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资源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范文1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教育资源建设范文2

关键词:藏汉双语教学;网络;数据库

藏汉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是藏族地区特有的教育模式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教育信息化时至今日已经是初具规模,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理论和建构体系等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型。但是限于软硬件资源的不足,我们的理论研究往往是超前于实践操作,事实上的信息化规模要滞后于理论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与内地尤其是发达地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笔者始终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落后,最主要的是教育资源建设的落后,比如说在课程整合中各门课程的数字化资源严重不足,没有一个像样的网络平台,没有足够的师资培训等等问题,都说明了资源匮乏是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滞后的最主要原因。当然,如果寻根问底地研究下去,也许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比如说文化差异等,但是我们视角集中在教育信息化这一个点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清晰许多。本文就是试图,从一个比较单一的视角,藏汉双语网络教育资源库这一切入点来研究原本复杂的问题,以点带面,化复杂为简单地研究民族教育信息化的难点。

藏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就是指利用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化手段,对现有教育资源尤其是藏族中小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网络化、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库。就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站而言,我们所讲的藏汉双语教育资源可分为课程音视频素材、难重点分析、电子教案、其它媒体素材,习题与试题、试卷资源;远程网络教学资源;案例分析;教学辅助文献资料资源;各类网站的课程资源链接;数据库与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软件;网络与数据库支撑系统资源。藏汉双语教学网站的资源库主要功能有,教学相关信息的收录、存放、数据库管理、数据检索查询、各类资源预览、网站导航、数据下载、数据导入与导出、动态网页数据打包与、教学组织和管理等功能。更强的功能还应该包括师生的基于藏汉两种问题的网上教学和学习、研究和讨论、作业和练习、辅助和辅导、提问和答疑、考试和阅卷等基于双语教学网站的WEB教学环境等。

因此我们所需要的藏汉双语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有语言双语性、资源共享性、数据动态性、内容再创性、表现多样性等特点。具备了这样的几个特性:其一,科学的理论和数据内容的支撑。目前,我国的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可谓初具规模,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藏汉双语的理论研究,其实质就是把民汉双语理论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相结合,找到共性,剔除差异,组成一套符合我国实情和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藏汉双语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体系。至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有几个必须遵循的原则,比如说内容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主流教育需求,最好就是基于现在通行的五省区协编教材,再做适当改造的内容。选好内容,是我们做好网络教育资源数据库的根本;其二,制作流程和素材采集的标准化问题。网站架设关系到全国五个省区,由于历史上长期的地理隔阂,交通不便,导致的方言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平衡现象,随着五省区协编教材的出现,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时至今日,网络教学的出现,缩短了地理距离,把整个藏区整合成一个数字整体,所以我们的每一步建设,每一个课程资源的制作不再是孤立的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事情,而是整个藏族地区协调建设的问题。因此,遵循一个统一的制作标准是保障网站网上教育资源被广泛使用和形成共享的基础之一;其三,课程资源制作的体系化和结构化问题。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五省区协调建设的问题,其优点和好处不言而喻,比如说,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国家的资金投入。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学校,编写教材,培养师资等等。我们在做了无数次努力和实践后,发现,资源整合是最好的投入少成效大的方法。所以在进行资源建设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论的工程建设思想,合理调度资源需求,把准备制作的课程资源放在同一个工程体系里,所有部件进行结构化的设计和处理,每一个课程资源即使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又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有几部分之一。再通俗一点说,就是,每一个设计,都可以是下一个设计的基础,每一个素材都可以提供给整个网络进行共享利用。这样就可以确保网络教育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其四,数据的动态化问题。内容更新是保持教材被长期使用的基本要求之一,在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必须做到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的及时更新。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保持教学的多样性和灵动性。比如说让师生在网络中利用帖子、对话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是可以让教学研讨深入开展的有力保证。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有可能遇到各种来自软件设计本身的问题,比如说软件的健壮性和稳定性,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提升。所以,网站和数据库的维护也是网络藏汉双语网络教育资源库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保障。

总之,如何将分散的地理区域和无序的课程资源整合在同一个网络体系之中,提供一个易用、有效的基于藏汉双语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数据库,实现全藏区的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藏族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节省资金投入,建立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资源完善的网站和教学资源数据库,使我们今后要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教育资源建设范文3

