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声乐艺术心理素质;提高;声乐演唱;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艺术,是一种由人体自身发声而形成的言语和音调艺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声乐演唱。众人在练习声乐的过程中,往往将目光放在各类技巧训练上,对演唱者的心理锻炼有所忽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活动受到自身意识和潜意识的控制,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反应会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人的行为[2]。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嗓音状态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其情绪又会受到心理变化的影响,比如,紧张情绪会引发颤音。因此在学习声乐时,要将目光一分为二,一份放在声乐演唱的技巧方面,一份放在演唱者心理训练方面。
1.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含义是人自身心理的承受能力,通俗来讲就是指人对自身心理活动能力的控制能力。若一名演唱者其心理素质良好,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能够情绪稳定地完成演唱任务,还能自信从容地诠释歌曲的含义以及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3]。而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声乐演唱者可能由于自身心理问题造成演唱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甚至毁坏一场表演。由此看来,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对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必不可少。
2.心理素质的影响要素
2.1个性
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可以将一个人的个性分为诸多内容,比如气质、能力、性格等。其中,气质代表人的脾气秉性,是先天形成的,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我们的神经系统。曾经,心理学家对气质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4种:第一种是胆汁质气质;第二种是多血质气质;第三种是粘液质气质;第四种是抑郁质气质。气质并不分好坏,各有各的特点[4]。在声乐演唱中,一个人的气质会充分反映在演唱过程中。性格指的是人后天形成的,人与人最核心的差异。一般来讲,一个性格活泼、喜欢交际的人在表演过程中不易紧张,在舞台上很放松,状态很好,能够很顺利地完成声乐演唱;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则容易怯场导致声乐演唱的失败。个性是影响人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先天的气质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后天的性格可以通过我们自身不懈的努力得到改善。
2.2情绪
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讲,情绪指的是人的心理体验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反应。总体来说,情绪可以细分为7种类型,分别是喜、恐、怒、忧、悲、思、惊,通俗来分就是快乐、恐惧、愤怒和悲哀。对于演唱者来说,情绪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大。在演唱时,演唱者的情绪对其身体机能的协调统一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简单来讲就是声乐演唱者各个方面都非常好的情况下,如果心理情绪出现问题,就很难把握整个歌曲的情感方向,也就很难通过声乐的表演引起观众的共鸣,也就很难取得声乐演唱的成功。一个人的情绪对其心理素质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永远成为不了一个好的声乐演唱者。
2.3意识
影响心理素质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意识,简单来讲意识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声乐演唱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意识和潜意识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意识指的是人对大脑下达命令,带有明显的控制性和目的性;潜意识指的是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受大脑支配的意识类型[5]。例如,在声乐演唱练习中,人们刻意地避开曲目中较为难把握的部分,这就是有意识行为;但唱到动情处或唱到部分,将其顺利地完成则依赖于潜意识的作用。由此可见,声乐表演的成功是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人的意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控制的,潜意识则需要声乐演唱者刻苦地训练,将声乐演唱印入到脑子里,自主记忆;在碰到难把握的歌唱部分时,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逃避,多加练习。只有通过意识的不断锻炼,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3.不良心理素质的形成因素和危害
3.1不良心理素质形成原因
第一,诱使声乐演唱者形成不良心理素质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在演唱的过程中,自信心对于表演者来说是异常重要的。不自信的人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一旦情绪失控,就会直接影响声乐演唱者的歌唱水平发挥甚至导致演唱的失败。导致演唱者自信心缺失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演唱者对自身能力的质疑,这种质疑增加了演唱者的心理负担。时间久了,声乐演唱者就会越来越不自信,出现的状况也越来越多,造成了恶性循环,最终情绪失控,无法进行正常的声乐演唱。第二,诱使声乐演唱者形成不良心理素质的原因还包括精神过度紧张。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紧张情绪有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使其身体的各项机能达到最佳的水平来应对外界的一切问题,而过度紧张则会影响个人的发挥水平。面对众多的观众,很少有人不紧张,适度的紧张可以造成大脑皮层的兴奋,激发声乐演唱者的艺术表现能力;然而紧张到无法控制的人则无法正常地发挥自身的演唱水平,最终只能遗憾退场。第三,诱使声乐演唱者形成不良心理素质的原因还包括成败观念过重。关注成败是每个人的本能,如若声乐演唱者过分看重演唱的成败而不是演唱过程,就会因为自身的杂念太多,无法完美地诠释演唱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胜败乃兵家常事,声乐演唱者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次演出,以自己最佳的状态演绎每一首歌曲,这样才能心无杂念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2不良心理素质的危害
不良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导致声乐演唱失败。演唱的失败间接造成演唱者缺乏信心,越来越缺乏信心则会使得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产生紧张的情绪,愈发在乎演唱成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不良的心理素质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改善,将会使得声音演唱者失去对演唱的兴趣和热情,最终离开声乐演唱的舞台。
4.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首先要加强对声乐演唱者日常训练的重视,提高其自身演唱水平。众所周知,实力是自信心的保障,只有掌握演唱的各种技巧,才能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游刃有余,更好地展现自身,“艺高人胆大”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其次要学会控制,控制自身的情绪是人类生活的必修课。只有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保持适度的紧张,才能摒除杂念,专心于声乐演唱这个过程,才能真正做到用心唱歌,给观众展现最美的声乐演唱。控制情绪,很大一部分就是控制自身的紧张情绪,不要畏惧观众,要知道观众是来欣赏一场视觉盛宴而不是来挑剔歌唱者毛病的。最后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舞台实践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适应舞台,才能锻炼自身的勇气,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水平。初次登台者经常会出现心跳加速、忘词等情况,但是随着登台次数的增多,这种现象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加强演唱实践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
