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

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范文1

虽然课程改革已然多年,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些落后的教学理念已经在众多高中化学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一教学现状阻碍了高中化学教学中高考复习效果的提升,进而阻碍了学生在高考中的良好发挥.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提高高中化学的复习效果呢?以下,我便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化学复习中的不足之处作为出发点,与大家一同探讨解决的措施以及提升复习效果的策略.

一、复习教学的思路缺乏针对性

在当前高中化学的复习教学中,存在一部分教师没有明确复习的思路,进而促生了“两多两失”的复习现状.所谓“两多两失”,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的将复习重点放在了旧的知识点之上,进而忽视了新知识点的巩固;其次,教师将复习的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上,进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这样的复习思路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以及实际解题能力的提升.

以“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为例,传统的复习中,教师会印制一张讲义,讲义上会例举一系列的金属,如:Fe、Na、Cu、Mg等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发生的化学反应写出相应的化合物.这种复习策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措施:在高中化学的复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点的复习确实十分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以理论知识作为出发点,利用一些综合型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金属的性质,我们可以采用一个特定的背景,如:在一次工厂试验中,有一个金属物与氯气发生了反应,结果产生了大量的黄光与白烟,试问,这一金属指的是什么?产生的物质是什么?学生通过黄光与白烟,很快就可以推断是金属Na与氯气发生了反应,生成的物质为NaCl.这种复习策略与传统的复习策略相比,趣味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复习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够精准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冲击,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与学生的定位存在偏差,进而发生了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教师依旧将自己与教材作为课堂的教学主体,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进而阻碍了复习效率的提升.其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自己引导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模棱两可,复习效果较差.许多教师也明白这些道理,但他们认为,高三复习课更加注重效率.许多高三生缺乏探究能力,贸然放手会导致课堂纪律涣散.此外,他们也提出质疑,即使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究,那缺乏探究能力的学生真能有学习效率吗?

措施:通过实践表明,高三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上述问题确实存在.因此,我们在进行复习教学时,首先,要打好复习框架,在复习框架内将重点、难点部分设置为自学探究内容.并且教师要控制好学生自学探究的氛围,避免学生注意力涣散.如在学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课时,教师可将复习框架列好,一些简单的概念性地方,比如金属冶炼的实质和方法,可以通过问答、做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总结.但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就要多花一些心思.比如,金属冶炼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什么化学现象,这些教师要引导着学生去总结,最终将重点、难点内容再强调一遍.最后,教师要将重点内容再通过习题的形式巩固一下,比如,写出HgO受热分解的方程式,写出MnO2与Al反应的方程式.这些习题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复习知识,还能够让教师测试出学生是否确实掌握了重点、难点.

三、复习教学中缺乏一定的实效性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当前的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的训练形式不当,进而降低了化学复习的实效性,阻碍了高中化学复习效率的提升.以“钠和含有酚酞的水的反应”为例,在当前的化学复习中,教师会出这样几道题巩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钠的密度与水相比如何?钠为何会使含有酚酞的水变红?钠与水生成了何种物质等等?这种单一的训练模式严重降低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措施: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在化学复习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述案例为例,我们可以邀请学生对钠与含有酚酞水反应中的变化进行绘图展示,再根据自己绘图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钠和含有酚酞的水的反应时的特点.如:在钠与水的接触处进行标注:钠的密度低于水,进而漂浮于水之上;在水的颜色变化处进行标注: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进而促使酚酞变红.

通过这种形式的复习,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这一知识点,复习效率更高,复习效果更好.除了绘图复习能够提高化学复习的实效性之外,更多高效的复习策略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四、复习教学中缺乏答题的规范性

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并未对学生的答题提出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进而导致众多学生养成了答题不够严谨的习惯,这一不良习惯直接阻碍了学生在高考化学中的成绩的提升.

