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优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主义的优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主义的优缺点

人文主义的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安东尼奥 夏洛克 商人 优缺点 态度

1. 简介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最伟大的诗人、戏剧家。沙翁的不朽正是源于他不朽的文学作品对世界文明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而他的文学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无疑是他的所有戏剧作品,几乎他的每一部戏剧作品中都具有世界性的不朽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展放在世界艺术长廊的人物总是在每一代人的脑海中栩栩如生。面对翰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只有悉心地去领悟才能感受到它的伟大,才能发现它之所以能推动文明和文化向前发展的原因。

莎翁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是围绕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矛盾展开的。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分析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作为商人的优缺点以及莎翁笔下的商人——安东尼奥与夏洛克被赋予的意义。

2. 作为商人,安东尼奥与夏洛克各自的优缺点

2.1 官商——安东尼奥

2.1.1 作为商人,安东尼奥的优点:

(1)良好的信誉

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事之宝。每一行都有一道,信誉就是商人最基本的道。从别人的口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知道安东尼奥在商圈拥有很好的名声,这也是夏洛克能够把钱借给安东尼奥最大的原因。夏洛克说:“不过虽然这么说,他这个人是考得住的。三千块钱,我想我是可以接受他的契约。”

(2)有冒险精神

安东尼奥几乎把所有的商船、所有的金钱都投资到了海外贸易, 他为自己几乎没留什么后路以至于如果商船在海上遇到风险就很可能会导致他破产。然而海的风险非常大,没有人能够预测或者确定他的货物可以安全的到达目的地。从这里可以看出安东尼奥有着商人必须拥有的很重要的精神:敢于冒险的精神。

2.1.2 作为商人,安东尼奥的缺点:

(1)没有危机意识

安东尼奥忽略自己海上贸易的投资风险,也蒙上双眼忽视生活中的借贷风险。可见在安东尼奥的字典中根本就缺乏“风险”这两个字。安东尼奥因为朋友之情,擅自担保,提高了自己借款的风险,还对自己的货物有着盲目的乐观,他安慰为他担心的朋友说再过两个月,我的船就要回来了。这些还没有入账的钱财已经被他当作了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然而,从夏洛克的口中,我们知道海上贸易的风险:“船不过是几块木板钉起来的东西,水手也不过是些血肉之躯,岸上有旱老鼠,有陆地的强盗,也有海上的强盗,还有风波礁石各种危险。”

(2)没有理财头脑

商人安东尼奥是一位富有的公子哥,有好几艘货船在海上运转货物。他的朋友巴萨尼奥也是一位公子哥,可惜为了维持外强中干的体面生活,巴萨尼奥把继承来的微薄家财全部挥霍一空,并且还欠下了不少债务,其中也有安东尼奥的。当巴萨尼奥想向一位美丽而富有的女子鲍西娅求婚时,他再次跑来向安东尼奥借钱,我们慈善而富有仁义之心的安东尼奥爽快地答应了。给熟人和朋友借钱时,一定不要感情用事,分清楚什么是感情,什么是生意,不要搅到一起。安东尼奥没有考虑巴萨尼奥是否能还钱,他把自己摆错了位置,安错了身份。一个商人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他在意的不是投资多少,而是这样的投资能不能给他带来收益。

2.2 私商——夏洛克

2.2.1 作为商人,夏洛克的优点

(1)精明谨慎

没有利润的事情不做,风险过大的事情不做。当安东尼奥想向夏洛克那里借钱,夏洛克仔细分析安东尼奥的个人情况:他的财产、他海上商业贸易的情况、借贷的风险度、他的信誉以及其他。因为信誉,夏洛克把钱借给了安东尼奥,但是他对安东尼奥的货物并不完全放心,他说:“可是他的财产却还有些问题:他有一艘商船开到特里坡利斯,另外一艘开到西印度群岛……有陆地的强盗,也有海上的强盗,还有风波礁石各种危险。”

