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1

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观是人们对民族包括自身民族和他民族文化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与认同的程度,是以民族文化为认识的基本单位。民族文化观从广义看是这个民族世界观的一部分,从狭义看反映了某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所以文化观能为我们揭示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而文化观念能否更新,如何更新,对我们理解一个民族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变迁方式、变迁方向显得尤为关键。民族文化观是一个民族文化选择的基础,选择何种文化在多民族地区处理是否得当,引发的不仅是学术问题,还会引发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冲突,所以民族文化观缘何引发社会冲突,如何通过调节文化观消解社会矛盾,以及何种文化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维护新疆稳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我们不能强调某个民族、群体的发展,牺牲了更为广义的人性。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而言,民族和身份认同功能主要通过文化来实现。但是,文化、观念上的双语者如何培养依旧是一道难题。对汉族而言,如何理解、欣赏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也需要我们积极探讨,而解答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民族文化观与少数民族文化选择是必不可少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由于文化观的差异引发的各类冲突在世界的多民族国家都在所难免,所以国外关于文化观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Tylor(1994)系统阐述了文化和文化观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范围,认为文化是理智的产物,文化根植于理性,文化模式对其成员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对进行语言分析来说很重要,更是研究族群或个人的身份认同、道德以及认识论的媒介。Boas(1993)提出“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论断,他还认为“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解决一切的民族问题应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和理解。”1萨丕尔(1990)认为“文化不是生物学的产物,各种文化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文化带有社会性”;萨缪尔•亨廷顿(1996)指出“世界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冲突的背后原因不是宗教与经济的冲突,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西方国家过去主要是以种族的文化观差异是否会引起社会冲突为研究对象,目前主要研究文化观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国内研究民族文化观对民族影响主要是以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戴庆厦(1990、1993)分析了仡佬族和普米族的文化观念,以及制约文化观念的内、外部因素。徐杰舜(2001)撰文指出文化观念、语言认同在华南族群的互动与认同中所起的作用。马戎(2013)认为“文化是多层面的,各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是互相排斥(如教义,圣战)。如果民族—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与观念,拥有不同文化族群难免会彼此冲突,无法和谐相处,这需要建立某种统一的文化认同。”针对维吾尔族民族文化观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比较匮乏,且多论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又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层面。张洋(2009)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仔细的描述,认为文化的交流不是单向的移植,而是一个双向交流、综合、变迁、创新的过程。王景辉(2010)结合新疆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与“7•5事件”,认为以文化认同凝聚国家认同,是消解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文化安全威胁的一条有效途径。赵莉(2013)通过对留学生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是学习语言的动机之一。文化认同度加深,促进学习动机。李景(2014)探讨新疆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面性,并提出一些建议。刘长星(2014)研究了新疆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倡共同民族文化观。众多学者认为民族文化观与民族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关,而他们共同构成了影响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的内部因素。

三、民族文化观与民族文化选择

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2

一、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并离不开物质。人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属于意识范畴;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属于物质范畴。因此,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开展精神活动必须要依赖于物质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个观点相对好理解,但学生初学《文化生活》时,理解这个观点有一定难度。俗语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大意是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又如我们过河需要船。皮和船就好比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毛和过河的人就好比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故如果离开了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就缺少依存的平台,无法存在。再如政府通过微博加强与老百姓的沟通与联系,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有些地方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皮影戏必须要通过皮影动作、人员演奏和演唱来表现等都体现上述道理。

二、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具有世界性。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将文化的世界性和文化的民族性错误地理解文化的世界性是整体、多数,文化的民族性是部分、少数的关系。文化就好比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个性是不同颜色。

我们明确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后,就可知道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没有文化的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同时文化的民族性也离不开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三、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能够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生活中的生物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发展。民族文化好比生物体,文化创新好比新陈代谢机能。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缺失了创新能力,就好比生物体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机能;反之,一个民族文化具备了创新能力,就好比生物体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机能。有了创新能力,这个民族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学生明确文化创新对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后,就会自觉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可以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很多学生Υ舜Φ摹岸捞乇晔丁辈灰桌斫狻C褡逦幕其实就好比一个人的指纹或身份证。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指纹或身份证是唯一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标识。

