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1

    论文摘要: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存在以牺牲旅游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旅游大发展的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生活方式。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为旅游业利用而产生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自然事物。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处于基础地位,既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旅游实践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更是旅游消费的客体对象。不论是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2

关键词:自然灾害;旅游资源;利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F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57-02

人力迄今尚不能支配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呈现频率高、类型多特点,造成大量自然资源被破坏及人员伤亡、社会失序现象。旅游资源因为其开放性的特点,极易遭到自然灾害的破坏;而资源本身的唯一性、不能重现性、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又会导致资源一旦被破坏后将不可逆转。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区域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极大。相对国外而言,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强而保护措施弱的特点,导致其受自然灾害破坏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严重影响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实现自然灾害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利益主体。本文结合自然灾害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角度出发,研究自然灾害下利益主体诉求及利益关系现状,从而提出旅游资源保护建议。

一、自然灾害不同阶段下旅游资源保护的利益主体诉求分析

伴随着灾害的增多及其破坏力的加剧,灾害管理研究也相应得到了重视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下两点共识:一是灾害是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调整人类行为而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二是灾害的社会属性超越自然属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外部风险所占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了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占主要地位。灾害社会属性的显著,决定了处于社会网络下的利益主体是研究自然灾害下旅游资源保护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利益主体为任何影响旅游资源保护目标的形成或受该目标影响的群体,其行为的调整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从灾前预警、灾时应对到灾后修建,不同阶段下旅游资源保护中的利益主体诉求不同。

借鉴叶欣梁等人的研究,通过识别利益主体及利益诉求,确定灾害背景下旅游资源保护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核心利益主体是政府、旅游企业、社区、旅游者。在自然灾害不同阶段,四者的利益诉求也不同。

(一)灾前预警阶段

此阶段重点是树立自然灾害的发生会破坏旅游资源的危机意识,围绕规避或降低风险,协调主体关系,增进预警中的合作。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而言,政府部门具有宏观掌握局势的能力。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的旅游企业,由于内部预警机构的建立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同时又可能看不到短期经济效益,所以往往缺乏资源保护的危机意识。预警会给社区居民带来心理恐慌,利益诉求由适度开发变为资源保护。同时,灾前预警会抑制旅游者出游动机,改变旅游消费行为。此阶段利益冲突明显,政府部门的宏观掌控及关系协调非常重要。

(二)灾时应对阶段

由于灾难的突发性和动力机制的模糊性,灾害发生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灾害管理体制来进行,而是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补充与完善。此时的利益主体关系由相对封闭、分散状态向彼此增强信任、加强合作方向发展。此阶段具有较成熟行为的旅游企业与社区,作为灾害发生时最直接的受害者,能快速组织起来,运用各自拥有的不同的社会资源,弥补政府无力顾及的问题。而旅游者则会自觉选择放弃旅游消费行为。

(三)灾后修建阶段

灾后管理必然要求把旅游资源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放在首位。由于缺少约束利益主体行为的外在力量,利益诉求冲突加大,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旅游企业的修复与重建、旅游企业和社区的共同开发、旅游者的理解与配合四方努力,才能达到利益均衡。政府承担灾后重建、资源保护重任,同时希望尽快重新开发旅游资源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旅游企业由预警阶段的消极配合变为修建阶段的积极合作,但追逐经济的短期利益行为会导致对旅游资源的二次破坏。社区对灾害感受的持续时间最长,是积极保护旅游资源的主体。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会基于目的地风险因素和“灾后找回”目的而发生两种不同方向的变动。灾后资源禀赋的不均衡分配与流动使利益冲突剧烈,而灾后修建的特殊性尤为期待利益协作关系。

正是因为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自然灾害下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时,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协作与冲突两种状态。

二、自然灾害下旅游资源保护的协作关系与冲突关系分析

旅游资源的利益主体角色可以确定为:1.核心利益主体――政府部门,承担着架构者和监控者的角色。2.重要利益主体――旅游经营者,其经济动机要远远大于文化动机。3.影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社区及社区居民,要重视社区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认知。4.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对旅游地的保护与功能利用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在自然灾害的灾前预警、灾时应对、灾后修建三个不同阶段下同一利益主体的诉求会有所不同,导致利益诉求呈现阶段性变动特点,进而导致利益主体关系状态随之发生关系性质及关联程度的变动,但是,利益协作与利益冲突两种状态却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利益诉求促使利益主体构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利益关系。

