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衔接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现状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观念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致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例如,部分家庭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正常实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以致他们对学生思想教育漠不关心、任其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形成孤僻和偏执的不良性格;部分家庭教育过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均无条件的满足,导致学生产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等等。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许多家庭教育的目标也存在着偏差。例如,部分家庭教育过分强调追逐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导致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甚至亲人的相处中均以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标准,使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部分家庭的教育方法同样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采用权威式的管教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引导教育,以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未能实现充分沟通和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实现充分的沟通和配合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不到三成的家长曾与高校辅导员或者教师有过沟通和交流,还有近三成的家长自学生步入大学以后就从未实施过任何管教措施。形成这样缺少沟通和配合的局面,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关联性较小,家庭教育无法对学生的思政政治素养形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忽略了与家庭的沟通和配合。另外一方面,家长也存在着错误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学生既然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就标志着学生已经成年,对于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属于高校的职责范围,家长无须进行过多参与。还有的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属于自己家庭的内部事务,不需要外人参与,这些错误的认识也直接阻碍了家庭与高校的沟通和配合。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2.1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双向沟通,从而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和配合。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集体或者个别的交流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在新生报到入学时或者每个学期期末,举办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在让家长了解学校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让学校了解和掌握家长对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互配合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家长实际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等事项。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搭建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例如,高校各个院系可以建立单独的官方网页,不仅能够对外展示学校风貌和信息,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学校各年级辅导员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家长qq群或微信群,实现实时与家长进行教育沟通等。
2.2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
高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也十分必要。一是,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是高校开展包括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在内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不仅要制定资金筹措制度,确保教育活动经费的充足,还应该制定资金使用制度,确保相关资金不被挪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招聘录用制度。严格制定招聘流程、录用标准以及任职资格等事项,确保教师和辅导员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家校教育合作理念和业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将家校教育合作作为考核教师和辅导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家校教育合作的开展。
2.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虽然我国以前在高校与家庭合作教育方面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只是倡导性质的措施,并不具备严格的约束力,学校和家长在是否实施、如何实施教育合作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选择空间,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鉴于此种形势,教育部门等相关机构有必要在调查研究当前家校教育合作实际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详细制定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方案,明确规定高校与家长各自实施家校教育合作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家校教育合作的法律化和规范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2
1.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长期以来在相当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心目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与学术活动相对立的行政活动。二是认为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的事情。三是认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虚不务实。
由于存在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致使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边缘化”倾向。
2.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与教职工的思想变化不相适应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职工面临着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前所未有的工作、精神和生活压力,不可避免地引起思想意识的变化,高校教职工思想复杂化、价值多元化、身心健康恶化,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通过研究,证明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趋严重就是例证,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内容已不能有效解决教职工思想上的问题,亟待创新和发展。
3.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与工作任务不适应
从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成看,大多数的工作者是其他专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员是以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者身份出现的,而并非是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与研究的人员,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却又更多地类似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少有直接的接触与联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队伍的构成形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
1.工作对象的人格复杂性
人格是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其内涵和要求发生变化,人格内省为精神,外显为行为。作为高校教职工,无论是站在讲台的专任教师,还是在管理岗位、服务窗口的行政管理、教辅服务人员,从育人的目标来看,都是育人之师,其职业特点的要求就需要他们具备高尚的人格。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教职工面临职称、学历、职位的压力,表现出紧张、焦虑、敏感以及现实的价值取向,教师出现多重人格、人格缺陷、人格障碍甚至人格分裂的情况。据教育部有关课题组对某省2292名教师的抽样调查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5.56 %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2.工作对象的差异性
高校教工群体结构若按照职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教学群体、管理群体、服务群体;若按照文化层次划分,可以分为高学历层次和一般学历层次。在职业结构划分中,教学群体作为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构成,该群体处于相对独立的封闭环境中工作,其群体特征是松散性和独立性,其个体成员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不强,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精神缺乏,其中高层次、高学历群体有较强的优越感和成就感,文人相轻,人际关系具有较大的张力。而作为高校行政人员的管理群体则因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有一定的人权、事权、财权,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较强,但却又因行政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特权思想和意识。对于高校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服务群体,则群体构成复杂,优越与自卑心理并重,心态矛盾。由于结构和层次的差异,其群体成员心理特点各不相同,使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差异性较大。
