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范文1

【关键词】:校本资源资源建设

一、引言

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信息产业的社会。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信息社会公民要具备对信息进行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的能力,即基本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基础教育领域一项基本培养教育内容,也是衡量人才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时效是信息的一个基本特性,如何培养新型人才以最高效的方式获取、利用信息关键是要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在这传统围墙学校教育与跨越时空网络教育并存的时代,传统的图书馆、资料中心这些学习资源环境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迫切需要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和更加开放的资源环境。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最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最丰富的学习情境,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因特网上教育教学资源遍及全球、异常丰富,但面对来自传统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不同厂商不同结构资源库、因特网上教育门户网站、网校、学科资源站点、以及数字图书馆等这些资源相对集中、结构各异、分散存储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却常常感到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数据。因此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淹没在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们还没有探索出一套优化整合、基于网络分布共享的资源建设服务应用方案;二是校本教育教学资源(以下简称“校本资源”)——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所生产汇集的、直接应用于一线教学活动的资源的建设管理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很多学校误认为资源建设就是要购买资源库,而购买的资源库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内容过于陈旧,有的教案是很早以前的教案;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想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不容易;操作不方便,服务不到位等。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宁可到因特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素材资料,甚至自己做课件,而不经常使用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从学生使用资源的角度看,目前资源库几乎没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提供服务。

本文作者认为要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提供充足的资源为学习服务,唯有重视校本资源的建设管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即所谓“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校本资源建设的几个原则

1、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

校本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指资源数据内容本身的开发收集,还包括对征集资源进行高效检索应用以及对校本资源建设的评价。可以用下图来表示校本资源建设的内涵图1校本资源建设内涵资源数据内容的征集主要是指通过创作、整合、收集等多种途径汇集一线教学资源。校本资源汇集途径有多种,如:已有传统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即通过扫描设备、音像转录设备将已有的纸介、声像资源转为数字教学资源;

1.学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的教学资源;

2.学科老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心得;

3.学生的电子作品;

不管通过哪种途径汇集的资源都要进行科学管理,同时还要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学习理论为指导,明确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服务。

对校本资源的建设要从联系、发展的角度进行,要从整体上对资源建设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使校本资源建设过程有序进行。

2、质量先行

目前资源库开发提供商所提供的资源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得到首肯,关键一点还是在资源内容的征集上,存在重量不重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学校在购买资源库时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要把质量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校本资源特点是具有直接的指向性,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满足实际教学对资源的需求。在校本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遵循质量先行的原则。就资源质量的优劣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方法。美国教育界在数字资源质量建设上注重的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1.高质量,基于学习理论和教学有效性;

2.很好地被阐释;

3.可以让所有年级和学科领域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具有有用性;

4.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容易被发现并且获取方便;

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学科老师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来说,我们在进行校本资源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老师信息技能的培训和提供及时指导。

3、为学习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建翔教授在《新教育:为学习服务》一书中指出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习服务。由于新时代所赋予教育的一些特征,如教育主体地位的转移和权利的分散、教育目的的变化、教育性质的变化、教育技术平台的变化、教育内容的拓展、教育方式的变化、教育时空的开放、教育评价标准的改变等等,都使得校本资源建设的目标指向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为传统知识的授递服务。只有遵循服务第一的原则,才能使我们所建的校本资源,为素质教育、为创新教育服务,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

三、实施策略

1、校本资源建设的实施基础

让学科老师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分类、技术要求及属性标注有所了解和认识是进行校本资源建设的基础。

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所制定的由教育部的“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资源分类、技术要求、属性标注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其中对资源的分类提供三种基本分类方法,按素材类型分,按学科分,按适用对象分。这是三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基于知识主题来分。一般在资源征集的时候,通常是按照资源素材类型进行汇集,而在具体管理应用时,我们通常从学科、从适用对象、从研究主题进行检索使用。

在“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定义了每一类型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字段,非常丰富,但在校本资源的实际使用中,有很多属性标注是不常用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每一类资源的属性分为基本属性和高级属性。其中基本属性主要是与资源的浏览查询检索以及版权来源等密切相关,包括资源名称、关键字、作者、适用对象、所属学科等。高级属性包括了除基本属性之外的其它所有属性。高级属性主要是为遵循资源建设标准以及为资源互换而设置保留的。另外,遵循“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建设技术指标,为资源建设质量的保证奠定了基础。

2、校本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

了解了校本资源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具备的基础知识,校本资源建设的关键就在于组织实施管理。对校本资源的组织实施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管理工作。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对校本资源建设组织工作的统筹规划;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校本资源数据的管理、应用和评价。

