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范文1
关键词:行为科学;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20-02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而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在企业管理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中,管理活动的主体、客体都是人。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行为角度考虑就是一种行为职能,即能对人的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职能。正如Anthony Hopwood所说“任何会计程序的有效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因此,加强对人的行为的关注,在企业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思考如何预测、激励并引导企业各级员工的行为,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而且能让各方利益相关者都满意的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从而使企业各级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应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
1 行为科学的涵义及基本理论
1.1 行为科学的涵义
关于行为科学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 概括起来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研究人的行为以至动物的行为在内的多种学科, 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狭义的行为科学则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与研究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的理论。1980年出版的英文版《国际管理词典》将其定义为“行为科学主要是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变革、管理风格、培训和评析等领域”。它强调的是试图创造出一个最优工作环境, 以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目标,又能为实现个人目标有效地作出贡献。同时从心理和社会两方面去理解人、诱导人、激励人。因此, 有人通俗地把它叫做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科学。
1.2 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个体行为研究,团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等。它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
(1)重视人的因素。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人,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对人的管理应该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2)人是社会人。人不是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是有需求、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社会人,人在管理实践中既能改造客观世界,也能改造主观世界。
(3)人作为社会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更有社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求存在着一个由生理需求向心理需求、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发展的这样一种趋势。激励人首先就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4)企业管理必须重视组织行为的研究,进而提高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企业目标。
(5)重视对领导行为与领导方式的研究。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必须充分注意员工的情绪和士气,加强对员工的感情投资,在企业中形成一股内在的凝聚力。
(6)对人的管理,必须贯彻“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的原则,要按照人的行为特性加强对人的思想管理,增强人的素质和创造力。
2 行为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由于行为科学是从西方引进我国的,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上海财经大学潘飞教授在《管理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576-577页中对美国自1990年至今的研究从管理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上做了统计分析,从该统计数据看,以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研究管理会计的文章很多;以论文研究方法分布看,行为激励方面的文章有两篇。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就对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1962年美国学者贝格尔(Becker)和格林(Green)发表的《预算编制和职工行为》。70年代卡普兰(Caplan)主编的《管理会计和行为科学》和霍普伍德(Hopwood)的《会计系统和管理行为》。国内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管理会计问题,不仅研究者人数少,而且研究成果也不多。根据粗略的统计,在我国权威性杂志《会计研究》1995-2002年度发表的文章中,有关管理会计行为研究方面的文章仅有10篇左右(不含责任会计方面),与西方还有较大的差距。但也可以说在我国进行行为方面的管理会计研究还有很大潜力。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在1990年发表的《试论现代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问题》是我国最早关于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研究文献。该文献论述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及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几个具体领域。他认为,在预算、业绩计量评价与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有重要影响。卢焕立1991年开始研究行为科学对管理会计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意义。孟焰1997年探讨了行为科学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运用。史习民2002年探讨了行为研究经常涉及的几个管理会计领域。胡玉明2004年强调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不能离开企业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研究管理会计问题。综上所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首先将行为科学的思想引入会计研究,开辟了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深化,行为管理会计研究已成为目前会计学最新最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3 行为科学在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
3.1 行为科学在决策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行为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中的主要内容――决策管理会计(包括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决策理念有很大影响。行为科学观对人的认识由“经济人”转向“社会人”,在组织理论与激励理论中以多元化的决策目标和激励因素取代原来的单一化的经济目标、经济激励。因而,决策方法上由原来寻求最优化的准则修正为满意性准则。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提出的决策理论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决策模型中的目标函数中,以效用函数取代价值函数,可以适应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效用有多种表现形式,非物质因素(精神因素)也可以用效用的形式来表现。其次,在决策方法上,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即企业中的各级决策人,从“主观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的是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理性”出发所要求的“最优解”。把决策人看作是“寻求满意的人”,而不是“寻求最优的人”,这是现代决策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此外,在技术方法上,最优解只有通过许多复杂计算才能得到,而满意解可以用比较简化和近似的方法求得。这也有助于提高这种新的决策理论的实践性。
3.2 行为科学在预算中的应用
预算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决策目标的一种数量表现。有效的预算能将企业内部各个层级连为一体,同时促使和激励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采取一致行动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
