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1

关键词: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生一般是就书本讲书本,就理论讲理论,针对思想政治课应考的特点而勾画重点、理出线索,而学生则沿袭“学政治就是靠死记硬背”方法。显然,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我们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过去启发学生异中求同的方法变为引导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反向联想、变形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教师、教材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能学。

二、我们要更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载体,只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设计大多是“教学目的”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难点”一“教学过程”的定式,把教学内容理论化、单一化,甚至呆板化,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多样。如“目标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目标,还应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等;“教学过程设计”,不仅要作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的设计,还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多媒体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带动学生向求实、求新的方向发展。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2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在操作上我认为教师力求做到:

1.态度亲切

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师生平等

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学生

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4.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又如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了发展。

三、创设“生疑”情况,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3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沟通引趣、揭示矛盾;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都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有效克服了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军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军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军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时代要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语文的教育质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4

[关键词]科学创新方法论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10-03一、从“钱学森之问”谈起

2009年10月31日,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举国哀痛。钱老留给中华民族的遗产,除了强大的国防利器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外,还有一个尚待后人破解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钱老对看望他的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提出的这个问题后来被总结为“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其实,钱老本人对此有着自己的答案:我们的学校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而这种模式就是钱老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根据钱老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可以总结为五个要点。一是学术开放;二是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三是鼓励独立思考;四是学术民主;五是重视艺术修养。

由此可见,加州理工学院办学模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是成为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当前大学生所缺的正是这种科学创新精神,又谈何培养出杰出人才?因此,抛开中国当前颇受诟病的教育体制不谈,可以说钱老是深谙教育规律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方法。笔者尝试从方法论的视角对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逻辑梳理,并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为目的,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笔者认为,科学创新需要科学创新方法的指导,而且这种方法与钱老的认识完全一致。

二、科学创新的方法

(一)爱因斯坦的两句话

爱因斯坦有两句话对笔者的科学哲学启迪影响颇深。哲学的希腊文原意是“智慧之爱”(love of wisdom),而科学哲学就是关于科学创新的方法论。笔者关于科学哲学的启蒙教育,源自2005年另一位“两弹一星”科学家彭桓武的南开报告。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也是纪念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彭老应邀到南开做报告,题目是“分子与原子”。彭老虽于2007年去世,但彭老的报告犹铭记在心,使笔者受益匪浅。彭老在报告中提到了爱因斯坦的两句话,据彭老讲,这两句话含义深刻,自己也害怕唐突翻译而曲解原意,只能以英文原文示之。其一:“Pure logical thinking cannot yield us any knowledge of the empirical world. All knowledge of reality starts from experience and ends in it.”其二:“We now realize, with special clarity, how much in error are those theorists who believe theory comes inductively from experience. Even the great Newton could not free himself from this error.”

爱因斯坦的这两句关于科学哲学的话当时给笔者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就好像漆黑的夜空中突然点起了一盏明亮的灯,似乎有顿悟之感觉。笔者献拙,尝试把这两句话翻译成中文。其一:“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带给我们关于经验世界的任何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其二:“我们现在特别清楚地意识到,那些相信理论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理论家是多么地错误呀,甚至伟大的牛顿也不能摆脱这种错误。”

彭老指出,爱因斯坦的这两段话是互补的,前段话强调理论对经验的依赖性,后面一段强调单纯从经验进行归纳是不够的,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很多都是从猜想和假说中建立起来的,‘不做假说’是不对的。而所谓的“假说”就是“猜想”或“猜测”,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懵的”。但是,这种猜想绝不是无根无据的凭空猜想或者胡猜乱想,而是建立在经验现实与现有理论相冲突的基础之上。如果经验现实与现有理论的预测结果不相符合,那就是进行理论创新的绝好时机。但是,如果仅从经验进行单纯的归纳而不大胆猜想或建立假说,那是很难获得理论突破的。

(二)科学创新的方法:一个信仰和四个步骤

根据对爱因斯坦极为推崇的当代科学哲学大师波普尔的工作,我们可以把科学创新方法总结为“一个信仰和四个步骤”,而这种科学创新方法已经被霍金等众多科学巨匠所认可。

1.一个信仰

一个信仰是指“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假说”。也就是说,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猜想,都是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现有的被大家所接受的科学理论只不过与已知的经验现实相符合,或者即使有不相符的地方,但没有找到更好的理论来替代它们。与经验现实相符合的科学理论,有必然的可能性与新发现的经验现实不相符合,因而都有可能被别的更好的新理论所替代。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就是这个意思,钱学森的名言“Nothing is final!”也是这个意思。之所以称之为“信仰”,是因为就好像上帝是否存在一样,这个结论无法被证实或证伪。但是,这个信仰对科学创新极为重要。因为如果认为理论是绝对真理,那就没有创新的必要了。有了这个信仰,那么我们就不再迷信权威,就会有钱学森所说的独立思考,就会形成理性的反思精神,也才有可能有学术民主和学术开放。

