学是在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模式,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组织细胞的改变,观察细微而准确。中西医学的这种差别,使得医学生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要在不同思维模式之间不断转换。我们观察发现,中医院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因主要是以中医教学为主,学生大多数接受的是传统中医的思维方法,其理论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在思维模式上,中医学就具有笼统、思辨、注重宏观整体而疏于微观分析的特点。同时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学制里,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对西医基础理论也不可能像西医院校学生一样扎实,这直接导致了对诊断、循证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不重视和不熟悉。表现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带教医师较少开化验单,对化验单结果认识不清、分析不够,显然这不能称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中医”。在开展实验诊断教学中,要正视区别,尊重中医思维,根据中医诊断的需要重点介绍实验诊断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达到西医诊断学服务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的目的。

3逻辑思维的训练

中医院校医学生初到临床时,因所学知识的局限和个人兴趣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两种偏激的观点:“中医无用论”或是“西医无用论”。对于中医望闻问切方法和知识,妄自菲薄或过分自矜,这都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带教老师,首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引导学生恰当认识中西医里的各种概念,认清中西医的优势和不足。临床检验医学特殊性在于其对西医知识和理化知识的要求较高,这对于习惯于中医思维的医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有些医学生高中时是文科生,化学和物理知识欠缺,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加强学生逻辑性、还原论思维训练,同时考虑每位学生的情况,适当补充讲解基础检验原理知识,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4多种教学手段

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往往都只是了解一些理论知识,对许多病理生理现象,体征无直观、真实感受和体会。“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检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带教老师要尽量多利用教具、多媒体等使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同时通过临床实际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对枯燥的检验知识的探索和分析。同时,课堂教育和临床见习带教穿插结合,避免大课堂式的知识灌输,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讲究技巧,注重方法,在临床的带教中,不仅传授临床知识,还要成为一名引路人,引导其进行深入学习和领会,培养学生对临床学习的兴趣。

5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医学生在校期间的精力主要是理论学习,动手机会少,尤其是中医院校学生,对现代检验检查仪器更加陌生,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检验项目都在自动分析仪上进行测定。这就需要带教老师首先需要对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详细讲解和示范,养成其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具体细节如机器的开关机及操纵顺序;移液器垂直滴加与斜角度滴加的不同;在拿取包被板时,要避免接触包被板底层,尤其不能裸手,以免手部汗渍等黏附包被板,在洗板时不能将包被板浸入水中导致底部干净程度降低等,这些细节有的在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中有详细记载,而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带教老师从实际中严格要求和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6质量控制的强化

质量是检验科的各项工作的关键,被誉为“检验医学的生命线,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临床诊断与治疗,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初来实习的医学生对于质控的认识几乎为零,因此要进行质控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判断分析失控原因及纠偏过程。失控后的处理很重要,在失控的时候,对应的一批检验标本必须进行抽检或重新检测。在这方面从一开始就要做到严谨、严格要求学生。检验医学的特殊性在于其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否则将严重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如无菌观念的树立,加样头不允许手直接接触,当在装载加样头时,换戴干净一次性手套,避免戴着已接触患者标本的手套进行加样头的装载,加样时不能接触到加样头的下端等等。再如试剂的使用,应当注意温度平衡等等。由于中医学具有模糊、笼统的特点,中医院校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得较差,应当特别注意强调。

7科研能力

护理和临床医学的区别范文2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化,健康教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鉴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传染性大、病情复杂、病程慢性等特点,相关护理人员应该经常参加本专业的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多方位多渠道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心身疾病的重视和研究,尽快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以传统生物医学治疗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理安全,促进患者及时康复,提升护理工作的职业价值,保护护理和病患双方的正当权益。

【关键词】消化内科;护理;健康教育

0.前言

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护理工作不仅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要求,而且同时需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舒适护理。医疗护理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任何临床活动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诊疗活动都带有或多或少的风险,即指住院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医疗护理也与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与消化系统患者的接触中了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因为这一类疾病往往有一定的传染性,病情较复杂,病程往往呈慢性特点,迁延时间较长,“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中风险因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消化内科护理所面临的新课题。”[1]有鉴于此,提高护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与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健康教育水平,也就成为护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与重要内容,对于保护护理和病患双方的权益都有好处。