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范文2

(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 重庆 409900)

摘 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化学这一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更加重要。本文在认识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性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践;创新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41-01

创新就是指人的创造性,人们要抛开旧的不合理的,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很多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的思考,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动手实践的锻炼更是少。在传统教育方式的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都得不到培养。

在现代这个充满高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们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是实行素质教育,这是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化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是密切相关的,医药领域、金属的冶炼都要用到化学知识,在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原子分子等的知识,也都是很实用的知识,可见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化学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呢?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作为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多么重要,这关系到新的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教师的手中握着学生的未来,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使命感。在这份使命感的驱动下,教师会主动有意识的从自身做起,以自身的努力来影响学生。同时,还要自主探究造成学生创新意识不足的原因,在探寻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用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对于高中化学老师来说,当然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教师对待学生也要因材施教,不能对学生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等生,成绩差的人就不优秀,不值得培养,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首先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教师自身的努力非常重要,当然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是同样重要的。下面介绍一下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要以学生为主,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时间和机会,多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多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多进行交流。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

例如在学习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变化规律,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假设,提出假设后,再搜集资料,实验几种金属元素的性质特点,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制取后,可以让学生多联系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气体。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化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某一知识产生兴趣之后才会更加专心地学习,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由于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时代的发展在化学中的体现是很明显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最新的科技、产品的知识为引子,引起学生的关心,也能让学生看到化学学科未来的前景。如在学习焰色反应时,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食盐的焰色反应是怎么样的,燃烧的食盐火焰颜色是什么,这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设置情境,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设置疑问,让学生也养成问题意识,有怀疑精神,善于勤于思考。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可以提出不同的疑问,除了课本上介绍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还能发现其他的方法吗?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化学元素的传递规律来思考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多设置疑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多主动思考,多主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4、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要多加入实验教学,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参与度提高了,就能更集中精力,更积极地思考问题。在化学实验中不要照本宣科,只是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指导完成实验,只重视结论的得出,忽略过程的探索。在化学实验中要探索多种可能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多观察出现的异常现象,探讨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还可以改进实验步骤。例如二氧化碳与铝的反映不成功,分析原因是铝表面覆盖了一层氧化物薄膜,怎样才能除去这一层薄膜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一个知识点或是一个实验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方案。

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陶行知教育理论;化学与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应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那些考试会考的,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很快就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1]。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想想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化学。用生活中的化学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化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善于利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的化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与陶先生“因材施教”的育人观有异曲同工之效[2]。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最大的不同是:旧教材以理论体系,如氧化还原理论、物质结构理论、离子反应、化学反应原理和电化学等理论为主线来引出元素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学习等同于让学生先学纯理论的知识,再用理论指导学生学习知识,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新教材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能看到或者接触到的生活实践作为切入点,从而引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元素知识的过程中引入理论的学习。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知道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生活和生产体现化学的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编排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的内容和难度层层递进,完全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新课改的理念。比如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先从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水中提取钠、镁、溴等,通过氯、溴为代表的卤素的知识学习,顺势引入氧化还原理论;学习完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复习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酸碱盐的反应后,引入物质的量的学习;通过钠和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之后顺势引入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学习;通过海水中提取镁、铝土矿中冶炼铝以及铁、铜的获取等生活生产中的化学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而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基础;在学习完重要的非金属和金属之后才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速率、化学为与热量、电化学等高中的理论体系。教材中“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卡片”等栏目的设计,不仅让丰富了教材内容,让学生觉得化学知识离自己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处处体现了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以生产和生活为背景的习题体现了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对生产实践和生活有指导意义。

二、从课堂教学的互动中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所以说,化学教学生活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活化教学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之一,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关注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现象,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理解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3]。比如我在上高中化学第一课的内容的时候,通常先不讲纯理论的内容,因为这种理论知识性为主的内容不但没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的重要性,而且也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我会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高中化学的引入我选择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用化学解释生活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从课堂实验课和课外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化学

高中化学教材首先介绍了物质研究的实验方法,让学生知道过滤、蒸发、分液、萃取、蒸馏等实验方法,体验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教材还配有很多的家庭小实验,如水果电池、自制家用消毒水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知识的得来过程。如亲自动手巧除水壶中的水垢、蛋白质的盐析实验、自来水中氯离子的检验等。陶行知先生说:“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高中化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生产,使学生觉得让化学就在身边。比如在用氢氧化铁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的实验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早晨太阳照射到树林可以从间隙看到的光路、晚上倪红灯发出的五光十色的光路等。