(1)行为观的预算编制与预算责任划分。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主张把目标最优转变为目标满意,制定具有多样化目标的预算体系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各级、各单位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行能充分尊重下级预算执行者独立自主精神的“参与性预算”,在预算的制定、分解、落实等方面充分尊重执行者的意见,让执行者参与预算编制。这也是满足组织成员受尊重和自我表现的手段之一,可以增强下属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充分调动预算执行者完成预定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预算的制定要更加人性化,没必要在所有方面都精打细算。
(2)行为观的预算执行的评价与控制。在分权制基础上形成的分预算体系,由于各执行单位均有较大的独立性与自,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正确处理上、下级各单位之间的纵向关系,还应正确处理同级单位之间的横向关系,力求“目标一致性”的原则在上下左右之间都能得到贯彻执行;对多目标体系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在“参与制”基础上形成的分预算体系,其执行情况的评价、考核和控制主要依靠执行者本身自主进行,让执行者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差异,消除不利差异;依据激励――贡献之间的最佳关系,综合而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因素,以促进各项预定目标顺利实现。
(3)行为科学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成本控制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全部成本进行控制,它是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传统成本控制是在泰罗制基础上运用标准成本系统来控制成本。而行为观的成本控制是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用标准成本系统来控制成本。它具体表现在:①标准的制定,除了依据严密的科学计算外,还应该实行广泛的“参与制”。也就是让标准的具体执行者广泛参与标准的制定,标准制定者与执行者共同协商沟通讨论,最终制定出能被大家自觉接受,切实可行的标准,增强标准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的主人翁责任感;②建立明细化的成本差异分析制度,及时地为标准的执行者提供明细而具体的差异化信息,以便执行者能够经常而又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成本标准的执行情况,使他们能够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充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综合而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因素,而不是单单依靠经济奖惩,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要十分重视人们的精神需求;④进行定期的差异分析。要根据大量的综合性资料定期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为下阶段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成本标准提供有用信息。
4 构建以行为理论为导向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框架
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社会行为而展开。在产生形成时期,注重研究个体行为,寻求成本的降低;在发展变革阶段,注重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寻求提高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而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注重把企业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行为研究,寻求企业行为的社会效应。行为科学不仅奠定了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而且使之更好地用于指导管理会计的实体,实现企业最优化。在当今新的经济管理环境下,应该注重管理会计与行为科学的有效融合,提出创新的理念,探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笔者认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理论基础:行为科学。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职能,它将人的行为贯穿于履行职能的全过程。管理会计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与行为有关。(2)基本假设:管理会计主体假设,要把企业员工看作是有感情、有思想、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社会人”;可计量性假设,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应该兼有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结合以满足各方面管理需要;(3)本质:管理会计应是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管理的有关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是用来指导管理活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经营所需的文化价值。(4)目标:协助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合理决策,保证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获得组织最佳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组织的所有经济行为都是围绕目标来进行,而管理会计的目标又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行为职能来实现,这涉及到员工、管理者以及管理会计人员三方面的行为。(5)对象:以规划与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为基本内容的管理活动。这其中必然包括个体、群体、组织行为研究。(6)基本要素:计量、信息系统、沟通、反馈。因此需要组织各层级人员的相互配合与协调。(7)基本原则:决策相关性,成本效益均衡性,公允性与激励性原则。行为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其中。
总之,现代管理会计只有通过人的行为,人的作用,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实际的效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人本管理基础上形成的行为管理会计必将拥有一片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3.
[2]余绪缨.试论现代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1990,(4).
[3]卢焕立.论行为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意义[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
[4]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范文2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48.02
市场营销学是以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曾说:“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乃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本文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基础体系。
1市场营销学诞生的学科背景――经济学
20世纪初市场营销学以经济学分支的形式出现,市场营销理论的诞生与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经济学直接影响了市场营销学的起源和发展。
1.1市场营销核心思想的经济学基础
古典经济学对市场营销学影响深远,亚当・斯密给“市场”下的定义被早期的市场营销学广为采用,他提出的许多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理论经济学对市场“交换”内涵的揭示,为市场营销学提供了深刻的行为基础,所揭示的需求理论使市场营销学获得了准确的理论和功能定位。
消费者的理性人假设为市场营销学中的基本概念――交换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理论的信用概念应用于销售策略;地租理论用于解释营销机构的位置和布局;产品差异化理论被用于解释定价、品牌、广告和服务战略;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观点营销学者提出政府干预市场营销活动的理论等。
1.2营销战略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理论和需求理论为市场营销的S-T-P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STP战略的实质是为不同的细分市场构建不同的需求曲线,通过产品差异化制造出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形成一个“小的垄断”市场,不同的企业就可以定位于不同的目标市场上进行非价格竞争。“市场导向”营销观念的提出,受到产业组织经济学中“可持续竞争优势”概念的极大影响。具体如表1所示,左边是从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中借鉴来的思想,右边是这些思想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最终目的都是取得较高的绩效。
