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评价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生走进学校大门就必须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尤其是班主任要通过班级工作例会、年级工作例会、主题班会、主题队会、团支部活动、集体谈心或个别的谈话等等方式,对学生不断进行养成教育。要认真观察和研究学生在养成方面的表现,根据在动态中掌握的学生的养成表现,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文教育。
2评价学生常规行为中的人文素养
学生的常规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养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使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进行常规评价时所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实际上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些相应的表现。比如:学生在早操时进出场秩序井然,做操动作整齐划一,不仅可以看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还可以看出相互协调的素养。对诸如此类的日常行为的评价,就会发现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的许多方面,也会发现人文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3评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基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的时候,他们常常会不经意间表现出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政治、思品、语文、社会、历史、艺术等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与人文教育的目标直接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对上述这些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直接地反映出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方面面,由此反映出他们人文素养的层次。故此,可以借助于文化课教学的评价方式和途径,也可增加一些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此来评价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案例的态度以及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把科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检测与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水平。
4评价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生动课堂。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可以让学生感悟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正面和负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培育正确的积极的人文精神。如:组织学生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学生可以增加环境保护体验,懂得了许多在课堂上无法理解和认知的知识和道理,对学生是一场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对班级、年级所组织的各种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实践和效果的评价。
5评价学生人文素养对社会的适应性
学生具备适合其年龄阶段特点的社会适应性,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需要必要的人文素养的支撑,学生对社会适应程度是其人文素养状况的综合反映。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广泛地接触社会、接受社会,对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养的测试,可以由此得出在课堂上和校园里无法得出来的评价意见。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综合性的检测,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团结互助、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等等素养在实践中的体现。
6评价人文教育的外部环境
环境对中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学校的环境是人们所公认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理想教材。每个场景建设、每一句口号提出和每一个角落的设置,都能发挥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学校的环境应当包括建筑环境、绿化环境、人文环境等。中小学人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评价的方式和途径也必然是多元化的。由于学校的层次和办学特色、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者素养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现实存在,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状况就会出现多种多种的情形。
参考文献
[1] 丁步洲.试论中小学人文教育的评价[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8).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高职舞蹈教师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李倩芸(1981-),女,云南楚雄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专业教育和舞蹈编导。(广东广州51145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85-02
舞蹈是集技巧性、艺术性、人文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舞蹈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专业舞蹈技能,还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并由此体现在整体气质风貌、舞蹈风格中。随着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学生数量增多,生源多元化,个性鲜明的特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定义
人文素养是一种价值观,核心词在“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对象,注重个体的价值、合理需求、尊严、感受,反映了对自然、社会、人类自我命运的关注和认识,综合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它包括能够外化的、有形可见的人文知识和内在的、无形的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主要是包括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人类的自我关怀,对普世价值的共同守护与追求,是人文素养的核心。
二、高职舞蹈课程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使命,人才,“人”在前,“才”在后,正是强调了人文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舞蹈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种,人文性很强。技能、技巧是外在的形式,舞蹈的灵魂在于内在的情感思想。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中可以看出,舞蹈是以人的情感为核心的,关注人心,有着强烈的感染人心的力量。此外舞蹈的肢体动作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模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属于本地区、本民族的舞蹈,正是因为舞蹈是扎根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地区文化特色。舞蹈课程除了教给学生技巧外,还要传授丰富的人文内涵,否则整个舞蹈就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蹈课程具有先天的人文性,人文素养是教学的题中之意。
这就对舞蹈教师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是舞蹈领域的专家,有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需要是人文学家,能够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融于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舞蹈教师人文素养对教学的意义(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甚至是深深地爱上它,才有可能集中注意力在课程上,也才会充分发挥主动性,为此付出努力。带着兴趣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舞蹈课程以技巧、技能学习为主,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依赖长时间、反复的练习,尤其是基本功的训练,相对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舞蹈教师如果善于将丰富生动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贯穿在舞蹈练习之中,将自己对生命、人生、艺术的感悟与学生交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形成强大的磁场,无形中就会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增加舞蹈课程的魅力,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
