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1

【关键词】山东;文化资源;旅游产业;问题及发展研究

随着中国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不断老化,同质化旅游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广大旅游爱好者越来越青睐于更具个性、更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于是文化旅游悄然兴起,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宠。

山东省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性,而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走文化旅游的道路也是山东旅游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文化旅游是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国外的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地位也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提高。如英国利用电影《哈利・波特》的热播,积极展开了对哈利・波特拍摄地旅游,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古堡文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各地区域文化才逐渐得到重视。80年代后期,我国大量的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大多是出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习俗的动机。

其次,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徐通过“从旅游看文化”和“从文化看旅游”两个相对角度的审视,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文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山东旅游产业的吸引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山东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影响。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深化文化元素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应用,是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于山东省旅游产业进行文化的深度开发,进行文化旅游建设是顺势应势的举措,也是山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出路和发展方向。本文从分析了山东旅游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从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提出可行性意见。

1.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大,文化旅游作为专业名词出现。但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未形成定论。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美国分会(USICOMOS)认为,文化旅游是由多种产品、多种体验构成的,它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因而其多样性也是必然的。

本文则倾向于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为旅游对象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旅游者通过各自的审美观和亲身体验,得到一种文化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很早就开始了,但都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认为凡能使旅游者生成旅游动力的,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使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物质,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侧重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侧重点在“文化”,广义上是关注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是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却正好相反,侧重点在于“旅游”,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问题等。但二者也有其内在联系,都是对旅游和文化的结合点的研究,旅游文化的研究对文化旅游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而文化旅游的现实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2.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2.1 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根据我们前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以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可利用程度的广泛性、必须性、可行性和可利用的程度不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将山东省文化旅游资源分为以下三大类。

(1)古代建筑文化资源。山东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俗独特,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文化。这些古建筑之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例如,济南长清孝堂山石祠、孔林、田齐王陵、曲阜的孔府、栖霞市的牟氏庄园等。山东处于中国北方和南方不同建筑风格的交汇处,因而在园林建筑上也体现了南北兼有的浑厚雄壮、精巧玲珑的齐鲁艺术风格。

(2)中外交汇的宗教文化资源。山东省的宗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中国四大宗教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山东省都有其文化载体分布,而且根据各种宗教文化兴建了各种特色的建筑和形成的各种文化遗址。如泰山经石峪、历城柳埠千佛崖造像、崂山、沂山、五峰山、昆嵛山、峄山、济南清真南大寺、青岛市区的基督教会等。

(3)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世人还称山东为“齐鲁文化之邦”。山东某些地方的特产造就了地方特有的风俗和习惯,如烟台的苹果、莱阳梨、菏泽牡丹、潍坊风筝等,都在当地形成了与之有关的风俗习惯。另外,具有山东特色的戏曲曲艺文化,如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吕剧等多达30多种。以上各种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域是相互交融的,这种交融促进了山东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并加强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

2.2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山东省旅游产业走了一条不断加快发展的道路,成为持续增长最快的产业,旅游收入已成为山东省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表1、表2来分析。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山东旅游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占GDP的比例都逐年增加,山东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随着山东旅游产业的不断提速,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十一五”是山东旅游业提速跨越的五年,不仅有了质的跨越,而且“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成为中国旅游业品牌打造的标杆范本。由此,山东的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逐渐成熟,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要素健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旅游产业体系。

(资料来源:《201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3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根据对三大类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可以提炼出以下问题。

2.3.1 山东省古代建筑类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开发虽然相对成熟,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进入管理有序、内涵丰富和可持续开发的成熟阶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开发中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虽然山东省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资源的文化积淀深厚,然而在各地的开发建设中,对这种文化深积的挖掘不足造成了开发的深度不够,有些旅游区资源仅仅依托资源本身有形的物质进行产品开发,而缺乏一些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包装,缺乏精品意识,造成了一些传统建筑、古迹类旅游产品呈现出老化现象。例如,曲阜的“六艺城”的开发,由于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开发比较粗糙,只有冷冰冰的建筑,而没有对“六艺”文化的深层挖掘,游人的可感受性与可参与性差,文化品味不足,这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是很不符合的。

(2)开发中缺乏保护性措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古建筑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物,它的保护需要适时地对其进行修缮,但修缮工作中的粗制滥造,对古建筑的整体构造造成重大影响与破坏。比如,建于1964年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中国南方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有着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在进行修缮工作时,无充分根据地“复原”其外观,建筑内外的油饰掩盖了原有古老的彩画和历时千年形成的木材表面的色泽质感,完全丧失了其“饱经沧桑”的历史面貌,以致外国专家在参观时都不相信它们是历时千年以上的建筑物。

