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远程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远程教育的理解

远程教育的理解范文1

 

0 引言

 

通信技术在20世纪得到飞速发展,21世纪的通信技术将向着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的方向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通信人才,而通信人才的培养需要先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该体系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通信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课程是通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通信人才培养计划的完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通信原理实验动手能力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通信原理的教授全过程中,教学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及实现创新目标的手段,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无线通信人才的需求。

 

目前,学生理论基础通常能够满足工作需求,然而,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不满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使得所学的知识及技能无法展现出来。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信原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该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课堂讲授、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实践,并提出了教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一种解决用人单位与学校脱钩问题的有效手段,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利用教学实验课程等手段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能力。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通信原理是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教学内容需要与后续学习的专业课程相符合,以掌握概念为基本,减少数理论证知识的讲解,突出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比如在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时,教师要提前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师沟通教学需求和衔接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交流。此外,在教学时还要充分结合电子通信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2 删除不实用的陈旧内容。

 

通信原理教学课时较少,对于非通信类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应该本着够用、能用的原则,着重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分析方法,对于一些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能避免则避免,防止学生对通信原理产生畏惧心理。

 

1.3 增加新兴的科学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原理涌现了新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增加通信原理的一些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对于原有的、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要及时剔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这些先进的内容,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互动式教学法

 

在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进行设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由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2.2 观摩式教学法

 

就现在的学习模式来说,学生的理论知识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通信原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的工程实验室,比如说在应用电子通信装配等实践基地,教师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让理论能力较强且具有动手能力的学生在实验室中进一步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学手段改革

 

3.1 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较多,内容非常枯燥,缺乏趣味性,加上教学课时少,对于一些抽象问题教师很难讲解,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通信原理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于产生厌恶的感觉。鉴于此,Simulink等众多的仿真软件和虚拟仪器在课堂上实例演示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将理论知识上升到新的感性高度。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集成、动静配合、交流互动的表现形式,一扫传统单一、呆板的板书教学表达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它的适用范围.盲目的使用、过度的依赖只会适得其反,不会给课堂增色,反而使授课质量下降。在“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2 实行网络教学

 

每所院校基本上均拥有校园网系统,因而借助于校园网的功能,可以建立通信原理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设置网络学习区域,这样师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课程的相关信息,通过下载多媒体课件进行自学,或者通过资源共享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深刻地记忆通信原理的基本内容。

 

4 实践教学改革

 

4.1 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

 

当前,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固定,缺乏专业知识的侧重点,这就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一些精简验证性的实验,要适当的提高一下实验的复杂性,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从而综合性地展现通信原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4.2 改革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的教学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实验的要求,按照实验的规则来完成实验,使得学生不断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建设良好的实验学习风气。此外,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是实验室教学的重中之重,通信实验室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开放,当学生有设计实验的需求时,可以通过申请及时安排学生的实验学习。

 

4.3 加强实验室建设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以及实验的内容都不断地得到了更新,学校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也需要及时更新换代。学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改造投入,实行全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满足学生学习和实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有机会接触到与未来就业岗位相近的工作环境,一旦走入社会,能够实现对接。

 

5 结论

 

在高校的课程改革中,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牢牢掌握住通信原理这门课程在将来工作中的应用。我们将持续给予“通信原理”课程足够的重视,不仅在师资上加强力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加强研究,也要扩宽视野,跟上国内外该课程的发展,加强中英文教材的研究和双语教学的尝试,使它在通信工程专业中真正发挥核心课程的作用。

 

作者:陈英 欧阳玉梅 来源:科技视界 2016年12期

远程教育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双语教学 必要性分析 具体性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6-01

200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在《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此,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在全国大部分高校得到了迅速推广与尝试。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将双语教学应用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一 双语教学应用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科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同步。双语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形式对专业知识加以应用,实现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达到“双赢”的目的。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接口技术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中涉及了大量的专业英语,而且大部分是英文的缩写形式。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结合专业英语去展开讲解,那么学生对这些缩写的英文字母在理解上就会增加一定的难度,从而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够利用双语教学重视英语与学科的相互渗透,那么学生就能全方位地应用英语,以英语作为工具加深理解,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教师既可以更方便地引导学生去接触更多的英文文献和资料,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 双语教学应用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的具体性实施

双语教学的具体运用形式主要分为侵入型、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我国是官方语言为单一的母语,在保持自己主流社会语言的情况下试图提高受教育者应用英语的能力而采用双语教学,再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一般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

