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1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大多数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如张秋菊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对河南省5个地区87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9.68%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77.80%的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有2.52%的学生需要接受重点咨询 [1];汪颖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北黄石地区500名高中生做了调查,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顾建华等(2006年)同样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张家港市5091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3];张枫等(2006年)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了无锡市1215名中学生,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达22.14% [4];刘红(2006年)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问题的占9.29%~29.47% [5];侯振成等(2006年)对北京市1379名中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发现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什么问题。如吕若然等利用PHI对北京市不同类型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呈正态性分布,PHI量表各项得分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只有少数学生存在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7];岳颂华等(2006年)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8];叶苑等(2006年)采用SCL-90对西安市的9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SCL-90量表的9个因子上平均分均低于3分,认为表明其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基本良好 [9];张岗英(2006年)运用SCL-90量表对西北地区农村5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好的。[10] 还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一问题,范会勇等认为,得出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健康或严重的结论是来自比较的常模的不同,如果是以中学生常模为标准,则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并非不健康。[11]
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男女生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侯振成等人(2006年)的研究中,女生组的SCL-90量表总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各因子上也是如此;张晓玲等(2004年)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调查了494名初二和高二学生,发现在恐怖倾向分量表上女生检出率比男生的高。[12]
但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发现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甚至有研究指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刘万里(2005年)发现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在10项心理症状及其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13];张静(2001年)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安庆地区420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男女均无显著性差异。[14] 不过,李彩娜(2005年)的研究发现,在强迫、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15];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6个分量表中得分低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差异,如牛晓丽(2007年)发现城市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16];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北京私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普通和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中学的学生又要差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总的看起来,不同研究结果是有较大差异的。在高中生中,无论男女,无论年级,无论哪类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但发生的比例有所不同,这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各省(市)自治区都颁布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制订了开展工作的规划,发达地区的高中大多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或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很多,开展最多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团体活动、专家讲座等。不少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办学的特色,如浙江武义一中、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实验中学,都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吴发科等人从管理的角度,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有机结合,探索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东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7]
不少从事教育、心理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呼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通过政治课、体育课、语文课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广泛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档案制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要来开展教育活动。
针对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者也提出了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不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是应付社会舆论要求,装点门面,或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其次,受制于这些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表现为专职人员少,安排时间少,并且得不到保障,这些时间随时有被借用的情况。再次,学校教师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一般只要学生的问题不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教师很少会主动联系心理教师。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但内容不一定好。对具体教育过程关注不多,评估工作开展不够,从各学校的宣传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运用最多的包括以下几种: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极盛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周步成修订)、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以及自编问卷等。其中,有60%的研究选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
研究类型上,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横断研究的类型,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不同年龄组的高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规律。在测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同时,不少研究也对相关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工具方面,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问卷调查为主,鲜有访谈、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很少有详细报告取样和施测等详细过程,问卷得到数据的真实性值得考虑。另外,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单独调查还比较少,多是和初中生的调查结果混在一起,而我们知道,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不同。
2.在量表的使用上,研究者普遍存在很大的误区
首先,量表只能测量它所能测量的东西,每个量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如SCL-90主要的功能在于发现心理不健康的人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不是区别健康与否 [18];MHT主要以焦虑为核心,那么一些不以焦虑为症状的问题就很难被发现,如人格障碍。单纯的以一个量表的分数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其次,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认识不同,在划分健康水平的时候所持的标准不全相同,比如同样是用SCL-90做调查,有的研究者用总分大于160分作为筛选条件,有的按超过2个标准差来区分,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一个标准,而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3作为筛选条件。相同的量表姑且如此,使用不同量表得出结果的差异可想而知。
3.大范围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研究很少
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报告都是学校教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调查,大范围的比较研究还没有。范会勇利用元分析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地域的差异。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不好”,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确实越来越差。以SCL-90为例,均分越来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是在下降?这一问题需要科学的纵向的比较研究来解决。
4.教育效果的评估研究欠缺
现有心理健康状况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但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各学校工作总结式的汇报,唯一可见的公开发表的资料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课题组做的评估,但评估过程也很不严谨。开展和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没有差异,在高中阶段何种形式的教育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比较好,还是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好,等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研究。
5.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没形成
尽管诸多学者、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但这些方案不是太笼统,覆盖面太大,如吴发科等人设计的广东模式,针对的是整个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带有很大的个别性,如辽宁实验中学、山西太行中学的做法。对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没有研究,对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具体指导。
五、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1.利用更丰富的研究手段
除了利用量表测查,可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丰富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对常用量表要及时更新修订其常模,并且在量表的使用和解释时再谨慎一些。
2.加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有效的并且易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模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教育研究,同时还应注意其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基础必须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存在,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办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在逐渐减小,希望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能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应急的举措。
【注: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课题的资助,项目编号:GH-08017。】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
参考文献:
[1]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3).
