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

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1

一、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

(一)风险分析的一般方法

现代风险管理论认为,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过程的首要步骤,它是实施风险方法与控制的前提条件。对风险进行分析一般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等相辅相成的三个阶段。风险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边缘学科,它广泛地利用各种定性和定量方法对风险进行辨识、估计和评价。分析众多论及风险分析方法的研究文献,对其常用的方法包括:

1.风险辨识方法(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辨识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研究对象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关键)风险因素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风险辨识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调查法(是大系统风险辨识的主要方法,按照专家调查形式的不同,它又可分为专家个人判断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十余种,);故障树分析法(FTA法);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筛选――监测――诊断方法。

2.风险估计和评价方法(Risk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风险估计和评价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地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因素),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常用的方法包括: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概率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生存风险度量法、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效用函数法。

(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法

依据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对企业财务风险引致因素进行综合识别,然后在特定分析方法基础上拟定出一个基本风险标准,并以此来估计和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大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统计、会计和数学工具,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各种形式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财务风险主观分析方法和财务风险客观分析方法。前者主要依赖于企业主观因素,而后者主要依赖于企业客观因素。根据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法的产生时期和细致程度及成熟程度的不同,两类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又可分别区分为传统分析方法和现代分析方法。主观分析法包括:资产负债表透视法、经理直接观察法、事件推测法、企业股市跟踪法和“A记分”法(前三种属于传统主观分析法,后一种属于现代主观分析法);客观分析法包括:财务比率分析法、杜邦分析体系、沃尔评分法、“Z记分”法(前一种属于传统客观分析法,后三种属于现代客观分析法)。

二、企业财务预警研究背景与现状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它是指通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工具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军事预警在社会政治、宏观管理与环境保护、经济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领域,与经验就包含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层面,后者主要指企业预警。

(一)国外研究

国外非常重视企业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基于风险价值的资产评估、对待风险的个体差异等研究。国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企业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以及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至于危机的成因、发展过程则缺少机理性分析,宏观经济预警研究和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企业预警研究。Fitzpatrick首次进行了单个财务比率模型的判定,开创了单量预警方法;Altman创立了多元变量判定模型――Z计分模型。随着信息流量观念的建立,Aziz、Emanuel和Laworm在1988年提出用现金流量信息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具体应用是国内企业预警研究初期的主要特征。国外的企业预警的这能层次如财务预警,而在企业预警原理和构建统一预警体系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二)国内研究

国内的经济预警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经济预警渗透到企业预警、从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点预警到状态预警转变的过程。

从宏观经济领域,预警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和成功。其中宏观经济预警和宏观金融预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也比较规范和系统。在微观经济领域,随着企业所处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危机管理的兴起,企业预警系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企业大致可按照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预警、行业企业预警和职能预警进行归类,对于职能预警,可再次细分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企业组织管理风险预警等多个方面。

统计指标作为测定企业经济活动的指示器,在企业预警分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预警系统指标处理方法主要有三大类:(1)完成指标的筛选和分类,如时差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判别分析;(2)用于多指标综合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如常规多指标综合法、层次分析法(AHP);(3)完成指标的自学习和预测功能,如模式识别、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灰色预测和其他的统计学预测方法等。

我国的预警研究要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就必须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智能科学和非线性系统学科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研究述评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观性和无意性、复杂性和潜在性等是其固有的特性。在风险分析与预警一般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辨识、度量与预警,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形式的主观或客观的风险分析与预警方法。由于财务指标不需要经过主观判断加以量化,而且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分析得到,因此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中“A记分法”和“Z记分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类方法的分析思路通常被企业管理者或研究人员所借鉴。同时,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人员大多从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较多的、单方面的风险防范、控制方法模式与策略,如针对筹资风险的防范策略、针对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等。

总的来讲,我国已初步形成基本的企业预警理论框架,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和预报警度的逻辑框架已基本能为大家所接受,每一阶段也已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然而,仍然存在以下主要不足:(1)企业财务风险的引致因素涉及企业管理决策及其影响环境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目前尚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生成机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影响了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发展;(2)对企业财务风险辨识、度量、评价、预警等风险分析方法的适用性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西方企业比较注重风险资料的档案管理工作,所以可以应用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度量、评估和预警,而我国企业缺乏这方面的风险分析基础资料,决定了机械套用西方定量分析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3)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防范和控制的理论体系的分析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大都是对西方企业风险管理工具的简单套用,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特性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与预警体系的系统分析框架尚未形成;(4)未能将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判别分析模型、基于模式识别模型、时差相关分析、灰色预测、马尔科夫链等数理方法和模型深入地应用到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的领域。

