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的治疗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创的治疗方法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微创;尿路结石;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9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225-02

引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治疗诸多疑难杂症的必要条件,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诸多新型科技也引用到医疗中,微创治疗术是一项高效、实用的技术,值得推广。现在把微刨技术与尿路结石的治疗相互结合,是把先进的科技投入到医疗技术中,更好的治疗疾病,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此外,对于尿路结石的治疗,微创技术是一种安全性很高的治疗方法,患者不会感到病痛感,术后的恢复效果也比传统的治疗方法更胜一筹,所以微创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一、微创治疗技术

微创颅内清除术,顾名思义,即通过很小的大脑伤口,清除掉尿路中的结石,达到根除病痛的效果。微创,则是打破以往尿路结石治疗的常规,让尿路结石手术不再那么复杂,治愈性更高。这种新型手术方法十分具有的技术特点色,利用输尿管镜来进行结石的治疗。输尿管镜非常的精细,直径只有3mm,进入患者的泌尿系统后,可以精确地探测出患者结石的位置,并进行结石的逐步清除,患者手术全程都没有很明显的疼痛感,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输尿管镜小巧便于操作,探测性好,能够在不超过3分钟的时间里就进入尿路,探测到结石的位置,然后进行清除,直达病灶,安全系数很高是微创手术的特点、手术创面很小,测量平均只有3mm,伤口愈合后,很多患者自己根本无法查找出伤口在哪里。此外,输尿管镜能够准确牢固的进入尿路,根据医生的指示,它可以高效地清除尿路中的结石,有效的降低了对身体的损害。此外,在手术中也会用到经皮肾镜,它的治疗方式有些不同,在患者的腰部开一个5mm左右的小孔,就能够直接从外界进入到身体内部组织,然后是运用超声气压的方式把结石分解,并把结石吸出体外,达到一个治疗的效果。经皮肾镜治疗法一般用于输尿管上段结石。与以往体外冲击波清除结石相比,微刨清除术具有超高安全性、高效性,结石的清除率更高,新科技方法无疑是值得推广的新医疗技术。

二、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实则就是人类泌尿系统中各部位的结石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患者如果泌尿系统产生疾病就可能会导致尿路结石的产生。尿路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结石的生长会使尿路堵塞,患者小便时会不顺畅,增强了肾盂内的压力,造成肾脏排泄功能障碍。患者小便不顺畅时,长时间的堵塞会让肾脏发炎感染,患者治疗起来就相对困难。此外,患上尿路结石的人,平时会有腹部剧痛感、尿液呈现血色,并且每天小便的次数增多,伴有刺痛感,这些,都是尿路结石的临床表现。尿路结石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两种,两种病症有所不同,上尿路结石的患者腰腹部会有剧痛感,患者通常会感到难以忍受的折磨,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想要排尿,且尿液的颜色不正常,带有血色,并伴有刺痛感;下尿路结石的患者在小便时,会觉得排尿十分困难,一直尿不出来,并且患者的尿道有一种异物感,这是由于结石长在尿道中所造成的。在对尿路结石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三、引起尿路结石的原因

3.1生活习惯不正确

我国尿路结石的病发率人群,一般都是年轻人,且近两年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当代年轻人的生活频率增快,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造成尿路结石病发的重要原因。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经常要加班熬夜,其实经常熬夜会使患病的几率大大增加,十分危害健康;在饮食方面,现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在中国非常普及,很多人中午就吃快餐,根本没有营养可言,并且这些食物中含大量的脂肪,没有蔬菜,渴了就喝一杯奶茶,这就是年轻人基本的日常饮食。研究表明,如果长期使用高脂肪和精制糖含量高的食品,会大大增加人患上尿路结石的几率。此外,对水分的摄入量,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水是生命之本,身体中的很多代谢都需要水的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喝水,身体中的水分不够,会导致不能很好的稀释尿液,尿道中则会形成晶体,长期累积,则会形成尿结石。除此之外,工作的性质、地方气候,都是形成尿路结石的原因。

3.2尿液环境

人体通过的尿液的排出,起到一个释放身体多余物质或有害物质的作用。尿液,是反应人体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尿液中的钙、草酸含量增加、尿液的酸性降低、排尿量减低,都会使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形成增加,从而形成结石。

四、使用微创技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

将微创技术运用到尿路结石的治疗中,是对医疗技术的一个创新。根据不同情况的尿路结石,需要采取不同的微创治疗方法。分别选择2名患上尿路结石的患者和下尿路结石的患者,用1234进行编号,其中1、2号患者患上尿路结石,3、4号患下尿路结石。分别用微创技术和常规技术进行治疗,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

