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是防止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克服“重治轻防”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近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发问,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创新的欲望和潜能[1],将讲授式逐步转化为启发式、讨论式和引导式。例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5版)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中关于“危险度评定”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承前启后,拟定出部分教学引导题:①何谓危险度评定中的不确定因素,不确定因素的意义是什么?②何谓危险度管理,主要措施有哪些?③采取公共卫生决策时,除考虑危险度评定结果,还需考虑哪些因素?④结合实例,说明危险度评定各阶段探讨的主要内容和对最终结论的影响因素[2]。这将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灵活性,培养出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综合性专业人才。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从网络上搜集各种媒体资源,如《健康之路》、《每周质量报告》、《焦点访谈》等中央电视节目中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能够适当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刻录成光盘,供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观看,既增长了他们专业知识,又丰富了课余生活。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使文字信息转变为直观形象的信息,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例如,在讲述“矽肺”一节时,通过观看《新闻1+1》节目中关于“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报道的视频,使学生们对矽肺的实际危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继而对矽肺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措施等内容产生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不仅会加深他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实行双语教学,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了适应日益扩展的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生们接受国外最新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研究进展方面的信息能力,“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公共卫生领域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且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越来越严峻的全球传染病防治形势,人们逐步意识到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开展运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交流,为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高专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双语教学”还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

四、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教学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理论课的理解与记忆,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在课堂讲授“噪音”一节相关理论内容后,安排学生到咸阳西北国棉二厂的生产车间进行实际参观、调查,让学生亲身体会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噪声、高温等),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还使他们知道了在生产环境当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如何控制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如何保护广大职业人群的健康,懂得了作为21世纪的预防医学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这种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信心,对毕业以后从事相应的工作具有良好的作用。

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49970例[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作为预防专业教师更应认清形势,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应突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专业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适应21世纪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斌松.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10(2):27-28.

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2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中分离出来之后,发展极其迅速,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学科之间彼此的交叉性和融合性越来越强,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不断融入医学研究领域,尤其在癌症治疗与靶基因药物开发、流行性疾病预防、新型疫苗开发和应用、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探讨等方面都彰显了巨大优势。因此,医学类院校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期待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现代生物学知识相对欠缺,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尤其将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与中医理论进行融合、渗透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使学生用分子生物学知识联系专业实际,开阔专业视野,提髙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的重点。我们承担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任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入手,探索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模式,现介绍如下。

1全面把握教材,认真备课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整个教材反映了内容新颖性、理论抽象性和实验条件要求苛刻性。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后,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除“吃透”教材上的主要内容外,还要抓住章节重难点,根据专业特色,找到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学专业的结合点。翻阅大量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写出详细讲稿,制作简单易懂的幻灯片,配备典型的标本,展示典型照片和挂图等,合理安排课件内容和各教学环节时间,在每次上课前列出提纲,使每一次课的内容安排井然有序,突出重点和难点,体现科学性、专业性、生动性和易懂性。

2探索教学规律,讲究教学互动

教学是一个知识综合展现的过程,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不断把新的教学手段、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教学中;教学是一个多技巧并用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变强制接受为自觉接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乏味学习为兴趣学习,变灌输为启发,变督促为引导,从“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当一名演员,用诚恳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每一次课,语言要通俗、生动、形象,声音要洪亮,语气要抑扬顿挫;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当一名指挥官,要统筹全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容驾驭课堂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当一名艺术家,随时洞察学生思维变化的态势,善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把教学艺术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当一名引路人,不断把科研中取得的新成果与课程内容衔接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研前沿与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悟出科学创造的技巧和着眼点,激发自身思想创新、知识创新。例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讲到DNA双螺旋结构时让学生联想麻花,在讲到蛋白无规则卷曲时让学生联想厨房使用的钢丝球。同时,给学生提出问题:中西医结合有什么意义?中医五行理论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有什么联系?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中医诊断技术的互补性在哪里?尽可能让学生结合专业,联系实际,拓宽思路。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授课形式。例如,选取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试讲,其余学生提问,教师点评;让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写小论文,总结内容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专业阐述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围绕授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找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可提出以下问题:转录和翻译的关系?中药对生物信号传递影响的路径和关系?中药多靶点、多路径和多方位作用与信号传递的关系?