2.1宏观层面的组织管理

进行校本资源建设,首先,学校要有相关领导专门负责;其次,对资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规划的依据是需求分析,以需求分析文档作为校本资源建设的决策依据。接着还要将参加校本资源建设的相关人员组织起来,成立校本资源建设小组。

需求分析主要是根据本学校信息技术普及的基础以及本地区教育信息化进展的程度,对校本资源建设的规模、速度、应用、评价、考核等方面做一个全局规划。需求分析最后应生成一个书面的校本资源建设分析报告文档。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校本资源建设的具体规划策略的制定要根据此文档来确定,包括确定校本资源建设的数量、资源的种类、特色学科资源以及相关人员配备、环境设施配置等。具体可参考如下一些类目:

1.编写目的

说明需求分析文档编写的目的,给哪些人看,起什么作用。

2.背景

交代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本地区教育信息化、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传统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已有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等。

3.定义

对一些术语进行统一界定,避免在交流中产生歧义。

4.任务概述

说明校本资源建设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所要建设资源的数量、资源的种类、以及所需的经费支持等。

5.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说明对建设的校本资源如何进行共享管理,是基于文件夹方式还是用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6.故障处理要求

对出现问题时的规避措施。

7.运行环境规定

对资源建设过程中软、硬件环境配置的说明。

进行了需求分析的调查,明确校本资源建设方向、目标和阶段规划,接着成立由一线学科老师、技术支持人员和教育信息化培训人员、相关领导以及学生组成的校本资源建设小组。小组前期的工作主要是人员培训,其次是逐步实施应用,再者就是考核评价。小组的成员要注意进行定期的经验交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2.2微观层面的组织管理

内容管理

学科老师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资源的征集、应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这些形态各异资源的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便于检索、便于应用。就目前而言,校本资源的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自带的资源管理器来进行,对有资源库的学校,还可以通过资源库管理平台来进行。

利用资源管理器对校本资源进行管理,非常简单明了直观。首先选择一个硬盘分区,根据学校教学组的设置情况分别建立根文件夹,如“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等。第二步在每一个组下面分别以组员老师的名字建立二级文件夹,第三步在以每个老师名字为文件夹的下面建立各种资源内容专题,存放老师自己汇集的各类资源,如教案、试题、作者资料、学科教学文献、学生作品等等。建议在文件夹的基础上做一个静态链接的检索查询页面,提供按姓名、按学科、按年级、按资源类型、按主题的多种检索手段和统计结果显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基于文件夹方式存放的资源使用的便捷有效性。

利用资源库进行管理,要关注资源库本身所具有功能。目前从事资源库开发的厂商很多,其中涉及的主要品牌有K12、国之源、清华同方、科利华、中教育星、同方思科、中鸿、校际通,另外还有如翰林汇、苏亚星、百年树人、巨龙、鹏博士、长青藤、金海航、联想、腾图、智多星、洪恩、安博、佳讯等。

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库软件厂商根据其教育研发背景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理念为支撑的,如校际通公司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作为其紧密合作伙伴,类似的还有清华同方等;另一种是从教育系统中分离出去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代表的的软件公司,有一支具有丰富基础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队伍,如K12;

还有一种是由其他行业的软件公司转型进入教育产业的,这类公司在市场运营上有丰富的操作经验。

在选购和使用资源库的时候,要注意输入的资源是否易于移植和交换,检索手段是否齐全,资源的上载下载是否方便等等。就目前市场上的资源库管理平台的易用性来说,都不是很理想,我们期待真正融合校本资源建设需求的友好健壮的资源库系统。

?校本资源应用

校本资源建设的价值能够得以体现,主要在于应用。校本资源的应用,集中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教师备课,二是学生学习。在老师备课的过程中,会积累一些关于某些知识的资源素材,这些资源应用的关键是要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念来进行组织,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探索、研究和学习的资源空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基于老师提供的知识框架和资源框架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学习,拓展已有的资源空间,建构自己的知识图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电子作品和学习心得。学生的电子作品也是校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资源评价

如何对校本资源进行评价,是关系到校本资源建设能否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首先校本资源建设的评价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其评价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资源的质量

资源被引用的频率

学生的电子作品数量和内涵

所融合的教学理念

校本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评价的过程方式也处于一种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范文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站在这场变革中第一线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新课程,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将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先锋。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原则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我们要认真思考,学校的活动,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是否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要把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二、开放的大课程观原则

课程体制是由课程观决定的,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体制。因此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制,就必须进行“课程概念再变革”,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程体制。

1、摒弃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

学科本位主义就是片面地强调自己所从事研究或施教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贬低或忽视其他科目的作用,为自己的本门学科争取过大课时比重的片面观点和行为。学科本位主义是课程变革活动中的“大敌”。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两者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教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建设、开发和创新的过程。

2、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育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

教师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学校教育应当使学生广泛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跳出学科看教学”,应避免学科的分类割裂了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课程结构、教材系统、教学内容的调整,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让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性课程的建设,“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域”。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范文3

什么?”