(2)敏锐的洞察力及超强的抗压能力

一个成功的商人如果没有超强的抗压抗打击能力,吃不了苦,受不了罪,就没办法继续存活在商业界,也就算不得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夏洛克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强的抗压能力,善于审时度势,于当时的社会现象中看出本质,找到生财之道。当时新式商人安东尼奥,常常把钱借给别人,不收利息,夏洛克因此丢掉了几十万元钱的生意,蒙受具大损失,而且被人唾弃,被贵族鄙视不齿,遭受各种不平等的待遇与限制。夏洛克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在威尼斯存活下来并且在威尼斯的生意场上有一定的地位,在生意买卖方面还有一定的力度。虽然莎翁并没提夏洛克到底多有钱,多有地位,不过从他的话“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便可明了。

2.2.2 作为商人,夏洛克的缺点

(1)金钱是他思想感情的轴心

女儿杰西卡与情人罗伦佐私奔,他感到难受,然而最使他痛心的却是女儿带走的大批钱财。当他听见杜伯尔告诉他四处找不着他女儿时,“那一颗金刚钻就是两千块钱,还有别的贵重的贵重的珠宝。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都放在她的棺材里!”夏洛克虽为商人,但是他对于一个正常人该有的人之情感的缺失让他成为一个唯利是图、宁愿女儿死,不愿财宝丢的一个拜金主义者。

(2)错误的选择

在威尼斯法庭上,夏洛克固执的坚持要那一磅肉也不要契约上三倍原数的钱,让许多有身份有名望的人同声劝说夏洛克,使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夏洛克的对立面。作为商人的他,应该更重视自己的利益、信誉、人脉。如果商人夏洛克为自己的民族为所受的压迫报仇而坚持要那一磅肉,在开始的时候是可以接受的:刚开始坚持告诉了大家自己有多恨,自己仇多深,再之后“出人意料”退一步要三倍原数的钱而不要一磅肉,这样一来,既让大家知道他的不公平,维护他自己了尊严,又有三倍的钱到手,且别人对他的态度看法还会发生些许的改变。如果他能这样一举三得的明智做法也不至于到最后让自己无路可退,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结论

纵观《威尼斯商人》全剧,我们不难发现,莎翁笔下的富商安东尼奥是那么的温文尔雅,慷慨好义,莎翁实际上是将安东尼奥美化、理想化,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其实不像是作为商人的安东尼奥,而是作为理想的人的安东尼奥的形象,或者说是安东尼奥的道德形象。然而这样的形象是不真实的,是不能帮助我们去认识资产阶级本质的。只能够从中看到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一些具体内容。而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最为成功,他并不是某种理念的形象图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作为一个精明的高利贷放贷者,商人或商品经济的法则——追求金钱——已经发散、渗透到他的全部身心和生活的全部内容中去。当夏洛克从商场的精明算计走到了复仇的道路上时,夏洛克的精明变成了“怨毒”,而莎翁也就在这里明确表示了他的人文主义立场。

参考文献:

[1] Shakespeare. The Merchant of Venice.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 Wilson, John Dover. Shakespearean Comedies. Chicago: 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3]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彭镜禧,译注. 台北: 联经出版社.

[4] 张伯香.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黄必康.《莎士比亚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

人文主义的优缺点范文2

一、传统戏曲推广的价值所在

传统戏曲是普通民众了解历史、发扬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戏曲文化也极易被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所认可。戏曲艺术具备极强的感染力,民众欣赏戏曲,便可从中了解历史,也会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传统戏曲所涉内容繁多,主要有京剧、昆曲、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形式多样,备受民众喜爱。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表演,台下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这便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体现。在群众中推广和普及传统戏曲,不单单会让传统戏曲焕发生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且可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营建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助力全民素养的提升,让传统艺术融入大众,让表演者和观众产生共鸣,继而进一步强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使传统戏曲成为一种人民的艺术。

二、传统戏曲和群众文化融合的特点分析

(一)群众性特点

传统戏曲文化源自民间,在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群众性特点如影随形。新时期背景下,文化环境呈现出新样态,尽管说有些人对文化工作中的戏曲文化抱有偏见,但在部分群众中传统戏曲的基础群众文化特点仍旧存在。

