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具有现代海洋工程基础知识、海洋装备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许多不定因素。尽管很多学者从20世纪初就意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是解决人口、空间和资源压力的最有效手段,但系统的海洋学科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才出现于一些大学内,因此,海洋工程与技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来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油气资源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结构物也从固定的导管架平台向深海的浮式半潜、张力腿和Spar平台发展,海洋结构物从单一功能的固定式结构物到多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弹性结构物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亟待解决。

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海洋工程的项目投资一般比较大,涉及范围和企业广泛,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然而,目前高校大范围的工程实践都是以某课程为核心,没有在总体的培养方案框架和教学大纲下定为各实践环节的功能作用,阻止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另外学生多,实验设备少,实践场所容量小,导致多数同学都是看着老师将实验做完,用笔记下完整的操作过程而不能进行实际的上手操作。最后,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导致教师自身能力落后。

2.改进措施。由于我国的海洋工程发展起步较晚,现有国内海工高校、企业和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参考国外先进海洋工程装备与系统的建造经验,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优势与专业地位。结合海洋工程高校现状、企业特点和学生老师队伍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组织与开展相关教师及知名海洋工程企业编写以工程为背景、以功能为目标的海洋工程模型试验教材,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功能,围绕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系统装备最新的响应原型试验,更新目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具体建设措施包括:a.开展以“海洋工程试验、海工企业实习和海洋结构物设计”三要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的课程为海洋工程认识实习、海洋工程结构与制图、海洋平台生产设计和海洋平台结构设计,该部分课程将安排到南通中远船务、上海外高桥和沪东中华造船等海工企业进行学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描述海洋工程结构与设备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第二模块课程为船舶静力学、船体结构静力学及海洋环境载荷,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海洋平台的钢材料性能、结构建模方式及平台响应分析方法;第三模块为海洋工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部分内容已被安排到具有专门的海洋工程培训机构的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主要帮助学生掌握与实践海洋工程项目分析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测和设计方法。b.建立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任务为保住学生了解海洋工程试验试验教学的意义以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了解海洋水池试验和水槽试验的具体规章制度,掌握一些设备如造波机、浪高仪和数据采集仪等操作方法,熟悉整个海洋工程试验过程;第二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海洋工程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对造波机、浪高仪等设备的造作能力,帮助学生验证一些有价值的波浪理论,并从实验中观察一些奇特现象,以补充理论的不足;第三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试验中数据采集方法和判断数据是否正确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海洋结构响应测试方法,完成整个海洋工程的实验方案设计。c.建立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实习模块。其中认识实习的时间大约为10天,由基础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校内教师和校外聘请指导教师相结合,采用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等方式给学生指导;生产实习时间大约为半个月,主要由校外企业老师带学生进行实地现场观摩整个海洋平台托航、布置和安装等过程,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海洋平台设计任务。②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的海洋工程水槽和水池模型试验教学模式是针对过去的视频化或观摩化教学,主要包括三种开放类型:第一类型为实验的场地和测试设备开放;第二类为实验时间开放,允许学生课余时间与老师联系后进入实验室操作;第三类为模型试验类别开放,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已将本专业模型试验分为波浪模拟实验、结构水动力性能测试实验以及结构强度测试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选取。③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与老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的一种主管能力,其来自于经验而付之于实践。结合海洋工程发展的现状、海工企业工作内容和教师队伍的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请进来、走出去方法,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a.聘请校外高校、研究所和海工企?I专家来院给青年教师进行有关的海洋工程知识培训,及时更新老师自身固有的设计思维,符合海洋工程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江苏科技大学专门组织4名教师进入到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协助完成学生的设计任务,实行校内学科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b.深入国外海洋名校和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访问交流和工程实践。海洋工程实践能力来源于海洋工程实践锻炼,面向各种实际海洋平台设计和生产等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和体会。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始终将国内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杰出人才培育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来做,抓住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机遇,定期将校内优秀青年老师送往国外知名海洋工程类高校进行交流与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派送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实时了解海洋工程发展的动态,最后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海洋工程类会议以及撰写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工程领军人才而努力。

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创新创业素质关系着学生以后从事海洋工程事业的思维模式,是海洋工程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主要措施如下。

