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型教学方法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创新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82-01

在新课改背景下,针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标准倡导师生要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其中,教师研究的层面主要包括:方案制定、问题提出、实验设计、假设结果与实验演示;学生探究学习的层面主要包括: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论证、合作交流。而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为主,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中,上述新课标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由此可见,积极的转变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重要性。

一、将高中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将实际生活科学的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中。该过程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抽象化转为具体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将实际生活中的多种物理现象,灵活的运用已学物理知识来解释,这就对学生举一反三与学与致用的能力进行了显著的提升。

在授课准备期间,任课教师可以引入该课程涉及到的伟大科学家人物,以其背景与贡献作为教学资料,达到吸进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的目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和谐而又轻松的教学环境。另外,任课教师在完成一小节内容的讲解时,都应该在课堂上对该节内容进行及时的概括与总结,使学生的物理新知学习印象得到深化。与此同时,任课及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该教学新知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于应用价值,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引入生活实际,并为学生讲解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某一发明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使高中生的探索能力与观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物理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调动学生的物理新知学习主观能动性

针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任课教师要重点对学生实验能力与问题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其学习探究意识与主观能动性进行提升。而实现该过程的具体途径如下:首先,任课教师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与时间,并传授学生一些最快汲取物理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实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其次,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并通过由自己演示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调动。最后,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物理学习探究方法与物理现象进行不断的总结,使其汲取物理新知的动力得到提升,从而打破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三、任课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

任课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是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型转变旧模式的主要途径。任课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掌握与物理相关的教学资料,不断的对自身的学识进行丰富,从而科学的构建具有特色化的教学课件库、书库与图库,从而保障授课内容更加充实,生动。任课教师要对物理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研究,并对教材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明确,使学生能够对物理知识活学活用。以《变电电流电机》课程授课为例,任课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即:使学生对掌握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内容进行掌握。

四、科学的构建问题教学机制

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往往会面临多种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步伐凝滞不前。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正是遏制该现象的主要源动力,因此,任课教师要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而经过笔者多年物理教学经验,发现了科学的构建问题教学机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的同时,又能够通过该机制将知识重点的传授埋下伏笔。

构建科学的问题教学机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任课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大胆的说出自身的物理学习观念,同时,在知识学习的方法上,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指导,保证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学习的最佳途径,从而提升整个物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问题转换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思想,从而对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思维的严密性进行双重的提升。

五、重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

创新型转变旧模式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进行重视。由于高中物理的多种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为此,高中物理任课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自行操作实验与自己演示实验的机会。操作实验准备期间,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在操作实验期间,由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对过其下一步实验操作环节的结果进行思考,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强化,从而加深其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巩固。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创新型转变旧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需要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摸索与大胆的尝试,从而探索多更具针对性与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高中物理任课教师还要致力于将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并对时刻关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使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正发.创新型转变旧模式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4):224-224.

[2] 何春森.如何创新型转变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旧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157-157,158.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2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位施教者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呢?简谈几点个人体会。

1. 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我国传统观念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课堂上要以教师为圆心画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好似天经地义,其实这与教学理论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格格不入,要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来解决同一问题,独立地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解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其次,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只要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热情,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于是就有了主动探索的空间,相继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因为教与学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创新须达成统一。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寻找办法,总结规律,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2. 创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丰富和提高自己。第二,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以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第三,合理使用教材中的探究材料,积极开展适于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立足于提高学习兴趣,扩展数学视野,达到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3. 训练主体思维,强化创新品质 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组织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合理构成的产物。因此要训练主体思维,强化创新品质应重点加强两个层次的训练:(1)训练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必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按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图形,将会得到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则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促进每个学生打破常规,形成独特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想象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深入观察、大胆想象,形成奇思妙想,产生新的发明创造。想象力和观察力要一同培养,同时训练。(2)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独到的解题途径,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 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谈谈数学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攻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3

论文关键词:职教语文;陶行知;创造教育;创新人才

引言:

人类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和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把职业技术院校建成学生“创造教育”学习的第一场所,建立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配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发挥职教语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均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笔者及课题组的成员,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总结出如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一、树立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提出了创造教育理论。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所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内容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别出心裁”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至真至善至美”的活人。而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就要让学生去做,在做中学,要行动起来,解放学生手、嘴、脚、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做,才会发现困难,困难解决了,新价值才能产生,而想办法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这一思想对于占据中国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首先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而言,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而不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科研人员。这就强调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时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如果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容易被淘汰。其次,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而言,职校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所以学习中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也就是“做”很重要。最后从职业教育的现状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仍未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重讲有余实践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同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严重排挤语文等人文素质的软科学严重排挤。这也与职教语文教学存在众多弊端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重大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以生活为内容,让学生灵性地学习语文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创造教育,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他进而指出“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只要善于挖掘,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很好地取舍,引入课堂,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也会教学轻松,师生在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容易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种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符合职校生的智能类型,在教学中必然会举步维艰,教师痛苦,学生沉闷。那么如何把生活和语文相联系,实行语文教学生活化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这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了。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摆脱“三脱离”,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和贴近社会,把生活充分引入到课堂中,用生活诠释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理解生活,目的是更好地懂得生活,将来更好地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

1.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是热爱生活的人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的课文所写的内容或对象经常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或现象,但学生因为平时不善于观察,所以对此在内心并未存在相关的知识架构,造成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的障碍。如果老师去讲,学生们不屑去听。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学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一文时,笔者就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不过多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去观察不同时期荷花生长的过程和形态,甚至要求学生把不同时期荷花的形态画下来,进而思考荷花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攻自破,同时还衍生出很多新知识。 转贴于

2.再现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应该以情境教学为主,这是建立在“建构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是主动存在的,而教师是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是反应存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真实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事半功倍。如学习《氓》《雷雨》《祝福》等文章时,笔者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倾情演绎。学生们认真研读课本,反复讨论,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角色定位,这个过程便深入理解了课文。同时,学生们思维活跃,紧跟时代,演绎了现代版的《氓》,把文中的生活和现代生活进行了比较再现,效果很好。

3.体验生活。这里的体验即为“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做。“通过行动来学习”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面。教师把课文内容形象展现给学生之后,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元认知,进一步加深体验和感悟。如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笔者把课文中描写的幸福瞬间结合学生的实际做成幻灯片,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每天生活在幸福和爱中,应该学会珍惜,学会热爱生活。同时要求学生给爱自己的人做一件事,让别人感到幸福。这样学生明白了“生活即语文”,提高了生活的觉悟,拓展了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克服了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有利于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学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创新,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注重体验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通过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帮助、咨询,在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以师生及生生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

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第一步,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给以分析、评价和质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谈出了不同的见解。如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简短而有内涵,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文很普通,甚至在用词上存在不妥之处。第二步,笔者并没有忽略学生的看法,而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通过精彩的唇枪舌剑,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成了共识。第三步,教师针对辩论多元评价,同时给以明确的指导,把此次课的重点和精华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第四步,就文章主题,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第五步,请一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观瞻墓地,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给大家建构了一次生动感人的旅游历程。同学们重新回归课文,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样,通过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学生不仅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表现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给以肯定和启迪,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善于否定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创新。

四、营造和谐民主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食品原料学;教学方法;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激烈竞争新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并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1,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食品原料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拟从其应用型人才特征及食品原料学学科性质出发,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新的教学方法。

一、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主要是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3]。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作为新的类型层次的大学本科应用型教育,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4,5]。

(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食品专业院校,“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要强调技术应用;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更要强调专精实用[6,7]。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而言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一般是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食品专业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二、食品原料学教学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食品原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大都为工厂和企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改革与创新食品原料学教学方法,使其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现实应用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及食品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食品原料学是一门涉及到营养学、卫生学、市场商品流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传统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中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举例式、启发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较少,不能与时俱进,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五个一流”建设,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是食品原料学课程建设的方向,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研究尤为重要。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途径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明确新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目标

食品原料学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第四学期开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食品原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粮油原料、水果蔬菜原料和畜产原料三类食品原料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对食品原料有系统的认识,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确立新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二)重视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食品原料学是一门直观性较强的学科,食品原料主要来自各种生物,种类繁多,很多原料品种学生都缺少感性认识,因此,若按传统的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调教学模式,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8]。食品原料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尤其对于一些因条件所限,不能实地进行参观考察的食品原料,应多收集一些典型图片和网络视频资料,可以通过从互联网下载、购买或自己动手拍摄等多种途径解决教学素材的问题。