1.以教学资料为媒体安排教学

双语教学教材应该以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为目标,以涵盖教学内容的新思想、新方法为核心,以建立系统规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标准进行选择。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教材,教师还应该为学生选取参考书充实教学内容。双语教学教案则要求教师能够编辑和撰写中英文对照的教案和PPT。例如,微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双语教案制作过程中,除了内容丰富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多提供图像、声音和视频,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应用鲜明的颜色加以标注,区分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组织教学

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双语人才。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组织教学,打破学生被动学习英语,不能适应专业学习的局面,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着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串行通信时要求学生根据日常应用解释调制解调器的概念。

3.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开展教学

双语教学更重视专业英语与学科的相互渗透,双语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能使他们全方位地应用专业英语。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开展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将专业英语的术语与词汇有计划地渗透给学生,有意识地加以重复、加强学生的记忆。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地就会记住这些专业术语与词汇。如在讲授接口芯片引脚时,学生看到缩写字母CS就会想到Chip Selection(片选信号),而这些缩写的字母几乎每个接口芯片引脚中都会出现,讲完一个接口芯片的引脚,就相当于与之相同的其他接口芯片的引脚都讲授完毕。

4.以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学

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而持续地开展下去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双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能深入浅出地将学科知识和技能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能鼓励学生多听多说,调动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注重对他们的启发和引导,塑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因此,这就要求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定期参加英语培训和学术交流,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和最新职业技能的要求,丰富专业词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只有建设高水平的双语师资队伍,才能促进双语教学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远程教育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验;土木工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23;TU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2403

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钢结构材料、构件和连接的基础知识及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钢结构的设计、制作和建造等奠定基础[1]。近年来,钢结构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结构蓬勃发展的态势使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3]。

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特点是知识点多、计算公式复杂、概念抽象,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实际工程,对构件和连接节点的形式及破坏模式等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这些知识仅通过课堂讲解显得非常抽象,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5]。教学实验作为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现象的融合,给学生更为立体的感性认识,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若对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中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辅助以相应的教学实验,也即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接触实际,增强理论学习的直观性,既可加深学生对钢结构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6-7]。

鉴于此,本文就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中如何开展配套教学实验进行探索,对具体教学实验的途径和步骤,以及教学方式和实验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的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一般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辅助以习题练习。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要求学习钢结构基本构件(包括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以及偏心受力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的计算与设计,钢结构连接(包括焊缝连接和螺栓连接)的计算及设计等内容。不论是基本构件还是连接,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接触都很少,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尤其是对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钢结构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问题,概念抽象,公式复杂,仅靠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使学生建立图像概念,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均是难点。

二是,大部分高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建筑结构实验,但该实验课程与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不匹配。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重点不一致,传统实验课程在阐明建筑结构试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在于学习传统实验方法及手段,包括训练学生应变片粘贴、电桥连接、仪器标定等技能,有的会开展混凝土简支梁的静载试验;第二,很少涉及钢结构构件和节点性能试验[8];第三,开设时间不合理,建筑结构实验课程是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结束后才开设,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及时强化与巩固。

因此,开展和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相配套的实验课程,已成为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

(一)实验选题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依据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内容的核心理论(包括焊缝和螺栓的设计,钢构件的强度、稳定和刚度等)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实验,形成“课堂教学+配套教学实验”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钢构件的稳定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相较于强度问题,钢构件的稳定问题概念更加抽象,公式更加复杂。仅通过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很难对稳定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到最后往往只能让学生强记设计公式,以验算作为教学目标。轴心受压钢构件整体稳定问题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钢结构稳定问题,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以轴心受压钢构件稳定教学实验作为案例讲述配套教学实验的过程。

(二)实践过程

1.确定实验方案

通过试验机对工字型柱施加S向压力,监测试件的轴向压缩变形,及跨中侧向变形与轴力的关系,从而得到轴压柱整体稳定的性能。为考察不同长细比对轴压承载力的影响,每组试验设计了两种相同截面、不同长度的工字形柱,如图1所示。

2.理论讲解

该实验安排在课堂教学过半的教学周中,正值轴心受力构件的课堂学习基本结束,此时进行教学实验,可有效巩固并强化学生对轴心受压构件整体失稳的理解。在正式加载前,教师应针对实验相关事宜进行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回顾轴心受压构件整体稳定的理论知识;第二,讲述实验原理、试件及实验步骤;第三,介绍加载装置及数据信号的采集和分析。在讲解过程中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上实验进程。