(二)研究展望

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生产制造型企业 财务风险预警 财务危机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国家的战略支柱性产业。然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曾给我国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以灾难性的重击,致使众多制造型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境地,有些甚至倒闭、破产。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现阶段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探析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构成及意义

(一)基本构成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资料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归纳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一般包括四部分,具体是:

1、财务风险预警的组织机构

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领导层、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层及风险分析层。领导层需要设置在董事会或决策机构的下属部门, 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处理财务风险预警的重大决策问题,以及预警工作的绩效考核。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层一般由熟悉企业财务、审计和管理业务的相关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收集财务风险预警需要的基础信息数据。风险分析层一般由企业的财务部、企管部或者内审部指定的专业人员来组成,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收集企业外部有关预警信息、从而制定财务预警的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基础信息数据的分析确定风险级别,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和预防的具体措施。

2、财务风险信息的收集传递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的大量相关数据信息具体包括:企业的内部相关数据,比如会计报表、预算报表、决算报表等;外部市场和行业的相关数据,比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动态、行业信息等。通常财务风险数据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顺序为: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层风险分析层领导层执行层。

3、财务风险分析系统

该系统是用来明确财务风险的具体出现点、产生缘由、风险类型及等级,以及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及相应的对策。该系统通常需要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偏见因素的不良影响,并通过一系列财务风险分析指标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数学模型来具体实施。这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关键所在。

4、财务风险处理系统

即在财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指定防范、降低、转化和消除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有正确、及时且能够覆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所需的各种管理资讯,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从而能够真正实现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这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最终环节,也是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否有效的最佳证明。

(二)生产制造型企业实施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

通常来说,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都需要一个逐步累积直至恶化的的过程,因此,加强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帮助生产制造型企业的领导高层和财务管理者及早地洞察到财务风险的信号,防微杜渐,在财务风险发现的早期就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遏制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有利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审计人员准确地判断企业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和舞弊行为,从而提高其审计评估能力,有效避免因信息披露不当而导致的法律诉讼。

二、目前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

(一)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树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意识和进行适当的风险防范知识储备是当前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需要。但是当前,我国有诸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财务危机预警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意识,从而在企业内部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组织和制度。这种有缺陷的企业文化,必然导致相关的财务人员忽视预警建设,也会出现串通舞弊、内控失调的问题发生。一旦财务危机发生时,往往由于没有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而导致不知所措,甚至被动地等待破产。

(二)财务风险预警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有待提高

上述提到,财务风险信息的收集传递系统和分析系统是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然后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收集传递的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经常遭到质疑。一方面,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难免受到内部员工的干扰,另一方面,很多财务报表编制本身就具有滞后性,而一些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所需信息多数是从这些财务报表中直接获取,所以在信息收集传递系统方面存在很大缺陷。由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能得到及时的维护与更新,也能导致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发生。由于一些企业本身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行该项工作,而采取“外包”的形式来购买财务预警软件系统,这就非常容易导致软件与企业需求不符,或者由于人员无法进行系统维护和更新导致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功能丧失的问题产生。

(三)财务风险预警选取的财务指标和数学模型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预警指标的选择,以及分指标间的相关程度建立数学模型,其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预警的效果大小。然而当前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和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取标准不统一、不够全面。比如对于反映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选取问题,有些企业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而有些企业选择固定资产周转率,这就难免出现指标片面性的弊端;由于大多数企业获取各财务指标数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财务报表,然而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管理存在诸多弊端,会计信息数据失真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这直接影响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优化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确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

鉴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一些特征,比如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越来越弱,以及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劳动生产率低和污染程度高的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议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需要明确几点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具体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控制的成本必须低于不建立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预期损失;时效性原则。具体指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选择的分析参照的标准和选择的财务指标,需要与当前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情况紧密相连,而不能单纯依靠早期的数据或指标;动态性原则。具体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实现动态跟踪,实现预警机制自身的动态发展。

(二)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的组织机构及信息支持系统

一方面,建议企业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建议生产制造型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和部门来进行财务数据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另一方面, 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预警机制的信息支持系统。具体要求是建立一个保障企业进行财务危机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运行平台,一是可以定期定时对预警系统软件进行更新和维护,二是为了建立对病毒和黑客攻击的防护墙。此外,还需要重视信息的备份工作,以避免因意外或人为的原因造成信息丢失。

