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耕文化产品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范文1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人机工程学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依据,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研究人与机械、人与环境以及机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设计出的产品在操作使用时更加安全、高效、舒适,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从人机工程学概念产生的那天起,西方各国各学科的专家纷纷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进行更深入分析探讨与研究,以求的人机工程学领域占得一席之地,因专业出发点与研究方向的差异,也有专家将这个概念称为“人类工程学”、“人因工程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不断进步,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应用核心是“安全、高效、舒适”,众多设计师在各类产品设计中为了使产品达到使用操作更安全、更高效和更舒适做了大量的努力。
安全使用,人文关怀之根本
安全使用是设计师对顾客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是产品设计是否合理的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好的产品设计,可以使得产品使用者或者产品使用者的利益在规范使用的状态下最大程度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在过去,产品设计中所涉及的安全更多的是显性安全,是指可以看得见的比较直接的伤害或者损失,比如各类电子产品要做到不漏电,交通工具要做到性能灵便等,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安全中所涉及的安全除了显性安全外还包括隐性安全,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隐性安全呢?和显性安全相对应,隐性安全是指间接的伤害或者损失。前面我们说对于各类电子产品我们要做到不漏电,但是现在的很多电子产品除了有漏电隐患外还有其他新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比如电磁辐射,特别是电磁对于孕妇的辐射,有可能给孕妇中的胎儿造成发育不良甚至畸形,这就要求我们产品设计师在相关产品设计与研发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产品防辐射附属产品的研发;二:产品辐射研究,根据产品辐射的强弱、范围等制定产品使用说明,可以引导和限制孕妇使用产品时间及频率;三:可代替产品的设计。这样,我们产品设计师就可以将相关产品对于孕妇的辐射伤害降到最低。
我们再研究汽车的安全隐患,汽车的安全隐患中最大的问题是在驾驶中如何降低和避免事故的发生,为此我们的工程设计师是通过工程结构设计使得汽车的一些功能如制动、油门、打火等控制更加灵敏,可是尽管如此,每天各类交通事故频发,那么事故问题又是在哪,我们设计师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车辆改进方案呢?社会常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交通事故几乎都是人为引起,如疏忽、疲劳、酒驾,所以我们设计师需要更多的考虑与研究人为事故隐患的避免,这就是近年来各类智能概念汽车出现的主要原因。目前涉及智能汽车的概念设计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红外线感应系统,通过感知车辆与周边环境中的车辆距离来判断是否安全并做出提示;二:gps车载导航系统与车辆自驾系统,车辆智能自驾。
随着各类生活、学习、工作用品的日益更新以及各类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在产品中的运用,必将出现新的安全隐患,我们设计师需要尽量避免或者消除产品设计中的安全隐患。
高效使用,人文关怀之价值
在经济社会中,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财富,提升效率是提升产品设计的价值所在。在农耕社会,一个人完成百亩以上的农田的耕作是不可想象的事,可是播种机、插秧机、浇水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工具的出现并代替传统手工耕作后使得这一切成为现实,一个农民可以完成曾经几十个甚至上百人才可以完成的农活,这就是新产品所带来的效率;文字的出现,使得我们记录生活中的一切成为可能,而从竹简刻字到笔墨撰写再到电脑敲字,文字记录方式的进步极大的推进了各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语音识别系统的开发,将会使得我们记录工作更加的轻松;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是路通了也需要交通工具给力,从坑坑洼洼的土路中行走的马车到沥青路驶过的轿车再到磁悬浮飞过的高速列车,交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这时候我们发现地球已经换了一个概念—— “地球村”。
在产品效率提升与改进的问题上,设计师需要和材料专家、工程结构师、科学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灵活的将先进的技术材料等运用到产品设计中,通过设计改变生活、提升工作效率、便利文化知识传播。
三、舒适使用,人文关怀之灵魂
舒适是指产品可以达到功能更人性、使用更轻松、操作更方便的状态,可以降低工作难度、减少操作疲劳。舒适使用是产品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产品设
转贴于
计师的终极追求,也是产品使用者的终极愿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历过太多设计不够人性化的场所,也使用过众多功能不合理的产品,比如公交站点处候车时的休息不方便、城市公交信息获知不到位,比如医院输液时座椅功能不够人性等,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处于身心疲惫情绪烦躁的状态。
在公交站点我们需要什么?首先,公交信息的动态,我们应该随时获知当前城市交通状况以便有选择性的乘坐公交;其次,我们需要在候车时通过了解天气状况、城市各种文化信息等来打发时间;最后,我们需要有方便休息、零时充电、雨伞租借、零钱调换等服务。在达到以上几点要求后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在候车时的各种需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中的人文关怀。
