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事项的判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事项的判断范文1
一、重要性原则特征
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审计事项包括被审单位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以及经济职责履行活动。对同一被审对象来说,不同时期经营重点、经营策略的变化,会影响审计事项重要性的变化;即使经营时期相同,随着审计项目和审计目的不同,审计侧重点发生变化,重要事项和次要事项可能发生相互转移。对同一审计事项来说,不同的被审对象因规模、性质不同或经营管理存在差异,审计重要性内容可能截然不同。
审计重要性水平因审计组织及审计目标不同而不同。内部审计以促进本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督促其有效地履行职责为宗旨,对本单位发挥监督、评价和建设职能,重点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则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重点关注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否会影响使用者的判断。
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特征。质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性质、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面,即达到什么程度的错误或偏差是重要的。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比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更重要,重要业务授权比一般业务授权更重要,蓄意作弊造成漏报或错报比核算不认真更重要,关键时间点、关键部位的控制比履行日常监督检查更重要。
数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金额重大性和对报表数据的影响程度,即多大金额的错误是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某项业务错报或漏报金额虽小,从量的方面考虑也许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如舞弊、监守自盗、某些敏感账户的漏报等;另一方面小金额的错误累计,也可能会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审计风险程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判断重要性原则应考虑的因素
审计人员应结合审计经验,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判断。
1、以往的审计经验。以往审计中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如果较为适当,可以作为当期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依据这一重要性水平,考虑被审对象经营环境和经营业务的变化加以修正。
2、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审计风险相对较低,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如果评估的审计风险较高,审计重要性水平就低,需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扩大审计测试,以降低风险。
3、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规模不同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也有所不同,规模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一般比规模小的企业大。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对重要性水平也有较大影响,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其会计核算的工作组织以及所遵循的会计规范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4、业务性质及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若基本业务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就有理由重点关注,并适当降低重要性水平。如果企业存在可以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应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
5、审计事项的金额及其异常波动。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促使使用者做出反应,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变动较大事项,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三、要性原则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时,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科学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审计人员应根据重要性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导向识别信息,合理安排审计项目,保证高风险业务领域能够优先得到审计。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会计报表或账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2、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判断直接影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此时,审计人员应通过执行更详细的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然。把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3、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可能会发现因为时间、环境等变化,造成最初估计的重要性水平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的重要性水平,或者问题金额汇总比例超过判断基础事先假定的固定比率,即问题金额汇总超过重要性水平,说明审计计划或审计方案中对重要性水平高估,可能造成审计范围缩小或审计程序的减少,审计人员要重新审定原来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考虑是否扩大审计范围,收集足够多的审计证据;如果问题金额汇总接近最初评估的重要性水平时,结合尚可能存在而未审计出的问题,那么,可以推断实际汇总金额可能超出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河北总审计室)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6.12.26.
审计风险事项的判断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带来了大量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大量的风险。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风险增加,内部审计风险也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内审人员热切关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当反应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或项目及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明确这一概念必须清楚,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审计风险的本质表现为无意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必要性
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不但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规范内部审计工作,而且有利于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作用,其具体表现在:
1.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有利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当前,内部审计在审计程序、标准、报告等诸多方面不够规范,带有很大随意性,从而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混乱无序。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可促使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按程序办事,进而保证审计质量。
2.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是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现代信息社会日益复杂,加上信息的非直接性、信息提供者的偏见和动机、数据量大且业务复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对信息进行审核,并提供评价,从而使信息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得到真实可靠信息,有助于企业正确决策和提高效益。
3.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内部形成多种利益关系。此时,作为企业自身约束机制的内部审计,成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共同需要。一方面,所有者要评价受托给经营者的资产是否安全;另一方面,现代企业使管理部门报酬与其工作业绩挂钩,经营者需要审计部门对其业绩报告真实性做出鉴定。现代企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打破了传统的审计关系三要素格局,加大了内部审计承担的责任,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尤显重要。
审计风险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一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研究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寻求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对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护审计人员的正当权益,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保障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具有特殊的职能定位,为确保其职能的充分发挥,在设置审计机构时必须赋予其在组织治理结构中较高地位,使内审机构和人员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审计监督作为一项监督评价工作必须是独立的,离开了独立性就不能称之为独立性了。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实现组织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独立两个方面。组织上的独立是指在组织结构中要给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他们才能独立地开展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是使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客观性,对有关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他人的干扰,审计人员发表意见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二)健全内部审计法制建设