一方面利益主体认识到在自然灾害面前维持联系的必要性,在利益重叠交点基础上趋于产生协作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灾害不同阶段要素分化与结构整合之间的失衡,以及资源的非均匀流动,驱使利益追求者通过设置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及障碍,建立自己优势地位,在资源过于集中基础上趋于出现冲突关系。

利益协作关系与利益冲突关系在保护旅游资源共同目标因素的作用下,会呈现动态演化特点。如对利益诉求无限制的话,最大化诉求会驱使追求者通过设置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及障碍,侵害其他主体利益,建立自己优势地位,加剧利益冲突关系。所以,必须根据资源分配现状寻求利益诉求的重叠交点,进行策略选择。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灾害任一阶段,只要利益诉求相互协同和均衡时,构成利益重叠交点,协作就成为可能。协作关系可以达成利益主体共同的保护旅游资源的目标,所以,必须促进主体问关联的不断增强,形成长久的、良性协作的关系状态。

2.尽管存在共同行动的意愿,但基于资源要素禀赋的不均衡,冲突成为可能。冲突关系起因于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引发的矛盾升级,会破坏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所以,要促进利益主体向有序方向转化,发挥系统整体效应与联合效应,尽最大可能保护旅游资源。

3.利益关系时空动态性较强,自然灾害的不同阶段,各利益主体的发育程度与协调能力有所差异,需进行多次协调才能达到均衡状态。

(二)建议

1.建立管理体制,优化利益主体功能。可以通过法律和法规强化政府机构的管理权限,明确旅游企业的权责,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同时,采取一定措施对旅游者进行有效的政策宣传与疏导,从而确保在自然灾害下各利益主体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2.结合利益关系整体状态进行跟进、调整与优化的策略选择,才是最优选择。为此,要突破自然灾害下旅游资源保护中利益主体微观分析、利益关系局部分析的局限,系统考虑灾害整体过程及利益关系各阶段动态演化的特点,分析利益关系状态形成的内在规律性,达到满意的决策结果。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3

关键词:乡村资源开发;秀美乡村建设;影响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秀美乡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当前,江西各地都在积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乡村旅游带来新机会,在其发展的同时对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将会解决许多就业问题,同时乡村旅游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使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同时也刺激了消费,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政府的收入增加,必将投入钱财来对乡村容貌进行修葺,改善不达标卫生条件,同时维护自然环境,使得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达到新农村的标准,树立文明新风尚。与此同时,乡村当中的公共设施和道路必然会得到提升,也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大吸引力。

2.负面影响

盲目的乡村开发会产生过度商业化的情况,环境被严重破坏。乡村旅游的特点和卖点就是当地的民俗特色,对于乡村而言,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特色,保护当地环境就是招揽游客的必要条件,若环境被破坏,那么前来进行旅游的游客必然会减少。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如果走样,会导致城市化、模式化和过度商业化,不利于秀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资源的重点在于乡村,乡村是整个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有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对乡村的开发出现走样和商业化现象,过渡模式化之后伴随着的就是巨大的乡村危机,如果不能够合理进行乡村定位,乡村文化的建设很可能误入歧途,最终走向平凡。

二、秀美乡村建设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环境质量,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营造了旅游环境。秀美山村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以环境质量为中心的村落文化,这使得乡村的旅游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改善。简单来解释这一因果关系,旅游场所所包含的几项最重要的元素里就有环境质量,只有环境质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环境卫生得到保障,秀丽山村这种集自然环境与人文于一身的旅游景点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比如省内的南昌县,在最近几年的环境正致力,已经基本解决了消除乡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并且在最新的数据统计中显示农村的清除工程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0%,形成了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道路,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进入性。一些大型车辆和游客等一直为乡村的道路发愁,原因在于乡村道路修理状况很不好,修理起来也非常麻烦,道路狭窄的同时还有些伴随着泥泞或者因为道路材质问题所带来的坑洼。这首先限制了自驾游车辆的进入,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是能够对旅游造成很大打击的。而这也限制了游客的数量,游客达到一定程度饱和之后道路在不进行修整就会造成道路拥堵和乡村内的拥挤,这大大限制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可进入性。所以通过秀美山村的建设,提升乡村道路,可以为乡村旅游资源提供可进入性。比如赣州的石城县,在紧抓生态建设,绿化庭院和道路,并且对乡村道路进行综合政治之后,全县已经有6个乡村被评为省级的生态村了。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为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形成,从而有助于旅游行为度的实现。上面我们提到了知名度的重要性,村镇文化在中国并不少见,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的村镇文化,但是省市知名甚至全国知名的却没有几个,因此打造自身品牌,形成自成一派的村镇风格是非常有必要的,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的自身各方面水平,有助于知名度的提升,有助于旅游行为度的实现。

