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的发展范文1

物流活动是制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物流又是我国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许多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实施流程再造,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协调发展,物流外包成为关注焦点。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是能让制造业和物流业互惠互利的措施,制造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业,能增加物流业的总市场份额;同时,制造业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

近年来,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已向诸多行业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延伸;外包的方式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向供应链、一体化深入。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物流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离开了制造业,物流业就失去了服务的对象,离开了制造业的“苛刻”需求,物流业就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动力,物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制造业发展基础上的,物流业必须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现代制造业的变革与物流业紧密相关,许多行业以物流系统变革为前提而进行制造变革,制造业采用的许多新的制造技术或制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技术都主要是物流技术。从这点上看,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物流业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是为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才考虑把物流管理活动外包的。所谓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就是基于物流外包的一种协作境界,也是制造业企业的服务采购活动。

联动的意思。就是制造业企业希望物流企业随其变化而变化。实际上,在物流外包市场上,制造业企业往往处于相对主动和优势的谈判地位,而物流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则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第一,制造业企业的物流管理要服从于生产组织方式;第二,制造业企业物流管理要服从于产品制造的工艺布局和流程设计,服从于原料供应的约束条件和产品运输的市场营销要求;第三,有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约有22%被用于服务采购。所以,制造业企业是从技术和服务两个方面来约束物流企业的客户服务行为,以加强对物流外包工作的监控,因为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从来就是有风险的。

实际上,在物流管理的计划、执行和控制过程中,制造业企业能够外包或愿意外包的往往就是执行阶段的工作,而物流计划和控制工作是不会轻易外包的。这就基本上决定了物流企业的市场从属地位。

虽然制造业企业常常把货物运输委托给专业运输公司,或者向仓储公司租用仓库存放货物,但货物运输和存货布局计划,产品生产和销售计划,以及客户服务标准等仍然由自己掌控,因此对物流管理总成本的权衡仍然是制造业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物流服务理念更新。无论何时,物流企业都不要忘记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而外包决策的两个决定‘}生因素就是成本和服务。物流管理活动必须在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努力加大管理服务增值的含量,并向客户表明物流管理外包的风险是可控的。同时,必须在客户供应链管理的大背景中重新思考其物流管理问题。 物流企业要努力成为制造企业的“管家”。物流 “管家”的特点是合作双方运营目标取向一致,共同分享物流管理成果和风险,共同参与产业链竞争,物流企业直接帮助客户制定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甚至客户进行相关的物流管理计划、执行和控制活动,彼此作为战略联盟伙伴真正实现物流联动。

增加物流服务透明度。物流联动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物流管理协作,而协作的前提则是双方都认为明显有利可图。因此,物流企业要努力构建一个成本透明、流程透明、责任透明和利益透明的物流协作环境。一定要把成本账和收益账算清楚,并告诉制造业企业,然后与制造业企业一起商定物流管理解决方案。要有意识地从物流信息的拥有者转向物流知识的分享者,让客户充分了解自己配置物流服务资源的能力,并愿意与客户一起分担物流外包风险。

要避免物流合作出现制造业和物流业双输,就要从理解客户服务要求,优化客户服务方案,简化客户服务流程,加强人力资源培养,提高信息分享水平,利用政府行政资源,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以及提高对物流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等方面来努力提高物流外包或物流服务的价值,提高客户的市场竞争力。这才是制造业企业物流管理外包的初始目标,也是物流企业提高市场地位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物流外包的双赢,需要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业企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实现联动。

据调查,制造企业管理者愿意选择物流业务外包,知道物流外包的好处,但决策上总是犹豫不定。基于成本、服务、风险、信用等方面的考虑,制造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要根据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进行有效的互动,提供高效率、低成本、优质物流服务的同步化协作,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过程中,供应链的合作与协同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要使制造业与物流业能够顺利实现协同发展,有关专家指出:一是制定和完善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优化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环境,促进我国制造业物流健康发展:二是借鉴国际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验;

三是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和管理。通过物流业务功能的空间集聚,为园区客户提供多功能的综合一体化服务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四是加快提高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五是加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智力支撑。