1.开设海洋结构物概念模型设计,结构分析,材料特性等创新教学实验,增设海洋浮式结构物的创新型概念模型制作和概念模型在流场中的水动力实验。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院级和校级课外竞赛活动,并鼓励创新性好的设计参加全国航行器大赛及创新杯大赛,与校外专家交流,增加学习海燕工程的兴趣,提高实践意识。

3.尽量将实际工程的物理现象用基本的数学语言和模型给学生描述,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基本波浪理论、结构力学和数理方程等理论知识思考和解释海洋工程中的物理现象,进一步探索其中有意义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试点班;人文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44-02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安徽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和人人都具有创造潜力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以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训练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思路。自2001年始,我校每年都开办“创新能力试点班”,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制订“创新能力试点班”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十四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施途径:以“创新能力试点班”为平台,创造学系列课程为载体,实施“五个一”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实施“三百”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倡导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依托创新实践基地,通过课外“创新教育实践和素质拓展学分”等相关激励机制,鼓励试点班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最终形成了以“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为内涵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步法”,并不断循环,互相促进,阶梯式上升。实践结果表明,成效显著。

一、优化创新能力试点班人才培养方案

1.切实转变观念,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紧密结合办学实际,树立“大工程观”和人人皆有创造潜力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为目的,把以掌握专业知识、培育人文精神、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创造潜力开发融入教学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教改与学改的并行推进,充分挖掘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多视角把握创新教育内涵,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在现有各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对试点班学生设置创新教育类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开设《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创造技法》、《发明与专利》、《发明案例分析》、《TRIZ的理论与方法》、《创造心理学》6门必修课程,共10学分;增加素质教育模块课程10学分(必修),包括参加6个以上创意作品或学科竞赛活动,参加“五个一”创新实践活动。

二、全方位推进试点班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实践

1.以专业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夯实学生创造素质。①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四减少四增加”原则,确保公共基础课和实践环节课时。②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鼓励教师将学科前沿知识,科技开发、工程实践、社会服务中的课题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开设以问题、项目为中心的系列讲座课程等。另一方面根据各专业、各门课程的性质、特点,研究创造过程及创造思维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学习科学名人的创新精神,并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潜力的开发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中。③改革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系统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导入、自学、笔记、讲授、讨论、练习”课堂教学六步法,使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研学相结合,知行统一、学做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创造潜力。④加强课程建设。着力建设创造力开发基础系列精品课程,其中《创造学和创新能力开发》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和教学实践,该课程提炼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课,2013年被选入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在全国高校推广,标志着该课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开设创造学系列课程、实施“五个一”创造性训练活动,启迪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开设六门创造学系列课程,以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为载体,全面传授创造学原理和创造技法,强化“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的“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训练,学生由“显意识行为”上升为“潜意识行为”。试点班学生全体参加6个以上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内容包括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以及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形式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并纳入到创新实践学分的考核中。

3.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三百”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创造性人格。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教育课教学,夯实创造性人格基础;第二课堂以选择“读百部名著、观百部名片、唱百首名歌”的“三百”活动作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养成写“观后感”、“读后感”和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作笔录的习惯,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和各类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4.以第二课堂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为主渠道,点燃创造激情,培养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体验创新过程的平台。学校加强学科竞赛组织和建设,不断强化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一是结合试点班学生各专业特色,开展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举办各类学术讲座,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组织开展各种论坛、报告和讲座;三是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制,有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5.以专利申请为抓手,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和创新品格。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组织学生进行专利申请,每学期开设“发明与专利”选修课,每年暑假举办“大学生发明与专利社会实践队”培训班,集中时间开展发明案例分析、专利文件撰写以及创造技法学习、知识产权调查等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每日一设想”活动、各级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课题,设计新的技术方案,及时申请专利。同时,运用国家在专利申请方面的资助政策,激励学生积极申请专利。通过专利申请,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独创性与新颖性以及意志、毅力和想象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专利保护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和创新品格。

6.健全运行机制,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持续开展。①学校成立“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校创新教育工作;②成立“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搭建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平台;③不断完善制度,先后制定“安徽工业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安徽工业大学创新能力试点班实施方案”等,保证试点班培养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三、理论与实践成效