1.34P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4P营销组合理论,是从20世纪30年代罗宾逊和张伯伦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直接延伸而来的。
(1)产品策略借鉴了“偏好”和“效用” 理论。微观经济学中“偏好”和“效用”的概念启示营销人员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营销学者考虑经济学中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商品分类,研究产品需求变化和购买模式变化,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线策略、包装策略和品牌策略中。
(2)信息非对称性和价格竞争理论对于价格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借鉴经济学的需求弹性理论,营销学者提出差别定价法;根据信息经济学中“价格――质量”效应原理,企业将创立品牌与高价策略相结合,力求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高价高质形象;另外,博弈论为企业价格竞争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价格歧视也是营销定价中常用的经济学概念。
(3)“分工和专业化”思想与交易费用理论成为分销渠道研究的经济基础。中间商通过大规模分销产品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其经营的品种较多,范围经济效应十分明显。在考虑建立自己的垂直一体化销售渠道还是借用别人的渠道时,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其提供了工具。
(4)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非价格竞争理论为促销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交易费用理论是公共关系决策的重要参考;福利经济学家有关市场营销的评价对测定广告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看,促销的功能有两个:提供信息,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产生影响,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2市场营销学的历史性飞跃――向管理导向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正式把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转入管理学研究,使这门学科获得了新的活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霍华德最早使用“营销管理 这个词,在《市场营销管理:分析与决策》一书中用管理学观点重点研究了营销的应用性,标志着营销管理时代的来临。
2.1营销管理概念对管理思想的借鉴
在营销学发展的“金色的50年代”(菲利普・科特勒,1987),产生了许多遵循管理逻辑的营销思想,如市场营销组合、产品生命周期、品牌形象、市场细分、市场营销观念等,这些思想对世界营销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管理学引入市场营销领域的概念还有:科学管理、任务、职能化管理、科学方法、简单化、多样化、标准化。管理学提供了一个框架以确认市场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满意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确立、营销组织的设置都反映了管理思想的发展,明确营销学属于管理的范畴,是营销活动得以成功的基础。
2.2管理过程论为营销管理提供立论依据
亨利法约尔创立的五要素论和管理过程论是现代营销管理的立论依据,管理职能的研究途径成为现代营销学最通用的研究方法。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强调管理的综合职能以及过程性和普遍性。市场营销过程就是管理职能的实现过程,具体表现在:营销计划是营销活动的首要职能,涉及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包括营销活动编排、产品、价格、分销方法、推广决定;营销组织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包括订立目标、计划、决策、建立模型;指挥体现在企业领导营销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营销过程中;协调是企业以整体营销策略去适应变化的环境的重要职能,也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要素的力量能集中起来的重要保证;控制包括营销活动控制、销售及成本分析和营销审计等。
2.3营销研究方法对管理学的借鉴
管理科学对市场营销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管理科学的某些模型在市场营销活动(如新产品开发、竞争性订价、广告预算与媒体选择、推销时间分配以及营销组合规划等)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描述性模型主要应用于沟通(传播) 、解释、预测等营销活动,包括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排队模型和模拟三种基本形式。决策模型主要应用于通过评价不同决策所导致的不同结果,来寻求一个最佳决策,与市场营销密切相关的决策模型有微分学、数学规划、统计决策论、博奕论(对策论) 四种基本形式。
3行为科学给营销管理注入灵魂
行为科学为解释消费者和组织购买行为提供了基本概念和方法,上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学更关注顾客的行为及其关系,应用行为科学的比重上升。
3.1行为科学是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
行为科学正是基于古典管理理论中对人的因素和作用的忽视而提出的一门新型管理学科。行为科学的基本观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把人看作是“社会人”。现代营销观念的确立正是体现了以“人”(顾客) 为中心的思想,而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贯彻在整个营销管理过程中。从这一点讲,市场营销学体现了行为科学的核心思想,行为科学成为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依据。受行为科学的影响,营销管理把企业目标与满足消费者需求结合起来,企业可以在获得消费者满意的同时,实现各项经营目标;受行为科学研究组织的启发,营销管理既研究营销组织机构本身的功能,也重视公共团体对营销的影响。
3.2市场分析对行为科学的借鉴
市场分析特别是消费者行为分析广泛吸纳了行为科学的理论概念。首先,促销策略、广告策略中借鉴了约翰・B・华生的“行为主义”概念,其基础是行为来自刺激,行为可以学习并习惯化。其次,格式塔学派认为人们的需求和行为受到社会群众的压力和影响,以至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商品需求、兴趣、爱好、购买方式、购买习惯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营销人员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哪些人对哪些产品最具有影响力,以使这些人在最大限度和范围内施展其影响。再次,威廉・莱泽关于价值观与生活方式(value and lifestyle)的思想引起了营销学者们的注意,营销学者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实质,就是关注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即消费方式。随后,约翰・霍华德和杰迪逊・西斯提出了著名的“买方行为理论”,对生活方式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另外,马斯洛(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消费者行为分析也有重要的意义。
3.3行为科学促进了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
行为科学认为,用户对产品的购买行为是由其购买动机和消费心理直接决定的。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心理规律的研究,以制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劳特朋针对4P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C营销策略,该理论认为,市场营销不仅仅是企业提出承诺,单向劝导顾客,更重要的是追求企业与顾客的共同利益,培养忠诚的顾客。
(1)Custom(顾客) 是针对“产品”而言的,认为消费者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企业重视顾客要甚于重视产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创造顾客比开发产品更重要,②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比产品功能更重要。
(2)Cost(成本)针对“价格”而言,要求暂时忘掉固有的定价策略,从消费者所需付出或肯付出的成本着手。
(3)Convenience(便利性) 针对“地点”或“渠道”而言,要求忘掉固有的地点、渠道,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便利性着手,并且便利原则应贯穿于营销的全过程,售前、售时、售后、处处、时时让顾客感到方便。
(4)Communication(沟通)取代促销,强调企业应重视与顾客的双向沟通,以积极的方式适应顾客的情感,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新型企业――顾客关系。
美国营销学家舒尔茨(Don E Schultz)又提出了更新的4R策略:与顾客建立关联(Relevance)、提高市场反应速度(Response)、运用关系营销(Relationship)、回报是营销的源泉(Reward)。强调以竞争为导向,着眼于企业与顾客的互动和双赢,积极适应顾客需求的同时,主动创造需求。