制造业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 机械制造 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在质量上、效率上、品种上得到全面提升,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的制造业是将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过程转变成人类需求产品的行业。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 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密化。机械制造新工艺趋向精密化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是特种加工、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 (2)自动化。自动化技术自20世纪初出现以后,经历了由刚性自动化向柔性自动化的发展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产品质量,还代替了人去完成危险场合的工作。对于批量较大的生产自动化,可通过机床自动化改装、应用自动机床、专用组合机床、自动生产线来完成。在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3)信息化。信息、物质与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4)集成化。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被认为是21世纪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CIMS作为一个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分系统)组成,通常可划分为5部分:①工程技术信息分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装设计(CATD)数控程序编制(NCP)等。②管理信息分系统(MIS)包括经营管理(BM)、生产管理(PM)、物料管理(MM)、人事管理(LM)、财务管理(FM)等。③制造自动化分系统(MAS)包括各种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如计算机数控(CNC)、加工中心(MC)、柔性制造单元(FMS)、工业机器人(Robot)、自动装配(AA)等。④质量信息分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检测(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AQC)、三坐标测量机(CMM)等。(5)智能化。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是21世纪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里学、生理学和混饨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6)人格化。未来的机械自动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械自动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械自动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械自动化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械自动化产品,实事上,许多机械自动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2 先进的制造模式

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表明,只有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并能实施在相匹配的制造模式中才能符合上述的趋势。制造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模式。

2.1 精良生产(LP)与独立制造岛(AMI)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精良生产(LP)概念。它的特征是:(1)重视客户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宜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一专多能,推行小组自治工作制,赋予每个工段有一定的独立自,运行企业文化。(3)精简一切生产中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简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减少非生产费用,强调一体化质量保证。(4)精益求精、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降低成本、零废品、零库存和产品品种多样化。

独立制造岛是教授根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改革生产组织的角度提出新的生产模式。独立制造岛的技术构思是:以GT为基础,以NC机床为核心,强调信息流的自动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它的特征是:组织、人员和技术三者的有机集成,面向车间、权力下放、综合治理,并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AMI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厂自动化的重要途径,它的推广对中国机械制造业转向市场机制,参与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2.2 集成制造与智能制造

美国哈林顿博士在“计算机和集成制造”一书中提出计算机和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集成制造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企业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直至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制造过程的实质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过程,最终生产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集成是CIM的核心,这种集成不仅是物的集成,更主要的是以信息集成为特征的技术集成和功能集成,计算机是集成的工具,计算机和辅助各单元技术是集成的基础,信息交换是桥梁,信息共享是关键。集成的目的在于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动态响应速度,并追求最高整体效益和长期效益。

智能制造(IM)是美国出版研究IM和IMS书籍中首先提出的。它的特征是: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的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与发展。

3 存在差距和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科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其表现: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1)培养人才是关键。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科技人员要懂得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要开发学科领域,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一支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的前沿技术人才,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市场经济服务。 (2)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应该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3)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相对于某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要根据我国现实存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向前发展,避免盲目的追求目前实施有一定困难的理想的先进科学制造技术。目前要积极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制造模式。(4)实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实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对引进的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精良生产(LP)、智能制造( IM)等先进制造模式要根据它们的技术构思和特征开发创新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以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5)提高制造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管理核心是信息管理、物质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市场信息管理、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与国际接轨,开展ISO9000系列管理体系认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永良.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模式.商品与质量.

[2]侯如颖.谈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模式.大众科技.

制造业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18-03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中处于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或产业链核心部位,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装备制造的高端部分,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是国家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竞争力高地的重要支撑。

高端装备制造业概念是随着工业发展中核心竞争力的转移而出现的。20世纪末,国家提出装备制造概念,重点发展工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十年后,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成为竞争力核心,国家又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概念,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新兴产业列为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内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五大重点领域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智能制造装备。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

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观点:第一,技术先进,已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第二,市场空间大,对装备制造业起到支撑作用;第三,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处于成长期,潜力大;第四,对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提供保障。