我回答:“过两天,我要上一节公开课,刚才我在想怎样进行教学。”

“你准备上第几课时?”没想到他竟如此追问。

“第一课时。”

“这还不简单!你首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提一提问题,然后检查同学们预习生字词和读书的情况,最后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番对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步入了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流程早已了然于心,长此以往,他们势必会因熟悉而产生“审美疲劳”,对语文学习将日趋麻木,机械应对,兴致殆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语文教学模式化的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屡见不鲜。必须承认,这些模式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唯一的教学方式,就有忽略文本属性、窄化教学形式、丧失教师个性、抹杀学生学习兴趣之嫌了。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耳目一新,变得异乎寻常、鲜明可感,从而引起学生的新颖之感和专心关注呢?我们的回答是:“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首先意味着“守正”。即坚守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及语文教育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出地道纯正的语文课。唯有“熟悉”这些“规定性动作”,“陌生”才有根基,创新就不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正道。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要发扬我国母语教育所创造和积累的丰硕成果,准确理解历代大师的精辟见解,在此基础上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发展观和适应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理念,为创新奠定能量。其二,要本着语文课程最本质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植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积累,建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其三,要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角度来改善“学习状态”,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策略,尽量满足学生的共同需要、特殊需要、个别需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语文教育。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范文4

【关键词】技工院校美术;教学模式;现状;未来探讨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71-02

一、技工院校美术教学的现状

我国技工院校美术教育,在迎来大发展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体制机制、教学等方面的很多问题。其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整个技工院校美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校扩招导致的生源质量下降

我国很多技工院校为了保证生源、追随高考,美术实施了另类高考应试教育,实际上就是高考美术开展哪些课程技工院校美术专业就开设哪些课程,使得技工院校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也同样带来了教育危机。技工院校学校的学生由于来源较广、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知识能力都普遍较低。在美术教学课堂上,对结构缺乏认识,对物体的把握能力较弱,出现手握画笔而无从下手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学生上课呼呼大睡或是逃课等不良行为。据调查,主要原因是学生普遍认为美术教学课堂过于枯燥乏味,教学内容单一、老旧,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爱好,所以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动手能力较差、不愿意学习或基础能力较差,最后导致厌学的情况。技工院校的美术教学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专门型技术人才。而现在美术教学的现状显然不利于技工院校美术未来的发展。所以,加强对技工院校美术教学方法的改变、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改变学生学习美术的现状,才能促进技工院校美术教学的蓬勃发展。

(二)课堂教育过分讲究实用性,缺乏趣味和创新。

技工院校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美术人才和实践人员。这既是技工院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根本目标。可见,艺术性和实用性,是技工院校美术教育的两大基本属性。一方面,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实践性、应用性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属性。技工院校的美术教育必须遵守“目标明确,突出技能”、“面向社会,联系实际”等现代职业技能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美术教育也必须遵守美术学的一般规律。从根本上讲,这两个基本属性之间是不存在本质冲突的,技工院校美术教育的艺术性是为实用的,其实用性建立在艺术性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技工院校美术教育的实践中,针对传统美术教学中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技法的教学风格,技工院校美术教学却陷入了一条与艺术性渐行渐远的道路,过分强调其实用性,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手段等等,都过度强调实用性。教师上课方式古板老套,过分强调素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导致懂得依葫芦画瓢的技工院校美术类专业学生较多,但能够实现自主创作、推出有深刻思想内涵、人文底蕴,让人过目难忘作品的学生却很少。

(三)课堂多媒体教育占比重过大,教学内容过于繁琐。

技工院校美术课程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中等技能的美术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可以运用包括多媒体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简而言之,技工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是对象,是客体,多媒体教学是手段,是方法,二者关系必须明确,不能混淆。但是,伴随多媒体教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技工院校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大有反宾为主的趋势。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可感性,本是为了实现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但是现在多媒体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的过度使用,实际上起了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甚至导致了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后果,技工院校美术课程越来越有变为计算机课程的危险倾向。而且过渡追求多媒体的生动性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下降。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美术专业的教学任务过多,但往往安排的时间太紧,这既不具备可操作性,也有违科学性的原则。教师为了把教材内容全部讲解完毕,经常是在赶教学进度,片面追求教学内容大而全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对技工院校美术教学未来的探讨

