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可创造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可创造性范文1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 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旅游资源可创造性范文2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旅游资源可创造性范文3
关键词: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创新;甘肃
中图分类号:F59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149-04
1.创意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
创意旅游的兴起是顺应市场潮流的,是对市场需求进行挖掘后产生的具有市场引导性的旅游产品。创意元素的融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创意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了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旅游业实现价值创新,从而促进甘肃旅游业升级换代。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品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就是把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极大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创意旅游这一概念是由格雷•理查德(Grey Richards)和克里斯宾•雷蒙德(Crispin Raymond)于2000年提出,他们把“创意旅游”定义为:通过旅游过程的积极参与和从其选择的度假目的地学来的经验,为游客提供发展创意潜质的机会,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某种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创意旅游者通过参加互动性工作室(interactive workshop),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这一概念对创意旅游的表现形式、实现路径及目标进行了具体的叙述,着重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
创意旅游并非为创意与旅游的简单合并,并非所有添加创意元素的旅游产品均可称为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顺应旅游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以及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旅游产品,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它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方式(厉无畏,2008)。 与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相比,创意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1.1 跨越边界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和渗透
以创意转化资源为资本,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整合,特别是对传统旅游资源(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等)之外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转化,将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转化为市场认同的旅游产品。创意旅游是旅游业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层次利用资源、挖掘资源、整合资源的新途径,是突破传统旅游产业边界的新手段。
1.2 立足于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
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对历史遗留和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一般会投入大量物力和财力进行恢复和开发,而忽视创造力的发挥。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看,旅游产品是展示人类创意活动的吸引物,对于缺乏自然旅游资源禀赋的区域,其着力点应向创造人类的未来文化遗产倾斜,因此,着眼于未来,创造旅游吸引物是创意旅游的基本立足点。
1.3 引领和塑造旅游消费潮流导向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导向有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传统旅游的发展由于“跟着市场走”,从产品开发到推向市场,具有滞后性,往往造成投资失败,资源浪费。创意旅游则是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缔造“市场跟着创意走”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一种高附加值的“酷”旅游产业模式,因此,创意旅游具有创造新型旅游市场,培育旅游消费群体的导向特点。
1.4 拓展和延伸旅游产业链,提升区域整体价值
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重心是为旅游活动提供各项服务,“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成为旅游业的主体,旅游产业链局限在相关服务业,如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金融服务等,属于旅游服务配套的被动延伸,注重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创意旅游是注重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提升和转型。延伸和拓展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2.创意旅游是促进甘肃旅游实现升级换代的新发展模式
2.1 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回顾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之一。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民族,造就了甘肃省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甘肃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极高的声誉,主要旅游资源综合实力居全国12位,在我国西部仅次于四川、云南和陕西,居第四位,是旅游资源大省。
自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旅游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欣欣向荣的好势头。从改革开放初的零发展到2007年末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 38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83%;国内旅游收入110.64亿元,增长47.15%。接待境外入境33.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0%,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 021.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60%。成为甘肃省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甘肃省近几年旅游收入见表2)。按《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旅游产业到2010年将达到GDP的5.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可达到16%,从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回顾总结甘肃旅游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资源导向型到市场导向型发展的过程,还未上升到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资源导向型在20世纪90年代占主导地位,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对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开发,旅游产业呈现出“跟着资源走”的格局,也是甘肃旅游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模式。