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应对措施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会对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以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一、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2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教师的一项新的业务领域。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任。作为心理辅导员的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师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生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父母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渲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下降,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同时,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这个饭碗不放。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象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输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即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太矫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班主任 )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品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①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活动课和班会课上,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根据和谐原则制造乐学互助的活动课,班会课气氛;根据兴趣原则配合科任教师完成刺激兴奋点的巩固练习;根据成功原则,对不同程度学生担出不同训练目标等。

②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指导策略是:在低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具体到帮助安排课外学习学什么,如何学;在中高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可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可开展"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2,心灵沟通,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至胜法宝"。

其一,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总是擅长于利用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形式有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前者适合于学习方法的辅导;后者有助于全体参与解决某个情绪,行为问题。

其二,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从实践效果来看,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三,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班主任要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转换,就要求班主任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只有悦纳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纳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二)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知识亟待提高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首先,师范学校的心理课程须完善,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让每个师范生都有系统的知识和实践的机会,毕业须持证(现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上岗。其次,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理教育要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位教师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证学校多渠道的心理教育环境。再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3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悄悄地向人类走来,它正以立方级的速度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正因为如此,随之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将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的威胁,患“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增大。如网络黑客、网络婚恋、网络诱骗的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网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公害。目前,青少年的网络伦理非常淡薄,据《扬子晚报》报道,最近一项在上海部分中学做的调查显示,四成多学生崇拜黑客,三成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而据《北京青年报》日前报道,新疆乌鲁木齐警方日前侦破一起电脑黑客非法侵入攻击政府网站案件,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年仅17岁的在校学生。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呼吁家长和学校,更是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加强网德教育刻不容缓。

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当自由的空间,能尽情地翱翔于网络天地成为众多上网冲浪者登陆理由。我们应该发现,人在互联网上交流方式繁多,有OICQ聊天、E-MAIL交流、BBS版面活动以及网络游戏等。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确实很特别,有文字记载以来,甚至自史前时期人们所积累下来的人际交往规则,在这里很多已不能适应,比如说在网上说:“你是王小二吗?”回答者曰:“Y”。那个“Y”是E文的同意、首肯,还是骂人的方言,我们不得而知。还有诸如像表示再见的“886”,表达爱情的“521”,在加上许多网络上新定义的情绪符号代码。因为网络语言是易歧意的,电脑上的语言是数字、符号、文字的溶合体,所以需要你有如求证哥德巴赫猜想还难以求出正解的耐心,去领会其中ID猜想正解。所有这些,无非是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好奇-这是人性中最难以说清它是优是劣的特征。

网络交流中的这种语义不确定性,便产生另一相关弊端,即交流主体的不明确,就很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因为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在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很难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而在这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性达到了最大化。网络创造了虚拟的时空,它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它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网络中感觉性的互动性方式打开人们认识他人的新视窗。

但是,网络交往中由于交流信息的部分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可识别身份的“社会情景暗示”,人们只能从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文本去判断他人,因为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信息,人与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实的。缺少这种非语言行为暗示,信息的发出者很难通过信息表达某种情绪,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却较少得知对方准确的个性定位。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刚刚过十六岁的女中学生,在网上结识了他自称20岁的一名网上情人,在现实中见面,才发现此“情人”是已过40岁的中年妇女。

网络上的交往确实有积极的一面,网络的博大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流范围,加速了信息的滚动式传播,但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和自我辨识控制能力不强的自身特点,很容易走向消极的负面。随之产生了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当前社会出现的网络婚恋问题,这种网络的虚拟婚姻正对青少年的家庭模式传统观念造成冲击,正像著名心理学者黄剑在《“网络婚恋”的是与非》一文中指出:网络婚恋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婚恋方式,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念完全不同的新问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和法律问题,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的理性思考。