随着我国的发展需求,对人才的需要也在逐渐趋于多元化。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引领学生创造美、发现美是十分必要的。在技工院校美术专业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美术教学在生活中的意义,使美术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勾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首先就要选择内容新颖、丰富、富于感染力的美术教材,能更加吸引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艺术的创新意识。技工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而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又过于注重对学生美术技能的培训,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的美术教材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技工院校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选择内容丰富与时代接轨的美术教材,与现代化教学设施紧密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目光,这样才会达到内容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其次,要做到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注重因材施教。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和意识最为活跃的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都是较为新鲜的事物,而他们自身又有着热情奔放洋溢、敢作敢为的特点,所以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由于基础较差,所以创新意识还有待养成。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美术的人会更加的洒脱不羁,赋予个性,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实行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不但可以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但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时,要注意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选择。

最后要做到的是让美术课堂走进社会。美术教学是一种赋予生命的艺术教学,所以让学生走进社会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连,所以走进社会是学生进行自我体验的一种过程。组织学生在野外写生,可以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自然的千姿百态,把以前的想象投身到实践中去,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学生在大自然中也会积累无形的经验。

(二)运用游戏教学法来吸引学生眼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如果教师对游戏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准确,不是想办法去对教法学法进行灵活改造,而只是一味带着学生玩,设计的游戏与课堂和学习内容脱节,就会使课堂变得华而不实,课堂游戏便成了纯粹的玩乐。所以课堂游戏的设计上要体现出学科性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美术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消化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这里举个我自己的案例,在一堂美术课上,我要求学生进行COSPLAY的表演,学生们对我布置的这个任务很感兴趣,准备的很认真,从表演的效果来看,学生课前花了不少时间排练。在服装、化妆方面也做足了功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后,我把表演中拍摄的照片传给学生,要求他们选出一张照片来画,作为作业。这次课程安排所打到的效果早已超出了我的预料,让我领略了游戏教学的魅力。

(三)开展写生教学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范文5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21

创新是指与众不同的、独到的、别具一格的见解、思路、想法、做法,因而,课堂教学创新就是课堂教学中与众不同的教学设想、新颖别致的实施策略、独具特色的行为方式与行动特点。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内容)三者及其关系要素构成的,当然,课堂教学创新就应当是不同要素表现的不同组合、互动形式,或师生对教材采取不同行为的特别差异或突出亮点等。于是,一个具体想法的外显,多重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转瞬即逝的突发念头及其影响下的行为表现等都可能成为创新的种子,潜藏着创新的原创元,孕育着创新的精髓。

有专家指出:“先想一步是创新,先行一步是创新,先对行为结果进行有效的归纳概括、加工整理也是创新”。我以为这种观点更容易激励我们顿悟和反思。下面拟就我校数学组教师在校本研究过程中对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作的努力作个介绍,以期实现相互的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理想效果。

一、着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

着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是我校数学教师的一个传统,它促进并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直至精益求精。我校数学教研组有着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的优良传统。这些年来,老教师们在延续这个传统,中年教师们在传承这种传统,新教师们在经受这种传统的洗礼。对数学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不仅让老师们提高了技艺,增长了才干,而且还之在交流、切磋中取长补短,协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准则和目的

这个要求是老师们需要练就的基本能力,能否准确把握之成为检查和衡量我们是不是从根本上重视了素质培养的一个指标。普通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其基本属性是教育的普及性。因而,对数学教育,加强基础性、重视普及性,重点把握基础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着重点和出发点,同时是数学老师要练就的基本功。表现在课堂上,要能用最切合实际的语言,最浅显易懂的道理,最形象直观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表现在测试卷出题上,要能控制试题的基本面,有效把握试题的难度,注重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检查;但目前,我们教师中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在检测学生能力方面、在出题指导思想上、在试题的难度系数控制上等还存在有待探讨和提高的问题。诸如,出题时,有的教师还不是把握命题难度把握得好,出现实际测试结果难以符合预期等。我们把对数学教学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作为教师练就的基本功,目的是使教师突出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检测度的调节或控制,改进教学难度,从而,重视教育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关注师生互动

关注师生互动,是一个时期以来需要努力达成的基本目标,它正在成为数学课堂进行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教学成果的一个新的教学成长点。新课程改革思想正在使数学教育活动在师生互动上向前迈进。

