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升教研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范文1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质量
我国高校在近些年办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这些都给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后勤服务部门需要深化改革,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一、高校后勤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些高校办学的水准得到了提升,并且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如此,由于教育资金的投入增大,学校一些基础设施在近几年得到了完善,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施的配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的发展,学校的生源数量也开始逐年提高,新生力量的强大,为学校添加了更多活力,给学校带来了新鲜血液,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学校学生数量的递增,同样会对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出台了扩招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扩招生源必然会使高校在短时间内加强自身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后勤服务质量,但是有的高等院校资金不足,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增加了学校的资金压力,影响学校教学的发展。另外,在学校经费的支出中,后期部门占有绝对的比重,所以后期工作压力剧增,学校为了保障后期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所以会投入更多的经费,特别是学校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除此之外,学校后期部门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后期员工的工资待遇低并且社会地位不高,所以在学校内后期部门的员工并不受到学校师生的重视,这些都会对后期职工工作造成一些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后期管理的发展,所以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现状。
二、深化高校后期管理改革
(一)实行绩效考评机制
后勤部门与学校之间应该是互相监督和牵制的关系,并且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契约,这种关系决定了学校和后勤服务部门之间各自需要履行的义务。一般来说,后勤服务部门需要向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勤服务,而后勤部门则需要从学校这一方获得属于自己的效益。这是两方共同利益的划分,需要通过两方的努力获得,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对双方进行考核,因为这样才能确保学校和后勤服务部门两方已经履行了协议。由此可以看出为了衡量双方的工作,需要在学校设置绩效考评的机制,这个机制设立的目的在于通过绩效考评能了解双方的工作质量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标准。在学校内实行绩效考评能对后勤服务部门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约束,并且能有效地调动后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后勤服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会更加有动力,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中。这样就能规范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提高服务对学校的保障能力。
(二)实现后勤社会化管理
高校内部后勤服务部门可以为学校师生提供后期保障,并且后期部门的管理是完全独立的,它并不受学校的干涉,所以在对后勤部门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实现管理的社会化,因为这样才能提高后勤管理的质量和水准。提高后勤管理的质量应该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因此,这就需要后勤管理人员借鉴社会企业的管理方式,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自身的管理方式,推动后勤部门管理的现代化和社会化。推动后勤管理社会化首当其冲是要在管理中实施责任制,责任制的目的在于明确各个后勤管理员工的职权和工作范围,让职工对自己的责任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责任制的推广可以规范员工的工作,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另外,需要将后勤服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分离,这样才能增加后勤服务权利行使的自由度。后勤服务管理措施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质量,从而为学校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所以后勤管理人员需要加大管理的社会化,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三)加强后勤员工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后勤人员的素质紧密相关,所以加强后勤员工队伍建设是有必要的。高校内部后勤职工不仅仅为师生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后勤职工的行为会对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优化后勤人员的配置是符合学校发展的,主要的方法是加强后勤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解决后勤部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问题。另外,还需要调整部门内部的员工结构,对部门的员工进行再教育,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队伍整体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总之,我国高校的后勤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后勤管理人员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正视后勤改革所需面对的问题,解决、完善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洪江如.对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8-81.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范文2
【关键词】 英语课堂 自主学习 提高能力
现在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突破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全体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使学生想学、愿学,最终达到通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目的。
1.不断拓展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所谓自主学习,指学习都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21世纪社会、学校、个人最为重视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存发展方式。如果说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时代,是一个学习的社会,那么适应这种时代和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因而,通过实践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只有突破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全体学生,不断拓展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尊重主体、开发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开发自身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英语学习,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2.英语自主学习教育指导策略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吸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个人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早越好,自主能力越早形成,学生的学习收益越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这样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 课前预习,培养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这是培养学生从小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如何地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辅导。对于刚学英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空出一定时间来与学生一起预习,以此来培养其预习的意识。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差异性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意识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提高课堂学习吸收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思想的试金石。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减轻学生说英语的恐惧心理, 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让学生毫无顾及地说。其次,教师要尽量用全英文授课,创造英语氛围,注重与学生的语言互动,扩大英语输入量,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性才有可能体现,学生才能如《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开口,用英语做事情。
因此,在我的课堂上,要求自己做到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给学生留有余地,教师从“幕前”逐渐退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然后,教师再创设情景,设计相关联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设计活动时,做到尽可能分层教学,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使用评价效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进行自主学习。