(二)深化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舞蹈的本质在于以情动人,动作是为表达内心情感设计的。缺乏情感的舞蹈表演显得干巴巴,无法打动人心。高职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环境中,社会经验有限,对生活的理解比较简单,较难深入把握舞蹈表演的内涵。因此舞蹈教师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形成自身的理解,带着感情表演、表现舞蹈技艺。教师的人文素养能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心灵。教师可以通过一则带有哲理的小故事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想象、深思,也可以用一则文化故事让学生进入舞蹈的情境中,还可以用一段感人肺腑的评论激起学生心灵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的人文素养会让教师将生活的热爱、人的关注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社会人文历史的关注,由此深化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四、高职舞蹈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一)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有些教师片面理解高职舞蹈教育的实践性、实用性特点,将之等同于单纯技能、技巧的训练,认为教师只需具备专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技能即可,因此在人文修养方面下的工夫不够,花的时间也不多。有些舞蹈教师参加最新的舞蹈风格、舞种的进修热情度很高,而对舞蹈背后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关注较少。虽然有些培训包含了人文课程,但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用各种理由逃避这些课程。人文素养并非短期内就能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除了工作外,日常生活也在逐渐培养人文素养。生活中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有意识地接受各种媒体上的人文信息,都有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
(二)知识结构单一
人文素养的基础是人文知识,涵盖了人文社科的各种知识。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新一代的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也接触到了各种知识,他们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大,并且表达的意愿比较强烈。舞蹈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表意见、叙述他所了解的知识并不少见。很多学生也会提出各种天文地理类的问题。这就要求舞蹈教师有广阔的知识面,及时更新教学知识、教育内容。从目前看,很多舞蹈教师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没听过。这一方面无法拓展课程内容,无法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面也导致有心无力。课改是一个热点问题,学校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基本方向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性,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开阔的视野、有创造性。如果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自然想不出创新的方法,在课改方面有心无力。
(三)理想失落,机械教学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坚守,有着对人生、世界的终极关怀,即使在困境中也有一种看到“星空”的执著。因此人文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态度、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坚守教育的信念,用心、用情教学,关怀学生,坚信教育能带给学生革命性的影响。如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很多教师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理想失落,对教育失去了崇高使命感,更多地将教学当做一项谋生的工具,而非终生奋斗的事业。舞蹈教师的职业懈怠感也很明显,特别是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本身失去了获得各种专业奖项的机会,而教学上,不像外面的培训班,能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一些成就感。因此有些舞蹈教师没能带着情怀、灵魂去教学,而处于机械的状态,出现了一种情形:天天面对学生,却不能影响学生的心灵,无法与学生做到心灵的沟通,甚至不愿与学生有过多的交流,天天面对教材,却没有任何感觉。
五、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
人文素养与教学实践本身是密不可分的,不存在将两者对立的情形。舞蹈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只有在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就会散发出人格魅力,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学,也才能将舞蹈完整丰厚的内涵传递给学生。教师人文素养缺乏,也成了提升教学质量的障碍之一。因此舞蹈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人文素养,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为一门艺术,舞蹈的价值在于让大家欣赏美,带给大家美的享受,由此激发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守护。风靡大江南北的《千手观音》舞蹈表演,除了其技巧的难度外,还有舞者脸上莲花般的笑容感染了观众,一手一脚划出的美丽线条、动作的轻盈都展示了一种从容淡定、悲天悯人的动人情怀。高职舞蹈尽管以实用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人文性。能力为主的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守护,否则教育出来的结果可能朝着背离社会、人性的方向发展。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胜任这一职责教师本身首先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和对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把握。教师对人文精神有着充分的理解,具备人文素养,才会自觉地在教学中将之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二)注意多维度的知识积累
舞蹈教师需要有坚实的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全面的人文知识结构,才能在教授学生舞蹈技巧的同时,将人文知识穿插其中。首先是舞蹈文化知识,各种类型舞蹈风格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基础。比如我国各民族舞蹈都跟民族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密切相关。藏族舞包含很多鞠躬的动作,跟藏族对天、神的敬畏密切相关。舞蹈教师需要体会并尊重这种情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准确传达。其次是包括文学、历史、地理、政治、伦理等人文知识。这些知识能够指导舞蹈教师跳出舞蹈的框架思考教学过程,给教学以新的启迪。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教师对人、世界的关注。最后是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这些能帮助舞蹈教师有效地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疲倦、焦虑、受挫等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三)保持对教育的热忱,热爱教学
舞蹈教师对自己的事业应具有一种崇高感和充分的自信。学生学会舞蹈不仅能塑造美好的形象,而且能从内心生发出对生命、生活、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教育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获奖数量的多少,更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精神面貌的积极向上。教师热爱舞蹈教学,在教学中会自然而然地流露。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内驱力,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共处、相互沟通,让课堂始终充盈着一种温情人文的熏陶作用。
高职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获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而不仅仅是单纯技巧的反复操作,他们也需要思考人生、艺术、生活。一则优美的小故事,一段诗意的语言,一个温馨的眼神,都能使学生步入一个美丽的艺术世界,从而得到心灵的升华。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工程师教授给大家的除了技巧、能力外,还要有精神文化层面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将自身所具备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传递给学生。因此舞蹈教师需要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3
所认为的艺术是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在人类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反映。所以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反映的结果。我们要学会对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欣赏和感悟,从中获取艺术所表达的意义和哲理,吸收精华。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音乐的教育中重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导学生增强对音乐欣赏与人文素养的理解,丰富个人文化素质和音乐素质,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一、音乐的本质
