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文1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息时代下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也势在必行,以便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此主要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计划和课程及模式的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李振娥.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协作学习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特点;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57-02

从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成立“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协调组正式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到2014年11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整整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在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25年发展历程梳理的过程中,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划分为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1990―2002.4)、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2002.4―2010.5)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2010.5至今)三个阶段,并从教育理念、政策法规、学术研究、实践事件四个维度对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将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1989年柯林・博尔在其提交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创业教育的概念,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1]。我国随后在1990年成立了协调组,并以6个省市为项目单位,正式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但在此阶段,仅有部分政府部门和少数高校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体对于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还有争议。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正是由于此时创业教育仅得到了部分政府部门的认可,因此虽然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会议及文件上开始出现有关创业教育及促进创业的论述,但一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很少涉及,二是引导、鼓励性的语句多,没有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以1998年的《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和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前者提出“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后者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并没有详尽的论述。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105篇,其中1999年仅有5篇。不难发现,此时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偏少,而且没有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此阶段的实践尝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高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在高校层面,1998年清华大学借鉴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做法,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在实践型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值得一提的是此项赛事随后演化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一直持续至今。在政府层面,2000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等10个创业园为国家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开始尝试开展创业示范点建设。

二、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2―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专科生和本科生相继毕业,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面对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靠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从此,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无需再讨论的话题,探讨的内容逐渐转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2]。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相比前一阶段,此时的政策法规出现了三个明显特点:一是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创业教育从法律的高度给予了认可。二是政府各行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的情况明显增多,开始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例如2005年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就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0个部委联合的。三是关于创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开始不断出台。以2007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例,该通知明确规定“可按70%抵扣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必要性的逐渐认同,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仍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3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2782篇,其中2010年的论文数量达到875篇。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以2009年的研究论文为例,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从2002年到2010年,无论高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引领下对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在政府层面,首先从国外引进了2项创业培训课程即SYB创业培训和KAB创业培训,一直沿用至今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次致力于创业教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009年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作为隶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致力于深化、普及和开展创业教育,分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高校层面,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拉开了我国大学研究与实践创业教育的序幕。在社会层面,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积极响应的号召,开始注重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多档创业教育主题节目应运而生,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的“青年创业中国强”大型电视活动和201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举办的“创业有道”系列电视讲座。

三、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2009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调研通过专家鉴定,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创业项目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偏低的生存型创业,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3]。另据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4]。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创业教育的理念,并最终促使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该理念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正了“创业教育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5]及“定位于培养少数创业明星的创业教育理念”[6]等片面观点,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此阶段的政策法规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特点。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文件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予以明确。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对“创业基础”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突破之后,研究成果不断展现。前一阶段关于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7]等成果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这一阶段出版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著作与教材明显增多也从侧面证明了研究取得的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化发展。在高校层面,2011年中央部委所属的109所高校启动实施了16300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为践行“让全体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受益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了积极尝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于2012年推广至全国所有高校。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3个阶段。但我国目前仍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且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支点,在未来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林・博尔.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

[2]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3]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223-224.

[4]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5]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

[6]雷家X.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应做的调整[J].青年探索,2011,(1).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文3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必要性的争论

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那么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必要性?

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学偏重于专业技能培训是它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要义,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并不是人人都向往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具有普适性还值得探讨。

(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任教资格的争论

创新创业教学既包括理论层面的综合知识,也包括操作层面的实践知识,它要求教师对“双创”既有系统的理论认知,又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校内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企业家一般不会辍商从教,高校系统中目前也没有能输出师资理论的相关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十分匮乏。高职院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部分专业教师兼职理论授课,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举办报告、讲座。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纸上谈兵”和“企业宣讲”,它唯一用途就是用来应付“政府文件”。

(五)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以赛促教的争论

自1997年“创业计划竞赛”与创业教育一同被引进国内,“创业计划竞赛”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引发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如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人认为要坚持“以赛促教”,它是实施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有助于学生在创业阶段之前系统地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能促进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能营造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社会的创新创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以赛促教”已经演变成类似“应试教育”的“应赛教育”,学校为了获得奖牌以证明或提高“办学水平”而过度重视大赛,学生为了“保研”“获取奖学金或学分”而加入竞赛,功利化的“以赛促教”将违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

(一)双创教育是传授技能陶冶精神的素质教育

在不同的时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解释有不同的特点。从提倡实用主义到倡导职业教育,再到后来“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黄炎培逐渐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概念,即“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之方法,依人人之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黄炎培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提到,“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同时,他也认同杜威的观点,不同意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是针对某种职业进行的岗前培训,不能“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重技术而忽略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范畴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是以教授谋生技能为基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是以职业型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二)双创教育要以“谋生”和“乐业”为导向