网络资源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各种信息资源组成充分共享的资源集成,其中与教育相关的资源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

1、网络教育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

网络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时空,教学活动可以由课堂扩展到家庭、社会等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学生也可以在45分钟以外的任何时间进行网上学习。可以说网络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任何想学的东西的梦想,这种时空的超越使得“学习即生活”的最高人生境界成了终身学习的一种典范模式,为终身学习的实现创造了物质条件。

2、网络教育资源促进信息互动交流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及时交流,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扬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即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进行网上的探讨与交流,以此获得启发,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突破。

3、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与设备资源的共享,它很好的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突破。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网络上的资料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查阅,既节省了大量的不必要重复建设,又充分发挥了信息与设备使用的效益。

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1)各级组织高度重视,资源建设积极发展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正处在一个积极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在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时,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异常迅猛,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受技术应用还不够深入、网络教育应用历史太短、可资借鉴的经验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育界对在对网络教育资源的认识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网络教育资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目前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较全,有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有支持学生学习的某一学科的全程学习的网络课程,有支持学生进行电子作品创作的资源库和供学生展示作品的平台,还有大量的网络学校提供的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或课后自学的各种资源。但这些琳琅满目的教育资源,足以令学习者头晕目眩而无从选择,这也影响着他们对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检索与处理和理解的接受。

三、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培训教育技术机构中的教师――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先导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机构,比如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这些机构中的人员是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关键人力资源。他们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将起到也应该起到先导、设计、实施等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并不是所有的这种机构都在发挥这样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训:(1)学校可以给电教组征订各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优秀报刊杂志。(2)只要学校电教人员认为需要的培训尽量派人去参加,回来后向全组及学校有关领导进行及时传达和交流,实现共享。(3)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公开课及运用多媒体的公开课教学,尽量派电教组人员参加,回来后进行研讨。(4)大力支持电教组人员的学历函授、自学等。(5)鼓励电教组人员去听其他学科的课。

(二)、培训教学第一线的学科教师――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

教学信息资源库所包含的类别众多,内容广泛。它的建设不是靠某一部门或某几个人所能独力承担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所有学科的参与,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进行。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侧重点,只有学科教师才能收集、筛选出最符合自身学科需要而有价值的资源素材。为了使广大教学第一线的学科教师加入到教学资源建设队伍中来,也必须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有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学校电教设备使用培训、现代教育理论培训等,教师在接受以上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科中选择某一章节,进行设计制作。培训结束,教师就将自己的作品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再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碰到技术上的问题与电教组人员一起商讨解决,这样不断实践、交流、学习,这些将会使广大学科教师成为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中优质的人力资源从而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网络教育应用教程》一书中对网上教育资源的分类做了很明确的表述,网上教育资源按使用对象划分,可分为学习资源、科研资源、备课资源三类。其中,学习资源就是供学习者使用的学科课程、教程、试题、教学软件、招生就业信息等。显然,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今天,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正成为一个严峻的核心问题,它影响到信息化教育的各个层面。网络教育要求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我们必须正视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加以解决。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必须从建设高质量的网络精品课程和高素质的网络师资队伍出发,为网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高质量教育。笔者只是在这方面谈些浅显的看法,相信同行们一定有更好更科学的做法,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教育资源建设范文4

【关键词】远程教育;视频资源;思考

一、背景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除了在面授课上接受辅导教师的指导之外,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上网查看教学资源。电大目前的教学是“基于资源”的网上教学模式。未来的教育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未来的课堂又是什么样子?这是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和学着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1.未来的课堂,只是观看视频和分享讨论

比尔·盖茨,除了众所周知的首屈一指“科技尖才”这个身份以外,他在教育领域也举足轻重。他主张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提倡高等教育向混合式课堂挺近。学生可以在家观看明星教授的视频作为家庭作业,然后利用课堂时间参与到各种团队项目和其他交互类的活动中。在未来,让一大帮孩子坐在教室里听教授讲课,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件相当过时的事。

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 Brian Gonzalez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的主题演讲,认为对于新的教育模式,未来有个很大的趋势,我们把它称之为——颠倒的教室。