上尿路结石临床治疗:

1号患者用微创手术法治疗。输尿管镜就是针对治疗上尿路结石,讲输尿管导人患者的尿道中,借助管上的仪器对结石的位置进行探测,分析结石大小、数量,然后把结石震碎后导出。进行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对微创伤口的清洁,每日进行消毒,防止感染,引起其他并发症。然后进行3天的临床观察。

2号患者用常规的体外冲击波进行碎石治疗。术后进行3天的临床观察。

下尿路结石临床治疗:

3号患者使用经皮肾镜治疗法,在患者的腰部上打开一个5mm左右的小洞,然后用声波震碎结石后,把它吸出体外,术后患者需要注意对肾脏的保护,补充营养,加快肾脏功能的恢复。术后进行3天的临床观察。

4号患者用常规的体外冲击波进行碎石治疗。术后进行3天的临床观察。

治疗效果探讨:

术后4位患者经过3天的临床效果观察,他们的病情都有了进展,但是治疗的效果有不同之处。上尿路结石治疗组的1号患者通过输尿管镜进行结石的根除,发现体内的结石已经清除干净,手术的伤口也没有感染,基本完全愈合。2号使用常规方法治疗的患者结石已经震碎,但是较大的结石只是进行了一个分解,并没有完全清除,在患者修养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再次碎石。3号患者运用经皮肾镜治疗法,建立一个直接进入病灶的连接,声波碎石后,再进行一个吸出,患者术后的观察中,体内的结石清除得十分干净,没有遗留,恢复情况良好。4号患者体内较大结石仍有残留,需过段时间再次进行碎石。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内窥镜 微创手术 腕管 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8.2;R68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12-01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近20多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康复和美观要求的不断提高,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技术逐渐兴起[1],并受到广泛关注。内窥镜下腕横韧带切开腕管松解术正逐步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重视[2]。2008年1月~2011年2月,我院对42例CTS采用内窥镜下双切口技术腕管切开(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ECTR)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42腕,男13例,女29例;年龄29~69岁,平均45.4岁。左腕11例,右腕31例。病程4~28个月。发病原因:有腕关节及手部劳损病史24腕,腕骨骨折畸形愈合9腕,腕部外伤5腕,腕部腱鞘囊肿3腕,月骨脱位病史1腕。症状:患者以手指麻木、疼痛、乏力,拇指活动无力,晨起或睡后疼痛明显,甩手片刻后可使疼痛缓解,劳累后加重为主要症状。体征:正中神经分布区(桡侧3个半手指)皮肤感觉迟钝,完全丧失感觉者2例。腕部Tinel征阳性,屈腕试验阳性。肌电图检查示大鱼际肌出现神经性变化。本组患者均经局部封闭、药理调理、理疗等非手术治疗无明显好转。本组42例CTS均采用ECTR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内窥镜视野下能清楚地观察到腕横韧带、血管、神经和屈肌腱,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的发生[3]。多数患者对ECTR比较陌生,术前护士应认真介绍内窥镜及ECTR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该手术的优点与注意事项。耐心与患者沟通,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关心和体贴患者,打消准备手术患者的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做好术前病情评估,完善相关检查,检查手术区及邻近皮肤有无伤口或感染灶。做好皮肤清洁工作,术前1d术野备皮。

2.2 术后护理。

2.2.1 。患肢屈曲于胸前中立位,平卧时垫枕,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并有利于患肢前臂及手部肌肉功能锻炼。

2.2.2 术后包扎及石膏托护理。术后腕关节弹力绷带适当压力包扎,注意包扎松紧度,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术后掌侧石膏托外固定7d以控制掌屈,注意保持石膏托清洁干燥。

2.2.3 物理调护。自制中药如意金黄散放入大小合适的棉袋中密封于冰箱冷藏2小时后取出进行腕关节冷敷,注意密切观察伤肢血运、皮肤感觉,每天三次,每次20分钟,共使用3天。

2.2.4 预防感染。常规应用抗生素。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病人伤口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敷料渗出物明显时立即更换敷料。

2.2.5 观察手指血液循环、感觉及活动情况。对于ECTR术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手指血液循环、感觉及活动情况,耐心向患者讲情应用弹力绷带的目的与注意事项。如出现患肢肿胀严重、皮肤发绀、麻木、疼痛、手指活动障碍等异常时,应及时处理,重新包扎。