3.工作价值体现的传承性
从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体现来看,一方面是通过解决高校教职工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提升其精神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高校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即通过高校教职工的教育行为(显性教育)、教职工的思想(隐性教育)来传承和教育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培养德才兼备之人,需要有德才兼备之师。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最终通过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体现的,体现在传承于受教育者。
综上所述,通过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新形势下,针对加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必须以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措施来加以解决。
三、新时期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1.对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价值的再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劳动创造价值。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和方法
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要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重点,以培育健康人格为任务,通过人性化的交流,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一,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二,以健康人格培育为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其三,以人性化的交流为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3.建立和完善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教职工民意收集反馈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三是构建高校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各层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深入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甚至也会影响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走向。但与其他工作比如科研、教学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还是一种隐形的成效。比如通过研究我物化出了一种成果,或者改进了一种技术,甚至完善了一种理论,这都是看得见的:教学也是.通过教授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部分知识.学生能掌握或者不能掌握,甚至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完全可以量化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改变是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反映出来的,而且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说明这一定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快节奏、竞争压力大的社会中很容易被忽视,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而深挖这种不重视其实还是缺乏对思想教育的深入认识。
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展缓慢,岗位流动性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而且长时间一直未能获得有效的解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问题比较集中地反应在流动性比较大、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性较小、学历偏低几个方面。其中流动性较大主要体现在能够长时间坚持工作的人员比例较低,换岗率非常高,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专科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短于3年的占到38%,工作时间为4~8年的有29%,工作时间为9~15年的有22%,工作时间为在16年以上的仅有11%;本科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短于3年的占到24%,工作时间为4~8年的有31%,工作时间为9~15年的有24%,工作时间为在16年以上的仅有21%。相比较而言,本科学校的流动性稍小,专科学校流动性更大;再从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学历来看,专科学校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为12%,本科学校为27%;专科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人员专科学校的占到45%,比例非常高;再从专业背景来看,专科学校中有88%的都不是思想教育专业,本科学校中也达61%。由此可见,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问题非常突出,专科学校更为突出,因此,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迫在眉睫。
3.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开展方式流于形式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是学生,既然针对的是学生,那就不是比工作开展的时间长,还是开展的场面大,而是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吸收了多少。但目前我们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就事论事,有问题说问题,采取的方式也是以大规模的、上场面的会议居多。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认为,开会的规模越大效果就越好,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实际上,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丰富,想法也不乏个性,这种年龄、性别、认识、态度、脾气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着思想工作方式必须要有所区分,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的开展才最有效。如果不分对象,一味求场面地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只能是导致“上面大讲,下面小讲”、“台上热烈,台下沉闷”、“堂上唾沫横飞,堂下短信连连”、“台上激情昂扬,台下不以为然”等,更有甚者,台上做着思想工作,下面睡觉的、谈恋爱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新时期,教育环境在不断发展,教育方法必然也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大环境相接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法,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服务。其实,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依托新媒体搭建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QQ群、BBS、手机短信平台、个人主页等各种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和领会起来既方便,也容易接受。比如贵州省教育厅开展的“三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为主要内容的“三进”,让思想教育的途径真正的做到了形式多样化、平台丰富化,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做为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创新。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利用学生宿舍搭建社区思想教育工作平台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该校通过把学生公寓中党员、优秀团员宿舍挂牌,建立党员、优秀团员联系宿舍,通过对党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是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作用,在学生公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另外,增强师生沟通与交流,及时的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也非常有效。
2.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通过隐性额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定了学生的政治信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政治素质的提高。我们理应给于他们的工作以足够的认可,给于他们本人所付出的劳动予以足够的认可。而且,这种认可不仅是口头上的,还要包括物质上的,从生活、工作、继续教育等各方面给与足够的倾斜和支持,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比如通过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津贴,对那些长期坚持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工作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与肯定。或者也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职称评聘挂钩,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评聘职称的时候,减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的要求,把学生就业、思想方面工作的进步加进去。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完善思想教育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理论
一、实践概念的多维解读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改造自己,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而,实践一直是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古今中外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实践活动,阐释其内涵,形成了诸多的实践哲学派别。