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是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措施。审计法律是执行审计工作行为的准绳,在审计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审计法律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审计规范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不仅可以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而且也是衡量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标准。
(三)加强对审计对象的了解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监控工作,了解其经营工作开展情况、重大经营项目的运作情况、内部管理控制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状况。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通过询问相关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经营理念、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压力,经营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以及相关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通过阅读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务手册、内部控制手册等资料,了解经营活动的流程以及是否涉及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判断内部控制的充分有效适当性。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工作,内部管理工作的了解,评估风险所在,水平高低,从而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要找出影响内部控制的风险因素,也就是要剖析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发生差错或毁损可能性的大小及评估带来的损失大小,其基本步骤如下:
1.风险评价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是重证据的,风险评估也必须以证据为基础。因而在进行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工作时,审计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各种评价证据,并以工作底稿的形式形成相关审计文档。
2.风险证据的量化。在收集审计证据,制作工作底稿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还需要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对每类底稿的各项明细指标进行计量处理,并按对风险影响的程度大小进行排序,以便为明确审计重点指明方向。
3.编制系统整体风险分析表。在对工作底稿中的相关风险指标进行量化排序之后,审计人员已经基本明确了要重点进行审计的明细项目,并对高风险的明细项目进行详细审计。然而,这种排序和评估基本上还局限于各个孤立的工作底稿,为了从总体上把握系统的整体风险,还需要审计人员整体风险分析表,并在表中明确风险程度和所需要花费的时问,以此作为内部控制依赖程度的证据。
(五)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必须做到电子数据、信息系统、系统控制的“三位一体”。要求内审部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项目组织管理和审计程序、操作流程。内部审计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方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成为当前审计工作较难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公司的审计人员数量不多且层次不高,再加上在企业养成了一种墨守成规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其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减少审计风险。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具备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七)正确执行内部审计程序
审计是一个过程,要保证内审质量,降低内审的风险,就必须从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
1.审前控制。包括审计项目选择控制和审计方案制定控制。审计项目选择要重点放在:①领导关注、员工关心、社会重视、资金投入大的项目。②选择内审机构力所能及、能够获得被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③选择工作改进空间较大,在增值性等方面有潜力的项目。
2.审计方案制定控制。应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在摸清被审对象总体情况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内审人员分工安排和审计时间等。并明确各级负责人对下级内审人员的监督和指导责任;其次,应使所制定的审计方案全面具体、细化到位、便于操作,完整体现审计的全过程要求;最后,应明确规定审计方案调整的情况和审批要求,减少审计方案调整的随意性。
审计风险事项的判断范文3
审计重要性原则的特征
审计重要性水平因审计组织及审计目标不同而不同。国家审计重点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的遵循性,并把政府资金或公共资金来源、使用、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为重要审计事项,对同级政府负责;内部审计以促进本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督促其有效地履行职责为宗旨,对本单位发挥监督、评价和建设职能,重点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则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重点关注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否会使用者的判断。
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审计事项包括被审单位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以及职责履行活动。对同一被审对象来说,不同时期经营重点、经营策略的变化,会影响审计事项重要性的变化;即使经营时期相同,随着审计项目和审计目的不同,审计侧重点发生变化,重要事项和次要事项可能发生相互转移。对同一审计事项来说,不同的被审对象因规模、性质不同或经营管理存在差异,审计重要性可能截然不同。实际上,审计重要性是针对特定被审单位、特定审计事项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和个性差异,需要从审计目标、被审对象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特征。质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性质、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面,即达到什么程度的错误或偏差是重要的。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比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更重要,重要业务授权比一般业务授权重要,蓄意作弊造成漏报或错报比核算不认真重要,关键时间点、关键部位的控制比履行日常监督检要,等等。
数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金额重大性和对报表数据的影响程度,即多大金额的错误是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某项业务错报或漏报金额虽小,从量方面考虑也许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如舞弊、监守自盗、某些敏感账户的漏报等;另一方面,小金额的错误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判断审计事项重要性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以往的审计经验。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审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师可以过去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为依据,考虑被审对象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以修正,判断本次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
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审计风险相对较低,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如果评估的审计风险较高,审计重要性水平就低,需扩大审计测试。
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被审单位规模越大,确立审计重要性水平应该越高;不同行业执行的规范不一样,也直接审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涉足新业务。若基本业务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就有理由重点关注,并适当降低重要性水平。
数字异常波动。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促使使用者做出反应,审计师应重点关注变动较大事项,深入这些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初步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应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重要性的判断基础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比如:某被审单位营业收入为2000万元,固定比率确定为0.5%,那么,营业收入重要性水平就为2000×0.5%=10万元,审计师就要着重关注收入高于10万元的错报或者漏报,低于10万元的收入项目置于次要地位。
审计风险事项的判断范文4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工程跟踪审计;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134-02
1引言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已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引领了欧美发达国家审计的潮流。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思路上有很大不同,在我国的审计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相对独立的工程审计来说,更是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领域发展的最前沿,有其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目前基本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现状,寻找风险导向审计与跟踪审计二者最佳融合点,把风险导向审计融入到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风险导向审计,是摆在我国审计职业界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2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基础
审计理念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是审计行为模式的高度概括。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作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事项的潜在风险作为导向,以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程序为中心,侧重于评估审计事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多维的审计模式,以风险理论为基础,在审计各个阶段都利用审计模型,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的、动态的分析与控制,并以此为基础恰当地计划和指导审计工作,从而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全部审计任务,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