到90年代中后期至今,由于旅游竞争的加剧,开始考虑了市场的需求,“跟着市场走”,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政府、投资者和企业的广泛认同。由于旅游产品从开发到走向市场有一定的周期,常常出现“规划”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出现旅游滞后的状况,造成投资和资源的浪费。由于传统旅游的发展重心依然是为旅游提供各项服务,即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仍局限于相关的服务业,并未发挥其关联带动效应,大众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个性化休闲娱乐的需求,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到激发旅游需求的阶段:用创意旅游产品引导消费,创造旅游新需求。因此,旅游产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在创意经济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个子产业,创意产业的思维模式正在改变旅游业的发展方式。目前甘肃旅游产业正面临新的升级,创意旅游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2.2 创意旅游是甘肃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可以实现资源转化、结构优化和价值提升,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2.2.1 通过资源转化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
传统旅游产业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特别是能源的消耗,其代价是自然资源的逐渐消耗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自然环境约束和资本约束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创意旅游最显著的特征是个人创造力的无穷释放,这种释放创造了新的旅游产品和新的旅游市场需求,发挥了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通过创意能够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经营,促进创意旅游的跨行业、跨区域发展。资源转化模式对旅游产业的升级促进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创造力成为旅游产业的主导资源,更广泛地拓展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在一些具有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的基础上,可融入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一些社会生活的元素,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旅游资源的升级。第二,通过创意的运用,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软性要素的启动,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例如,一些旅游资源可以通过经营转化为经济资本。兰州黄河中山桥,可以通过策划,一方面可以招商引资进行修缮,另一方面可以将近中山桥附近黄河边两旁区域辟为饮茶和餐饮的营业场所。这种政府与投资商的双赢,就是对资源的有效经营。第三,融入创意和科技的元素,即通过创意促进旅游产业升级的软驱动方式的转变。如上海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梦幻时空之旅”,这场多媒体梦幻剧突破了传统杂技的市场界限,另辟蹊径加入了多媒体音像因素,打出“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的主题,以创意实现了杂技的价值创新,创造了连演800场,且场场爆满的记录,这是将创意、技术、产品和市场有机结合,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是一条创意旅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之路。
2.2.2 通过价值提升实现创意旅游的升级换代。
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分为使用价值(Function Value)和观念价值(Concept Value)两部分。
使用价值体现为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特性,是商品的物质基础,由科技创造而成;观念价值是因文化渗透而生,蕴含的是文化的观念,创造的是产品的差异化,它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在当前旅游资源及其丰富的情况下,旅游产业的升级表现为对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和观念价值的挖掘,创意元素则是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的来源。旅游产业的价值提升是基于产业价值链整合和分解的视角,通过整合产业价值链,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旅游产品的观念价值。最终实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快乐,促进从“以物为本”的观光旅游到创意旅游的“以人为本”的产业价值链的转变,实现创意旅游的升级换代。
2.2.3 通过结构优化实现创意旅游的升级换代。
产业融合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产品的新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商机和市场,以此加快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创意旅游的结构优化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传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依靠创意观念的融入,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对传统旅游资源进行再创造和再提高。二是对其他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以都市农业为例,由于创意旅游产业的融入,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种植功能逐渐淡化,收入逐渐减少,而观光、旅游、生态功能逐渐增强。如上海鲜花港的旅游门票收入已经超过花卉销售收入。因此将其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是旅游创意产业结构发展的新型道路。
3.甘肃发展创意旅游的对策
创意旅游的巨大效应和创新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源优势的转化、价值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的整体转型,旨在形成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模式。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合作和整体开发,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族甘肃、创意甘肃”为主题,以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和黄河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线为基本构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点、区、群、带”的创意旅游发展新格局。据此,笔者就甘肃发展创意旅游提出“构建三维链”的思路:
3.1 实现跨越产业边界联动机制――拓展“产业链”
创意旅游的发展符合经济增长规律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但要促进其融合的进程则务必要从机制保障方面解决根本问题。旅游产业的无边界和极强的关联效应,可以实现产业间的无缝链接和良性互动,实现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其产业链拓展体现在:一是横向与各产业部门进行广泛的融合发展,实现小旅游产业链向大旅游产业链的转型。即突破“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把创意旅游作为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具体而言,旅游产业链的拓展要与甘肃一、二、三产结构紧密结合,以大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为目标,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有机联动,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二是纵向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实现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目前甘肃的旅游产业尚处在“产业观光”阶段,创意旅游的功能向产业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用旅游消费的需求引导产品的设计和功能的优化。甘肃创意旅游可以针对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旅游、红色教育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康体休闲游、民俗结婚游等,甚至是管家式旅游等新需求积极拓展新型产业链。
