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文化建设

民族文化建设范文1

一、乡情概况

××乡是××县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石腊它,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08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4003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全乡文化工作现状

我乡现有综合文化站1个,1992年9月建成,建筑面积224平方米,历经“10.24”和“8.30”地震后已成为危房;核定人员编制2名,一直以来在职在岗实有1名,2005年9月以来一直兼职乡党政办公室工作;有村级文化活动室4个;有标准球场2块;有业余老年文艺队2支;有民族传统节1个;有农家书屋1个。

三、全乡民族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文化站、文化室建设情况

我乡综合文化站自1992年9月建成,历经“10.24”和“8.30”地震成为危房后,但到目前为止仍未争取到任何修复、重建、改建或扩建项目;文化室建设主要依托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现有××、平田、达卧、普照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每个文化室平均投入5万元建设资金。

(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我乡的文化活动主要依托每年的泼水节暨“四月八”民族传统节开展,由乡人民政府或村委会两级进行筹办。活动期间举行泼水狂欢、体育竞赛、文艺演出、民歌对唱、跌脚晚会等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大力弘扬傣乡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团结友爱,为进一步提升傣乡各民族民俗文化品位,构建和谐活力××、建设富裕文明傣乡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农村电影“2131”放映情况

我乡每年协助县文化体育局电影事业管理站做好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作。每年放映电影达100余场次,较大程度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四)送戏送书下乡情况

戏剧演出因各种原因尚未送入我乡,但我乡目前建设有农家书屋1个,依托××村文化活动室于2009年5月建立,共藏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综合等各类书籍及各科普光盘1661册(盘),总价值2万余元。各类书籍全部上架入柜并正常向群众开放。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四个村民小组132户500多名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音像电子产品缺乏的问题,满足农民求知成才和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情况

我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的彝文碑,全乡境内已发现并列入文物保护对象的共134座。最早的为光绪年间所建,多为清朝、民国年间所建。主要分布于我乡以赤叨村委会莫、以咪古、以都莫等地。已纳入今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范围进行整理及保护。

(六)文化建设投入情况

自1992年9月建我乡综合文化站后,除依托新农村建设项目建4个村级文化室、全乡全体干部职工共同集资建1块篮球场,今年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建1个农家书屋外,全乡文化建设方面再没有其他投入。多年来,由于乡财政自收收入为零,故乡党委政府无力进行文化建设投入。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多年来,我乡文化工作在县文化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建设投入难。由于乡财政自收收入为零,乡党委政府无力进行全乡文化建设投入,因此,文化活动场地、文化基本设施和文化站基本设备缺乏,文化活动经费难以保障,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农村文化阵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人员缺编且兼职岗位较多,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文化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五、下步工作思路

(一)继续举办好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暨“四月八”民族传统节活动及其他文化活动,并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大力挖掘弘扬傣乡民族文化;

(二)继续加大对水吧等基层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和做好对业余文艺队的指导、引导工作,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重建乡综合文化站,做好基层文化站“四室”建设,力求缩短与省级乡镇综合文化站评定标准差距申报定级;

(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1个民族文化活动广场(××集镇)、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农家书屋等文化建设项目。

六、有关意见及建议

民族文化建设范文2

一、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不足,藏书更新速度及质量难以满足读者需求。

外借阅览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藏书的及时更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也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在县级图书馆,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和地方财政经费较紧,加之图书价格上涨等因素,用于图书馆的资金在逐年下降,导致馆藏书陈旧,藏书质量严重下降,愈来愈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2、馆员素质偏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馆员素质偏低,这是制约着图书馆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书馆服务工作在一般人眼里无非就是借借还还,而图书馆又因资金短缺,新图书增加较少,有的馆员也就觉得没必要学习新的业务技能;有的馆员缺乏对本职工作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如遇到难找的书干脆对读者说找不到,有的甚至还跟读者产生磨擦等。因这类不该发生的种种疏忽,导致一批读者的流失,后果不容乐观。其实,读者服务工作本来就是一线服务窗口,服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这个单位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图书馆每个馆员都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不得半点的疏忽大意,绝不能只在工作总结上捡些好听的说,甚至是虚报浮夸,弄虚作假,而在实际工作中却马马虎虎、随便应付。这样下去的结果只会是自塞门户,自己倒自己的台,后果不堪设想。