(一)中西方传统哲学的实践内涵
早在哲学产生之前,许多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实践概念。但由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实践活动的本质,未能从直接现实性和自觉能动性的内在统一中把握实践,最终未能形成科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观。
1.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实践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从知行关系角度阐发对实践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中国最早的知行学说“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尚书·说命中》)经过孟子的知先行后,到荀子的行先知后。第二阶段是,是从荀子的行先知后,经过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再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第三个阶段,是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经过王夫之的“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发展到颜元的重习行、轻知识。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对实践即行的阐释,也突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知”对实践的引导作用。但是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的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直观的、笼统阐释实践概念。中国传统哲学对实践概念的解释往往从直观出发,把实践看作或者是主观精神的活动,或者是人的道德行为,缺少对概念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实践的内涵往往是笼统的,不可能真正揭示实践的内涵。同时,由于没有逻系统辑的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也没有真正阐释实践的作用,特别是对“知”的决定作用,没有科学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西方传统哲学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
实践概念是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先把实践内涵化,对实践概念做了初步的解释。德国古典哲学在继承古希腊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内涵的基础上,对实践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展,突出体现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概念中。
(1)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把实践加以明确系统提出的思想家,他的实践哲学“把人的实践提升到一种独立的科学领域”。
他对实践概念的本质规定主要在对人的活动的划分和学科分类中体现出来。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把人的活动划分为实践的、创制的与理论的三种。理论的活动为求知而求知,以探究万事万物的第一原理为目标。创制活动以制造产品为目的,主要指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行为。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求知的基础上伦理的行为和政治行为。就个人而言,实践的目的是使人富有德性,获取幸福;就公共领域而言,人的实践是政治的实践,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应当过集体的生活即城邦的生活。但无论在个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无论是伦理道德的实践还是政治生活的实践均以善为终极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有难以掩盖其光辉的本质,尤其是其人之为自己好的行为,有了重大的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乃至实践观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养料。但是他的实践观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实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理论本身的产物。
第二,实践的划分是有其缺陷的,过于注重人,注重人关于人的“善”的目的实现的过程,而轻其存在的基础———物质世界的生产。
(2)黑格尔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德国古典哲学继续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哲学体系。实践是黑格尔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黑格尔对实践内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批判继承前人的认识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认识,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他认为实践是对客体的改造,而且是物质性、创造性的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认识是历史性的突破,超越了前人的认识。同时,黑格尔还注意到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劳动,并且详细论述了内涵。最重要是黑格尔把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实践领域,用辩证法分析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科学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当然,黑格尔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尤其历史的局限性,表现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5
我国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深入。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国的文化建设虽然表面上正在加强,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而且还很严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抵触,甚至背道而驰,如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就是思想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地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在同种岗位上存在着学历高低不同所给的待遇和工资不同的现象。在校学生看到这种现象,便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除了自己的学习外,其他任何事情似乎都与自己毫不相干,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漠不关心,这对于今后社会中的合作性学习、合作性生活、合作性工作是不利的。
第二,现代学生缺乏吃苦精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家庭比较富裕,有些家庭甚至条件非常优越,使得这些家庭中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从来不需要考虑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事情。加上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这些孩子总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在学校里即使老师安排一些劳动任务,他们也会躲躲闪闪、毫不主动,哪怕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做,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必要动手,怕脏、怕累、怕苦。而吃苦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如果缺乏这种吃苦精神,那么未来社会将如何发展呢?
第三,迷恋网吧,精神空虚,道德垂丧。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遮羞的面纱,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很难让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就很容易产生在网络上特别自由、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且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做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入侵,侵犯知识产权,查阅黄色图片和点击黄色网站,散布反科学、伪科学以及对党和政府不满的信息等。网络已成为违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现象的新场所,以网络为对象和以网络为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出现。
第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现代学生中越来越突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财富,在人们的眼里,钱越多越好,越多越富有,有了钱什么都可以办到,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思想对青少年影响极大,有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事事与钱挂勾,如借钱要利息提供某种信息要给信息费,帮忙的事要开工钱等,这些思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道德不仅得不到提高,还会使学生品德越来越败坏,现代学生中的只图享受,不图奉献的思想,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影响。
第五,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与试验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但问题是市场经济以利益为目的,利益的驱动成为构成市场经济行为最原始的动因和最直接的动力。市场的这种功利性特征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更快地发展经济上,视经济发展为惟一目的,急功近利,忽视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设,使二者产生不同步、不协调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意识形态方面种种观念的更新。学校德育面对历史的变革,处在许多内在矛盾和外在冲突之中,其主要表现为:等价交换原则与奉献精神的冲突,经济效益与精神价值冲突,市场应变观与远大理想的冲突。