讲授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用积极的心态精心设计每次课,提高教学效果。

4将科研体会与学术报告融入课堂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和实验操作之间有密切联系,许多理论来源于实践。结合科研过程中的PCR技术、回收、转化、蓝白斑筛选等,给学生阐述核酸结构、DNA复制、RNA转录、蛋白翻译、细胞信号传递等,会使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抽出几个学时,采用讲座的形式将分子生物学一些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如“糖尿病的发生分子机制与中医疗法”、“PCR真的是魔鬼吗?”等,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5考核要全面,评估要综合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坚持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注重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讨论、作业、讲课、实验操作等多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中医学专业的特点布置作业,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都认真批改;结合中医学专业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在课堂提问,对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发言的情况做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通过抽查学生的预习报告、随机提问、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查看实验结果等方法对学生的实验打分。制订多种考核方案,在期末考核中,除了闭卷考试,还增加了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学知识的小论文写作。

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医学教育 课程改革 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35-01

1 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

由于医学专业的学员人数很多,目前,许多学校的医学专业都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而大班授课是一种规模较大的教学模式,它具有能够很好地节约教学资源的优点,但是这种单向性的教师说教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员的自主思考和其自主性学习的能动性,它依然延续了过去传统的教师授课,学员被动听课的模式。

1.2 教学规划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医学专业的课程教育模式普遍都采用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规划,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略显单一,几乎都是以课堂讲学为主,缺乏创新。这种学科式课程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医学专业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以及其完整性,而比较少关注医学教育的人文性以及本学科间的知识的交融性、沟通性以及实用性等。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都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细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在学科知识的讲授上占据大量的教学课时,给学员造成了相对过重的学习负担。

1.3 教学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

过去传统的教学成果评价模式几乎采用的都是单一性质的终结性考核模式,这种年末考核的模式无法及时总结日常的教学成果,也不能给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参考,对于了解学员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成果的意义不是很大。而注重学员阶段性教学成果的形成性教学能够及时了解学员在各个时期的学习成果,对于学员学习过程的全面预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形成性考核是医学教育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方向。

2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思路分析

2.1 切实转变教学思路

要有效实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从转变教学思路做起,所谓“教学实践,理念先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对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就要在医学专业范围内实行医学教学课程改革的讨论和研究,让教师和学员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主旨思想以及基本内容等。

2.2 建立课程改革目标体系

只有确立了医学教学改革目标,才能在改革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实际操作。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创建与现代医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医学专业的课程整合与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医学临床教学模式,加强学员的临床技能培训,以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并以综合性的学习评估体系作为考察学员学习成果的基本原则体系,以期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估体系。

2.3 改革教学课程框架

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再按照自身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建立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块,形成以PBL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以及课程整合教学等三位一体的全面教学模式。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以临床实践、临床实验以及临床见习等为医学课程教育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此外,在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框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要积极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学员学习成效的考核评估方法和体系。

2.4 教学改革的进程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必须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试点开始进行改革的尝试,再得到改革可行的试验结果后,再进行大范围地推广。医学教育改革必须要经过小范围地精心研究和论证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实施阶段。

3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3.1 培养优秀的医学教学的教师队伍

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要从有效培养一批出色的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开始。要帮助医学专业的教师树立先进的医学教育思想和新的教学方法,更新学员的学习观念。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员去国外优秀的医学院校进行观摩、实习和考察,学习别人有用的经验;还可以聘请国内国外在医学研究或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PBL教学以及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等医学教育教学专题的指导和特定的学科讲座。

