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1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3205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而来[1-3],该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培养既善于宏观区域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4],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岗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学科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机会。由于专业设立较晚,目前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多[5-7],部分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定位、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研究[8-10],但关于地方院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院校该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一、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现状
2004年菏泽学院升本后,为适应菏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申报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首次
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顺利毕业。专业设立以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逐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2006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2008年、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两次大幅调整,完成了从单一的培养方案到分城市规划与管理和旅游规划与管理两个独立方向的培养方案,再到分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三个模块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日趋清晰,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应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专业,并组织精干力量修订完善了相关培养方案。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次招生。2014年该专业被评为菏泽学院特色专业。
二、地方需求与院校专业特色分析
(一) 地方需求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从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到区域层面的都市区规划,再到某个城市乃至最微观的村镇或社区发展规划,亟需一大批既善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从目前来看,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人才聚集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镇人才严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地域分布严重失衡。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市区之一,人才引进困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尤为匮乏[11]。
在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菏泽市城镇化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同步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之势。审时度势,菏泽市新一届政府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在目前城镇化率43%的基础上逐年提升。二是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菏泽市城镇化推进的同时,借助乡村文明建设契机,菏泽市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原有牡丹观赏旅游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菏泽各县区的生态、文化、地域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以上城乡建设、乡村旅游目标的实现及后续工作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更需要关注“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化和人文关怀等问题。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乡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到微观项目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菏泽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立足小城镇、面向新农村
专业建设从菏
泽
市及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小城镇数量众多,建设滞后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化趋向,这些内容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平时作业训练中均有体现。
2. 注重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为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了AutoCAD、Photoshop、3DMAX等专业所需的各种城乡规划计算机软件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加以辅导,以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图件制作和图像处理能力,强化对规划图件的综合表达。培养计划中从“建筑单体” 到“城市详细规划”, 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到“区域规划”的课程结构设置,更体现了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刚刚脱胎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学校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该专业发展与完善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在专业发展中,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断优化本专业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使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
[1]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4):94-98.
[2]谢启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36-39.
[3]许树辉,李航,飞温瑞虹.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5(1):54-56.
[4]张璐.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2):88-92.
[5]杨莉,周秀慧,康国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0,36(3):268-270.
[6]邓琳,王纯岩,乔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28):132-134.
[7]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 53.
[8]刘富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8.
[9]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师教育,2013(5):59-60.
[10]张守忠,李玉英,胡囡. 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11]侯光辉,张前进,陈卫.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1):40-43.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2
一、三创教育的涵义
三创教育是指将创意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三创教育包含创意、创新、创业三部分,创意教育在于营造适宜产生创意的教学情境,探讨实施创意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建构创意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特点。创新教育即在教育观念、体制、制度、以及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创造一种既异于传统教育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型教育。创业教育是在创意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创意教育的后盾,是创业教育的前提,而创业教育是前两者的结果与实际应用。国外诸多国家已将三创教育提到战略高度,甚至将其纳入终身教育的行列,我国三创教育起步虽较晚,但也十分受重视,2010 年,我国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基于三创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1.多方联动,完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方案
加强与政府及行业相关部门的联系,广泛开展城乡规划专业社会需求调研、师生对专业办学意见及建议调研、同类院校城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情况调研等相关调查研究,及时响应用人单位(企业) 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应调整实验(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实施交流互动模式,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实践教学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又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把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搞好,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保证,也才能推动实践教学更有效地开展。为此,首先制定实践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特别注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的统一性、协调性;充分体现学生在校4年所有实践课程的连续性、渐进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同时精选案例,建设规划案例库,为实施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加强对接,建立“城乡规划专业创业中心”
争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规划设计创业中心”。该中心主要解决两方面事情,一是组织专业竞赛,参加创新赛事,设立学生创新工作坊,以赛促学营造创业氛围;二是以该中心为纽带,加强与相关企(事) 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师生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项目,采取项目引导教学模式,实现学校师生与地方建设项目零距离对接。即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走进研究室,主持和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探索新模式,深化专业顶岗实习
本院一方面围绕烟台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申请旅游规划专业资质,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确定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专业“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即采用“政―校―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图1),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深入开展“实战式”的实践教学,做好学生的毕业设计,提高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
三、以三创教育为核心的主要教学模式
1.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和考察式实习,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其创意能力无法形成,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采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可解决上述问题。