根据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观点:第一,高技术含量。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集聚了大批研发、技术人才,产品中凝结了较高的技术含量。第二,高资本投入。核心技术研发难度大、工艺复杂,必须支付高额研发费用和设备及材料购置费用。第三,高整合性和带动性。需要政府、企业、金融等多种机构配合,集聚多个行业联合攻关;也会使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共同受益,带动能力强。第四,关系国家战略。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1.“需求—创新驱动”模式。是指根据市场需求,立足自主创新,依托其先进的科技水平,进行产品制造的一种模式。目前采用这一模式较多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国家。

2.“快速引进—完全吸收—拓展创新”模式。是指快速地将世界先进技术引入国内,使技术被消化吸收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把已引入的技术进行拓展创新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较发达国家。

3.“引进—落后—再引进”模式。是指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仿制国外产品进行产品生产,待该技术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之时,会再次引进其他先进技术,如此反复循环地维持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这些国家科技原创能力低,主要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作为获得技术支撑的主要来源,而不考虑自主研发和创新。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此种发展模式,中国也是这一模式的最典型国家。

三、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集聚区情况

(一)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存在问题

广东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省支柱产业,2011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为5456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2011年7月,广东省政府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指出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目标之一。广东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设计和成套能力方面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及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并形成了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工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等七大高端装备产业体系。

1.核电装备。广东核电产业发展较早,基础雄厚,核电产业链雏形初备。广东核电装备产业主要以广州南沙核电产业基地和江门台山核电产业园为中心聚集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为龙头,核岛主设备及辅助设备配套发展的产业链。

存在问题:缺乏核心技术和国产关键零部件配套;安全问题是阻碍核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风电装备。广东有丰富的海洋风电资源,具备发展风电产业的基础。广东省大型风力发电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为广东明阳、佛山东兴风盈、广州英格等。风电装备工业年生产总值约为100亿元。

存在问题:风电产业发展不太成熟,经过前十年的爆发期后,出现很多成本、技术、管理等问题,现进入调整期;海上风电技术难度大,施工困难多,缺乏核心技术和国产关键零部件配套。

3.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广东重点发展了超大型油船、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产品和海洋钻井平台、移动式多功能修井平台、大型工程船、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珠江口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300万吨。

存在问题: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船舶需求减少,许多企业接单困难,出现亏损;主要靠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来发展产业,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4.航空工业。广东在航空工业领域长期处于空白阶段。直到2009年,中航工业进入珠海后,民用航空工业才开始起步,在旅客登机桥、飞机泊位引导系统、航空货物处理系统方面发展迅速。根据规划,到2015年形成年产244架通用飞机的规模,全省航空产业的产值500亿,初步形成以珠海、广州、深圳为支撑点的黄金三角。

存在问题:相关配套基础薄弱,需长期培育和引导。

5.轨道交通设备。广东轨道交通装备工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后才开始快速发展。南车集团在广东设置3个生产基地,北车集团与珠海签订协议,准备投资百亿发展轨道交通装备。

存在问题:轨道交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完整。

6.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广东装备制造业第一大产业,聚集着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比亚迪等汽车巨头。2011年汽车产量突破160万辆。预计2015年,广东汽车产量将达450万辆,产值接近1万亿元。

存在问题:核心配套产业链缺失,产值虽大,增加值却不高,急需产业升级;核心制造技术掌握在外企手中,产业发展形成依赖。

7.智能制造装备。广东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领域和机器人领域。广东在数控机床研发、数控系统和伺服及驱动系统的普及、功能部件的生产方面居国内前列。广东的机器人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立足于数控系统基础,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存在问题:机床产业和企业实力弱小;机器人研发技术难度高。

(二)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1.高端装备园区扎堆珠三角。广东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深圳佛山为两翼,呈现三足鼎立格局。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的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占全省的六成以上。

2.大园区定位清晰,小园区混乱发展。广东省在全局上对全省装备制造业进行了总体布局规划,每个主要区域都有主导产业,使其能差异化发展,相关代表大型园区都有明确定位,并且严格按照规划发展,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链,是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力;更多的中小型园区缺乏实力和明确定位,即使有定位也无法按照规划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大杂烩”性质的园区。