3.2 划分医学教育教学模块

实践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将所有的学科课程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方向来进行分类划分,构筑七个不同的教学模块,共同构建成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框架,这个框架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部分的内容:公共基础学科模块、人文社会模块、临床医学实践模块、健康与卫生模块、生物医学模块、科学实验模块以及临床医学技能模块等。

3.3 PBL教学法的实行

(1)PBL教学法的实行,要从医学教学案例的编写开始。新课程标准下,医学案例一般要由基础理论教室、临床教室等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医学案例的编写。编写案例时要重点注意案例问题的设置要包含对问题中隐性专业知识的考察、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考察、对精确知识点的细分考察等。医学案例的编写要注意融入常规的医学法律内容、医学伦理内容以及预防医学内容等知识要点。

(2)医学案例的讲解和讨论,要按照案例所配备的教师讲解标准、学员学习指南等,这种对师生的指南主要规定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案例讨论目的、讨论步骤、具体的讨论内容。讨论要求等。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讨论,有利于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

(3)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也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合理的安排。每个案例的讨论次数要有一定的规定,一般都在2~3次左右,每个案例的课堂讨论课时一般有4个课时。讨论的开展需要有专人负责课堂讨论的主持和讨论总结工作,还要对讨论的过程和总结进行认真记录,课后打印或上传至电子稿,分发给各位学员,方便学员在课后进行课堂教学的巩固以及课后查阅文献资料等。

(4)医学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要积极开展多种教学考核方式,来为学员进行教育评估考核。最重要的是要开展形成性考核,对学员的参与、交流、互动、思考、精神状态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考察和评定,及时掌握学员的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此外,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性的理论考试成绩考核,用主要以笔试的方式来对学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一定阶段的考核评定,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程度和对理论知识的迁移运用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 医学教育 批判性思维 医学统计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ments,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fered to strengthen educ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for aiming to meet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level.Medical stat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to know medical regularity,also is the base knowledg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medical science.Cultivating medical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s to improve medical statistics teaching,and to emphasize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1 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教育部就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2002年2月公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简称GMER),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八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了改革试点研究。 IIME 将“最基本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和具体的60条,从目前我国试点的情况来看,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在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近,但在交流技能、职业伦理和批判思维上存在明显不足,要实现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必须加强医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而言,培养大学生 “具有批判性思维、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显得十分薄弱[1]。我国大学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即“三基”),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具备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知识进行辨别与区分的能力;二是缺乏批判和反驳的意识,缺乏质疑提问、寻找漏洞、转换视角等这些从事创造性工作所必须的思维方式,盲目信从书本和权威;三是缺乏有效交流,从而限制了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信息社会里是非常不适应的,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2]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基础,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统计学的联系

目前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在认识上存在宏观性、模糊性、不明确性,忽视思维的认知能力训练等。国际上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从被称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百年前提出“反思”的定义到现在[3],不同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但它们有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点应该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具体包括认知和情感表达两方面的能力,认知能力包括:①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②鉴别事实、个人主张、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③得出普遍规律,评定其逻辑强度的能力;④正确、清晰陈述推论,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⑤不使自己原有的信仰、认识阻碍判断,并保持开放态度的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包括:①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②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在收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③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歧视,不使这些偏见影响判断;④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⑤正确分析、评估他人及自己的信息、观点,愿意重新建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4]。