2.2.6 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手的功能恢复正常、提高疗效。ECTR术后24h内先做肌肉等长收缩,减少肌腱滑动引起伤口出血和疼痛,每日进行多次,每次15min~20min。第2天小幅度活动手指,指导练习患腕背伸,嘱病人握拳和松拳。并开始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肩关节外展。

2.3 出院指导。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康复锻炼计划,嘱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患肢3周内禁止提重物。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3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周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恢复正常,麻木、疼痛及乏力症状明显缓解。

4 讨论

CTS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所引起的桡侧3个半手指的麻木、疼痛、乏力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手术切断腕横韧带,开放腕管是经典的外科治疗方法。自1987年奥津一郎[4]报道第1例应用内窥镜治疗CTS以来,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周运勇等[5]研究表明该手术具有皮肤切口小、组织损伤少、麻醉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瘢痕小、住院时间短、能早期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等优点。对于内窥镜微创手术切开腕横韧带的患者,术前积极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术后注意保持弹力绷带有效包扎,石膏托松紧度适宜,观察指端感觉及血液循环,及时发现并发症,早期功能锻炼对促进手的功能恢复正常,提高疗效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Okutsu I,Hammnaka I,Chiyokura Y,et al.Intraneural median nerve pressure in carpal tunnel syndrome[J].J Hand Surg(Br),2001,26(2):155-156

[2] 顾玉东.正确掌握与评估内镜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5):341

[3] 孙贵新,史其林,顾玉东.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89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6):415-417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字] 并发症;出血;乳腺;三维超声;良性肿瘤;VACORA系统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71-04

近年来乳腺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女性对乳腺外观美得要求较高,随着超声引导的微创伤疤不留痕技术的成熟,将有更多的患者选择微创,而不是传统开放手术。超声引导下VACORA、Mammotome及Encor旋切系统切除乳腺良性肿块已有较多报道[1-3],此成为目前先进的乳腺微创活组织检查及切除较小良性病灶的理想手段,但并发症发生率比传统手术高,主要以出血为主,尤其是术后血肿,如何用更好的引导方法监测穿刺针路径,减少组织的创伤及评价肿物是否完整切除是我们努力的方向[4,5]。本研究采用常规及实时三维高频探头引导对324例586个乳腺良性病灶行微创治疗,探讨三维超声在VACORA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切除乳腺良性肿物并发症评估及预防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我院乳腺外科病房根据病史、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拟诊为乳腺良性肿块的324例女性患者,年龄18~60岁,结节最大径(0.5~2.6)cm,体积(0.10~2.5)mL。纳入标准:术前影像学拟诊为良性病灶,术前血常规、出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正常范围;排除标准:连续完成5次动态术后随访者。患者均知情同意,采用半随机分配法入组,其中二维组176例,三维组148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 超声诊断仪,实时高频容积探头VL13-5,探头频率5~13 MHz,高频探头L12-5,探头频率5~12 MHz(封三图1)。旋切装置采用VACORA真空穿刺活检系统(封三图2),旋切刀规格采用10 G。

在术前对患者的乳腺肿物行三维超声检查,对肿物的位置、大小、体积、肿物距皮肤深度与肿块内部和周边的血流情况等方面做重点记录,根据患者肿块的情况设计最佳的进针路径。患者仰卧,常规消毒、铺巾,根据不同分组,二维组患者采用L12-5高频探头引导,三维组患者采用三维探头实时引导(封三图3),针道及肿块的周围采用局部常规浸润麻醉(2%利多卡因20 mL+生理盐水40 mL+0.5 mL肾上腺素),在穿刺点的皮肤上作一2~3 mm的小切口,在超声引导下将VACORA旋切系统引导针逐渐刺入皮肤,在超声引导下将引导针置于肿块后方,退出引导针芯,将VACORA旋切针置入鞘内,根据肿块大小,进退引导鞘调节旋切刀口的大小,启动旋切按钮,进行组织切割,最后退出旋切针,取出切除组织,并再次置入旋切针,如此反复,超声根据肿块切除的情况,适时调整线切刀的方位,由深至浅分层切割,直到病灶在超声下不可见,再沿肿物周边上下前后补刀后结束手术。旋切的全部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立即将加厚小纱布块填充于病灶切除处,进行压迫,如行多个肿块切除,在兼顾上一肿块的局部压迫的情况下行下个肿块的切除,用弹力绷带在所有的肿块切除后进行加压包扎,在切口处用输液贴进行牵拉闭合固定,切口无须进行缝合,在加压包扎48 h后取出纱布块,病灶处有血肿(封三图4)的可以再行加压包扎24 h。