第六,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的错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交流,但沉于网络中的交流又是一种虚幻的交流,它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敲击键盘,我们往往不能知道似乎近在眼前的"聊天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而青少年也由于使用隐匿了部分或全部真实身份的"自我",孤独感逐渐膨胀,这种极度膨胀的自我中心定位扰乱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引起道德感的错位。这种不良的体验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和进步。
在网络交流中人们不受实际生活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和修正自己的品质和人格特点,这就促使一些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寻求满足。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下,个人的身份是虚拟的、想像的、多样的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削弱或失效了。上网者可以创造虚拟的人物角色,获得某种权利和认同感,使某些被压抑的个性得到释放。而这些青少年学生一旦回到现实社会中,就会产生心理错位,表现为敏感、警觉、掩饰、厌倦生活、自我评价低等。
三、出现思想政治问题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人说,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进了社会退三步。有人用公式5-2=0来概括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心灵发生扭曲,心里崇拜的偶像发生变化,形成畸形的价值观。
第二,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摇篮,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如何、是否施加正面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道德品质如何。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部分家长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家长素质不高,教育学生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管吃管住就是尽到家长的义务,至于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事了;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看作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渐渐形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行为特点,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效果。
第三,学校教育自身的不足。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在一片加强声中削弱了,在一片重视声中忽视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二是教育主体不明。三是德育内容不清,有的学校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德育内容。四是德育方法单一,这是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要弊端,只注重空洞的说教,不注重德育要求内华成为学生品质。五是德育合力不够,教师们各自为政,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天职,使得德育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四、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确立科研意识,加强德育研究,向科研要质量,应该成为一种观念。德育研究就是对实践的总结,通过反思,找出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把实践升华为理论。德育研究主要应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研究学生。包括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认识上的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出现反复的规律;同学与同学交往的特点;学生与老师交往的心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喜欢参加哪些活动有的学生为什么会孤僻、自卑;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少数学生闹恶作剧甚至报复老师的原因;学生被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学生欢迎什么样的老师;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何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开展工作等等。研究越深入,了解就越全面,方法就越有针对性。
二是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年级在内容上的不同安排;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如何根据学生的认识与接受能力分解德育内容,做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受感染;如何把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原则性的理论与要求具体化、生活化;如何选择和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等等。只有注重研究,才能避免成人化、走过场的倾向。
三是研究形式与方法。包括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讲道理,让学生在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乐于接受;如何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如何体现教学活动是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取得家长的配合与社会的支持;如何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磨练意志;如何表扬学生;如何让学生在集体中获得快乐,学会交往;如何营造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接受洗礼,经受锻炼等等。通过研究,找出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德育的形式与方法更有针对性。
(二)、优化德育队伍,实行全员育人
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作。可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学校就简单地认为这是政教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这样德育工作就是一个"打杂"的工作,抓抓安全、检查检查工作、处理处理违纪事件、一学期组织次把两次大型活动,如此而已,根本没有领悟到德育是"心"的教育,是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要把这个工作抓好抓实,学校必须实行"全员育人制",强化学校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职责。为此,学校管理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始终将德育工作真正摆到首位。作为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提高认识,在学生德育方面要做到"三破三改三立",即破除传统的重智轻德的观念,改变分数是惟一的评价标准,树立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破除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的观念,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孤军奋战"的格局,树立"德育无小事,育人我有责"的观念;破除教师对学生的"被动施教"的观念,改变那种"学校不布置,我就不行动,学生不出问题,就不找谈话"的做法,树立以人为本,主动施教的观念。真正强化师德建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抓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是教师。因此,抓好德育工作就必须抓好师德建设。学校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不断加大师德建设的工作力度,在师德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机制上进行不断改革,不断加大师德建设的工作力度,在师德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机制上进行不断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采取定期排查、随机走访、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服务本位"的转变。学校还应大力开展"练师功,铸师魂,树师表"、"十佳教师"、"师德标兵"、"我最喜欢的老师"等师德实践活动,塑造新型的教师群体形象,让每个教师都做《师德规范》的忠实实践者,做教书育人的忠实实施者。
(三)、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途径
德性,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生成,在感悟、体验中积累。因而,德育需要实践,需要活动,需要感悟。现代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德育内容只有成为学生的需要时,才能产生认知动机,才能形成内驱力,才能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对象性活动"。脱离学生需要的硬性灌输搞"假、大、空"只能引起学生反感,所以学校在安排具体活动时,必须坚持"小、近、实"的原则,小处着手强"养成",贴近生活觅"触点",立足于"实"求收效。
1、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设计活动内容时,一定要将大的主题细化为小的行动并形成序列。
2、确立好本校的德育基地,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充实德育内容,拓展德育空间。
3、形式多样地开展各项评比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我们不能只学远的榜样,"高、大、全"的榜样,也不能只学成人榜样,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就有许多榜样。树立典型就是为了带动大家。
4、随时捕捉德育点,利用新近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小见大"。某生竞赛获大奖了,可及时开展"向××同学学习"的活动;某同学拾金不昧就可及时利用广播、喜报等宣传;某些季节性传染病流行时,就开展"讲卫生,弃陋习"的教育活动。
(四)、建设校园文化,创设育人环境
造成不能忽视环境的育人功能。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感染、体会到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在一个非常整洁幽雅的环境里,为什么不敢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环境的约束力。走进一庄严、肃穆的环境,为什么不敢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环境的约束力。相反,在一个很不讲究、乱七八糟的环境里,没有约束力,没有感染力,所以也就很随便。如果一所学校窗户粘满尘土,走廊里痰迹斑斑,纸片随风乱飘,学生服饰不整,职工说话粗野,大体可以作出判断:管理不善。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