(3)山东省文物古迹的管理体制混乱。山东省大部分县市的文物古迹管理往往分属旅游、文物及建设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各地文物部门虽然是文物的直接管理部门,但它同时又受到地方政府的领导,而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往往随意变更文物的管理权,把文物交由旅游部门来管理,而旅游部门并不十分熟悉文物的保护工作,往往造成严重后果。例如,2000年发生的曲阜的“水洗孔庙”事件,便是这样造成的。

2.3.2 山东省宗教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越来越重视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主要概括了以下几点:

(1)对宗教文化的挖掘程度低。宗教文化与旅游活动之间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内容单调肤浅,宗教中启迪智慧、呼唤道德以及重塑人生价值等功能被挖掘的程度很低,没有展示出其精神层次的价值。总体来看,山东省宗教旅游还处于较低的开发层次上,尚未进入深层、可持续开发的阶段,很难令游客满意。

(2)旅游的开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往往选择在安静的深山老林,目的就是为了脱离世俗,避免外人的干涉。而旅游开发的目的正好与此相反,这样,宗教与旅游就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山东省内众多的宗教活动场所,已经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其接待人数不断增加,而宗教场所宁静的环境与纯朴的风气也慢慢消失。

(3)部分宗教场所存在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宗教信徒参与旅游经济活动,虽能从经济上改善信徒们的生活条件,但却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宗教本身的纯洁性。随着各地宗教旅游的开发与兴起,一些宗教景观地开始从事高价卖香火、兜售纪念品,甚至从事“算命”等非法活动,有的地方还存在强拉或诱导游客花大钱烧高香现等象,扰乱了宗教旅游场所秩序,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宗教本身的庄严性、神圣性

(4)宗教旅游中的导游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对其误读和歪曲,则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山东省的宗教旅游之地,还不具备专业的导游队伍。导游对宗教的哲学思想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只能简单地介绍各种建筑、文物、遗址的历史传说,而不能进一步阐述宗教的内涵,更加不能引导游客进行着理性思考,无法向游客传播宗教博大精深的智慧。通过开展宗教专题旅游培训,增强导游人员宗教文化知识,才能针对不同的客人采取正确的接待方案,这对树立良好的宗教旅游观念有重要意义,也才在最大程度地促进山东省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3 山东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与问题,妨碍了民俗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东很多富有竞争力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对外竞争力不强。例如,南方的苏州、扬州等地,运河文化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山东的运河民俗旅游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他们。水体污染、经费不足等众多因素制约了运河民俗旅游的发展,也使相当数量的运河文化遗迹得不到有效保护。又如,山东省是水浒文化的源头,但中央电视台却把《水浒传》拍摄基地选在无锡,无锡的“水浒城”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而扬名,而且,在各种旅游产品推介会上,无锡都打出了以武大郎、潘金莲等水浒人物为代表的水浒牌,源源不断的客流随之而来。而山东省却没有把握住机会,浪费了这一民俗旅游资源。

(2)民俗旅游节庆出现了“千人一面”的不良竞争现象。很多景点的庙会、灯会等的旅游活动大同小异,大多是一些类似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活、歌舞表演等,同质化的不良竞争导致了很多问题,甚至造成多败俱伤。例如,济南的春节民俗文化旅游庙会和趵突泉灯会,两大旅游活动都大打民俗牌,展卖的传统小吃、手工艺品以及民间艺术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分流了不少游客,两大名胜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两者黄金周的收入都没有大的作为。

(3)开发格调低俗,甚至把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有些旅游从业者不去尽力展现民俗的真、善、美,而是刻意追求原始、落后和愚昧,回避精华,偏爱糟粕,专门把一些已经被社会扬弃的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展示给旅游者。有些旅游从业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打着一切为了旅游者的旗号,不择手段地策划与开发不健康的民俗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刻意把质朴、高尚的民俗庸俗化,最终转变成圈钱的工具。甚至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误导旅游者。

3.山东文化旅游资源三大主要类型的深度开发对策

3.1 山东省古代建筑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开发策略。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古建和文物古迹的文化韵味。追求文化底蕴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提高其文化韵味。山东省古代建筑类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就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则是深入挖掘古建和文物古迹文化韵味的关键所在。与孔子有关的修学、养生、饮食、服饰及生活习俗等旅游项目都是应该重点推出的,而齐鲁文化中的运河文化、齐文化等支脉,都应当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依托它们所积淀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进行相关的深入挖掘,从而提升整个山东省古代建筑旅游产品的文化韵味。

(2)对古代建筑及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处理好修缮与保护的关系。鉴于在修缮历史建筑中出现的问题,梁思成教授在1964年曾撰文精辟地提出维修历史建筑应以“整旧如旧”为原则。他认为要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尽量低调处理人为的干预。主张在建筑遗产面前,尽可能弱化在修缮时所不得不加上去的内容和修缮的痕迹,使之只起陪衬作用,以凸显古建筑本身“饱经沧桑”的历史风貌。而他主张的修缮古建筑应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的规则,经过长期的实践应当成为我们维修古建筑的共同准则。