注重并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初看起来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但实际上它是我们教师取得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法宝。无论未来的教学,还是现在或已成为过去的教学,没有师生的互动,教学都不是很成功的。其实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性,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学习。教学关注课堂教学的互动,教师就会去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策略,并在教学过程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教学预期。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我们很多教师主要以讲授式来传授知识,因而,很少考虑引起学生质疑的重要教学环节或思想,相应地忽视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对此,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研究和探索启发式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愤悱”与启发中、在和谐的互动中实现教学的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四、认真思考教师到底能够教给学生哪些东西

把“除了知识我们还教给学生什么”作为我们开展集体备课、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时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知识本身以外的东西。提请教师思考“除了知识我们还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会使我们教师克服低会头走路,不抬头看路的习惯,学习思考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关系问题,进而,触及数学教育的本质问题。应当说,理想教育、情趣教育、品质教育这些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生非智力因素有时恰恰是铸就教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所以,要使教学获得更有效的突破,师生要有共同的心愿和有心向的趋同。

五、用数学的思想文化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哲学使人思辨,数学使人睿智”。数学思想博大精深,数学精神源远流长。数学学习能培养人的严谨的作风、坚强的意志,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发掘数学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和良好品质,这不仅是学校数学教育的资源,更是学校数学教育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皮亚杰研究的教育含义》作者柯普壮.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范文6

关键词 远程教育 管理创新 对策

1远程教育的基本内涵

远程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教育形态,以网络教育教学为主,以面授、函授和视听教学为辅,教育教学活动在数字信号环境中进行。与传统的面授教育相比,远程教育具有五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开放性,远程教育的主要媒介是互联网和多媒体,这就打破了教学和学习的时空限制,只要条件允许,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二是技术先进性,远程教育以先进的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以此信息和实现教学,因而具有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技术特点。三是自主灵活性,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的远程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自主选择课程或媒体,展开自由灵活的学习。四是资源共享性,以多样化网络为媒介的远程教育,打破了资源的地域性,使各地各种教育资源和信息能为受教育者所共享,给他们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学习资源。五是交互性,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远程教育,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得以保持信息的互动交流,如师生之间的人际交互、受教育者与教学材料或教学软件之间的内容交互等等。在远程教育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属性,师生地位由不平等而转变为平等互助、双向沟通的关系。由此可见,远程教育将多种网络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互动沟通起来,以此形成了良好的、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2 远程教育管理创新对策

2.1规范招生工作管理,创新办学体制

学院要想实现远程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就必须在远程教育的管理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创新办学体制,变单一、陈旧的办学体制为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模式。可以加强同中外其他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力度,进一步深化联合培养的方式,从而形成双向互动的远程教育新体制。同时,还可以拓宽远程教育的教学层次和教学领域,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为主”和师生交互的新形式。此外,要求规范招生工作,尽量杜绝乱招生和招差生的不良现象,维护好学院教学名誉,从“头”做好管理工作。

2.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监管制度

学院要顺应远程教育的公平化和大众化发展趋势,以市场和人才为导向,创立管理新制度。首先,要提高远程教育的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这些人员的专业培养,使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网络教育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教育思想,这是创新管理制度的基本前提。其次,要保证教学管理质量。作为一种复杂的多元化交互教学过程,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必然要对此进行质量监管和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要规范制定,并要经常性地进行检查和更正。与此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学习,并制定好相应的监管制度,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远程教育管理更规范、更有效。

2.3加强学习支持服务管理,创新服务体系

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点是以网络为信息媒介的学习支持服务,这一服务也是保证远程教育教学改革顺利施行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远程教育质量的优劣,所以远程教育要创新服务体系就必须首先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角度着眼,比如,可以制定弹性灵活的管理模式,变学年制为学分制,或者以学生为培养目标来制定和跟进教学计划等等。其次,要建构集网络设施、教学过程、管理服务及信息资源等于一体的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创立新型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以此来切实提升学院远程教育的品质信誉。

2.4 加快资源建设步伐,创新资源反馈系统

物质条件的创造和完善,有利于远程教育管理的顺利展开。要摆脱资源建设重复、质量差的缺点,就要加快资源建设的步伐,创新资源整合系统。首先,要选择合理的资源建设的运作方式,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运作模式,在师生的合作下共同建设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切身的学习体会,以及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料,从而有效促进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系统的全面整合与建设。其次,要加强资源反馈系统的建构。学院远程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信息资源的反馈与评价,只有合理开放教学资源,做好教师教学的即时反馈和学生学习的跟踪服务,教师由此可以注重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辅导和分析,学生也可以自我检测和训练学习,从而可以推动教学资源的完善建设和不断优化,推动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