1.治疗护理

1.1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它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为了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于消化内科护理来说,这一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要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必然要求增强护理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护理风险管理氛围;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护理安全体系和风险管理组织,加强监控特别是对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的管理,同时也需要加强护理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临床护理的安全,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也降低护理工作的风险。

1.2分类区别护理

要提高护理的质量,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文化程度、行为习惯、经济条件、理解接受能力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给予区别对待。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理解能力、记忆力下降,对容易引起并发症的注意事项可以采取多次口头说导或是以书面形式表达。对于消化道出血、肝硬化等等患者的护理,则应从患者本身出发,本着为患者考虑的角度,也应选择不同的护理行为,促进患者的治疗。此外,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纤维内镜、放射介入等等新的医学技术对消化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明显重要作用,如果要保障对相关患者的护理质量,则必然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学习好相关知识及技术,熟悉操作,从而对患者给予预见性的观察,预防或及早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护理人员应严格规范个人护理行为,同时护理管理者也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应用临床护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监控管理,努力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质量。

1.3 注重细节管理

加强护理安全,也需要在诸多细节上注意管理,比如给药问题、压疮问题、各种引流管和深静脉置管的管理问题。就给药问题而言,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给药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给药时间错误、漏给药等等问题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很危险的,如青霉素、头孢类等的误用而引起过敏反应,胃肠营养液、膀胱冲洗液等误做静脉注射用而引起不良反应等。相比较而言,消化内科用药更为复杂,如吗叮啉等药物应饭前服用,泌特要饭后服用,奥克要睡前服用等等,给药时间不对,就容易引起病人不适甚至严重的并发症;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如果经常以施他宁、善宁、多巴胺等作为输液用药,容易引起外周静脉、改变而导致药物外渗、血压过低等情况;而不按规定时间与剂量服用强心、激素、降血糖、降压类的药物,也极容易发生危险、加重病情;再者,病人做完介入治疗后应禁口食与口服药,倘若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下药物,是极容易导致腹痛出血等症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还可能会因为进食而刺激胰液分泌,从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等等。

2.健康教育

在医疗过程中,如果护理工作在健康教育方面不能完全到位,而患者及其家属对病人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也不太了解,就极容易引发护理隐患。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促进身心健康。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停留在旧的层面上,注重日常护理及治疗工作,而忽视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调查统计显示,“社会上营养相关行业兴起,而从亚健康转为疾病时,尤其是在消化内科病房,目前临床健康教育满意率普遍低,住院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仅为42.36%,健康教育存在严重不到位现象”。[3]随着健康教育逐渐列入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效益正日益扩大,在消化内科病人中,针对年纪、文化程度等不同患者,通常采取口头讲解和文字卡片相结合、理解与讲解相结合等方式,进行个人宣教、小组宣教或与患者座谈来实施健康教育。

2.1重视医患沟通,实施病情通告

护理工作应重视医患沟通,针对患者心理,切实关心患者的需求,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有的放矢地加强人文关怀,自觉实施病情全面告知制度,向病人讲解相关疾病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以及体征表现等等。通过这些教育,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大概了解,使之能正确描述自己的症状,又能消除其疑虑,恐惧等心理。比如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病种和发病率居内科心身疾病的首位,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占本系统所有疾病的42%,主要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等心身病症。其中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一般认为与胃酸分泌过多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且发病缓慢,病程长,极易复发。”[4]除了反流性食管炎、巨幼贫、胆系结石、颅内占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外,引发恶心呕吐的,“尚有十二指肠溃疡、粪石梗阻、肝功损害、肠系膜动脉缺血、急性阑尾炎、腹部术后和流行性出血热(EHF)等”。[5]也有研究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患者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抗抑郁药,其中使用频率高的药物主要有黛力新137 例(69.19%),赛乐特32 例(16.16%),百优解19 例(9.60%),多虑平10 例(5.05%)。[6]