秀美乡村对于当地资源、文化的包装,有利于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和提高。乡村旅游无非靠两个方面吸引外来游客,首先是环境和生态,之后就是文化和特色。秀美山村建设斥巨资将本地生态环境包装起来,优化本地旅游资源,更加凸显自身特色,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石城村,打造了特色的赣地文化,提升了文化吸引力。

2.负面影响

有些乡村建设不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在秀美乡村建设中,有些乡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注重开发又要注意开发程度,不注重自然环境的恢复速度,造成自然环境的过度损害,所以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和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不要因为信息的爆炸放弃和遗忘传统文明和本地特色,不盲目跟风、不重复建设。

乡村的特色景观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可能会因为过度的开发而失去原貌,不注重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保护就有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在旅行社的发展建设中,不注重对古村房屋、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的维护和原貌的保持,就会导致文物古迹无法恢复的结果。在乡村的旅游开发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被严格执行,明确各项环境保护的措施,规范施工行为,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同步进行乡村景区、旅游村庄内的废物废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应与旅游开发,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污水、烟尘、垃圾等污染物,将乡村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秀美乡村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秀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整合、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稳步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产品,大力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产品,多方面体现乡村地域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注重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避免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重点开发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如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乡村红色旅游,依托独特的田园风光资源等形成的休闲观光旅游以及依托深厚文化底蕴而形成的古村民俗风情旅游等。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江西绝大多数农村地域广大、旅游空间景点分布分散、旅游活动空间范围大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目前,江西的旅游业正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广大乡村旅游资源已成为吸引游客到城市旅游的主要阵地。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旅游的压力,而且能促进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促进乡村建设更好的发展。

江西乡村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发掘、继承,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积累一定的资金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建设。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文化也能吸收现代文化,形成一种新的乡村文化,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四、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1.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启示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秀美乡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秀美乡村建设创造了更好的环境质量,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秀美乡村的建设不单单为是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更为引入和吸引更多的旅行者的到来从而发展可持续的新型的乡村旅游行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政府和人民的收入,使得秀美乡村的建设能够更加迅速。

江西不是一个靠工业和运输发达的省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巨大,乡村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但其独特的乡村旅游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因此加速江西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使江西省新兴产业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中,要科学的保护环境、合理的利用资源,千万不能贪图利益而过度开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更好地展现农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存优势,严格保护耕地,珍惜农业资源的特点、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当地风俗习惯和实践,融合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展现江西现代农村的风貌。

2.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保持乡村旅游资源原真性是抓住本色的核心和本质,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本条件。尽量保护好乡村的自然景观,突出农村天然、淳朴、环保、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量展现乡村旅游的农村的乐趣和原貌。

乡村旅行的差异性造就了乡村旅游的良性竞争,秉持着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各个地区利用当地的不同民俗风俗吸引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与此同时,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乡村活动,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效果。应注重乡土气息的保持与营造,避免商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趋势;注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体验。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些乡村旅游产品发生重复,经济效益衰退,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一定要通过系统规划,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科学严谨的管理旅游项目。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统一规划,突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特色,同时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与其它资源共同互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招揽游客,从而发挥当地资源的整体优势。最后,还要注重乡村特色的发掘、包装与推广;注重一村一品。

目前,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变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居住在城市的游客能够走进乡村走近乡村,在乡村旅游中体验田园生活,融入田园生活,学习乡村生活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获得在与在城市生活的不一样的体验。

江西乡村自由景观秀美,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极佳,然而对于乡村旅游的广告宣传江西省做的却不是很到位。加强对江西省秀美乡村的宣传吸引大量游客进行体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步。通过有效的宣传,能够招徕更多游客,从而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2]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7-30.

[3]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01:12-17.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4

[论文提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无烟工业日益受到重视,在地方经济总量中占据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与之相伴随的是旅游资源无序开发,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保护好旅游资源环境,让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仍相对薄弱,本文从确立生态旅游法律地位、规范旅游资源环境开发、健全法律救济机制和完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健全相关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希望能对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进步作出一点努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但伴随着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重视。通过对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自然环境免遭破坏,为人们留下颐养身心的场所。但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相对薄弱,存在客体类型重叠、保护客体多元化,管理机构重叠、部门利益冲突严重,立法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和执法意识欠缺等诸多不足,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对旅游资源开发做到合理监管和有效保护,本文主要就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谈几点思路:

一、确立生态旅游法律地位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权利义务一致的旅游。具体来说,是强调在为游客提供欣赏、学习和环境教育的旅游享受的同时,对旅游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理念。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生态评价评估制度和生态旅游环境审计标志制度对生态旅游法律地位作出界定,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一)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2000年11月在纽约制订的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原则性指导文件((莫霍克(MOUONK)协定,让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但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未建立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建议可以采取向国外权威认证项目如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等申请认证,然后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合国情,能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准体系。

(二)生态旅游评价评估制度

生态旅游的评估一般集中在生态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上,包括环境、经济、文化、社区、伦理和资源等方面。对于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现状,应当主要包括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整体影响、生态旅游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状况、生态旅游中环境破坏的控制程度等。

(三)生态旅游环境审计标志制度

环境审计主要是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环境法规情况、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环境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执行程度进行监督评价,揭示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修正其不足,使新的环境政策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生态旅游也应当通过环境审计机制,来促进生态旅游的规范化,保护旅游环境资源。

二、规范旅游资源环境开发

旅游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存在密切联系,从源头上决定着保护的力度与效果,从法律角度可以考虑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担保制度、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旅游资源预警及监测制度和旅游资源轮休制度,来规范旅游资源环境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目前我国在森林资源的许可制度方面已较为完善并取得积极的效果。但是旅游环境开发许可制度方面仍然是空白。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通过设立行业准入机制,将不适格的主体排除在外,可以从源头上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为自然保护地社会性收费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二)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担保制度。该制度即通过一定机制,由旅游资源开发人或其他人,为旅游资源开发人的开发行为提供一定程度担保。如果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了旅游资源环境损害,则权利人有权就担保部分优先受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旅游资源开发行为中的巨大法律风险,保护旅游资源环境。 (三)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责任保险既和环境保险有关,又和责任保险有关,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责任人的抗风险能力,补偿受害人的损失,为有效修复遭受破坏的旅游资源环境提供保障。

(四)旅游资源预警及监测制度。在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下,利用环保部门已经建立的环境预警机制和监测网络,对旅游资源进行专门的监测,及时、准确地搜集旅游资源信息,并且通过报告制度将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

(五)旅游资源轮休制度。由于旅游资源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旅游资源环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属于生态圈的一部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建立旅游资源轮休制度,可以使旅游资源得以“休养”,恢复生机。具体可以采取限制进入旅游区、对旅游资源采取养护等方法,来实现轮休的目的。

三、健全法律救济机制

旅游资源环境开发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损害,所以需要通过建立旅游资源开发侵权国家补偿制度、旅游资源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和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原居民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来实现对权利主体权利的修复与补偿。同时这一制度还能够对开发者的行为构成有效制约。也体现了公众参的原则。

(一)旅游资源开发侵权国家补偿制度。国家补偿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支撑。国家(政府)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人民群众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也是政府允许合法排污与监控、预防违法排污生产活动所必然引发的环境污染对价。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侵权行为或侵权主体无法得到确认时,采取国家补偿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上抵消环境侵权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开发商被经济效益所驱使,会从事一些盲目、非理性的破坏性活动,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其侵权后果难以估算。因此应适当引入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将赔偿用于旅游资源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三)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原居民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赋予旅游资源开发原居民以诉讼权利,使其能够提起环境侵权公益诉讼。该制度的建立,可以避免因民事诉讼制度中关于利益不相关的主体不能提出诉讼的限制性规定,而必须作大规模制度改造的成本。还可以避免权利主体过于泛化,出现滥诉的情况。

四、完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

人大环资委于2006年初颁布了E1然保护地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但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扩大调整范围。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关于自然保护地的定义: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和相关的文化资源而特别划出的,并通过法律上的和其他的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的土地和海洋区域。。应当将世界自然遗产、森林公同等都包括在其调整范同内。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5

松原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统计,全市现有比较著名的旅游单体景点334个,涵盖了8个主类的全部,有28个亚类,63个基本类型。其中,五级旅游资源7个,四级旅游资源17个,三级旅游资源36个,二级旅游资源67个,一级旅游资源54个;分别占旅游资源总数的2.67%、6.69%、14.17%、26.38%和21.26%。