(3)建立有序的、高效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在旅游行业管理中,要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旅游行政部门应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将建筑、古迹类旅游资源的所有、管理权与开发经营权分离,行政管理机构要严格审批建筑、古迹类旅游开发项目,应保证任何开发项目都必须经过各级专家学者严格的科学论证和验收,而旅游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带有事业色彩的古迹旅游景点要迅速完成向现代旅游企业的过渡。简言之,就是理顺山东省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动员各部门的力量,综合开发山东和建筑、古迹类旅游产品。

3.2 山东省宗教旅游开发对策

如何正确处理好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促进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旅游界、宗教界人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1)要大力弘扬有积极意义的传统宗教文化。弘扬有积极意义的宗教传统文化,是促进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佛教文化中宣扬“报佛祖恩、报国君恩、报师父恩、报双亲恩”的四报理论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对今天提倡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道教养生和健身的理念,对今天的人们也是一种需求。

(2)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宗教旅游的文化内涵。宗教旅游,不能单单理解为到宗教旅游地观光这一表层的观光性旅游,宗教旅游的魅力,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哲理性、道德观,还有宗教建筑文化,宗教音乐,仪式,宗教区民俗活动等多种来源。只有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充实宗教旅游内容,提高品位,重视软项目的综合化开发运作,采用“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综合性活动才是发展宗教旅游之意,维护客源之本。

(3)把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宗教文化圣地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可将宗教文化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尽量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增强组合性旅游的整体吸引力。例如,佛教与茶道的结合,道教与武术的结合,道教与气功、养生的结合,佛教与书法、绘画艺术的结合等形式,从而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进而提升宗教旅游文化的品位。

3.3 山东民俗旅游的开发对策

民俗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山东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坚决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使山东省民俗旅游健康、快速的得到发展。

(1)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扼制低格调,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2

关键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凤翔木版年画

文化旅游资源是相对于文化旅游来说的概念,而文化旅游则是旅游产业深层次开发以及因游客旅游时尚改变所诞生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文化旅游具体可以分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而对本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能够让旅游者感受到本地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其文化旅游资源诞生于本地悠久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存特点鲜明,这类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历史性、艺术性、多样性等共同特征。

一、凤翔木版年画的沿革

年画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贴年画的蓬勃兴起可以追溯到宋代,该时期木版年画的样式基本定型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凤翔木版年画主要产自凤翔城东南的南肖里村,根据当地村志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南肖里村就有大量手艺人从事木版年画的生产工作,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该村的木版年画已经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格局,除了个体生产外,还出现了集体合作生产的作坊。工艺主要是印刷和手绘相结合(线稿印刷手绘施彩)。到了嘉庆、道光年前,出现了外村人到南肖里村学习模板制作手艺的现象,当地手艺人也学习别的地区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生产。凤翔木版年画凭借着其良好的声誉很快就成为垄断西北的影响力巨大的民间艺术品。到了清末民初,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据有关资料表明,该时期凤翔木版年画的生产量达到了每年四百多万张,产品大多销往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南等地区,真正实现了区域知名品牌效应。如今,凤翔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凤翔年画濒于灭绝。

改革开放之后,民间文化传统得到复苏,年画作为春节民间最大的民俗消费品,几乎家家必备。木版年画由于在民间需求量巨大,因此要求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易于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八十年代初,南肖里村又出现了多个家庭开始从事现代木板年画生产,并在此基础上一些手艺人组成了凤翔年画研究会,为木版年画的复兴和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但是随着机械水平的不断发展,机械印刷的年画产品进入市场,这些年画由于印刷成本低,色彩鲜艳且不易掉色的特点,很快占领民间年画市场。而手工生产的年画由于价格相对较高、色彩较暗、不耐侵蚀等原因很难被现代老百姓所接受,当前民间艺人凭借一己之力很难恢复宋明时代木版年画在民间的地位,木板年画行业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向的发展。

二、凤翔木版年画综合开发策略探讨

(一)凸显文化产品的地域特色

近年来,凤翔木版年画已经走出凤翔,走出中国,并不断地走向世界艺术殿堂。对于许多来凤翔旅游的收藏家而言,具有地域性和民间性特点的凤翔木版年画的内容、色彩、图案都是最好的收藏品之一。以往的凤翔木版年画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外地人或外国人,并且均是以套色的版画形式来进行销售的,而凤翔乃至周边的人早已不再将其作为节日装饰品。其价格也相对较高,售价大都达到了两三千元以上乃至更高,因而普通游客或者市民是很难购买进行收藏的。所以,在制造以凤翔木版年画为主题的产品时,不仅需要制作以往的套色版画形式,同时应当注重木版年画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和拓展。