懂得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后,学生就会自觉呵护我们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认同、尊重、培育好、发展好我们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民族文化 课程资源 多元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珍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民族文化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狭隘的教育观念导致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基本处于遮蔽状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基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为地方培养经济文化建设者的目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与地域文化的联系,注重课程内容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因而,依据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实际需要,开发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同时又符合多元文化社会要求的课程,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1.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民族文化面临着日渐衰微的命运,学生追逐于炫目、多样的流行文化,却淡漠了对生存地域民族文化的关注。学校教育作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当然应该承担起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不过,民族地区的学校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要对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辩证分析,应该根据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区人才培养的标准,选择民族文化中能促进学生发展的优秀因子,通过多样化课程形态的实施,让学生了解、感悟、评析民族文化,参与民族文化的建构,促成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固然是历史的结晶,但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中所既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加、变化与改革”[1]。这就需要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的课程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价值观念对地域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质疑和反思,使其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获得更好的发展。

2.有益于民族地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民族文化是某一地域学生成长的文化基础,学生成长的历程就是始终受到地域社会世代相传的生活模式和标准的塑造,因而学生“所需要的首先是对自身文化背景的认同,他所作的是以自己的生活世界为基础来理解和学习科学世界,而不是两者的断裂与对立”[2];把民族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是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的体现。其次,把民族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并加深情感。虽然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中,对民族文化耳濡目染,但依然可能对民族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与自觉的认识。石中英从“本土文化”和“内在发展”的角度提出学校教育应注重“本土知识”或“民间知识”的传递、掌握和批判,注意培养学生作为本土社会一员所应该具有的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强化他们与本土社会之间难以割舍的文化和心理联系。[3]利用民族文化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从而生发热爱本土、建设家乡的情感。最后,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体现在多元智力方面。学习民间剪纸、刺绣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参与民族对歌表演亦可以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借助民族体育项目能够强身健体,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尊重与理解

课程既是优秀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手段,也是异质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多元的文化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主要施行的是集权制的国家课程模式,以普适性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地域、民族文化难以在学校课程中得到体现,“文化失调”是民族地区教育普遍存在的不和谐现象。随着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都将地域文化作为关注的资源,因为这是当地师生赖以生活和成长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生态。地域民族文化进入学校领域,使学校教育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缓解了校内外生活的对立,使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来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尤其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使民族学生重新审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其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同时,使其他民族的学生通过民族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消除对少数民族的神秘感及其文化上的偏见,增强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进而为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1.拓展民族文化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基本课程组织形态,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主要凭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在人文学科类的课程标准中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方言土语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4]。

这些纲领性文件为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意见,也对学科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语文课程为例,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为“多彩的民族文化”,本单元通过《神鸟》、《格萨尔王的故事》、《冬不拉》、《火把节》、《刘三姐》五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彝族、壮族的民间故事、民族节日和民间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学习了这些课文后,教师可以将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饮食民俗、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活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生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音乐课程拓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训练时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曲调优美的民族经典曲目,使学生在悦耳动听的旋律中,不仅习得音乐知识,也对民族音乐的特征有一定的感知;在进行舞蹈训练时,增加民族舞蹈特征的元素,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的语言内涵和文化价值,体验民族舞蹈的魅力。民族工艺美术、民族民间体育、民族历史等文化可以通过美术、体育、历史等课程来传承。

2.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用综合类和学科类两大形式。综合类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综合呈现某一地域民族文化的整体面貌,使学生对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感知与体验。比如,《回族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可以在概述宁夏的地理风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将回族的民俗文化依照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进行分类学习,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自学、讨论、调查、参观、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了解回族文化,获得丰富的乡土情感体验,形成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对回族文化的理性认识、批判反思中自觉承担传承的责任。学科类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某一学科教师为开发主体,侧重于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活动的开展。民间文学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回族民间文学》校本课程可以精选回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和歇后语等,通过这些文学内容的学习,了解回族民间文学丰富的文学样式,汲取民间文学智慧,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形象感知回族的历史、民俗、独特的语言,体悟回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升多元文化素养[5]。《回族踏脚》校本课程则是以回族体育和竞技项目踏脚为学习的内容,通过对平踏、后转踏、连环踏等动作的学习,初步掌握攻防的基本技能,提高身体协调能力与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回族民歌“花儿”目前已成为宁夏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仅教唱、欣赏“花儿”名曲,还要求学生即兴填词演唱;并探索含有多声部技巧的“花儿”合唱,改编出“花儿”器乐曲,创编出“花儿”校园集体舞等等。