(二)地方性特点

国内群文工作组织和开展的过程中,地方性特点尤为明显。在各地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艺术活动广受好评,民众也踊跃参与。国内诸多省份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戏曲文化,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和地方文化特点紧密关联,因此传统戏曲文化存在地方性的特点,使其在该地区可以顺利开展,极易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实现良好融合。

(三)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

国内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始终是重中之重,在非遗工作的作用下,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合起来。诸多地区的地方戏曲文化均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单中,文化馆便可借助这个优势进行群众文化和戏曲文化的融合,在非遗保护工作的促动下,组织群文活动时融入传统戏曲,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三、传统戏曲发展之困境阐述

20 世纪,传统戏曲也在不断创新,无论是戏曲演唱,还是戏曲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傲人的成就,戏曲舞台美术和戏曲导演艺术等方面也均有突破。但是该时期内的戏曲艺术领域,戏曲大家和天才之作寥寥无几,无法再现元明清的戏曲盛世,在世界戏曲舞台上黯然失色。21 世纪,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文化生态和以往大不相同,随后相继衍生了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无不侵蚀着人类本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此时,承载着人文精神的戏曲文化,其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娱乐功能弱化。通过审视传统戏曲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戏曲艺术初期就有一定的趣味性特点,戏曲形式和戏曲内容都颇受民众喜爱。若是戏曲文化被“文以载道”观念绑架,将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等元素融入进去,那么就会失去戏曲本来的味道,娱乐功能也就消失殆尽。戏曲振兴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因为社会历史因素等的影响,戏曲创作人员也不再注重娱乐功能,所创作的戏曲作品受欢迎程度持续下降。地方性日渐衰退。一般来说,传统戏曲文化普遍具有地方性人文特点,和大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区不同,文化特色自然也就不同,京剧、粤剧、闽剧、川剧等各具特点。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代表地区文化特点的方言戏曲日渐退出历史舞台,普通话戏曲成为主流。在此背景下,新一批观众追求的则是现代审美,这就让方言戏曲面临生存危机,这些传统戏曲若想跻身舞台,那么就要以削减地方特色为代价去博取眼球,这让原本就不受新时期观众“待见”的传统戏曲更是雪上加霜。观众大量流失。少了娱乐功能的传统戏曲被其他具有娱乐功能的艺术取代,那么传统戏曲最终就会远离群众,甚至最后消亡。现在那些古典戏曲的受众只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大多数年轻人热衷上网追剧进行娱乐消遣,这样下去,传统戏曲文化少的不仅仅是一批批年轻观众,更是少了一股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四、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方案分析

(一)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宣传范围

首先,要对传统戏曲重视起来,激发出人们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作为文化馆,一定要负起责任来,深度认知传统戏曲和群众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及趋势,逐步深化和拓宽戏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形式与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戏曲表演。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戏曲界名家表演,带领表演团队深入基层,吸引老百姓踊跃参与。在传统戏曲文化内容上,要实现去糟取精,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戏曲文化经验进行创新,剔除不良思想和非正能量元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要能陶冶民众情操,继而辩证审视优缺点,以崭新的戏曲面貌呈现给大众,积极弘扬与和谐社会相称的人文精神。其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渗透传统戏曲文化内涵。贫困地区经济不景气,并且贫困地区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传统戏曲活动组织,首当其冲便是要拓宽戏曲活动的范围、场地等,向地区民众大力普及传统戏曲文化,以多元化手段来丰富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可以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组织一些接地气、近民意的戏曲文化活动,使大家慢慢爱上传统戏曲,乐于参加群众文化活动。

(二)带动年轻一代,传承和发扬戏曲文化

80 后、90 后以及00 后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主力军,身兼文化传承之重任。传统戏曲文化推广方面,要竭尽所能地以年轻一代都喜欢的方式进行戏曲推广,可以在中小学课堂和大学课堂上适时融入戏曲学习内容,培养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对中小学的孩子可以创设寒暑假戏曲培训班,对高校学生可以在校内增设传统戏曲专业,邀请戏曲名师大家莅临演讲,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活动,以戏曲晚会和戏曲比赛等吸引广大师生前来观看,提升他们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承价值,并且付诸行动,保障传统戏曲文化得以良性发展。培养新一批传承人至关重要,应重视年轻一代群体的文化需求,但也不能忽略掉中老年受众,一定要做到统筹兼顾,继而实现全民发力,一同振兴传统戏曲文化。