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还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学习压力增大,然而许多青少年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谈。那么,网络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便利场所,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在网络当中,能使人对自己的知觉结果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很容易产生新的价值观定位,从而有的人会把匿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作案场所”,也因此随之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

网络交往的巨大魅力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再受繁琐的条条框框限制,不再担心是被动地接受者,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孤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但网络交往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格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无穷乐趣,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网络为伍。他们安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几乎没有克制与约束,处于失控状态。这种心理迁移到现实中来会带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不良。

网络上有着各不相同的虚拟情境,当这些情境与现实发生重叠时,青少年会感到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12—20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Identity)与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的矛盾。当网络屏蔽了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他们会以为“网络之镜”中的他们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了方向,造成了青少年角色认同的混乱,不能理性地行使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大体上网络心理障碍往往分为两种: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和网络双重人格。具体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沉湎于游戏,依赖虚拟现实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的存在,或是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常常导致离开了网络以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丧失,出现角色混乱,反社会人格等偏差。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几年前的超级电脑病毒CIH,曾导致了几十万架电脑即时瘫痪,给电脑用户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制造这种可怕病毒的竟是一名平时表现良好、文质彬彬的台湾大学生。众多心理学者认为:网络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同时,无情地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引发了许多心理危机。

网络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在这个空间里不断地向前推进。然而,伴随而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网络的无序性,网络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在增大,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尽管我们面临了种种困难,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伦理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彷徨失措,更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所要做的是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去关注青少年在网络犯罪,去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我觉得目前可以从以下五点去做:第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占领网上思想的教育阵地,在网络上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二、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虽然目前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教育,但无论是从规模和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我们都还有很长地路要走;第三、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以及规范的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消极冲击;第四、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推动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秩序,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有学者还提出建立青少年心理在线咨询,通过网络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tlook Express E-mail等系统对客户实时或准时实地地提供心理指导、支持,进而达到增进用户心理健康、促进用户心理发展的过程。目前,在线心理咨询已在知识普及、情感疏导、职业发展、心理测量、青年成长、危机干预、学习指导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外社会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法国政府去年出台“校园网络规范”,规定学生如果以电子邮件散布诽谤、猥亵、骚扰、病毒等讯息,将会被取消使用帐号及校规处分,甚至可能要走上法庭。美国政府已成立了网络警察,并成功地破获了多宗网上案件,有效地打击了网络黑客的嚣张气焰;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我们国家出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已正式启动。该公约促使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年轻一代健康上网。

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地开展新时期下面临的新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勇于把理伦探讨后的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4

关键词:意象对话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再加上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造成很大的压力,他们经常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甚至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触目惊心的数字摆在面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和人们对心理辅导理解的偏差,使学校心理辅导难以有效地开展。如何进行高效的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经过作者多年的咨询和辅导经验,本文将介绍一个比较简易、有效并适合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应用的方法――意象对话技术。

一、意象对话技术的基本概念

意象(imagery),是指当前事物不存在时的一种心理表征,或是“某一个不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心理图画”。意象对话技术是朱建军博士在19世纪90年代初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自由联想技术、释梦技术、催眠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文化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深入来访者的潜意识的意象中调节和改变来访者的意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意象对话技术的基本原理

人类用图像思考先于文字思考,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发挥着作用[1]。朱建军博士认为,如果逻辑思维是“头脑的语言”,那么意象就是“心的语言”[2],也就是说,意象对话就是用“心的语言”进行对话。

意象对话的理论接受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但稍有变化。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压抑,个体不能自由地释放内心的本能冲动导致的。意象对话理论认为,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压抑和沉溺。每一个压抑和沉溺成为心理的一个结,内容相似的结会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更大的结,也叫“情结”。情结是心理能量的郁结,它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人们遵循它的指挥。如荣格所说:“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3]。心理障碍的出现就是因为有难以解开的心结,心理能量不能畅通地流动[2],也像中医所说的“痛则不通”。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是把情结提升到人格的表层,让它逐渐化解。意象对话技术是通过引导人们想象,把情结化为意象。此时,情结的能量便附在意象上。当意象发生改变时,能量也转移到新的意象上。意象对话技术就是通过调节意象来影响来访者的深层心理,从而改变心理状态的技术。