3.建构民族文化地方课程

民族文化地方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载体,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地方文化素质、为地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重要作用。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呈现出本民族独有的特质,凝聚着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寄托,积淀着民族心理、性格、审美情趣、风俗习惯,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民族文化不仅包括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信仰崇尚文化、丰富而独特的生活文化、注重道德行为规范的人生礼仪文化,充满智慧的民间游艺文化,还包括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文化。民族文化地方课程从开发内容上宜以综合类民族文化课程为主,目的使民族地区的学生对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与体悟。比如,《藏族文化》地方课程,其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七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包括山川、江河、草原、物产、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生产生活包括饮食、生产方式及工具、节庆等;民风民俗包括婚丧嫁娶、服饰、礼节、饮食等;社会历史包括寓言、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等;传统科学包括天文、历算、医学、建筑工程等;民族艺术包括绘画、建筑、戏曲、器具、民歌等;语言文学包括民间各类文学样式,谚语、笑话与幽默等。[6]这类综合性民族文化地方课程,将民族文化放置于其产生、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了解生活区域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生发对多元文化的正确态度,发展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往能力。

4.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强调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经验,进行自主性的选择与探究,并通过亲身体验来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提升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活动可以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大型活动来展开。

其一,与学科教学相联系。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到民间采风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究其中包含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本地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作为学生采风的内容,要求学生自由合作,自愿选择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学习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歌舞表演、实物介绍、课件展示、小论文写作多种学习方式获得对民族文化的直接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二,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兴趣小组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而形成的自主性学习单位,是民族文化传承最有效的一种活动组织。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体育、工艺美术等都可以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方式展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激发了兴趣爱好,还培养了地域民族文化的潜在传承者。其三,通过学校的大型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比如,在运动会上增加民族民间体育的表演项目或竞技项目;节目晚会、联欢会上鼓励演唱民族歌曲,演奏民族乐器,表演民族舞蹈;开展地域文化活动周,通过专题讲座、展板宣传、文艺表演、民族知识竞赛、主题班队会活动感知民族文化的韵味,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探究民族文化的内涵,生发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觉的传承意识。

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能丰富教育内容,促成特色教育的形成,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地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发展学生热爱本土、建设家乡的情感。只有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丰富与传承,从而为地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 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9).

[2] 靳玉乐.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2003(12).

[3]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赵红.“回族民间文学”校本课程的基本构想[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4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中的语言是个重要的系统,作用重大。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而文化也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语言能够反映包括文化背景、历史、习俗、生活方式等民族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促使了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途径。所以,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应该要重视文化渗透的基础上科学的移植文化特点。

中西文化之间必然有差异,对于译者来说,文化交流障碍并不能阻止他们对翻译实践的探索。译者在文化差异中面对挑战,他们不但要懂得两种语言文化,还要对两种文明文化有较深的理解,才可以有效的在翻译实践中避免出现翻译失误的情况。

一、民族文化的象征性

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演变,那些具有象征色彩文化因素在民族中有着明显的意义。一些东方国家,特别是在我国,“龙“是一种象征意义很强烈的民族文化形象,象征着帝王、强盛、辉煌、吉祥等意思。例如“龙凤吉祥(Prosperitybroughtaboutbythedragonandthephoenix)“。“龙“还可以当做中国的象征,例如“龙的传人(descendantsofthedragon)“。但是,“龙“在西方的民族文化中代表邪恶,基督教书籍将其作为恶魔形象与撒旦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民族象征文化的定型。在中西文化中“龙“的象征及文化价值定位完成相反,因而不能将“龙“这种文化象征简单的移植,不然就不能真正反映原来的民族文化特性。

二、民族文化的宗教性

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是个重要的组成因素,深刻的影响着每个民族的心理意识。在不少民族中宗教观念和意识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佛儒道是中国的三大主要宗教,对汉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诸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已经深入民族文化意识中。中国著名的三个和尚的典故在基督教英语国家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很难理解关于和尚的典故,所以要将这种比较特殊的民族文化形象翻译到其他国家去,就需要做到形意兼顾。从传意的角度来看,可以翻译成