1.3 观察指标

重点观察患者术中出血、肿块切除条数、手术时间、肿块的残留与复况、皮肤切口的愈合情况、术后血肿形成与否及其大小和血肿吸收时间等。

1.4 术后随访

分别在术后的2 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利用三维超声开展门诊复查随访工作,复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发生血肿及其大小、血肿的吸收时间、是否有肿块残留和复发、皮肤切口愈合情况等方面。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

二维组患者的肿块切除条数明显高于三维组,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 < 0.05),二维组和三维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本研究两组共324个病例,586个病灶均一次性切除,所切除病灶组织送病理均取得满意诊断。术中37例主诉一过性疼痛,且合并术中出血,术后69例发生容积0.15~32.10 mL不同程度血肿,所有血肿均在6个月内自行吸收完全。皮下淤青10例,均发生在形成血肿容积>4.7 mL的病例,8例在1个月内吸收,另1例在术后2个月内吸收,术中术后患者乳腺皮肤上仅留下2~3 mm切口瘢痕,12个月复查瘢痕基本不可见,324例患者术后临床及超声随访1~12个月无感染及外形改变、病灶残留等病例。

2.3 两组血肿发生、吸收情况比较

三维组患者的术后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二维组患者,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血肿吸收率在术后1、3、6和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P > 0.05)。见表3。

2.4 血肿不同容积吸收情况比较

69例血肿患者中,不同大小血肿1个月内的吸收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容积在0.15~4.68 mL的血肿占总血肿的85.5%,均在1个月内吸收完全;容积在4.69~25.30 mL的血肿占总血肿的8.7%,均在2.2个月内吸收完全;容积在25.31~32.10 mL的血肿占总血肿的4.3%,在6个月内吸收完全。各种不同容积的血肿分布和吸收时间见表4。

2.5 随访情况

两组病例随访率均为100%,随访方式为通过医院复诊。

2.6 手术切口及术区愈合情况

两组共324例病患术后2 d可见3 mm切口平整瘢痕,1个月可见红色愈合瘢痕,3个月可见褐色瘢痕,6个月可见淡褐色瘢痕,12个月基本不可见。所有病例术区未见术后感染病灶。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对乳腺外观美得要求较高,怎样以最小的创伤在获得满意诊疗时仍保持乳腺良好外观已成为今后乳腺微创治疗努力的方向[6-9]。近年来超声引导的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实时三维超声在二维超声十字交叉定位的基础上,不但增加了冠状面的信息,还可以同时从三个不同的断面来判断穿刺针的空间位置,正是凭借着空间位置判定的准确性,三维超声近年逐渐应用于介入性操作中[10,11]。