以“创新能力试点班”为平台,通过十四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完善并制订了具有自身特色拔尖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解决了创造工程理论的以下问题: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结果表明,通过系统进行创新理论教育和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新能力试点班学生取得以下成效。

1.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人文精神和创造性人格明显增强。学生的创意、设想达80余万条,平均每位学生书写读后感、观后感达5万字,最多达30万字等。

2.创造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学生已申请专利845项,获授权专利659项;在各类竞赛中有80%的获奖者为试点班学生。如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先后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等;三位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进入马鞍山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50万、30万元和20万元的无偿资助。

3.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近三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90%的同学在企业申请过专利。涌现出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如李智虎,2004级试点班学生,2009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目前已申请专利18项等。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部分。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参与群体,他们对创新能力的真实感受、创新能力现状及发展需求等对创新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经历,分别从人才培养方面和创新项目管理方面提出若干策略。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其中创新能力是中心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高校重要的职能和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方面,包括对大学生理性分析、理性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方面,包括对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社会调查及论文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问题亟待解决

1.人才培养计划缺失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一些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活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制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要求与目标,没有设置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联系紧密的课程或培训。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充分表明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迫在眉睫。比如,大部分题目设计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强;学生在项目进展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在写作及语言组织方面还存在实际问题等。所以高校急需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如创新基础课、创新思维训练课等,扎实落实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2.选修课程“一刀切”。

课程设置中都有选修课,选修课是为培养和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及课外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在选修课程设置方面,整体上是能从学生的发展成才和未来需要安排的,但是仍有一些具体问题急待解决。

从课程设置内容来看,有些课程内容“泛而不精”,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不够深入;从课程设置前沿性来看,有些课程与社会实践脱节,与就业单位需求脱节,满足不了社会需要,不利于学生就业与发展;从课程设置逻辑次序来看,个别课程学习顺序前后颠倒,导致学生学习紧张和吃力,不利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

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没有选课自由,学习任务重,上课形式单一。事实上,全班学生所开选修课程完全一样,会导致学生渴望学习的选修课程选不上,不想学的不得不学,疲于应付考试,不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在课堂授课方式方面,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同样对待,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不利于适应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课堂教学需要创新

据调查,目前高校大部分课堂还是教师整节课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几乎所有课程都只讲一本教材的内容,教法也比较墨守成规,大多学生不感兴趣。虽然,学生可以从自学、父母、社会、网络、各种参考资料等途径获取知识,但是主要途径还是“教师的课堂讲授”。因此,学生对教师课堂抱有很高的期望,都很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

然而,学生的听课情况却令人担忧。经关于学生听课情况及学生逃课原因的统计表明,大多学生会偶尔开小差,大部分学生会集中精力听讲;有些会玩手机等数码产品及走神想别的事;个别学生会交头接耳,打瞌睡。还有个别课堂学生到课率极低,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最多的是“对某门课不喜欢,不想听”、“缺乏学习动力或为学生会、社团工作忙,有的甚至逃课去校外做兼职”等。

大学课堂,除了要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更要教会学生一辈子都能受用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善于创造“幽默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幽默是剂,它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幽默是催化剂,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你的教学,真正积极、主动地用心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喜欢听,更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交叉思维及丰富想象等多种学习能力,在教书育人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作用。

三、解决措施

(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1.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学分和成绩。

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培养的要求及目标,合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及独立从事创新的能力。在创新初级阶段,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一份读书报告形式对专业课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训练,这主要是锻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及写作等能力,达到对所研究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即熟悉某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可以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接下来,逐步循环训练,逐渐掌握研究问题思路,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训练环节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实施制度建设及改革等综合措施,达到培养及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和成绩,规定若干学生参加一定探究活动,能够提交研究报告或者论文等成果。经审核合格,根据从事创新活动的工作量给予不同的学分。结题后,经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后录入成绩,学生获得学分。