交流互动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分为自我感知、合作深化和点拨提高三个阶段。其中,自我感知阶段包括明确目标和自主学习;合作深化阶段包括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点拨提高阶段包括点评提高和总结检测。这种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在互动中建构,掌握创意方法,形成创意能力。以旅游规划实践课为例,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汇报总结。首先教师精选规划案例,为学生打开讨论和思考的空间。其次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分析案例及相关文献,然后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第三,将学生合理地划分为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并汇报自学情况。第四,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汇报小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出规划方案,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规划图,讲解自己的规划设计,其它各组补充、质疑和评价,教师进行点拨,整理完善规划方案。
2.项目带动教学模式
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虽然在所参加的野外实习中得到了各项技能训练,但大部分仍未能进入主动接受知识和训练的状态,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尤其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为此,利用地理类专业服务地方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利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基金,实施项目带动教学模式来加以解决。
项目带动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和教师的研究室,主持或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技术开发、创业规划等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主动实践能力。通过项目的开展与完成使学生了解、熟悉项目各主要环节的要求和规范,为独立进行相应创业活动奠定基础。此模式的关键是引导教师积极承担学生创新学分指导任务,并依托自身科研项目设立学生可以从事研究的项目,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另外,实验室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要向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及技术支持。同时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学术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
3.政校企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现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以至于毕业后“后熟期”仍过长,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通过采取政校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顶岗实习,可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突破,解决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即时需求、缺少稳固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缺乏双师型专业教师等问题。
政校企三位一体是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它切实把产业、企业、就业等基本要素融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学生就业、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效益提升的良性互动,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共生共赢、相伴相生”的紧密合作关系。近几年,我校政校企密切合作的特色日益鲜明,烟台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是政产学研合作的典型,于2011年由鲁东大学、烟台市政府及烟台市圣凯规划设计院共同组建而成。并于201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单位。该科研平台成功开创了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实际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研发模式,通过建立有一定资质的“实体”来办学,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一体化,真正实现产学研的实质性联合。
四、结论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教育思想的关键是要立足专业实践的需求,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把应用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念、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针对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现状,结合该专业特点,提出以三创教育为核心的分阶段、分平台,并采用不同培养模式的阶段型递进式培养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
立足于实验(实践)平台,围绕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城乡规划设计能力和城乡规划技术能力,通过建设完善的实践教材和规划案例库,保证培养学生创意技术与方法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探讨项目带动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方法和路径。实施导师制,以教师承担的横向规划项目作为支撑,让学生参与其考察、访谈与研讨等过程,帮助其掌握规划技术、规划调查与工作方法,最终形成体现师生共同智慧的创新成果库。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3
[关键词]高校 就业竞争力 应用型人才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韦鸿鹏(1968-),男,广西横县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唐新来(1972-),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广西 柳州 5456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独立学院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JGZ04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35-03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原本是拥有高等学历的就业优势人群,但是在目前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日趋增大,而许多大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没有进行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自身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符。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获得工作并且能长期保持良好工作业绩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从整体上而言,包含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包括了基本的知识和工作能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求职能力,是大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一种相对竞争优势。它具有相对性、变化性和发展性等主要特征。这说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一种相对能力,具有现实性,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发展。目前,存在着许多制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第一,没有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是在某些方面超过别人,也可以是自身所独有的。在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环境中,大学生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必须经得起社会的考验,如果自身能力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相近而没有形成一定的优势,那么很难脱颖而出,就业竞争力就较弱。
第二,综合知识与能力储备不足。目前,许多大学生都只注重专业知识,基础知识面过窄;理论与实践不统一,实际操作能力弱;急功近利,不注重长期发展;忽视人文知识的积累等。这些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发展不全面,综合能力差,最终不能顺利就业。
第三,心理素质不强和诚信不够。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就业和工作压力在逐渐增大,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有些大学生面临困难和压力,容易急躁和失落,影响就业或工作绩效。此外,许多大学生变换工作频繁,对用人单位不讲诚信,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四,缺乏熟练的就业技能。在就业双向选择时,大学生必须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自己准确定位,否则容易出现随波逐流、缺乏自信、见异思迁、过于理想化、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
(--)学校和政府管理方面的外部因素
第一,学校教育培养方式与市场脱节。高校作为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在市场中求生存。目前,一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不合理,只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这种粗放型教育管理模式导致培养的大学生没有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此外,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能力培养没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影响了大学生的能力体系构建,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第二,政府管理不健全。首先,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其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还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再次,政府监督不到位,一些用人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社会道德相对欠缺,使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受挫。
综上所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必须综合考虑个人、学校、政府三方面的因素,强调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能力。这需要着重加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其作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区别于学术型和研究型的精英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它以满足社会实际需要为取向,要求熟练掌握进行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理论界通常把从事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称为学术型人才,而把将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并转换为产品的工作人员称为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竞争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和协调发展,有利于克服目前大学生知识面过窄、心理和人文素质不高的缺点。第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提高教学的起点,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改变只注重考试的教育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拓展知识面,发挥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有特色的培养,形成就业的独特优势。第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用型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统一。应用型教育内容在课程设置和设计方面习惯于学科型教育并且以教育界为主导,而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结果导致学校开发出的课程没有涵盖或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此外,高校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偏低,课程时间和实践条件的投入偏低,多是流于形式,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导致企业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偏低,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2.学校不能提供培养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才所需的条件。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实践环境主要是企业,而企业间的真实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和价值取向各有不同,使得学校无法提供所有实践培养所需的资源和环境,虽然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企业环境,但是目前产学研合作程度不深导致这种实践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也是目前大学生自身知识和技能条件达不到一些用人单位要求的重要原因。