二、改进和提高图书馆服务意识的措施

1、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体,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必须坚持读者至上和读者本位的原则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公共图书馆为此非常明确地提出“全馆为一线,一线为读者,读者是第一”的服务理念。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每个公共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对一个县级图书馆来讲尤其如此。

2、提高馆员自身素质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图书馆的自身形象,要在读者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必须靠每位工作人员的平素表现来体现。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的核心在于服务育人和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谦虚谨慎的作风、熟练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在工作中(即与读者的交往过程),语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交际手段,因此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是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读者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体,图书馆的宗旨就是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始终要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平时多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了解读者的读书需求和愿望,尽力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如读者哪怕是只想来查一个字,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要积极热情的接待,不能马虎应付;对读者提出的咨询问题尽量回答详细,不能敷衍了事;对读者的有些不合理问题,也要尽量解释清楚。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满意程度,最终体现出的是对整个图书馆的信任度。因此每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都要在我们自己平凡、琐碎的工作中树立起为读者、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

3、改进服务方式

现在一个县除县级图书馆外,每个中学都基本设有图书室,县城内有新华书店和其它一些社会读书组织的服务方式均比图书馆的服务灵活、方便,吸引了很多读者,使县级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鉴于此情况,每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树立起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服务水平,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是把保守的封闭式借阅改为开架式借阅服务;二是把只能用借书证借阅改为押金方式就可以借阅;三是利用每年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四是积极到各乡镇及附近的部队设立图书流通网点;五是设立读者意见箱,提高服务质量;六是工作人员挂牌服务,增加责任心;七是延长开馆时间,实行“365天天开馆”。这些措施都会极大的方便广大读者,从而改善县级图书馆的被动局面,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将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明确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也是图书馆生存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一切为了读者”的全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服务者”的角色和形象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是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品质的前提条件。

民族文化建设范文3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离不开人才。综观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现状,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各种矛盾中尤为显得突出,所以,在加强社区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高校是思想、文化及科技资源的聚集地,也是培养音乐文化人才的摇篮。著名音乐理论家赵宋光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独立面对欧洲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有的精神营养。”③要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建立新机制,就需要艺术院校主动出力,对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规划,在地方与院校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所有设置,都是为培养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将来对社会的具体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的实践教育,更是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对接。西南地区居住着藏、彝、羌、白、壮、傣、苗、回、僳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在高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拓展艺术实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等途径,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进而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熟知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门艺术人才,最终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以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学院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社会要求,尤其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为中心,广泛搭建实践平台,制定出以学习民族音乐元素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民族音乐、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全面结合的课程结构。学院与地方文化对接,将音乐教学目标与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充分考虑社会音乐工作者的培养目标,不断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建设。近年来,不但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而且还在少数民族器乐教学方面,聘请优秀的民间老艺人担任专业教师。少数民族器乐不仅是民族文明的延续,也是民族文化的升华,学习它的演奏,不仅揭示了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更赋予了我们在传承基础上培育新的音乐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学习、研究和推广民族器乐的演奏曲目及演奏技巧,使之成为学校民族音乐教学的特色品牌课程,逐步建立起独有的本土化民族音乐教学体系,这对于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延续、继承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当地传统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并与开发地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相结合,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学,让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与学生亲密接触,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从而使学生掌握民族音乐“根”的文化。总之,这些做法可以让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