2.课程选修自由化。

高校选修课程的学习,必须充分落实学生的选课自由。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知识框架,深化知识内容,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首先,课程的选修范围更应该扩大到整个学校;其次,要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尤其是增加全校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无论是学科选修还是跨学科选修都要增强并落实学生选课的自由度,真正实现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并且在课程选择上做引导,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年级课程的选修顺序,使选修课名副其实,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课堂教学落实创新学习。

注重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吸引学生喜欢课堂。教师要经常将所研究学科最新研究动向或者相关学科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培养他们热爱和学好学科的意识。课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总结能力等,结合教材布置一些与学科相关的读物阅读,要求写出读后感。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透。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语言锤炼、逻辑推理、写作等能力,可采取开卷考试或更合适的考核方式。另外,重视考试总结环节,使学生明白错的原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建议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工作,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研究课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措施

1.指导老师由“一”变“多”。

目前,倡导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一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团队势在必行。项目需要具备“多能”素质的教师指导,提高对项目及项目团队的指导力度。因此,指导教师应增至两个或多个。申报项目初期,组织部门应该就各个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对学生做简单介绍,方便学生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

2.活动过程精细化,成果形式丰富化和多样化。

团队合作方面,项目负责人必须具备一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能够组织一支具备科学结构模式及很强的集体精神的团队,能够处理好项目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保障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的碰到任何问题。另外,负责人如确实不能如期完成项目,可采取更换负责人等措施保障项目顺利结题。

经费报销方面,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经费标准。有些项目成果比较丰富,花费可能会更多。特殊专业的,如学校能够提供相应软件,在项目结束后回收。既资源共享,又可以在经费支持数量上给予适当调整。

项目进行中,强调落实重过程、抓细节的培养环节,完善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规范,形成有效的项目运行机制等。进一步加强创新项目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学术氛围,努力做好宣传者、鼓动者和服务者,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研究型大学所不可忽略的。

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项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切实受益。成果形式不应该仅限于论文,应该更加丰富化。如果一味地发表文章,经费消费在占大多数,则有悖初衷。

3.构建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平台。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横向联合培养,即将创新能力培养与考研机构、创业机构、用人单位等部门连接起来。注重项目的效益,鼓励将立项与课程设计、企业研发、师生社会调查、学生见习实习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创造出更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在满足学校对实践教育教学的要求并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尝试将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其他实践环节相连接,甚至替代某些实践教学环节。

4.政策导向支持。

培养和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至少应该从政策方面及学校管理方面重视起来,努力建立健全各种约束和鼓励政策,分别从参与学生到指导教师等方面考虑给予良好的政策导向。比如,在人事及科研制度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教师进行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方面,应该把教师的创新指导情况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师在指导中所付出的一切,都应被看做是教师的一种智力行为,一种创造,应该同样属于教师的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德铁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

[2]战君,潘瑞.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6.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基层学院团委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工科院校作为工程型人才的主要培养载体,在当今社会也同时肩负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务。然而目前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仅局限在为学生提供创新资源与创新场所,并没有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未能在学生和创新实验室之间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可通过建立一个以学生科研立项几校外科研项目为契机、以基层学院团委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弥补现存培养方案的缺陷。该培养方案与以往方案不同,更加贴近学生。以学院团委与创新实验室、校外企业及科研单位相配合通过创新人才库档案建设和针对性培养计划,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一、基层团委在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基层学院团委作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主要部门,与授课教师相比更加贴近学生群体。并且基层团委在各年级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辅助下能对整个学院的学生创新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长期测评。同时基层团委的工作范围广、工作权限较大且便于与创新实验室及校外机构取得联系。因此,将基层团委引入培养方案能提高培养方案的适用性和普及性。在该培养方案的实施中,基层团委需进行以下工作。

1.信息采集和资料库建立

本培养方案是基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信息库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依据。该信息库需由各年级学生工作辅导员定期汇总进行维护。这些资料包括学生的自然信息和科研立项申请、完成情况及创新实验室目前待完成项目等。基层团委可以通过信息库的检索功能方便的整理出当前正在参与科研立项的学生信息及其完成情况并将尚未开始的科研立项进行再次。同时基层团委可以在与校外企业及科研单位取得联系后,将数据库中优秀科研人才推荐到相应机构进行工程实践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立项、采集和立项分期检查