“Oneboy’saboy,twoboysarehalfaboy;threeboysarenoboy“。从重形式的角度来看,可以直译为“Onemonk,twobuckets;twomonks,onebucket;threemonks,nobucket,nowater――――morehands,lesswork“。译者会因为宗教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理解上的盲点,这也是阻碍语际民族文化移植的不利因素。译者应该在翻译实践中懂得变通。

三、民族文化的习俗性

在民族文化中,习俗文化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在漫长的民族史进程中,那些有着相同世界形象的事物,要利用好具体事物的相关经验来形成独有的认知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dog“一次来看,中西方民族都习惯养狗,不过对这种动物的认识概念却充分反映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冲突。以英国为例,狗既用来看门打猎,也被看做是宠物伴侣,他们十分爱狗,大不列颠民族对狗的赞美是一些东方国家难以理解的。有很多作品中都以狗喻人,例如莎士比亚在《求里斯・凯撒》一剧中这样写道:lhadratherbeadogandbaythemoonthansuchaRoman.中文大意是:我宁愿做一头向月亮狂吠的狗,也不愿做这样一个罗马人。英国人不介意以狗喻人,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则会是一种挑衅和侮辱。中国人中有不少人把狗当中是卑贱的代名词,以狗喻人是骂人的话,例如“狗仗人势“,凡是带有狗子的词语都是贬义词,例如“走狗“、“狗尾续貂“等等。因而狗成了坏的代名词,诸如“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等等,所以中国人听到“狗“字就心里不舒服。汉民族和英语中的关于狗的形象的对比,反映了两种民族的巨大文化差异。两种文化习俗的差异为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阻力。如果译者将“打落水狗“译成beatadoginthewater.把“丧家之犬“译成ahomelessorstraydog,要是没有前后文的阐述,不但不能将汉民族的习俗文化移植到英语民族中,还可能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所以,译者要充分了解民族习俗,这样才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族文化;教学渗透

民族舞蹈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现形式,承担着发展继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然而,时代的不断发展,导致传统民族文化备受潮流打击,这就需要将中国民族文化充分渗透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才能有效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

一、民族文化的基本阐述

(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众所周知,中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各民族均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民族舞蹈,将民族文化向世人充分展示。而民族舞蹈不但极具独特魅力,其更具备典型的异质文化,备受世界各国的人们所喜爱,并且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二)民族文化在民间民族舞蹈教学中的现状

民族舞蹈无论样式、形体工作或民族气质特征均不同。因此,民族舞蹈教学中必须结合民族形式和民族文化。然而,民族舞教学实践中以舞蹈动作及形体为主,忽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气质和内涵,不仅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更缺乏深刻有意蕴地表达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培养欠缺严重,教学措施及方法毫无合理性,以至于民族舞与民族文化无法有效结合。再加上各院校舞蹈教学基础差异,甚至部分院校对民族舞种类模糊,安排学生统一学习排练,无法分清舞蹈所属民族。以至于民族舞教学既不能民族文化,也不能将其渗透到教学中。

二、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中国民族舞教学是传授形体动态和民族舞蹈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民族舞时要简要介绍民族舞的由来,以及民族心态和民间风土人情,以便学生既能了解民族文化,也能懂得如何用身体语言来表现。例如:藏族民间舞蹈属于宗教文化和农牧文化的融合体,它具有独特的体态动律特征,即重心偏前,身体90°前倾或微前送,其源自喇嘛教对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迎合与封建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当然在民族舞蹈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舞蹈风韵及动作和风格特征,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舞蹈文化,进而赋予舞姿形尽意无穷的美感,还要详细地向学生剖析舞蹈中蕴涵的民族传统与沿袭状况。例如,汉族舞蹈中极具代表的舞蹈——秧歌舞,在教学中要清楚地讲解秧歌形成历史。秧歌既然作为汉舞中的典型民间舞蹈形式,其形成发展自然不是短时间的,最早对秧歌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当时的秧歌被称之为“高跷”,直至清代才称作“秧歌”,并随之取得较好发展。而鉴于各地秧歌不同的起源流程形式,因此逐渐形成了当前这种风格各异的秧歌舞。