(三)多方面加强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风险分析系统工作

科学设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于现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调研,建议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采用依据平衡计分卡方法来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范围设计和规范,实现将从财务预警和非财务预警这两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来对传统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择范围进行创新。即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非财务指标:顾客方面、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财务风险预警数学模型。建议在定量模型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制造行业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基础,与定性信息相结合来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进行科学有效地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但是制造型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本文提出的优化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议还远远不够,比如指标选取的权重确定问题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3

关键词:COSO报告 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

一、绪论

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生数目与日俱增,办学条件明显得到了优化,教学科研经费的数量也呈大幅增长趋势,高校的财务风险日渐突出。而财务风险直接妨碍了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会影响高校师资队伍的培养、硬件设备的配备、科研成果的累积与学校的常规运转等,会对高校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提前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对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现阶段高校财务风险能力进行整体评估,提出相关的防范控制对策,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2年9月美国COSO 委员会了名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即 COSO 报告。2004年,COSO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一份名为《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在原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该报告把风险管理构成要素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等多个框架系统,成为了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在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中,在国外,高等教育的办学费用并非是从金融单位贷款获得的,而是产生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资金筹措与运作模式,办学所需的费用几乎都是从政府或社会捐助中获得的,费用的运转由高校董事会决定,几乎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所以有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分析成果很少。

在国内,最近几年,高校的财务风险持续扩大,这方面的问题也引发了国内许多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纷纷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但是,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仍然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与财务风险评估框架等问题的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的指标,研究学者往往选择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而这些指标也并未得到权威的认证,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财务风险问题已经成了高校现阶段面对的突出问题。

三、我校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高等教育改革之前,办学的费用都是政府供给的,当时的财务状况十分稳定,风险也几乎不存在。如今,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深入,高校可以自行重新定位办学的结构、规模、资金的筹措与运转等问题,这样的自也让原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风险财务状态转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风险财务状态,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财务运转的决策与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风险意识。很长时间以来,我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都是财政拨付,因此,相关人员缺乏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学校几乎不会对财务风险作出提前的监测与预防。而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校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日常的运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费,学校通过多渠道进行筹资与投资活动,这些都给现阶段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次,风险管理责任人缺失。我校虽然有相关的经济责任机制,然而还是会有执行松散、管理失当等问题存在,同时经济责任机制追究的往往是事后责任的归属,对事前及事中的控制较为欠缺,未形成完备的多层次经济责任机制,缺少行之有效的规范与激励制度。如果决策与管理出现了失误,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最后,并未形成完备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这包括内部牵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职能不够精确、内部与外部监督力度有限等问题。由此可见,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只有做好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才能实现我校的持续发展。

四、完善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一)识别与评估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1、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

高校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这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识别财务风险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种类型。一是财务情况研究。按照高校资产负债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基础建设投资情况与相关财务资料,利用核算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方式,同时联系调查情况,对财务整体状况展开综合研究,找出潜在的高校财务风险。二是专家意见研究。高校财务部门订立调查计划,从多位专家处获取有关意见,利用多次反馈的方式逐渐得到对财务风险更为清晰的看法。这种方式能够集合多位专家的知识、能力与经验。三是分解分析。把高校财务风险分解开来,逐个分析,最后找到风险的原始形态。另外,风险识别方式还包含分组分析、关联分析、业务流程研究与风险调查分析等。

2、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财务风险的预测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的预警系统,以信息化方式建立恰当的财务预测指标框架,利用观察分析等方式随时监控高校潜在风险的变化,对收集到的财务信息展开对比研究。风险预测一般通过设置临界值来判断是否出现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财务预测指标一旦超出临界值,会对风险发出警示,提示管理人员作出预防措施,避免潜在的危机带来真正的损失。建立高校风险预测系统可以为高校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方便其进行监测、指导和控制,在财务危机形成早期及时做好预防措施,提升管理效果。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是高校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的重要方式。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展开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它包含完备的组织形态、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确切的工作责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工作流程、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合理的管理制度等。高校展开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结构,同时用规范的工作流程与完备的工作制度来完善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当接受严格的监督,最终高校的管理部门与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一起对内部控制工作做出评价并提出意见。

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分成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部分:第一,事前的控制要建立完善的部门组织结构,保证所有业务活动顺利展开;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备都应当和相应的职责相适应,逐步完善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等问题;在展开相应的活动前,应当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人员工作制度、财务规划制度、授权审核制度、业务流程制度等;遵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式;建立与完善风险预测与防范机制等。第二,事中的控制包含各个组织与机构合理分配相应的职能,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并行使相应的权利;高校活动实施的时候进行审核确认;对信息材料尤其是会计资料展开研究与管理;对工作人员展开监督管理同时在控制工作展开的过程中深化学校内部与外部、内部各个部门以及部门上下级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三,事后的控制包含检查并评估高校的各项活动、核算会计信息、做好内外部审计工作等。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让各项业务与活动顺利开展。