3.实验加载和测试

实验开始前,通过刀口支座将试件固定于实验机中,标定传感器,调试加载系统和测试装置能否正常工作。对试件不断施加轴向压力,直至试件发生整体失稳,其间需记录各项测试数据。

4.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及应变分布等方面对钢构件的整体稳定性能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构件整体失稳的影响规律。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分析两者差异的原因,整理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5.分组讨论

实验结束后,增加一节课,结合理论、实验及工程实际,组织学生开展综合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或由学生登台讲解,鼓励不同意见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

钢柱的整体稳定实验是一个观赏性较强的实验,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H型截面轴心受压构件发生整体弯曲失稳的过程和破坏模式,认识轴心受力构件整体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计算方法,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增加教学实验,提高了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达到了99.85%的认可度,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教学实验的肯定。

三、结语

将与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核心内容相配套的实验融入课程教学,是对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该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对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和科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学实验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课程配套教学实验更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值得在土木工程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受资助经费和实验条件所限,目前学校仅开展了有限的试点实验。今后应建立内容更为广泛、形式更为灵活的备选实验,形成系统合理的配套教学实验系统,建立教学实验网络信息平台,以进一步提高教学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白正仙, 刘学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34):231-233.

[2]任志福.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02):76-78.

[3]贾玉琢, 曾聪, 龚靖, 等. 钢结构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9):206-207.

[4]黄玲, 谢洪阳.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4):68-70.

[5]邓海. 针对钢结构教学具体问题的探讨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1):72-74.

[6]郭小农, 王伟, 蒋首超, 等. 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教学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1):149-154.

[7]郭小农, 罗永峰, 蒋首超, 等. 钢结构稳定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2):46-48.

[8]王伟, 赵宪忠, 郭小农, 等. 钢结构多功能教学实验平台的研制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09(2):102-104.

Abstract:Owing to abstract concepts, complex formulas as well as incompatible traditional teaching experiment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matching the course of basic principles of steel stru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se of axial compression experiment for steel member, the method for teaching experiments was discussed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schedules, progress steps and attentions were proposed. By introducing the specific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to the abstract and difficult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by attracting the student’s attention. Finally,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远程教育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理论联系实践 考核模式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实践性很强,学生学习起来会有比较大的困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往往在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去上机实践,难以到达我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有效地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以下探讨。

1 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传统的教学经验是按照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给学生教授知识,但是现如今该课程的大部分教材依然停留在Intel 8086微处理器的学习,而这种芯片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相违背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1 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选用合适的教材对教学非常重要,课本的知识更新要及时,在知识的覆盖面上要广,重点要突出,既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也要有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对现有教学课件、视频和图片进行全面整理,总结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上,做到有的放矢,知识量的减少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该课程的兴趣。

1.2 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启发式教学:现今大学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提问或者是分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互动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为主,学生基本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对于微机原理这样晦涩难懂的课程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难懂的地方,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就陷入困境,后面的学习可能就会毫无效果,所以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现场解决,这样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是显著的。问题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以问题为引导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小结式教学:在每堂课的结尾,教师要花几分钟对已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本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阶段性学习内容。案例式教学:微机原理课程的实验性强,这就很容易结合试验去讲解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微机系统的设计案例为例,进行案例需求和解决方案的详细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提高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运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式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分清重点,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但是不代表非重点内容学生就不需要了解了,我们可以将内容留给学生思考和自学,即节约了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发挥实验课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验的设计中可以分阶段地进行,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可以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2.1 验证性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有些只是有个结论,推导证明一时难以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上课所学的知识。

2.2 硬件设计性实验,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教师给出实验的目的和参考用的电路图及设计思路。让学生自主去设计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应用典型可编程接口芯片和数字电路芯片进行I/O接口设计和扩展能力。

2.3 综合性实验,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就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实验水平也有了提高,这时候的实验,老师只需要给出实验目的,整个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分组讨论,这样的实验可以最大地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 多种模式的考核方法

以往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这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3.1 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这样理论性的课程上一定要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所以可以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到学生的成绩中去,鼓励学生上课多回答问题,及时思考所学知识。

3.2 学生的平时作业,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课下还能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留一部分课下作业,作业的情况可以比较好地反应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课下去看书来完成作业,让学生去复习所学知识。

3.3 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情况。卷面考试只作为考察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平时的实验及动手能力也应计入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中去。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的改革,一定能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系统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能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并提高对硬件芯片的实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辉主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2]白秋产著.《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3]邓志江著.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革浅谈.