2.教育资源的发展

对于目前电大系统,基层、地方和边远农村地区的广大远程学习者来说,教学信息的匮乏和教学资源的紧缺乃是最严重的,也是最易于通过互联网解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整合,也是电大多年来一直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媒体融合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人民网北京2012年3月9日电(记者魏薇)9日)报告:2011年中国媒体融合总体呈现出五个特点:第一,电信、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媒体合作进入新阶段,合作深化和多元化;第二,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互联网中心化特征已显现,移动互联网成为着力点;第三,媒体融合产品的研发提速,终端、技术应用、内容等基于媒体融合趋势的创新层出不穷;第四,跨媒体营销受到重视,全媒体集团“1+1﹥2”的整体效应初现;第五,媒介融合带来产业链的变革。并预测,2012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从量变发生质变。

(2)阅读变化

A.从文本(纸质)阅读走向屏幕阅读;

B.从线性阅读走向非线性阅读;

C.从单一媒体阅读走向多媒体阅读;

D.从静态阅读走向动态阅读;

E.从离线阅读走向在线阅读;

F.从非功能阅读走向多功能阅读(超阅读);

G.从驻地阅读走向移动阅读。

二、思考

1.视频资源在课程中的应用

如果问一位电大教师“如何做视频课程?”他可能会想到:

·编剧

·导演、演员、场地、灯光、化妆、器材……

·后期剪辑、字幕、配音、配乐、包装……

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是制作电大视频资源的一些基本要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创意!就是如何用视频画面来表达学习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陪伴性:学了读书,还要上课。通过听课获得知识,领略思想,感受风采。教师生动的语言,夸张的手势,深情的眼神,传递的不仅仅是凝固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传神。对于学习者而言,应满足以下几点:

·根据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

·随时和反复观看,起到个别辅导作用

·对典型问题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体现课堂氛围或现场感,减轻远程学习者的孤独感

(2)内容表达:如讲故事,案例,对比分析,过程演示/示范,内心独白,情景/环境等内容的直观表达。在视频讲授中,要尽可能围绕一条线索展开,突出重点知识,显露主干内容,去除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在讲授重点内容,罗列论据时要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2.基于教育视频资源的跨媒体多终端同步资源建设构想

(1)跨媒体多终端同步资源建设构想

是通过对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结构化的视频资源库,这个资源库由“元知识”、“基本知识单元”和“基本课件”组成,形成可动态利用的内容资源;通过语意搜索、自动匹配或人工调用,利用排版软件进行编辑加工,形成多终端格式的出版产品(如纸质图书、网络课程、手机、IPAD等)。

(2)实现目标

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全媒体、可选择、易利用、优质学习资源。资源体系一方面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兼顾预设资源、生成性资源、关联性资源和泛化性资源。

(3)技术方向

技术方向是视频资源数字内容跨媒体形态的动态关联、按需重组、多出版形态同步生成、多终端适配、多渠道等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解决视频资源动态数字出版瓶颈。

(4)视频资源库建设

按知识粒度的结构化标注,使内容找得着、切得开、读得懂、配得上、管得了,实现与不同媒体资源间形成可自由重组、重构,且在三网合一环境下能自由播放的教育视频课程。通过对内容的结构拆分和标注,建立多维度的资源索引系统,提供快速查找、定位、聚合所需学习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快速形成适应跨平台多媒体分发的课程产品,以满足社会成员不同的学习需求。

(5)基于教育视频资源的跨媒体多终端同步资源建设构想

符合国家科学技术部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中指出:“数字文化类支持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研究基于跨媒体形态的数字内容类型定义、动态关联、按需重组、多出版形态同步生成、多终端适配、多渠道等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开发专业出版领域动态数字出版平台系统,重点面向科技、教育等专业出版领域开展技术应用与平台运营示范,促进以跨媒体内容动态组织、按需出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动态数字出版模式和新兴业态的发展”的技术方向。

符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申报指南》中:“新闻出版与科技融合类重点支持数字出版技术研发与应用、数字出版产品开发与推广、数字内容的生产与投送及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引导方向。