本文只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了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基础体系,实际上在不断地吸纳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营销学才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组织框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又成熟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郑锐洪.西方营销百年理论发展重心的转移及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2,(1).
[2]李会太,何青,张文杰.美国市场营销发展的七次浪潮[J].经济管理,2002,(5).
[3]刘洋.浅谈市场营销理论的演进与扩展[J].现代商业,2009,(12).
[4]杨智,万后芬,市场营销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范文3
关键词:西方管理;历史;体系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⑴背景:古典管理理论是以工业化大生产为主要的背景,以市场经济中组织协调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逐渐的建立,不断出现丰富的思想火花,反过来又进一步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出现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建立。实践基础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工业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科学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则成为古典理论阶段的产业基础。
⑵特征: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使小企业获得生存和把企业获得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以组织为整体,以获得最大利益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管理哲学。作业管理,由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组成。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实行刺激性的报酬制度。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等。
②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一般认为包括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企业六大职能为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以及管理。并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同时提出了法约尔14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韦伯的提出了官僚制理论,现代官僚制也称为理性官僚制或韦伯官僚制,它的内涵可以总结为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方式,作为组织结构,官僚制组织结构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是人类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⑴背景: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古典管理理论并不能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对人的研究,古典管理理论涉及的非常的少,逐渐从科学管理理论转向了行为科学理论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行为科学理论出现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尽管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劳资纠纷此起彼伏,这在客观上要求新的理论出现。
⑵特征: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对人的研究,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等。重视高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①霍桑试验:20世纪20年代,尽管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劳资纠纷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情况下促使资产阶级管理者们研究什么决定了工人的效率,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开展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前后共进行了2个回合。第二个回合是在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下进行的。试验共分为:车间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访谈试验、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通过霍桑试验,人们发现了影响员工效率的因素。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金钱不是刺激人们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②个体、群体行为研究。在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出现了分别对个体和群体的研究。人作为社会中最小的单位,研究个体人的行为,是研究组织的基础。个体行为研究中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奥尔德弗的生存发展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沙因的复杂人理论。霍桑试验之后,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同样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群体行为研究研究主要是指群体动力学。
③领导方式理论。在西方领导方式理论分为2个部分,一是对领导者品质的研究,二是领导方式理论的研究。美国的行为科学家亨利和鲍莫尔都提出了成功的领导者所具有的的品质,例如:能与人合作、忠于组织、灵活机智、责任心强、掌握领导艺术、具备高效率的企业领导能力等。领导方式理论,包括连续统一一体理论、二维领导的模式、Z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⑴背景:资本主义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经济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管理理论也出现了巨大变化。现代管理理论的经济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发展。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科学技术背景。垄断企业规模巨、大中小企业协作化要求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而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自然科学的渗透则是科学管理理论形成的深层原因。
⑵特征:现代管理理论体现出了管理理论的渗透性、相交性和多样性。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征体现了管理理论的复杂性。现代管理理论又被称为管理丛林时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时期的管理流派甚多。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量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计算机管理学派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流派之多,思想之丰富。现将最具有影响力流派介绍如下。
管理过程学派理论来源于法约尔思想。该理论后经孔茨得以发展。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就是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职能是分不开的。管理是个普遍的过程,它与组织中的层次没有关系。
决策理论学派,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部过程,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西蒙。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四、当代管理思想阶段
⑴背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世界各国的竞争由军事实力为基础转向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原材料经济与工业经济、制造业的生产、流动资金的发展,是当代管理思想的的经济原因。世界的格局发生的变化,旧的格局解体,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这也是管理思想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⑵特征: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战略”这个词语被引入到了管理界。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动荡的环境中,迫切的需要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为了适应这一动荡的年代,出现了以彼得斯为代表的适应变化的管理管理思想,以及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同时为了适应企业兼并和企业的发展,波特创造出来战略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彼得斯的管理思想、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威廉大内和沙因的企业文化理论等。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范文4