远程教育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高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工原理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43-02

高职化工原理课程是我院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原理及设备的结构,以及各种性能数据的测定方法和整理的方法,以便学生日后能根据不同的生产任务进行过程和设备的选择、调节,进而实现过程和设备的最优化操作。课程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集研究和实践能力于一体,它是以实际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用工程的概念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一、目前我院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理论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化工原理课程中涉及到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制图、计算机等知识,但由于我院处于广西边远山区,招生状况不佳,近年来均降分录取,不少考生高考分数较低,基础比较薄弱,第一、二学期的课程若学不扎实,对第三个学期开设的化工原理课程兴趣自然不高。

2.理论教学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由于该课程内容包含大量公式、半经验公式或关联式,化工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结构图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授课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备课。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实验设备少。我院化工原理实验相关设备较少,涉及到化工单元操作的设备有传热、流体力学、蒸馏、干燥、萃取、吸收各一套,由于资金欠缺,化工原理仿真软件尚不够完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只能了解部分化工设备结构,对课程掌握不全面。

2.学生对学习思想上重视不够,主观能动性不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一方面认为实践操作对课程只是起辅助作用,实验只是一项任务而已,能够上交实验报告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少往往要分组实验,有些学生认为反正几个人一组,共同完成就行了,自己不需动手,实验报告也是一抄了之,自己动手操作时也是机械地重复实验步骤,不明其中原理。

3.实训教师较少,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我院化工原理课程实验只有该课程任课教师担任,由于每个化工单元操作设备只有一套,只能分组同时进行各个单元操作,而指导教师每组单元操作都要讲解一遍,会导致在讲解某个单元操作时,其他正在进行的单元操作无法监督,造成对教学质量监控的不全面、不客观,也无法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简化课程内容,复杂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化课程内容。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大量公式不能理解,设备结构图看不懂,危难情绪较大,故对理论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精简:复杂的公式不推导,直接写出公式,但必须让学生懂得公式中的字母代表的是什么,给出数据能代入公式,如孔板流量计流量的计算、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等;每个单元操作都涉及到大量学生难以理解的结构图和设备的操作、运转及维护等内容,这些内容应在课堂上直接省略而直到实验室现场教学。精简后的基本内容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任课教师不必再在上理论课时大费周章解释难以理解的内容。

2.在介绍一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工原理课程中的一些概念、内容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有些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可将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联系起来讲解。如提到温度压力对吸收的影响时可先提问,打开汽水瓶盖时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来?为什么自来水在低温时没有气泡,加热时会冒气泡?提到“相对湿度”概念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冬天下大雨时,衣服在屋内可晾干,而在春天细雨绵绵时,同样在屋内衣服却越晾越湿?是否湿度越大,相对湿度越大?等等。这样的提问既简单又与生活息息相关,既解开了大家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疑惑,又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二)授课前部分内容可先实践后理论

笔者通过对届别不同学生授课方式相比较,发现有些内容先上理论后上实践,在实践操作时学生往往与理论课的内容联系不上,但若先对该部分内容先做实验,在理论授课时让学生回顾实验操作时,学生往往能记得具体的操作步骤及原理。故本门课程授课采取措施如下:

1.授课前可重复基础化学实验中的较典型的实验,了解化工原理课程要介绍的内容,熟知各化工单元操作概念。虽然在本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过基础化学实验,但学生当时对“化工单元操作”是没有概念的,可在本门课程授课之前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先了解单元操作概念,如无机化学实验中的“硫酸铜的提纯”中涉及的单元操作有过滤、蒸发、结晶、干燥等,有机化学实验的“乙酸乙酯的制备”中涉及到的单元操作有蒸馏、萃取、传热中的间壁式冷却,该实验中冷凝水通入冷凝管冷却也让学生对“流体流动”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还可将不同单元操作进行比较,如蒸发与蒸馏有何区别?温度对蒸发与结晶的影响有何不同?这样通过几个简单的基础化学实验就可让学生大概了解化工原理课程介绍的是什么内容。