随着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逐步深入开展,工程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建设投资不落实、超标准建设、转移挪用建设资金、预结算管理混乱、缺乏资金监管、投资效益差等问题日益凸显,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也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无形中会带来各类审计风险。在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的现状下,审计资源供需矛盾尤显突出,推行科学而高效率的审计方法势在必行。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以全面评估工程风险为基础,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高风险点入手,对风险高的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加大审计力度,宏观把握审计重点,既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又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值。
3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3.1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风险模式运用于跟踪审计全过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来评价各阶段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事项置于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建设项目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内控制度、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分析评估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自身的风险评价中去,通过审计程序把自身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3.2风险导向审计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随着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的期望和审计人员对自身职业上认识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工程审计中涉及审计行为的诉讼案件不断增多,审计始终无法达到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应毫无遗漏地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有的舞弊行为,但在正常的审计程序中,即使最敬业的审计人员也会被管理方的舞弊或第三方的欺诈所蒙蔽。审计担负着监督与服务的共同职能,只有不断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使得审计人员不得不以积极的态度,思考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动态的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恰恰适应了这一需求。
3.3风险导向审计可以降低跟踪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往往是以全面控制为依据进行审计资源的配置,忽略了建设项目重点风险控制点,这就会造成审计资源在不同的审计风险领域得不到恰当的配置,使得审计效率降低。而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风险高低不同的审计领域,对一些风险大的环节多投入一些,而对于风险较小的环节缩减审计资源。通过风险评估分析,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合理制定审计计划,有效收集审计证据,从整体上降低审计成本、保证审计效果、提高审计效率。
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应用的局限性
4.1有限的法律责任会引起跟踪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纵观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审计人员所承担的法律风险极低。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条件是法律风险的约束,法律风险越高,对审计人员的约束就越大。因此,在法律风险有限的前提下,就会产生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当法律风险较小,不会引起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时,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就不会重视,减少风险控制点,甚至对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问题视而不见。这样会引起严重的审计人员道德风险问题,并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因此,有限的法律责任降低了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4.2风险导向审计会产生审计成本与效益的矛盾。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被审计单位有强大的信息数据库的支持,针对建设项目的整体环境和不同的风险阶段、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以满足审计人员对整个项目的建设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增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期投入较大。随着成熟项目的增多,会逐渐分摊前期成本,逐步解决前期投入与审计效益之间的矛盾。
4.3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会影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效果。由于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控制环节多、跟踪审计环境复杂,在建设项目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有较高的风险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审计人员需要关注整个建设过程,审计范围没有边界从而导致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没有边界。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影响到项目风险的正确评估以及对评估风险所采取的个性化审计程序,从而影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效果。
5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要点
5.1建立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全过程跟踪审计从工程立项开始,历经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施工、财务决算等各个环节,是对建设项目详细的、具体的全面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针对建设工程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舞弊可能性大、风险高的特点,在建设前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判断关键点和控制薄弱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审计。跟踪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都是将审计关口前移,对工程建设进行双重把关,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建立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既能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障碍,又能全面控制风险点,进一步确保审计质量。
5.2社会公众应对风险导向审计及其结果有合理预期。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环境做出风险预测。这就会导致审计信息与客观经济事项不完全一致,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限制影响到审计人员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对建设过程的审计事项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风险导向审计不是万能的,应建立合理的预期审计目标,恰当地计划指导审计工作,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既定任务,以促进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领域健康的应用和发展。
5.3全面提升审计人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责任意识。前些年,由于我国的法律环境较为宽松,审计违规成本较低,审计人员只要经过测试认为其风险可以接受,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终止审计实施阶段并出具审计报告。法律责任的缺失致使审计人员甘冒审计失败的风险。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也成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因素。通过实施审计风险准则,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来制约其审计行为,将建设过程中的审计风险转移成为审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将对提高风险导向审计质量起到重大作用。
5.4提高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经营战略的能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都需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审计准则制订的再详细、再具体,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都是风险导向审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此,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风险导向审计开展,从而有效防范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和审计人员的自身风险。
6结语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前提,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最大限度将各种隐藏风险化解于前期阶段,为最终提高审计质量,缩小社会期望差异提供了新的审计工作思路。一方面,在理论上要不断发展创新,找到跟踪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最佳融合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不断提高审计技术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法律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客观、公正、有效,使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领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新宇.浅议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11):69-70.
