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范文1

1什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认为:所谓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思维能力、想象力、情感、气质、意念等因素都属于心理范畴。心理素质既能给人带来心理障碍对人的行为效能造成不利影响,也能改善和提高人的行为效能。

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声乐表演的成败。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平时在台下能够演唱的很好,可是一上台情况就大变,常常会出现脸色发白、手冰凉、腿发抖、口干舌燥,演唱中出现气息上浮、节奏不稳、忘记歌词、走音里调等现象,以致影响演唱效果,真实水平得不到发挥。这种状况的出现,大多是由于紧张、胆怯等心理因素给声乐演唱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艺术是多么的重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表演者进行表演的必要条件,也是使表演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那么,什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就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而言,我们把那些积极向上的,能够促进社会活动向成功的优秀的声乐表演,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保障。

2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很多声乐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歌唱过程中的心理素质能力,在他们谈及歌唱艺术时,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如意大利歌唱家卡罗索在《怎样唱歌》一书中,谈到紧张心理对歌唱者的困扰时说:“歌唱者的艰苦命运,广大观众很少知道,歌唱者有时由于极度神经质而痛苦到何种程度,以及他们在出场前如何处于舞台激动的影响。”成功的歌唱艺术家都会在他们舞台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使他们的艺术常青。

2.1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自信心

无论你从事哪个领域工作,都不能缺乏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让成功离我们更近。当然,在声乐学习和表演中,更需要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正因为如此,声乐课堂教学才采取一对一的模式,这不仅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心”,同样对控制一些不良情况的出现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笔者发现只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多称赞他们,表扬他们,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课堂就会非常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在相对愉悦的氛围中找到一些突破,不再紧张与不安,能完整地完成一部作品。在教师的微笑中,学生也感受到了歌唱的喜悦。

2.2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个人的心理障碍是在诸多表演艺术中最为突出的。对声乐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可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课堂上,甚至于以后的表演中时能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出最优的艺术水平。只有在不受到心里约束的环境下,才能完全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更好地去解读艺术魅力。同样更好地解读了艺术的魅力后,心理素质的能力也会随着对艺术理解的加深而渐渐增强。

3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声乐表演临场前的紧张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甚至有些歌唱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严重者会出现气息上浮,跑调,忘词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究其根本原因

第一,缺乏自信心。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大家错误地认为展现自己是一种不虚心的表现,只知道谦虚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自信更是一种美德。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

第二,单纯的技术观点,有些同学酷爱声乐,非常认真寻求歌唱的方法,对理论也能说出几点,但只要一唱,他便精神紧张地想到所有“方法”,结果是什么也没用上。原因是他的歌唱心理已经极度紧张,故而气不通顺,浑身僵硬,声音难听。

第三,个人的得失感太重。这类学生演唱时杂念很多,怕丢面子,他们在考试或上舞台时心理紧张。完全顾不上表达歌曲的感情;另外,在技术、心理都不到位时就想唱大歌,结果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了过重的负担。

针对这些原因,许多表演艺术家和声乐教育家们结合自身的表演经验,提出了一些克服紧张和怯场的有效方法,笔者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正确积极的表演态度。切忌心存侥幸心理和虚荣心,对自己的表演作更高的期望,如:成名成家,一炮走红等等,那样就会对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适得其反。只有真正地热爱音乐,为了表现音乐而演唱,才能从根本上端正表演态度。

第二,加强舞台实践。频繁的演出会使表演者更快地适应不同的表演环境。演出得越多,得益越多。这是避免临场紧张和怯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表演者必须熟悉自己的身体部位和表演动作在紧张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即使出现紧张地情绪,也会随机应变,不至于在舞台上出丑。

第四,反复地练习所演唱的曲目,以加强表演的自信心。中国有句话叫“艺高人胆大”,意思是在艺术上只有具有充分地实力,才能在表演时无所惧怕。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范文2

(宿州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就业难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日益凸显,表现为自卑、自傲、攀比等心理问题,在深入分析就业心理危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辅导员角度提出了以构建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基础,以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为着力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素质提高相结合,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和取得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对策.

关键词 :辅导员;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95-03

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是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是十年前所无可比拟的,当代大学生要在机遇与挑战中艰难求得“生存”.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740万人,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若不能及时加以指导,则可能导致就业心理失衡,甚至遭遇心理危机,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辅导员要积极进行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有效干预,帮助大学生转“危”为“安”,顺利就业.

1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职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之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1].由于个性等内在因素及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心理不成熟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不少大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本研究以宿州某高校2013和2014届的本专科毕业生为样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数学与统计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5个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兼顾到了文理科性质和本专科学历层次的差异以及男女生比例等问题,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5份.其中文科人数132人,理科人数236人,工科人数107人.调查发现,刚进大学,45%受访者表示对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认为毕业能够顺利找到工作;43%受访者表示虽然有难度,但自己能够克服;另有12%的受访者对就业持悲观态度.经过大学四年,超过75%的受访者心态发生了改变,总体上对就业难度预期增加,仅剩23%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乐观,对比变化不难发现,随着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及社会现状的逐步了解,就业心理压力不断加大,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甚悲观,承受着较大心理压力.