2.四个步骤

(1)步骤一:发现经验现实与旧假说不相符合。爱因斯坦指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这一步骤很重要,是科学创新最为基础的一步。许多人不能进行科学创新,就是发现不了问题。

(2)步骤二:勇敢否定旧假说,提出与现有经验现实相符合的新假说。新假说不但要包容旧假说的真理成分,而且还能解释旧假说所不能解释的经验现实。或者按照波普尔所说,新假说比旧假说的真理容量更大。这一步是一个信仰的应用,同时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提出新假说可能需要大跨度的思维,需要灵感。这就是钱学森提出的理工科学生要学习艺术和跨学科学习的原因,培养大跨度思维的能力和灵感。

(3)步骤三:根据新假说进行预测。新假说提出之后,可以根据新假说进行预测。即在某些条件下,某种经验现实会出现。

(4)步骤四:用实际观察到的经验现实检验新假说。这一步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或创造某种条件得出经验现实来检验新假说。如果实验结果与新假说预测相符合,那么新假说就逃过了被证伪。如果不符合,就要重复步骤一,修改新假说。理论创新就这样波浪式前进,人类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认识就不断加深,人类的知识也就这样不断地积累丰富。

这种科学创新方法所体现的科学哲学思想其实早已被中国先哲老子认识到。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点出了科学创新的永无止境;“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点出了如果因循守旧而不大胆创新,就会不能适应新情况而变愚笨。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曾撰文:“1943年,我在美国初识爱因斯坦,他当时是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常能见到他,他还约我到他家做客。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太多,但有一本书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或许,爱因斯坦可能从《道德经》中汲取了科学创新素养。

(三)科学创新的实例

历史上,科学创新的实例不胜枚举,仅举几例。当哥白尼观察到行星运动与托勒密的“地心说”的预测不相符时,大胆猜想,提出了“日心说”,也导致了布鲁诺对宗教神权的勇敢否定。当爱因斯坦观察到“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以太假说”的预测不相符时,大胆猜想,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当爱因斯坦发现“水星摄动”与牛顿的引力理论预测不相符时,大胆猜想,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按照波普尔的科学证伪主义,凡是标榜为“科学”的学科,都可以适用科学创新方法,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亦如此,例如经济学。当凯恩斯观察到经济波动的经验现实与古典经济学的预测不相符时,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当弗里德曼观察到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导致滞胀的不良后果时,提出了“货币主义理论”。笔者是讲授经济学的,就以一则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让大学生领悟科学创新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

三、一则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建议

(一)一则教学实践

2009年钱老去世时,笔者正给学生讲授《宏观经济学》的IS-LM模型的最后部分,这个模型是探讨国民收入如何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作用下共同决定的理论。但是,笔者前面已经多次告知同学,仅仅考虑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还不够全面,理论是需要不断进步的。实际上课中,笔者注意把握课堂进程,还有15分钟要下课时,正课基本讲完,然后笔者提问:“IS-LM模型我们讲完了,我们得到了国民收入决定的最终模型吗?我们结束了吗?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没有考虑进来?”同学们回答说还有要素市场没有考虑进来。笔者不失时机地把幻灯片切换到钱学森的名言:“Nothing is final!”。笔者随后图文并茂地讲了这句话的来历,然后又解释了这句话包含的科学哲学思想,即人类科学探索的步伐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任何理论都是暂时的,都有可能被替代,创新是无止境的。此堂课过后半年,一次偶遇听过笔者课的学生,问他听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立即脱口而出:“Nothing is final!”。希望科学创新思想能够深植于这些学子的脑海中去。

(二)教学改革建议

笔者搜索了一些高校的经济类专业教学计划,发现大多数高校不重视科学哲学和音乐艺术类的教育,甚至不太鼓励跨专业选修。鉴于此状,根据科学创新的方法,笔者建议把科学哲学和音乐绘画鉴赏等艺术类学科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科学哲学可以作为人文必修课来开,音乐绘画鉴赏等艺术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来开。

18世纪苏格兰诗人、伦理学家和哲学家贝蒂有一句关于教育的名言:“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改造我们的头脑,从而独立思考,而不是把别人的思想塞进我们的头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让大学生掌握科学创新方法至关重要,这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科学创新精神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方法论基础,这就是科学创新的方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种方法都可以适用。高校教学改革应将科学哲学和音乐绘画鉴赏等艺术类课程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从爱因斯坦两段语录说起――彭桓武先生谈科学研究与创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

[2]卡尔・波普尔,查汝强等译.科学发现的逻辑[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史蒂芬・霍金,许明贤等译.时间简史(插图版)[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叶永烈.钱学森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卡尔・波普尔,范景中,李本正译.通过知识获得解放[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5

一、启发

(一)引疑导析

教师创造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勇于发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一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现象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如何产生的、在学生知道这是静电现象基础上去引申,让学生做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猜测,设疑,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说静电与电荷的关系,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既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让学生求异质疑。

二、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落实素质教育,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三、放手让学生探索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6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本人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1.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1 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1.2 要充分尊重学生

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3.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4.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