(二)丰富旅游商品的形式和种类

作为一种综合型的大众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满足游客求美、求知、求新为愿望的文化之一,而旅游产品恰好契合了这一点。通常情况下,旅游商品的销售量和其种类、形式等有着十分明显的关系,种类越多,形式越丰富,其销量也会越多,经济效益也越显著,旅游商品的开发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凤翔木版年画已经诞生了五百多年,其内容十分丰富,画面也非常优美,虽然目前开发的相关产品数量还较少,但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陕西旅游文化的发掘和发展,进入陕西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这为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此,凤翔木版年画不应再是只能贴在墙上的平面图画,应当逐渐走向立体化,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才会喜欢和拥有它。

(三)凤翔木版年画的经营策略

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销售必然需要一定的策略,例如绵竹木版年画如何充分利用开发和旅游来构建自己的产业链,是值得凤翔年画借鉴的。许多民间画舫,如古艺轩、乡风、三彩画舫等,将年画艺术融入到许多现代产品中,这便衍生出许多具有绵竹特色文化内涵的土特产,使得绵竹年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艺术品。这仅仅是嫁接方法中的一种,对于凤翔木版年画,可以广泛汲取旅游营销学的一些方法策略,诸如:

1、静物经营法。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以某种物化产品作为载体体现出来。如采用建立凤翔木版年画博物馆的方式将凤翔木版年画用静态展览方式体现出来。

2、提升经营法。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凤翔木版年画若只是常年固守其原有的文化内涵,而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那么最终会失去生命活力,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其文化内涵,才能使其衍生产品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或者提升,从而使其一直处于繁荣时期。

3、参与经营法。将民俗文化中,适于参与的部分提炼出来,设计成老少皆宜的民俗旅游产品。传统的资源导向式的开发模式往往忽视游客体验,从而使产品供需错位,产品趋同问题突出。在体验经济时代下,对各种旅游产品进行体验式开发是大势所趋,人们对不同区域的文化充满兴趣,认知、体验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和追求。可以在凤翔木版年画博物馆或者南肖里村当地建立游客体验中心,让游客参与到木版年画的起稿、贴版甚至刻版、印刷、上色等制作过程中去。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3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66-04

Research on Township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Industry Convergence Angle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LIU Dong

(Institute of Arts , 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053000,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the methods,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ownship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was analyzed.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the loc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wnship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强调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以提升城镇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内涵为中心,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了文化创意和观光旅游的双重特征,其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和文化内涵将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重点分析乡镇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途径、意义和作用,以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作为实例,探讨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以期为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框架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优势资源的交叉融合实现相互渗透,建立新的产业链,从而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或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2]。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整体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化,传统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正逐渐被技术革新所削弱,只有不断引进、吸收、整合、优化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和商业理念,并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转化为企业新的增长点,才能不断提升整个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创意为发散点,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又能为地方旅游增添新的内涵和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补性融合,扩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影响能力,形成全新的产业模式。追本溯源,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是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它是地方特色资源、经济、文化和技术等优势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综合产物,能够与传统产业融合,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将地方文化进行整体包装,形成文化创意产品,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准,符合国家政策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基于旅游产业的融合性和辐射面,以文化特色为轴线,将地方传统优势工业、农业、商业、地产以及人文景观进行有效整合,可形成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新型旅游架构,给旅游者以不同的体验,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以文化旅游产业园为例,特色文化为先导可以丰富整个旅游园区的内涵,奠定旅游产品的文化基调,打造园区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提高整个园区的客流量,以达到聚集人气的效果;丰富的客流量又可为当地房地产行业和传统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协同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地方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3]。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应做好优势资源的高质量整合,夯实旅游园区的文化基础,同时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将文化融入到相关行业和产品中,并纳入整体规划,从而形成产业链。

1.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

文化旅游产业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通过旅游项目拓展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其成功的根本就在于整合文化与经济产业的能力。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不断创新,最终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不同产业由于自身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由于与旅游产业关联方式的不同,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途径也各有差异。一般而言,资源整合渠道主要包括资源优势整合、技术优势整合、功能优势整合以及市场优势整合[2]。

不同产业的资源优势各异,基于资源优势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能够使文化旅游产品更加全面,如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整合等。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市场是受供求关系所决定,不同产业或产品具有不同的市场调动功能,整合不同市场的旅游资源能够使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民俗文化节与地方旅游产业结合等。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而旅游产品的创新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产品能够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元素,它的引入和融合能够给旅游业带来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投入,更需要其他资源的不断投入,发挥不同产业之间的连带与协调作用,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以面成片,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产业。

1.3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

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可以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精神价值3个方面来衡量。了解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首先追求物质享受,在满足物质需求后会进一步加大对于精神产品的渴求。文化旅游产品融合了传统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同时借助地方民俗文化对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不同层次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如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地方文化,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最短缺的不是工业产品,而是生态环境和精神解放,需要和谐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文化旅游业另一个重要效用就是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将传统农业、工业纳入到旅游产业中,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环,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都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实现旅游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的共赢。只有将当地传统产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地方乡镇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和流转,才能够持续带动地方相关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地方乡镇及其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