结束语

新课程的教育理论要求教材知识和教师传授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要经得起生活实践的检验,而学好文化知识可以让教育为美好生活服务,所以教育源自于生活,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纯理论的知识,而脱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的意义,就会感到学习无用,就会对知识感到陌生并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不能再一味地只是传授理论知识,还应该多角度地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用于解释课本的理论知识。

基金项目:梧州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外实验活动激发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B010;

作者简介:马德信(1979-),男,汉族,广西钟山人,广西梧州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方法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看似容易,但知识点零碎而且杂乱,想掌握好的话就不容易了。而元素化合物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近几年的高考题对元素化合物部分知识的考察综合性和灵活性比较强。所以如果仅靠死记硬背,很难做到完全掌握并灵活运用,也很难达到高考目标。

本人结合多年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经验,个人认为如果善于利用对比和总结,做到触类旁通,那么元素化合物就不难学习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角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物理性质

很多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时候,忽视其物理性质,这是不可取的。物理性质的重要性堪比化学性质。

比如,卤素的颜色和状态,要注意区分卤素单质的颜色,水溶液的颜色,以及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而记忆的核心颜色分别是黄、橙、紫,规律是萃取之后颜色最深,水溶液颜色最浅,而且利用其单质萃取之后的特征颜色,可以进行Br-和I-的检验。另外,卤素单质从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实际上也是非金属性在减弱的一个表现。再者,注意到单质溴和碘分别容易挥发和升华,就不难得出它们保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反应条件不可忽视

很多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总是漏写或者错写化学反应条件从而导致考试丢分,归根结底,还是没有仔细去思考反应的本质。

比如,某些反应物必须写“浓”,像浓硫酸和C反应、Cu反应,为什么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理论上少?是因为反应生成水,而稀硫酸就不能继续反应了。同理,实验室制备Cl2,用的是MnO2和浓盐酸,所以也会涉及这个问题,但如果用稀盐酸制Cl2,氧化剂可以选择KMnO4,又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还原性:浓盐酸>稀盐酸;氧化性KMnO4(酸性)>MnO2。

碳酸钠与二氧化硅的化学反应,如果不是高温条件,是无法进行的,这个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因为酸性:硅酸

再比如,常温下,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遇到Fe或Al才会发生钝化现象,正因为如此,铁器可以运输浓硫酸和浓硝酸,但如果加热,或者换成稀酸,就会剧烈反应,这就是为什么要“严禁烟火”。另外,Fe和氯气的反应,也是在点燃条件下才能进行的,因此可以用钢瓶来运输液氯。再者,Fe和FeCl3只能在溶液中反应,所以无论Fe是否过量,都只能生成FeCl3。

三、气体的性质很关键

元素化合物中涉及很多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应拿出来对比,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如果做对比的话,发现这4种气体溶于水,都是可逆反应,而针对这些可逆反应,可以解释很多化学现象:氯气的收集方法,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同理,二氧化碳可以用排饱和NaHCO3溶液收集,二氧化硫可以用排饱和NaHSO3溶液收集,但是氨气只能用排CCl4溶液收集,因为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大,只能采取排有机溶剂了;另外,气体的除杂,可以总结:除去氯气中的HCl,用饱和食盐水,除去CO2中的SO2或者HCl,用饱和NaHCO3溶液。另外,这几种气体,尤其是氯气和氨气的制备实验,从反应物到装置选择,到除杂干燥,到检验收集和尾气处理,要做全方位的对比,这样不仅巩固了元素化合物知识,还培养了化学实验素养。

四、物质的用途及制法是落脚点

学习元素化合物,落脚点是物质的用途,正所谓“学以致用”。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也在逐步强化物质的用途,使化学学科更贴近生活,更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复习Na2CO3和NaHCO3时,重点是掌握二者的转化、鉴别和用途。比如,在讲解二者用途的时候,我们可以举如下例子:泡沫灭火器、合成洗涤剂、中和胃酸等。

在讲解金属冶炼时,活泼金属的制取一般采用电解法,但为什么钠和镁用的是氯化物,而Al采用的是氧化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去解释:Al的活泼性相对Na和Mg而言,弱一些,AlCl3是共价化合物,在熔化之前已经升华,所以只能选择氧化物;Na和Mg的冶炼,选择氯化物是因为氯化物的熔点比氧化物更低,节约成本。这里实际上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离子晶体的熔点,如何去比较?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引导拓展,将知识结构网络化和系统化。