二、促进艺术创新

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态势下,如何将我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应当注重高校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以推动文化的更好发展。当前,由于我国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边缘化状况逐渐得到改善。高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应突出民族特色,不断彰显优势,立足本土,开展实践,同现有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共同开创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模式。多年来,高等艺术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等艺术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具有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特色的作品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各地民族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强化民族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弘扬和传承所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可最大限度盘活社区内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以及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开展与驻区高校文化共建,积极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而言,高校要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让培养的人才服务社区,这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果,检验理论服务实践、服务社会的时效性。可见,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创作队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为少数民族地区创作符合广大群众审美的作品,组织队伍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群众文化生活。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羌族文化重建受到高度重视。灾后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建羌族文化,是与羌族聚居社区民众情感紧密联系并鼓舞其信心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羌族的未来。笔者到羌族地区采风,从原住民的羌族歌曲中捕捉了四个乐句的旋律,带着对羌民族民间音乐深深的爱,吸取川西羌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了无伴奏多声部声乐作品《羌山妙音》,用羌族音乐语言表现了崇山峻岭中羌民族特有的生活情趣,以天籁般的旋律与精致空灵的和声展现了羌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仿佛“雪山”“、薄雾”升华为天籁般的羌音。2011年11月,笔者带领西南民族大学女子合唱团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参加了“感恩奋进、喜迎羌年——2011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新历年篝火晚会”,为北川民众带去了这首作品。演员通过最简单的音符以及和声哼唱,表现出羌族人日常生活的情趣与幸福感。这首旋律优美、风格独特、音域宽广的川西羌族民间音乐作品在社区平台上演绎,获得了羌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少数民族社区群众中搭建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新北川,展现出羌族儿女感恩奋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以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为主,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的音乐作品再次成为文化载体,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度以及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和可行性,而且也有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植入与渗透,推动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树立地方文化形象

在全球化大潮中,随着学界对“西方中心论”的质疑,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形象”的讨论热潮,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跻身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在2012年3月8日全国政协召开的“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记者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就表示:“现在谈文化强国,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而建设文化强国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建成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社会,我们全民是一种高素质的文明,拥有高素质的文化,在这种品质下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我国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民族文化并存格局,构成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集体创作的,具有文学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等综合艺术审美价值,形式种类繁多,举不胜举。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地方形象的树立打下坚实基础。高校是地方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和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智囊团,其教学设施、科研团队等资源都可以为民族地区本土音乐研究提供优质条件。反过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又支撑和促进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多年来,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一直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艺术教学实践中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去落实。高校作为建设国家文化形象的团体,在艺术实践中,我们的艺术家、教师以及培养出的学生队伍都是实践与完成这一光荣使命的主体。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树立地方文化形象要通过具备较高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的专业队伍去实践,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整理、挖掘传统文化,反映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从而体现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形象,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大众享受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族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见色;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88-01

文化设施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物质载体,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基本建成与其相适应的各类文化设施。而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县尚未达到目标,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农牧区缺口较大,农牧区三级文化网仍然是断点断线;已经建成的文化馆站中也还有一部分馆站尚待完善设备、充实人员、丰富内容、强化效益。从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特别是农牧区文化事业的基础还相当薄弱。

在全国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要求:“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求各级政府“增加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站)等文化事业务投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反对愚昧迷信活动。搞好‘文化扶贫工程’和‘万里边疆文化长廓’的建设。”“小康”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小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繁荣的文化就实现不了小康社会。面对中央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尽快实施《纲要》,把“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作为农牧区文化建设的硬件任务限期完成,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其他各类文化设施建设也要随之加快步伐,这项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文化部提出了建设农村小康文化的目标,要求把农牧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纳入到地方小康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去,使小康文化的目标成为政府目标,把部门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实践证明,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一些地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诸如队伍、设施、人才、活动方式、农村文化生活需求增长指标等基础项目,特别是农村“两馆一站”的建设、巩固与发展等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使农牧区文化工作从根本上落到实处。近期,需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推动以健全农牧区三级文化网络为中心的各类文化设施建设:

一是凡未达到“两馆一站”要求的县,应找出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限期于近期内必须建成的具体措施。所需经费采取以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筹集、中央和省、自治区予以适当补助的办法解决。为提高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中央和省、自治区的补助原则是先上先扶、不上不扶,在地方财政的建设资金落实后,补助资金才能投入到位。力争落后地区的“两馆”建设能在近期内有新的进展,本世纪内少数民族地区达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

二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中有一些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的农牧区,特别是那些以游牧为主的牧业区,不宜集中开展文化活动。在这些地区以建立流动文化馆(站)为宜,即主要发展集影视放映、图书借阅、文艺演出、图片展览于一体的流动文化车。流动文化车覆盖面广、灵活实用,可以把文化直接送到农牧民的家门口,一些地区试用后,深受农牧民的欢迎。凡不宜建设固定的“两馆一站”的县乡,都应配备流动文化车,经费也可采用建“两馆”的办法解决,要配备齐全。