三、心得

教育资源建设范文5

回顾国内教育电子资源建设的历程,基本经历了:由单机课件到网络课件到网络课程再到网络资源库,由个人行为到组织行为到国家行为,多年来开发和建设了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资源。但拥有资源的态势基本呈割据状态,资源散落,目前已经暴露出如下问题:如有些课程内容重复,有些课程水平不高$由于网络课程各家自搞一套,造成开发成本高,平台不兼容,效益较低;重开发、轻应用,尤其是轻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偏低或不符合建设规范,造成资源重复利用率低,重组困难;国家投巨资建设的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等。如何盘活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更大效益呢?这如同企业盘活资产一样,只有盘活了才能增效。我们认为盘活的出路之一:优质资源共享。遴选、认证优质资源,共享共建优质资源,只有这样他人或其它组织才有机会使用与分享优质资源。

二、国内为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所作的准备

从国家和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和实施的行动中,我们发现各级组织和机构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做出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归纳为以下方面:

1.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指导

我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2]8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2.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区域联合体或项目合作团体

67所试点高校成立了协作组;农林、师范等行业院校之间或成立联盟或筹建协作组;上海6校网络学院联合招生;广州石牌6校在校生互选有学分的网络课程;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电视台)、教育技术(电教馆)和网络教育(电大和网院)三支队伍,实行公司化、产业化运作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多边合作动向。

3.制定技术规范

教育部于2000年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力求在跟踪国际相关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远程教育标准。同时,科技司正式启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教育部还制定了《网络课程(课件)评审标准》用于遴选优秀课程教材资源。

4.开发了一批网络教育资源

国家教育部师范司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开发项目”,第一期立项开发的网络课程有40多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启动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建设了300多个基础性网络课程、案例库和试题库。2003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67所网络学院)年报年检的统计数据表明有:电子图书273981册、录像带420001盘、光盘724032张、网上视频点播课件近490万学时。此外各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已经组织人手开发了相当一部分网络课程。

5.试点实践

200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三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办学”项目达成合作协议,探索新型的网络教育联合办学模式。

2003年9月“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正式启动。教师网联计划是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其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实现全国教师教育网络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的几个关键因素

克来斯勒将“机制”(regimes&界定为“一系列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行为者对某个既定关系领域(问题&的预期围绕着它们而会聚在一起”。以此为指导,我们认为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运作包含:更新观念、政策导向、组织体系、技术规范、认证体系、实施平台和共享方式几个关键因素。其中更新观念是先导,政策导向是行动纲领(指导思想&,组织体系是实施者,技术规范是体制,认证体系是保障,实施平台是载体,共享方式是途径。

1.更新观念

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等特点引领着我们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共建中要树立起开放、协作与交互的观念。

首先要搞好校内的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工作,校内的传统教育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益。校本品牌的网络课程要走出去引进来,不仅要共享网上教学资源,还应共享校外的教学支撑服务体系。其次网上资源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减少重复建设,协作开发丰富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资源、试题库及网上测试系统,保证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通过认证或收购建立全国共享的课件库,尽量减少学校自行建设课件的重复,保证国家投入的经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产生最大化的效益。

教育资源建设和学习过程要互动结合。老师和学生一方面是资源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又是资源的创建者,他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创建新的资源。人人都共享资源,人人又创建资源,使资源库变成一种动态生成式的资源库。资源共享是人类智慧的共享,而且需要互动的共享,这样才能水涨船高。如果孤立的建设资源如同封闭地搞经济建设,一则闭关自守,搞重复;二则没有使用已有的成果,进步不大,最终是效益不高。

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网上教育资源建设的滚动发展机制。

2.政策导向

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只要涉及到远程教育的基本上都会强调“资源共享”,既然政府部门这么强调,为什么教育领域只有少数学校在尝试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一个行动纲领性的指导政策和规范如同革命缺乏指导思想一样,思想难以统一,必然造成行动不一。因此,迫切需要整理已有文件中关于“资源共享”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行动纲领,以统一各部门、组织和机构的思想,为优质资源共享行动起来。