(1)声音是音乐表达的媒介,是人们把现实存在的原始的声音进行改造和加工形成的人道声音,这就是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类别的根本不同之处,所以一些人把它称之声音艺术。
(2)音乐是客观存在的,是随着时间开始运行的,不可倒流和逆转,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时间艺术。
(3)从人对艺术形式的感知和表现特点来看,音乐是靠人们的听觉器官感受体会的。声音是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所以有人称它为听觉艺术。
(4)从音乐的特性和价值中可以看到,音乐的内容就是情感,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载体,音乐所要表达的就是人的情感状态。所以它还被称为表情艺术,音乐代表感情。
(5)我们可以把音乐艺术形式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相比较,可以看到音乐和其他文学形式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为非描写性和直观性。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相互比较中被人熟悉感知到,音乐的本质是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相比较得出的,从而被人们逐步认识的,因此把握和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关系更有利于我们理解音乐的本质。
二、关于音乐欣赏
音乐是有着巨大感染力的,这种巨大的感染力对各年龄阶层的人有不一样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思想感悟。在我们只注意韵律和节奏的欣赏阶段中,感官感受是我们追求和接受的;当然,如果我们是被动地进行音乐的欣赏,那我们就不可能真正领会得到音乐所表达的思想真谛。例如学生在欣赏《献给爱丽丝》这首经典钢琴曲时,在欣赏它的感性初级阶段,可以感受到它非常动听,其实这只是只停留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吸引我们的只是它优美的旋律和圆舞曲的节奏,所以在音乐欣赏的教育中,我们可以讲述它的创作背景。其实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个钢琴曲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不了解这首钢琴曲和其他钢琴曲在实质上有什么不同;不了解它的演奏技巧。我们仅仅被旋律所感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音乐欣赏的课程,来教育人们更好地理解音乐。
首先,当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做一名积极的欣赏者,而不是简单的听觉感受和随意聆听,这样我们才可能从更深层次去欣赏。在音乐课程中我们可以教导学生猜想创作的初衷和背景,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了解音乐的流派和曲式主题等。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欣赏方面比别人更深一层,感悟也更加深刻。
其次,在音乐欣赏的感性阶段,我们还可以通过很多作曲家对标题的标注或后人对原曲的感悟来增强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例如贝多芬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结合对标题文字的联想,就能更深的理解这曲著名的曲子;在欣赏<<乘风破浪圆舞曲>>时,我们从标题中就可以体会到曲子中所描绘的浪花,海鸥和在大海上航行的愉悦心情;在欣赏<<中国花鼓>>时,我们从音乐名称就可以看出音乐所表达的是中国风的热情而又快乐的曲调。在音乐的世界中有很多的标题性音乐,只要我们可以在音乐欣赏的教育过程中更深地教给学生欣赏技巧,就会提高音乐欣赏水平,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造诣。
三、有关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的一种人文关注和关怀,是人在社会中的一种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中还包括对待科学的态度,对艺术的欣赏,对道德的评判标准。人文素养要求人们追求一种美好的社会环境,提倡人的感情的真实状态和自由想象,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人文素养的显著标志是自由想象和思想解放,它以人的思想,行为,人生价值为主体来对社会现实进行主观创造。人文素养是衡量个人健康发展的标准之一,是人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课程中,我们也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教育。
四、人文素养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作为众多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形成和发展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审美方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在人们体会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优秀的音乐艺术对人的人文素养起着积极地促进和发展作用。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课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素造独立健康的人格,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所以,目前世界上很多地区和人民对音乐的欣赏都很重视。在我的两千多年以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一名音乐欣赏的倡导和爱好者,他提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柏拉图也曾经提出,在音乐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只要我们经常用音乐教育学生,将人文素养灌输到课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无形之中收到熏陶和影响,提高他们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和课程中,我们要教育学生在音乐中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人文意识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记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极高的学科,在其教材内容安排中高度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教材的体例中贯穿着以人为中心、追溯历史对现代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的本体为教学目标。将劳动人民积累的智慧传承给后人,形成历史对后人永久的呵护和启迪。历史是今人的镜子,以史为鉴一直是我们崇尚的理念。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但是却开启了今天人们的智慧和灵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人文内容的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对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及人文素养培养有具体的要求,并把历史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人文素养教育,发挥教育的全面功能,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设计教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和手段,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思考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刻感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关注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并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弘扬爱国精神,通过历史学习了解祖国的伟大,促使学生关爱人类的情感发展,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了历史知识对学生的熏陶和洗涤,体现了人文内容在这次教学改革中的变化,更加关注了历史内容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二、正确理解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概念有这样一种定义:一方面是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以及对这几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加之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中感悟到的道德情感,比如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情感、公民观、民主观、法制观、竞争观、合作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内容,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并在教学中认真贯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标志,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
人文素养不同于科学知识,也不同于学习方法,这些非自然科学知识,所以不能用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来对待。
三、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和趋势,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