(三)与群众文化相适应,促进地方戏曲发展

若想实现地方戏曲的壮大和发展,第一要务就是要使地方戏曲与群众文化相互适应,全面掌握民众文化需求和爱好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地方戏曲形式、内容等的改进。地方戏曲代表的正是该地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特点,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需要鼎力支持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不断进行地方戏曲的创新优化。文化馆要发力,积极培养地方戏曲人才,积极向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取经”,突破创作瓶颈,不断促进地方戏曲剧目和群众文化相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创作出受民众欢迎的艺术作品,让传统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四)全民参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融入传统戏曲

正确的做法是将传统戏曲文化正式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中,让传统戏曲可以经久不衰,获取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可将传统戏曲元素作为影视作品、图书出版、艺术品设计的蓝本,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比如说天仙配戏曲文化产业园,其戏曲文化产业发展十分成熟,黄梅戏深植于每个合肥人的心中,该类文化项目的宗旨便是保护、传承传统戏曲文化,通过资源整合,为地区民众创建戏曲服务平台,由此也成为地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所以说,丰富民众业余生活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文化为民,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文化产业中,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会让大家更好地传承戏曲文化。不能在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时,给戏曲蒙上世俗色彩和功利色彩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则是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从本质上来说,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放弃原来的戏曲艺术价值,要脱离低级趣味,让戏曲文化滋润大众心田,给予群众美的享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戏曲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分子”,是中华悠久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民众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唯有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才能深度挖掘出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让传统文化长久延续,让戏曲发展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让戏曲文化为群众服务,让群众为戏曲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繁荣、大发展。

人文主义的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教育方法 教育活动 民主

如何具体实施自己的教学的呢?

在魏老师的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老朋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什么事都要和学生商量、探讨后做出安排处理十分民主。“世上没有改变不了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学生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选择,在互相沟通中达到教育目的。由此可见学生是多么渴望与老师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当然,这需要教师要有娴熟的授课技巧、心中能始终装着教材和学生、加之要牺牲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和学生沟通谈心。只有这样在自己的教学中才会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从中体会到学生主体的发挥,其主要在于教师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方法正确、合理的引导。比如:要求实行“值日班长”制度,每人尝试做一天班长,了解班长地责任和义务,以便以后更好地与老师配合搞好班级建设。由于我把学生当成朋友,当作中心,学生才愿意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学生才会自觉的产生学习的向心力、凝聚力。

魏老师用爱心教育着学生,真正唤起了人性的真、善、美。他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的心灵点燃了不灭的明灯,只要他为学生指明方向,学生都会心甘情愿地努力去做,他给予学生莫大的信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管理者”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人都真正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他身体力行,以他自身的行为做表率,毫不懈怠地带领学生无论是在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地去锻炼身体,经受各方面的考验,这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高尚人格的见证。他在教学上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深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他心里只有学生,教书是为育人,育人是为民族的伟大振兴。他在育人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用他的智慧和旷达,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启蒙学生。开启学生未知的内心世界,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思想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高素质多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学生在这样一位老师的启蒙教育下,身心愉悦,学习及其它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不言而喻了。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

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魏书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最后,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也是教学民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发挥教学民主,就必须把教学民主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这是魏书生教育教学一贯的做法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模仿魏书生做法的一招一式,结果并不是很灵验,于是便产生动摇心理,甚至对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些教师只触及到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皮毛,并没有真正领悟到魏书生教育思想精髓,并投有真正贯彻教学民主患想;正如魏书生所说,“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都要有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是思想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地压制、强迫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也都会被用糟的,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人文主义的优缺点范文4

