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1

【关键词】民族类院校;心理健康;调查方法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与非民族院校大学心理特点虽有其共性,但由于特殊的区域文化、和民族风俗文化在三理矛盾期上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例如民族学生由于一般出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信息堵塞、市场经济发育滞后,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民族学生在理想和现实表现得更为突出,民族院校学生到了高校之后会面临重新比较平衡的过程,先前的优越感在与非民族学生相比较的过程中会出现自卑心理,由于较弱的基础教育及自身综合素质与教育资源丰富的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劣势,表现为想学好但又学不好的状态,在一定程度给民族学生学业带来了一定的适应困难,在生活上每个民族都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民族地区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适应和就业方面有较多的心理问题。

一、国外研究

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服务范围、队伍建设、实施途径等方面存在鲜明特点;在服务理念、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工作实践等方面出现新的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美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已具相当规模化,研究量表多样化、研究内容多维化、研究范式实证化是其主要特征。深入研究并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二、国内研究

(一)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许多研究者争相研究的一个话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愈益彰显其独特的作用。大学生是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也正是他们想要有所作为、渴望有所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代价,不仅需要大学生自己的努力,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从社会发展来看,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往往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突显出来的。全面审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教育实效性来看依然堪忧,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寻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时展中不断获取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必然选择。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更多更好的帮助。

(二)国内民族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学业、生活方面的影响,也许会有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但具体来看,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在择业观念、恋爱观念、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方面的状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男大学生,而在发展创造力、自我观念方面的状况则明显差于少数民族男大学生。少数民族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民族差异非常显著。汉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明显的优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尤其表现在择业观念、发展创造力、人际适应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生源差异十分显著。在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明显的好于来自城市的,尤其表现在恋爱观念和学习适应方面。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极其显著,尤其表现在择业观念、人际适应、恋爱观念方面。总的来说,其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Scl90自评症状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同时也叫做症状清单(HSCL,编制年代早于SCL-90,作者为同一人,HCSL最早版编于1954年)。于1975年编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等特点。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该量表可以用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也可以做精神病学的研究。可以用于他评,也可以用于自评。

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201l年9月教育部再次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重要文件,强调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科学设置健康教育课程,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不稳定性,易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缺乏自信,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一方面希望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又担心被孤立,常出现既想封闭自己又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在性心理方面,表现性知识的缺乏、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在职业选择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常出现心态失衡,表现出嫉妒、自卑和焦虑等,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也因为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时展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已被列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备受关注。在高等院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其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定位不清,对教育对象缺乏了解等,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建议

(1)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将心理教育课程性质定义为实践技能课。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讲授法、心理测试法、心理游戏等。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诱导大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师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习得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为实现心理教学目标,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挖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经常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讲座和活动的积极的思想,向上的动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关注评价,及时指导。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关注课堂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教学效果。不能武断地仅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实际采用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客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及时指导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

(4)利用网络平台,渗透心理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的各领域和教学的各环节。高等院校可利用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契机,充分发挥校园网等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学习、交流心理知识的现代化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可实行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大学生随时进行心理咨询。

综上所述,应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通过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开展及时有效的课后评价等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成长与时俱进,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3

[关键词]网络化模式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特点优势 内容

[作者简介]回娅冬(1969- ),女,回族,河北沧县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白美丽(1978- ),女,山西山阴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开发、旅游文化、文化产业;韩丹(1982- ),女,满族,辽宁辽阳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JG201212)和2011年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2011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97-02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富于理想,渴求知识,勇于开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但是,由于处在复杂的环境中,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意识、价值标准、道德倾向、行为取向等对当代大学生都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大学生要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交往和择业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面临很多困惑,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和压力。因此,近些年来,高校都特别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硬件配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于团体教育、个体咨询、课程教育、校园活动等实体空间层面,呈现出课堂化、专题化、条块化的特点,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注点。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网络化模式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大学生工作的亮点。

一、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规律为指导,依据互联网的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它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拓展。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1.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扩展。实体空间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被局限在学校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这给很多学生自由选择带来了困难。而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板块、常见心理问题自我调适板块,尤其是24小时在线的心理咨询互动平台,极大方便了学生的随时学习、随时咨询。学生不需要到学校指定的地点听讲座或接受咨询,也不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进行听讲座或接受咨询。校外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立,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得到了扩展,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访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教育场景上的虚拟变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心理教育课程、团体心理咨询还是个体心理咨询,都是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这其中将出现很多尴尬。比如,学生不愿意到学校指定的心理咨询场所,担心有其他学生看到自己;学生也不愿意面对面地与教师谈论心理问题,因为在面地面的场景中,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将隐私、难以启齿的问题对教师讲出来。而网络化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联系,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不是师生面对面的,尤其可以不标注身份自由畅谈,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顾忌,这有利于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3.增加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场地、教师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实体空间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范围是有限的,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教师的心理辅导和知识普及,这在当前高校规模大、在校生数量多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性和供应性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而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遇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经过梳理后放置到网上,这样增大了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同时,网络环境是开放的,大学生们可以随时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即时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咨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4.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需要。传统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见面的交流方式,而随着网络这种现代媒体的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网络邮箱、博客、微博、qq、飞信、微信都可以实现人们之间的便捷、迅速沟通。使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网络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大学生倾诉情感,表达愿望;敞开心扉,展现自我。也有很多学生通过网络,讲出自己心底的秘密,通过网络将自己的不快告诉他人,缓解压力。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契合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现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这对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网络还有其他很多优势。比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一次投入,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而其经济成本是有限的;另外,网络形式也是深受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强制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心理自我完善是有益的。因此,网络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拓展和有力补充。