[2]汪颖.黄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职业时空,2007(21).
[3]顾建华,陆惠琴.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1).
[4]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5]刘红.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7).
[7]吕若然,段佳丽.北京不同类型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9).
[8]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9]叶苑,邹泓,李彩娜,等.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6).
[10]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11]范会勇,张进辅.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5(6).
[12]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4).
[13]刘万里.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14]张静.安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15]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16]牛晓丽.银川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2
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因此,班主任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学生心里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成长往往起着很大的影响,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班主任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搞好师生关系。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所以每一位班主任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好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做到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这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从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四.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加强班级管理。
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时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五.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对待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心理教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方法
心理教育作为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全新的教学话题,通过有效的开展心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释放自我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自我的综合素养。为此,笔者在文中对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进行分析。
一、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际情况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关键的教学内容,其核心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简单的说,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心理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初中教育阶段作为学生发展自我心理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教育院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提高自身对其的重视意识,继而将其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方式
(一)深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其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院校或教师若是想使其心理教育获取良好成效,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初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发展情况。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出一调查问卷。其问卷必须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绪、心理情况、与其他同学及教师之间的相处情况、对自我的科学评判等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并认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情况及自我健康心理的发展情况等。教师需要基于以上几个内容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构建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平台,为日后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大量可以参考的专业理论依据,进而更加全面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二)全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当前阶段,虽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存在一些区别,在具体教学手法与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其教学目标却是高度一致的,全部都是为了可以更加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初中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心理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其心理成长特点的把控变得更有针对性;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侧重强调和谐发展的教学方针,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出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三,学生部分不良行为与学生错误的心理认知是具有直接关联的,教师在实际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推进学生实现正确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教学目标[1]。
(三)深度剖析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育院校及任课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挖掘并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有效的归纳总结初中生的心理规律,进而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及心理需要内容,以此来全面保证其心理教学活动可以完全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的高度融合。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其调查内容必须要涉及到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情况、自我观念以及学生这几方面的关系。在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必定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在教学课程中渗透式进行心理教育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的整体教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院校需要将其作为开展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内容,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其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有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引导;其三,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素养[2];其四:全面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时,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发展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五)设立心理咨询室
教育院校需要在自身条件的允许下,设立一个专门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留言板、心理老师辅导专线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相关教师需要借助各种灵活的渠道,使学生把心理问题进行倾述。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则可以通过此渠道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3]。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院校需要聘请部分心理教学方面的专家,对班级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而真正做到一对一的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任课教师则需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依据班级中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在实际辅导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行培养。借助心理辅导热线和交流信箱,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这方面比较不擅长面谈的学生而言,是十分便捷的。综上所述,笔者在文中紧紧围绕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这一主题,分别从实际发展情况及具体使用策略进行论述,以期可以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杨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2015.04;23-24
[2]陈惠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5.05;89-90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4
一、明确任务与工作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心理教育有其特殊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因此,它也具有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控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不断认识自我,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就成为心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也是最容易纠正的时期。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心理教师的中心任务。
二、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1、中学时期是人生身心发展的最高峰,是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家长压力和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等,常常产生茫然和不知所措、因此,感受和体验也最多,有着诸多的成长困惑和烦恼,伴随着认知的发展、性意识的觉醒、不成熟的成人感、成绩分化激烈和对同一性困惑问题,常常出现心理行为、情绪、自我意识的偏离,所以,心理教师必须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差异,男、女生的心理差异,如:男生主要表现为抑郁、不受欢迎和违纪等方面, 女生主要表现为躯体诉述和思维障碍, 掌握引起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如害怕、逆反、焦虑、冲动、依赖等。