【关键字】移动图书馆,信息,现状,发展趋势

1移动图书馆的基本介绍

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飞速,各种信息呈几何增长,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传统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计算机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产生了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是现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型服务系统,它依靠目前的移动网络以及国际互联网再加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使用各种类似手机、E-Book、笔记本等移动设备来很方便地取得图书馆图书信息,能够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去查询、浏览信息,这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是由 Mobile Library翻译过来的词 ,最开始是指专门用来作图书馆的大型的设计有放置图书书架的交通工具 ,可供读者借出,空间相对比较大的车辆里还可让读者就坐阅读。当时科技还不发达,信息也比较闭塞,图书馆发现不能只是固定于世,要行动起来,于是有了载有移动图书馆的交通工具,流动书车、送书赠书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开展起来。这种方式很独特,方便、快捷、节约、灵活。虽然移动图书馆比较受局限而且受众面比较窄,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条件,这也是比较高级最大限度的优质服务了。现在这种图书馆服务依旧存在于某些偏远地区,满足了一部分基层用户。

但是现如今,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移动图书馆有了新的定义,并且成为了新时代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依靠互联网,使用户进入图书馆访问资源数据信息,达到学习和获得资料的目的。从各方面来讲,移动图书馆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2移动图书馆的产生与理论研究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在,图书馆服务也处于重大变革中,随着时代进入21世纪,无线网络、3G技术等移动网络的兴起,我国移动图书馆开始出现,并在2005 年的时候集中发展。目前它的主要业务功能包括短信服务、WAP 网站等。 移动网络下的移动图书馆成为关注焦点,但是由于推广方式比较局限,普通用户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了解不多,使用也不多。但是移动阅读的发展给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在国外,欧美、日本、韩国、芬兰等国作为主导国家,陆续推出移动图书馆计划。例如美国的俄亥俄州图书馆、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英国的汉普郡图书馆,日本的东京大学图书馆,韩国西江大学图书馆,芬兰的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图书馆等。这些移动图书馆的应用涉及到图书馆的信息查询、图书预约/ 催还/ 续借提醒、期刊搜索、图书目录搜索、图书馆引导视频、查询距自己当前位置最近的图书馆等问题。方便了各用户,体现出人文主义。除了图书馆以外,一些数据生产商和网络出版商也是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主导者,数据生产商会开发出许多新项目造福读者和用户,网络出版商也推出新的搜索界面来满足移动图书馆用户。

在国内,移动图书馆的兴起使一些大学图书馆(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和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和一些公共图书馆(如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分别依次推出自己的移动图书馆应用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短信提醒(图书到期/ 预约到馆)、短信查询(图书馆信息、书目信息)、查询书目 WAP等。对于国内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处于什么状况的考察,我们是利用了中国知网对相关文献进行初步调查统计。开始设定的检索条件为题名 = “移动”并且“图书馆”,或者题名 = “手机”并且“图书馆”。 在检索当天,共得到了相关文献 173 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包括151 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包括5 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包括 17 篇。我国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开始于 2004年,从 2008 年开始到现在论文数量得到大幅增加。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几年中这个领域会受到更多关注。

3国内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

移动图书馆的产生是由于技术发展、图书馆服务理念变化等因素,同时与用户群体的特征和需求也有密切的联系。 William Foster 结合用户的出生年代和环境,将用户群体划分为了以下 4 个类别:(1)普适的一代(1980 - ),他们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嵌入到环境和日常工具中的设备,由于无线网络的产生, 他们能够不受时间地点和方式的限制进行大量信息的获取与处理;(2)网络一代 /连线一代(1950 -1979),移动设备是他们的常用信息工具,移动交流和移动学习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3)年长的 IT 依赖者(1930 -1949),他们多是在自己家或者公司等场所使用信息设备;(4)银色冲浪者(意指 1949 年以前出生的年长的网络用户),他们使用的信息工具以图书馆和家庭电脑等设备为主。 这四类用户当中,网络一代、普适一代的年轻群体将成为移动图书馆的主导型用户,他们作为年轻一代,是移动设备的主要用户,也是需要大量数据资料的人群。同时,手机用户一直持续增长,近年来数量众多且依旧持续增长的手机上网用户将成为移动图书馆的重要用户基础。