3.2 实现跨越区域界限联动发展――延伸“空间链”
创意旅游的发展注重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旅游产业链通过在空间上的延伸,实现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在更大的区域范围配置旅游资源,形成跨越区域界限的旅游产业链。根据甘肃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基础条件,可构建西北区域层次的旅游空间链。
西北五省区地域辽阔,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五省区富集的资源,互补的经济,为旅游协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北五省区应打破区域限制,全面放开市场,在属地化管理的前提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西北旅游市场空间。根据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从总体上部署和开发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形成西部丝绸之路的区域旅游特色;在产品开发上,根据旅游消费的特点,目前可重点发展文化型旅游产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纪念馆、艺术欣赏旅游产品等;也可发展一些专题型旅游产品,包括丝绸之路游、黄河风情游、民俗文化游、草原风光游、工业旅游、城乡社会游、情感旅游、会展旅游等;以及度假型旅游产品,包括清凉度假游、乡村度假游,草原度假游、大漠风情游等。
跨区域界限创意旅游发展应在旅游资源一体化、旅游品牌一体化、、旅游标准一体化、旅游市场一体化和旅游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率先实现西北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才能实现跨区域的联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资源,形成跨区域的旅游产业链。
3.3 实现西部文化旅游中心的重点――锻造“价值链”
创意旅游的核心理念以创新和价值链的构建思路着力把甘肃打造成区域创意旅游中心,以丰富的“软资源”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以创意来增色现有文化资源,占领旅游价值链的高端,为甘肃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3.3.1 以“创造力”创造旅游新价值。
旅游新价值来源于新创造,甘肃创意旅游的发展要走出依靠资金大投入的误区,通过“智力”的投入,加之甘肃现有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和转化利用率,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立旅游新品牌,构建新型旅游产业链。如结合甘肃和各地州市的规划,开发生态游、工业游、神州航空游等。创意旅游的创造新价值还应通过利用高科技的网络信息手段,提升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传统旅游业向创意旅游业的转型。
3.3.2 以“感受力”和“故事力”来拓展原有旅游资源的价值空间。通过创意的手法和高科技的手段,以“故事力”活化文化资源,以“感受力”展示文化资本。将有形的旅游资源直接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将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展示,强化文化旅游资源的感受力和体验度,创造新的旅游价值。
4. 促进甘肃创意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创新发展理念
发展创意旅游首先是创新发展理念,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提升旅游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从创意产业的角度建设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最大化,从综合目标的角度创新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弘扬甘肃地方文化,西北风俗文化,从产业链互动发展的角度构建旅游生产和市场的共生体,增强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结合甘肃实际,进一步全面挖掘甘肃旅游业的潜能,把创意、科技、产业、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创意无边界,只有突破产业的界限,才能发挥创意旅游的升级换代和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转变甘肃经济的发展模式。
4.2 创新管理体制
创意旅游是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需要创新管理体制和政策的支持,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突破部门的行业边界。应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部门,更主动地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担当旅游产业链的“链接者”,不仅仅是提供常规的管理和服务,对纳入产业链的其他行业部门也需要有与旅游衔接的对口部门。为此,应建立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议由发改委牵头,定期举行旅游联席会议,这样既协调了旅游部门提出的大型跨部门的项目,又为相关部门的大型项目“旅游化”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另外政府还应出台鼓励跨边界产业合作的相关政策,如设立创意旅游奖励基金,对创意旅游进行减免税等。二是突破空间的行政边界。突破行政边界实现旅游跨区域合作,必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为此应在现有管理框架下,成立区域旅游合作中心,作为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常设职能部门,并定期举办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论坛”,为跨区域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4.3 做好创意旅游的综合规划和具体项目策划
发展旅游创意的关键是立足于创意开发甘肃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甘肃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构建起较完善的产业系统,创造未来旅游资源,引导旅游消费,从而促进创意旅游经济的发展。这需要政府事先做好综合规划和具体项目的策划,合理配置资源,结合当地旅游文化特色,广泛征求创意,可以视情况举办创意旅游创意大赛,开发创意,进而促进甘肃经济的整体发展。
4.4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创意旅游是多方参与,以企业推进为主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北背景下,企业始终是推进旅游发展的主体,政府应搭建平台,加大创意旅游发展的投入,培育和积累旅游社会资本,为各行各业的“旅游化”提供服务支撑。建议成立旅游信息平台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旅游投资供求,政策的,国内外旅游信息的,旅游服务指引,服务咨询,创意旅游项目研发资助及旅游培训等。
4.5 创意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
创意旅游产业作为以创造性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旅游产业,对人才的依赖尤为突出。创意人才不仅是构成创意旅游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且是从事旅游创意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创意旅游产业的创意、经营、管理等都需要高素质的创意人才来完成,是旅游创意产业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重视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不仅要培养,还要努力让现有的创意人才充分发挥其专长,给创意人才宽松的环境,让其自由发挥。人才培育也可借助于引进,同时重视培养将创意转化为产品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英国:企鹅出版社,2002: 97-99.