2.3 自主选择、设计课外作业,形成自主能力
传统的英语作业一般都是抄单词、朗读课文、听录音带等,这些作业一成不变,死记硬背,内容枯燥,形式呆板,观念陈旧,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久而久之使学生感到英语作业是一种负担。为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英语作业,我曾针对所教班级进行抽样调查,其中86.28%的学生都喜欢自主选择、设计作业,比如他们所喜欢的涂一涂(听音涂色)、编一编、集一集(收集生活中相关的英语)、做一做(做精美的卡片)、画一画(为词、句、文配图)等等。为此,我布置的英语课外作业一般都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层次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学以致用,自主作业,同时鼓励学生课外多用英语交流,并阅读适合自己的英语课外读物,提倡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卡、摘抄卡,摘抄课外自己所学的课外知识,并定期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样,不仅让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4 教师的鼓励和指导,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论是课上还是课外的,都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指导。同时,教师的真情激励和有效指导也能为学生扫清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信心、胆怯、意志不坚强、缺少兴趣等实施自主学习的障碍,特别是缺乏信心和胆怯。我们要做到通过教师的激励和指导,让学生相信I can do it! It's easy!I like it! Learning English, it's fun!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教师要多指导,多表扬,多激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淋漓尽致,也只有这样,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才能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自主能力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范文3
关键词: 物理实验 初中学生 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比较优化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框架,下面将结合实例从以下几方面作介绍。
一、通过实验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实验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
1.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如:大气压强――易拉罐压瘪实验导入
在一易拉罐内装入少许水,用铁丝圈箍紧易拉罐口,将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待灌口冒气时,迅速将易拉罐倒扣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立刻会听到一声巨响。看到易拉罐瘪得非常厉害,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3.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如: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
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一般来说,优秀的课堂实验导入方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和谐,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课题意识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衔接自然,能调动学生知识、方法上的准备。
二、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例如:“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教学,由于学生对螺线管比较陌生,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用一根绳子代替导线,将其顺次绕在一只圆筒上(如用筒状保鲜膜等),可以有几种绕法呢?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两种绕法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前面所学“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知识,用电源、螺线管、小磁针等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绕线并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学生从中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与条形磁体相似的结论。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影响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的因素有哪些。再做实验,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归纳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而改变电流方向的方法有:改变电池两极和改变螺线管绕法两种。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由教师介绍安培定则,通过启发诱导,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安培定则来解决通电螺线管的相关问题。
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
物理实验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
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以及电路中的总电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R+R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各部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了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1/R+1/R,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还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四、巧用突发实验,加强学生有问必究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自己在课前并没有想到的实验现象,而恰好学生却非常感兴趣,如果条件许可,完全可以巧用这些“突发事件”,出奇制胜。
例如:在利用灯泡、凸透镜和投影仪屏幕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演示实验时,教师偶然移动了一下灯泡,突然有学生举起手来提出问题:灯丝的像移动的方向似乎和灯泡移动方向相反。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出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便再次向左右、上下移动灯泡,观察像的移动方向;又只移动凸透镜,也让学生观察像的移动方向。结合作图,和学生们共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又一特点。并向他们提出问题,如果像在光屏的左上方,该怎样移动物体或者凸透镜才能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呢?
在讨论声中,学生的思维在拓展,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五、学以致用,让学生从课堂实验走向生活探究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而许多与生活实际很贴近的物理实验,往往更能使学生感兴趣。正如课标基本理念中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并不只是“做好题、考好试”,更重要的应该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课堂实验走向生活实验和应用,既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又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和课题研究中,我发现新课程改革与“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是如此一致:“做中学”的核心就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中做”的核心就是让孩子们充分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而在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它们都倡导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范文4
一、将词汇放在句子里教
凡是能放在句子或情景里教的,就不放在短语里教;凡是能放在短语里教的,就不单独呈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出口成句的能力。如在七年级上GO FOR IT的UNIT9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各种类型的电影的单词,如:comedy, thriller, 和描述电影的相关形容词,如:interesting,scary等放在句型里一起教:I like comedies, because they are interesting. I don’t like thrillers because they are too scary.这样就避免教了电影的单词后还要抽时间教对应的形容词。让学生首次接触这些新单词时就习惯于正确的表达法,并通过操练,熟悉语言形式,即句子结构,然后发展为学生自己习惯。不至于有些学生一开口就是:I like comedy because interesting.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表达时就不会出现太多的语言形式错误。如果我们把词汇教学孤立起来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我们学了几个关于电影和描述电影的单词,他们认为弄懂单词的读音和意思就够了,却没得到将这些学到的单词组成句子来跟别人交流的能力。这样,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根本就没得到培养。