科研立项主要分为给定命题的项目设计和自主命题的创新研发。在该培养方案中,基层团委应定期采集所在院系实验室尚待解决的创新项目,并将其汇总下发给各年级学生工作辅导员以便于在全院范围内公示。同时,学生工作辅导员应做到随时接收学生立项申请,并将给定命题的立项申请统一上交给基层学院团,由其交至各对应实验室。自主命题的立项申请需联系由有丰富创新经验学生所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可行性分析后交至相应实验室,同时将合格申请录入资料库。

基层学院团委需联合实验室对资料库中科研立项进行定期检查,以确定其完成情况。对完成情况缓慢的科研立项,根据其参与态度进行区分处理。对创新态度认真但立项进展缓慢的学生,基层团委可为其联系相应老师、学生进行辅导。对态度懒散且经劝导仍不思进取的学生,基层团委可取消其继续参与科研立项的权利,直至其创新态度得到改善。

3.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基层团委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服务与监督部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正确引导的责任与义务。故其在日常工作中应在所在院系积极的营造出科技创新的氛围。为此基层团委可以组织如下活动。首先,定期举办创新讲座。可以邀请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老师或在创新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讲座。其次,可在学院建立科技创新社团。创新社团可以对刚起步进行科技创新的学生进行基础培训,以提升其动手能力。最后,可定期举行科技创新比赛。通过比赛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创新比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检验与测试。

4.与校外企业、科研单位衔接

基层团委书记作为学院团委负责人在该培养方案中同时起到联系校外机构的责任与义务。校外企业与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创新产品生产实践的主要场所随着工作份额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劳动力不足或后备人才短缺等问题。同时经过培养计划系统培养的创新型学生在掌握一定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更广阔的场所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此基层团委可以与校外机构进行协商将其引入培养方案,推荐创新能力较为优秀的学生参与校外机构的实践项目。期间基层团委需配合校外机构对推荐学生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其能按时完成项目需要。

5.基层团委职能示意图

二、实验室在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1.科技创新实验室定位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但目前的高校创新实验室通常普遍存在监管松散、实验室间彼此沟通匮乏等缺点。归其原因是部分创新实验室教师将主要精力置于自身科研任务而忽略了实验室管理。因此,目前的创新实验室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培养方案将创新实验室培养方式由被动的等待学生参与转换为主动的提供创新项目与创新场所,同时将助教引入实验室机构建设以提升实验室机构完整性。

2.创新实验室工作方式

为确保创新实验室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需进行下列改革:

首先,在各实验室设立助教岗位,配合实验室老师开展实验室常规工作。助教的人选可由科研任务较少的年轻教师或是有多年创新经验的研究生担任,其主要工作为定期组织开放实验室和学术研讨活动等活动,以此提升实验室的影响力和学术氛围。同时应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对实验室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进行评估,查缺补漏逐步提升。

其次,创新实验室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设立给定命题的科研立项并交予基层团委下发。并且在基层团委的配合下对选择本实验室科研立项的学生进行初期培训和定期检查。同时实验室可定期组织或承办各类科技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锻炼、得到提升。

最后,为综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创新实验室教师之间应建立长久稳定的联系机制,彼此配合相互协同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同时为提高实验室教师及助教的工作积极性,需对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薪酬根据其工作量进行明确区分和系统规划。

三、培养方案实施方法

1.培养方案实施步骤

该方案旨在系统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其培养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基础理论教学,该环节主要以创新实验室为基础进行科技创新的理论知识学习。基层团委作为该环节课程的组织者需配合实验室教师及助教对学院有创新意向的学生进行统一培训。其次,是实验室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以科研立项为主要实践载体。基层团委在该环节须结合数据库进行相应操作,并配合实验室做好学生的中期培养。最后,是校外机构工程实践环节,该环节是对部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阶段。基层团委在该环节需对所在院系创新学生进行客观考核并推荐适合学生参与其中。由于工程实践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该环节的参与学生也仅局限在小规模范围之中。

2.培养方案实施条件

为使本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实施院校需进行如下改革:

首先,应改进创新实验室的培养方针。目前的高校科技创新实验室往往是在为国内外相应赛事进行人才培养。其培养的初衷仅局限在获取比赛成绩,虽然参加比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种培养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故创新实验室应改进过往的培养方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的,以参加比赛为培养渠道。