审计风险事项的判断范文5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运用系统的方法和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审查、评价和监督的活动。它具有自己的工作流程。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我国,审计运用比较多的在于审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会计事务所的责任问题,所以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要严格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审计时间的控制
总所周知,审计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时间的工作。需要处理的数据和信息庞大,但审计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有效的去执行,对每个部分的审计时间的分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需要考虑不同部分的重要性,还需要考虑执行审计工作的人员的能力问题,这个时候要结合重要性水平的考虑。而且,在这种紧迫的时间下,如果对所有的资料都进行审计,显然不可行,运用审计抽样,在一定的程度有效的节约了时间,但由于没有全部进行审计,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以样本推算主体,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成本的控制
会计事务所接受一项审计项目,然后进行审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要时刻控制审计的成本。审计成本包括审计时间,还包括审计人员的控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要分清重大事项和非重大事项,对于性质严重或者金额较大的事项进行详细审计,对于不重要的项目可以采用简易的程序,比如对应收账款余额进行审计分两种,对于比较重大的账户我们采用积极函证,对于不重大的账户可以采用消极函证。这些都是基于成本的考虑。
3.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而审计人员经过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高低会直接一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收集资料的程度,从而会影响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因此,审计风险需要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现代风险导向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因为就算对所有资料都进行审计,也不能使得审计风险降低到零,但是检查风险的高低会使得审计风险收到影响。
4.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占有很大一部分,所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贯穿着整个审计工作,比如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审计风险的确定,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一个项目经理的经验的积累对于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大数据,即Big Data它是一种数据集成化的状态,是将几种形态的数据几种起来,采用云计算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我们想要的相关的结论。大数据的出现增加了人们获得以前很多只能被研究人员利用的数据。使得人们从一种无法获得实证数据只能纯粹毅力专家或者个人经验中拜托出来。它的出现,使得通过数据分析获得机会的能力让普通大众受益成为可能。大数据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大数据时代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数据容量大,形态各异
大数据时代下,通过各种设备、终端网络实时的接受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平台上。大型数据平台上的存储的数据量已经改变了我们计量数据的单位。大数据时代下,我们所理解的数据将发生变化,它不是一种数字形式的数据,而是一种将信息数字化。这里的数据可以是人的消费习惯,可以是人的娱乐方式等,只要能被数字化都可以被收集到数据平台进行分析。
2.数据大范围的共享
大数据时代下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数据需要能被共享,不被共享的数据将不能收集到,也就不能通过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共享就要求一个集大成的数据存储平台,将各个地方的数据,各个领域的数据都通过一个超大型的系统进行统一存储,然后通过检索技术,人们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数据的共享将使得各种经济活动跨越地区,甚至跨越平台。
3.数据处理速度快
大数据框架基于云计算的hadoop,hadoop主要是用来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全量分析的,适应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数据,能够快速的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大数据时代下对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1.精简了审计成本,审计人员
大数据时代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数据管理系统,收集被审计单位历年或者所在行业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预测其出现舞弊或者错报的全部地方,然后对这些地方有针对性的进行审计,这样可以减少审计时间和审计人员,节约时间成本。
2.降低了审计的检查风险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受两部分影响: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由固定风险和控制风险构成。审计人员往往出于成本考虑,同时也为了把检查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不能对所有的样本进行全部审计,这个时候审计抽样就得到运用。审计抽样的目的在于用最少的数据得到最多的信息。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的时候,再利用抽样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快速的数据处理技术让审计技术有抽样检查向全部检查成为可能。这样就可以提高审计检查结果的精确性,同时降低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使用。在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时,对审计样本的选取很重要,审计样本的选取离不开人的职业判断,大数据时代下,减少了审计抽样技术的运用,从而降低了人为因素干扰的风险,降低了检查风险。
四、大数据时代下对审计行业的挑战
1.建立数据系统,对企业成本的提高
大数据时代下,要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关键在于数据的获得和数据的处理,一方面要求被审计单位应该建立共享系统,比如现在的ERP系统,但是光有现在的ERP系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更大的系统,将整个行业的数据都能容纳进去。另一方面要求会计事务所应该建立自己的数据系统,主要是存储和处理已经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这样可以通过对以前被审计单位们的情况进行数据化处理和分析,服务于现在的审计工作。建立这样的数据系统,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成本。
审计风险事项的判断范文6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前提