1.2 自卑心理

目前来看,多数大学生对于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能正确的审视自己,进而形成弱势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信心不足、胆怯,同时也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失望、忧郁、内疚、不安、害羞等[2].而且大学生在就业时难免会遇到面试失败的经历和工作上各种各样的打击,这是产生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

1.3 自傲心理

这种心理在目前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比较突出.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自命不凡,好高鹜远,怕吃苦,急功近利,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理想代替现实,从而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当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往往情绪一落千丈,产生烦躁、抑郁、孤独、失落等心理现象.

1.4 妒忌且攀比心理

完全公正的就业机制尚未健全,毕业生的社会关系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占到一定的比重,能力最强的不一定找到好工作,综合素质高的不一定收入高的现象存在于就业渠道,那些社会背景简单、经济基础弱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产生了差距.有的毕业生就会愤世嫉俗,背后议论其他同学是依靠关系从事的某种职业,这种嫉妒的心理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客观地看待社会,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会对学生择业观念的树立和人际交往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妒忌心理产生的根源就是盲目的攀比心理,指的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忽视了综合素质、机遇、优缺点以及家庭背景等差异,盲目攀比就业岗位,表现了大学生的择业观显得过于狭隘,就业心理不够成熟[3].

2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归因分析

2.1 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导致其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且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素养不高、创新意识欠缺、实践能力较差等缺点,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打击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4].此外,一些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缺失如以自我为中心、功利、道德观念淡薄、固执己见等,也增大了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2.2 学校因素

高校扩招使得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但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却增长缓慢,教育质量难以保障,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结构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校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在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也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在政策教育和思想教育方面力度比较大,对于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提高、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不够深入和全面,导致毕业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适应性差,容易出现就业心理危机.

2.3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职业、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期望、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父母期望值过高而毕业生急切地要感恩父母,这些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危机的诱因.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收费制,让家庭承担了较高的教育费用,家长易产生“高投入高回报”心理,对子女的职业期望值较高,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5].此外,一些家长极为关注工作的收入状况和稳定性,倾向选择机关、事业单位,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创业热情,也容易让学生等靠家长找工作.

2.4 社会因素

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下滑,各行各业减员增效的局面依然存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极大变化,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差别较大,许多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增加了毕业生求职的难度.另外,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尚不深入,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机制,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及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现象,容易造成大学生心态失衡[6].

3 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

3.1 以构建长效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基础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有效干预必须构建长效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制度.针对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不同原因和种类,制定相关防范、预警、监控及善后方案.以开展珍爱生命、维护心理健康等预防教育为防范措施,以建立就业心理危机评估体系及就业心理问题上报制度为预警手段,以建立不良刺激阻控系统、心理疾患治疗系统为监控办法,以完整备案、妥善安抚、责任追究为善后方式[7].其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必须组建好一支由各部门、机构协同配合的专业队伍,其中具备专业素养的心理咨询人员及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工干部占据核心地位,此外任课教师、学生骨干、就业指导人员、后勤管理人员以及家长和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开展好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建立起“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效联动机制,以便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危机给予有效介入处理.

3.2 以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切入点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者,在高校就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中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对有效开展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工作理念.辅导员要做广、做深、做全、做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辅导员是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助推器”,其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8].辅导员通过与学生日常接触,应注重对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念教育的宣传.要坚持深入学生寝室,深入学生活动场所,深入了解学生的择业心态,做到多关心、多沟通、努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其次,要恪守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时难免会了解到个别学生的隐私,要做好保密工作,恪守职业道德,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辅导员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心理危机的专业素养,还要提升培养学生骨干实施心理监护的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3 干预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3.3.1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应将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由思想认识引发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引起的思想偏颇应从思想上加以正确引导,逐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并适时运用心理康复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偏激观点、消除就业心理障碍[9].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追求,不要过于功利,也不要一味求稳,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创新.另外,辅导员还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求职心态,理智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不公现象,正确审视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3.3.2 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素质提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求职者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辅导员既要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心理素质.从新生入校开始,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辅导员就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将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地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并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就业前景及市场需求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运用各种测试手段,帮助学生分析自我,并将培养职业素质融入到专业知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中.

3.3.3 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和取得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泛指由于家庭、经济背景、社会关系、生活经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在某些方面有欠缺的,不能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的群体[10].就业困难群体是开展就业指导的重点和难点,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应将就业困难群体视为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在日常工作中要对他们多加关注,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和思想变化,做好与家长的互动工作.同时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尽力给予困难群体公平竞争机会的就业环境,增强他们度过难关、走向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贾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7.

〔4〕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Z].北京联合大学,2010.

〔5〕彭军.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

〔6〕丁惠灵.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矫正[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6-148.

〔7〕程永生.就业困境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3-115.