民族文化建设范文5

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很多雕塑都是城市地标性建筑。甘孜州幼儿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认识到雕塑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挖掘雕塑艺术价值。漂亮的雕塑作品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因为幼儿园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卡通立体的形象,甘孜州幼儿园五个高原特色的卡通动物形象正好符合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眼球,还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认知,如俊美的羚羊是美的化身,身姿优美、体态轻盈,给人以美的体验。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能美化校园,成为校园的亮点,提升校园风貌建设的品位,还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育人的作用,使置身幼儿园中的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飞奔的骏马,时时提醒着“不待扬鞭自奋蹄”。优良的雕塑艺术已成为幼儿园人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充分发挥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

早在两万多年前,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就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扎根、繁衍。通过翻阅资料和参观藏博馆,我们看到新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石器、饰品,看到精美的阿西土陶和石刻作品,还有藏民族精细生动的木雕作品;在寺院,我们看到神圣庄严的佛像,美轮美奂的酥油花。对这些作品我们惊叹雕工们的精湛技艺,透过这些雕塑艺术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藏民族雕塑在选材、造型、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在设计幼儿园雕塑中我们充分发挥藏民族雕塑艺术的特点,并大胆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卡通元素,使幼儿园的雕塑别具一格,辨识率极高。

三、牢固把握藏民族元素雕塑设计的原则

步入名校,我们常会感叹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且每个学校各不相同,这正是不同的校园文化传递的极具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内涵。如北京大学的华表、石碑、名人纪念碑无不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又如清华大学的雕塑“碑”“道”“和合之舟”等不仅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体现着兼容并蓄的大气、科技兴邦的勇气。因此,甘孜州幼儿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方收集资料,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区、本园的特点,在雕塑作品上力求“精美而不失民族气息”“独特而不失卡通气息”,要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形成自己校园的人文景观,要体现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取向,在设计中甘孜州幼儿园把握了一些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校园雕塑艺术设计与幼儿园中的建筑物、楼道、围墙、山水、树木、花草等其他景观相互呼应,有机融合,同时与幼儿园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体现本地、本园人文风情和悠久的历史脉络。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前大门和后大门坡道的历史浮雕墙,分别采用40、50、60、80、90年代的照片,展现出幼儿园的变迁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雕塑的色彩和造型均与校园内其他建筑和造型相呼应。(二)文化性原则。藏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传承发扬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同时还积极汲取汉族与其他民族、甚至国外的优秀文化。因此在雕塑作品的设计中幼儿园尽可能多方考虑、恰当融合,使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如甘孜州幼儿园的五个动物雕塑(藏羚羊、雄鹰、藏獒、骏马、牦牛)是校园文化总体设计思路下的产物,其文化气息和教育价值深厚。五个动物不仅蕴含着坚韧、勇敢、奉献、拼搏等优秀的品质、在藏区也流传着许多它们的民间故事;五个动物分别对应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艺术领域、科学领域、语言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将雕塑艺术作品与幼儿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三)以人为本原则。幼儿园的雕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校园,或者博取孩子们的开心一笑,而是要注重雕塑与幼儿、教职工、家长之间的互动,让雕塑活起来,与人感应,产生良好效应。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历史浮雕墙引发教师思考:作为甘孜州幼教人,我们如何续写州幼教的历史,该为州幼教做些什么,引导孩子们知晓以前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一代代的孩子依然健康长大,而今各方面的条件如此优越,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这些兼具现代卡通特色和藏民族元素的雕塑还能陶冶情趣、提高师生审美与艺术欣赏力。(四)民族特色原则。校园文化雕塑学校都有,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雕塑气派、华丽,现代感十足。民族地区的校园雕塑也走这样的设计思路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吸取民族地区的精华,充分利用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让雕塑独一无二,散发出特有的魅力。甘孜州幼儿园的雕塑在造型设计上吸取了藏民族图案,如祥云、吉祥图案的变形、排列、重组等等。色彩方面,大门处的立体园徽色彩醒目具有很强的识别性,承载园徽的基座为深灰大理石,显得庄重沉稳;园内雕塑则色彩鲜明、丰富与园内建筑色彩融为一体。造型方面,五个具有藏民族元素的卡通动物身着藏服,神态各异,如藏羚羊头戴仿绿松石的珠串,仿佛在翩翩起舞,藏獒则豪放地弹着三弦琴,骏马则跳起欢乐的锅庄,牦牛聆听,雄鹰俯瞰。