针对国家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用户调查显示,面对这许多种各式各样的服务类型,用户最期望的分别是:第一,通过移动服务进行图书预约和续借,第二,通过移动服务进行读者信息的查询,第三,通过手机或者其他电子阅读器进行电子书的阅读和借阅,第四,通过手机在线收看或收听讲座,第五,用手机进行刷卡和支付。

(1)读者需求分析。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学生、教师、科研人员、普通图书馆管理员、高级图书馆管理员、图书馆高层决策人、供应商等。我们将读者划分为本科生读者、硕士生读者、博士生读者、教师科研人员读者、图书馆内部人员读者。不同等级层次的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需求也不一样,但是针对主要用户,基本功能(图书馆移动借阅、移动检索、移动阅读、移动参考咨询等方面)都应该涉及到,还需要开展一部分特色化的服务功能。

(2)图书馆工作人员功能需求分析。图书馆工作人员是移动服务系统的主要维护者,有普通管理员、高级管理员、高层决策者之分,任务各不相同。他们也都是移动图书馆的用户,并且每个人都要对移动图书馆有很深刻的了解,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内容,都是移动图书馆不可缺少的用户。

(3)供应商功能需求分析。供应商主要是为图书馆提供资源,他们希望能得到图书馆内部信息或是读者的深层信息,他们经常为了了解市场做调研,从而确定应如何向图书馆提供资源,达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4国内移动图书馆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

(1)优点。移动图书馆方便快捷,能够使用户及时获取到需要的信息资料,与传统图书馆比较来讲,更加节省用户时间,减少了用户浏览不需要的信息而浪费时间。移动图书馆还能整合用户信息,为日后每个用户能够更方便地使用图书馆提供有效帮助。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移动图书馆所包含的海量数据会推进社会的发展,推进人类的进步。

(2)缺点。首先,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覆盖率低,只有少部分高校和城市拥有。其次,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只有短信服务和WAP网站服务。再次,技能培训之后,我国需要尽快培养符合要求的能够胜任移动图书馆工作的人才。最后,不够重视用户体验,太依赖开发商。用户是第一位的,想要达到更好发展必须依赖用户,使用用户所留下的信息资源,并做出合理正确的分析。

(3)发展前景。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还不完善,以后的发展还需要服务对象扩大化、服务模式复合化、服务功能生活化、移动信息利用素养与技能教育深入化、用户体验专业化、建设行业成熟的客户端系统等等。移动图书馆毕竟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需要改善的方面还很多,虽然发展前景很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但是也要考虑到现实情况,依据用户需求和适应时代的脚步,开展新活动使移动图书馆能够广泛为人们所接受。

5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推广及改进方法

(1)服务推广。首先在校园中推广。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大力度宣传,同时开展用户的培训活动。在学校里通过宣传栏、图书馆门前、图书馆主页标识等体现移动图书馆服务。还要走到用户中间,推出并介绍移动服务,用图解、说明、印发小册子或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等方式来向用户宣传,这样可以加深用户对移动服务的了解。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不定时开展讲座,加强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教育与培训。因为读者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自身素质等不同,针对本科生、硕博士生,需要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针对老师,可采取深入院系,一对一地提供针对,首先要服务那些更倾向于使用移动图书馆同时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他们通常对这项服务比较有兴趣而且更容易接受并经常使用,一方面在该领域有一定影响力。

其次在社会上推广。在公共场所,例如广场、超市等休闲场所进行宣传。全方位地详细地向人们介绍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方法,使大家确实体会到其中的便捷和乐趣,更容易使移动图书馆服务得到推广和宣传。一系列移动图书馆服务活动也需要举办,一方面能够推广移动图书馆这种新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读者和图书馆的沟通。我们能够通过移动图书馆的资源使用数据和来自媒体网络等不同层面来看移动图书馆服务宣传的效果,为能更好地去开展移动服务奠定基础。