关键词:科学理论;管理科学;演化模式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陈述体系,它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各科学领域的发展。管理科学是一种来自实践领域中的规范性科学,它的发展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演化,也推动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管理科学与科学理论的概念辨析
从科学事实(单称命题)出发,经过归纳等方法由事实上升到科学规律(全称命题),再按照假说-演绎模式把规律组织为科学理论。规范的科学理论形成一个有层次的语言结构:事实、规律、理论。科学哲学的事实,特指某个单称命题,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实践活动,借助于一定语言对特定事件、现象或过程的描述和判断。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寻找其规律所在,其表现形式包括两种:全称陈述的必然规律:X(PxQx);统计规律:RF(Q,P)=r。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科学事实,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等方法从科学事实中提升科学规律,整体构建出科学理论体系。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管理科学的理论是根据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对管理现象加以观察、实验和测量,寻找其内在规律,再加以综合和重新定义,设定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使之成为一门新的理论。因此,管理科学是一种科学理论,它具有科学理论的全部特征:逻辑简单性、内在完备性和可检验性。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科学理论的演进息息相关,每一个管理理论阶段必然反映一个科学理论演化的模式。
二、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科学理论模式
纵观管理科学发展史,它经历了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管理阶段、管理科学阶段和管理丛林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科学理论模式。
(一)经验管理阶段和罗素的“逻辑原子”理论
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当首推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他出版了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在书中他系统地论述了“经济人”观点,奠定了经验管理理论的基础。斯密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因此,这一理论主要是解决怎样在生产中分工协作,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问题以及减少资本的耗费,以赚取更多的利润。经验管理阶段从18世纪后期一直到20世纪初期,经历了100多年。在这一阶段,经验科学哲学也按照形式逻辑的结构建立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罗素的“逻辑原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经验世界是由许许多多各自独立的经验事实(即“原子事实”)构成的,自然科学以原子事实描述经验世界。经验管理与罗素的分析方法一致,斯密通过对制针行业的观察研究,得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结论。在这个经验的表述中,“人”是基本的逻辑原子,“人”是“经济人”,是利己的,每个“经济人”的活动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行为。
(二)科学管理阶段和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
科学管理阶段大体是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科学管理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中逐渐形成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生产关系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这些都要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将过去积累的管理经验系统化、标准化、用科学管理来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最先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体系的是美国的泰勒(Taylor)。泰勒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车间管理与法约尔的企业组织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科学的企业管理理论框架,其基本原理仍是现代管理的基础。与科学管理阶段对应的科学哲学是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越多、越广泛、越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越正确。这种累进模式如图1所示:
泰勒亲自深入生产活动观察,找出劳资冲突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标准化、例外管理原理。泰勒以工厂管理为对象,不断观察,并总结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用此法指导训练工人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与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一致,先发现事实a,总结出定律a,再发现事实b,总结出定律b……以此类推,逐渐形成理论。
(三)行为科学阶段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传统的经验管理基本上把工人视为会说话的工具,严重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劳资矛盾激化,劳动生产率又大幅度下降,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失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的学者通过长期实验,提出了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他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在美国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并以实验的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这是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以后行为科学不断发展,出现了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Frederi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Y理论”以及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成就需要理论”等理论。行为科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缓和了劳资矛盾,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波普尔提出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他认为科学理论的演化是跳跃式的革命,以猜测和反驳为手段来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即“四段图式”:
P1TTEEP2
其中,P1表示问题,TT表示试探性问题,EE表示消除错误或批判性检验,P2表示新的问题。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突破了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主张在科学探索中大胆猜测,强调科学理论的可错性。
行为科学正是否定了机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中人的管理方式进行一场革命,从而形成“社会人”、“非正式组织”理论。可以这样说,行为科学理论的提出是证伪主义在管理科学发展中的体现。
(四)管理科学阶段和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管理科学理论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主要运用严格的数量技术帮助管理者最大化利用资源,以提高管理绩效。管理科学理论是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强调应用定量的和数学的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运筹学、系统工程、运作管理和定量决策等分支。
库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科学理论的演化模式:
在库恩的这一模式中,其核心概念是“范式(Paradigm)”,即:科学的模型、具体运用的范例。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正是“范式”的运动。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正是管理研究范式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五)管理丛林阶段和费耶阿本德的多元论模式