四、凸显藏民族元素雕塑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优秀的雕塑艺术是人们百看不厌的立体艺术,它不但能充分调动人的感官细胞,而且能够彰显幼儿园的核心价值观、育儿观,引导教职工团结向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文化对话与沟通功能。优秀的雕塑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拉近了历史与现在的距离。让我们仿佛触摸到幼儿园发展的历程,触摸到藏民族发展的历程,实现了师生与优秀藏民族文化的历史对话。(三)审美教育功能。寓意深刻的雕塑作品能够激励教职工奉献进取,激励孩子们勇于挑战、健康成长。同时优美的雕塑艺术能非常有力地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培养表达美、展现美的能力。精心设计并充满藏民族文化气息的校园雕塑丰富了校园景观,营造了文化氛围,提高了师生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了幼儿园的品位和实力,对幼儿园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琪琳 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宋瑞波.浅析雕塑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1,(7).

民族文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民族特色;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是全国各大高校教书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集中体现,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学生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而各民族学生又个体得差异性,这就使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跟一般院校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增进民族学生团结、协调民族学生的差异、建设融洽和谐的民族校园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主要由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部分构成,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制度、环境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对学生产生影响。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文化、、宗教等相互交融,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民族特色奠定了基础,但其特殊性不容忽视。

(一)校园物质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等等。民族院校的校园布局和校园建筑一般都会突出民族色彩,职业院校这种民族化的校园环境能让少数民族学生有一种家的感觉,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进取精神。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学生有着不同思想文化背景,这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文化、宗教、价值观、思维方法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校园文化格局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些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形态。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各民族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民族校园精神文化的特殊性【1】。

(三)校园活动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活动中积极昂扬的人文氛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民族活动文化聚在一起,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现象。汉族文化背景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2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之民族特色的构建策略

基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构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构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学校校园是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校园中有特色的人性化的建筑环境,会对师生的理想情操人生境界等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说的就是建筑文化对校园人群的积极暗示。

构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应该根据民族院校的独特个性,建立一个符合民族多元文化的生态环境,努力关注到校园民族建筑的各个细节,建立符合多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的校园建筑文化。只有将民族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策划好运用好,才能创造宜人的建筑环境,才能使校园处处发挥出育人的功能并且散发强盛的生命力。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跨文化适应能力【2】。

湖南民族业学院在构建民族校园建筑文化策略上,主要是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精心提炼出学院的办学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系列静态教育资源。在学院第一次飞跃时期的两个较富民族特色的建筑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即以蒙古包为主席台的学院田径运动场和藏族特色的学生宿舍,这两大建筑的建立在于它抓住了学院的根本特色,并且将民族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的对应和整合,让学生有一种家的回归之感。

(二)构建少数民族社团文化

学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的育人渠道,也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

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就是在学院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遵循社团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大胆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社团之中。例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对学校的传统优势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行从专业设置延伸至社团组建,具有开拓性和特色性。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应该说是起步较晚的社团,但是由于它很好地应和了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社团规模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武术队、篮球队、排球队等若干训练队的社团 。各社团积极组织队员参加各级各类运动会和省市级民族运动的比赛,学院武术队曾在2014和2015年连续取得了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其他各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省内外也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民族院校在校园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创新上是大有可为之处的。还可以在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绘画等方面探寻社团的组建和发展。

2、促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社团应该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职业院校,制定校园社团文化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团文化建设内容的认同性。

另外,职业院校社团文化的建设,还应该注重实施的同步性。要把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的任务跟目标管理结合起来,与教学科研工作同时部署,一起落实,才能确保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开展。

(三)构建少数民族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血液,是校园文化动态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诸于社团活动、学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等富于活动育人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活动。民族院校除了开展这些非民族院校都类似的文化活动外,还应该经常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藏历新年节、维吾尔族古尔邦节、“三月三”苗族、壮族对歌节、傣族“泼水节”等节庆文化活动,特别是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校园活动文化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而发现自身的潜能,并且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就能促进学生自身更好地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民族院校校园活动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有着其他表现形式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还能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消除各民族学生因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

总之,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只有将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营造出既体现时代精神又极具民族特色的独特校园文化,才能够做到育人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并且助益于培育不辱时代和民族使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保生,田晓红,路奕.试论我国民族院校组织文化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2]孙沛华.民族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