[2]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厉无畏.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5]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 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6]文化创意产业网[EB/OL].cci.cuc.省略/html/cyxy/
[7]甘肃旅游政务网[EB/OL]. gsta.省略/pub/lyzw/zwgk/
[8]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9] 皇甫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10]邹再进,田洪.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构想[J].旅游资源,2003.19(3).
旅游资源可创造性范文4
关键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
旅游资源可创造性范文5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中国的旅游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最初的旅游产业不受重视,到现在已经形成规模,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也更为强化;旅游产业在质和量上持续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扩大了第一、第二产业市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较少投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由于旅游业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的突出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被我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利用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并能使其为旅游业及其他利益群体带来效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资本研究的论述较少,多数集中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笔者受到旅游性感资本议题的启发,努力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从旅游营销学的视角,对旅游性感资本的内涵进行阐述,以期通过概念辨析和案例研究能够对旅游性感资本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对旅游资源有效过渡到旅游资本提出相关建议。
二、概念辨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本
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本虽仅一字之差,意义千差万别。中国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对旅游资源做了如下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也有学者认为,一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比如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古迹、有重大影响的体育和文化盛事,甚至经济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成就。因此旅游资源的核心就在于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功能。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资本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参照“资本”一词的概念(茹西芳,2011)及刘晓丽在《意大利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的途径》一文中的阐释,笔者认为,旅游资本是指为进行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所投入的资本,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旅游固定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旅游无形资产,是经过精心开发和筹划的旅游资源,是产生各种旅游效用和利益的基础。
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对资源的使用,人们总是想要最好的,资金越多越好,人才越聪明能干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所以,说到旅游资源,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寻求与开发。而作为旅游资本,人们就会更多考虑旅游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取舍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如何使其增值生利。因此可以说,旅游资源是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本,旅游资本是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性感资本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凯瑟琳.哈金在《性感资本》中写到,除了三大公认的资本――经济资本(货币和土地)、文化资本(艺术、音乐和文学知识)和社会资本(你认识什么人)外,性感资本是人类的第四种资本。性感资本是一种没有区域限制的、普遍的资本,不会随时间贬值。性感资本并不能局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它不仅仅指外貌上的吸引力,还包括个性、魅力、活力、社会能量,是在经营自身形象的同时散发出来的外在综合实力。古今中外不乏拥有精致外表的女性通过开发自身的性感资本走向成功,而不是被世人贴上“花瓶”的标签。