3.组织体系

一个理念、一项政策如果缺乏行动者必然无法得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实施者齐头并进,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网络呈混沌状,资源的分布也是混沌的,但是资源的建设是按规则的并且有组织的,因此资源呈混序(混沌而有序&状态,如何把握这种混序呢?我们需要组织加以调控。为此,我们需要在散乱资源提供者之间构建关系,建立组织结构。因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体现效益。在组织的调控下、参与下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根据目前的经验,我们需要建构一个具有宏观管理层面的机构,在这之下建立具有决策与实施层面的组织。如教育部成立相关的监管小组,各学校、机构根据利益关系形成团体或联盟,通过团体或联盟根据利益关系形成共享决策,各学校、机构依托平台实施资源共享。

4.技术规范

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时深刻认识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对于网络远程教育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袁成琛。虽然目前的网络技术已为教育资源在共享与使用方面提供了基本协议与技术条件,例如HTTP、HTML和通过各种通信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合作,但是允许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标准却没有很好地认定,因此妨碍了教学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

目前我国各网络教育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工作,不但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将无法与国际网上教育体系相沟通,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另外,随着我国进入ITO,国外网络教育进入国内将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吸取SCORM经验及时制定教育服务层面的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同时要按标准建设资源,从而为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体制保障。技术规范主要包括:对各种术语的定义,各类资源属性的标注,总体分布参数的规定,资源质量与技术上的最低要求,资源库系统的功能标准和基本数据说明等。技术规范是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的前提,应用系统的设计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只有按照规范化要求操作,才能最终实现二者的整合。

5.认证体系

优质资源认证是一种标准化、系列化、报审制、客观化的水平监测方式。认证体系是选择优质资源的保障。

优质资源认证是标准化的,无论申请单位的来源、资历怎样,必须达到通过认证标准,才能获得证书认可,就是说,只要达到标准,任何网络教育资源均可获得证书认可。

优质资源认证是系列化的,比如认证分为高级、中级、初级3个水平层次,只有达到高级层次,才可以确认为优质资源。优质资源是共享的首选。

优质资源认证采取报审制,即申请人对照认证标准自审自报素材,由相关机构初审,初审通过后进行答辩式终审。

优质资源认证是客观化的,它是由第三方组织根据标准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各个纬度的客观考察与衡量。

目前在国家有关法规指导下,已经建立“教育信息技术标准”测试认证体系。该体系由1个认证中心(设在北京、将陆续建立的4个测试实验室&分别设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组成,提供教育信息技术产品测评服务,用户培训服务,咨询宣传服务,应用信息反馈服务。

6.实施平台

根据国家远程教育的有关标准构建资源库,搭建技术平台,提供简单易行高效的服务方式为个人上网(根据帐号)、网上机构包库(Internet直接访问)、校园网开放式镜像站点&校内共享并可对外以网校、数字化图书馆等方式进行市场化服务'、校园网封闭式镜像站点&仅限内部共享'、电子阅览室或多媒体教室以光盘局域网方式等服务。

对于联盟用户共享资源解决方案,我们建议:采用统一的检索手段突破不同品牌资源库之间自我封闭的状态,克服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对种类繁多的资源库在安装、使用和学习上的困难;强大的检索功能,使用户准确、高效地查找到所需资源;强大的资源管理和资源整合功能资源库管理平台集资源管理、优化、积累、检索、使用为一体,有效整合和管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有资源、共享资源库及其它资源库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7.共享方式

(1)免费型:得到国家财政或组织资金支持的非赢利项目,通过优质资源论证之后,应当向社会开放,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使用该资源。得到省或校财政支持的项目同样应向所属的辖区开放。各学校或组织机构获得受赠的资源应向所属的辖区开放。一部分的赢利项目在获取若干倍利润之后,可以通过政策干预使其转化为免费资源造福于社会。政府还可以通过认证并收购的途径建立全国共享的资源库。

(2)非赢利型:由各个学校或机构自行酬资开发成功的优质资源,为收回投资和维护成本,可以尝试以成本价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从而丰富社区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参考学习、知识更新或终生学习的需求。

(3)交换型:各学校、组织或团体之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签定优质资源的交换协议从而达到共享。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交换系统,通过一定的规则,达到资源的共享。比如,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资源交换下载服务,只要用户注册成为会员,就可以观看资源目录或部分资源,用户上传贡献自己开发的资源,通过认证,那么就可以在资源库中下载若干别人的资源,根据贡献指数决定用户的权限。