3.存在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广东数百个工业园中,除了少数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园区,其他大部分园区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产业集群,重复建设现象也很明显。大多数工业区是当地政府为了提升本地GDP,通过大量投入生产要素建立起来,创新能力较弱。只有少数园区是随产业发展需要自然集聚而成,并逐渐成为广东省高端装备园区的主力。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调整期将持续3-5年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目前全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调整阶段,将会维持3-5年的调整期,但长期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未来10-15年会迎来强劲增长。

(二)全球及中国大型装备企业布局基本完成

当前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已基本稳定,一些大型装备企业的战略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仍不乏个别大型企业还有新的扩张需求。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大额投资更趋谨慎

受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影响,2011年以来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回落。许多企业减缓对外扩张,大额投资更加谨慎。大部分企业正进行内部优化,加快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开拓市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四)高端核心技术转移可能性小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一般都在本土进行,很难转移到国外。以日本为例,即使日本大地震后,日本中低端产品制造逐步向中国转移,然而大部分核心技术仍保留在日本本土。

五、广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策略建议

(一)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广东应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在高端装备技术产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大力发展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群,形成横向、纵向关联和融合发展的优势,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科研、生产、服务体系,重点加快快速成型技术等的应用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快速成型技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和远程服务,实现科研、生产和服务的分工与合作,构建高端装备技术产业链条体系。

(二)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发展规划

当前,除汽车产业外,广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各行业发展方向既缺乏明确指引,也没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各行业在技术发展方向、产品特点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别。在产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广东亟需完整的发展规划引导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发展,应针对各个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各领域的同步发展。

(三)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相融合

高技术服务业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配套产业。广东应加快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现代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服务等,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积极开展为用户提供前、后端的服务和全面解决方案等业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长空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培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广东装备制造地区品牌

广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应抛弃大而全的思想,放弃弱势产业,集中培育具有优势的产业,努力打造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品牌。对于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或未来可能领先的产业,制定专项振兴规划,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招商等全方位支持,快速做强产业。同时,加大对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宣传力度,如通过举办大型装备论坛、组织大型装备制造业展览、在世界著名装备制造集聚区举行推介会等向全球进行推介。

(五)建立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广东中小型企业较多,但其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因而,政府应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六)推动产业和园区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目前,传统装备制造业在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广东应统筹规划传统装备制造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全盘考虑产业布局,引导低端产业有序转移,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采用智慧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移,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工艺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二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将不符合产业规划、效益低、能耗高、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通过“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双转移”等方式,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

(七)合理规划工业用地,优化产业布局

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尤为重要。为此,广东应对客户需求进行归纳分析,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分配土地;对于入园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和考评,提高对入园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要求;并通过开辟区块集中安置、建设标准厂房等形式,整合分散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同产业区域集聚;也可以通过采取耕地异地置换等方式,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八)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广东应加快健全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资源的供给,不断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将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放在宏观调控、规划引导及服务扶持上,并推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项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利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究创新等工作,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阳华.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2.黄磊.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浅谈[J].新材料产业,2012(2)

3.陆燕孙.高端装备制造是振兴制造业的突破口[J].中国产业,2010(11)

4.殷轶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要体现国家意志[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7)

制造业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一、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我国制造业所处环境的改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高质量物质生活正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有70%以上的用品是制成品。制造业分布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使它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可以说,没有制造业就谈不上农业、建筑业、服务业,没有制造业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就可能停滞不前。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产业所无法取代的。当前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就业的重要市场和出口主力军。

进入21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正在形成,信息技术正在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及其深刻和全面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及活动空间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制造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受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影响,正在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

二、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加入WTO以后,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制造业如何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是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把制造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集成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或已经倒闭。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形成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制造企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更加明显。危机环境更能检验企业的竞争力,竞争力的强弱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信息化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需要,是企业优化生产模式的需要,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在制造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劣时,我们的制造业更应该加强内功的修炼,加速信息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由高能低效的粗放型向集约化的效益型转化,提升制造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以便经济复苏时能快速抓住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所以信息化应该被广大制造企业重视起来,提上日程。