5.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声乐演唱实际上属于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声乐演唱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其技巧的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除了老师的指导之外还需要自身不懈地努力,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需品,它是演唱者声乐演唱的基础。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我们不放弃艰苦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信心,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紧张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掌控舞台节奏,最终走向胜利。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声乐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演唱水平的提高,实现声乐作品的完美呈现。
结语
一个人的个性、情绪和意识都会影响到声乐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如果处理不好声乐演唱者练习和演唱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很难完成一次完美的声乐演唱。不良的心理素质会给声乐演唱带来不可预估的麻烦,及时处理好演唱者的不良心理素质问题十分必要。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提高心理素质,为观众呈现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参考文献
[1]冯钢.论歌唱表演中紧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郑建飞.浅析声乐演唱中良好心理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5
[3]王晗晔.声乐演唱心理素质与咬字吐字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4]马蓉芳.如何提高声乐演唱者的心理素质[J].音乐时空,2015
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培养; 医务人员; 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意思逐步加强,医院高风险、高强度的特殊职业,导致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明显,直接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影响医疗工作质量。当前,加强医务人员优良心理素质的修养,是卫生系统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只有关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坚守救死扶伤宗旨,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
1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1.1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含义。
1.1.1素质。 素质是个体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行为规范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
1.1.2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挥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主要包括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与心理行为五个方面。
1.2 良好心理素质的积极意义。
1.2.1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现代医学证明,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因素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未来的成功,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
1.2.2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积极关心别人的意识。美国调查报告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二者是同等重要。日本航空企业在录用毕业生时,注重独立人格甚于学习成绩。医务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1.2.3良好心理素质是正确面对困难的关键。人生难免有很多困难,要敢于面对和克服,否则,将会受到诸多影响。美国《托萨世界报》报道说,据美国心理健康资料中心统计,近几年,美国产业界有关人员因在竞争中受到心理压力导致生产力下降,每年平均达180多亿美元的损失。可见,良好心理素质是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关键。
2当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和原因分析
当前医务人员心普遍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压力来自家庭生活因素的占55%,感觉工作压力重的占54%,资格考试难的占96%,与领导沟通压力大的占45%,环境因素占39%,社会压力63%。表现为积极应对压力的有75%,表现为消极应对的有25%。就其原因分析:一是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环境复杂、经常接受病人死亡的刺激是导致医务人员心理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二是救死扶伤的愿望与医疗水平发生冲突,从而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影响;三是医院突发事件多,作息时间没规律,使医务人员没有正常生活规律及睡眠习惯,容易产生烦躁、不满及身体不适感;四是恋爱、婚姻、经济困难等给医务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五是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影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这样必然会对医务人员产生愤怒和抑郁心理。
3培养医务人员健康心理素质思考与对策
3.1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健康意识。精神病学家麦灵格乐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其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 ,敏锐的智能 ,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气质。”因此 ,医务人员应长期的坚持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接受和制定自我保健措施。
3.2培养医务人员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 人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喜怒悲惧等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人需要积极的、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动力,使人充满生机;人也会体验焦虑、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它使人心灰意冷,沮丧消沉,若不妥善处理,可能严重危害身心。医务人员需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去锻炼高尚的道德感。
3.3培养医务人员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气质。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体魄健康的主要标志,它的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和谐。发展健康的人格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人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能力,为了每个个体生活的更快乐、更美好。因此 ,培养医务人员有积极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 ,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气质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气质可以在实践中发展和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的。医务人员应当培养自己勤奋求实、热情开朗、勇敢坚毅、耐心细致、刚柔相兼、宽容大度和诚实正直的良好气质,在医疗实践中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完成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于衡燕. 浅谈新时期医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 1999
[2]薛慧英,张,葛鑫,段励夫. 社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4 .