2.授课初期安排认识实习。以往的教学安排通常将认识实习安排在期中或者期末,但此时课程已授课大半,学生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记忆已不深刻,对所学内容很难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在开学初就组织去化工厂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生产实际中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在授课时再将实习内容举例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在化工原理实验中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本应包括化工原理仿真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及化工原理实验,但由于我院化工原理仿真软件尚未到位,课程设计学生由于基础差也只是依葫芦画瓢,故实践着重于实验操作。传统的化工原理实验是先由教师介绍实验流程、实验原理及操作方法,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地测定几组数据,再根据公式代入数据计算得出结果,很少主动去思考。现在我们在实验环节上采取的方法如下:

指导教师先强调安全,再将实验原理及流程讲解一遍,要求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将实验原理及流程复述一遍,然后进行操作,实验报告上的实验原理及步骤让学生做完之后再按照自己的操作过程写下来而不是抄实验指导书。计算过程由于公式较多,可提供计算公式,待学生计算出结果后对比各数据写出结论,当场上交实验报告,这样杜绝了抄实验报告的坏习惯,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学生对单元操作的深刻理解。

分组实验,每组一个组长,组长负责监督该小组成员实验过程是否正确、完整,记录下来交给指导教师;该单元操作完成后进行下一单元操作时,原来的组员担任现在的组长,让每位学生均有监督同组其他同学的机会,这样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其责任感。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先不解决,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如在吸收过程中出现液泛时应如何调节?流体力学综合实验中离心泵为什么打不上液体?乙醇-水蒸馏实验中塔顶产品质量不高该如何解决?等等。这个过程可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新的课程考核方式

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试及实验考核,传统的理论考试中很少出现实验操作内容,学生习惯性地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实验成绩也只是按照每份实验报告取平均成绩,缺乏客观性及完整性。现将该门课程的考核作以下改变:第一,在理论考试中加入实验操作的内容,比例可达50%。如在启动离心泵时应先开启还是关闭出口阀?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状况应如何处理?等等。第二,实验考核除了实验报告之外,现场从各单元操作中随机抽取某个单元操作进行考核,把具体的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并设置评分标准,实验报告成绩及考核成绩各占50%。此外,学生的考核不一定得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这样既有充足的考核时间,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实训前能主动去预习,在实训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去请教老师,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反映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建华,方静,王洪海.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3)

远程教育的理解范文6

1 体育教学细节的理论考释

1.1 体育教学细节概念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任何变化都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质变,对于体育教学也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体育教学中的细节,正是这些微小的细节直接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成败。体育教学细节指的是体育教学的要素或者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细节活动,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特质,而且还会影响体育教学效果。但是,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它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过程。体育教学细节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从动态角度来讲,体育教学细节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行为;从静态角度来讲,体育教学细节则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构成要素,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理解。

1.2 体育教学细节的基本特征

通过研,我们发现,体育教学细节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直观具象性,这主要指的是体育教学细节具有可观察性和可理解性,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指导,通过具体的观察来了解和理解这些细节,有利于我们更直观的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二是,微观性,我们都知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细节在时间、流程、空间等方面都非常的微小、短小,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易观察到;三是,情境性,体育教学细节在体育教学手段方面,体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微观、中观、宏观上三个角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学在课堂、学校、社会的不同;四是,生成性,体育教学细节经常会产生于特定的体育教学情境,表现出非常强大的即时性和偶然性。

1.3 体育教学细节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将体育教学细节分为这两类。第一类,按照发出体育教学细节和执行主体可以分为,一是,体育教学发出,且不需要执行主体配合的行为,比如,老师上课的言语、动作;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就必须需要双方的相互配合;三是,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学生自己做的动作,例如课后练习等。第二种类型,按照是否有计划,体育教学细节可以分为预设性和生成性两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上基本的?习,这些细节是有预设的。可是,大部分情况下,在体育课堂上会发生很多突发性的状况,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要及时调整策略,通过优化细节或者采取措施等方式,更好的处理的这些突发状况,以此体现教学主体的智慧和聪明。

2 体育教学细节的资源生成策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策略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细节资源的生成,并对此进行总结。

2.1 不断整合资源,挖掘体育教学细节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我们要不断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还要合理的挖掘体育教学的细节,这样才能全面把控这些资源,设计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体育教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找出重点内容,安排好难易点,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好体育课程。

2.2 更新教育理念,重视设计体育教学细节

在对课堂内容进行安排时,体育老师要做到实事求是,增强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合理设计教学细节,通过语言法、探究式学习法、直观法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 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细节

教学评价指的是体育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体育教学当时设定的目标。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全面掌握资源,而且还要客观、公平合理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体育教学细节的全面提升,最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