三、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一)通过讲解民族文化背景将学生带入民族民间舞课堂

中国民族舞蹈的种类风格具有多样化特征,属于文化集合体,是对民族文化典型样式和心态的强力保存。因此,民族舞蹈教学中要结合民族形式与心态,在舞蹈教学中要凸显民族心态动态词汇和舞蹈风格韵律,并将其分解为课堂教学元素进行讲解和练习,促进学生对相关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的了解,更好地通过身体语言呈现各地区民族舞蹈文化,再基于此实现触类旁通。这就要求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合理介绍相应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文化,将民族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民主风情与文化。例如:朝鲜族腰鼓舞教学时,可先介绍朝鲜族的文化风情,播放相关影音视频资料,或指导学生查阅数据资料,使其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了解朝鲜族的民族习惯,以便借助民族文化规范舞蹈动作和民族舞特色。

(二)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讲解动作风格及韵律特点

每支民族舞皆是由各种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而这些舞蹈动作充分体现了舞蹈的风格,同时舞蹈风格中也极具民族风格。因此,要在舞蹈动作讲解中渗透民族风格,特别是典型的代表性动作教学时,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舞姿要领和舞蹈精髓。例如:蒙古族能歌善舞、热情豪迈,本民族舞蹈更是极具这一民风,像斗肩、翻腕等动作充斥着欢快热情,舞蹈风格非常独特。故舞蹈动作教学中,要着重对动作中体现出的民族风格进行剖析,才能利于学生记住动作要领,在舞姿中渗透民族风格精髓。

(三)民族服饰文化与动作风格及韵律特点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舞蹈服饰是对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反映,是民族节令性风俗与风尚习俗的体现,随着长期的沿袭逐渐在地域舞蹈中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品位。中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华文化中各种民族服饰是其主要组成内容,而民族舞的差异,可形成不同的民族舞蹈服饰风格。例如,维族的大摆裙与小上衣、傣族的筒裙等,故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民族舞的美感韵律和深厚文化,深刻理解和记忆民族文化及风格,可让他们穿上相应的民族服饰。比如,藏族舞蹈教学中,要求学生穿着藏袍,亲身体验袖子对指尖的影响及双臂松弛下垂等动作,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掌握动作规格。

(四)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

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相互结合能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和舞蹈具体类型进行创新,加强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促进有效的舞蹈教学。一方面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的民族舞蹈视频,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根据视频内容揣摩动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身临其境地接触民族舞蹈感受民族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其蕴藏的内涵。此外,也可通过情境教学,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强烈真实的民族风味与舞蹈情境,从而完美融合肢体动作与文化情感。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阐述,以及对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体现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有效渗透民族文化的策略,以期促进舞蹈教学领域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潘镜如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声超.中国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3(19).

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武术教学;养生体育;传统文化;民俗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经历过无数的风雨洗涤后,变得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在当前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文化教育中,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更好地去理解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们对传统体育认识的思想转变,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1.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1.1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影响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武术不仅是锻炼人们身体和保持健康的一种艺术,也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体育项目,并且作为中华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象征,得到国内外人士的认可。我国国家体育局也于二零零九年对武术体育项目进行了具体的整治,使其变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此外,我国的武术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以“制止侵袭”为基本技术指导,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它不仅是人们精神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人们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在武术的体育项目练习中,以技击为基本训练,其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为套路、格斗和功法等,是一种实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而进行的运动形式。此外,以武术为主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含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在国家体育局的体育运动项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以此,当今时代的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中,也应该加大武术体育的推行,使得学生们对我国民族体育教育有着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从而加强学生们的民族文化意识。

1.2武术作为学校教学提升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当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展以中华武术为题材的体育教学,在实现学生们强身健体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对民族体育以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因此,学校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课程中,教师不能只从武术的技击方法或者套路和格斗方面对学生进行授课,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们传授这套武术技巧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文化内涵,因为武术本来就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是一套由意识形态构成的全面系统的运动体系。学生们在进行武术学习时,可以感受到儒学、佛学等思想理念,还有中华传统美学以及哲学等传统理念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以武术学具有很高文化底蕴和价值,我们不能只从拳法、步法等角度去学习武术,要全面把握我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底蕴,否则,利用武术对学生们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将很难实现。