五、与用量有关的化学反应是难点

化学反应中,相同的两个反应物,由于用量不同,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要鼓励学生经常做总结。当然这也是一个难点,但如果解决了这个难点,就可以轻松地写出这类的化学反应,区分反应现象,甚至部分反应体系还能实现“零试剂鉴别”。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这类常见的反应体系:HCl和Na2CO3(总结为强酸与碳酸盐、亚硫酸盐、硫化物,可以零试剂鉴别)、NaHCO3和Ca(OH)2、CO2和碱(拓展为SO2或H2S与碱性物质反应)、铝盐和强碱(零试剂鉴别,考察多步计算)、NH4Al(SO4)2和Ba(OH)2(掌握几个不同反应点)、强酸或CO2与偏铝酸盐反应(零试剂鉴别)、Fe3+和S2-(S2-过量时得到两种沉淀)、Fe和稀硝酸反应(考察离子反应和计算)、C和SiO2(可能生成SiC,考察电子转移或计算)、Cl2和NH3(氨气过量时,检验泄漏的氨气)、NH3和O2反应(催化氧化得到NO、纯氧中反应生成N2)、H2S和O2、AgNO3和氨水等。

六、注意特殊的化学反应,尤其要重视置换反应

高中阶段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特殊反应或置换反应有:Al或者Si和强碱反应、Si或者SiO2与HF反应、CO2或H2O与Na2O2反应、Fe或C与H2O(g)反应、C和SiO2反应、F2和H2O反应、铝热反应(尤其是生成Fe的反应)、Mg和CO2反应等。

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方法;探究

一、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

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更高的教学效率。而一堂课的情境设置主要还是依据教学内容来建立的。很多化学教学可以通过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化学实验、日常生活的问题等来创建情境;有的则是可以通过口头讲述、观看多媒体影像资料来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创建的情境成为学生学习的环境和师生彼此交流的平台,课堂生动,气氛活跃,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一课,文字较少,内容非常枯燥,但这又是金属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如何让学生能轻松学习,理解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两性,掌握铝的冶炼方法以及众多的方程式内容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常规讲解枯燥没有新意,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做了一个flash课件(以动画形式讲述铝皇冠的故事),在课堂上抛出这个小手段后马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铝这样普及而不是那么昂贵?现代工业是如何获得金属铝的?由于存在疑惑,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迫切地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问题,抓住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不由自主地在教师所创建的课堂情境中主动学习,接受知识,让他们充分发挥思考、探究的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领悟所需要掌握的内容!

二、积极充实教学内容

内容是一堂课的基石,充足、翔实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社会,更不用说工农业生产实际了,所以学习的知识仅局限于理论,同实际的联系是空白的。我以教科书内容为范例,联系当地的生产、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从自然和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中提取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充实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年轻人的生命活力。如“硅酸盐矿物和硅酸盐产品”这一课中,我就到所在地的一家水泥厂,拍摄了在水泥生产的若干个环节及其主要设备,还录制了和厂方技术人员的对话,通过实物、幻灯片、片段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新课程的学习是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他们现在的学习不是脱离实际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知识不一定是教师传授来的,自己同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搜集资料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了充分尊重和发展,满足学生个别发展的需要。