〔8〕张鹏程.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52-55.

〔9〕李亚红.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及辅导策略探讨[J].现代交际,2012(1):5-6.

〔10〕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范文3

2010年高考理综考试结束后,考生们走出考场,个个喜笑颜开,无论平时水平如何,都感觉今年试题比较简单,得高分十拿九稳。但是等到成绩公布,他们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当年要求查分的考生格外多。对照标准答案仔细审查,许多考生叫苦不迭,怪出题者设置了太多“陷阱”,怪自己粗心大意,审题不清,把会做的题做错了。

会做的题做错无疑是最让人难过的,但原因并非粗心大意这么简单,要想在考场上表现出真正的实力,考出高分,必须找出粗心大意的根本原因,还要有稳扎稳打的考试技巧。

别拿粗心大意当借口

会做的题做错是许多考生的通病,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自己实力不弱,只是大意失荆州,下次考试只要细心,定能收复失地。但是,下次考试照样出错,题目看错、计算错误、抄错答案、计量单位出错……原因是这些考生没有找到粗心大意的根源。

其实,考场上的所谓粗心大意,是平时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也是考生综合素质的真实体现。会做的题做错主要有以下6个原因:

第一,对某些基本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试卷中的所谓“陷阱”,多数是故意混淆两个相反或相似的基本概念,考察考生是否牢固掌握。如果考生平时对这些基本概念掌握得模糊不清,又没有在大脑中建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出错就是难免的。

第二,平时练习量不够。每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有“懂、会、熟、巧”四个阶段。“懂”和“会”强调的是理解和领会,“熟”和“巧”则要求一定量的做题练习,做到熟练,进而达到灵活的境界。如果只是懂了会了,不能熟练地运用,不能指望考场上有理想的发挥。

第三,阅读能力差。审题不仔细,不能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导致思路混乱,答非所问。语文和英语考试都有“阅读题”,都是考察考生阅读能力的,凡是在这种题上失分严重的,在数学、物理、化学考试中也很难准确理解题目中所含的信息,将其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联想,从整体上整合思路,而是凭感觉,想当然答题,阅读能力是数理推理能力的基础,基础不扎实,再高的楼也是危险建筑。

第四,性格缺陷。有些考生责任心不强,思维不严谨,很难集中注意力,对考试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态度,结果这里被扣几分,那里被扣几分,总分就不理想了。他们只要感觉题目会做,就以为拿下了,其实答题角度、思考方向、演算步骤都有欠缺,不知不觉间分数就被扣了很多。面对不佳的成绩,他们又怨天尤人,不愿承认自身问题,导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第五,心理素质不佳。很多考生遇到大考容易紧张,见到难题更是手足无措,大脑一片空白,导致简单的题也出现不应有的错误。都说大考不是看水平,而是看发挥,有一定道理。平时水平相当的考生,考试成绩却相差甚大,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说到底,考试怯场是考生自信心不足造成的。

第六,时间分配不讲策略。如今像高考这样的大考,题量都很大,所以合理分配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考试中,有些考生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在一些分值高的难题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难度不大的题目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甚至有的考生来不及把答题卡涂完。考试之后,发现没做的题目很多会做,只是没有时间了。把这样失分的原因归结为粗心大意,明显牵强。

以上6个原因看上去解决起来很容易,其实非常难。考生对考试和复习要有合理的认识,并且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首先,考生要端正思想,既然题目会做,就应该得分,既然失分了,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查找原因,不能用粗心大意、状态不好等借口为自己开脱。其次,要细心领会以下应试技巧。

考场稳扎稳打三步走

无论平时水平如何,无论复习得是否充分,既然进了考场,每名考生都要拿出最佳的应试状态,用最好的发挥争取最好的成绩。考生要避免完美主义,要知道,只要把会做的题目都做对,把能拿的分数全拿到手就行了。具体说来,要按顺序走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仔细审题

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必须细心,一定要先看完题目再做,不要在审题的过程中产生解题的念头。有时候你猜中了开头,却忽略了结尾。一定要看清楚问什么,条件是什么后再思考。做题要以题目本身为出发点,真正地理解题目,根据问题读懂题意,千万不要想当然。所谓“理解题目”,是尽可能客观地知道问题的方向,也就是必须知道题目想让你干什么。而要走出正确的第一步,需要换位思考,将终点当做起点,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1.题目问我什么?

2.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知道的前提是什么?

3.这个必要前提,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是否已经提供?

4.如果已知条件没有提供这个必要的前提,那么能得到这个前提的前提是什么?

5.这个前提的前提,在已知条件里能找到相关信息吗?