[3]戴迪. 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 2005 .
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内涵;结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4,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69-06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含义的具体化,它是心理健康量表制定、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及促进临床心理治疗的基础,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外心理学界数十年来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可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形容。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但迄今为止,学者们仍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的深入探讨,系统分析两者的关系,澄清两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测量工具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化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的现实价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4月)强调:“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弄清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都至关重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需要角度看,可为心理健康指标的确定及量表的编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化解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的众说纷纭,从而改善目前研究者们将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标准的心理品质混为一体的现状,建立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内涵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量指标和评价标准。从学科建设需要角度看,可以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开展相关问卷调查、追踪和实验研究,从而阐明两者的关系机制,“从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为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学科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各异,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其确定的依据不同、对“标准”把握的宽严尺度不同,而实际上这种方法论层面的差异可能隐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关系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心理健康标准本身的研究较多,对心理健康内涵与实质的探讨较少。心理素质研究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编制了不少心理素质问卷、对心理素质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但是其问卷、其研究往往没对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梳理,内涵结构混淆不清,两者相互混淆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有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则直接用心理健康的问卷来测试心理素质,只是将心理健康的概念换成了心理素质。这些均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为此,有学者就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可见,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两种关系的正确认识,是解决和真正回答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重要理论前提,对于该领域及其相关研究也至关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
(一)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和“健康”结合而成的复合概念,因此要从根本上分析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有必要分析其属概念健康及其本质。
关于健康这一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一种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状态”,这是至今为止应用最普遍的、认可度最高的健康概念。该定义认为:健康不仅包括个体健康,还包含群体健康(社会健康),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形成了三维立体的健康观,SRHMS等国内外知名健康量表也是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对健康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的。此外,我国学者在国外四维健康新概念的基础上也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包含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状态”,即除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外还包括道德健康。实际上道德健康也是社会健康的重要方面。
从上述关于健康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健康的本质是一种状态,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基本方面。作为健康的子概念和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本质上也应是一种状态,即一种完全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人口发展现代个体审美心理素质
“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这里的‘人’应该既指个体的人,也是指群体的人口;既涵盖了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涵盖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①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球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而人口发展的质量,即人口素质如何是人口能否科学发展、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最根本所在。据调查表明②: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我们更多地重视人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培训,而人的发展既包括提高人在现实社会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又包括实现人的权利和为人的权利实现创造条件,还包括培育和重塑现代人所必备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笔者以为,教育应对时代的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还是教学内容都应顺应时代而变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有良好心理素质、快速应变能力,以积极心态学习并对待风云变幻的外在环境、适应环境且能创造环境的高素质人才。
一、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
考察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过去的教育概念,主要是指成人一辈对儿童、少年、青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传递、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操熏陶这种社会现象。现在的教育概念是人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接受教育,即终身教育观。一方面,教育使人获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教育为人的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性。人们对客体的认识,譬如我们如何看待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种体验以及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待客体的情感,而我们的快乐或痛苦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以什么方式来对待和缓解矛盾或者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或者说当客观矛盾无法解决时,人应该怎样从精神层面正确认识矛盾的存在,怎样调整心态以达到内心冲突的平衡,都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审美“具有超越陈旧平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潜在力量”“审美特殊的表意实践可以颠覆日常性的压力和刻板,舒张人的情感需求,满足想象力的自由伸展。”③所以,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审美心理素质总是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紧密相关的。如果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话,那么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一个人的知识获取量可以有多有少,但一个人不能没有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