三、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建设不均衡

不同行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石化、汽车、钢铁等行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与国际同行基本接近。而纺织、轻工等行业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不同规模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同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西北落后地区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二)已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对制造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企业对信息化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媒体对信息化的宣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国大部分企业面临的是信息化系统的问题,由于对信息技术的不了解和缺乏人才和资金,企业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还相当普遍。而国外企业研究的是如何深化信息化的问题。我国企业信息化实施相对而言被动的成分多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多的依赖于政府和软件厂商两个方面的推动。国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要主动一些。

第二,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与供应商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软件厂商很难真正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帮助企业获取准确的信息化需求。

第三,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还不健全,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选型也得不到真正为企业考虑的指导和帮助。软硬件产品缺乏规范管理与指导,市场存在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现象。很难保证信息化工程能够达到制造业企业的要求,不利于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冷静思考信息化的角色和作用

泡沫化的信息化,并不能为工业化带来后发优势,“IT黑洞”的客观存在,让我们不能一味夸大IT的作用。信息仅仅是工具,不是目的。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从实用出发,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二)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从最突出的瓶颈问题入手,量力而行,务求实效,逐步推进。其次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企业领导既要懂经营管理又要懂信息技术。再次要组织参观考察,既要学习先进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降低风险。又要避免盲从,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建设方案。

(三)加强后续的培训与管理

制造业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机制造业;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而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机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机制造业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所以,要想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快农业现代机械化建设的速度,进而提高农机制造业的先进水平和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三农”问题入世的大背景下,研究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1.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近些年,在“三农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的同时,我国的农业逐渐实现了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也成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则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农业在机械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地区,其经济水平存在的差异较大,这直接导致了对机械化的程度要求不同以及所采取的农业机械化政策与路线也不相同。而且,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方面的创新程度还不够,设备的便捷程度较低,所以,我国在提高农业机械化创新层次方面仍然需要不断的提高,从而在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做到更实用、省时、省力。总而言之,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任重而道远。

2.我国农机制造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机制造业是一个服务于农业的产业部门,其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在我国农机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出现了出口产品。但是在其取得相应进步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2.1生产工艺不先进

我国的农机企业的普遍特点是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低,其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而且在生产工艺的改进方面缺乏动力和活力。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生产工艺正处于一个转变时期,由于农机制造业的生产工艺不能及时的创新,使得其无法紧密的联系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播种、生长、收获、加工、运输、包装、保鲜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农机的大小型号和实际农业生产需要不相符合,而且出现了中小型机器饱和、大型机器缺乏的现象。如果生产工艺的先进程度不够高,农机产品的质量就会很低。

2.2研发能力薄弱

研发投资力度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机械化先进程度。我国在农机制造业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大,其生产的新农机设备多数是效仿国外已用的产品,所以有些时候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运营风险较低,其主要弊端是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利润较低、实用性差、发展前景不景气。与此同时,我国比较缺乏农机研发人员,加上研发经费不到位,研发人员待遇较低,从而严重滞后了农机制造业发展的步伐,其采用的技术仍然比较老套。这样就导致了我国不得不花大价钱去购买国外新型农机设备。

2.3企业管理滞后

强有力的管理理念可以保证农机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现在的农机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统筹规划理念不强的缺点,甚至有些时候出现机械设备制造前没有绘制图纸。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技术不先进,都会引起生产组织的崩溃,所以企业管理要做到统筹兼顾。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企业要积极的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的引进计算机网络,努力争取到这一平台的支撑。一个与时代脱节、不完善的管理理念是无法实现推动农机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的。

3.农机制造业的改进措施

3.1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通过利用先进技术可以生产出精确度和实用性高的农业机械,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机具的产品质量。目前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有虚拟制造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计算机集成生产技术、柔性生产系统、快捷生产工程技术等。我国在不断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钻研和改进,从而让先进的技术真正利用到我国的农机设备制造中。