当然,比起公交站时的无聊在医院的输液治疗更让患者无奈,患者在输液时更像被禁锢的小鸟暂时失去自由,在忧郁的凝结的空气中等待输液的结束,在人满为患时还得连累陪护人员无法休息。那么,输液椅应该被改良成什么样子呢?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机尺寸设计及坐感,可以调节靠背与扶手;其次,输液椅应该有饮水装置、垃圾收集、呼叫按钮及多媒体设施;最后,子母椅的设计也是非常必要,以便陪护人员在特殊事件可以休息。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范文2
关键词 剪纸艺术 民族文化 中国特色 现代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了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最早期在纸的发明前,人们就有了在鱼皮、树皮和兽皮上剪镂纹样的历史,如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的“鱼皮剔花”,即染色鱼皮剪成花草云纹缝制在衣服或手套上。真正的民俗剪纸,是在植物纤维纸之后才出现的。汉代蔡伦造的纸纸张粗厚,纤维分布不匀,价格昂贵,很难裁剪镂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造纸业显著发展,出现彩纸, 促使了剪纸的发展。
唐宋时期的剪纸是民俗剪纸的普及发展期。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富足,纸的质量产量都有所提高,节日民俗剪纸更为普及。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结束了五代十国争战局面,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民俗剪纸艺术也得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良机,被广泛应用到城乡社会的各个方面。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社会,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我国民俗剪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鼎盛局面。民族文化是国家与民族内聚力的源泉,是国家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基石。现代产品设计要具有中国特色,就要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共同发展。
节日剪纸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的各个节日中,剪纸文化都会得以体现,其中包含了寓意、谐音、象征等多种表现方式。春节时普遍贴门神、窗花,有“岁时贴钱马”的习惯,即剪一匹双翅腾飞的骏马,背驮元宝或金钱,在除夕傍晚贴于家门,寓意马上有财。古人认为窗户是五位家神之一,列为“五祀”,年节前,北方窗户糊新白麻纸,贴窗花,家中有孩子的会张贴“春鸡娃娃”,利用“吉”与“鸡”的谐音来祈求孩子新年大吉。端午节会张贴五毒剪纸、纸艾虎等,过节后取下丢弃或烧毁,寓意灭邪毒。 中秋节张贴月宫蟾兔等圆形的团花剪纸恭敬月神,寓意花好月圆,蟾宫折桂。乞巧节剪牛郎织女、仙桥来祈求智慧巧艺,美满姻缘。节日剪纸题材多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蕴含了人们的纯真情感,或祈求财富功名,长寿姻缘,或祈求辟邪纳吉。一方面,在传统节日得到重视的今天,为节日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产品多缺少传统文化气息与内涵,过于西方化、形式化。而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意识等文化观念,是传统节日所依托的文化内涵,在传统节日的背景下加以设计可以让了解传统文化的本土人们产生共鸣,弘扬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将剪纸艺术中的寓意、谐音、象征等手法用于现代产品的设计,赋予产品更多的寓意会使产品具有内涵和文化品质,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让中国设计凸显民族特色。现代产品的民族文化设计不仅仅是在产品设计上直白地增添中国元素,还应在内涵寓意上体现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礼仪民俗剪纸多用于婚礼,寿诞以及丧葬事宜上。新郎送彩礼,新娘送嫁妆均要在妆奁上贴红色的剪纸喜字或图纹。福寿主题的剪纸纹样,工整对称、质朴敦厚,寿字纹的处理自由而富于变化。像类似于“”“寿”的文字表达剪纸把中国特有的汉字书法与剪纸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接地表达了所希望的情感。表现内容多把文字和花卉、动物等具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图案结合,剪纸构图多用平面透视处理,可以把画面中全部主题物象完全按内容需要理想化地布置在一起。如婚庆用的“蝶花双喜”,中间为双喜字在下方四角剪镂莲花寓意“连生贵子”,上方镂刻两只蝴蝶寓意美好姻缘,双喜字中的口都用心形代替,对称构图更具观赏价值。民间剪纸的基本特征是写实与变形的统一,运用概括的方法处理,保留自然物象中最重要本质的东西。现代产品的传统文化设计大多体现在表面装饰上,而针对深层次的例如简化突出本质、夸张等手法缺少理解。民族文化设计并不意味着对古代的传统设计照搬照抄,繁琐应用。在文化上加深艺术理解,对过去和现在加以融会贯通,巧用开新,再造想象,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术的挖掘与再创造才是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在发展民族文化设计上,日本是一个做的比较有特色的国家。我们应借鉴日本的双轨制设计,即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共同发展。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既不对西方现代设计亦步亦趋,也不要拘泥于传统衰足不前。现代的产品设计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只有不断吸收本土化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在传统上推陈出新,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的同时,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让产品设计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 宫楚涵.剪纸――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3.