三、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一堂准备再充分的课,总归有一些意外的事情发生,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演示实验的时候,虽然在课前已经演练了一遍,但有时课堂上的就是会出现意外的情况。如果我们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把握所出现问题的要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那学生就学会了思考,获取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一次,在做焰色反应的演示实验时候,当我演示到观察钾离子的焰色(演示时候玻璃片放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听到学生在下面说“还是黄色啊”,我马上想到了问题的所在,于是我问:“观察钠离子焰色时候为什么我多用了个玻璃片?如何操作来检测溶液中既存在钠x子又存在钾离子?”接着我让一学生上讲台来隔着玻片观察焰色(重新做了一次),在正确获得钾离子焰色后,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并让学生自己总结了焰色反应的操作步骤。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激发,踊跃发言,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善于利用教学的切入点,就可以通过此契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证实,“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更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轻松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对于陌生的环境也能应付自如”。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积极形成规律的心理机制是:需要D动机D行为D目标。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积极心里动力的主要因素。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一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必定是一堂成功的课,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力的培养程度必定是很高的。如在学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中”,在明确了全部的实验过程并把步骤投影后,我就让其中一位积极发言的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同时让其他学生指出上台演示同学在实验过程中不当的地方,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我在一边及时地指出大家都忽略的步骤或是注意事项。由于是学生自己主动做实验,其他同学积极“挑刺”,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尤其是演示实验的学生有时候表现出的紧张的样子,或是座位上的同学会心的微笑,或是表现出“他不过如此,我来做更加好的神情”,让本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让原本比较枯燥的演示实验课上得有滋有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学习知识,教师可以从课堂内容出发,寻找最适合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课堂设计方案,可以是观察演示实验、进行实验、交流讨论、观看多媒体等。面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内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范文6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难点;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3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12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半壁江山,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中学化学的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成败会对学生能否更好地理解化学、运用化学产生深远又连锁的影响。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由表及里,应用由易到难,呈现出分阶段提升又相互衔接趋势,不管是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采取了分阶段落实的策略。梳理各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难点及其衔接关系,处理好各阶段的教学侧重点和教学目标,有利于整体提高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效率。

一、初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现状对高中阶段的影响

初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建立在得失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要求停留在表面上。氧化还原反应被分割成两部分内容: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要求学生能认识到某物质得到氧元素即发生了氧化反应,某物质失去氧元素即发生了还原反应,并能根据这一特征对具体的反应进行判断。较高的要求是:从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认识到在同一个反应中,某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另一物质也会同时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存在在同一反应中。

由于化合价概念与元素化合价判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并不是重点知识等原因导致初中化学中化合价概念的削弱。这种削弱反映在高一新生学习化学的困难上:一是化学式书写基本靠记忆,经常出现下标错误,对稍陌生的物质化学式书写一筹莫展;二是同一元素在不同化学式中呈现的化合价认识混乱;三是在学习运用化合价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感到困难。因此,高一化学教学在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时,突出化合价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合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从源头上理解化合价,把化合价作为元素的重要性质与标志贯穿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等教学。

二、必修化学1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其教学

必修化学1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是对初中阶段相关知识在认识深度与知识拓展的一种升华。其内容标准是:从电子转移的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对后续学习到的化学反应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分析。通过化学1的学习,形成氧化还原对立统一的观念,化合价升降守恒与电子得失守恒的观念,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学会运用化合价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剂与还原剂,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把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与物质结构联系起来并作为物质的重要性质。

从教学实际来看,这部分内容多数学生感到困难,主要表现在:

1.概念混乱:当氧化反应、被氧化、氧化剂、氧化性、氧化产物及其镜像概念一起出现时,学生难以区别,难以从本质上理解而只能靠记忆,在具体运用时常常颠倒,往往在这节课搞清楚了,运用过关了,等到了下一节课或稍长一段时间后又如坠入云雾。

2.意识不强:化合价是学习氧化还原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方法,初中教学导致化合价概念的薄弱认识成为高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短板”。在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时,意识与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在稍复杂的反应面前,缺乏分析的方法与勇气。

3.思维僵硬:初中时,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得失氧的角度来认识,比较表面,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而高中需要从化合价升降来判断,从得失电子来理解,这时,没有实验佐证,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变化只能建立在物质性质与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因此,不少学生感到抽象。在具体分析一个反应时,思维僵化,无从下手。

教学对策是:

1.处理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特别要强化化合价概念。做好概念学习的递进性,防止大量相似、相对立的概念同时呈现,创设实验,优化语言表达,使概念学习生动化、形象化,尽量分散教学难点,降低学习起点。