二、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开展,并将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网络环境下与实体空间下一样,可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能够将自身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1.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筛查软件,及早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和在校生每学年的开学初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有利于促进对有心理异常问题学生的及早发现、及早关注、及早疏导;同时,在网络中,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报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在线对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复等。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环境是开放的,能够被校内外的学者、专家看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探讨,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2.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部分学生具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有的个体是精神病。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个体遗传、个性弱质的因素,也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交友压力、择业压力等环境因素。对于出现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个体都有感知。但面对这些问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自身不愿意与人袒露,不愿意在实体空间向心理教师求助,这时候,网络化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他们及时提供帮助。网络中,学生可以不露身份地、坦然地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困惑,也不再有了实体空间的顾虑,从而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向教师充分袒露出来,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释放大学生群体的压力是有益的。

3.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对存在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病的学生,不能通过网络平台接受指导,应当到医院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存在心理上的困惑、压力或暂时的情感异常,这个时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促进他们心理的调节。比如,网络中的心理教师,可以接受大学生的心理宣泄,在学生的情感倾吐、情感释放中予以指导,以减缓甚至消除学生的压抑、焦虑等紧张情绪,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低谷,促进其心理上的适应。

三、应重视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

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工作体系,它涉及网络软硬件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应用与创新等。因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因此,应重视工作建设,完善工作体系。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硬件建设。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设备就是网络,作为高校,应扩大校园中网络的布点范围,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上网,同时要适应访问量增大的趋势,实行网络升级、扩容,促进网络流量的增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网络流畅。另外,尤其要适应现代新兴媒体的发展,将校园心理健康网络的范围终端开放,使大学生们无论使用计算机上网,还是使用手机上网,都可以方便地访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实用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软件建设。在具备网络硬件的前提下,加强软件建设更为重要。在网络内容上,不但要上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要在内容宣传上条理分明、容易检索,为大学生的网页浏览提供方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一般实行板块化构架。另外,还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内容更新、维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要采用鲜活的事例,采用精彩的画面、立体化的音频表现形式等,以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对大学生的感染效果。在咨询功能模块建设上,既要设置公开化的咨询空间,实现对同类问题咨询的公开化,减少工作的压力;也要设置网络私密空间,方便个案的咨询。因此,在网络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既要有一对多的功能空间,也要有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室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网络心理健康中发挥着组织、策划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引进心理专业的人才,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要重视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鼓励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要适应网络平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提高教师的网络操作能力。实行在职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推进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制度,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给予优酬优薪,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规划,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机制化、体系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官少卿.课内外互补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

[2]王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微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21).

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心理健康既是指一门科学,也是指一种实践活动,又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是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

当代激昂快速的生活节律,既锻造了人们的进取心、耐力和韧性,同时也必须付出高昂的心理代价。对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而言,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种威胁。况且,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还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殊问题,诸如:新生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情感强烈却缺乏稳定性以及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等?2?。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关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况分析

大学生对时代具有更敏感的触角且自身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数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3?。2005-2007年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连续对在校学生所做的心理测试发现,2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05级的潘扬完成的一项在北京8所重点大学实施的有关重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90名大学生中,从情绪方面看,有近2/3的大学生保持充满激情或平和的情绪,但是仍有1/3的人处于郁闷无聊、迷茫的情绪中。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4年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有近20%的学生感到苦恼?4?。2010年10月在中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4734名大一新生进行了SCL-90心理普测,普测结果显示其中12.5%的学生呈现出异常?5?。2008-2011年,我院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结果显示,每年均有10%左右的学生的呈现出心理问题,从2008年到2012年,一共有2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一年,1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退学。根据统计,目前大学生退学的人数中,约50%是因心理问题而退学。

二、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性问题

长期学生工作经验发现:一些刚入大学的新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在与同学、老师交往、适应环境、自我认识等方面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适应,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失落感和茫然感。连简单的劳动都不愿从事,衣服找人洗、被子请人洗。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也同样表现在困难大学生身上,困难学生家长感到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已经很觉得对不起孩子,作为一种补偿,不让孩子干更多的活,因此这部分大学生生

作者简介:于向军,女,汉族,出生年月:1968年3月,硕士,副教授,党委副书记。

活能力依然较弱。丢失毕业证书、户口等事件每年都有发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处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不足。

面对未来就业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很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担心受