[2] 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5-165.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范文3
[关键词]美学 产品 造型 符号 传统 相宜
[中图分类号]B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00-01
不管是从产品语义学还是符号学的审美角度出发,产品的呈现无疑是展示物化美的一种方式和媒介。而产品设计不只是现代化的产物,其实自古以来,从曲辕犁到汽车,都可以被界定为产品设计,而美学在这其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美与物相宜
一材有一材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物性不仅决定了所造之物的功能和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问题,还通过物化的产物展示了造型美、形态美、符号美。以物为媒,是阐释美的最好方式。道家一直主张顺应自然之性,这其中包括了对物的重视,材料相互间的搭配问题也必须体现与物性相宜的原则。材质是产品体现美除形态造型外最直观快捷的定位,材质展现了产品的品质或者设计者的设计审美角度。至少不可以破坏物性相宜的原则,否则在材质美上就破坏了原有可体现的元素。依靠这些知识,从古代工匠们到今天的产品设计大师,无一不把产品的材质美通过物化展现出来,这就是美与物的相宜性。
二、美与人相宜
造物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与人相宜、为人服务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那么所有的东西不仅失去了美的价值,更丧失了设计的本意。人类的生理极限、生理机构、生理差异、心理活动、性格特点都是设计者需要予以考虑的因素。且不可忽视,使用者的条件与设计作品是否匹配,它的适用人群,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个设计存在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能否为所有人解决一个问题和能否为小众人群解决多数问题,这些都是产品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自古至今,发明创造都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但这是功能实现目的的机械设计更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对于工业造型这门学科,外形因素就不仅仅是定义美的惟一因素,它的结构是否符合人机,它的存在是否最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这些都成为一个工业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因素。然而这些都是隐喻的美,它的美不是直观的视觉冲击,而是以使用为平台,行为使用后带给人心灵愉悦之美,这种美的体现是设计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美。
三、美与时相宜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不管是为农业服务还是为工业服务,它的原则一直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而长期以来手工业在中国是作为副业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手工造物中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了农耕生活,而这些也都影响了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从而成为了制约设计的一个限定的条件。诸如季节性的限制,需要考虑它的材质性,以及人的使用时段等,这些都是时间产生的限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讲,时间也必须符合客观需要,这才是真正的与美相协调。
四、美与礼相宜
正所谓心灵则手巧,在中国礼仪是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礼仪是发自人内心的一种涵养,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一种身体力行行为,这也就要求人的美要发自内心。同样不容小觑的是礼仪的约束力,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这也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而每一个细微的设计元素,其实都在和礼仪相互呼应。设计师不应因为它有旧的传统的一面就觉得设计被传统牵绊停滞不前,而应该结合新势力,考虑旧因素,找出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的新设计元素,从而在道德美的层面上体现设计之美。
五、美与文质相宜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推崇的生存之道。自古就讲究文质平衡,文与质的争论一直不休止。究竟是质胜文则野,还是文胜质则史,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孰轻孰重,换言之就是装饰与功能的矛盾关系,这和现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火花一样,其实没有孰是孰非,只是看择者态度和喜好。在传统观念的指引下,就更加要求一名工业设计师要有造型和功能并重的才能。在了解结构工程师的工作之上,上升到对造型美的认知,使一件产品不仅仅成为时代快餐化的产物,而是从具象的物质体现抽象的非物质美,总体来说,文质对于设计品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一点。
古往今来,产品设计师要承载着时代的重任,既不可以落后于时代的浪潮,更不可以忘记符合客观传统,很多制约因素在这其中都成了无形的制约条件。从对美的认知的角度发散思维,转化对一件产品的形态定位,继而研发出产品,使产品成为阐述美的媒介,让人们通过此体会美的语言。设计体现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对于产品设计来说,真正体会到的美是产品使用后带来的愉悦情绪,诸如产品带给人的便捷,产品替人解决的问题,产品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这些都是产品体现美的方式,这些方式或许不只是外形带来的造型美感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而是以使用后带来的连锁因素,从而在产品中体现设计之美,这最大有别于绘画艺术,是在体验中获得美的享受,美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产品设计是以人来体验,人来反馈,来帮助人得到愉悦心灵的美。
【参考文献】
[1]邱春林.设计与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01.