Vacora系统为美国巴德公司出品的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它附带有可调节式切割凹槽的,在保证有效切除瘤体组织的同时又能最大减少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切割,且装置小巧,方便操作,表现出了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三维高频超声引导行乳腺肿块旋切术的应用仅见少数报道[11-13],但均采用单一三维引导方法,本研究尝试将两者方法作一比对,以探讨三维超声在Vacora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切除乳腺良性肿物并发症评估及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中324例患者586个病灶经二维和三维超声引导VACORA肿块旋切术对照结果显示,三维超声与维超声(十字交叉法)比较,不用反复变换探头角度就可以直观地显示肿物和旋切刀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位置,操作简单,此外还可显示肿物在3个方向上是否已切除为其优点。在本研究三维引导组因进针到位,同时,三维探头体积较大,超声引导时易于固定监视,有效地防止肿块在切除过程中滑脱,故减少了较多的无效切割,虽然目前实时三维帧频相对较低,尚未做到“真正实时”,但并不影响手术者对针和肿块关系的判定,而且三维血流成像可帮助术者对肿块周边血管走形有个大体的了解,尽量避开临近血管的切割,实时调整切割面的方向,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血肿的形成,本研究血肿发生率二维组30.1%,三维组10.8%,三维组明显低于二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不管选取哪种引导方式,微创术式决定了它不能像传统术式那样直视下止血,局部血肿都是应用微创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14,15]。尽管在配合默契、技术熟练的术者操作下,仍不能避免术中出血,本研究有37例在术中主述一过性剧烈疼痛,随即在超声下可见明显出血迹象,术后37例均存在局部血肿,我们分析认为疼痛为旋切刀伤及血管所致,尽管术前及术中对肿块周边血供情况有所了解,还是有些血流因仪器血流增益敏感性问题不能显示,造成术者对肿块周边情况的了解不全面,增加了血管的创伤。术中即时的出血及血肿可通过真空抽吸来清除局部积血,术区注射2%利多卡因20 mL+生理盐水40 mL+0.5 mL肾上腺素混合液,并作局部压迫,及术后的弹力绷带压迫止血。在本研究病例,仍有21%的血肿发生率。以往报道[15]对血肿的大小均采用二维十字交叉测量,缺乏一个空间上的准确定量,本研究利用三维容积成像技术对术后血肿大小、形态进行随访观察,并观察两组间的血肿吸收率,结果显示两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别。但是不同容积大小的血肿在吸收率方面还是存在差异,本研究中血肿容积在0.15~3.82 mL的血肿占总血肿的85.5%,均在1个月内吸收完全;容积在4.69~19.45 mL的血肿占总血肿的8.7%,均在2.2个月内吸收完全;容积在25.30~32.10 mL的血肿占总血肿的4.3%,在6个月内吸收完全。所有上述病例血肿均自行吸收,无一例改开放清除血肿,要强调的是即便术后2 d形成容积>25 mL的大血肿,也无需用针吸方法去吸除血肿内液,本研究中>25 mL的大血肿在术后2 d采用针吸方法抽吸,结果反而造成血肿的加大,我们分析认为此时的血肿大部分已成为凝固态,即便用抽吸法也抽吸不出较多的陈旧血液,反而因为外力的负压吸引,导致组织不稳定的创面小血管重新开放,血肿进一步地加大,对于上述血肿我们均嘱患者术后冰敷1 d,1周后采用热水袋热敷,有助于血肿的吸收,避免了不必要的开放手术。术后以上血肿吸收完全后术区超声观察可见瘢痕形成,其余并无明显异样。较多患者在术后复查对术区血肿的形成存在担忧,对于术者来讲,术前的知情同意谈话应将可能发生血肿的风险及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血肿的转归和预后明确告知,以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与承受,术后详细告知术后须知,以便更好的配合医嘱,获得良好的效果,减少因非手术原因如自行松解绷带、多度的上肢活动所造成的血肿发生,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在本研究中有皮下淤青10例,均发生在形成血肿容积>4.7 mL的病例,8例在1个月内吸收,另1例在术后2个月内吸收,我们分析认为和术中反复局部压迫挤出积血和术后的进行性出血有关,对于此类情况,我们采用治疗方法同上述大血肿处理物理疗法。所有患者乳腺皮肤上仅留下2~3 mm切口瘢痕,12个月复查瘢痕基本不可见,103例术后临床及超声随访1~12个月无感染及外形改变、病灶残留等病例。

总之,实时三维超声引导下利用真空辅助系统治疗乳腺肿块,手术方法具有简单、安全、美容效果好、创伤又小的优点,并发症少,当然,三维容积方法在术后血肿评价及转归预测方面有更实用的临床指导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俊来,王知力,苏莉,等. 超声引导VACORA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病灶中的初步应用[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5):411-413.

[2] 姚春,徐栋,茹融融,等. 三维超声成像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应用[J]. 肿瘤学杂志,2012,18(8):636-637.

[3] 郭乐杭,吴蓉,马方,等. 超声引导下vacora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2):76-79.

[4] 张丽华,赵刚,郭卫东,等.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三维成像技术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应用价值[J]. 河北医药,2012,34(11):1635-1636.

[5] 李春雨,王艳,车延鹏,等. 三维超声技术在乳腺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150-151.

[6] 吕斌,张维,肖芳. 二维超声及实时三维超声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临床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9):637-638.

[7] 江泉,赵玉华,张渊,等. 乳腺肿块血管结构的超声三维灰阶容积、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及灰阶血流成像表现[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6):1100-1103.

[8] 严佳梅,马苏亚,潘群艳,等. 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检查乳腺肿块的价值[J].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4):379-380.

[9] 王汉峰,崔杰,怀其亮.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68-169.

[10] 陈明玉,陶霖玉,李加平,等. 高频超声引导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1,8(12):2590-2594.

[11] Chen DR, Chang RF,Chen CJ,et al.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n margin evaluation for breast tumor excision using mammotome[J]. Ultrasound Med Biol,2004,30(2):169-179.

[12] Baez,-E,Huber,-A,Vetter,-M,et al. Minimal invasive complete excision of benign breast tumors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guided mammotome vacuum device[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2003,21(3):267-272.