二、民族审美心理素质是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参照
不是所有的主体在面对客观对象或改造对象时都是以审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高级活动方式,需要特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对象,它们都是长期劳动、实践造就的”,④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产生或提高的。每一个个体都在相对的群体里(如民族)生存发展,受到特定群体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群体并找到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空间。特定群体的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并得以传承的那部分理念、意识、价值观往往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审美心理的典型特征,是社会进步、民族进步进程中的诗意化特征,是促使社会发展、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情感为中介来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整个人类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使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在人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将未知变为已知的时候,以共同情感为中介将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民族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地区的力量,使人们产生不畏惧未知、不惧怕未来的信心和对集体力量、自我力量的体验欣赏感,从而产生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的,这种认同感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形成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认识世界的审美方式。只有具备了审美认识现实的心理,人的精神才能超越现实,才能拥有迎接挑战、改变现实的激情。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能在一种积极状态下舒展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现实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三、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途径
1.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个体自我确证
“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着的概念,但任何一个“现代”的概念都包含了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等含义,“现代化的人”也应该是具备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精神的人。现代化的人必须体现人的观念和品格的现代化,必须体现现代人应具有的审美素质。
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说及人类学家对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告诉我们:从人的出现到人对自己的确证,人走上了一条对自身反省和思考的必由之路,当人通过某一中介(本质力量对象化后的物体)看到了人对人自身反省的过程,看到了人在自身的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过程中所有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全过程。于是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连同共时的情绪及其持久的情感全部成了人审视的对象。这对象被称为“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审视对象情感融合的过程就是美的体验过程,即审美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只有培养具备审美心理素质的人,特别是培养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审美现代性具有自身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它内在的反思性”,这种反思“不断地反衬出现存世界的黑暗和不公正,激励人们对美好的新世界的追求。”⑤所以培养人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首要的是培养人在反思中确证自己的能力,培养人实践中积极体验的心态。
2.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移情教育
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受教育者头脑中的有用信息。审美是个体从接受信息到输出有用信息的过程的中介。因为“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机制是移情,所谓移情即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上,主体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对象获得生命活力,此时意境便产生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又通过新生成的审美意境得以升华”。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可以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的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转第123页)(接第135页)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⑥
笔者以为,人的感性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感性特征。从人的社会化来看,任何人所能理解与获得的世界,只是与他们经验有关的有限的部分。虽然人的知识和经验有主要基于事物的传统性的,也有主要基于事物的现代性的,但现代人对事物的审美关注与其所认识的事物是不能割裂看待的。这就需要人的自身发展必须随着社会化进程而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正向轨迹,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我发展的轨迹。由于人们真正理解和消化的认识是和自己经验有关的,因而社会存在既对人的观念、意识产生影响,但又因为社会存在未能转化为人的经验时,人的认识又可能具有滞后性,即在文化变迁中出现“文化堕距”现象。正如在中国改革的初始阶段,有些人曾一度抱着观望的态度一样。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而然地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并不一定就能让受教育者获得感性领悟,移情教育是学生感性领悟的前提,需要强调的是移情教育不是哪一门或几门学科的事,而是各门学科教育、各类教育都应把握的原则。移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丰富个体的情感,提高个体的感性理性认识水平,感性理性认识水平越高,个体的审美心理素质越好。
3.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的教育,是个体审美心理培养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化有正向效应和负效应。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计划体制的消解,改变了社会个体许多传统的心理定式(依赖、服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利益的市场化调整,又使某些人面对竞争和市场伤害而无所适从。我们看到,一些社会成员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一些成员却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面对这种情况,整个社会应当表现出关爱,尤其是我们各级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地给予他们支持(物质的、精神的)。“执政为民”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实际要求。正如我们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不是仅仅给予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重塑他们的人格与自尊,重塑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与信念,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爱的教育应该是让个体体验到自尊的教育,是让人自强的教育,是给个体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发展空间的教育,也就是审美的教育。
结语
审美教育不是教育的某个环节,审美教育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将学习视为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会在自我发展进程中遭遇挫折时充满希望和信念;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并理解世界。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能促使个体顺应时代,充满想象,学会创造,学会合理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为个体参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空间。总而言之,就是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摆在艺术教育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注释:
①杨绪斌.人口发展的内涵与评价.中国人口网,2005.3.15.
②陈友华.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1.5http://
③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文学评论,2002.5.P48-53.