[2]曹阳.家具设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7.
[3]梁梅(译).1945年以来的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范文4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 趣味性
人是有情感的,听悲伤的歌会流泪,看笑话会令人愉悦,看新闻也会为受害者感到怜惜,对犯罪者感到生气,这些情绪反应都是因为有情感。而人通过对产品听觉、视觉、触觉的感受也会产生流泪、会愉悦、会生气的情绪反应,从而让产品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产品是有情感的,它们的情感是基于实现自己价值的渴望,而它的情感是通过情感化设计实现的。
一个通过情感化设计的产品就如同有吸引力的人。有吸引力可以是外在的容貌美也可以是外在的个性美,比如有幽默感、注重细节、善于言谈、有智慧、甚至是有故事的人。虽然这些形容的是人,但是它同样也可以用来修饰情感化的产品。因为这些方面可以体现在产品的情感化设计上,从而让消费者的情绪反应来诱发购买产品的欲望。
有吸引力的人可以是有幽默感,而情感化产品的幽默感可能是视觉上的趣味性,比如两种毫无联系的元素结合到一起加以创新,像牛奶盒皮包、曲别针毛巾架,看到不同元素的物品碰撞出的火花会觉得很有趣味性,就有想购买的冲动;比如抽象奇特的造型,像茶壶的壶嘴和壶把在同一个方向,即使无法使用你反而会因为无法使用的造型想要买回家当一个摆件,闲暇时或当客人来家里参观时看到它都会笑一下,缓解一下疲劳或是由它来引起话题来缓解尴尬;比如是恰当的用色,像女性大多在购买商品是感性的购买欲比较冲动,而暖色象征着感性同时还会刺激女性的购买欲,所以女性使用的产品大多应使用暖调,像男性大多购买商品比较理性,大多数男性会本能的抵触暖色的产品,所以大多数男性使用的产品更加偏冷调。也可以是使用方式上的趣味性,比如将产品的传统使用方式转变成新的使用方式,像是为消费者提供不同功能的可口可乐瓶盖设计,将瓶盖加上喷壶,画笔、水枪等工具的设计,只需要换到就瓶子上就可以再次利用了,因为功能性和趣味性的设计也让可口可乐品牌家喻户晓。
情感化设计的产品不仅可以带来功能性和趣味性,还可以给使用者带来反思和回忆。就像有故事或者是感情丰富的人,有故事的人将经历讲出来是可以激励或是打动人的,而感情丰富的人会因为一首歌,一封信而流泪或大笑,当将情感化设计注入产品中也会有同样的效果。例如,旧的或老式的唤起那个时代的回忆的产物,像设计师AndreiLacatusu设计了一系列复古USB,录音机、电动手柄、那些小时候经常出现在生活场景的物品现在已经成为一件怀旧物品也不禁让人感叹。还有儿时的记忆中的乐高积木,当你用乐高组装的各种物体,让想象力丰富了创意,像波兰的工作室agabag就深知乐高的多变性运用到手包的设计上,开启了作品的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反思水平的设计与产品的意旨相关联会受到环境、文化、等不同的影响,同使用者长期感受相关,只有在产品、服务和使用者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在这一方面日本的情感化设计就做得很出色。
日本的情感化设计更突显趣味性和礼节性,尤其是用夸张奇特的造型来改善产品在使用中的不足。像为了解决黄油涂抹到面包片上的过量,把黄油做成胶棒的造型,使用方法和胶棒一样,只需转动底部来调节黄油的长短涂抹到面包片上就可以了,不需要借助其它工具就可以适量的涂抹黄油的黄油笔。通过将造型和使用方法的改变来改进传统的产品使用带来的不便,不仅很有趣,还很智慧,日本产品设计的智慧除了体现在造型上,还有言语文字上。在包装的细节与消费者的交流,是日本设计人性化的特点之一,如卷纸的使用后,会看到纸芯上有“谢谢您每次的光顾”,像在拉面店喝完最后一口的拉面汤才会看见碗底写着“谢谢”“明天也等着你呢”,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一定会击中你的内心深处,有意识地抓住消费者的注意,诱绪反应从而提高消费者做出预期行为的可能性。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范文5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演变
城市森林公园多以山岳居多,其中不少自古就是名山大川、游憩名地,不仅拥有山川自然之美,不少也留下诸多的文化古迹。这些景区在历史上的游憩活动也非常丰富,如祭祀、封禅、士人漫游、宗教庆典等等,其活动的目的主要包括观光审美、宗教及礼制等;活动的主体也集中在权贵阶层,平民涉足的内容不多;活动的频度也因主体不同而有着较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大众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人们需要在闲暇时间里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憩活动来使自身从单调、疲惫的工作中得到恢复和调节。同时,城市化进程也使得不少风景名胜、森林山岳距离城市越来越近,甚至被纳入城市区域之内。这些位于城市内或城市近郊的景区就首当其冲地充当了城市居民的重要游憩地。当然,现代的游憩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演变分析
(一)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演变趋势。
1.中国古今城市森林公园游憩活动对比。