近几年,松原市的旅游总收入不断增长,由2003年的1.5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4亿元,四年翻了两番,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仅查干湖景区就接待70万人次。截止2007年6月,全市旅游服务企业总数发展到70余家;其中,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发展到9处,国内旅行社发展到25家,旅游星级饭店发展到10家,游船发展到160艘、旅游专线车2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查干湖旅游区成功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乾安大布苏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地质公园、吉林大学地质教学基地;宁江森林公园晋升为省级森林公园。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旅游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诸如成吉思汗昭、妙因寺、鸿鹄公园、查干淖尔广场、王爷府商业区、查干湖游客中心、查干湖旅游公路、查干湖度假村、查干湖宾馆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作用。龙华寺、龙华吉祥乐园、查干湖影视基地等发展潜力大、产品档次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查干湖生态湿地、乾安泥林博物馆扩建、王爷府生态休闲旅游区、珠尔山旅游度假区、辽金故里文化旅游区等8个“十一五”旅游重点项目也列入了《吉林省旅游项目投资开发战略规划》。可以说松原市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制约全市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问题

虽然松原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旅游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合力兴旅的局面尚未形成。据了解,当前制约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思想障碍,一是“认识上的片面论”。认为松原没有名山大川,旅游资源匮乏,没有什么可以开发的;二是“远水不解近渴论”。认为旅游投资大、见效慢、战线长,远水解不了近渴。三是“旅游资源闲置论”。认为东北地区旅游旺季时间短,建成景区也是一年闲半年,搞旅游不划算。由于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还没真正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往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没有真正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尚未形成合力兴旅的大环境、大氛围。

2.旅游资源开发步伐缓慢,整体开发水平低。松原市除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已初具规模,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外,其它旅游景区(点)都不具备综合接待能力,服务功能还不完善,成型景点少。旅游产品弱、小、散,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尚未与区内、外联成带、形成网。多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内部道路、电力、通讯、标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3?郾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不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主要靠招商引资,但政府导向性资金投入也非常必要。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全市各县区除前郭县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投入较大以外,其他各县区政府对旅游的投入微乎其微。由于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包装工作很差,多数项目只是口头项目,既无项目建议书,也无可研报告,更没有立项,很难招来商,引来资。

4?郾旅游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力量弱。市旅游局编制9人,其中行政编5人,机关事业编1人,事业单位事业编2人,工勤编1人。由于人员少,力量明显薄弱。县(区)中只有前郭、扶余、宁江单独设立了旅游局,长岭县旅游局与宗教、外事合署办公,乾安县旅游局还在进一步研究中。扶余县旅游局属事业单位且未经市编委批准,随时有被撤掉的可能。全市旅游管理机构这种现状很难适应日益兴起的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5?郾旅游管理机构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乏有效监管。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上分属多个部门,上下未能行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又不是旅游资源管理主体,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没有审批权限,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很难起到指导和监管的作用。

加快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

1?郾进一步提高认识。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尤其是对松原这样一个旅游起步较晚的地区来说更需要不断深化认识。旅游业是拉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旺、发展潜力大的综合性动力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对外开放,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乃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要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旅游业发展,努力营造发展旅游的环境氛围,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全市未来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真正认识到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就业。

2?郾突出特色,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开发领域。目前,查干湖旅游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旅游的亮点。要在继续完善提高查干湖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打造新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在区域上,要以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和宁江森林公园为核心,对沿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百公里沿江旅游带。在原来宁江区沿江旅游风光带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二松上游沿岸的国家AA级景区江山度假村、A级景区沙洲森林公园、大青山、王爷府及花敖泡纳入沿江旅游带统一规划,进行全面开发建设。在景观建设上,要突出水域风光、绿色生态、休闲度假、辽金文化、民族风情等特色,精心打造旅游精品。在组织实施上,要高位运作,统一调度,协调配合,明确责任,分段实施。除此之外,还要对大布苏湖和泥林、珠尔山、瓮泉山、龙凤山水库进行充分挖掘,深度开发。

3?郾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展旅游的基础,项目开发的关键在投入。建议市县(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旅游发展建设和专项资金。一方面用于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另一方面用于整合旅游资源,树立旅游品牌、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旅游项目规划、包装,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的补助和奖励,项目扶贫或项目贷款贴息等。并确保财政投入逐年有所增加。

4?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要按所有权、管理权和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将全市的资源开发建设推向市场,切实搞好项目招商。策划包装出一批旅游业发展的优势项目,通过精心包装,以优惠条件、优质服务、良好回报吸引各方投资。同时,对条件较好的旅游资源,在现有产权政策下,可以采取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进行开发。通过经营权、专营权和收费权的有偿转让和抵押,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投融资体制,按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形成社会办旅游的良好局面。

5?郾科学编制旅游景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编制旅游景区控制性规划,并做好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强化旅游功能,使旅游理念体现到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同时,加强规划的权威性,进一步发挥其指导和规范作用,明确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用地指标等,促进旅游资源的科学整合。今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须征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方可运行。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6

一、乡土案例教学目标整合

近些年,陕西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需求,依靠乡村内在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