以数学题为例,在已知条件当中会出现多个条件,那么首要任务就是要区分哪个是第一已知条件,哪个是第二已知条件……然后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的转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要知道,找到准确的思路和正确的方法远比匆忙下笔重要得多。

第二步:冷静思考

像高考这样的大考,试题不可能是平时练习的原题,而是经过精心的伪装和变形,设置了种种“陷阱”的新题,考生要冷静面对,从头开始思考。有些考生一看题目没见过,马上心慌意乱,假设自己做不出来,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要考砸,患得患失,丧失了自信,不知不觉就漏读了重要信息。这是心理素质差的表现。考生应该先暗示自己可以做出来,只是题目的条件还没有看清而已,一旦看清了条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即使真的解不出,也可以利用标准化考试的弱点,写出正确的思考步骤、公式和要点,得到相应的分数,把损失降到最小,甚至打开思路,得到正确答案。

第三步:杜绝马虎

考生在考试中杜绝马虎,要掌握以下要领:

第一,要有“信息优先级”的概念。试题提供的信息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在读取题目信息过程中联想的东西,所以不能边审题边思考解法,而应该认真审完题再思考。

第二,要懂得“答案相对好”的概念。高考这样的标准化考试,正确选项是比其他选项相对好的那一个,而不一定是绝对好的。懂得这一点十分重要。考生要做的,是在几个选项中比较出更好的那一个,而不管它是否是最好、是否完美。

第三,规范使用草稿纸。为避免计算错误,杜绝低级失误,考生平时要养成在草稿纸上清楚、规范地表达所有信息的习惯。平时做任何题,凡是涉及计算的,一定要打草稿,并且要规范。草稿纸不能乱画,不能随便找个空白处就开始计算,而且笔迹潦草,随意乱丢。应该将空白草稿纸对折再对折,一张纸形成双面8个矩形区域,还要写上题号,在规定的区域内演算,便于核对,避免抄错答案。

第四,不要对心算过于自信。如果考生平时心算练习不够,考场上不可盲目用心算,否则得不偿失。如果一定要用心算节省时间,那么平时每天就要专门用20分钟来练习,并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特殊的数量关系,如20以内的自然数的平方等。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范文4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广州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79-06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最早改革开放和职业教育较发达地区。目前广州市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比例(广州户籍生源)已达到5.5∶4.5左右,基本形成“大体相当”的格局。研究广州市中职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管窥广东省乃至全国中职生的心理素质状况。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按照广州市中职学校的结构和生源分布,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第一阶段,先抽取广州市5所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这5所学校在类型上涵盖重点和非重点,专业类型上涵盖文理、工科和艺术科,地理位置上覆盖市区和郊县。第二阶段,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职一、职二、职三)中各抽取3个不同专业的班级,总计1547名学生,详见表1。

(二)工具

采用郑希付编制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共有98道题,包含四个分量表,分别从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倾向、个性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来评价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配有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常模。

(三)方法

采用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纸笔测试,剔除无效和残缺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482份,有效问卷的详细构成情况见表2。采用SPSS13.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结果

由表2可知,广州市中职学生“总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

从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广州市中职学生总体的心理素质水平明显低于珠三角中学生常模,具体表现为:中职学生的耐挫能力较弱;社会能力欠缺,沟通意识和能力不足,责任感有待加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学习能力不足,注意力涣散,思维能力较薄弱。但在个性上他们却极富特点,表现出比较自尊自信和乐观进取,敢于尝试但缺乏意志力,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与此同时,中职生的情绪表现和情感调控能力与同龄人大致相当。

(二)性别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中职男女生“总平均”、“耐挫能力”、“个性”、“学习能力”得分差异不显著;女生“社会能力及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分量表的各个维度上,女生的“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责任感”、“注意”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适应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由测量结果可知,广州市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能力及倾向”,具体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更善于沟通与合作,也更富有责任感;男生比女生适应能力更强,更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此外,中职男女生在学习能力水平上没有差异,只是表现出不同的优势能力倾向,女生的注意力明显比男生稳定集中,而男生的思维能力略微高于女生(边缘显著,p

(三)年级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不同年级“总平均”、“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倾向”、“个性”得分差异不显著,“学习能力”得分差异显著。交叉比较表明:职三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显著高于职一级,其余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分量表的各个维度上,各年级的“合作能力”、“人际沟通”、“适应能力”、“意志”、“思维”得分差异显著;交叉比较表明:职三级的“合作能力”得分显著小于职一级,“人际沟通”得分显著小于职二级、职一级,而“适应能力”得分却显著高于职二级、职一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职一级;职三级的“意志”得分显著低于职二级,职二级的“意志”得分显著低于职一级。

由测量结果可知,广州市不同年级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大致相当,在耐挫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学习能力上,高年级学生要显著强于低年级。在具体维度表现中,职中生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显著提升;而合作意识、人际沟通意愿和意志力方面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明显减弱。