3.大学生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即使大学生掌握了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在就业后也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环境,需要较长的转变和适应期。例如,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诸如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需要较长时间培养。这说明现有的应用型
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4.能力体系的培养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由于许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得大学生不能够建立完整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导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差,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此外,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能力培养时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影响培养效果。
总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产生以上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学校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教育管理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都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因而影响了大学的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对职业进行充分的认识,包括职业类型、职业性质以及所学专业与职业之间关系等内容,还可以对自我进行充分认识和准确定位,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和培养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及技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大学生会按照职业目标积极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不足的方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获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发掘和增强优势,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掘大学生的潜质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培养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并针对职业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增强个人实力。这有效提高了能力培养的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提升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最终增强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改革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增加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革,使教育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协调,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制度环境,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效指导。
尤其对于地方高等学校,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就需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机制,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和改革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促进我国人才培养素质的提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其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断变化,从单一型朝着复合型方向发展,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越趋于综合性。作为我国重要知识型群体的大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以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提升综合素质,有利于我国人才培养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和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关分析,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37页图所示。在此模型中,横向“T”代表大学生四年在校学习时间,分为四阶段;纵向“A”代表大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完善程度;曲线“B”代表在职业生涯规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导致的能力成长路径,它是由学习时间上每阶段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而在逐步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每阶段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规划,从整体上形成了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在大学生教学体系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第一,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二,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其中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通过专门培训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使其具备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所需的知识和必要的实践经验;第四,建立完善的实施平台,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注重企业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和能力的实践提供条件;第五,还要加强对外交流,吸取其他高校的有益经验。
(二)学校分四阶段进行课程设置,逐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培养
大学课程的设置按照学年分四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都要强调课程设置的重点突出,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一年级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基本的理论课程学习以及计算机操作和使用英语交流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大学二年级要在大学一年级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例如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未来职业所要求的操作技能等的培养;大学三年级要在不断加强基本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大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朝着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大学四年级要注重就业技能的培养,在实习期间,要指导大学生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缩短适应工作的时间。最后,在综合以上四年培养的基础上,使大学生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培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实践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培养指导,使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体系构建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其次,结合未来职业对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使大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注重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再次,高校有必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培养方案,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连惯性,实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加强对大学假期的充分利用,指导学生进行假期的实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形成系统和连贯的实习指导方案,发挥社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能充分利用假期等课余时间来提升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
(四)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估,加强薄弱环节的培养
一方面,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重要作用。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第一,要明确目标,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最根本的指导;第二,要客观地分析和评估自己,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第三,要准确分析社会经济环境,明确外部的机遇和挑战;第四,结合自身与企业的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行动计划与方案;第五,要积极参与学校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深认识,努力与社会需求相协调。
另一方面,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每年年初大学生都要客观地进行彻底的自我评估,明确薄弱环节,作为下一学年努力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的目标,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各全‘面协调发展。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就是要不断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明确自己的弱点,强化对薄弱环节的培养,避免“短板效应”的产生,从而更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目前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和文化素质偏低的现象严重,因此,大学生必须利用各种机会,尤其是假期,参与社会实践,提前进人职业环境,不断磨炼自己。与此同时,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服务和创新意识。此外,大学生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精通。由于能力和知识具有时效性,大学生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生有必要加强和保持心理健康,用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求职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升心理承受能力。
(五)政府要加强监督,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
第一,要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估体系,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监督。第二,完善社会引导体制,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第三,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第四,推动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2006(4).