如今职业教育已向终身教育发展,双创教育同样如此,就业也不是“一选定终身”,就业培训既包括岗前也包括职后,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创教育不能是“万能”教育,只能联系到具体的职业,于是将双创教育的功能导向确立为就业并无不妥。但双创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根本,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必须考虑到个人需求;否则,仅从社会功能维度考虑双创教育价值导向会多少倾向于功利化。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在一起,他将“个人谋生之准备”确立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还说过“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7],处于萌芽阶段的双创教育,也需要“惊心动目”,把个人生计置于突出地位,有利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双创教育的开展与推广。同时,黄炎培也多次强调,“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一种“机械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业教育要教授学生“谋生”,还要帮助其“乐业”。那么,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应该是重视个人需求的职业导向,这里提到的“职业导向”,其含义正是黄炎培所说的“使有业者乐业”。

(三)双创教育要全面推进也要兼顾个性

显而易见,上文提及“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是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创新的创业教育,我们全面推进的应该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培养手段。创新创业作为“求学、谋事、创业”的一种方法,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学内容中也有“创业认知,资源开发,创业风险,企业管理”等内容,此时则应考虑到“人类个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应该承担着“职业指导”的作用,正如黄炎培所说,职业指导既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只有这样“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职业的乐趣”。[8]可见,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必要全面推进的,但在落实的具体层面,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

(四)双创教学需社会力量全程参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由何人来教存在争议,但是学校必须联合社会力量的思想是一致的。黄炎培也一直鼓励教师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可以提倡教员储蓄;也可使教员借此考知社会状况,改良其教授;三可使教员于前途有希望,不至感其生涯之枯寂”。[9]他还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看职业界的需要”,“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10]同理,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教师,不能只是“上课教师”,前期的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定位等都需要企业教师的参与,只有这样,企业教师的授课才能避免成为“企业宣讲会”。他也强调“教育为专门职业,苟非性之所近与积有学历经验者,未必尽人胜任也”,可见黄炎培是鼓励师范生任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因其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更应如此。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W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文4

摘 要:全面系统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一次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本文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现状分析,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中国分类号:TU244.3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1.创新与创业的定义

"创新"(Innovation)的观念最早是由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者熊彼德所提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有效利用资源,以创新新的生产方式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将"创新"定义为"将新的概念透过新产品、新制程、以及新的服务方式实现到市场中,进而创造新的价值的一种过程。"

"创业"(Entrepreneurship)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

----------------------

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暴利,是奉献与无私[1]。

2.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此后,对其内涵的阐释类型繁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内容:即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2]。在此,笔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总结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3.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创业教育是开发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体现,两者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3]。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认识不清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是典型的精英教育,长于理论,重于系统,讲求"专业"。高校沿袭了几十年的专业教育模式,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知识结构单一,重知识而轻心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各高校顺时而变形成了研究型、应用型的不同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不仅其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要,而且其课程的选择及课程内容的设计都围绕着职业的需求[4]。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新",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还处于零星摸索状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比较单一,多被设置成选修课,并且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内容也仅以入门知识为主,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形成。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只有具备较高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同样富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社会,缺乏工作和创业经历,这就需要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是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某些方面的教育或培训,其实质是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大学生要进行创新,不仅需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还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和能及时提出解决问题构思的思维,一种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技法把创新思维变成现实的技能,更需要有一种积极探索,勇于挑战,不屈不挠地把自己的构思付诸实施的精神和人格。

2.构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常规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应与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联。把创新创业实践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构建起以大学生创业基地、专业实验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大基地"体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开辟创新创业论坛、开设"大学生创业与企业家精神培养"系列讲座、邀请成功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技能;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SYB、KAB、创业管理等创业技能培训课程,培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创业实战,提升大学生实战能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申请专利;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实验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种子基金等[5]。

3.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优化师资结构,培养一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各项任务的关键,一方面要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从而造就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才队伍[6]。

参考文献:

[1] 赵 伟.开发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协同关系[J].《经济师》.2006、5

[2] 方明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0

[3] 李海燕.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营造[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1

[4] 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06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内涵;本质回归;价值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国家及地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一般意义的创业活动不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既要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又能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1]。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偏颇理解

科学界定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与内涵,防止在实施层面出现认识和实践上的偏颇,致使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入误区,十分有必要厘清社会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几种偏颇理解。