(四)专业差异比较

由表5可知,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总平均”、“个性”、“学习能力”得分差异不显著;“耐挫能力”、“社会能力及倾向”得分差异显著。交叉比较表明:文科专业学生的“耐挫能力”与“社会能力及倾向”得分显著高于艺术类和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分量表的各个维度中,不同专业职中生的“合作能力”、“应挫能力”、“人际沟通”、“责任感”、“适应能力”、“意志”、“进取心”、“乐观”等8个维度得分差异显著。交叉比较表明:文科专业学生“合作能力”、“应挫能力”、“人际沟通”、“责任感”、“进取心”与“乐观”6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或艺术类专业学生;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意志”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或艺术类专业学生,文科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由测量结果可知,广州市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耐挫能力和社会能力倾向等方面,具体表现为:文科学生明显比理工科和艺术类学生更善于与人合作和人际沟通,也更加乐观进取,具有更强的耐挫能力和责任心。但理工科学生的意志力明显强于文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环境变化。

三、分析与建议

(一)分析

1.广州市中职学生整体心理素质较低的原因分析

从实践经验来看,中职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中考成绩不理想,不能进普高或者进不了理想的普高;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支付高昂的择校费;担心普高学习压力太大,考不上好大学。由此可见,从入校起,中职生总体上就属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实力、意志力等方面的弱势群体,这是导致其心理素质落后于常模的根本原因。

此外,广州市中职生在心理素质的个性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并主要体现在自信、自尊、进取心和乐观四个维度上。分析原因。首先,由于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不高,容易导致自我满足和自信;其次,中职的学习压力不大,有较多闲暇时间追求个好,因此更加乐观进取,喜欢个性张扬;第三,“反向作用”心理防御机制发挥了作用。也正因为此,中职生渴望尊重与理解,寻求自信与尊严,希望进取与成功,远离忧虑与悲观的心理愿望也更为强烈。当他们面对与此有关的自我评价时,更倾向于对自己做出积极偏好的评价以维持内心平衡。

2.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于长期传统教养对性别的教化、期待不同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加上性别的智能优势不同,女性的言语表达能力一般强于男性;女生的个性发展通常较为温顺、细心,所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女生更能够顾及他人感受,因此显得比男生更善于沟通与合作;而对男生往往要求其比女生更独立、勇敢、刚毅,从而使其应对新环境和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要强于女生。男女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不同优势也与以往许多智力测试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相吻合。

3.影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年级差异的因素分析

由测量结果可知,年级越高,学习能力越强,适应能力越强,这一方面归功于由于年龄增长所带来的生理与心智成熟,另一方面也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结果。

本研究还显示在“合作能力”、“人际沟通”、“意志”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职三低迷状态”,可以理解为职三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沟通意愿和意志力显著低于职二或职一学生。分析原因:首先,可能与中职教育“2+1”培养模式有关。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职三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实习岗位工作的单调与辛劳,同事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管理人员的苛刻与责难,使得职三学生普遍出现一些不适应状况。他们往往不懂得如何与实习单位的人合作沟通,不少学生因此对实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其次,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三阶段都出现了选择就业或继续升学的迷茫和焦虑,越来越多的职三学生选择参加成人高考或高职考试,这部分学生往往将精力投入到考试复习,也相对忽视同学间的人际沟通与协作。再者,由于大多数职三学生都去实习,学校也较少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同学间接触的时间很少,从而导致职三班级的向心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相对薄弱。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差异分析

中职生的“文科生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考志愿填报实现了学生的自动分流。中职“文科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会更多地涉及与人交往,如酒店管理、导游、物业管理、商务英语等;中职“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更多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应用,如机电、汽车制造与维修、美术设计、装饰等。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同等条件下善于交往的学生会更乐意选择文科类专业,而善于交往的学生自然有更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往往也更为乐观进取、善于应对挫折,适应能力相应也会更好。二是专业学习对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科类”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强调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服务意识、人际沟通、合作能力与挫折应付能力等,如“顾客永远都是对的”、“顾客就是上帝”等。与此同时,理工专业学生更多的与“物”打交道,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形成细致、坚持、专注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也可能忽视与人的合作交流。

(二)建议

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应以人为本,在强调中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关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升。首先,要坚持贯彻实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薄弱环节,开展系列化的心理教育,尤其要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际交往训练、情绪调适辅导、挫折应对训练和责任感培养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其次,各学科教学要结合专业适当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真正把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最后,针对中职生学习能力不足的特点,要重视基础文化课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中职学生在同龄人中是一个更富有个性,勇于尝试和表现的群体,他们在主观感觉上更加自信自尊,乐观进取。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重视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扬长避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实现价值的平台。具体措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的专门化方向进一步提升拓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心理素质优势进行择业;选拔和推荐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参与相关专业技能竞赛的训练;创造各种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发挥和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

3.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不同性别、年级的中职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差异和优势倾向,这就要求要针对不同中职生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效果。中职学校一些专业班级经常存在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的现象,在组织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量鼓励男女生的协作参与,优势互补,提高活动效能。在选拔技能竞赛的人选上,也可以参考不同性别的心理素质优势,提升训练效果,提高竞赛成绩,针对职三学生出现的合作意识、人际沟通意愿和意志力下降的“低迷状态”,学校应该高度关注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指引与心理疏导;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注意加强对职三学生的实习、就业、升学指导,及时提供清晰、透明、准确的就业升学信息,解除学生的疑虑和困惑;学校层面要重视毕业班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当组织纪念性教育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促进职三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专业技能协调发展。