[13] 崔立刚,雷玉涛,赵博,等. 实时三维超声引导经皮微创切除乳腺良性肿物的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8,5(3):412-417.

[14] 马步云,汪静,彭玉兰,等. 超声导向下mammotome乳腺肿块切除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3):250-251.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4

目的 总结目前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57例患者全部采用保守或Ⅰ期引流、Ⅱ期切除手术及引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 均临床治愈,但保守治疗易复发,Ⅰ期引流、Ⅱ期手术治疗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腹腔镜手术治疗有局限性。因此传统方法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各有优势。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治疗仍需根据病人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关键词】  阑尾周围脓肿 临床 治疗

阑尾周围脓肿是化脓性阑尾或已穿孔阑尾所产生的脓液被局限于阑尾周围而形成脓肿的结果,由于粘连过多,手术操作难而阑尾不易切除,且有破坏腹腔防御功能而使炎症扩散,传统意义上多行保守治疗,病情严重者行Ⅰ期引流Ⅱ期手术切除。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临床运用腹腔镜使阑尾周围脓肿Ⅰ期切除成为可能。我院自1996年7月~2007年7月共收治阑尾周围脓肿病人共约57例,现将阑尾周围脓肿病人临床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结合症状及相关辅检及手术剖腹探查均临床诊断成立。本组男38例,女19例;老人35例,小儿10例,孕妇5例,余7例;年龄9~67岁,病程6~11个月;10例有腹泻,13例有腹胀,4例有膀胱刺激征,48例腹膜刺激征较明显;52例右下腹可扪及包块,45例经B超检查提示为右下腹包块,阑尾周围脓肿,17例经腹部平位摄X线片提示为不全性肠梗阻,全组病例白细胞计数增高在1.5~2.3×109/L。

    1.2 治疗方法 57例患者采取2类治疗方法:1类行保守治疗共38例,治疗过程中给予抗生素、支持等治疗;1类行手术治疗共19例,术中证实脓肿破裂5例,弥漫性腹膜炎6例,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脓肿内开窗引流,冲洗腹腔,并在右下腹置管引流,术后给予止血、抗生素等治疗,3~6个月后再行Ⅱ期阑尾切除术。

    2 结果

    57例患者经随访3个月~1年,均临床治愈。保守治疗组有9例复发,57例患者无一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如未及时治疗,脓液会在腹腔内形成脓肿,如在盆腔、膈下、肠间隙等,而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最常见。因此,加强对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及时诊断及治疗能控制阑尾周围脓肿的形成。本组无一例新生儿,新生儿由于大网膜短,阑尾壁薄,肠腔积气较多,腹膜防御能力差,阑尾穿孔后易形成弥漫性腹膜炎、严重毒血症,且新生儿由于哭、闹,又不能自诉病情;而中晚期孕妇由于子宫增大,盲肠及阑尾被推挤,腹壁抬高,阑尾炎症不易刺激壁层腹膜,大网膜难以包裹阑尾,因而临床症状不明显;老年人对疼痛感觉迟钝,腹肌薄弱,防御功能减退,且多伴有内科疾病,因此体征也不典型。上述三类人群,阑尾周围脓肿发生率存在一定比例。

    本组57例患者,都采用了传统上保守及Ⅰ期引流、Ⅱ期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复发率高。Ⅰ期引流、Ⅱ期手术切除阑尾,给患者在经济及工作、生活上都带来不便,因此临床上也在探求能否Ⅰ期手术切除阑尾的可能。

    天津市儿童医院吴博等针对小儿报道了125例小儿阑尾周围脓肿运用腹腔镜Ⅰ期手术切除阑尾,疗效满意,从而使阑尾周围脓肿Ⅰ期手术彻底治愈成为现实。腹腔镜手术采用脐下缘、左侧腹直肌外侧缘平脐处、左侧麦氏点打3孔,右手持无创伤钳,左手持吸引器,术中仔细分离粘连,吸净脓液,暴露阑尾,用1根7号丝线穿过阑尾系膜根部无血管区并结扎,2根7号丝线双重结扎阑尾根部,于结扎线上方1 cm处将阑尾切除,经左侧麦氏点筒孔取出阑尾。比较开腹手术,腹腔镜可应用于术前诊断,能减少误诊,且对腹腔干扰少,能全方位探查腹腔,病灶阑尾取出不与腹壁接触,因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临床上有应用的价值,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但腹腔广泛粘连及中晚期孕妇受气腹限制,不宜采用腹腔镜治疗,仍以传统手法为主[1]。