三、意象对话技术的特点

意象对话技术不同于其它的治疗技术,它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使用意象,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交流的。归纳起来,有如下4个特点:

1.意象对话是心理的X光

很多学生进入咨询室,对自己的问题却支支吾吾或言不由衷,尤其是关于自己身体发育的困惑、男女同学的关系等问题。使用一般的访谈方法,往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才能找到症结所在。使用意象对话技术诊断所需的时间短,而且更容易切中要害。例如仅仅“房子”这个简单的想象,基本上就可以反映出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重要冲突等许多内容。这时,意象对话实际上就是一种投射测验。

2.意象对话有利于减少阻抗

由于咨询师和来访者是通过意象进行交流,来访者未受过专业的训练,一般不知道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和咨询师的意图,咨询师也不用对来访者解释意象。这样可以在语言上绕开来访者的敏感话题,大大减少咨询中来访者的阻抗。例如用“昆虫与花朵”的想象,就可以知道来访者的问题是否与异性有关;用“照镜子”的想象就可以了解来访者对自身的真实评价。

3.不需要了解来访者的生活史

意象对话可以在不了解来访者的病史和生活史的情况下进行,因为用探测性意象可以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例如让一位男性来访者做“昆虫与花朵”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蜜蜂,飞向花朵,如果来访者报告花朵对蜜蜂有伤害性,就可以知道他对异性有恐惧感。

4.适用范围广

经过笔者多年的应用,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几乎都可以采用这个技术,它对青少年心理障碍、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都有较好的效果,特别适用于恐惧症和抑郁症。对身心疾病、性心理障碍等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意象对话的操作步骤

1.引入

对来访者简要说明意象对话技术方法后,便可以引入意象对话。对不同的来访者,引入有所不同。对小孩子,咨询师可以说:“我们做一个游戏,我说什么,你就想象什么,然后告诉我你想象出来的是什么。”对成年人,咨询师要先给来访者解释意象对话技术是一种心理学方法,他需要和咨询师一起做一些想象,这个过程可以反映他的一些心理,也可以调节情绪,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同时可以简单举例让来访者对此有初步的认识。

另外,要让来访者明白,应该根据咨询师的引导进行想象,不要刻意地、努力地想,暂时想不到也不用急,要放松地、慢慢地想,意象的出现应该是自动浮现的。想象的东西可以是很奇特的,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同时,想象中不要询问自己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免中断想象。

2.放松和想象

简单介绍之后,便可以使用放松技术让来访者放松,再进入想象。例如在意象对话中最常使用的“房子”的想象,“现在想象你走在一条路上,在路的一边有一所房子,你看见吗?那房子是什么样的?这个练习可以较好地了解来访者当时的心态。在意象对话中,起始意象有很多,咨询师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定。

如果来访者出现阻抗现象,有四种解决方法:(1)再向他解释意象对话对他的好处,该怎么做。(2)坚持。例如,鼓励来访者“你继续放松地等待,过一会你会看到的。”(3)辅想象。例如“房子”的想象,如果来访者想象中一片白,咨询师可以说那是雾,想象雾慢慢散去。(4)迂回。让他暂时想象别的东西,再引导他想回来。

3.分析意象

分析意象和引导想象可以同时进行。咨询师一般不需要向来访者分析其意象,只需自己通过分析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况。分析意象和释梦是一样的,来访者的意象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很多都是荣格所谓的“原始意象”。但分析意象,切不可对号入座,应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和想象的所有细节,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