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应怎样去培养呢?根据以上表述,应该从两方面去构建,一是培养学生理性的人格、开放的态度和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这些主要依靠人文知识和日常养成;二是培养学生科学认知能力,学生应掌握具体的认知技能,比如正确收集、分析数据的方法,判断和解释问题的逻辑方法,行业内的有效交流技能,这些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离不开的知识基础。虽然,知识不等于能力,掌握的知识越多,思维能力不一定越强;掌握的逻辑知识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不一定越强,但是不可否认知识是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设计专门课程、在课程中培养科学素养,将批判性思维结合到课程中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5]。然而,哪些课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目前还少有研究。医学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学,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科学认识医学规律的工具学,是医学逻辑专门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上个世纪40年代末,《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用随机化实验方法所进行临床试验报告,此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逐渐得到普及,成为医学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医学期刊都要求对医学论著中报告的实验或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保证医学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社的一位主编更是将统计学比喻为“现代医学大厦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医学教育上,医学统计学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医学统计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结合专业知识科学分析结果以做出相应推论。设计工作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前对全过程予以全面的考虑,可以开阔学生思维;随机抽样、假设检验等教会学生具体认知方法;对有概率的推断结果的理解可以教导学生不轻易肯定或否定事物,武断结论;结合专业知识解释数据结果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同一课题不同的研究结果,可以养成学生理性地看待他人和自已的能力……应该认为,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批判性能力形成的知识基础,因而医学统计学也是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核心课程,要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批判能力和素养,必须切实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

3 如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1 切实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应切实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然而一直以来,医学统计学又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学生普遍反映该学科难以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应用、正确应用。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克服“难教难学”的特点,必须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才能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统计学是帮助人们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学科,以解决专业内的问题为诱导,揭示专业领域内的规律,更能吸引学生。另外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内容要较熟悉,以专业结合紧密更便于学生理解,还有重要的是必须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统计学结合,才能正确解释结果,分析统计关联是因果联系、间接联系还是虚假关联,确定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实际意义。其次,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统计分析是统计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感到难的往往是统计推断中方法的选择,也常常将各方法误用[6],如将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检验等。为此在首次讲假设检验时,一定要强调方法的选择是根据资料的类型、设计的类型、推断的目的及样本量等共同确定的,并且在每讲一个例题时先提问式分析资料的以上各方面特点,以养成学生分析和辨别的习惯。另外,对统计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加以强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为主,而对前期的设计、整理、收集工作介绍得少,尤其是具有整体性的例题、习题集较少,学生学后即使各章节均掌握得较好,但一遇见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对设计的方法、原则,数据收集的准确及时完整,观察指标的选择,如何控制各种偏倚等手足无措,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相关的内容均应加强教学,当然,这需要更多的学时。

在教学方法上,适当运用PBL教学法。比如,关于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的“医学统计应用错误”,应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为主,鼓励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研讨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意见,重视个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开放态度,进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方法还应该加强上机教学,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信息数据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和大数量化,能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科研数据已成为必备的能力。在做统计学习题时,大量的复杂的数学计算使学生感到很吃力,学生成了计算工具,有时陷入计算中浪费很多时间,甚至因此而失去统计思维和推理的乐趣。故应加强多媒体教学和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使课堂教学和练习摆脱大量的繁琐演算的束缚,并且为了随时更加方便地应用,应加强Excel的统计功能的教学。另外,不可忽视的是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考试方法是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医学统计学的结业应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医学统计学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和纠正错误能力。不考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

总之,要实现临床专业的国际接轨和扎实学生批判技能,必须要改变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状态,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2 在医学统计的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开阔的和正确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需要思维开阔,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7],并且分析各方法的繁简及优缺,这在各课程教学中均应注意平时养成。统计也不例外,比如在讲到资料的描述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去描述,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统计表描述,还可以用统计图描述,也可以综合运用各方法,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各方法的优缺点;再如关于总体的某一命题是否成立,可以用假设检验去推断,也可以用可信区间去解决。让学生尝试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开阔思维。

另外,注意在教学中养成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宽阔的胸襟和质疑的态度,比如让学生思考:P>0.05好还是P<0.05好?怎样去看待和解决不同学者对同一专题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教材有没有错?教师讲解的有没有误?理性地评判学术观点,谦虚、谨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自卑也不自大,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真正掌握获取知识明辨真伪的方法,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纯粹的批判是没有意义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从医学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加强统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科学认识规律的方法,同时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对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丽,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101-103.

[2]HUNT E.Will We Be Smart Enough?[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23.

[3]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1.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1.

[4]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99-105.

[5]何童丽,吴立宝.概率统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2):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