(一)过分追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评价,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职业培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发明家,是科技创新,这些创造或发明势必会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可以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能够有力地推动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发展。过度地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局限了大学生的视野,认为这只是少数人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及职业品格塑造方面的本质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真正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过于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片面认为开几门创新与创业课程、组织师生参加几项竞赛、申报科研项目立项或者开办一家公司企业就是在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这种片面认识容易造成教师忙于应付赛事、课程、项目申报,忽略加强自身创新创业的系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学生则认为这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仅仅依赖创业大赛、项目立项等这些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创办科技园、孵化园呈现出的冷清态势,正是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项目立项后激情有余、后劲不足的表现。

(三)游离于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之外

目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采取校内讲座、选修课、“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第二课堂的形式,尚未正式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和专业教育,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认真学习和思考,而是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为了学分而学分,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项目而项目,没有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游离于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之外。

二、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本质回归

重新审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首先必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厘清核心概念,辩证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其次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及教育过程三个方面重新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明确其教育内涵与教育价值;再次现代大学的创新服务功能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以适应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发展需要为根出发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

(一)创新、创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最早的创业教育开始于美国,我国在创业教育基础上,融入创新要素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开创新的事业、新的企业或者新的岗位,强调行动层面的创造;创新是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尝试、善于变化的精神和态度,包含更多的思维层面的创造。”[2]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是创新能力在社会生活实践操作层面的价值体现;创新是创业的原动力和本质,推动着创业者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不断突破,追求新的思路、方法和模式,拓宽创业视野,获得创业成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高等学校通过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通过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创造精神,善于将创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进行简单相加,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意识,增强其创业就业的能力。它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以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育大学生勇于创业和敢于创业的职业精神,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种育人模式,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教育对象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改变精英教育的运行模式,既不是只针对商学院的学生,也不是只针对想要创办企业或是参与创业计划竞赛的少数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教育目的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参加了多少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了多少科学研究、从事了多少创新或创业项目、获取了多少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的数量相加,旨在不断促进大学生以创造性思维和创业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能够像企业家一样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质,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3]。从教育过程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指向育人,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富有远见、勇于面对挫折、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能力。教育的指向及本质属性决定了它的渐进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开发,创业能力的锤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4]。现代大学的创新服务功能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以适应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威斯康星大学的范海斯校长说过,“大学校园的边界就是国家的边界”,与世隔绝的大学走出象牙塔,承担起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职能外,开始与政府、企业合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创新研究的服务功能[5]。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转变教育观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大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在为推动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创新思想、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知识经济的生产者,是人类思想和知识创新的源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高校实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统筹整合学校、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校内外各方优质资源,搭建校校、校所、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科竞赛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期望学生去做科学家、发明家,毕业后去创业,希望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在心中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如辨别生活中机遇的能力、创业和管理新企业的能力、富有远见和具备判断思维的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

(二)加强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加强课程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构建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堂教育、模拟训练和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组建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扩大教师资源库,既从校内选拔教师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又鼓励和引导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企业家、政府人士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与咨询。积极开展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竞赛比拼中磨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优良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品格。对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通过项目化的活动、竞赛,遴选创业实践项目。学生通过申报、立项、经营、结题的方式,提高参与项目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三)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外部要素之间的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文6

关键词: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113-04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是地方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主力军。然而,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定位不尽相同,尤其是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我长处,如何充分挖掘其所在区域的创业教育资源,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环境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已经成为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SWOT法分析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以便正确定位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战略。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国外的创业教育是从创业技能培养与创业实践活动开始的。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随后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创业的基金会和协会也开始出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是全球领先的创业教育基地,既是创业型大学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典范。德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模拟公司”是创业教育中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创业教育开始发展,随后有300多所大学开设创业管理类课程,商学院居多。到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门学科创业教育已臻成熟,2003年全球开设了创业管理相关课程的大学已超过1 500所,与创业管理相关的英文期刊有44种,创业教育受捐赠点有200多个[1]。从国外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商学院在创业教育中最积极、最主动,专业资源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发起机构、教学实施机构和咨询机构,对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20多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把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努力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上高校的“创业教育”发生着重大变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即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新一轮世界范围的教改浪潮被掀起。目前,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到完善阶段,迄今为止,美国有100多所大学设立了创新力研究机构,1 6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2 200多门相关课程,他们致力于创新力的研究,开展创新教育。韩国政府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教育必须从以知识记忆为主向以培养创造力为主转移,大学教育必须由传播现有知识和外来知识向科技、文化创造的方向转移。日本高校把创业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把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规定《产业社会与人》作为日本学生的必修创业课程。[2]

(二)国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相较国外“创业”教育的概念,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较晚,在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北京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1998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自199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团中央、中国科协又于2000年和2002年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从2002年起,教育部也成为这一赛事的主办单位之一。“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使得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公司产生,形成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