1.正确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发生着非常重大的变化,学生来自于每一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社会的缩影,家长的观念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观念。所以教师要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的道德认知、人文素养基础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设计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以及如何贯彻这种人文精神。“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的教学同样是一种任务,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有的放矢。对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的了解,可以通过测验和日常教学的评价来进行,知道学生的基础后,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制订科学的方法。
2.在历史的追溯中感受古代文明的发展
历史是对过往的追溯,是对经过历史长河陶冶后保存下来的精华内容,在此过程中,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历史教学要在这样过程的追溯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比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长篇小说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让学生了解大秦帝国,了解国家高度的集权制度以及这种制度的优劣。从中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第一个皇帝创立的车同轨、书同文、法同度等功绩,为后世的发展和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万里长城这一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在世界历史中也闪耀着光芒,所以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文明之久,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而骄傲。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追溯,让学生了解国家间战争带来的后果,了解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了解这一次运动的伟大功绩,了封建帝制,使中国的历史轨迹得到改变,结束了封建统治的漫长历史。通过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先进人物不少的济世图存主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历史事件追溯中,学生的人文情感得到了提高,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3.在经济史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古代经济史是一部科学史,是一部发展史,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竞争意识、科学意识、合作意识。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繁荣的经济体,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资本主义经济渗入到外国的经济中,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原材料的提供者,也因此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时间发展到近代,中国的经济动荡不定,这样的经济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体会中国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艰难生存的困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发展意识。结合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学生的世界大同、世界融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意识和意愿逐步增强,从而体会清朝时期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滞后了经济的发展。学生在经济史学习中,商品意识、市场概念、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发展。
4.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人文理念
新课改实施以来,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要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发表言论的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创新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畅所欲言发表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和评论。比如在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内容学习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积累的实际,依据自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发表自己对古代文学及其作者的评价。比如李煜、王安石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观点一致,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如岳飞,我们今天认为他是抗金英雄,但在当时――一个非常推崇“内圣”的时代,他却被一些人指责为急功近利。所以对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评价是有所不同的,也就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开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乐说、会说、个性化说,是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的学习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高考的检测。所以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高考历史的改革也增加了对人文素养知识的考查,这也是促进历史人文素养教学的强劲东风。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人文素养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5
通过教学实践和认真研究,我们认为,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确实是一个人文素养资源的宝库,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认识自我”、“体验情感”、“关注社会”、“走进经济”、“感悟自然”为主题,引导学生吸取其中的营养,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然而,这些资源大部分是隐性的,迄今为止,由于未得到系统开发,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身在宝山不识宝,更遑论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了,这样就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着眼于语文教材,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分门别类,系统开发,变隐性为显性,以便教师在教学中信手拈来,灵活运用。为此,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悟,以人才学、教育学、素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为指导,以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为研究对象,把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一一开发出来。
一、人文素养资源的内涵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也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是指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染等,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气质、修养方面精神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资源,就是指用于教育领域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一类教育资源。
二、人文素养资源的分类
为便于理解和掌握人文素养资源,根据人才学、教育学、素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将人文素养资源分为人文理想资源、人文精神资源、人文情感资源和人文哲理资源四类。
(一)人文理想资源
人文理想资源是指促使人具有人文理想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人文理想是人们根据自身际遇和社会现实而确立的理想人格的奋斗目标。它反映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能力的期许,对他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崇高使命感。如变革社会的梦想,施展才华的憧憬,建功立业的愿望,对自由、幸福婚姻的追求,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人文精神资源
人文精神资源是指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品格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它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理想确立和得以实现的源泉和内在动力。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其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以及责任意识。如善待万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甘于奉献、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团结互助、舍生取义、坚持不懈、保护生态以及人道主义、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
(三)人文情感资源