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路径

中国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产业园,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内城镇旅游多集中在休闲和观光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各种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文化类旅游产品投资较少,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呈现以资源为导向、各自为政的状况,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乡土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大大影响了小城镇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区域内各景区之间产品开发缺乏协调与联系,开发建设分工不明,竞争多、协作少,没有形成多样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和综合开发优势,从而导致产品类型重复,特色不明显。本研究以周窝音乐小镇的发展为例,剖析我国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路径。

2.1 以文化为主线,注重发展方式的协同融合

融合文化创意元素、充分调动旅游资源的整合效用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文化特色的主线,围绕文化创意开发合适的旅游产品,以丰富的产品和文化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明确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交叉点、产品的交会点以及产业的互动点,寻找到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与策略,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立体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脱离传统旅游业的单维性[3]。周窝音乐小镇隶属于河北省武强县,是我国西洋乐器的重要生产基地,其制造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开发建设周窝音乐小镇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投资方尊重现有民居的历史价值,保留小街小巷风貌,依旧建旧、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风味和形式,彰显北方民居特色。同时,将音乐融入到整个旅游产业园区中,依托周窝乐器产业良好的基础,以拓宽延伸产业链方式实施“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了德国GEWA和北京璐德文化艺术中心两家知名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对墙体立面、重要设施、村镇夜景、街角节点等地方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将都统一在以乐器、音乐为主题的符号中,着力突出了乐器制造的产业特色,让人们体验、享受独特的乐器文化。

2.2 联合周边产业链,有效整合不同产业资源

产业融合的实质是通过优势资源替代或互补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的整合开发中应充分调动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文化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以乡镇文化作为特色,将文化元素融入传统农业和工业,创新原有产品体系,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图1),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的产品形式,拉长整个产业链。在联合周边产业时,要有整体思维才能够充分调动其他产业的积极性,通过整体宣传、整体开发、整体促销等统一手段将产品的开发、发展和销售纳入旅游业发展的系统中,与文化特色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整个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应以旅游资源为纽带,以主题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路线,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档次,打造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周窝音乐小镇的建设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将本土居民分期分批迁出,将原有民居统一包装,建设了以各类乐器展览功能为主的博物馆16个,以各类商业经营功能为主的门店80余个,以餐饮住宿功能为主的旅社200余个。同时,结合乐器之乡、木版年画发源地的特点,打造一座民风古朴、原汁原味,集吃、住、行、娱、购、游一体的旅游景点。同时,周窝音乐小镇还创办了全国最大的麦田音乐节,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狂欢,将音乐制造、音乐旅游、音乐演绎完美结合,借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

2.3 协调统筹,完善和提高相关配套保障机制

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政府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当加强协调配合职能,形成相互协同、相互搭台的保障机制,做好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4]。由于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到多个产业和政府部门,这要求当地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联合协作机制,共同确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讨论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共同筹划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工作,使其在思路、目标、措施、步骤和产品开发的类别设计、时间安排、空间布局等方面能够有机结合和有效配合。周窝音乐小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政府部门的直接协调统筹,形成了统一的发展思路,保持一致的发展步调,使乐器产业、音乐文化节以及生态农业能够协调统一发展。另外,当地政府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原有民居的保护,通过租赁的形式与当地居民达成协议,将小镇民居转租给音乐人,将现代音乐文化与周窝传统音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发散点,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文化创意特色和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从根本上摆脱了产业的单一性和旅游业的片面性。产业功能范围不断拓宽,形成了相互渗透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各个层次的需求,为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3 地方乡镇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所融合的资源范围越来越广,一方面使旅游业边界更加模糊,另一方面也使旅游业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庞大产业群体。在发展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地区现有资源,结合国家宏观政策,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 统筹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行业联动协调机制

多头领导是管理中的大忌,也是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涉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传统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干预,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出产业融合效应[5]。目前,我国打造文化旅游概念的乡镇不在少数,但资源整合不到位,分管部门各行其道,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统一部署,建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旅游、工业、经济、城建等协调机制,制定符合产业大局的整体方案,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3.2 挖掘乡镇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含量

无论产品形式和商业模式如何变化,归根结底,文化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挖掘乡镇特色文化的途径非常广泛,包括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产品开发等。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国际旅游大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要求加强对旅游规划的重视,更多地引入国际或国内先进文化元素,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体验;重视对旅游产品的细节开发,确保旅游项目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提升旅游者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发挥产品创新效用;不断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意含量,提升旅游产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3.3 创新商业模式

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好的商业模式也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影响着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弄清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制定商业模式的关键,只有相关产业都能够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分享收益,旅游产业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商业模式可以参考国际上成功项目的开发模式,针对大型主体旅游项目,应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专长,由专业文化公司、大型旅游投资集团、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投资组建成立项目制股份公司,综合运营产业园项目,实现创意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合作共赢。同时可以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边界,推动项目执行的积极性。