(三)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1、强化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是其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内部审计能够以辅助管理的方式监督控制政策与流程的实施效率,推动建设良好的控制环境,确保经济活动的效率性与合法性。高校内部审计不但包含对会计账目的审核,还包含对单位内部多个组织部门及管理执行能力的审核,同时将审核的结果以及改进的措施上报到学校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手中。因此,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展开的二次控制。

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资金流转的效率性与合理性,还要关注财务控制的运作效率,监督财务控制的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应当遵循时展的需求,将风险视为风向标,逐渐转变为经营管理层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机制,集中力量改进并整合各个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管理与治理工作,不局限于职能部门的框架,而是由点及面,建立围绕综合风险控制这一核心的内部审计。采取对管理部门提供风险监督与控制评估以及整合风险建议与措施的方式,保障高校资源的合理使用,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风险为风向标的内部审计是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关键举措,它给高校预算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等指出了发展方向,也规划了今后高校内部审计的走向。

2、完善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机制

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是从政府获得的,因此政府可以对高校的财务展开监督,确保高校将政府拨款运用到实处。然而,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监督机制尚未成熟、监督人员数量过少、信息难以对称等因素,政府并未对高校展开强有力的监督,只是偶尔抽查或监管高校对政府某项政策的执行情况。政府想要以宏观的方式管理高校的财务情况,就必须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展开运转。一方面,政府应当建设完备的财务监督机制,经常检查、督导并评估高校的财务活动开展情况。政府利用财政与审计等部门展开监督,还可以组织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学校展开监督,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订立考核制度与严格的责任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确保高校财务活动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开展,让高校合理使用并保管国家的资产,推动高校形成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从而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的组织机构、评价标准、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当组织一些专门从事监督与管理工作的人员展开监督。这些人员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政府整体掌握高校财务中高校与政府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识别高校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承担的责任,推动高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风险与责任意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五、结束语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高校财务风险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如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形成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不断提升。一旦高校形成重大财务危机,必然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冲击。所以,不断研究完善与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是现阶段高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确保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翁建鹏.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4

[关键词] 电网企业 财务风险 预警模型 保障体系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电力市场化进一步确立,电网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电网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使得决策的主观性给企业的财务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加之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的相对滞后,风险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和控制,将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因此,运用科学的手段,建立一套符合电网企业实际的、高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电网企业的发展及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模型的研究现状

目前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财务预警分析主要分为两类:单变量预警和多变量预警分析。

1.单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预警模型主要利用个别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此类模型简单易懂,便于操作,但其本身存在的缺点巨大。首先,单个财务比率无法反映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其次,管理层对财务数据的操纵会使单个财务比率作出的预警信息失去可靠性。再次,对同一家公司选取的财务比率不同可能得出的预测结果不同。

2.多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是指运用多种财务比率加权汇总而构成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的一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Altman的Z-Score五变量计分模型。它克服了单变量预警模型的缺陷,基本涵盖了所有预测能力很强的指标,但局限性在于:它没有考虑到较为客观的现金流量指标,造成企业现实财务质量失真的存在。

3.模型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从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当前的预警模型基本运用会计数据和财务比率,而存在的问题在于:(1)机械性的将财务数据引入已有模型,忽视模型适用经济环境和企业实际的不同,造成检验结果的失真。(2)进行实证分析时刻意寻求统一的参数去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缺乏对参数选择的应变能力。(3)选取的预警模型的侧重点不同,使得财务指标不够全面,降低预警模型的解释能力。

二、电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1.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电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应当遵循灵敏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首先,要求所选指标体系能准确、敏感地反映财务风险;其次,能够对相关统计资料及财务数据进行即时客观的测定,再现财务管理的真实状态。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应结合电网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及财务经营特色,充分满足整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预测性、动态性、实时性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及管理能力五个方面:(1)获利能力指标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及利润增长能力,具体指标有反映资产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反映利润增长能力的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2)偿债能力指标主要体现电网公司的相关债权债务实现能力,具体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陈欠电费回收率等;(3)资产运营能力主要包括反映资产和应收账款周转状况的资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不良资产对资产质量影响的资产损失比率;(4)发展能力指标主要反映电网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包括销售利润的增长和资本资产规模的扩大,具体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两个指标;(5)管理能力指标主要体现电网企业的信用政策及供应能力,具体指标围绕人力资源的素质及技术能力展开,例如劳动生产率、人员知识层次率等。