(4)合作型:各学校、组织或团体之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签定合作投资、开发、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协议从而达到共享。

(5)联盟团体型:各学校、组织或团体联盟,盟员免费使用联盟资源,联盟有义务通过各种合法途径获得资源,使联盟资源日益丰富。

(6)商品交易型:由各个学校或机构自行投资开发成功的优质资源,通过出版发行途径或内部转让方式使产品商品化,从而流通到市场或用户。

四、资源共享后的几个思考

1.共享资源的选择

共享资源中必然会出现同类的学习资源或课程资源,作为学校或机构如何选择资源呢?学生又如何选择学习资源呢?我们都知道选择媒体时有个基本准则就是“没有万能的媒体”,选择媒体时我们往往会根据一个媒体选择表进行选择。那么对于同类共享资源的选择,我们是否也可以设计类似的量规进行选择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共性与个性共享

资源的使用是否会加重远程教育工业化的烙印呢?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显然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整齐划一,而更加注重个性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那么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试点高校要根据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科学制定并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试点高校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服务,要利用网络技术和专兼职教师逐步建立和实施导学制度,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指导教师及时提供指导和服务。试点高校要对参加导学制度的指导教师提供培训和管理。

3.评价与反馈

教育资源建设范文6

摘要:社区学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不仅承系着学校教育与社会再学习的纽带,更是全民完善终身教育的平台,在实现我国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学院的内涵发展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看,教育资源建设都是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金湖县社区学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通过认知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本县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寻求适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全民完善终身教育需求的教育学习资源。

关键词 :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建设;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陈芳,女,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01-03

社区学院是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经济和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应运而生、因需而建的一种新型学府。它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不仅承系着学校教育与社会再学习的纽带,更是全民完善终身教育的平台,在实现我国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区学院的内涵发展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看,教育资源建设是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社区学院教育资源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媒介,是社区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开发必须符合居民生活、学习、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社区学院教育资源的建设才会有生命力、有针对性,更容易得到全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提高居民对学习资源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对于县社区学院教育发展来讲,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对社区学院教育特色发展和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是县社区学院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当前金湖县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建设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习资源开发的深入和市民需求的进一步扩大,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也面临一些问题。通过调研和访谈,课题组发现,金湖县的社区学院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中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学习资源规范性差。各乡镇社区学校根据需求开设课程,教师根据课程需求准备学习资源,发展水平不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2)学习资源个性模糊。社区学院教育现有学习资源普遍较为常规,普适性强而本土特色不够彰显,未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3)学习资源开发主体缺位。社区学院教育学习资源大多是建立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润色、修改而成,缺少创新;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社区学院和各乡镇社区学校专职人员较少,且缺乏整理编写学习资源的经验。由于课程开发主体缺位,因此无法提供丰富的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各类社区学院教育特色课程[1],学习资源总体数量有限,质量和专业性也很难得到保证;(4)学习资源表现形式单一。现有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大多是文本形式,配套的电子资料和其他形式的助学材料较为稀缺,网站、动画等课件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全民学习需求。

(二)问题原因探究及分析

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各乡镇进行了深入访谈,对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结如下:(1)对教育资源开发与建设重视不够。金湖县社区学院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服务指导学习资源的开发,缺少教育资源开发的相关专业教师的团队。各乡镇社区学校也未成立相应的开发机构,资源建设开发一直流于形式;(2)乡镇社区学院缺乏统筹规划。各乡镇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大多是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教育资源内容“杂”、“乱”、“散”,缺乏统筹规划;(3)资源建设开发与资金投入未形成合力。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的整合,社区学校投入的资金力量较为单薄,需要有关单位部门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

二、破解现有学习资源开发的难题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金湖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破解现有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难题。