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在农作文化和意识的指引下,逐渐形成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并且使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容纳了极其丰富的旅行与游观思想和欣赏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1],如中国儒家思想所推行的自然“比德”观以及道家所推崇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游观思想等。因此,中国古代的游憩活动多围绕自然景观展开,而景观欣赏常被作为“与民讲道”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教化民心,而这就是中国山水一直被推动成为公众游憩场所的最基本根源[2]。森林公园以自然山水为本,一直是中国古代权贵、士人、旅行家所热衷的游憩场所。中国古代的森林游憩活动比较单调,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观赏性游憩活动,主要在自然季节转换时或是节庆时刻进行,游憩的地点多为风景秀美、独具特色的山水佳地。如春赏百花、夏赏夜蝉、秋赏红叶金菊、冬赏寒雪,文人雅士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进行吟诗作赋、饮酒唱和等活动,成为古代文人都非常喜爱的游憩形式之一。
二是娱乐性游憩活动,主要是节庆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清明踏青、重阳登高、林间诗会、曲水流觞等等。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传统的承续是活动的主要目的。
三是宗教祭祀与纪念性游憩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以宗教祭祀为其活动内容,但是逐渐演变为民间举行娱乐活动的栽体。如寒食和清明节,在农村地区流行极广的春社活动,以及由于宗教祭祀引起的人数庞大的朝山进香活动等。
现代社会的森林游憩活动与古代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游憩主体的范围扩大。中国古代的游憩活动主体多为权贵、文人士大夫阶层,而普通百姓或是不愿、或是不能,其实际广泛参与的活动不多;而现代社会的游憩活动主体已扩大到全体大众。
二是游憩的动机多元化。中国古代的游憩活动主要以休闲娱乐、人际交往、文化交流、自然审美、宗教纪念等为目的;而现代的人们进行游憩活动又增加了社交聚会、疗养保健、商务会议、体育健身、科普教育、追求时尚等具体动机,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休闲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游憩活动的利益幅射面扩大。中国古代由于游憩活动产生的社会经济利益极为有限,也并未形成产业化;而在现代社会,游憩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2.现代城市森林公园游憩活动演变趋势。
现代的城市森林公园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类型适宜,成为城市居民游憩的优选地点。而随着游憩需求的不断发展,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如下演变趋势:
(1)适应游憩者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活紧张的节奏、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的假期政策的执行使得城市日常游憩需求不断的增加;同时,由于城市森林公园位于城市近郊或市内,在可进入性上拥有越来越多的便利,能够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需求,成为市民游憩的优选地点;丰富多彩的游憩活动类型也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前往城市森林公园享受游憩带来的轻松和愉快……这些有利条件使得城市森林游憩者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数量上的变化,既拉动了森林游憩产品的市场,也给森林公园这一特殊的游憩场所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环境容量、公园功能区划分、活动类型设计等。
(2)满足游憩活动类型多样化的需求。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需要更多具有新意的游憩形式来放松身心、实现自我提升和满足,传统的观光、猎奇型游憩活动已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游憩需求。近年来在森林游憩中逐渐兴起的活动形式有社交聚会型游憩活动、参与体验型游憩活动、康体休闲型游憩活动、科普艺术型游憩活动、个性创意型游憩活动等,此外,由于城市森林游憩者中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使游憩活动的设计也要更多地考虑老年人这一市场需求。
(3)在游憩时间上更加多元化。城市森林游憩在时间分布上也呈现多元化倾向,不仅局限于节假日。由于近郊风景区与城市间距离的缩减、周边居民的增加、老龄化的影响以及私家车的普及和公交运营时间的延长,使得城市森林游憩的时间分布发生了变化,如早晚游憩增加、非节假日游憩增加、游憩停留时间延长等。
(4)对游憩活动空间进行功能细分。随着游憩者数量的增加和游憩时间的延长,对游憩场所的空间承载力必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森林公园游憩场所而言更为重要。为了实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对森林游憩空间进行功能细分,明确核心游憩地带与非核心游憩地带。同时对游憩活动进行分级,根据游憩活动对环境的依赖要素和影响程度确定不同游憩活动的功能区。在对功能区进行管理时,要注意满足需求的同时,控制游憩活动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影响。