每个品牌都想要做到差异化,找出与众不同的一点,旅游形象也不例外。当前旅游市场盲目开发旅游资源,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差异化的关键是要找到消费者的真正诉求。我们正值商业与文化相互渗透、欲求与需求混同、价值观念更新的消费时代(苏北春,2008),旅游不再仅仅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而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游客不仅希望能从旅游体验中获得快乐,得到休闲放松,而且不断走向个性化。从基本的观光游览型市场转化为高级的娱乐购物型和疗养、狩猎等专门型市场。这种转化,无疑对现代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引起旅游业的一系列变化。
基于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旅游性感资本的概念被提出。文中所说的旅游性感资本指的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因其具有独特的品质、个性和魅力而吸引旅游者的关注,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旅游资源。下面,文章将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讨旅游性感资本的存在及建议。
三、案例简介
(一)案例一:九寨归来不看水――性感理由:灵性清澈是一种吸引力
九寨沟是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 ”三项国际桂冠于一身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因为钙化的缘故,这里的水有着异乎寻常的美,以绿蓝色闻名于世,有中华水景之王之称。柔润多姿,风情万种,天生丽质,水色黛兰、翠绿,晶莹剔透,清澈如明镜,斑斓生五彩,并且一年四季甚至一日之中都会变幻无穷。大自然以它那无与伦比的鬼斧神工,铸造出这样举世无双的人间仙境,这种水的美妙神奇和丰富多姿,只有身临其境,到这个人间仙境、童话世界来感受那里的碧海叠瀑和滩流,才能相信世间竟有如此美的水景。
(二)案例二:丽江酒吧街――性感理由:浪漫的邂逅
丽江,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滇西北的浪漫之都。她用一种高远淡雅的纯净与古朴,淡定了每一个走进她幽情温柔怀抱的外乡客的情怀与灵魂。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是丽江古城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丽江酒吧和丽江本身一样,夜间沉醉,白天质朴,没有刻意打造风格,却恰恰因随意而倍受喜爱。到丽江古城,几乎没人不到酒吧街。丽江酒吧大体可以分两类,俗称闹吧,一类热烈外露,喧闹活泼,以酒吧一条街为代表;一类低调隐蔽,特立独行,以大大小小分布在丽江古城各处的火塘吧和清吧为代表。丽江古城新华街大石桥右侧就是闻名中外的丽江酒吧一条街,夜间的丽江酒吧街,亮起一盏盏摇曳的烛光、窗内是酒吧或悠扬或豪放的歌声,窗外是小河流水,倒影着一捧寂寞、几许乡愁、几多浪漫……在现代都市生活久了的人,总想着享受一下闲散的生活,那就揣着一颗闲心,带着爱人,在青石板路上走走,吃点地道的丽江小吃,累了,就找个酒吧泡泡,柳荫下,柔风中,看着小桥流水,聊聊天,发发呆……丽江丰富的酒吧文化吸引着成千上万天南海北的恋人慕名而来,也吸引着无数孤独的流浪者在这里驻足留恋。喜欢浪漫、个性、小资、艺术的人们,这里是他们的天堂,是他们的疗伤圣地。
(三)案例三:香格里拉――性感理由:世外桃源的神秘面纱
云南迪庆州中甸的藏语方言中,“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了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人们生活的逍遥自在,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雪山的恩赐,他们信仰各种宗教,却能和谐相处、幸福安康,既享受世俗生活的乐趣,也致力于精神力量的增长。它是永恒、和平、宁静等美好的象征,不仅仅符合了人们心理上对人间天堂的期待,更是身负了人类精神家园构建的使命,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呼唤渴望,是人类没有泯灭的无邪梦想。与美妙的伊甸园相比,香格里拉对文明和世人的亲近,更适合现代人,更能诱惑世人探讨它的可实现性。在这里,纳帕海的雪山、草原、牛羊组成了大西南的塞北风光;梅里雪山既有雪域高原的壮丽,又有江南的秀美;虎跳峡处,万里长江被玉龙、哈巴两大雪山所挟峙,江水避关夺隘,惊涛骇浪在深峡中激荡奔涌;普达措国家公园内,夏季满山的杜鹃花竞相开放,秋冬季大量的黄鸭等飞禽在湖边嬉戏,也是天然成趣。现实世界中,无论是自然美景还是人们的生活,香格里拉都一次次激起人们寻访的不懈热情。
(四)案例四:哈萨克族风情――性感理由:热情是一种感染力
民俗风情是活跃的旅游资源,以她的独特形式出现在今天的旅游舞台上,成为与自然界山水风光、历史人文古迹并驾齐驱的重要旅游资源。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当地的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会被亲朋邻里认为待客不周而耻笑。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他们的音乐旋律古朴雄浑,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乐曲含蓄与奔放、缠绵与粗犷并存,融东、西方民族音乐于一体,是哈萨克族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有名的“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一种马背上的娱乐游戏,大多在喜庆节日时举行。参加“姑娘追”的一对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辔,向前方二三百米处的指定地点缓缓行进。男方可以向女方尽情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姑娘即使羞红了脸,也要默默地倾听,之后,草原上就出现了姑娘拼命跑,小伙子拼命追的风趣动人场面。其他民族的客人遇到机会,也可以一显身手。哈萨克族风情鲜明的地方性,完整集中地反映了当地环境和旅游,对旅游者有一种新奇感,并且与生活接近,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特征。
(五)案例五:海南三亚――性感理由:大自然赐予的万种风情集于一身