(一)师资队伍专业化

在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建立一支专业化开发社区学院教育资源的团队,可以使得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更为顺利,更为有效。每个乡镇社区学校应当派出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开展师资培训,通过专项辅导、课程推广、研讨观摩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学院教育课程队伍的专业化。[2]经过有计划、分步骤、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社区学院专职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力,促进课程与资源开发队伍的专业化。社区学院应设立课程开发相应的部门,组成课程建设教研小组,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适合金湖县的社区学院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形式多样化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不同,课程的呈现过程也千差万别,课程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根据金湖县居民的从业状况、生存状态、生活习惯等差异,金湖县社区学院采取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种教育培训形式。与这些培训方式相配套,社区学院也设计出形式多样化,能够适应不同学习群体、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习方式的课程类型。

(三)课程评价具备群众性

从教学评价看,社区教育的主要部分属于非规范性教育范畴,教学主要是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社区教育实际走的是“市场化”道路——教学水平高,学习有实效,社区教育就兴盛、发展;教学水平低,学习收获少,社区教育便萎缩、停滞。[3]因此,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一定要重视、尊重社区民众的质量评价,应以社区民众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作为评价课程质量和成效的基本依据。

三、开发社区学院教育资源的实践探索

为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金湖县社区学院从以下方面开展实践探索,促进教育资源建设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一)建立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金湖县社区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立足建立终身教育的指导方针,积极开展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的实践与研究,积极探索县、镇、村三级社区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力求形成一批具有当地特色、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学院教育资源。

经过实践与探索,金湖县逐步形成了各乡镇社区学校与县社区学院共同参与合作,统筹与自建结合、规范与特色并重的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实现了社区学院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学院依托县内老年大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体育馆、图书馆等教育资源,发挥其骨干龙头作用,坚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和“依靠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基本思路,统筹、规划、管理全县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等人群的社区教育,努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社区成员学习需求的教育培训活动。[4]

(二)共同参与,开发社区学院多样化教育资源

社区学院教育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将本县各类人文资源、教育资源和物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它更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大力支持与通力合作。

基层的乡镇社区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拥有一批热心社区学院教育的师资队伍。社区学院积极探索乡镇两级课程建设机制,联合各乡镇社区学校启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对能凸显金湖县地方特色、社区居民喜闻乐见、在全县范围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课程作为课程建设,有效促进了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特色化。

与此同时,金湖县社区学院建成了“市民学习网”这一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学习平台,能全面、及时、有效地反映本县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情况。但目前网站的学习资源具有当地特色的学习资源还不多,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自主学习。同时,县级层面整合、开发的课程与学习资源也需要一个更大的展示平台,为市民提供更方便、简捷、有效的学习平台。为此,我们通过引进、自建、共建、购买等不同层次的建设,不断为社区居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全民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

(三)资源应用,实现社区学院教育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社区学院教育课程与资源的整合、开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要保证其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即在一定阶段内能受到量多面广人群的普遍欢迎和使用。因此,必须强化学习资源的应用与推广,发挥社区学院教育资源作用,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1.校本课程应用,拓展市民学习培训项目。以应用和推广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及金湖县市民读本为抓手,积极开展市民学习培训活动,丰富社区学院教育内容。(1)以应用开发课程教材为主,采用面授教学、网上学习、演练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社区学院教育系统公益项目培训;(2)以开展课程应用试点的方式,鼓励各校结合区域实际,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应用;(3)以赠送市民读本的形式,将读本发放至各乡镇社区学校及居村委学习点,并组织开展宣讲活动。重点探索如何增强培训活动的适切性,注重特色打造、教学方法的研究等。

2.信息化资源应用,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金湖县大多数区域是农村,其人口较多,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限制,他们自行开展数字化学习的能力较差,面对这样的特点,我们以前期开展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经验为基础,依托“市民学习网”这一学习平台,充分应用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及其他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各乡镇全面铺开社区学院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不断丰富社区学校的办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逐步提升市民信息化理念,有效促进市民网上学习。

金湖县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开发仍处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在课程与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更新终身教育学习观念,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对社区学院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进行规划指引,为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服务;要完善管理运作机制,需要形成“政府统筹、学校主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

总之,社区学院教育学习资源开发与建设是提高社区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引导社区学院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是金湖县社区学院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开发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把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开发不断引向深入,是金湖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区学院教育深入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陈乃林.社区学院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初步实践与思考[J].上海社区学院教育,2009(5).

[2]黄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志坤.注重特色课程建设,提高人的全面发展[J].上海社区学院教育,200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