(5)满足不同游憩群体需要。现代城市森林游憩者群体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团队旅游者外,还包括家庭、朋友群体、学生群体、会议度假群体、个人出游者等。不同游憩群体在需求上有着较大的不同,尤其体现在出游时间、出游目的、服务要求方面。对于整个森林游憩者群体组成来说,团队旅游者的比例不断下降,城市居民出游比例增涨较快。
(二)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演变的原因
引起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功能的演变的原因探究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与森林公园的地缘关系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与一些位于城市郊区森林公园的空间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对空间距离缩短,游憩地的可达性提高。这种地缘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城区向森林延伸:城市区域的扩张,缩短了与森林公园的距离。城市建设使原来的城区在不断地扩大,可能导致原本距离城市较远的远郊森林公园走近城区,转变成为近郊森林公园,甚至是城内公园。
(2)森林周边被城镇化:城市规划对森林公园周边土地的利用,使得森林公园被城市新功能区所包围。
原来森林公园周边土地多为农业或林业用地,随着城市的扩张,一些近郊的森林公园周边的土地被纳入城市发展新规划,或作商业用地、或作工业用地。这种土地性质的改变促使人的聚集,给公园景区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车流。
(3)城市至森林的可达性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城市与森林公园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此外,私家车出游的增加也推动了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的发展。
2.城市森林公园游憩主体变化
功能的存在是为了满足需求,因此,游憩者主体发生的变化是影响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变化的直接原因。游憩主体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憩主体绝对数量的变化
城市森林的游憩主体包括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其中城市居民数不断的增涨是造成游憩主体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次城市与森林公园之间可达性的提高,也提高了游憩活动的便利程度,间接促进了游憩主体数量的增加。这种数量上的变化,也并非理想化、无限制增涨,在现实中往往必须受到公园本身承载力的限制。
(2)游憩主体结构的变化
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主体从人口学特征方面来看,具备共性的变化趋势,即年龄结构变化较大,表现为老年人在游憩主体中比例提高。这是现代中国城市老龄化趋向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人享受生活、健康保健意识提高的体现。虽然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较之于年轻游憩者较低,但对于森林公园这一公共性资源来说,服务老年人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从游憩主体类型结构上看,包括外来旅游者、当地居民,而当地居民又包含了两大类,日常游憩者和节假日游憩者。不同类型的游憩主体在对游憩功能的利用方式、游憩时空流动规律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从游憩主体构成比例上看,外来旅游者、当地居民在不同的游憩地点所体现出来的比例有着各自的特点。有的游憩地点较能吸外来旅游者,当地居民游憩者比例较低;有的游憩地点则以当地居民游憩为主,外来旅游者比例不高。
(3)游憩主体游憩行为变化。
游憩主体受现代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在游憩行为上也呈现出时代的特点。
首先体现在游憩主体的游憩时间安排上。中国现行的假期制度使得我国人民的基本可支配闲暇时间占全年的1/3,且假日分布均匀,非常利于短途旅行和游憩活动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游憩主体出游的积极性,提高了出游频度。
其次体现在游憩观念的转变上。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经济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对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有了更多的想法,观光猎奇型活动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游憩需要,人们期望享受能满足更高层次心理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游憩活动内容。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社交、科普、康体、参与型的游憩活动相较于普通观光型游憩活动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