目前,国内创新创业的教育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基本属于“业余教育”。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另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为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2010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视频会议。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0年5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雷家骕(2009)认为,应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去实践、去推进[3]。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2009)认为:高校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创新创业的培训,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2009)认为:大学生应培养创新精神,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摒弃谋生不谋道的观念;高校要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有利氛围。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2010)提出,创业教育模式应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提出,创新比创业更根本,创业为“表”,创新为“里”。一方面,创业不同于创新,创业强调行动层面的创造;创新包含更多思维层面的创造。另一方面,创新与创业是不可分割的,创业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业依靠创新支撑。创新的思维和意愿加上实践能力和市场机遇,容易实现创业;同时,创业是一种行为上的创新,是创新的行动化和体现形式。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来看,创业教育及其研究的主题大多停留在创业领域各个表层的分析和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尤其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财经类院校如何依据自身特点正确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提升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特殊责任。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目的在于提出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选择策略。

(一)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分析(Strengths)

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顺应历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传统教育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升华与发展;地方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突出自身办学特点,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审时度势,加强研究,选择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完成培养创业人才目标的适当路径,真正使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并成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工作。

地方财经类院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地方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主力军,在地方经济发展中需要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在地方创新创业教育中举足轻重,其目标定位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相对其他院校而言,财经类院校的MBA是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发展是最广泛的,层次也是最高的,它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规格和外延拓展项目等方面为其他类型的创业教育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关系密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有偏差,很多人认为创业就是个人创立公司、创办企业的行为;也有人认为, 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缓解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其实这些理解是不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局限于已给定的知识与理论的灌输,也不是局限于创办企业或公司,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创新,还要关注需求创新,不仅要强调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还要强调社会意识创新、思想观念创新。

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育师资方面,与国内重点高校存在显著差距,大多数创新创业学科发展还停留在提供单一课程上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学专业学科,大部分地方性院校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大多专业教师是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或辅导员。师资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多数大学生接触过的创业教育只不过是上过一两门创业课程或者在校期间听过一两场创业类讲座,接受过系统性的创业教育的学生很少。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在国外高校及国内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潮的影响下,许多地方高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河北省出台了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河北省政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决定共同设立“创业服务资金”,组织开展“创业帮扶工程”;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31号)要求,河北省人力资源保障局结合本省实际,实施了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落实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服务。

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学校切实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等多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每年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和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等大赛,提高学生在就业与创业方面的意识和兴趣。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培训并邀请专家讲授创业知识。2010年10月,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正式开园,目的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他们实现成功就业,并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规范的发展环境,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帮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的启动,加强并逐步完善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政策体系。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是在学校多年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创办的,本着“传承经贸精神,强化专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成集“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创业项目研发基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创业思想集聚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科技创业园主要分为艺术设计、生产制作、IT信息服务和综合服务四大部分,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必要的创业硬件,如办公场地、接待室等,对大学生入园创业团队免收租金,并有多项优惠政策扶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还提供创业软件服务,给创业者推荐项目,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通道,形成轻松创业的氛围。

(四)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威胁(Threats)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与国内重点高校有一定的差距,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很难更好地开拓事业,尤其是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相对不足[4]。

由于地方财经类院校人文性质的学科居多,在科研经费、技术创新经费无法与理工科性质的院校相比。因此在创业资金投入方面,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创业风险基金和社会支持性政策资金投入不多,财力不足致使创业基地、创业园区的建设滞后,大大限制了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向高层次、高科技行业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地方财经类高校必须加快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正确定位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战略

(一)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教育

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虽然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但由于社会经验和管理能力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的有限等因素,其创办企业或公司的失败概率是极高的。尽管我国的创业政策还不完善,创业环境有待建设,但是地方财经类院校应当提早认识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引领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的综合教育,而不是简单地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去创办企业或公司。由于资金、条件、专业的局限,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一两门创业课程或者听过一两场创业类讲座,应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教育

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大学教育,需要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一方面需要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健康身心。创新创业教育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赖,不能脱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同时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应渗透着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如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关键在于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

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地方财经类院校应以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根据地方自身优势特点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体系,加强省内外知名创业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把地方社会资源充实到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中。同时,地方财经类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空间,完善创新创业奖励机制,激发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2]董晓玲.国外创业教育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J].消费导刊,2007,(9).

[3]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4]任鹏飞,戴绍栋.财经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世纪桥,2010,(3).

(课题主持人:李建英;课题组成员:李晓燕,张进良,耿会清,吕建春,田岚,孙素梅)

SWOT Analysis on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Loc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Academy

Topic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