4.发掘不同专业学生的素质潜能

广州市中职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揭示出不同专业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的“专业优势素质”,并且出现了“文科优势现象”。为此,中职教育要更多关注理工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其社会能力和耐挫能力的引导和训练;也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弥补专业课教学的不足,改善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同时要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工学结合课程的研究开发,文科专业可以借鉴引进理工专业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意志品质;理工专业可以学习借鉴文科专业的小组研讨、展示汇报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耐挫能力。

不同专业类型的中职学校,可以遵循学生各自的心理素质优势和倾向,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优势和心理素质优势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专业教学、德育管理、心理教育的多维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启平,张志钢,任世伟.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14):127-128.

[3]李永占.中学生心理素质差异分析[J].考试周刊,2009(38):199.

[4]王立松,骆龙衍.仲元中学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和结果分析[M]//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Investigation on the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zhou

SHI Fa-liang, CAI Jing-wen, LIU Dun-ming

(Guangzhou Tourism and Business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80, China)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范文5

关键词: 煤矿安全;心理测量;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304-03

0引言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行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最危险、伤亡事故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心理学认为安全行为是安全心理的表现,也是安全心理引导的结果,不同的行业与职业要求员工有不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心理素质反过来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安全。

1人因失误分析

如何控制人因失误已成为世界性难题。研究人因失误,从人的角度控制事故的发生,是预防事故、减少事故伤亡损失的前提保障。

1.1 人因失误概述在煤矿人―机―环境―管理生产系统中,人是生产系统的主体与核心。按系统安全的观点,在煤矿生产系统中,人是构成系统的一种元素。当人作为一种系统元素发挥功能时,很有可能会发生失误。本文根据西安科技大学田水承教授的第三类危险源[9]理论及安全科学的基本原理,按照煤矿生产系统运作程序及历年的煤矿事故案例分析,将煤矿生产系统中的人因失误分为:

①个体操作失误(人为过失、环境条件、技术欠缺);

②群体决策失误或组织决策失误(组织程序失误、组织规则失误、组织文化失误、安全管理决策失误、设计研究失误、信息反馈失误、人际间交流失误等)。详情见表1。

1.2 人因失误中人的行为模式分析人因失误是指人行为的失误,为此必须研究人的行为,根据心理学观点,人的行为模式可表示为:

S(刺激)O(个体)R(反应)

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如图1所示。

根据人行为的原理,可知人因失误主要表现在:人感知环境信息方面的失误,信息刺激人脑;人脑处理信息并做出决策的失误;行为输出时的失误等方面。

1.3 人因失误的原因人因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与外因:内因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其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生理及心理上的某些“弱点”是人为失误的根源。“弱点”人皆有之,均可导致失误。这主要取决于人自身素质及自身“弱点”并与遗传和道德观念、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与技术素、个性心理有关。人因失误有时也呈现出突发性和无序性,受到疲劳、酗酒、单调作业等因素影响时,人因失误率也呈较高趋势。

2人的心理现象与安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而人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区分为如下(见图2)[4]不同的方面,这种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安全心理学的研究。

2.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2.1.1 认识过程人作为一切活动的主体,其行为受心理因素支配。而影响人的行为的首要心理因素是认知心理。认识心理系统的结构如图3所示。

2.1.2 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事物与周围现象以及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总是与一定的态度相联系。情感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的过程。因此,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由情绪、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变化降低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和效果,或者它直接干扰了正确的操作行为,导致误操作发生,那么,事故就在所难免。情绪、情感对安全或事物产生影响机理一般可概括为如图4所示。

2.1.3 意志过程意志是人的心理过程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说来,就是人自身对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它在保证有目的的活动的达成,减少生产活动中非安全行为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坚强的意志品质主要是指意志的坚定性、果断性、自制性和恒毅性较强,而意志薄弱主要是指意志的这些品质较差。

2.1.4 注意力与安全 注意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里的“一定对象”既可以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又可以是人体自身的行动和观念。注意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它是保证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2.2 个性心理“个性”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所谓个性心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倾向性,一是个性特征。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后者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2.1 个性倾向性每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都有自己的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和不同的动机。

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社会越发展、越发达,物质与精神财富数量就越大,品种就越多,人类选择的余地就越大。选择这样还是选择那样,这就是个性倾向需要的差异区别。由于需要不一样,所以兴趣也就有了区别。