4.诱导

通过最初的想象和分析,基本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况后,便可以进入诱导阶段。诱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要让来访者想象,咨询师只需语言诱导和聆听。另一种是咨询师作为想象里的一个角色,介入来访者的想象中。后一种方式效果更好,但对咨询师的要求更高。不论是哪一种方式,诱导的主要任务都是把来访者的消极意象转化为积极意象。转化的方式有四种:

(1)在现有基础上,改变其意象的特质。比如,想象把阴暗的房子变得明亮,心情也由忧郁转为明朗。

(2)改变其意象的内容。这是意象对话的重点之一。在意象中,咨询师可以改变某种事物或增加各种工具,以克服情景中的困难。比如陷在坑里,可以想象有绳子、梯子的帮助。

(3)重新对意象释义。重新释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首先,它认可来访者的观点,随后,给出一个新的解释,给来访者一个新的视角,以形成不同的观点,给意象赋予新的意义。

(4)重新组合来访者不同的意象。这代表着对心理能量重新配置。在朱建军博士看来,心理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坏东西”,任何表面上的“坏东西”都不过是配置不当而已。

5.强化

意象也是行为,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行为。一个新的行为模式要建立,需要多次重复这个新的行为;同样,一个新的意象要代替旧的意象,也需要多次在想象中改造旧的意象,形成新的意象。所以,布置意象作业是很重要的。但不要让来访者在没有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做危险的、恐惧程度大的意象练习。

6.学会区分想象和现实

意象对话技术实际上就像是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做梦的方法。来访者在“梦”里改造自己的“梦”,从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但要能把梦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带到现实中来,才是治疗的目的。对于沉浸在梦境中不愿醒来的来访者,咨询师还需要“梦醒”的技术。通常是用突然唤醒法,也就是在做意象时,突然让来访者睁开眼睛,并说出现在看到的是什么。

五、对意象对话技术的评价

法朗西斯・沃恩博士经多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意象对人生活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感觉、动觉、情感和概念层面的意象体验的程度,正是这种新的充分的体验使原有的内心体验有了转移性的力量,对维护心理健康和改善生理健康很有作用[1]。

意象对话技术只是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不是一个完整的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的心理疗法(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结合使用。如上所述,意象对话技术有一些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意象对话过程容易被中断;对咨询师的考验大等,对有些天马行空的来访者,要善于引导和把握。尤其是对于介入较多的咨询师,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量。当来访者想到极大恐惧的或危险的情景时,咨询师切不可乱了方寸,要镇定地给以正确地引导;如果咨询师乱了方寸,中断了想象或给予了不正确的引导,就会加深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给来访者造成伤害。

六、应用实例

个案:抑郁症的治疗

G,男,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有较严重的抑郁神经症。

想象:让他想象一座房子。他想到是老家的旧瓦房,家人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他进入房子后,地板上、凳子上、桌子上全是厚厚的灰尘,窗关着,玻璃很脏。房子里很暗,没有光线,里面墙壁的砖都破到凹凸不平了。

意象分析:“房子很久没人来过”、“窗户关着”代表心灵的孤独;房子里“厚厚的灰尘”、“很暗”代表内心非常抑郁;“里面墙壁的砖都破到凹凸不平”代表心灵沧桑,内心疲惫等等。

治疗方案:认知疗法+意象对话技术

作业:每天用20分钟,想象“打开窗户透透气”,并在想象中擦亮那座房子的玻璃,打扫房子,修补墙壁。

经过一周的治疗,来访者的情绪有了明显好转,失眠症状减轻了很多。继续治疗5次(每周一次)。结束治疗时,来访者感觉自己基本好转,表明就算有反复,自己也知道怎么做了。自评抑郁量表测试也进入正常范围。

参考文献:

[1] Frances E.Vanghan.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5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性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麦灵格尔(K.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音乐对感知、心理方面的各种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些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除了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和促进个性发展等功能外,还具有独特的心理治疗功能。