3.4 重视旅游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

配套设施及服务质量是制约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主要包括创意园区、大型文体活动、创意建造以及大型展览等观光旅游和体验旅游,这对地方旅游产业的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旅游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必须能够有相应的条件让旅游者获取更好的体验[5]。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横跨多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当不断开拓思路,促进文化产业向旅游业和传统产业延伸。

4 小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中心日益向大中城市聚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经济改革、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而地方乡镇在此轮发展过程中则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这不仅体现在经济资源的不断流失,还有人力资源的持续输出,乡镇后续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道路,更是地方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从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地方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文建,陈 琳.产业融合框架下的农业旅游新内涵与新形态[J].旅游论坛,2009,2(5):704-708,716.

[2] 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2012(5):152-160.

[3] 黄细嘉,周 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4

[关键词]旅游资源 资源整合 江门

江门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毗邻港澳,下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以及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总人口420万。江门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江门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拥有7处国家4A级旅游区(圭峰山风景区、开平碉楼与村落、金山温泉、锦江温泉、古兜温泉、川岛旅游区、富都温泉区),为全省第二位,仅次于广州;两处国家森林公园(圭峰山森林公园和北峰山森林公园);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和开平碉楼);一处国家地热地质公园(恩平温泉);两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新会天马现代农业基地、台山国华台电)等,在空间分布上点面结合,已形成群体和规模效应。

一、江门旅游资源整合概况

近年来,江门旅游资源整合出现新的特征,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助推器的作用。

1.旅游资源整合有新成效

江门依据全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重点推进了旅游区资源的整合,逐步提高资源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中心,开发和启动赤坎“洋”古镇风情游,丰富碉楼旅游区的活动内容。以恩平为中心,整合全市九大温泉资源,各铸特色,形成省内最具特色的温泉度假区。以川岛为中心,整合台山市沿海旅游资源,打造广东省最具特色的海岛(海滨)度假区。分别以小鸟天堂、银洲湖和古劳水乡为中心,建设三个各具特色的生态湿地游览区。分别以圭峰山、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雁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中心,建设三个各具特色的森林度假区。以陈白沙、梁启超、陈垣、司徒美堂、陈宜禧、周文雍、冯如、李铁夫等名人故居为重点,积极建设名人文化旅游区。以崖门古战场及周围古村落为中心,挖掘整理南宋在崖门抗元的古战场、崖山祠等文化遗迹。以玉台寺、紫云观、方济各教堂、叱石观音庙为中心,积极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区。

2.旅游资源品牌打造有新举措

一是抓住“世遗”优势,打造文化之旅。借助世遗品牌,整体推介五邑特色文化游,其中包括开平碉楼、赤坎古镇、古战场、举人村、梁启超故居等人文古迹,五邑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突显。

二是利用自然资源,打造休闲之旅。充分挖掘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鸟天堂湿地、银洲湖湿地、古劳水乡湿地等自然生态项目,打造休闲旅游。

三是融入侨乡特色,打造节庆之旅。连续举办了10届旅游节和4届华人嘉年华活动,丰富了侨乡旅游品牌内涵。

四是依靠产业发展,打造专项旅游。“中国(江门)摩托车工业博览会”,每届吸引超5万名各界人士入场参观。新会现代农业基地是我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接待旅游者10多万人次。

3.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有新突破

江门以资源开发促进保护,相继开发和建成世界文化遗产景点1个,国家4A级景点7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个。同时,加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策划,举办“群星闪耀江门情”综艺晚会,建造星光公园,而且,电影《让子弹飞》外景取自江门,均使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乃至江门五邑的旅游景点得到大力宣传,江门旅游得到逐步升温。

二、江门旅游资源整合存在问题

江门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与国内先进旅游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1.规划滞后造成资源无序开发

由于缺乏全市旅游资源总体开发规划,各市、区旅游业未能准确定位,许多项目缺乏合理布局,以致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如台山市同一条总长30多公里的地热温泉带上,开发了4、5个温泉景区,造成地热资源过度开发,原来温泉打井只需30米,现在要打130米,温泉水逐步枯竭,恐将步从化温泉后尘。

2.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旅游资源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高层次资源与低层次管理错位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如文物局管文物、宗教局管寺庙、建设局管风景区、园林局管城市公园、旅游局管协调指导等,多重关卡削弱了资源利用率。部分景区对其资源开发存在安于现状、发展滞后、后续投入缺少的问题。

3.旅游资源产品有待深度挖掘

江门大部分旅游资源产品停留在观光型旅游层面,以“门票经济”为主,文化融合和深度挖掘不够,产业链不够长,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等特性没有体现出来,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同时,旅游核心资源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旅游集散功能不足。