    综上所述,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治疗仍需根据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医生细致诊断,采用合理的方案,才能真正为病人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5

2011年7月29日第一日

早饭后8:10分,上山游玩,带相机照像。逼我到大黄果古树去照像,从稻田埂子上走过去,田埂很窄,而且是坡地稻田。一处有70厘米宽的塌陷,我过不去,老爸骂我很难听的话,我只好硬着头皮闯过去,我紧张,满头大汗。到大树下往返约400米,有露水,裤腿全湿了,一处小陡坡,我滑了一跤,屁股着地。照玩像回来,往返约半小时。

返回后,用香皂洗手、手臂、脸。

之后与李博文锻炼身体,玩象棋等,甚开心。(老爸忙于工作3.5小时。)

12:00吃饭。12:50,又与李博文玩象棋,老爸发现我抓腿,立即检查,看到起多处红斑,立即让我结束游戏,洗澡、擦药。

药名:复方樟脑乳膏

红斑 分布:左手大小手臂各1个,肚子上5个,后腰部19个,以上均较轻,右3个,右足踝5个,左腿接近腹股沟1个,左大腿外侧15个,左小腿3个,左大腿小腿弯2个,左足踝4个,全身共59处,其中两只脚足踝处有5个比较严重。

判断:由于有在浙江富阳的蚊虫叮咬过敏史,判断为花草过敏,特别怀疑是稻花,治 疗方法采用原验证有效的药物复方樟脑乳膏外用。

17:40,第二次擦药。

21:10,第三次擦药,睡,痒,睡不香。

2011年7月30日第二日

早,7:30起床,即擦药。足踝处有4处起水疱,清洗,(特别是刚起水疱的地方,一定要把软膏擦干净,)破之,擦碘伏,其余仍然用乳膏。

上午,比较痒。

午饭后1:10,左腿外侧又有9处破。处理方法同上。

晚饭前5:50,再擦一边,方法同上,有加重趋势,左腿外侧和背部又有10多出起小水疱。在擦药过程中,痒不能忍受,我告诉爸爸:“不如先将神经割断,等病好了再接上。”

爸爸说:“割断再接上也没有原来的好。今天、明天(第二第三天)是严重期,坚持两天就好了。”

爸爸看我表情痛苦,还是决定出去买药,他对妈妈积累的治疗方法的效果开始怀疑,刚好要开始下暴雨,幸好没有打雷,爸爸将电源关闭,让我远离窗户,讲一小时之内回来。

约有半个多小时,爸爸买回药,开始吃,约8:00。

四种药:

肤痒颗粒

9克/代一日二次一次一代

V c

一日二次一次一粒

氟美

一日二次一次一粒

赛特赞

一日二次一次半粒

共三天药。

服用半小时,开始见效。

瞿医生讲,如果不发烧,就没有问题,如果发烧,必须到县医院治疗。张伯伯处有体温计。

爸爸的判断:复方樟脑乳膏是治疗过敏的外用药物,第二日已经有部分起水疱,溃破马上会发展为脓包疮,不但要用外用药碘伏,还必须要有防止感染的内服药。

由于发现12岁以下不用,最后一次半粒停用,我的体重达到一般12岁儿童体重标准。

氟美,即地塞米松,止痒消炎药,由于发现副作用有不利于消化道,最后一粒停用。

晚9:30,又擦药一次。此次由于多处溃破,擦洗特别小心。爸爸采用妈妈交代的方法:一定用医用棉签,或者用开水烫两遍,先用温开水从患处中心向四周擦干净,离中心1.5厘米,再涂药。

晚10:00,加服VC和复合维生素B。

2011年7月31日第三日

早8:55分起床。昨晚小便两次。

9:30开始吃药,同前。接着擦洗涂药。未起水疱的地方只有10 余处。由于本次最为严重,擦洗涂药过程用了1小时整,爸爸非常仔细。这次擦药非常痛痒,我不停地玩手机,以减轻痛苦,但是还是多次忍不住轻轻叫出声。

爸爸的判断:满二日,症状明显减轻,有多处结痂。

下午3:30,今天第二次擦药。程序同前。

晚9:10分,今天第三次擦药,第二次吃口服药。上半身基本全部好了,可以不擦药,但是我要求爸爸擦药。

2011年8月1日第四日

早9:10分起床,饭后吃药如前。10点开始擦药,左右腿均只有一处水疱,左足踝4个基本好了,但是右足踝有三个感染严重些,其中最重的一个,原破口已经快干了,但破口偏,在原离破口处又有恶化的情况。擦药方法如前,并将最严重的患处重新用 棉签挤破,擦药。