再者体现在游憩出行方式的变化上。城市森林公园做为游憩场所,在交通上有着较大优势,能够满足人们游憩所希望的“轻松”出行。游憩者无论是采取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出游方式,都能够轻松实现从城区到森林的位移。此外,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游憩”理解的深入,许多人们甚至会采取更为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如自行车、徒步等方式进行森林游憩活动。这些变化都将会影响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功能规划和产品设计。
二、游憩功能演变对城市森林公园的影响分析
游憩功能的演变推动了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也给城市森林公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游憩功能演变对于城市森林公园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面影响。
1.丰富城市游憩功能。
城市森林公园位于城市近郊或是市内,在可达性上要优于其他的风景点。而且这类森林公园素有“城市绿肺”的美誉,对于游憩者,特别是城市居民来说,能够使他们耗费较少的成本(时间、金钱、精力)满足亲近自然的需求。因此,城市森林公园为外来旅游者以及城市居民提供游憩的场所和服务,无疑是对城市游憩功能的一种丰富。这对于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为整个城市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提高城市人口素养都具有极大的好处。
2.为森林公园提供稳定的客源。
我国的森林公园在开发初始,大多都被定位为风景名胜区,针对旅游者市场进行产品设计与营销。在观光型旅游产品吸引力逐渐下降的今天,如何保持森林公园的经济效益,是许多老牌森林公园都在认真考虑的问题。森林公园由于资源的性质,其开发和利用都必须慎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游憩功能的开发使得森林公园吸引了更多的城市居民,这些本地游憩者虽然不会如过夜旅游者一般产生交通、食宿等方面的费用,但是其消费潜力仍不容小觑。如果游憩服务产品开发得当,也可以为景区增加不少收益。同时,由于游憩活动的习惯性和日常性,这部分城市居民客源会比较稳定。
3.推动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
游憩者对游憩环境的要求一般比较高,期望能在生态条件比较好的环境里交流感情、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城市森林公园如果要满足游憩者的需求,就必须在森林的生态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多下工夫。因此,游憩功能的发展对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森林公园也可以利用游憩者对森林环境的期待,设计生态、环保主题的游憩项目,使游憩者通过参与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二)负面影响
1.环境容量承载压力加大。
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的增强,必然会使当地游憩者数量增多。这类游憩者的游憩活动大多具备社交家庭性、日常性、习惯性等特点,这使得森林公园在日平均接待量上相对地有较大的提高。在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这种情况会更突出,这对公园的环境容量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对于森林公园来说,环境承载力往往意味着资源的生命线,经营者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理性的权衡和科学的调节。
2.森林公园规划要求提高。
传统的森林公园多以景观观赏为主要产品的供应形式,而对于现代游憩者来说,不会为了观赏这一单纯的目的,频繁地出入一个地点进行游憩活动。游憩动机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游憩场所的要求更为复杂,因此,森林公园若要增强游憩功能,就要认真调查分析游憩市场的需求情况,合理规划森林公园,设计多样化游憩服务产品。
3.可能导致旅游收入的波动。
森林公园游憩功能的增强,还可能对市场结构和市场定位产品产生影响,造成旅游收入的波动。这是因为,公园游憩市场中外来旅游者与本地游憩者之间的相对比例会随着游憩产品的增加而有所变化,可能出现外来旅游者的相对比例减少的情况。森林公园在游憩市场方向的侧重,也可能会导致在景区规划、产品设计方面发生相应的调整,最终对旅游收入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的负面因子能够通过合理的规划尽量减少或避免,甚至可能实现游憩市场与旅游市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楼嘉军. 农耕文明和民间娱乐—中国古代民间游憩活动浅析[j].1996,(5):17-21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范文6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文献分析发现,国外传统村落旅游存在多种驱动模式,研究的内容有传统村落旅游影响、传统村落社区与旅游、传统村落游客体验等,旅游研究的区域性很明显[1]。而在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和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秦姣、郭剑英反映了立足于古村落的保护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和前提[2];清华大学刘晓峰教授提出了因地制宜对传统村落进行开发的策略[3]等。