二、通过语言操练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操练不等于语言交际。语言操练的着眼点是语言形式,使学生在语言操练中掌握语言形式。在英语教学里通过语言操练使学生掌握语言形式,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首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构与交际并不矛盾,必须引起同样的重视。在具体的操作中,宜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具体归纳为PMMC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chanical 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 Drills)到交际性练习 (Communicative Drills)。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结构操练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尤其是当教师希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集中在结构体系中某一重要特点的时候。当然,机械性训练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运用恰当,为以后有意义的操练及交际性练习作准备。当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语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交际训练。交际性练习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最高形式,设计得当,学生乐于参与,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发挥达到,课堂气氛的活跃达到顶点。那么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三、课堂上的小技巧
1. 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场景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地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场景,提供熟悉的场合,因为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小小讲台,放上几个水果就是一个fruit shop;黑板上画几棵树,几朵花,一条小河,就变成了一个park。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得有兴趣、有成效,而且能真正运用英语,做到学了就会用。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范文5
一、没有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各类语文考试只有读写,没有听说,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评价只偶见于课堂上随意的、模糊的、凭整体印象的评价。现今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很大,使得语言交际教学因为没有一个适当的评价标准,导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让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觉得教了也没有用;而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天天使用母语,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习得,不必费神去学,再加上考试又不考,自然把精力都投入到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了。
二、轻视环节,忽视语言学习环境
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培养,并且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我们的教师都曾精心准备语言交际课,但在非语言交际课上预设交际环节就很少了,致使出现了为上语言交际课而上语言语交际课,这样逐渐就丧失了诸多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鲜活素材和良好契机。
针对上述误区导致的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弱化,我们语文教师要遵循新课标、新方法去激活语言交际课堂,努力打造有效的口语交际课。那么,如何才能使语言交际课有效呢?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分层次制定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这样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降低难度,循序渐进,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语言、思维、个性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所具有的一种客观规律。我们应该遵循这个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比如教学内容的设计,处在初中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是由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能够学会什么,能够学会多少,这些都受到他们思维水平的制约。因此,在语言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语言交际能力发展的规律,制定不同层次的语言交际训的要求。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上多创新,对于取得明显成效的教师、学生要进行相关的鼓励。
二、精心准备,为学生搭建语言交际平台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语言教学之中,深入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搜集材料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了解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搜集了哪些材料,并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的形式。例如,进行“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应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益小动物”的图文资料,学生可采用询问、阅读、收看影视、网上查询等方式搜集资料,然后用记忆、剪贴、绘画、抄写等形式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好,准备在班上交流。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创设对学生学习有益的环境,开设多种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练习口语交流的兴趣。这样,口语交际教学才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听话”“说话”练习,而是师生心灵间的对话与交流。在这种轻松自由的交际氛围中,学生才能迫不及待地打开“话匣子”。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范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实践性教学 交际能力培养
新课改指出语文虽然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交流工具,是中国人相互交流、表达情感的基础媒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仅重视语文解题教学,那么无疑是舍本逐末,违背语文学科的设立初衷。小学生的词汇量较少,语言思维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等均尚未薄弱,因此为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基础上,加强语文思维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的培养。基于此,以下以增强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改革重点,提出一种“练于课堂,鉴于生活”的教学新模式,具体如下。
一、情景中拓展,打造实践际空间
1.自编自演,形成实践性语言对话空间。
虽然低年级小学生的词汇量较少,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极富童趣,特别容易被童趣十足的内容吸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特性,激发学生形成对话空间,以此开展语言口语能力的锻炼培养。例如在进行《保护有益小动物》的教学时,首先进行常规的生字及文章理解教学,在此之后笔者决定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口语锻炼的情境。笔者首先提出:接下来要召开一次动物运动大会,这里有大象、狮子、小白兔、老虎、豹子、长颈鹿、猴子等,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分别作为一个小动物,各自以自己所扮演的小动物的角度,说说自己都擅长哪些运动、优势是什么,如扮演豹子的学生说自己擅长赛跑,因为跑得快、买的步子大;扮演猴子的学生说自己擅长爬高,灵活,胳膊长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分别进行表演,由教师点评,并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适当给予提示。综上,此种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的趋势下,大胆锻炼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起到组织及引导的作用,将学生作为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改变以往完全由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
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对话情景的真实性。
低年级小学生存在渴望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欲望,但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对于很多抽象的词汇难以有效理解,这就需要由教师不断引导。传统的引导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重点,学生被动听讲,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过于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有限。基于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画、视频、图片等,加深学生的理解,明确词汇的正确用法,让学生强化语言口语表达能力。例如一些小学生不能分清温暖和炎热、凉爽和寒冷此类意思相近,程度存在差异的词汇区别,在语言表达时时常用错。对于这种抽象类的词汇,教师难以通过语言表述清楚。此种情况,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抽象的词汇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等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效掌握抽象性强的词汇的正确含义及用法。
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确凉爽与寒冷的区别,教师可在网络中筛选或自己制作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可为学生播放夏天夜晚吃着雪糕、西瓜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图片的感受,学生会纷纷说“觉得很凉快”,“让人舒服”。教师听到学生的回答后,应先给予肯定,然后总结:“这种让人觉得舒服的凉觉就是凉爽。”
接下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寒冷的感觉,播放冬天寒风凛冽声音的音频,以及风雪、冰山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说说看此时的感受,学生回答“特别冷”、“受不了,感觉自己要被冻上了”,这时教师立刻进行总结:“大家说得都对,这种特别冷、感觉要被冻起来的感受就叫寒冷!”