2.从词意上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前提是化学反应、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化合,如金属生锈了,燃料燃烧了。还原反应:恢复原状,含氧物质失去氧,如冶炼金属。氧化与还原、被氧化与被还原是物质在反应中表现出的一种动作,氧化:主动语态,如氧气氧化了铜;被氧化:被动语态,如铜被氧气氧化了。氧化剂与还原剂是指物质,剂即“药剂”即指化学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氧化性与还原性是指物质表现出的性质。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是指反应中的生成物。它们的对应关系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能够氧化还原剂,本身被还原剂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3.帮助学生形成镜像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守恒观。氧化与还原是对立统一的,是一对镜像概念,互相存在。有氧化就有还原,甲物质氧化乙物质,就意味着甲同时被乙还原,甲物质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意味着同时乙中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甲物质失去电子,就意味着乙物质得到电子。通过概念的镜像组对和守恒观的感悟,梳理概念群,避免陷入判断颠倒、概念混乱的“泥沼”。

4.分阶段落实,不求一步到位。第一阶段侧重于概念的理解,从词意上和从电子得失的两个层面上理解,夯实概念。第二阶段运用概念,在后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让氧化还原概念的分析成为常态,任何物质的性质学习都要让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进行分析,从电子得失和化合价的角度指出该物质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其对应产物属于哪类,具有哪种性质。使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群融入到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固有的概念和分析物质性质的常用工具。第三阶段更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如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与物质的结构有什么关系,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比较如何判断,如何理解金属活动性与金属离子氧化性关系。第四阶段运用电子得失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三、必修化学2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其教学

化学2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质结构与化学反应原理,二是有机化学基础。虽然均没有明确标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但在这两部分中,都有氧化还原反应的身影。

在化学2中,氧化还原反应作为学生已知的概念渗透其中。其定位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拓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范畴,丰富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认识。把氧化还原反应作常用概念应用于化学2及后续各模块的教学中,借助新内容的载体不断强化、巩固,从而达到熟练应用,成为学生分析问题的化学方法。

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中,通过原子结构、离子结构的知识载体,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示意图、微粒半径等分析微粒得失电子的可能性和能力强弱,深化认识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本质。在化学1学习中,单质得失电子能力与相应离子得失电子能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呈现出的氧化性与还原性是学习的难点,“易得难失,易失难得”规律模糊。本专题的学习是帮助学生拨开这些“云雾”的关键和契机。

在周期律与周期表的学习中,要把氧化性、还原性等概念纳入其中,与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注意区别联系,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在教学中需要创设情景,多给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问题的机会,充分暴露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暴露出的概念混淆、判断颠倒等错误,需要及时纠正,在分析问题过程中,不断强化巩固。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虽然概念众多、抽象,但并不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空对空”,而是有其现实意义,充分发挥电化学对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激励作用。

在化学2中,电化学部分属于基础,对学生的要求不高。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其化学反应的基础是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上过渡到电化学的学习中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既然反应中存在着电子转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把电子转移外化,让电子真正“转移”起来,这就是原电池、电解的认识基础。

电极反应分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即把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拆开”成两部分。从初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各自独立表述到化学1氧化还原反应合二为一,突出氧化与还原的对立统一关系,再到化学2电化学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独立存在,实现了概念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对此要充分认识到从分化到统一再到分化的教学意义,防止由于教学认识不到位给学生造成莫名其妙之感。

四、各选修模块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其教学

氧化还原反应作为基础概念,出现在各选修模块中。总的来说,各选修模块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并没有新的拓展,重在应用,在教学中的任务也是回顾、巩固、应用、深化,使氧化还原反应成为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常规武器”和基本思维方式。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两模块侧重于化学知识的一般应用,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范畴里,要让学生熟悉常见氧化剂、还原剂及其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含氧衍生物相互转化,醛氧化反应条件认识到物质氧化性、还原性与反应环境存在着一定关系,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分析有机物性质、反应规律、反应产物及方程式配平。

《化学反应原理》:电化学建立在氧化还原基础上,在中学阶段,电化学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最高层次,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应用。要求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处理相对复杂的电极反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得失电子趋势及其产物等知识是处理电化学问题的工具。在教学中,需强化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原理的基础上,给方法,找规律,把电极反应式书写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物质结构与性质》: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认识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与化学2专题1进行衔接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继续深化,帮助学生从结构层面上理解相关概念与规律。

《实验化学》:重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氧化剂、还原剂的能力,因此,需要熟练掌握常见氧化剂与还原剂及其特点,相关概念的拓展不多,主要反映在电化学实验中氧化剂能减轻极化现象等个例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