2.2 平衡患者心理,提高护理质量

住院患者多半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了疾病的康复。临床医学证明,在治疗过程中,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有助于提高治疗质量,从而减少治疗时间。因此,为提高护理效果,一方面,护理工作应着眼于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方便安全的治疗环境,力求使病房有适中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线及清新的空气,也可以在病房中种一些绿色植物,努力营造一个好的治疗、休养环境,促进患者心情的良好与心态的积极;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学会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对患者不良情绪及时进行调节。一方面要主动同患者多交流,帮助他们了解病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根除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站在患者角度考虑,对患者的询问给予耐心、科学的解答,比如主动介绍有关静注药物和输血等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理的平衡。

2.2加强饮食指导,注意生活健康

合理适当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给予患者以科学的饮食建议和宣教,选用利于疾病康复而避免可能成为诱发因素的食物,不吃生、硬、过冷、过热食物,以及含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劣质或过期食品等等。对于消化内科患者来说,如果健康教育措施不能完全到位,致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潜在危险因素缺乏了解,则更容易引发护理隐患。而经过专业营养学知识培训的护理人员,则可以有效地与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能够科学地对患者进行人体营养状况进行整体评估和对食品及配方进行营养评价,对患者的膳食给予科学的管理和指导,从而提供科学的营养建议,辅助医生的治疗方案,参与患者的治疗,有效地帮助患者康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平时饮食应细软、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质饮食为佳;禁忌油煎、辛辣、多油食物以及韭菜、芹菜、豆芽等粗纤维食物等。对于气管食道瘘患者来说,如果进食大块粘性食物则容易发生呛咳窒息现象;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来说,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茶、咖啡、酒的刺激,同时应努力消除紧张、焦虑等情绪。

此外,在护理过程中,也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和休息。对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为促进消化,应指导他们适当进行散步、练气功、做体操等轻度体力活动;而对于失代偿期患者,则应以卧床休息为主。消化内科患者易传染,除了指导患者要注意日常生活健康,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之外,也要对患者进行卫生宣教,注意家庭内HD的传染。

3.讨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化,与此相适应的心身医学受到了广泛重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开展起来,健康教育也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调查统计显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与中药治疗,培养患者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复发率大大减少,效果良好,25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2,转阴率为88.0%。[7]一般的护理工作模式沿袭传统做法,多半将工作集中于日常护理及治疗,忽视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而且从饮食状况来看,健康指导也还多停留在流质、软食等旧的层面上,专业营养指导比较缺乏,患者及家属对专业的营养咨询还存在较大需求。护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加强对护理工作的控制,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护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使护理工作者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提高护理质量,多方位多渠道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加强患者的舒适护理,有效帮助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率,进而提升护理工作的职业价值。

对于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来说,护理人员更应加强对心身疾病的重视和研究,尽快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因为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单纯的传统生物医学方式一般疗效不佳,必须辅以心理治疗。以抑郁焦虑障碍与消化系统品质性疾病的共存为例来说,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相互竞争不断加剧,就业压力、家庭负担与日俱增,而社会保障制度尚还有待完善,这诸多社会因素往往导致人们工作紧张程度日益提高,精神压力随之不断加大,加之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我国近年来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率逐渐升高。抑郁、焦虑障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因为它常常与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的某些症状共生共存而又常常被忽略和漏诊,势必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消化内科4650例患者进行数据分析,“以4650 例就诊者为基数,可计算出抑郁、焦虑、抑郁焦虑共病、抑郁焦虑任一诊断的现患率分别为34.7%、24.0%、6.6%、52.1%。无论是抑郁还是焦虑的诊断阳性率,均以功能性胃肠病最高,分别达到56.9%、39.6%、13.2%、83.3%。”[8]诸如此类的事实表明,消化内科护理工作应注意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因素,结合精神分析量表深入问诊与护理。特别是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处在膳食与疾病模式发生转折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对于自身健康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注意,与营养相关的行业也蓬勃兴起,在消化内科病房,为不断提高临床护理的满意率,护理人员应该经常参加本专业的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技术与最新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采取心身相结合进行护理,促进患者及时有效地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琳.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226.

[2] 潘绍山,孙方敏,黄使振,主编.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3] 盛利华.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237-238.

[4] 刘国庆,李秀江.对某院200例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效果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5):184.

[5] 奉继运.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22):94.

[6] 袁如珍,朱炳喜.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抗抑郁药的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8(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