总之,低年级小学生的词汇量不足,与此同时对于词汇的正确用法也理解得不够到位,导致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表达不当,甚至闹笑话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课堂讲授知识点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有效理解词汇的正确表达含义。
3.尝试对话实践,夯实交际的基础。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以上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最基本的手段――模仿,即是给出丰富、生动的口语作品,让学生尝试跟着这些作品进行模仿训练。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通俗易懂、易于上口的儿歌、诗句,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例文。例如在课文《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尝试模仿说说老牛的尾巴(好像一条鞭子)、燕子的尾巴(好像一把剪刀)、啄木鸟的尾巴(好像小板凳)等。在《菜园里》读完儿歌后,可让学生尝试模仿:苹果红红挂灯笼,西瓜绿绿赛皮球,香蕉黄黄像小船,葡萄紫紫挂藤上等。
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是实现基础积累的过程。
二、听与说的融合,提高双向互动的应对实践
1.开展“听”的实践性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是双向的,除了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想所感以外,还要有效理解对方的说话含义。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但并不是全部,说话人的语调、语气的差异也会一定程度地改变词汇本身的含义。在书面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语调可用标点符号的方式表示,但在口语中,需要通过“听”区分。在听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懂得听的礼仪,即当别人对你说话时要看着对方,认真听,不要心不在焉,也不能随意打断,这不但是正确领悟对方说话含义的方法,更是人际交往中必须有的素质。在语气、语调的听力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例句的形式,先让学生有大概区分意识,分别对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气下的表达进行列举。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例如李老师,王老师在上课。(两名老师都在上课)李老师,王老师在上课?(向李老师询问,王老师是不是在上课)李老师,王老师在上课?(向第三方询问,李老师和王老师是不是都在上课。)每种表达方式的说话语气、语调、停顿都存在差异,教师应当在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说的时候特意加重语气,让学生充分明确每种表达的差异,最后再由学生模仿。
2.布置关于“听”的实践性作业。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想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自己。基于此,教师可布置一些关于“听”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家长的手机小说软件等方式,听一段新闻事件或童话故事、或由家长讲个故事等,第二天让学生说自己听的故事是什么、讲的内容是什么,以及自己有什么感想等。
三、课堂中提炼,着眼生活化实践
1.结合实际,协力提升。
在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尽量列举紧扣生活的教学案例,因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借助切身实感,增强理解与运用效果。例如在《美丽的小路》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自己经常走的小路作为描述对象,描述周边的景物、这条路的起点与终点,走这条路的目的等。可以是学生每天上下学走的路,也可以是去姥姥家、奶奶家、朋友家走的路。因为学生十分熟悉,往往在讲述的过程中十分流畅、信手拈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稍加纠正,就能帮助学生进行一段思路清晰、流程的口语表达。
2.组织活动,体验情境。
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且口语教学还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因此在口语能力培养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此角度出发,笔者曾经尝试过一次游戏式活动教学。在《有趣的游戏》的教学中,我将课堂移到室外,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向学生提出,这节课让学生以组的单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兴高采烈,有踢毽子、打口袋、摸瞎子的等。在学生玩得兴起时,我突然要求学生停止游戏集合。学生十分失望,于是我问大家:“大家是不是想接着玩?”“是!”“那么每组说一下自己玩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说得好的同学可以接着做游戏。”游戏的诱惑成为激励,学生纷纷用自己现有的词汇,组织出清晰的语言逻辑,对游戏进行描述,生怕说得不清楚、逻辑胡乱,导致不能继续玩。然后笔者先进行示范,再由各组的学生分别描述。其实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经过系统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就必然能够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次活动式教学起到的是激励作用。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交际能力锻炼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伟伟.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阅读的乐园[J].教育,2016,0(27):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