4.旅游资源品牌形象有待强化

江门旅游品牌建设的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尚未确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各市、区间的旅游品牌建设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缺少市场的认知与认同。而且,各市、区各打各的牌,如恩平打温泉牌,开平打碉楼牌,新会打小鸟天堂牌,台山打海滨旅游牌等,缺少“拳头般”的凝聚力,江门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弱化。特别是开平碉楼申遗成功后未能借题发挥,宣传造势不足,相关配套项目建设滞后,与福建的土楼、韶关的丹霞山相比,差距甚大。

5.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江门有关旅游资源开发人才较少,缺乏在资源开发、景区开发方面的高端人才,以及旅游管理部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严重掣肘着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三、江门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与措施

江门旅游资源丰富,应紧紧抓住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把江门打造成新的旅游热点城市。

1.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与投入

首先,江门旅游资源丰富,应抓住机遇,尽快制定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总体规划。要立足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突出“侨乡”牌,以侨乡文化为主线整合串联全市旅游资源。规划要明确提出资源整合要围绕打造“中国最佳侨乡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目标。其次,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投入。旅游业投入大,回收期长,资金成为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瓶颈”。建议以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设立“市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用于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

2.优化整合,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层次和水平

第一,强化景区资源整合。打破划地为牢、囿于一地的思想,融入省、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区域旅游发展中,合力组合设计与优化旅游线路,如与韶关旅游局联合开发“广东世界遗产游”,与澳门合作推介“文化遗产之旅”等。同时,树立全市旅游一盘棋意识,加大对温泉、碉楼、海岛、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科学规划旅游线路,重点打造和推出三日游以上的3~5条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全市景区资源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客源互通,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二,系统整合旅游产业发展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现旅游系统最佳组合。市区主要发展星级酒店、特色饮食一条街、旅游交通等,同时适当发展低星级或经济型酒店;重点培育大型旅行社品牌企业,发展专业化分工的小型旅行社等,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

第三,延长旅游产业价值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价值链相关的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要素资源与相关行业的结合。

3.创新整合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

第一,创新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原则,推进重点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进一步转变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职能,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对外促销、市场监管和协调服务上。积极扶持成立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

第二,创新开发旅游资源。结合我市打造中国最佳侨乡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目标,根据市场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资源产品,如利用高速动车、摩托车、LED高科技等企业资源,开发工业观光旅游;利用院士路、五邑华侨博物馆、名人故居、红色旅游资源等开展富有侨乡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游;利用岭南水乡、桑基鱼塘和三高农业,推出现代农业观光游等。

4.加大旅游资源宣传和推介力度,形成整体资源品牌形象

目前,制约江门开展旅游资源宣传推介的主要因素是旅游宣传促销投入机制不合理,三区四市宣传“各自为政”,促销经费分散,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市财政、市旅游以及各市、区财政、旅游等相关部门共同研讨,尽快建立全市财政合力开展江门旅游资源总体形象宣传的长效机制。建议确立江门旅游“中国侨都、休闲胜地”的品牌资源形象,各市(区)和景区景点要确立与其相协调的旅游形象口号,共同构建江门旅游资源形象品牌体系。同时,还需丰富宣传促销方式,引入专业创意团队,策划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旅游形象宣传片。

5.营造良好整合环境,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尽快出台鼓励旅游资源整合的政策措施,完善旅游用地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新开发的重点旅游资源,对按照市旅游资源发展总体规划经批准兴建的大型旅游项目;对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做出突出贡献的旅游景区等实行奖励。

第二,利用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旅游人才库,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展人员交流等。

参考文献:

[1]伍锋.江门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分析思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9-62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5

关键词:沈阳;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开发;营销策略

An Analysis of Developing Sports-tour

Resources in Shenyang

Author:Sun Xi-Jiao 11068023 supervisor: Mao Jin-Feng

(The schoo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Shenyang sports-tour development and the strength and problem. 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market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Shenyang; sports-tour resources development; marketing strategies

一、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开发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定义,“健康绿色”的生活观念逐渐建立,人们越来越热终于依托于体育的旅游活动。中国加入WTO,辽宁举办全运会这些都为沈阳的体育赛事旅游提供了契机。

二、沈阳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开发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沈阳体育赛事旅游提供基础

(1)自然旅游资源: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沈阳有自然旅游资源100余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一处,5A级自然景区五个,4A级国家自然旅游景点2个。

(2)人文旅游资源: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城史距今已有2600余年。沈阳故宫,是中国现今仅存最完整的两座皇宫建筑群之一。全市已登记文物遗存1100余处,是除北京之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二)良好旅游环境为沈阳体育赛事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1)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上,全市970条街路巷、1145个老旧小区、124座危险桥等修缮工程基本完工。从交通上来看,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枢纽中心。(2)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承办地的旅游业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形象,增加到访的旅游者人次,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据资料统计,预计全运会的举办,将为沈阳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条件。

三、开发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体育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涉及实践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开发人员不仅要掌握旅游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体育意识、体育专业知识和策划运作等能力。而现在中国高等院校中,仅有小部分体育院系开设了体育旅游专业,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需大于求的紧缺局面。