2.2.2 个性心理特征①能力与安全。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后,就有了从事生产劳动的本事,这就是能力。能力总是和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从活动中,才能看出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保障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易取得成功。②气质与安全。气质无好坏之分,但是,不同气质的人在处理紧急事件时的表现是不同的。某些特殊职业,如大型动力系统的调度员、机动车及飞机驾驶员、矿井救护员、矿山爆破工等,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和危险性,工作过程中不确定和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多,从业人员负有重大责任。要经受高度的身心紧张。这类特殊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冷静、理智、胆大心细、应变力强、自控力强、精力充沛,对人的气质提出了特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气质特征影响着一个人是否适合从事该种职业。因此在选择这类职业的工作人员时,必须测定他们的气质类型,把是否具有该种职业所要求的特定气质特征作为人员取舍的根据之一。③性格与安全。性格是个性的外显表现,是显露的气质的外形,是在社会实践中对外界现实的基本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的“事故频发倾向论”认为有些人不管工作情境如何,也不管他们干什么工作,总是易于引发事故。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事故造成者进行测量,找出他们的共同个性特征,然后对其个性进行调整或进行安排性适应,如把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不易发生事故的工作,而把那些在个性方面不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易发生事故的工作。

3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评体系的形成

3.1 煤矿作业人员心理分析煤矿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特殊且复杂,其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煤炭自燃事故、顶板事故、瓦斯爆炸事故、透水事故和职业病五类。

在煤矿生产工作中,煤矿作业人员既是煤矿生产的执行者,同时也是煤矿安全的保证者煤矿作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生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在智力、性格、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上达到一定水平,才能胜任工作。

根据煤矿发生的事故类型,可以总结出在整个煤矿工作作业过程当中,作业人员需要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

①对意外事件保持镇定,反应迅速、处理果断。

②长时间从事操作工作,而不降低工作质量和要求,因此需具有一定的抗疲劳能力。

③视觉、听觉等灵敏度良好,有较好的动作协调及多通道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④注意力集中。

⑤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而迅速。

⑥敏锐感觉速度、距离、时间,并准确判断。

⑦在长时间阴暗、湿冷环境下工作适应。

⑧自我控制、调整能力强,可适应在各个时间段下班后充分休息,体力、智力恢复快,责任心强,无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等行为倾向,以保证随时自我激励,维持意识清醒程度较高。

⑨责任感强,不会为省时省力而违章作业。

⑩心理调节能力强,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不愉快而影响工作。

3.2 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评指标体系的形成本文在指标体系的确立时,要充分考虑现代煤矿作业人员的心理特点,同时着重考虑煤矿作业人员的个性心理,因此,针对现代煤矿作业人员的心理特点,对煤矿作业人员进行了访谈。本次访谈为期1个星期,访谈了榆林市榆阳区中能煤矿的30名煤矿作业人员。根据访谈结果和资料调研的情况,编制出和煤矿安全心理有关的45项指标,并将45项指标做成问卷形式发放到榆林市榆阳区中能煤矿、榆树湾煤矿两个矿区。发放心理素质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

由于煤矿安全心理素质调查问卷是测量指标对煤矿作业人员的重要程度,对煤矿作业人员进行调研,得分越高,说明该项指标对煤矿作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影响越大,因此,根据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平均值在2.3以上的指标有18个,说明该18个指标对煤矿作业人员影响是最大的,它们分别是:

因此,本文以重要性比较高的这18个指标为基础,同时经专家确定,应该加上“冷静”和“坚定性”这个指标,作为煤矿安全心理测量调查表的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体系结构为:

该体系有两个维度即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具体设想是:因为气质是性格的基础,而性格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它可以把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包进去。所以,可把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和性格、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因素放入心理素质维中加以考查。而个性心理特征中的能力和认识过程心理因素都与能力有关,因而可以把他们放入能力素质中进行考察。这样,人的所有心理因素都可以归入这两个心理维度。

经专家论证后认为,心理素质中的恒毅性和坚定性较为接近,因此,将恒毅性并入到坚定性中进行考察。

综上所述,煤矿安全心理测评系统指标体系就完全确立出来。它有18个指标,分别隶属于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两个维度。其中,心理素质用10个指标来考察,能力素质用8个指标来考察。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评系统的指标体系如图5所示。

4结论

①分析煤矿特殊情况的人员人因失误原因,针对煤矿特殊情况,提出作业人员所需要测量的心理素质。

②提出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评系统的指标体系的两个维度,即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通过访谈的形式,得出影响煤矿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的45个指标。

③将45个指标通过问卷的形式发放,找出影响安全生产程度最大的18个指标,并将其归入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评系统指标体系的两个维度。心理素质维度中有10个指标,能力素质维度中8个指标,得出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宝智,王金波.安全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Christian P.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ESA approach [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afety,1995,(49):303-309.

[3]邵辉,王凯全.安全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陈士俊.安全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金瑜编著.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栗继祖等.煤矿安全从业人员心理测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8-10.

[8]张力等.复杂人―机系统中的人因失误[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6(6):35-37.

[9]田水承.第三类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1,7.

[10]陈万鹏.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实务全书,第一卷.吉林摄影出社,2002,7.

[11]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12]刘希军,许国瑾,冯秋登.关于矿工安全心理的思考[J].中州煤炭,2008,3.

[13]风笑天.社会调查中问卷设计[J].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4]张守峰.培养企业员工的安全心理[J].电力安全技术.2004,6(9):38.