建设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人的精神面貌。服饰、衣着、打扮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风貌。校长能为教师做出榜样,教师能为学校做出榜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做人、做事就应该像老师那样。"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样子。"提高德育实效,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校长彬彬有礼,教师也会彬彬有礼,校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师也会责己严、待人宽。一方面是因为感染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校长能做到他就敢于去要求教师和学生。如果校长说话粗野,教师就可能不重视文明,这样就会传染学生。
二是环境文化。教师、设备是教育资源,校内的每一条路,每一株树,每一面墙,每一片草,每一枝花都是教育资源。卫生工作很好,环境非常优美,它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具有育人功能。因此,要重视卫生,重视绿化、美化环境,它是在熏陶、感染学生,是在育人。
三是舆论文化。让学生能看到报纸,听到广播。宿舍、教室、餐厅如何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在学校能听到世界,欣赏到世界与中国名著,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在这种舆论氛围中感染学生是必然的。舆论文化要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让他们喜闻乐见,愿意接受。有的学校草地旁挂着大牌子"严禁踩踏,违者罚款",学生照踩不误。为什么?有逆反心理,很反感。有的学校不这样写,他们写的是"谢谢你没有踩踏草皮",学生一看,觉得人家很尊重自己,不好意思再去踩踏。有一所学校校门口立着一块大牌子,写着"如果你不抽烟,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对客人是尊重,对学生是教育。小树上、花池边,也们写着"小树和你是朋友"、"小花向你问好"。学生觉得,又是朋友,又向你问好,怎么好意思去伤害它们呢?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6
[关键词]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优化
[DOI]10.13939/ki.zgsc.2016.41.176
1 前 言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方针和政策,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及形势等发生的持续性变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和理论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新的考验。[1]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及方式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2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及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院校自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来,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管理制度,配备了专门化的管理机构和教师队伍,工作成效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起步较晚、资源不充分的条件下能够得以顺利开展,且效果显著,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素质过硬的专门型人才。但有研究表明,部分高校受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及相应内部管理人员的影响,其管理机构的设置仍然不合理,没能够建成一套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2];除此之外,高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此同时,部分长期工作在教育管理一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具备专业化的理论水平及能力,其在推行国家及学校的相关政策方面力度不够,未能够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现代大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都与先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与他们从小所处的成长环境以及当前科技发展对其造成的客观影响密切相关。大部分的现代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个性突出,但都普遍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较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既不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工作成效展开有效的评估。
2.3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及大学生自身对思想素质的不重视,高校在开展“三观”教育方面受到的阻力较大,其政策不能顺利实施,教育管理队伍不健全,方法不得当,内容陈旧不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因而成效甚微;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取向偏离正确轨道,缺乏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严重背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整体要求。
2.4 网络环境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
现今社会已经是一个网络应用范围广、网络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网络环境在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信息传播也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方式。研究显示,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会诱发其发生道德失范和行为越轨现象,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及人格的塑造。[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网络工具的广泛应用打乱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步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及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
3 优化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举措
3.1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管理办法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以及保障其良好教育成效的重要基础。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空档和缺陷,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有研究表明,国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非常完善。国外的各级各类教育都是普遍立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有章可循[2],这就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借鉴应用。
3.2 加强对现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力度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频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加强与学校心理咨询教研室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定期举行心理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做到正确认识思想品质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育人员要共同商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心理档案,并以此作为今后评价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据。
3.3 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鉴于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方法不得当等问题,高校应当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外出学习,更新和掌握当前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人文气息和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新课程;同时,要大力引进理论素质过硬、实践组织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化高层次人才,切实将自身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此外,高校要高度重视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为辅导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从政策落实到生活保障,再到评优推荐及职称晋升,切实消除一线政治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3.4 充分认识并消除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当前,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的应用为教育双方都带来了便利,学生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便捷查询与运用,教师也通过网络平台及新媒介实现了与学生的更好沟通,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变得更加快捷。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欺诈的盛行以及虚拟世界的诱惑等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冲击。应充分认识并摒弃不良网络资源,通过社会实践和合理应用网络的实例,并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朝着完善自身品格、加强学习与应用的方向来正确应用网络资源及技术。
参考文献:
[1]樊泽民.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沿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3(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