其次,高校需对校内创新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划和协同建设。随着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深入进行,单一实验室将无法提供完整的科研立项所需要的知识和资源。为此高校应建立一种应用于创新实验室彼此交流协作的机制以满足学生创新需求。

最后,基层团委作为该培养方案的核心应进一步地做好学生与实验室的沟通交流工作,同时定期更新数据库,并提升与校外机构沟通的力度与频率。

四、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以基层团委为核心的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原理、功能以及使用说明,总的来说此培养方案有以下几方面优点:①方案针对性强、学生认可度高;②以科研立项为契机进行创新培养,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③培养方案工作原理简单、信息库软件实用性强,便于高校推广。④与校外机构的相互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展学院学生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嘉男.高等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2]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王章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8.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素质教育主体地位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49-02

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命题中重点内容,从而也就成为中学教学中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做为高中一线教师,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大力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意识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技进步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目前,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中工作的广大教师,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滞后,导致其创新思维匮乏,创新意识不强,从而严重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理论的探讨,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师德意识,激发创新激情,确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情境,树立起为民族振兴培养人才的信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创新能力无疑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二主体”的正多边互动的关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师兼益友的形象。

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每当我讲完一类习题时,总是习惯的问一句“同学们,是否还有更简单的解法?”用以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有一次,在讲解数列求通项公式问题时,例题:“有两个细菌,每10分钟分裂一次,每一次一个可分裂成两个,但死掉一个,则两小时后,有多少个细菌?”

分析:按照构造等比数列的方法解题。因为an=2an-1-1,

设an+m=2(an-1+m),解得m=-1。

所以数列{an-1}是以a1-1=1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n-1=2n-1,所以an=2n-1+1,两个小时后既是求a13=212+1(个)。

当我讲清问题后不久,一位学生就提出了另一种方法,假设每次分裂后死掉的细菌都是由一个细菌得到的,那么这个细菌经过n次分裂后依然是1个细菌,而另外一个细菌以等比数列递增,n次分裂后为2n个。所以两个小时后细菌总数为212+1个。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切忌用自己的意识左右学生的思路,要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使学生不断获得创新经验,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意“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意志和品格等。它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解、维持和强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原动力。在一次自习课上,曾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我上课老睡觉怎么办?”我反问他一句:“现在让你去打篮球,你还睡觉吗?”这说明该学科是他不感兴趣的课程,没有兴趣的引导,学生很难在学习上有所作为。因此教师除了经常树立学生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和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外,还应通过挖掘教材中经典例题,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应用型、探索型、开放型问题等一系列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题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试卷中,从而引起中学数学界普遍关注,这些题目来源于生活,又是社会上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背景真实、客观、公平,生活气息浓厚,利用这些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无疑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004年以来,应用题的命题范围大多侧重于概率、随机变量等内容,这类命题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非常明显。如2008年高考命题第20题:已知5只动物中有一只患有某种疾病,需要通过化验血液来确定患病的动物,血液化验结果呈阳性的即为患病动物,呈阴性的即没患病,下面是甲乙两种化验方案:

甲:逐个化验,直到能确定患病动物为止。

乙:先任取3只,将它们的血液混在一起化验若结果呈阳性,则表明患病动物为这3只中的一只,再对其逐个化验,直到确定患病动物为止;若结果呈阴性,则在另外2只中任取1只化验。

1.求依方案甲所需化验次数不少于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的概率;

2.ξ表示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求ξ的期望。

此题本身就有一定的新意;针对近几年发生的“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命题既有客观真实的生活背景,又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把现实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使考生在审题中增强了积极探索的兴趣,在解题中既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运算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迎新能力,尤其是第二问:按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ξ=1,肯定不行,无论结果呈阳性还是阴性,都不能确定哪只动物患病;ξ=2,有可能,如果结果呈阴性,则在另外2只中任选一只化验即可确认,如结果呈阳性,则在这3只动物中第一次检查就得呈阳性者,即可确定为患病动物;ξ=3,表明化验结果呈阳性,然后对这3只动物逐个检查时,第一只检查呈阴性,则再任检查一只即可确定患病动物,所以,随机变量