哈罗德・孔茨在20世纪60年代阐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种方法,认为存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以后,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速;生产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程度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更加深刻;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关系和劳资矛盾更加复杂。而对这些变化,以往较单一的管理理论不能适应更加复杂的局面。因此出现了多种理论并存,同时又相互渗透,综合作用于管理实践的理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理论派别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等。
费耶阿本德认为客观世界极其复杂,其探索途径必然保持开放,允许人们采取各种选择,这就是多元论模式。许多理论同时并存,能够调整自己和改变自己,出现理论的增多和扩散现象。
管理科学理论的多元化现象主要依据管理复杂性,管理环境和对象的多元系统决定了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程序的多样化,也就是说,以何种管理研究范式面对管理实践,关键取决于管理情景。管理科学理论的多元论要求管理研究者面对崭新的未知世界,开放心境,包容多种理论,把科学向前推进。因此,管理丛林中各理论学派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的,具有协同效应。这与费耶阿本德多元论模式的“韧性”原理和“放大”原理相一致,我们可以用数学模型予以表述:
maxF(x(σ),σ)
s.t.σi≤ci(i=1,2,3,…n)
G(σ)≥0
xi≥S(i=1,2,3,…n)
式中,F代表总体可选择管理研究范式的函数,ci代表第i个要素可以获取的最大资源量,σi代表系统中所属的第i个要素的资源量,xi代表多元化管理系统的协同度。
三、根据科学理论的演化预测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在费耶阿本德的多元论模式之后,夏佩尔提出“信息域”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科研究领域,但是比学科领域更加灵活,内涵更加丰富。夏佩尔认为,信息域是由观察得来的经验事实和科学信念(如学科的理论、观点、方法、原则、信念等项目)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信息域的扩大和缩小也会导致学科理论的重组。
根据夏佩尔的理论,在21世纪管理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复杂化、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贫乏等因素的影响下,管理科学的“信息域”也将不断变化。我们可以预言,21世纪的管理科学理论将呈现以下趋势:管理科学将与技术科学更加紧密结合;哲学将成为继数学、经济学与行为科学之后的第四大基础科学;管理科学数字化时代即将到来。
上述各种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以不同方式描述了科学理论演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理论演化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科学理论模式的建立必然来自于各种科学的发展和演变。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朱秀文.管理学教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梁家强.论科学技术革命与管理理论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5(2).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范文5
关键词:行为科学管理会计管理体制
时代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席卷着经济生活每个角落,其对我们的冲击不亚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一种以低资源消耗,高技术附加的新产品,新服务充斥着市场,产品的个性化特征愈来愈明显。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兴起。把知识作为企业最关键的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值。管理的重心由内转向外,由物、财转向知识进而转向人。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人员组成以高智力员工为主体,资产组成以人才和知识物化的无形资产为主体。企业围绕产品、服务信息一体化展开竞争,市场的边界日益全球化,竞争日趋剧烈,合作和竞争成为企业新的价值取向。过去在工业经济上创造的金字塔组织模式逐渐向扁平化的分布集中模式转变,传统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专一化战略逐渐失去了先进性,创新成为时代新的主题。经营理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新思路。传统的一味向内挖潜,转向向外增收为主。更注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制定,强调企业与个人全面协调发展,既充分授权,又注重实效,注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同时新的知识经济为我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也带来后发优势,但也带来极大的风险,笔者深深的觉得管理会计必须迎合这一创新时代的主题,融合吸收多交叉学科的理论成果。特别是行为科学的理论成果,以新的思维、新的角度去改造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我们必须努力地从战略会计的层面去考虑问题。从“全息”会计的理念去提练、优化我们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注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关性,以行为科学的理念去解决管理会计遇到的难题,相信管理会计一定会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21世纪的新模式。
一、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
(一)价值链太短。传统管理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作业。采用的是价值增值的观点,重点分析的范围从支付供应商货款开始,到收取客户的价款为止。最终目的是谋求两者之差最大化。传统管理会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的收益进行了预测与分析,但对风险的估计与评价不够充分。而且传统管理会计并没有注意到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对原料的获取可能有更大的价值,对其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可能会得到更大回报,即良好的供应商关系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零存货思想中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同时传统管理会计还存在价值链结束太早的缺点。没有意识到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仍有很大的价值,仅仅分析到销售为止是不够的。
(二)缺乏注重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支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当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例如从市场占有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供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使企业在决策之前有针对性,有充分地预防。超越传统管理会计的范围,进一步联系同行者,分析研究企业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研究本企业本量利和长短期决策相对变化,这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信息。
(三)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传统的管理会计特别重视用数学模型来讨论预测、决策的行为,很少考虑人的因素。众周所知,一个企业的组织管理,是由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即财力、物力、人力等,如何有效地运用以上几个因素,也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使用者、继承者、发展者,成为组织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才能具有竞争优势。只有有效运用人力资源,才能创造企业的辉煌。但传统管理会计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完善管理会计的措施
(一)延伸价值链。价值链不能局限在购买材料到销售产品阶段,应对消费者产品的使用、保养、维修、处置给于充分的关注,并定期定时对消费者使用产品进行普查,吸收消费者的意见。著名的战略管理家波特将价值链描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这就是说,企业的价值链并不是内部封闭的,而是一个两端开放的系统。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反之,企业就难以把握和降低顾客的成本和满足市场的需求,竞争优势就很难建立。