2.风险预警模型的选取。由于单变量预警模型不能对电网企业整个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反映与风险预警,Z值模型在电力行业缺乏适用的经济环境。根据电网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及相关行业环境分析,对电网企业采用功效系数法综合评价模型评估其财务风险,即对各项评价指标结合行业平均水平设立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通过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满意程度来确定各指标的分值,最后加权平均计算来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函数

其中:Wi为第i指标的权重; Bi为第i指标的值;Q值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综合功效系数。

最终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数值大小,将财务风险的预警级别分为5类:

3.风险指标值的确定。运用功效分析法对风险指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评价体系中选取指标的特点将指标分为极大型变量、极小型变量、稳定型变量、区间型变量四类。用Bi表示实际指标值,m表示满意值,n表示不允许值,则单项功效系数Wi值为:

(1)极大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指标数值越大越好:

(2)极小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指标数值越小越好:

(3)稳定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指标数值在某一稳定点最好:

(4)区间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指标数值在一定区间内最好:

4.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风险指标权重的大小根据电网企业的财务风险特点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确定,分为两步:首先,确定财务风险每个能力类别的指标,由若干名专家独立地给出每个类别指标的权数,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类别指标的权数。其次,继续使用专家打分法对每个能力 类别相应的各组评价指标分配该类别指标的权重,专家组独立的给出个类别每个指标的权数,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权数。

三、电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保障体系

电网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因其财务风险的特点及财务经营特色而不同于普通企业。加之,电力市场化进一步确立,面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电网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高效运行需要进一步结合COSO风险管理框架加强电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建立与风险预警系统相统一的保障体系。

1.优化电网企业风险控制环境,保证风险预警体系运作的相对独立性。风险控制环境包含着企业主体的基调理念,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其它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具体而言,风险控制环境对财务预警目标如何制定,预警活动如何组织,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财务预警监控措施的设计与运行等环节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为此,电网企业必须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设立风险管理机构、明确相关岗位的权责分配,保证预警系统形成可观真实的财务风险管理文件。

2.制定适合电网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目标,保证风险预警体系指标的有效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必须制定清晰、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适合电网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目标,保证预警指标的选取遵循灵敏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准确、敏感地反映财务风险。同时,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应结合电网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及财务经营特色,充分满足整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预测性、动态性、实时性的要求。

3.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针对关键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电网企业业务循环的过程是以电网建设及电力销售为核心,应对电网建设、电力销售、电费回收等关键点设定“财务预警目标一览表”,结合相关目标进行风险事项识别,确定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结合风险预警系统对风险进行分析,确定事项的风险因素评价尺度及风险等级。针对关键财务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内部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报告等环节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4.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管理沟通网络,确保风险处理机制快速高效运转。风险信息管理沟通网络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在预警系统与电网企业各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进行数据传递与共享,确保风险预警系统有效发挥作用。对存在于电网企业的电网建设、电力销售、电费回收等关键点的风险及电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进行动态管理,实现信息在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传递和交流,以便为管理风险和作出与财务预警目标相关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 鸣 张 艳: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李 艳 赵建娜:电网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设计[J].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4]李建英 桑广成: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4)

[5]肖振红:热电联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财会月刊 ,2007(11)

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5

财务风险在国内国外的概念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各自的理解描述和定义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毫无疑问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它是在充分利用前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处理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它涉及评估一个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制定与内部优先事项和政策相一致的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的来源有很多,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的汇率风险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等等。所以,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对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价之后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企业的实际收益,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管理下持续高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大型工程方面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财务风险研究方法的探讨。关于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有:Mustafa、Member、Zee等(1991)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和评估项目风险的招投标阶段风险。在此基础上,Zhang.G、Zou.P(2007)建立了一个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合资企业的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TarekZayed,MohamedAmer,JiayinPan(2008)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中国公路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模型、策略、评价指标和审计方面对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探究。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清华大学郭仲伟(1987)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借助各种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以最小投资谋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

张智勇(1996)最早提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财务风险包括延迟付款、汇率浮动、换汇控制、通货膨胀等,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解决方法。

余娟、祝继高、刘晓宁(2005)在发表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中提到财务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它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将财务风险划分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交易风险,并就这四类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