三亚被称为“东方夏威夷”,是中国最南部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大自然把最和煦的阳光、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地道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滨城市,滨海风光极为诱人。三亚的旅游资源在中国是得天独厚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为此,它也成为旅游者在冬季避寒度假的首选旅游胜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进入三亚的海陆空交通均能成行,酒店临海而建,使人枕着涛声入梦,有一洗都市喧嚣的惬意。亚龙湾被誉为“天下第一湾”,这里,沙粒洁白细软,海水澄澈晶莹,海底资源丰富,种目繁多的珊瑚礁、鱼贝类炫目多姿。蝴蝶谷中的标本馆,汇集中国和世界各地名蝶500余种,谷内小桥流水,景色宜人,自然生长着成千上万只蝴蝶,随处可见到色彩艳丽的蝴蝶在绿树繁花间偏偏起舞,每一处建筑都巧妙的利用了原始的山水及植被,使原始的生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保护,足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四、讨论与分析
以上我们的案例展示的旅游性感资源,无论是大自然的赐予还是民间最传统的风俗民情,无论浪漫神秘还是灵透清澈,都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可以满足人类心理或身理的需求。这些旅游资源,已经或正在被开发利用,通过市场化的开发、运作和管理,产生了大于其自身价值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这些旅游资源具有存量性,从投资到收益,在时间上是具有连续性的,在任何一个时点都可以测度。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旅游的开发和利用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旅游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的场面也屡见不鲜,更有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市场需求之间相矛盾。
因为旅游资源具有资本的价值性、收益性和存量性特征,因此具有独特品质、个性和魅力的旅游资源向旅游性感资本转变是可行的,并且是必要的。由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性感旅游品牌
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结合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挖掘本地特色和吸收外来的文化环境因素,打造出具有魅力特色的旅游品牌,从而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丽江古城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外来的酒吧歌手进驻酒吧一条街,给当地居民带来了高房租,同时,酒吧的风格迥异,朴素而时尚,慕名前来的游人多了,便也成了丽江的一张名片,拉动了丽江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转变旅游业的管理运营理念,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香格里拉因其神秘安宁的庄园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而闻名,然而近年来,由于挖沙采石、放牧过度,导致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威胁这一地区的生态平衡。旅游业的发展仅仅依靠单个资源独立发展是不够的,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不仅要开发旅游,而且旅游资源的保护也至关重要。政府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当地居民爱护自己的家园,外来的旅游者也应为美好环境的保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交通及其配套的服务业建设
旅游交通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如果要把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转换成旅游性感资本,除了要有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景区资源外,完善的配套设施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建设方面,三亚得天独厚的滨海条件已使旅游交通的发展渐趋成熟,如今的三亚,海陆空交通均能通达,可谓条条道路通三亚。酒店住宿主要划分为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和市区4个区域,住宿价格从低价位到高档区,也有临海房热销,更有家庭公寓将酒店的档次和家庭的温馨便捷结合在一起。
(四)旅游产品的丰富,营销手段的多样化
旅游产品的丰富可以更好的吸引多样旅游者前来观赏游玩,而营销手段的多样化恰好应了那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古话。九寨沟以它绝美的风情,灵透的旅游性感资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游客心中的旅游圣地,具备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但这些都还不够,九寨沟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对发展市场导向型、复合型旅游产品重视不够,九寨沟的自然风光毋庸置疑,几乎是世界级的品牌价值,但是缺少相关的旅游产品延伸,降低了对境外市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因此九寨沟需要尽快更新传统的产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择优开发具有文化、生态价值的特色旅游,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并对现有的景区景点进行完善。全面推动营销手段的多样化,采用网络媒体的宣传,推出有创意的主题,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领略其动人风景的掠影,吸引各地游客前来。
(五)拓宽旅游融资渠道的多样性
旅游市场发展缺乏资金,尤其是银行、基金、资本市场对旅游业的运作不足,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实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旅游业需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争取企业或者国外人士的投资,缓解旅游业发展的资金压力。
(六)充分考虑旅游地居民需要,推动其积极参与旅游业将旅游资源向旅游性感资本转变的热情