人文主义的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孔子;《论语》;“良师益友”型师生观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既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要素,又是一种古老而又经典的智慧。它真正贯彻了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经历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成为了永不过时的经典,我们应该好好的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虔诚的态度,打磨经典。“良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如何做人做事;“益友”,启思、导学、笃行,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鉴别、自我调节、自我成功。孔子通过游学的教学模式,创立了“良师益友”型师生观,成就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教学相长,欣赏学生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这在师生关系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具有重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通过《论语》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的体会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的“良师益友”型师生观。

一、 民主平等,尊重学生

我认为,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民主与尊重。孔子的“民主”与“尊重”主要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有教无类和坦率真诚上。“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88孔子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其弟子多处于贫寒家庭,但他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不论贫穷富贵、不论品行善恶、习性优劣,都平等的加以教育。“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1]96是他毫无保留的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的职责的真实写照。在教育层面上,孔子及弟子的堪称平等师生关系的最佳典范。

“如果教育中没有真诚,没有尊重,任何模式、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奏效的”,“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通过惩罚与制裁来实现”,[2]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民主与尊重的基础上,是通过敞开胸怀,坦诚交往来实现的。孔子对学生真诚、率直,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他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感受尤为重视,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1]82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竟然当着弟子的面发誓说:“我若有不当之处,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孔子为了顾及学生的感受,能放下教师的尊严,如此真诚的对天发誓,这样的用心良苦,令人深深震撼。

二、 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受体,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渴望得到关爱与尊重。“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既要看到人的社会属性,又要看到人的自然属性”,[3]即要求我们尊重人的个性,推崇人的价值与个性解放。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这其实就是从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关心与了解。“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

也”,[1]10孔子在教育过程别强调“知人”,他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了如指掌:“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1]55

孔子之所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就是源于他对以人为本的深刻理解,源于他承认人的个性,源于他真心的关爱学生,与学生为友。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与孔子的师生感情之深更是千古佳话。“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45表达了颜回死后,孔子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颜渊死时,孔子甚至大喊着“天丧予!天丧予!”同时,颜渊对孔子也是十分的尊敬,达到“于吾言无所不说”的程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孔子与颜回师生关系如此深厚,因而颜回能够尽得孔子真传也是顺理成章的。孔子与学生的这种深厚师生情、师友情,在推崇以人为本的今天,难道不是一个最佳的典范?

三、 教学相长,欣赏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明确提出“教育即解放”,强调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宣传和灌输,而是平等对话和合作。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创立了游学的教学模式,在轻松、宽容的气氛中,不仅尽了“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1]86的“良师”的职责,还扮演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88即启思的“益友”角色。《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侃侃而谈,孔子只对学生稍作诱导,而并没有肯定或者批评学生的看法,这种对话中的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论语·公治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65孔子与学生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将自己的理想、志向传达给弟子们,引发弟子的深思,其实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对话”学习的具体体现。“哲学解释学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两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指双方心灵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4]由此可见,“对话”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概念,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实现了对话教学,与学生相互理解、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孔子对教学相长尤为看重,并对弟子的长处毫不掩饰的表达欣赏之情。颜回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弟子,然而孔子也说过:“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他认为颜回对自己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所以不是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这不仅说明孔子好学,希望能从与学生的交往当中取长补短,也说明孔子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孔子的学生中,道德修养最好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词令的是:宰我,子贡;善于政事的是:冉有,季路;文化修养好的是:子游,子夏,孔子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不如他们,要向他们学习,他说:“当仁,不让于师。”[1]246正是由于孔子的这种亦师亦友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使他成为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正是由于他的“益友”角色,成就了那么多优秀的弟子。不得不说,孔子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教师,他的“良师益友”师生观将历久弥新,传承下去,可以对我们的师生关系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教诲,没有耳提面命的压抑。他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共剪西窗,在潜移默化中濡染,在推心置腹中传播,成就了教育的价值,也成就了孔子的辉煌!“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营造了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让人神清气爽,让教育在轻松、宽容的环境中进行,让知识在真诚、关爱中传递,让理想在自由、智慧中放飞。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让“良师益友”型师生观成为我们师生关系建设的向导,让这种古老而经典的智慧得以弘扬,让良好的教育环境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论语》[M]中华书局,2012,(24)10-246。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4,(5)34。

[3]李孟辉,熊春林构建民主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