(二)改变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财务指标分析,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业绩,忽略了非财务指标分析,如创新和质量、市场需求、工作能力的提高、市场占有率。随着信息时代扑面而来,使得有些非财务指标反而成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地位地重要因素。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的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对采用不同的战略行为进行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变化,从而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战略管理会计应服从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货币的和非货币的指标,借助战略性业绩取得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的一个特征就是以智力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投资对象。坚持人以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在一个企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通过人来完成,而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一种复合体,人是企业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而人们的工作态度对于实现一个组织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激励人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改变泰罗时代的“经济人”为“社会人”,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资源的急功近利行为,实现管理方法论的根本转向。即由“以生产为中心”到“以人的行为中心”的转变,由以物质利益的刺激和以强迫监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转变为按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管理。对每一位有创新、有发明的员工都给予奖励,尽可能把员工的潜力挖掘出来。
三、行为科学与管理会计关系
对于什么是行为科学,目前国内外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把行为科学解释为包括研究人的行为以至动物的行为在内的多种学科,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部分。狭义的理解则把行为科学解释为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
其他与研究人的行为有关学科的理论。1980年出版的英文版《国际管理词典》将其定义为“行为科学主要是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变革、管理风格、培训和评析等领域”。它强调的是试图创造出一个最优工作环境,以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目标,又能为实现个人目标有效地作出贡献。同时从心理和社会两方面去理解人、诱导人、激励人。因此,有人通俗地把它叫做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科学。迄今为止,人们对怎样给管理会计下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多数学者认为管理会计是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而存在的概念。它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众周所知,管理会计的工作环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其奋斗目标是确保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其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其手段是对财务信息等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其职能必须充分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其本质既是一种侧重于在现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会计。那么行为科学与管理会计又存在着何种关系呢?
(一)行为科学影响着管理会计。在任何一个单位和企业,人是起重要和决定作用的因素。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与企业的行为科学是分不开的,企业的行为科学可分为集体行为科学(全体员工)、个人行为科学(法人)。作为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知识体系,管理会计学的形成与现代行为科学的完善过程密切相关,现代行为科学不仅奠定了管理会计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不断为充实其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管理会计学逐步成为一门较为科学的学问,能够更好地用于指导管理会计的实体,使人按照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行动,更好地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实现企业最优化。巨人集团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有过多的个人行为,缺少团体行为,较多的个人行为盲目追求速度、盲目扩张搞多元化,在一些不是自己优势的领域铺很大的摊子,最后在财务上陷入困境。如今的巨人集团,更注重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团体精神,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想象力、独创力和创造力,实现自我指挥、自我控制,促进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二)管理会计发展决定了行为科学模式。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会计与当时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和控制,尽管后来人们充实了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以及变动成本法等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但在实践中管理会计行为还始终停留在个别或分散的水平上,着眼点仅限于既定决策方案的落实和经营计划的执行上,其职能只体现在“控制”方面。也就是美国泰勒倡导科学管理,把它称为“泰勒制”。它的核心是标准化,它首先要按科学方向制定生产标准;然后根据生产标准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工具。最后,通过管理人员对工人的严格监督和控制加以实施。“泰勒制”强调了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是当时的管理者对人的认识是片面的,他们把工人当作机器的附属品,认为工人做工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工资,只要给他们钱就可以刺激工人的积极性。行为科学建立在“经济人”这个假设基础上的,企业投资者作为“经济人”,其目标函数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工人作为“经济人”其目标函数是工资收入最大化。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经济进入战后发展,技术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迅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表现在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得到广泛采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普遍缩短,新兴产品部门层出不穷,资本集中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大批涌现,迫使人们必须考虑如何转变观念,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将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型管理模式调整转变为以开发市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也就是当时美国的管理学家梅奥得出的结论,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管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物质利益要求已经不是工人的第一需要,经济刺激作用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工人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即社会因素,从而创造了人际关系学说。以上两阶段说明了不同的会计发展阶段也决定了这一阶段所适应的行为科学的规律。
(三)行为科学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行为科学是行为科学的一般理论在各个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在会计当中,应该与管理会计有机的结合。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管理体制转轨变型,会计界开始走上国际惯例接轨的正确道路,为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新契机,管理会计应适应现代经济管理要求,不仅完善发展了规划控制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逐步充实了以“管理科学学派”为依据的预测决策会计和以“行为科学”为指导思想的责任会计。实践证明,只有把两者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它更加完善。