ξ的可能取值为2,3、且P(ξ=2)= ,P(ξ=

3)= ,则ξ的期望Eξ=2×0.6+3×0.4=2.4。

本题要求审题严谨、思维活跃、判断准确,我把它做为典型范例给同学们讲解时,又提出几个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1)除方案甲乙外,你还能设计其他几种方案。

(2)求每种方案所需出现的化验次数及相关的期望。

(3)对这几种方案所求期望进行比较,找出最佳方案(提示:即期望值最小的方案)。

同学们带着兴趣对问题积极探索,热烈讨论,寻找答案。通过对这个高考题的分析、剖析和拓展,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正处在思想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时期,是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升,更改思维显著增强的高考命题改革当中,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仍然用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旧的教学手段,板着面孔教书,照本宣科,不但是不合时宜的,也必然是失败的。因为这必将使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符号呆板,数字枯燥,从而“望数学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不愿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其实教师如果深刻钻研教材,发掘各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数学与现实生活、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联系,便会发现数学的魅力之伟大,这种魅力在于数学的和谐,在于它的严谨,从而也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契机。有兴趣引路,扭转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渗透其中,不是强输硬灌,这样才能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生效。

当然,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适度,一是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不应只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教学途径服务于教学目标,要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刻不容缓。

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最后体现。经过问卷调查:“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决不是只针对高智商学生,也不仅限于中等以上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

1.培养学生“思维观察力”,引导学生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是适应高考改革必备的能力。在近几年高考命题改革中,如:“有图看图,无图看图,数形结合”等方面的题目,没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是很难驾驭的。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这种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飞跃时,发散就变成了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收集积累素材,多设计一些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题目,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另外,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创新意识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革命迭起,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既是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生存、发展意识”。化学实验的目的不同于化工生产,它是为了研究某些化学过程、验证或探讨某些化学定律和法则,培养实验者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实践过程。

在高中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源泉,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发智力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只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辅之以生动的实验,创造直观的教学情景,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积极思维是对专用科学符号,概念,规律的明确掌握。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端,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一种能力。例如:在傲用氢气流吹肥皂泡这个实验时,教材上用尖嘴玻璃管吹,吹出的肥皂泡小而且不连续,还容易破裂。课堂上,教师拿出了一个多孔塑料管,当堂让学生做此实验,结果,吹出了大而且连续的气泡。通过此实验,大家对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得到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改进实验,不仅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从生产、生活中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创设出与教材有联系的情景,并提出假设性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去想像、去思考。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设计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实验不可替代的。例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关于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内容,分析反应原理、条件和特点,然后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所设计的装置不能与课本的完全相同,但可以相似。任务布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优缺点,选出可行的方案,由学生在澡堂上演示。对于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方案也要从中找出某方面的优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无论是单独设课还是穿插在理论课中,都足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验时只需按实验教材“照方抓药”,机械按照实验步骤操作,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精神。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不认真,对实验结果不分析思考,难以培养学生观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引入设计性实验,鼓励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并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加以改进。这一做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或者利用网络资源检索相关资料,并且同学间展开激烈地讨论。

科研工作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充满了神秘感,很多学生对创新科研充满了向往,对科技前沿课题非常感兴趣。在学生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之后,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与科技前沿领域相关的开放实验题目。感兴趣的学生可对开放实验题目进行选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实验结束后提交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等过程,使得学生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在开放实验过程中,引入大型仪器测试,使得学生对实验产物及时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改进实验方案,了解大型仪器的性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为将来的仪器分析课程提供了前期接触的经验。

实验是化学之本,探究是创新之源,我们要抓好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育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尤其是化学教师,更要高瞻远瞩,面向未来。准确把握化学学科特点,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和方法,注意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去点燃学生们创新、进取的火花。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而且更应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刘英.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技资讯.2008,(20).

[2]冯艳琴.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金卡工程.2009,(13):02.

[3]李旭玫.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设计能力,卫生职业教育.2001,(19):06.

[4]谭建红.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小学教学研.2005,(12).

[5]邱峥辉.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