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会改变目的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甚至有时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更有可能将留存百年千年的文化民俗传统改变遗失。发达旅游业的西方国家,他们会追求旅游发展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会看到旅游所带来的或潜在的负面的影响,不盲目迎合游客的需要而舍弃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在中国,旅游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旅游地居民通过旅游脱贫致富的愿望极为迫切,生存成了压倒一切的需要,经济的发展成了首要目标。这种经济驱动型的旅游发展,使政府的目标也为获得GDP的增长和税收收入。利益驱动下,像哈萨克族这种少数民族的很多传统就会变色变味,沦为吸引游客的工具。这时,政府和旅游开发商理性决策,注重规范管理并充分考虑旅游地居民的需要,实现利益共享,调动其积极性。
五、小结
旅游资源可创造性范文6
[关键词]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对策
[作者简介]刘长英,北海职业学院旅游商贸系,硕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广西北海,536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090-0003
广西保存了许多文物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城市,先后有桂林、柳州、北海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映射出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和结晶。
一、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协调,区域性的横向联系薄弱,旅游热点没有导入腹地,旅游内容无法与名城的文化传统相融合,未能充分发挥名城在发展旅游业中的优势,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显著特色,名城的品牌优势无从发挥。与邻近的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市相比,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仍处于劣势。具体而言,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保护严重不足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通常包括城市周围及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特殊的物质形态、城市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以及诸如独特节日习俗等历史文化的人文表达方式。由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些名城旅游开发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没有充分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使名城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正逐渐失去。例如北海的廉州府学,设置于唐、宋之间,是府一级的教育管理机构,内设崇圣殿、大成殿、名宦祠、七贤太守祠、三贤祠、乡贤祠等,岁时祭祀。可如今的千年廉州府学已败落成了一个杂货场,大成殿变成了军粮供应站,崇圣殿被租作仓库,其他部分也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有卖彩票的,有卖米面的、有卖冰淇淋的、有卖钟表的,有修理铺,还有摆衣摊、开幼托的。
(二)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由于宣传开发的相对滞后,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与历史意义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譬如桂林,旅游者的首要形象感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作为老牌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感知度较低,很少有旅游者会联想到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如北海,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湮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老城的骑楼、民的风情民俗等日益被城市化的趋同化所取代,其所承载的繁荣的近代中国沿海社会经济文化已经很难再寻。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不光是维护几个街区,它涉及到认知、挖掘、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素质和品味。
(三)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
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文物古迹众多,但比较分散零碎,未能形成整体的系列旅游产品,普遍缺乏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旅游主题,使旅游者对名城的印象只停留在“量”的丰富上,而未能升华到“质”的认识上,无法让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与情感上的共鸣。桂林具有完善的文化体系,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桂林名城旅游的主题形象并不是很明显,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表现不突出、文脉特色不鲜明,名城旅游形象不够明确。
二、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理念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弘扬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广西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来指导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呢?