人文情感资源是指培养人的人文情感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人文情感是认同人文精神的刃奶逖椋是人文精神得以形成、人文理想得以产生的基础,如离情别绪、羁旅愁思、怀乡思亲之情、悲天悯人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怀激烈之情、杀敌报国之情、博爱宽容之情、挚爱生活之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四)人文哲理资源
人文哲理资源是培养人对宇宙和人生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使人懂得基本的人生哲理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人文哲理是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方式的认识,涉及个体的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人生意义的透彻体悟,是为人处世智慧和经验的精辟总结,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快乐和辛福?人为什么活?应该怎样活?应当追求什么?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取得事业成功?怎样对待功名利禄?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社会?如何与自然相处?个人命运与社会、时代有什么关系?
三、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人文素养资源
依据以上定义和分类标准,我们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至必修5的基本篇目进行了详尽分析,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人文素养资源,使之系统化,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人文素养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有待于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制订人文素养培养计划,确定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语文教材必修1至必修5中的人文素养资源极其丰富,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吃透。此外,由人文教育到人文精神的内化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领悟和体验才能逐步实现。因此,我们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制订适合他们实际的、有可操作性的人文素养培养计划,确定明确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必修1侧重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初步养成勤劳、刻苦、坚强、乐观等精神品格,懂得关照自我,善待自我。必修2侧重于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挖掘出作品人物或作者身上闪耀的优良品性,感受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爱人民、爱亲人、重友情等崇高情感,具有一颗仁爱善良之心,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必修3侧重于引导学生感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自然的生命,自然的活力,通过自然景物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初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关心自然,保护环境。必修4、必修5侧重于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思考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初步培养对亲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关心社会,回报社会。
(二)努力创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情境
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诱导,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以真情感染学生,创设亲切和谐、宽容愉悦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活泼、友好融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与学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例如,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人文主旨的词句,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先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揭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作出评价,谈谈自己的感想。再如,指导学生查找、搜集课文的有关资料,“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人文理想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得到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注重审美体验,切忌生硬灌输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鲜明、情感真挚、意蕴丰富的特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即便是人文哲理,也大多是通过形象的生动描绘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不能在语文课堂把人文素养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进行适当整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在语文课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获得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精神,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课文,然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构成一个画面,用心体味课文表达的人物崇高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升华思想境界。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6
一、小学阶段审美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思维拓展都很迅速。紧紧抓住小学阶段,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理解感悟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不仅能帮助他们提升文化修养,还可以在这个阶段初步构建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其次,儿童发展既是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同时又具有不平衡性。针对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审美教育的渗透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再次,小学阶段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差,自制力不够,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他们的生活范围和社会交往范围却在不断扩大,因此,儿童的整个身心的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折。同时,儿童的心理发展又是开放和可塑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还没有完全确立,所以这个时期也是接受新事物、理解新事物的最佳时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
1.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早在我国古代就提出了诸如“明理知耻,崇德向善”等有关培养人文素养的说法,也积淀了诸多名人贤达传承下来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方法。古诗文便是我国五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精华,意贯辞畅,韵足味丰,其中的文学意境给人带来情感愉悦,能够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和升华人文情怀,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时机,用深厚的人文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魅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达到我们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接班人的目的。
2.加强审美教育的渗透
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化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的教育。教科书中朗朗上口的语句、引人遐想的图画……无不蕴涵着无限的“美”,这都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运用多媒体技术,美化板书,音乐做伴,使优美的文字由抽象变具体,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审美情感。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从而得到审美体验,使得作品的意蕴融于胸中,自觉地汲取精神养料。另外,审美活动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审美的高度鉴赏文学作品,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和行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