1.音乐能使人放松,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能使人放松的音乐是小于心跳的节奏、音乐节律变化较小的,音乐中包含弦乐、长笛、吉他等乐器,最好是旋律优美的协奏曲。音乐还可以促使个体分泌有益于放松的物质促进心理健康。音乐的旋律、速度、节奏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镇静、兴奋和降压等作用,且能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如萨克斯曲的《回家》、舒伯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音乐作品意境深远,让人从感伤中解脱出来,变得心情舒畅且充满自信。

2.音乐可以通过表达和释放被压抑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音乐起源于抒感、发泄情绪的需要。心理学家们认为,音乐提供的刺激使“本我”得到满足。当“本我”的需要得到满足时,能够消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使人产生快乐的情绪。

3.音乐可以通过促进人际关系维持心理健康。

我国心理学家佐斌(199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和社会的。”音乐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到聚合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祝福》、《祝你一路顺风》等歌曲,经常出现在毕业的联欢会或朋友饯行的告别会上。这些旋律,既能感动我们的内心,又能促进朋友之间的友情。

二、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有团结协作、自信心、表现力和创造力等三个方面。

1.团结协作。

歌曲合唱或器乐合奏的训练,不仅要求学生有严格规范的节奏、和谐的和声,用统一的状态(包括音色、音量、呼吸等)进行演唱和演奏,而且要表达出整齐、优美的音乐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向着同样的目标积极探索,并最终达成一致做法,从而完美展现音乐所需要表达的深层内容。所以合唱、合奏的教学实践能促进学生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心理素质的最佳方式。

2.自信心。

自信心是音乐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缺乏自信而不敢大胆表现自我的学生。音乐教师需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并且让学生充分获得情感体验,在各种互动中,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能力,心理素质就能得到提高,也会更加自信。再如,当学生在歌唱比赛中失利后,他(她)就会灰心丧气、难过流泪,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时,音乐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逆境中积累经验,重拾自信,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3.表现力和创造力。

当学生学会演唱或演奏一首音乐作品时,让他们更准确、生动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应从音乐的记忆力、动作模仿的观察力、音乐形象的想象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发散性思维的启发教学,让学生获得“二度创作”的表现心理素质。

此外,课外活动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外界的各种事物,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点,还使学生生活愉快,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积极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在音乐欣赏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欣赏经典的中国民乐,摆脱不良情绪。

音乐心理学家认为,从心理能量疏导的理论来看,先听心理情绪相同的音乐比先听心理情绪相反的音乐好一些。假如你心情沉重,则伤感的音乐能帮你化解心中的忧郁,因为心情的沉重或抑郁本质上都是一种心理能量的积郁,必须把它疏导和化解才好,所以和心理情绪相同的音乐是最有利于达到此目的的。当疏导完成之后,应该转而听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以免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

下面列举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民族音乐作品,如:失眠时,可以欣赏《平湖秋月》、《二泉映月》等;躁狂时可听一听《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心绪不定时听《春江花月夜》、《塞上曲》等;精神忧郁时欣赏《步步高》、《喜洋洋》等;神经衰弱可用《喜洋洋》、《瑶族舞曲》等音乐缓解;食欲不佳时,《欢乐舞曲》、《花好月圆》有助开胃;《娱乐升平》、《金蛇狂舞曲》等音乐可以振奋精神;《浏阳河》、《茉莉花》等歌曲则对老年人具有康复作用。除此之外,《雨打芭蕉》、《姑苏行》、《江南好》等音乐还可以降血压。

2.欣赏严谨的古典音乐,培养坚定的意志。

学生的内心往往都有崇拜的偶像,或崇拜其学、慕其才能,或敬佩其意志。在欣赏古典音乐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充分挖掘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在介绍贝多芬的作品时,不仅用他的音乐感染学生,而且用他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激励学生。可以说,象征着力量、意志、壮美、崇高精神的贝多芬音乐至今仍震撼人心。欣赏贝多芬的音乐,学生从《第三交响曲》中感受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从《第五交响曲》中获得在困境中站起来的勇气。