(一)有效的资源保护与适度的旅游开发相结合
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代表性城市,同时又是极为脆弱的历史文化载体,名城的历史文化生态一旦破坏就无法恢复。因此,保护和复原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应将城市整体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多层次、多方位地加以保护,尽力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相关历史环境,使其拥有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不会减小或消失。
从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的关系来看,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只有有效地保护有价值的东西,才能使旅游开发有本可依;而唯有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通过努力挖掘名城自身的文化内涵,宣扬和展示其独特的城市精神、性格和气质,保护才有意义。
(二)以体验经济理论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创新基础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旅游者旅游心理和旅游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旅游者参与”和“旅游者与环境的关系”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体验”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旅游者在体验的同时又参与营造了体验的氛围,而旅游者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吸收”还是“沉浸”都极大地体现了旅游者的主体性和与旅游环境的互动性。个性化服务、人性化体验将逐渐占据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活动的主体。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更多地希望借助旅游进入到异质文化的现实氛围之中,追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旅游服务为舞台,以旅游商品为道具,将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从而为旅游者营造一种难忘的经历。
历史文化资源不能直接等同于旅游资源,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时,要注意调研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心理倾向,以及其对历史资源的体验深度的期望等等,开发出一些展示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旅游项目和文化活动,将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易识别、易感受、易参与的体验性旅游产品。
(三)坚持和谐理论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活动
和谐理论应用于旅游开发的实践,可以归纳为和谐的开发目标、和谐的经营理念、和谐的旅游环境以及和谐的旅游意识。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旅游业,会给当地历史文化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有积极影响,譬如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复兴、促进文化遗迹的整理与保护、增强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等;也有消极影响,如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传统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和庸俗化、文化遗迹遭到破坏甚至损毁等。和谐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将发展旅游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辩证地统一在旅游业的规划蓝图中,在城市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寻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三、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不是单纯开发一种或几种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或几条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的问题,而是指如何立足于广西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结合广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旅游者不仅能感受到广西山水之秀美,还能感受到真正的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制定整体联合发展的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在人类历史上人文生态的聚集区,要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从整体层面进行统一的规划。在宣传促销、产品开发、线路设计、项目布局等方面从全局出发,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融入到广西旅游区的旅游整体开发当中,加强与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整合联动,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整体联合推介营销。具体操作上,通过旅游线路和划定主题旅游功能区进行互补性整合优化开发。同时,加强与自然观光旅游整合,使得人文景观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有机结合,多元化互动和谐发展。此外,从发展广西区域旅游的视野当中加强与旅游目的地内相关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把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与开发生态旅游、城市旅游、工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强的旅游产品,增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旅游开发与文化创新相融合
开发旅游,资源是基调,文化是灵魂。只有将静止的自然旅游资源与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广西旅游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使旅游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广西不仅有甲天下的山水风光,天下第一滩的滨海胜景,更有可与其媲美的历史文化渊源。事实上,也只有把旅游产业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着力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努力在推进历史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打造像《印象・刘三姐》这样的文化旅游精品,才能为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带来质的提升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强化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服务与市场营销
在旅游服务和市场营销方面,广西要选择以区域整合和深度合作为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名城营销模式,积极谋求区域内名城的联合行动,确立共同优惠政策和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完善组织体系,结成旅行社联盟等名城旅游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加强广西名城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完善个性化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人性化旅游服务质量,形成强势的旅游软实力。同时,加强旅游宣传促销,进一步推进国际旅游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提高旅游者数量和旅游者消费水平。
广西作为我国沿海沿边的西部旅游大省,在大众化旅游深化阶段,如何构建广西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广西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强势吸引力,已成为广西旅游业必须突破的瓶颈。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要求我们确立“大旅游”思想、大资源观念和大区域意识,在开发中不但要突出自己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又要照顾各个方面的整体提高,变景点式开发为区域性开发。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潜力,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黎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J].思想战线,2001,(1).
[2]程龙.中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0,(6).
[3]章牧,林芳.省会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