[2]徐淑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3]杨帆,毛智勇,王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4).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作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从表面上看,就业问题一般是在大学第四年才需要解决的,然而大四只是一个收获时期,就业问题不但是毕业面临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大学四年都要面临的问题。大四以前的行为、态度,基本决定了学生毕业时所面临的境况。当今形势下,高校多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向外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忽视了对高校内在教育的自我审视,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及专业化的引导。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在三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大学充分履行职能,面向社会市场需求,培养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大学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大学期间对他们施以相应的教育。
对每个大学生而言,大学都是他们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建立知识基础、塑造自我、充实自我、修正自我的重要时期。然而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与他们之前的经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突然迷失自我,不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有必要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目的地充实各方面知识,有意识地锻炼各方面能力,有计划地提高相应素质。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及实施
当前,在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已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这门课究竟该如何开设,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怎样进行传授,是值得高校反复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使该课程的开设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首先要保证本课程的地位,在课程分类上,要将本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总学时不少于32课时;其次在教育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在职人员的职业规划课程,要根据大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规律,构建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最后在指导方法上,应打破生硬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授课模式,而应通过个性化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体,并将这种教育内化为学习者内在自我教育与追求。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发展阶段来进行,在课程设置上,应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并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终,在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一般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分四个阶段来进行。
大学一年级为探索适应期,这一阶段的课程应以指导学生剖析自我和认识外界为主。从自身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我喜欢做什么,二、我适合做什么,三、我擅长做什么,四、我能够做什么;从外界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自己会面临的一些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等因素。
大学二年级为明确准备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确定目标,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职业目标,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目标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深化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形成明确的目标,进而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好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的关系,从而获得支配时间、使用时间的最高效率,摆脱迷茫。
大学三年级为实践体验期,要将指导目标锁定在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综合能力上。 指导学生在搞好专业知识学习,保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主动学习提高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各方面能力。
大学四年级为评估调整期,这一时期的关键是做好毕业前的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此外还应辅以抗压与挫折教育。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些具有不可预期性,在此情况下,可指导学生对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法规,目前就业市场状况做全面了解,并通过评估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可行。另外,还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实习机会,大学生既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进一步检验已确立目标的可行性,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充实、完善自我,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高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学成效进行有效的监督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及方法,确保本课程的开设有益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促使学生从职业生涯的视角来审视和发展自己,从而更有意义的度过大学生活。
总之,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只有切实结合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环节,扎扎实实做足功课,使大学生们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才能保证学生就业满意度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的提高,才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最终获得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桑桑.试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474-475.
[2]赵崇铁,沈小友.关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7):27-30.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5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交通规划 实验教学 多层次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domestic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field experiment class, produc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design, open experiment and graduation design combination of multi-leve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In each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link means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words: engineering applied traffic planning multi-level experiment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4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解决的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程序、步骤以及模型方法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充分掌握交通规划的全过程以及交通规划的步骤与重要的规划理论模型。这门课程既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讲授交通规划类课程时应该充分掌握课程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模型与计算机规划软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效果与学生知识吸收的最大化,。
我国很多高校针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均开设了实验教学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规划专业人才,有必要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发各层次实验教学项目。
国内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各高校的交通规划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实验课,但在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东南大学本着培养交通规划、物流系统规划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以工程项目为依托教授理论知识,并开设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同济大学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课堂操作实验(20学时上机)和交通规划课程设计(2周)。长安大学交通规划课程依托教师所承担的国际合作规划项目讲授理论知识,并以西安市长安路公交走廊优化分析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讲授交通规划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于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模型的软件开发。吉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规划与管理方向开设了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展开。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规划课程实验环节侧重软件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学习CUBE、TRANCAD、EMME/2、VISSUM等交通规划软件,开展城市和公路交通规划,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以及大型活动交通规划和停车场规划。北京交通大学编写了交通规划实
践指导手册,针对交通规划所涉及的交通调查、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的相关实验环节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交通工程专业教师也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梅振宇、黄志义、项贻强、王福建等人[1]在分析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分4个层面,即专业感性认识、课程模块模拟操作、业务实习和综合训练层面,构建了交通规划专业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东南大学的陆建、王炜[2]在总结10多年来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突破实验课程建设的单一模式,面向工程实践,拓展实验教学的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采取多种实验手段,对交通规划类课程要求的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于景飞[3]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了包括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应用实习和课程设计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秦焕美【4】总结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室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和方法。长沙理工大学况爱武【5】从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特点出发,探讨了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1 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