(三)重视食品原料学课程实习、实践环节中对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食品专业的学生参观实习一般都去食品生产工厂,但只看到食品是如何加工和包装的,而对食品原料如何生产和流通,几乎是一无所知[9]。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生多去食品原料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食品原料的生产过程。场所选择要注意多样性,既有分散的农户生产,也有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果蔬种植企业、水产养殖场等。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教学方法的具体改革与创新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各种教学方法如举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对换式教学等应广泛应用于食品原料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式教学摆脱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枯燥,深受学生欢迎[10]。近年来,有不少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出自食品原料环节,如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等,这些事例为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食品原料即一日三餐的原料,很多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经验体会,利于开展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谓角色对换式教学,即针对部分适合的教学内容,做出具体要求,分组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制作PPT,后上台讲解,时长十分钟左右,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计算机操作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怡.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应用型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2]顾红.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17(3).

[3]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

[4]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5]王延松,刘君玲.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27(4).

[6]李文虎.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23(4).

[7]秦祖泽,唐受印,俞贵邦,黄俊伟.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2,3(3).

[8]舒留泉.食品原料学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2010,31(10).

[9]谢洁.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探索[J].课程与教材,2009(7):135-136.

[10]谢翠英,冼绍祥,方熙茹.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

课题来源:辽宁医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5

一、合作性学习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合作性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广泛应用于美国、英国、荷兰等国,我国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较多研究和实践,但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很少。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1]显然,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大班教学与小班讨论结合,以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同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这种学习活动还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大班授课,有些大班的学生人数达到了150―200人的规模,笔者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班教学的人数也基本在120人左右。教师在大班教学中采用过去的授课方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借鉴了合作性学习的理论,采用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状况,可以作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一种有益途径。

1.实现“培养塑造教育观”和“引导生成教育观”的有机结合

教学不是单向的活动,不是简单的讲述。在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培养塑造教育观有着认识论的优势和实践经验,有其科学性和规律性,也是新时期实现培养“四有”新人育人目标的根本要求,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同时要注意到,近年来的引导生成教育观融入了体验教育等教育思想,突出教育回归生活、探究学习、生命教育等教育理念,其更多地关注具体被培养对象的个体,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不过,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将其理论依据和操作方式“中国化”、时代化。根据高校育人的根本要求,实现两种教育观念的有机结合,会产生巨大的理论力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创新具有重要的观念性指导价值。合作性学习的理念能够实现这两种教育观的有效整合,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育人工作。合作性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关系的存在;学习是一个与他人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地认知、更快地解决问题;合作性学习在班级组织形式上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提供了培育讲述与合作交流的双重平台,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保持和坚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改变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式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主;应当能够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民主的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当能够科学考察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和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实现学生从单一知识学习向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转变,从竞争式、个人式的学习方式向合作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从单向传授知识向与学生互动交流方法的转变。这样的教学要求必须有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作为支撑。合作性学习能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的主动行为,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外界移植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教学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这些要求正是合作性学习的优势所在。

3.合作性学习是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活动

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合作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化媒体快速地获取信息,甚至比教师都要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都应给学生提供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机会,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表明: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比知识更重要,完成一个项目或工作有时比读几本书收获更大。世界经合组织曾经提出:“在知识经济中边干边学是最重要的,学习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将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又发展出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服务于社会应当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服务地方更是一种战略选择。”[2](P34)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合作性学习活动中充分实践了这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不仅掌握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立场,更能通过不断地合作学习,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更好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开展等活动中,都应当进行改革创新,以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其实是一种实践过程,而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合作性学习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实践探索。

二、合作性学习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中的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实施合作性学习关键是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科学定位和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功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和参与程度,探索有效的微观教学制度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时代特征、“适合”教育“主体”的要求,采用“合作性学习”教育途径,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创新设计。

1.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良好的组织形式至关重要。而合作学习不仅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讨论问题,可以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暴露和挑战彼此的错误概念。在有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的小组中学习,为全组成员的成功而努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增强了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也优化了学习动机。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更深刻长久的记忆;使学生产生更多高层次的推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积极态度的形成;促进人际吸引,形成凝聚力;培养积极的自尊和互信。当然,小组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正式小组,也可以是非正式小组;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其他环境中进行教学;可以是学生自律的,也可以是教师指导的。一切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