(二)缺乏自身体育旅游特色

体育产品主题雷同且缺乏品牌形象,例如在沈阳已经开发的冰雪体育旅游项目中,其主题几乎都是以滑雪为主。缺乏地区差异性,且与周边冰雪旅游大省如黑龙江、吉林等相比显然竞争力不足,同时也没有营造出明晰的沈阳冰雪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这种缺乏地区差异、形象雷同的开发,不利于辽宁省的体育旅游产品个性化特色定位,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沈阳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首先,大力宣传体育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对体育旅游这个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在更多高等院校中,开设体育旅游这门专业,加强素质教育。由于体育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很高的专业,所以各旅游高校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二)发展民族特色体育赛事旅游

沈阳有少数民族人数共有38个,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特色传统的体育运动,如蒙古族的搏克,满族的珍珠球等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如果把沈阳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运动,作为一种体育旅游,让广大游客参与进来,这样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又可以促使体育旅游的发展。

五、结论

总之,沈阳体育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性,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整体旅游产品定位和多层次分类,从而推出具有沈阳特色的体育产品。

参考文献:

[1]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05.11。

[2]唐国梁.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初探[J].曲靖师范学院报,2009.6(19):51-53。

[3]徐雪.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 [J] .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8.4(16):11-12。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6

(1)条块分割严重,旅游发展滞后。伏牛山贯穿多个市县,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旅游区涉及多个市县和多个相关部门,条块分割明显,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和整体优势发挥。另外,伏牛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的引进、利用渠道与伏牛山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的实际需要不匹配,投资分散,回报率低,自我积累能力低,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优化和市场宣传、促销严重滞后。

(2)开发深度不够。伏牛山独特旅游资源仅仅以观光为主,集中在了石人山、白云山等少景区,目前旅游业却偏好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特点,景区的旅游产品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入境游客少。

(3)人才短缺,思想落后。目前,伏牛山区旅游管理机构,从业务人员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并不多,毕业于旅游专业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无疑给导游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至于对旅游资源和景区策划、开发、营销和科学管理高级人员更是廖若晨星,严重制约了伏牛山旅游业的发展。

二、伏牛山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原则

(1)全局性、整体性原则。全区各景区的开发建设都要服从全局性、整体性原则,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分批有序开发,避免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急于求成,乱开发乱建设,以致影响投资效果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对资源进行全面管理的指导性方法,目的是使各类资源免遭破坏,使自然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伏牛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应把对自然景观资源、自然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做到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性开发。

(3)市场导向原则。伏牛山地区旅游发展应当把伏牛山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把旅游的未来发展视为一种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明确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威胁,面向旅游者进行设计、开发、生产、包装和行销。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4)循序渐进原则。对于经济实力落后的伏牛山地区,虽然其旅游资源众多,但不能不加选择地盲目开发,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发,应该选出特色突出、互补性强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快速启动伏牛山地区旅游业,然后再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形成滚动式发展。保持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平衡,是保持伏牛山风景区资源特色、使其旅游业持续性吸引游客的前提之一。因此,考虑到旅游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消除这些影响的能力,伏牛山的旅游开发应当循序渐进。

三、伏牛山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战略

(1)双七战略。双七原则即“七个结合”和“七化开发”。从以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向多方位、综合化的开发形式转化。在开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观光旅游的开发,更要注重休闲度假旅游、科考教育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度假、休闲、文化、生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开发中坚持“七化”开发原则。“七个结合”即:旅游开发与山区脱贫致富相结合、开发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旅游开发与城市休闲园林景观建设相结合,旅游硬件建设与软件配套相结合,远期开发与近期建设相结合,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宏观布局与微观建设相结合。“七化开发”即:旅游氛围要突出生态化、项目设置要突出特色化、建筑物要求景观化、旅游服务要求标淮化、旅游饮食要突出乡土化、旅游商品要体现地方化、娱乐设置要求层次化。

(2)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为限,可持续旅游的首先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开发中间环节的环境承载力,应当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伏牛山风景区的开发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以确保在资源开发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认真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针对景点游客容量,制定相应开发现摸,同时确保此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危害此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利益;根据资源特征采取不同开发形式,根据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条件,确定资源开发次序,促进全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伏牛山地区生态环境、社区居民和旅游者三者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的兼顾,使该区环境社会和旅游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3)区域一体化战略。由于伏牛山地跨三市八县,造成条块分割严重,为了扭转这种部门之间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局面,为了发挥其总体优势以及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补的旅游网络体系,伏牛山应该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首先,应该制定伏牛山整体开发的统一规则,规范其开发行为,实现该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其次,伏牛山各县市要建设一体化的旅游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系统;再次,伏牛山没有成形的核心品牌,致使该区品牌杂乱,缺乏竞争力,因此,应该整合伏牛山形象,提高其识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