3.2研发先进生产技术

农机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研发,我国需要通过鼓励企业引进研发人才,提高其工资水平,努力完善先进生产技术研发体系,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实现先进技术的研发。我国还要积极的借鉴国外农机生产的丰富经验,努力挖掘农机研发人员的潜力,从而做到生产精细。网络资源的利用也是促进农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获得更广泛的制造业信息,根本性的转变农机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实现异地生产,从而提高生产的先进性、灵活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3.3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通过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理念,可以让农机制造企业的凝聚力更强,发展前景更好。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建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管理理念。在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要真正发挥管理理念的作用,做到管理和生产同步进行,甚至要做到管理先于生产。

3.4市场的深入调查

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农机制造企业需要深入市场进行调查,从而明确市场的基本行情和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这样可以实现农机制造产品的系列化转变,从而让产品的种类更齐全、产品的合理性更高、消费者的选择性更广。

4.结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农机制造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不断影响使得农机制造业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通过深入了解市场,积极的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对农机具制造、研发的投资力度,就可以推动农机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大发展,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制造业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中国—东盟 国际制造业 广西 先进制造业

一、中国—东盟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

1.中国—东盟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双方的经济联系纽带日益变得牢不可破。虽然东盟和中国的经济在相当程度上是竞争而非互补性的, 东盟国家也担心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威胁其自身的贸易、投资和就业环境, 但东盟还是抛弃了拒绝或阻碍中国经济对其影响迅速扩大的做法, 对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持越来越积极的态度。2011年,中国对东盟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中,出口额17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1%,进口额19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在中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中国香港、东盟、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中国台湾)货物进口额中,东盟排名第三,仅次于欧盟2112亿美元和日本1946亿美元①,东盟各国分享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的红利,依赖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带动本国经济。

2.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步伐的加快,菲律宾、越南等国屡次利用挑衅中国,欲绑架东盟对抗中国未得逞,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主流是把握发展大势,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加深合作。给中国—东盟关系制造裂痕并非一厢情愿之事。发展是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最突出的特征,也是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主要发动机之一的基础。2011年第45届东盟外长会议因菲律宾刻意借搅局,会议未能发表联合公报,这在东盟成立45年来的历史上实属首次。菲律宾欲绑架东盟来实现菲律宾在南海的利益,遭到了东盟各国的反对。中国跟东盟的关系,这几年发展总体上还是不错的,特别是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启动了以后,东盟各个国家都从中获得了很多经济上的好处,东盟十个国家里面有五个国家根本跟南海就没有关系,他们不愿意被卷进这个漩涡里面。中国、东盟以及亚太地区所有国家的发展,均从中国和平崛起,稳定的地区环境中获益匪浅。

3.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社会人文交流,同东盟共同促进文化、教育、旅游、青年等领域交流,不断增进民间了解和友谊。2006年以来,中国—东盟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2011年,为庆祝双方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文化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举办了以“东盟文化周”为主要内容的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自2005年起中国逐年大幅增加向东盟10国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2008年以来,每年奖学金数量递增50%。2010年,中国为东盟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数量达到了3337人,比2005年增长了329%。2011年,在华学习的东盟留学生总数约为5万人,中国在东盟各类留学人员已达到7万人,东盟国家开设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有孔子学院28所,孔子课堂14个。中国与东盟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中国与东盟各国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已位居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前10位,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一直稳居中国入境旅游的15大客源国之列,达到了以旅游促友好的目标。②中国先后举办了五届中国-东盟青年营和五届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论坛及交流活动,促进青年人才的交流。中国与东盟在社会人文交流上相互交往的程度前所未有。

21世纪,中国将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国家,中国与东盟需要积极建立睦邻互信和双边战略伙伴关系,从地缘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来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繁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二、国际制造业发展对中国—东盟及先进制造业的影响

1.国际制造业从中国转移至东盟国家初露端倪。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再加上人民币已经连续7年保持小幅升值态势,原有的制造业优势已明显减退,国际制造业正部分从中国转移至薪酬水平相对更低廉的泰国、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2012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制造业企业选择了关闭或缩减在华业务,阿迪达斯关闭其在苏州的唯一一家在华直属工厂,或将迁往东南亚;松下最大规模裁员波及中国,上海工厂年内关停。2011年,据《香港商报》报道,仅东莞就有500多家港台制造企业悄然迁往东盟。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企业加速在东盟国家投资,中国啤酒业巨头青岛啤酒公司在泰国首都曼谷兴建第一家海外工厂;(北京)福田汽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已组装小型客车;水产加工和食品业巨头(四川)通威集团在越南成立了饲料工厂。国际制造业呈现出由中国东部往中国中部、西部和东盟国家转移齐头并进的态势。