所谓工作环境,是指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和对其产生作用的外部条件,它是与审计实施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步骤以及审计法规法律不同的因素。要科学的处理好这些因素,应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客观、全面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仅要了解该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了解人事管理、人员配备的情况。同时,要特别注意了解该单位以前的法律诉讼情况和原因,从而对该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以便准确确定适用的行业制度、法规法律,研究减少审计风险的办法和措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2.科学借鉴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
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其审计的业务、方法是相似的,所以,科学借鉴以前审计人员的审计文书,从中分析审计问题的内容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实施审计工作界定范围、判断重点;同时,也为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和合理分布审计力量做好准备,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避免审计风险。
3.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会计和审计工作是性质不同的两项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各自所负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应对其报告的财务信息负责,审计人员负责审查财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是否符合既定准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各种情况,而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不负责任。因此,为避免审计风险,在审计组正式审计前,应由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做出承诺,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和是否为别的单位进行借款担保等情况做出说明,并加盖被审计单位公章、法人代表章、财务负责人章,填制“承诺书”,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4.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
“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如果审计的各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有的让“关照”,有的让“照顾”,那么,可想而知,最后的审计结论只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另外,要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审计风险。
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与熟悉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律师建立长久的关系,经常交流经验,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
二、严格审计程序,依法实施审计工作,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
审计工作有一套严格、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不能按主观臆断去随意操作和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三十八个审计工作规范去执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来说应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周密制订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在拟定审计方案时,除按照审计方案编制的一般方法将此项目应当审计的主要内容写进去外,还必须将审计风险的控制点找出来,并详细的写进去,这要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结果去做。在办理审计事项时,自始至终要遵循严格的工作步骤和操作规程。审计程序违法会导致在审计复议甚至行政诉讼中失败,从而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认真执行审计程序,特别是注意执行审计文书的送达、审计报告当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和审计处罚听证等程序。
2.依法实施审计,准确恰当定位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尽量掌握完整的财务资料,同时,也应当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审查和核实,要注重对审计风险控制点的审查和分析。对每个审计事项要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定性。定性依据要特别注意依据适用的范围、时效、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3.评价客观公正,处理处罚适当
审计评价要在内容、方式、标准和用词方面准确规范,防止主观臆断、任意褒贬,偏离客观事实。评价要有合法、充分的依据,对涉及的具体事项如果证据不足,法规依据或业务标准不明确,不要轻易作出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处理处罚要客观公正,事实要清楚明确。另外,在审计报告出具前,要求被审计单位拿出审计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整改与纠正的书面承诺,避免审计报告发出后长期不能落实或不落实无从追究的现象,以减少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制定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要最大限度的避免审计风险,必须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作为根本点,并配合必要的职责分工,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主要应加强以下几点工作:
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这就要求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因为,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法规都要靠审计人员去执行、去落实。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审计操作规范,准确运用审计依据,更加适当地进行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同时,审计人员要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审计署制定的“八不准”审计纪律,这些对防范审计风险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健全审计工作责任制,明确划分审计人员职责
要坚持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要对审计方案制订的重点内容,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形成的审计报告等审计资料负责;复核人要对提供的一切审计资料、依据的法规制度以及审计报告的表述等负责;要确定审计报告审理制度,集思广义,准确界定问题的性质,掌握好处理处罚的尺度,从而,形成审计工作“三级复核制”,以避免职责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