1.3武术内外兼修思想影响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中国的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的武学就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此外,我国的武术还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训练中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等思想便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当年,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杀敌,这是象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另外,武德也是我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武术思想以儒家学派的“仁”为核心思想,从古至今,我国各家武术学派中无不贯彻这一思想,这不仅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尚,也体现出我国人民素质的高尚。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要注意向学生多介绍和引进我国的文化瑰宝,学生们在对武术的招式进行练习时,能够从中感悟到中国文化的高尚,从而激发学生们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进而有利于中华民族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1.4武术中高尚的道德标准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的武术精神中就包含宽容谦和、尊师重长的思想,当今社会也是如此,习武之人不仅仅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还有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但是也不能持强凌弱,这是习武之人的基本素质修养,同时还有注重以宽容谦和的态度去面对他人,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师长,要更加尊重、有礼貌。同样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当今社会中所急需的道德标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中的砥柱,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们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其素质文化的教育,让学们不仅有高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还要具有高超的个人修养,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传授时,要注意结合我国传统的武学教育思想,教育学生们凡事以德为先,先做好自己,再教育他人,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个人修养,还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优良学生,同时,加强了社会的稳定,促进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养生体育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2.1养生体育中的“养生保健顺乎自然”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养生问题便成为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然而作为传统养生中最重要的体育养生的关注却一直都很冷淡,并且体育养生在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这可能与人们对养生之道的宏观看法有关。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天运》中对传统的崇尚自然的养生观进行简单表述:“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要求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自然万物的规律,以求得身体内部的平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和谐,从而加强学生们的养生意识,使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2.2养生体育中的“动与静平衡”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动与静相协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养生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欲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他主张人的养生也要遵循动与静相协调的原则,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对人体进行保养之道,否则恒动必将超越人体所能承受,进而影响身体健康,而恒静犹如朽木一般,毕将会蠹枢,所以人们应该讲究一种动与静相对平衡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武术学习时,通过武术学习中的动与静,便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养生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2.3养生体育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养生体育中,传统的中医思想占据着很大地位,如《尚书•洪范》已成为人们养生的重要参考之一。通过养生保养一个好的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贫民百姓都希望做的事情。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养生体育教学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强化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健康水平,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国家是一件好事,并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各种学派的高尚思想,如儒家学派、道教以及佛教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都讲究清心寡欲和修心养性等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同时也讲究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将此引入到学生们的大学体育养生教学中,对学生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修心养性,还对学生的性格塑造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未来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沉着有力,如道家的柔静、佛家的顿悟以及儒家的以理制心等,这些思想使学生们在面对未来的难题时能过学会控制,并且沉下心来去感知事情,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难题。由此可见,这些思想不仅与当代的养生学有着极为相似的观点,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部分。因此,在当今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们除了利用一些技法对学生们进行体育养生教育外,更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内在的修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体育教学目的,只要将学生们的内在修养工作做好,他们才可以真正静下心来去学习知识,这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们信息大爆炸的情况下也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和研究,同时,也为学生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益处。最后,这种哲学思想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养生技巧,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3.民族体育中的民俗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3.1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形式

民俗体育就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发明的体育形式,然后在悠久的历史选择中,被广泛传承而留下来的体育文化。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社会演变的体现,此外,也是我国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最出名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他就是我国传统民俗体育的典型代表,虽然龙舟与当今时代下的划艇有着很大差距,但是龙舟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底蕴确是当代水上划艇远远不能替代的。由于赛龙舟活动始于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因此这种民俗体育活动便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赛龙舟既是对诗人屈原的祭奠,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使得学生们在尽情地进行民俗体育玩耍的过程中,还能很好地理解和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此外,在民间像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包括中国象棋、舞龙等传统活动都属于民俗体育,这些民俗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最简单的游戏踢毽子、打陀螺等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并且又深深吸引着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投入到民俗体育的学习中,此外,这种活动具有较简单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学习中。

3.2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在校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民俗体育,并且每个民俗体育都有着不同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事先对这些民俗教育进行了解,然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民俗体育的教授以及民俗体育知识的讲解,如果情况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民俗体育的运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少数民族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中,各民族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被政府所保护和重视,并就此特意成立了少数民族体育大赛等活动,可知,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也是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在当今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逐渐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引入到学生们的学习中,这不仅使学生们生活更具特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正理解,这对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民族体育作为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枢纽,学生们通过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了解和学习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此外,在我国的某些高等院校中,已经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体育教育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传统武术和养生体育一样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利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还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传授给学生们,这些文化都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对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语

总之,传统民族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社会中,某些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体育教学时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作者:马莹 郝震

参考文献:

[1]张英.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培训,2016,(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