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篮球教练;素质结构;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07-02
篮球教练是运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训练运动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达到训练和比赛的目标。教练起着主导作用。教练的质量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合理性,是影响科学训练水平的主要因素,从而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表现。因此,提高教练的素养、素质结构优化已成为科学训练、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主要途径。“素质”一词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一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是指素养、品质、资质。人的素质的要素和结构,大致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一是身体素质(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二是心理素质(个性心理品质);三是社会文化素质。这三类素质结构是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篮球教练员素质的发展。
一、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它的发育发展状况,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等有重大影响。教练员的工作,既是呕心沥血的脑力劳动,更是一项艰辛备尝的体力劳动,其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着对其较为独特的身体素质要求。篮球教练员的身体素质是篮球教练员在身体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它是篮球教练员体质的反映,也是篮球教练员在训练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机体能力,具体表现为具有较好的体格、体能、运动能力、适应能力和精神状态。
二、心理素质
教练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训练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情绪状况。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练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惊慌,不窘迫,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球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达到更好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有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照顾和关爱运动员。只有教练和运动员产生广泛的心理相融,善于了解运动员的心态,掌握并应用相应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指导运动员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取得比赛的佳绩。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应尽量使运动员冷静,训练中忌发怒,甚至打骂运动员,作为教练要耐心地讲解和演示,才能赢得运动员的爱戴和尊重,和运动员建立积极的友谊,促进比赛。
三、社会文化素质
1.文化素质。教练员所需要的文化素质分为四个方面:(1)要知晓:体育史、创伤学、行为科学、“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基础知识、审美学。(2)应了解: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概论、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3)应掌握: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哲学、教育学、竞赛学、计算机、外语。(4)必须掌握:专项训练理论、专项技战术、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竞技体育管理、篮球竞赛规则、裁判法等。
2.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乃为人之本,是篮球教练员各项素质中的灵魂,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是提高各种素质的动力和源泉。教练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对运动员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分为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后者体现在四个方面:(1)把忠诚体育事业放在首位。(2)热爱运动员。(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支持,顾全大局。(4)学而不厌,勤于进取,为人师表,严于律已,严谨治学。
3.审美素质。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成为体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体质教育更加审美化了。这种审美化在篮球训练中主要表现为:在篮球施教环节中增加趣味性,如采取教学比赛、游戏性练习手段等,以唤起运动员的审美情感,建立良好的心理情境;在篮球训练环境中增强审美因素,如使自然空间整洁,服装器械新颖别致,色调明快,建筑物造型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并且有韵律和动感,以便引起运动员对运动的渴望和愉悦,提高运动训练的审美效果,进而提高训练效果。
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职业素质;职业技能
当前,素质教育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方面来说,为使学生能在毕业后很快适应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职业院校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力弱一些不要紧.关键是素质要好,比如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善于与人协作与沟通、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如何已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指标这当然并不能说明职业能力培养不重要.对职业素质的突出强调只是特定形势下的产物.学生在工作岗位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其职业能力水平但无疑职业素质是影响学生顺利就业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
所谓素质,就是指人在先天所拥有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其它文化知识、职业通用的能力、职业必备的人格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职业观念不强。是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好多学生临近毕业还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这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观念不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还只是重视考试的分数,重视是否挂科,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大学生求职过程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大学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有的缺乏工作的主人翁精神,如实习实训期间不爱护设备、工具,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亟需提高。最后,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待加强。据相关调查,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有些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不被社会认可,这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缺失造成的。有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用人单位所需求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如:大学生受“先择业,后就业”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上跳槽频繁,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就要走人,也给人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种种现象都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成为当今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的绊脚石,影响了大学生早日成才与成功。
三、加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措施
1.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学风的优劣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首先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如积极开展以理想、成才、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等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一些高水准的学术报告、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营造积极向上、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2.重视职业习惯养成教育
班级辅导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对学生的穿着、发型都要严格要求;在语言和行为举止方面,由于近年来,职校生源下降,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与职业相悖的行为习惯,这就更要求辅导员工作细致、全面、周到有序;如有些学生刚入学时,不带脏字不会说话,坐立行走很随便,为了使学生符合职业要求,可以通过班上建立语言文明积分制度的方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评比总结。这样使在这方面有不良习惯的同学处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下,一直坚持下去,以养成符合专业要求的良好习惯,谈吐文明,举止礼貌;总之,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把职业素养渗透到每一件事物中去,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职业习惯。
3.要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职业素质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他总是要通过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贯穿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始终。例如,我在进行汽车拆装实操考试中,把是否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是否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工具是否摆放整齐,是否注意工作卫生等都作为考核要求,这样学生在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在工作中应注意的职业素质。
4.重视开展第二课程活动,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因此,这种培训方式对培养大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提升职业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应紧紧围绕“拓展和提升职业化能力”的目标,开展多种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营。
5.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更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良好的师德等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分析当前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素质培养的措施,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破解职业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昆.《关于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2]罗杰.《职业技术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