挫,调查表明困难大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方向感、自信心等方而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受挫折。

(二)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缘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态。

由于大学生个体在认知、情绪和人格等因素上存在的差异, 导致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未能妥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查数据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大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6?。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学业心理问题

在大学,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等都与高中有很大区别,大学的专业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特点。一些学生未能掌握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以至于经常性考试失败、多门科目补考甚至陷入退学的境地,导致厌学、焦虑、自卑和缺乏自信等心理状况出现。一些学生虽然明白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但功利性极强,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形成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较大时,往往容易自暴自弃,继而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四)情绪困扰问题

大学生处于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年龄层次。这一时期的社会情感丰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定。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服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困扰往往容易出现急躁情绪,感情用事。多数在校学生远离家庭和父母,彼此年龄接近,容易在感情上形成互动,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意志力薄弱,把男女之间的爱情看得过于简单,往往是自讨苦吃。

(五)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激增,求职市场呈现出人才过剩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存在着隐形性别歧视现象;用人单位"重男轻女"问题严重;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模式陈旧,学科设置不合理,并且没有形成必要的就业指导体系;一些家庭对子女要求过于严格;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我;对待就业、融入社会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种种因素相互交织,使相当一部分大学感到巨大的落差和失落,容易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六)网络依赖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甚至不愿离线。也就是说,有人非常依赖网络,就像赌博上瘾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根据2004年7月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中国现有互联网网民8700万人,其中1505万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3%。大学生网络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7?。有的学生说,网上无论何时都有人听你的倾诉......有的学生描述,在网上虚拟空间内打游戏很有成就感,可以互动,很有趣、很刺激,没有包袱,没有压力。可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但不少网吧为迎合学生的需要,不断增设种类繁多的新奇游戏,使玩游戏者乐此不疲,一次一次的强化,许多学生逐渐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问题的手段。

社会疏离感与对网络的依赖性存在正相关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对策

(一)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应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沟通,学生从原来家庭中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或人格缺陷,辅导员并不能完全掌握,而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与家庭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因此构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要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核心的专门途径与以学科渗透、活动贯穿、宣传媒体、营造氛围为内容的非专门途径相结合,搞好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三个合作,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要发动、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正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成效。其次,使家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与管理中来,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探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再次,通过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的了解,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有异常结果的学生,采取主动靠上去做工作的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信息,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咨询服务体系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来抓。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学》、《大学生心理障碍与防治》等等课程。针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基础知识。

建立规范有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是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时各级相关人员要预先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及时的保护,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发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的目的。

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认知水平问题,而心理咨询则是解决学生深层心理问题,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活动, 构建起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纠正和干预,实现心理问题的有效控制。

(三)依托校园文化,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9?。"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大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温馨柔美的文化气息,缓解因学习、生活、工作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

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帮助和支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尤为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造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快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己经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结合多年学生工作经验与我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沟通、座谈中了解的情况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对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主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1年第3期第Ⅱ卷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70

[4]肖永春, 刘明波, 高山川.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 . 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2) : 50- 55.

[5]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4 No.7 Jul. 2011

[6]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江西师范学.2006.5

[7]侯佳伟,刘俊彦.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报

告。(2005) [J].中国青年研究.2006 年第1 期

[8]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4 No.7Jul.2011

[9]转引自杨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卫

生职育.2006.19

参考书目:

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73-02

现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在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与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上,都极易引发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学生的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大学理论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就业形势严峻;现代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溺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棘手等等一系列冲突的存在,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焦虑,无所适从,但又不知道如何排解,长期的积累产生了“郁闷”的不健康心理。

在此情形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学生远离家庭后造成的家庭教育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谈心、心理问题的问答等方式,使教育者很容易从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而其思想发展的状况也很容易从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偏重于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应注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正处于青年向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1、学业问题: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学会学习是大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目标。高中时的学习方式属于应试教育,缺少实践环节。大学中的教学属于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并注重实践环节。学习方式转变的不适应,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自卑、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躁动、失眠等症状。

2、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障碍的产生多是由于人际交流不适造成的。大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使很多人都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处理班级成员及寝室成员之间的关系,或把自己的交际圈局限在老乡和宿舍成员中,形成“小团体”;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较强,与人沟通不良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能很好的调节和处理,而产生烦恼、压抑、孤独、寂寞等症状。

3、情感问题:由于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经验,对恋爱感情理解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能力,往往会出现异往困难或多角恋爱,造成不能自拔而烦恼,因失恋而痛苦。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或伤害他人的念头。

4、网络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心理障碍。

5、就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矛盾,如学业与就业的矛盾、“自我实现“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所学专业与社会产业结构的矛盾等等。

此外,经济压力、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原因造成的的心理问题也不少,还有些是因为突发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则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高校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处理好各种心理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

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三)、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辅导。

(四)、积极对特殊心理学生进行跟踪回访。

四、几点思考

当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也日趋完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形成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 薛艳,高校辅导员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8(3).

2、 徐飞、张熠,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知识经济,2009(1).

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3王全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