[15]Teng Qi-zhi, Luo Dai-sheng,Tao Qing-chuan, A model of human thinking system and a computer simulation of working day's human behavior[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2005,42(2):299-304.

心理素质差的根本原因范文6

    当双方因各种生活中的小事发生纠纷时,会互相指责,互相批评,互相辱骂等。纠纷可以分为情感型纠纷、生活小事型纠纷、人品人格型纠纷、财产型纠纷与婚外情型纠纷等。

    情感型的纠纷,是夫妻间因感情合不来而暴发的根本纠纷。因感情不和引发的纠纷,根本的原因在于双方婚前了解不深入,双方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故而在婚后常因生活小事,互不相让,引发矛盾。

    生活小事型纠纷,一般是因双方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小事,因某一方不会处理,或因某一方修养不够,或因方法不对,或因个性太强,或因脾气急躁,从而引发的夫妻争斗。引起此类争斗的离婚心理咨询,常常表现为不足以挂齿的小事,但却因双方处理不好而引发更大的矛盾,甚至引起感情的破裂。

    人品人格型纠纷是双方因人品不良,互相拆台,相互攻击而引发的纠纷。此类家庭心理咨询多为不可调和的纠纷,因其根本原因不是一时性的处理方法与艺术的问题,而是带根本上的心理品质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正的。

    财产型的纠纷是双方因财产问题而引发的纠纷,如财产的继承、财产的分配、财产的使用等,都会因处理不当而引发纠纷,此类纠纷会因一方主动让步而得到消除。

    婚外情纠纷是目前在我们社会里较为多见的一种婚姻纠纷。只有在双方都抛弃第三者后才会回到正确的婚姻轨道上来,使婚姻心理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内郁型的纠纷,虽表现为不争不吵,但这种不争不吵常常比争吵的火药味还要重,甚则表现为互相别扭、冷淡,互相不理会对方,最后分居。

    (二)冷漠期心理表现

    其主要心理表现是双方的心理距离拉大,并产生戒备。戒备是婚姻的大敌,如果夫妻间互相戒备,同床异梦,则各揣隐秘,互抱成见,并谁也不想理会谁,互相隐情,则表面双方的亲和力已经下降到了很低的程度。在这个时期内,夫妻间的冷漠会保持一段时间,主要是考虑孩子的问题、离婚财产的分配问题等。双方一方面都存在着冷静对待的因素,另一方面互相间都在思考未来,为离婚作出最后的准备。在这个时期内,某些因财产发生情感心理咨询的夫妻,则互相隐瞒财产与存款;因感情发生纠纷的,则互相隐瞒与婚外情人的来往信函与电话,掩饰与第三者来往的证据,主要是为了不让对方抓住把柄和真实情况,以便在分手时增加与换取优势的砝码。在戒备期内,夫妻双方有可能分居,有可能不分居,但不论分居与否,总是离心离德,貌合神离。

    (三)裂痕期心理表现

    夫妻间的感情不和谐,总会要让对方有所感觉,一旦被对方发现,则会加重双方的矛盾,形成恶性循环,使亲和力进一步下降,双方裂痕出现,就到了裂痕期内了。在裂痕期内的心理表现主要为:一是在情感上的反感度进一步加重。互相反感对方,只要对方在的场合,另一方一般不在,互相躲着,以眼不见为快。二是追求上的相背度进一步加深。在各自的追求上相互间存在着差异,这是理想、信念、志趣等方面的不一致所至,一时无法调和。三是在行为上的分歧度进一步增大。互相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你做你的事,我的活。在处理家务上或办理其它事情上,你做你的,我的,互不关照,互不照应,甚至漠不关心对方,有的还各吃各的饭,同床异梦,同室不同心。

    (四)决策期心理表现

    但究竟何去何从,是聚是合,是分是离?这是离婚心理咨询者必经的一个心理时期。准备离婚的夫妻,有的决策期时间较长,有的决策期时间较短,这主要取决于当事者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好的人,一般来说,在决策期停留的时间较长,因为他们较为冷静,考虑问题较为慎重,故而决策期较长;老年人在决策期停留的时间也较长,这是因为老年人考虑问题更为周详,决策更为慎重;而相反青年夫妻则因无知或冲动、不够冷静而较快地度过决策期,很快就会作出决策。在这一时期,欲离婚的夫妻,总的心理倾向是情绪的不稳定,处于犹豫不决的过程。如先在行为上分居生活,但并不是因平时赌气的那种分居,这种分居是走向离婚的必经之分居。多数的夫妻在分居的同时,要广泛征求各自亲友的意见,请他们帮助出主意,想办法,看是否真的应当离婚,并打听离婚的法律手续,做好分割财产的准备,有时还要征求律师的意见,咨询子女今后的归属问题。离婚心理者在决策期停留的时间越长,则越有利于决策的稳妥,越会处理得更好;决策期越短,则越易作出盲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