2.集中讲授与小组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是自主学习的平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PBL法)”逐渐传入我国。PBL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然而,PBL法也存在所需资源较多、对时间要求较多等缺陷。通过大班集中讲授理论,将课程中的精华和难点提示给学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性研讨式学习,从而可以弥补PBL法的缺点。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理论讲授主要讲解该课程中的重要理论、复杂晦涩难以理解的原理和主要知识点,同时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过程中结合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研讨,而最重大的改革是以学生组成的正式学习小组为主体,通过成员合作共同研究讨论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要从讲到没有问题,转变为讲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小组研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集中理论授课与小组研讨教学相结合,可安排在理论课后进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小组研讨中取长补短,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协调,从而全面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是研讨课堂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平等的伙伴,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建议的顾问。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要有集中的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也很强,需要走向社会;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便是合作性学习,尤其是各种形式的小组学习、小组实践。

3.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变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一套单纯的知识体系和现成的结论的传授和灌输,也不仅仅是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去解释现实,而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性结论的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培养大学生运用这些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一个高度认真的情境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独立地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教学内容、教师、考试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案例教学在实践中流于形式的做法比较普遍,应当系统构建案例教学体系。案例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需要有适合案例教学的创新性教材,有积极鼓励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的政策,有协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规划,要制定科学、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要建设学生和教师的社会实践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提供稳定的实践支持。但是,案例的准备、熟悉、消化以及角色体味只有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才能很好实现,这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6

 

人才的培养需要顺应社会大背景,目前我国急需应用技术型人才来带动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正是顺应这一趋势,其作为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最高形式近几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公共英语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新形势下,以往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高职英语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师甚至学生都忽视了高职英语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采取应付的态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课程设置的需要,是考试、考证需要,对于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缺乏意识。殊不知,掌握一门外语应用技能对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重要性。

 

2.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仍以传统的通篇翻译讲解知识点为主,只在处理课后练习中穿插较少提问,很少进行交际活动,而且教师的授课仍以母语为主。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手段,还只是一种以知识传授和课文讲解为中心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训练课程开设得很少,不能体现高职英语的特色。

 

3.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低

 

多数学生英语水平还达不到优秀初中生的英语水平,这样的学生可以想象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必然不足,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来进行英语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那么如何就这些现状展开新的教学模式呢。

 

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顺应社会大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英语作为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构建高职高专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方针,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的教育,所学、所教应实用、有用。对英语学科的教学而言,就是要重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口语及写作能力更为不满。这使得在一线的英语教师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已刻不容缓。如何做到,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同时加强老师同学生的情感交流,实施测评的多样性。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课堂上积极表现的学生多多鼓励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的作用。首先在授课过程当中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围绕教材内容,多多给学生介绍涉及的英美文化背景,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民族文化、社会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内容的讲授,联系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问题,时刻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维,让他们认为学有所用,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动脑。一旦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当中就给予他们极大的鼓舞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就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增加其自信心。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用英语与学生交际。可以循序渐进的增加课堂使用英语交际的难度,以免学生不适应从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借鉴国外良好的教育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布置任务,鼓励其课后积极查阅资料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使学生知识的建构,并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在课堂上把课后准备的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信息、观点,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意见得以归纳解决,最后达成共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用英语综合表达的能力。这类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通过问题形式表达出来。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性

 

课堂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可以适时地改变一下形式,可以教师同学生到户外开展实践教学,这样学生和老师可以更亲近,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可以通过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英语实践教学贵在多体验、多实践、多参与、多创造。 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教师可利用e-mail、MSN、QQ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未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选取一些话题让学生从网络或其他途径查找感兴趣的相关材料,也可以要求学生以某一话题为中心进行角色扮演。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课后学习自主性。

 

(四)、实施多样测评,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高职学院英语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终结性教学评价制度,要围绕今后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建立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变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变纸笔测验为各种考试相结合。

 

具体而言,在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上,要做到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重,比如说可以进行听力、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要探索借鉴多种试题类型,除了客观题外,还可设计一些更加灵活的主观题,从而充分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途径,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掌握好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他们能将英语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更加出色地做好赋予他们的各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