2、遵循中学生的思维、个性、情感等发展规律,了解并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在学生智力飞跃发展和个性逐渐形成的最佳阶段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对学生形成健康的身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不断学习,掌握和创新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了解中学生常见的五种心理问题:学校适应不良、强迫型抑郁型、焦虑型、恐怖型的干预方法,通过正确运用心理分析、当事人中心辅导、理性及情绪干预、激发兴趣、鼓励表扬、宣泄、自我暗示、交流沟通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心理障碍没有特定规律和模式,心理问题也各不相同,所以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了解心理问题成因,找到最佳解决方法,对症下药,解除学生心理困扰。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注重实践,突出活动为主心理教育特点,懂得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在开展心理工作的重要性,确定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性,
四、培训和指导班主任、其他教师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建议学校尽力选择具有健康心理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并利用知识讲座、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等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问题成因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以及干预方法,及时调整学生心理,防止心理问题发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因此,应指导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和指导,只有得到全体教师、社会、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五、咨询室的建立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学;心理健康;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速度很快、心灵内在的可塑性很大,但同时却又表现出极大的个体之间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生活的日益复杂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力,但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这些都极易导致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
一、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在整个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展的高峰期。而这期间在心理学上正处在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即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的“第二次断乳期”或“心理断乳期”。由于这一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在这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身体所发生的一些青春期的成长变化,感到一些尴尬和难堪,甚至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与此同时,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大为增强,他们在心理上很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对所处的社会,甚至自己的生活都有了很自我的主张,他们不喜欢父母的管教和学校制度的约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可见,初中生的自我认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内心
当初中的学生们有了正确的自我认识还远远不够,还得能够最终接受自我,并向身边的朋友开放自我。由于初中生心理不够成熟,这就需教师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的引导,走进学生的内心,去认真倾听和感受。让学生们因为教师的尊重与理解进而可以更加健康地成长。
老师与学生对话中,老师一般都忽略了学生,只顾自己给学生讲大道理,而常常忽视“听”的作用,但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倾听的过程。所谓“倾听”,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身体语言向来倾诉的学生们传达出“我正在很有心趣的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的信息。
农村的初中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有心事、烦心事,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不在家而引起的郁闷、困惑情绪。他们没有倾诉对象。这时,老师应多和学生谈谈心,其中就可能涉及某些方面的秘密或隐私。当学生向老师敞开内心的世界后,作为教师就要做到尊重和保护学生们的隐私。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更应该注意回避,特别是涉及到学生深层次思想的心理活动时。只有学生在得到老师的尊重时,他们才敢于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才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
三、要帮助学生勇于超越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心理素质,让学生体会到活动的欢乐,取得成功的喜悦,汲取失败的教训,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活动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影响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由于初中生独特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对父母同时具有反抗性和依赖性。一方面,独立意识增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常处于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另一方面,在物质甚至精神上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所以常常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们在不远的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增强其社会意识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教育改革也必将逐步深入,初中的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找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使其不断提高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总之,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促进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塑造中学生完美的人格,是初中心理教学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11.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学校体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诞生于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是历史与社会结合产生的新观念。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层次还是实践层面都已经发展成熟,并被国际教育工作协会认为是促进学校教育进步的双轮之一。可见,现代学校教育先进性的标志之一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学阶段正是产生各类心理问题的敏感期,而学校体育活动是防治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活动有效调节潜在的心理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发生转移,使情感发泄,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相当多的研究都着眼于体育锻炼整体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上,也有些采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体育活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干预进行实验研究,但终归理论性太强,不利于操作。如果能从更加具体微观的角度对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进行个案研究,为体育活动能够很好地干预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供一定可操作的有借鉴参考价值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意义将非常重大。
首先,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积极的自我。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刺激学生对自我产生较客观、全面和清晰的认知,可以激励其去积极体验自我效能感。而在体验自我效能感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我认知,校正自我行为,使自我意识发生积极变化,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中学生产生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子,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不受性别、成绩、外貌、地位等的制约。学生一同从事体育活动,比起日常生活的交往,这种天然的平等来往更令人心情舒畅,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在与同伴交往、默契配合、同练同乐中常常会得到一种美妙的,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也能使人际关系和谐起来。
然后,有利于调节和改善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压力的方法。体育活动可以发泄各种不良情绪,使消极情绪得到升华或转移,改善抑郁、孤独等心理状态。对于中学生来讲,在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中要想保持正常的心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多的理论说教解决不了实际的消极情绪,但在体育活动中众人的相互鼓励、团结协作、成功的喜悦都会转移其对消极事件的注意力,重拾奋斗的信心,寻求友谊和关怀,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使不良情緒状态得到改善。
最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活动的特征是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锻炼人的意志力。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设挫折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地碰钉子,让他们和自己“较劲”,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其对挫折的承受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这就对体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老师不仅仅要是一名体育老师,同时还要是一名心理辅导老师。
体育老师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通过上网、走进图书馆、书店等各种渠道,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用来充实自己,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拟订出问卷调查题目,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现状调查,并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归类和分析,为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依据。然后进行集体备课,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设计相应的体育活动,对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并注意搜集、整理各类相关个案,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反思、优化、创新、归纳和总结,使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更有效、更丰富,从而全面持续地提高中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开梅,杨威,董磊,孙培全.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影响的追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82-1884.
[2]谢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06):70-72.
[3]殷荣宾.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及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