石香焕、唐文彬(2007)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引进定性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描述,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误导;文章引入了定性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弥补了纯定量评估模型的缺陷,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按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隶属度进行层层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

钱丹第(2009)在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研究方面提出国际工程面临的5项主要的财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风险、合同履约及合同变更风险、税收法律风险以及换汇控制。

沈亭、王淑慧(2010)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改进了指标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以便更适合其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崔静(2011)在《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一文中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目的及意义,提出在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制订公司风险经营方案。

李永杰(2012)在施工企业海外承揽工程方面进行了财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着比国内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财务风险的考验。要实现海外施工项目良好的盈利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施工企业自身应对海外风险的能力。

王茹(2012)将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承揽海外工程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等,内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经营风险等。

尹嵩(2013)提出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国际工程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方面,面临国外的工程承包企业激烈的竞争更是需要不断的发展。

陈永龙(2013)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对策研究,提出企业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处理、持续监督与评审相关的财务风险,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取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张超(2013)专门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财务风险中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作为财务风险之一的汇率风险是任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汇率风险是双向的,既有风险损失,又有风险收益,但就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而言,面临的风险损失要大于风险收益。

刘金兰、刘立旺、齐彤(2013)在系统分析价格、汇率、利率、信用、关联交易、税收、会计信息、流动性、资金安全、高风险业务风险等10项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应用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外油气项目的财务风险做了评价,得出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是目前海外油气项目面临的前3位财务风险,当前的财务风险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的评价,并给出了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的剩余风险值。最后提出了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与控制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中小企业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仅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英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但在习惯上又将三者合并一起称为“中小企业”。

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各不相同,这里仅对我国的做法进行详细说明。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将中小企业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二)财务风险的定义

理论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对未来收益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而使财务实际收益偏离预期目标,造成经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研究中,使用财务风险广义上的定义,更有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成因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受自身条件限制,且国家扶持力度不大。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规模较小、资金相对匮乏等,难以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瞬息突变的市场,从而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并且长期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倾向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体系不健全,使得很多机遇就此流失。

金融机构放贷门槛较高。金融机构在放贷时看重两个因素,项目市场前景和企业偿债能力,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规模较小、资产数额低的特点严重制约了其获得贷款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不完善、货币汇率变化、国际经济环境、通货膨胀也成为影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管理模式陈旧,管理观念落后。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族企业,造成了管理模式陈旧,且管理观念较为落后。一方面,一般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管理者,在企业面临重大决策时,往往是管理者一人说了算,可能因为个人的决策失误,而给整个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培训体系不健全,财务管理理念落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风险意识薄弱,导致财务管理环节薄弱,产生诸多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中小企业多实行粗放式管理模式,造成内部监控缺失,如重钱不重物,对存货、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企业大量库存积压、资产流失、物资浪费等;资料保存不完整,现金管理不严,导致现金流闲置或资金;对客户信用等级不了解,应收账款中坏账、呆账比率增大,资金回收困难。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大多一人多岗,甚至存在一人从事不相容岗位的现象,体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较大的漏洞。这都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未来面临的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资金管理水平较低,资本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往往缺少对资金使用的合理计划,导致公司资金捉襟见肘,易陷入财务困境;另一方面,负债比例过高,企业需为此支付高额的利息而使利润大幅度下降。这都增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一)加强风险意识,科学强化企业财务运作

中小企业要保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长期合作的关系,保证企业有稳定的物资供应来源;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优化产品品种结构,使产品向“多元化”发展,以增加企业的收入;重视市场调研,生产、销售对路产品,加强业务整合,促进企业收入的稳定增长。除此之外,还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向,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财税货币政策、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等,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要降低财务风险,就要在优化资本结构上下功夫。一方面,运用定性的方法建立科学的数理模型来确定企业的最优资本属性结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资产规模、可融资渠道和经营现状等因素出发,平衡权益资本融资时的风险与成本;另一方面,定量核算企业筹集到的资本,与企业现金流进行匹配,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阶段资金都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三)谨慎选择投资策略,实现由“利润”向“财务”的跨越

在过去,中小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时会采取一些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化行为。现代企业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不能只是单纯地“以利润为导向”,利润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了企业财务的健康、持续发展,这就要转变观念,“以财务为导向”,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跨越。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与流动性的统一,应该是现阶段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低速成长的时期,企业不再可能以获取高利润来加速自身的增长,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从完善自身经营的角度出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利润。

参考文献:

[1]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郑雯颖.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4).

[3]张晓峰.加入WTO后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2).

[4]杨松令.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