2.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希望能吸引本国制造企业回流本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制造业回流,意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本土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或采购的计划。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西方国家正在或将要让制造业的重心重新从国外转移到本国,以解决国内就业岗位不足。美国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提振就业,解决就业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客观上为美国制造企业的“回流”创造了条件。2011年6月,美国香薰蜡烛厂商在马里兰州格伦伯尼(Glen Burnie)开设了其第三家工厂,这也是该公司首家位于美国本土的制造基地,“辗转”国外18年回到美国。

3.以中国、新加坡为引领,中国—东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东盟的很多制造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弧度底部,在弧度底部的制造业以成品装配和低端产品为主,因为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收益少,且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替代,于是中国—东盟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加坡力争成为世界领先的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国家。在新加坡的先进制造业中,精密机械制造是非常重要的行业,2006年,该行业为制造业带来了大约218亿新元(约合143.4亿美元)的收入,约占制造业总产值的9.6%,目前该国还在大力发展电力、航空、医学技术、汽车及其他先进制造业领域。在中国,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规划,力争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包括工信部与广西签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广西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携手把广西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面向东盟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三、中国—东盟与国际制造业发展对广西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影响

1.国际制造业发展使广西与东盟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相互关联企业之间的供应关系和成本互动构成了企业空间区位的向心力,只要运输成本存在,市场固有的外部性就会刺激上下游企业和中间品生产企业的空间集聚,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并通过集团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集群内企业共享产业关联效应。国际制造业企业中国、东盟的布局,形成中国、东盟企业的空间集聚,广西与东盟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为广西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2010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为进出口65255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2%;出口458835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7.1%;进口193724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5.2%,双边的贸易呈现增长态势。2011年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量及增速不断攀升。东盟继续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广西与东盟进出口39.31亿美元,增长49.5%,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8.3%。其中,出口27.56亿美元,增长56.2%;进口11.74亿美元,增长35.7%。③

2.以技术为核心,加快发展广西先进制造业,提高在东盟的市场竞争力。同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东盟,在很多领域实际上存在着竞争,为避免竞争,广西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011年上半年,广西机电产品出口22.53亿美元,增长37.9%,比1至5月提高2.4个百分点,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1.9%,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1亿美元,增长30%。④广西要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链和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工业制成品、精加工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比重。

3.政府正确引导广西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防止广西先进制造业发展与东盟各国的趋同现象。通过政府引导,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避免与东盟各国的先进制造业剧烈碰撞。东盟各国的无线电、电视、通讯设备和装置制造业,食品和饮料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占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广西应重点发展在东盟各国是属于比较稀缺的先进制造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与东盟各国的先进制造业形成不同的分工,互补的结构,使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4.广西先进制造业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更好地服务于东盟各国,壮大广西先进制造业。据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中国企业逐步开展和加快国际化进程,实施“走出去”战略。广西先进制造业企业要顺应中国企业发展的国际化阶段,走出去,到东盟各国。广西先进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途径有:(1)企业在东盟国家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更多地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2)通过并购参股获得东盟国家企业相应的品牌,拓展东盟的销售渠道;(3)通过海外把产品打入到东盟市场;(4)对外承包工程,即到东盟广阔的市场去承揽工程,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③广西统计年鉴2011数据整理。

④广西统计信息网:广西进出口额超百亿美元 外贸增速喜人。

参考文献:

[1]罗炜东,黄忠.东盟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反应—以东盟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例[J].东南亚研究,2010(3):61-66.

[2]钟声.把握中国东盟关系的主流[N].人民日报,2012-4-5(3).

[3]张克成.东盟对中国的地缘战略意义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7):1-2.

[4]赵优珍.国际制造业发展新态势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兼论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11(1):9-12

[5]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