四、管理会计的未来展望
(一)管理会计的环境不断地变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经营战略、信息加工技术的社会环境变化,将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也相应变化,企业管理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如市场占有率、竞争能力分析,改变传统管理会计那种静态分析研究而用动态及不确定性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二)管理会计信息多元化。以人为本的时代,不仅要求企业重视人的行为激励机制,而且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机制。作为以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实施决策和达成决策目标提供有用信息为其基本职能的管理会计,就必须提供灵活、多样的涉及到物质和精神多层面的多元化信息。物质层面信息要求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是企业有关人员为达成各项目标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精神层面的信息包括企业职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工作热情、团队精神、企业内部组织协调性、整体环境、文化氛围等。新的管理会计将通过信息系统所产生相关管理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执行者,在参与决策、参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直接作用。
(三)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管理会计研究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过去单一的数学模型讨论企业经营决策变为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并结合非财务指标来分析企业实现的目标。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建立符合实际较高层次数学模型。改变事后控制与监督为事前控制,将短期行为(短平快行为)变为长期行为。多学科互相渗透,多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把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群体动态学、供理理论等有关知识导人其中,使研究结果具有更为广泛的应变能力。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范文6
[关键词]管理理论 范式 演进
一、 管理范式的缺失
“范式”的英文为“Paradigm”,源自希腊词“Paradeig-ma”,意指“模范”或“模型”,由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于1962年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假设,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共同体信念”,只有有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共同信念,才能进行选择、评价和批评。库恩在“范式”概念中还强调了社会心理的因素,使之具有文化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涵,强调核心概念、理论、观点、命题等理性的规则,使范式又有了方法、模型或模式的内涵。
在管理领域,根据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管理范式,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即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管理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管理理论的一种传统并为管理研究规定了努力的方向。
自从人群出现便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管理活动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能找到古代哲人对管理思想的智慧之光。但是学界普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工业管理一般管理》为诞生标志。在这百年间,管理理论从无到有,从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直至走入管理理论丛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然而统观现有的管理理论文献,却少有对管理范式进行探讨,似乎管理范式并不存在。尽管库恩的范式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不同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但管理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与其他自然学科在学科性质上有很大不同,似乎不适用严格的范式理论来描述。从“科学共同体信念”的角度看,管理学似乎存在着不同的科学共同信念。管理学的研究者大都来自于管理实践一线,他们以自己的经验观察和知识背景为出发点,不同的研究者由于所处的组织环境、组织地位的不同,研究问题的视角和出发点也无法形成统一的范式。故管理范式似乎先天不足,后天的发展也似乎无法走向统一。
二、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进
(1)科学管理的兴起
科学管理是伴随着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产生的,是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国家影响最大、推广最普遍的一种管理思想理论,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问题,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一般管理》,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1.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在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产组织合理化和生产作业标准化的科学方法及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有:
(1) 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进行动作研究,使劳动方法标准化,以提高劳动效率;
(2) 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3) 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泰勒主张把管理人员从工人中分离出来,使得有人开始从事专职的管理工作。由于采用了科学的作业程序和管理方法,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两三倍。
2.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一般管理》
法约尔探讨了管理的一般理论,他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一般管理》中提出了管理的职能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构成的,并总结了14条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限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他认为这些原则对于提高管理过程效率至关重要。
3.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韦伯则提出了“理想的科层组织关系”理论,并将权力的类型分为传统型权力、个人魅力型权力和法理型权力三种,指出只有法理型权力才能成为科层组织的基础。韦伯其人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2)行为科学的产生
相较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着重于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管理,研究者开始把管理的注意力从生产现场的机器操作转向生产过程的人性面,从对人的经济需要的注意转向对人的社会性需要的关心。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有:
1. 人际关系理论
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发表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管理和工人》等著作,在“霍桑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工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企业中除了存在着“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生产率有很大的影响;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2. 激励理论
主要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因此,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促使管理者开始关注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将对人的管理提升到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如参与管理、目标管理等。
美国的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带来的是“没有不满意”;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能增加满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