二、妥乐村资源概况
妥乐村距盘县新城红果25公里,是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千百年来,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和改变,再加上村内特有且数量繁多的古银杏树群,给妥乐村留下了诸多的资源。
(一)古银杏景观。妥乐村村内拥有一千多株古银杏,平均树龄在三百年左右,最大的已存在上千年,是现在发现的最多、最完整的古银杏树群。经过千年的传承,妥乐村村民的生活习俗早已和古银杏树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个树上村庄。
(二)民俗风情。妥乐村作为传承了千年历史的彝汉杂居村庄,内有保存完好的三条六百年古石道和数十幢上百年古民居,完好的保留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在这里,村民把古银杏树奉为神树,每年还有专门的祭树活动、独特的“板凳龙”舞、民俗节庆等。
(三)宗教文化。妥乐村西来寺兴建与明朝,据传,在修建寺庙上梁的时候,一只西来的踩梁鸡径直飞到了现在的西来寺不停的鸣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佛祖的点化,就迁址重新修建寺庙。几百年来,西来寺多次被毁坏重建,现存的是清末的遗址。
三、妥乐村的旅游开发措施
(一)资源整合修复。为保持妥乐村原有的特色,减少旅游开发对妥乐村景观文化的破坏,妥乐村对当地居民进行搬迁,对古民居和寺庙进行修复,拆除改造新式民居,还原妥乐本来的村貌,并对村里的古银杏树进行保养。此外,还将周围的资源吸纳进来,共同开发,如西冲村等。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妥乐村的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妥乐村对村内各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改进和建设,其中重大的项目有引进地方资金建设五星级酒店等。景区内设置服务区、庙宇景观、核心景点、河道景观、农耕文化体验区等,旅游功能基本完善。
(三)旅游产品设计。妥乐村拥有独特的古银杏景观和树文化,村民根据村里古银杏树的特状为其取名,如“千年银杏树王”、“瀑布树”等,使之更具文化内涵;推出了银杏干果,银杏茶等保健产品;还有妥乐村独特的“板凳龙”舞、祭树活动、西来寺祈福和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使古银杏成为了当地特有的符号。
(四)旅游形象宣传。妥乐村自开发以来,积极参加各项“美丽乡村”选举活动,相继获得了诸多殊荣,打响了妥乐村的知名度;还拍摄宣传视频,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宣传,努力打造“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金色妥乐”品牌。
四、对妥乐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近年来,妥乐村的旅游发展飞快,人才储备跟不上景区的发展速度,以至于景区缺乏大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服务水平。因此,妥乐村在加强对当地村民的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比如在景区开办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机构,聘请专业的人员参与景区工作和人才培养,为景区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人员,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提高整个妥乐景区的旅游层次。
(二)新增游客体验项目。目前,妥乐村的旅游产品大多是以观赏、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为主,无法满足游客现在的需求。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更深的开发,新增能让游客参与互动、亲身体验的旅游项目。比如给古树起名的习惯,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增加旅游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游客自己种植一棵新的银杏树,并为新树起名,增加游客的归属感;在手工艺和农副产品的制作过程中,让游客加入其中,加深他们的兴趣等。根据游客的兴趣来设计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三)加强对妥乐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的兴起,妥乐村本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不可避免的的受到冲击,处理不好,妥乐村将会失去原有的特色,泯然于众。管理者应多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互动,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宣传和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让村民们自觉的参与进来,共同保护和传承妥乐村的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