交通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开设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明晰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实验体系框架,是做好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关键。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系统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规划课程针对城市道路网规划,讲授了从交通与土地利用分析、道路网络拓扑建模、交通需求预测到交通方案评价的整个规划流程,每一个环节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体现规划的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交通规划对象是交通系统,交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第二,复杂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公路网规划、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场站枢纽规划与设计、停车场规划、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等,应用面广。
第三,学科交叉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涉及运输经济学、数理统计、预测学、最优化理论、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基础。
第四,发展速度快。交通规划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跟踪学科发展新动态。
第五,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性。交通规划工程中既有大量的定量计算,也有很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只有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对交通规划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工程概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2 实验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对于本科生这个层面的实验教学,主要是立足于认识交通规划工程的特点、培养工程概念以及科学素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系统学习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模拟、创造工程实践环境,开展认识实习,使学生充分了解交通规划的流程,掌握交通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需求预测、影响评价以及软件仿真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以上考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验教学、外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型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六个模块、四个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图
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3.1 课堂实验教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熟悉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流程及规划原理,重点培养交通规划中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交通建模能力和交通规划软件操作能力。课堂实验教学内容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是,专项规划案例教学,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案例、公路网规划设计案例、道路网通行能力分析案例、交通项目影响评价案例、慢行交通规划案例、停车场规划案例等;二是,与交通规划密切相关的软件操作学习,包括: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EXCEL,交通需求预测软件TransCAD、VISSUM、EMME-3、CUBE等,交通制图软件AutoCAD,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r等。两条主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的形式,而软件学习则是实验室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3.2 外业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外业实验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交通信息的采集能力,结合实际规划课题或者模拟开展居民出行调查、交通流特征调查、交通基础设施调查等基本调查内容。从调查人员调配、调查表格设计以及调查实施等多个环节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3.3 课程设计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整体流程的把握,加深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和原理的理解,是对学生知识综合性的锻炼。课程设计学时一般为两周,题目选择一个简化的交通规划课题,任课教师给出规划要求、规划年限、路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等原始数据,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利用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交通需求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给出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
3.4 生产实习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生产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工程的感性认识,强化对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培养初步的交通规划经验。生产实习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开展:第一个渠道,本校教师承担的交通规划课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第二个渠道,学校与规划院、科研所合作,提供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岗位。
3.5 开放型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开放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理论的深入理解,扩宽学生知识面,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放型实验并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必修型实验,而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兴趣主动申请参与。开放型实验形式灵活,内容可以涵盖数据挖掘、交通规划建模、以及交通仿真软件二次开发等。这些实验可以结合实际课题,要求学生根据需求设计、组织实验,需要学生掌握交通规划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分析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3.6 毕业设计内容分析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交通规划理论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性地在交通规划的某一领域展开较为深入地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下一步深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
结论
本论文在借鉴国内诸多高校开展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了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由6个模块、4个层次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对体系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论文是对我校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工作的总结,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理解深刻,学生能够较为熟练掌握交通规划软件完成简单的交通规划工程,具有较好的工程素养,符合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梅振宇, 黄志义, 项贻强, 王福建. 交通规划课程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设计[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8):125-127,133.
[2] 陆建,王炜. 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0-12,25.
[3] 于景飞. 基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43-44.
[4] 秦焕美. 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50-53.
[5] 况爱武. 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教学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63-64.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6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培养需求分析的重点,根据员工当前或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素质来确定其培养需求。人才培养需求不仅来自于现有的职位[5],同时还来自于员工对下一个职位的晋升和职业发展的期许,以及企业期望员工在未来所达到的职位(见图7)。实际上,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组织战略、工作任务和员工个人等3个层次。从培训需求分析的角度来看,是以员工职业生涯为导向,通过访谈以及观察法等方法收集和分析培训需求信息,进而确定培训需求。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计划编制
培养计划中的成熟核心人才是指目前在关键岗位、符合核心人才条件、按核心人才管理的人才;潜在核心人才是指具有发展潜力、不在关键岗位、作为后备核心人才管理的人才,包括按管理培训生计划筛选的新员工、按企业接替规划确定的高潜质员工。
(1)管理通道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使成熟的管理人才拥有创新能力,并使其管理知识和手段与时俱进,以保证公司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使潜在的管理人才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以尽快能适应目标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培养周期:不定期进行短期适应性培训,如掌握国家、铁道部及上级有关部门新出台的方针政策等;对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培养要依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管理能力是作为管理者所必需的,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领导能力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手段来完成。
(2)专业技术通道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使成熟的专业技术核心人才有拥有技术创新和攻克技术难题的能力,以保证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使潜在的专业技术核心人才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尽快能适应目标岗位的素质要求。培养周期:不定期进行的主要是短期适应性培训,如了解行业内相关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措施、新理论等;对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培养要依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
(3)技术操作通道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使成熟的技术操作核心人才拥有创新能力、提高技能等级、掌握更多的行业发展新动态,以保证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使潜在的技术操作核心人才尽快地熟练掌握技能,以能尽快适应目标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培养周期:不定期进行的主要是短期适应性培训,如了解行业内相关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措施、新理论等;对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培养要依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