下午4:00,重复以上方法擦洗。症状进一步减轻。

晚10:00,重复以上方法擦洗。严重患处症状也现减轻。全身绝大部分已经好了,只有右一处,右足踝三处,左大腿外侧四处比较重些。

爸爸的判断:7月31日,我有兴奋的表现,可能是30日晚和31日早连吃氟美,即地塞米松的缘故。

2011年8月2日第五日

早8:10起床。

最后一顿药,根据爸爸的网上查询结果,仅吃了肤痒颗粒和

V c两种。

擦药如昨天。左上臂已经彻底好了,已经痊愈的还有几处。除了右足踝有三个感染严重的,其余基本都结痂了,这三处症状也明显减轻。

中午吃面,饭量明显增加,还吃了板栗与梨等水果。今天,出去散步。

下午4:00,擦药,如昨天。

晚上9:50,擦药,如昨天。上半身已经基本痊愈。

2011年8月3日第六日

早7:40起床。8:30擦药,只擦下身,上身已经不用擦药。

下午2:20,擦药,如前。下午去米易,表现很活跃。已经完全痊愈,只等痂退,患处肤色正常,估计还需要7天至一个月不等时间。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小儿肺炎; 腹泻; 微生态制剂

[中图分类号] R37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67-01

肺炎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肺炎占儿科住院病人总数的24.5%~56.2%,其中婴幼儿肺炎住院数为学龄儿童的39.5倍。而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为25.0%~52.9%[1],可发生于肺炎出现的同时、治疗过程中、好转后,导致患儿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本文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小儿肺炎患儿153例,均符合《小儿肺炎诊断治疗方案》确定的诊断标准[2],排除入院时并存有腹泻或入院72h内出现腹泻的患儿。其中男83例,女70例;年龄1个月-12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预防组88例和对照组65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按小儿肺炎防治方案应用抗生素并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静脉途径给予。预防组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加用培菲康胶囊(1.0×107CFU/粒)口服,小于1岁者每次1/2粒,1-6岁者每次1粒,6-12岁者每次2粒,均每日2次;婴幼儿不能吞服胶囊者,将胶囊内药粉用温水(

1.3 评定标准 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诊断标准[2]:典型的呼吸困难表现,肺部有细湿罗音或肺部罗音不明显但胸部X线检查有炎症性改变,住院72h后出现排便次数增多至每日3次以上,和(或)粪便性状改变。轻型腹泻指有腹泻,但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重型腹泻指腹泻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3]。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制订的标准[4],显效为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为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无变化、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以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肺炎继发腹泻发生率:见表1。

3 讨论

本组观察显示,1岁以内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1岁以上患儿,可能与此期患儿免疫功能及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一般认为,肺炎患儿继发腹泻的原因可能为[5]: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菌群失调紊乱,主要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下降。肠杆菌在菌群中所占比例相对升高使菌群失调;其中,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为主要原因。治疗小儿肺炎时抗生素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可引起菌群紊乱及破坏微生态平衡。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常规治疗方法有限,除停用诱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抗生素和支持治疗外,使用微生态制剂已成为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有效治疗方法。

微生态制剂可直接补充人体肠道固有的正常生理性菌群,抑制肠道中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菌类或病原菌,减少肠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减轻肝脏负担,改善肠道生态环境;促进机体对人体营养物的分解、吸收;合成机体所需的维生素。培菲康是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链球菌制成的三联活菌制剂。3种菌为健康人肠道正常菌群中对人完全无害的益生菌,口服后能分别定植在肠道上、中、下部位。上部是粪链球菌,为需氧菌,繁殖速度最快,12h内达高峰;中部是嗜酸乳杆菌,为兼性需氧菌,24h进入生长稳定期;下部是双歧杆菌,为厌氧菌,48h进入生长稳定期。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在不同条件下都能生长、作用快而持久的联合菌群。

本组资料中,预防组肺炎患儿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止泻时间和腹泻总病程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微生态制剂通过改变肠内菌群组成,从而改变其代谢活性;对肠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应答有积极作用[6],从而预防和减少继发腹泻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肺炎患儿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可预防继发腹泻的发生,对肺炎的恢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可缩短住院时间,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秋雨,林滨榕.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相关因素分析及微生态制剂的预防作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12):732-734.

[2]杨锡强.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2-313.

[3] 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6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