3.欣赏优秀的流行音乐,培养健康的情感。

优秀的流行音乐可以培养高中生健康情感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流行音乐本身就是情感性的音乐,绝大多数的流行音乐都是以抒感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高中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培养高中生健康情感的前提条件。第二,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如《同桌的你》、《青春》等,这些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释放他们的情感。第三,流行音乐形式丰富多样且朗朗上口。有些学生出于自尊或自信等原因,羞于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流行音乐则成了他们表情达意的方式。基于这三种原因,笔者认为流行音乐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康情感。

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及审美和艺术欣赏的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通俗易懂、赏心悦目的方式表达出来;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让不良的情绪得到调节;它还可以帮助自我实现,促进人格的完善。音乐如同绵绵春雨,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让荒芜变成美丽的花园;音乐如同徐徐清风,抚摸心灵的翅膀,伴随着心灵一路飞翔。让我们保持高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中,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佐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1994.

[2]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1版.

[3]周世斌,宫正.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和分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 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身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如今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1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1.2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3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2.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2.1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2.2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 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2.3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解决办法通常如下:①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②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③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④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3.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3.1.1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每个人无法选择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一个人出生后,就在家庭的环境中,受到家庭成员的职业、素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家庭风气、人际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一个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起点,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潜移默化之中而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多的,所以平时家长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

3.1.2 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力量,中学阶段既要为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思想基础,解决好思想、信念、道德、修养问题,又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迎接新挑战的各种能力,光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必要的补充,家长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力量。许多事实表明,重视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家长,学生学习成长比较健康。

3.1.3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的教育范围和更丰富的教育内容,可以全方位来培养人。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等形成起主要作用。而且,家庭教育在对中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等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

3.2 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以下几种不好的现象:一是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从而使得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导致的不良情况。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单纯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新信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录音、录像、网络等渗入到每个人,家庭。现在的孩子大都喜欢电视和网络,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家长关闭了心灵大门,而家长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有的家长视孩子为宝贝,特别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溺爱纵容,百依百顺,把小孩当作“小皇帝”;却苦于教子无方,感到为难困惑等等。

3.3 要想对学生的教育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从家庭着手。学校的存在不能减轻家庭的教育责任,相反,家庭通过正确地发挥它的主体性,才会提高学校存在的价值。因此,无论家庭、无论学校,都必须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现在,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由于受到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片面强调家长权威,“父母说了算”,要孩子绝对服从,棍棒代替教育,使小孩产生孤独感和压抑感,人为地扩大“代沟”,这不利子女的教育。现在的中学生独立性和自尊心都很强,他们需要人格的尊重,心灵的沟通,他们不是被“征服”的对象,家长必须摒弃专制的陈旧观念,掌握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意愿,相信孩子的能力,创造一个民主宽松、亲切和睦、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学生成绩不理想及行为不符合规范时,许多家长往往会因“恨铁不成钢”而采取种种极端措施,如打骂、冷处理等等。而大量事实表明,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家长应当冷静、耐心、主动地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特别是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失败的原因、错误的所在。然后与学生一起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身作则,尽量帮助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与此同时,也适当的采取一些合理的惩罚措施,以强化他们对错误的认识。学生很容易接受家长平等、民主、和谐的态度,这可以使学生感到家庭的温馨从而主动地和父母交流,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况,对自己进行更多针对自己问题的、有实效的教育。特别是对于成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从小由环境养成的品格习惯在以后的成人阶段很难改正,家长生活方式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有大成就的天才也莫不受到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的熏陶,才最终奠定他们成功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成功就得益于父亲对他的培养和父母的家庭教育对他的熏陶,成为一代伟人。

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恰当、有效,对中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中学生今后的成人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同家长们沟通,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对孩子们做好详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KH*2/3D〗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