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材料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材料行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采油工程;现状;应用;展望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06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需求量不仅仅表现在对数量上,还表现在对于质量上。石油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能源之一,平均采收率依然较低。采油工程技术作为油田开发中最重要的技术,面临着注水和化学驱之后采收率较低的窘境,因此研究新采油工程技术,成为石油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改善当前石油采收率低的现状,提升我国石油开发能力,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石油开采趋势,研究新型采油工程技术成为石油企业所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1 我国采油工程技术现状
1.1 产能下降严重
任何技术都具有适用性和使用期限。采油工程技术的应用也一样具有适用周期,在早期的石油开采时,普通技术既可以满足生产需求,且投入低。但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量的提高,石油存量也越来越少,就需要使用更加复杂的方式来开采。具体表现为目前油田开采已进入二次或者三次开采阶段,但这种方式极大的增加了成本。
1.2 设备较陈旧
我国的采油工程技术经过了几次更新和改革,但是基础设备的更新速度却较慢,并没有脱离整体的技术框架。随着采油作业的进行,部分采油设备已出现问题,如生锈、老化和堵塞等,严重的阻碍了日常的生产。这需要日常进行治理和维修,且要从整体的角度和思路来对目前的陈旧设备进行更新。
1.3 堵水效果较差
目前我国油田所采用的采油动作多为“堵水、酸洗、人工举升”的模式,但随着油田开采的进行,堵水效果日益变差。主要原因是堵水剂的成本高且适应性差,不满足现今开采的需要。另外,随着堵水剂进入地层的范围加大,缺少更好的采收率支持。
2 新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目前高科技技术迅猛发展,代表的有: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采油工程技术现今既面临挑战又迎来了好的发展机遇。
2.1 信息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在传统行业中,石油行业对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较早。计算机发展的前期,采油工程中石油勘探资料的处理就应用计算机技术,成为当时计算机的主要用户。目前采用工程领域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则更加广泛,如:过程模拟、虚拟实现等。
2.2 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1)微生物勘探技术。我国的微生物勘探技术已经进行工业性试验,为下一部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微生物勘探技术的特点主要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和重复性好等,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都应用该项技术。
(2)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也叫细菌采油,是现代的生物技术应用在采油领域中的实践,是继热力采油、混相驱及化学驱之后发展出来的三采技术。对于近于枯竭和含水量较高的老油田较为适用。目前菌种的培育和选择已经从自然界筛选和本源微生物的混合菌种发展成为遗传工程培育高效菌种。国外的微生物采油领域发展较快,微生物菌种种类较多,不同菌种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2.3 新材料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目前采油工业对材料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耐磨材料及其先进的工艺;二是材料腐蚀防护;三是管道钢的增韧止裂;还有新型材料在管接头、提升采收率等方面也应用较多。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材料研究和试验中心,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新材料研究的创新能力。
2.4 纳米技术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传统技术需要与新型纳米技术相结合,才能为石油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未来。我国的在石油工程中采用纳米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纳米材料对传统材料的改性上。目前我国已开展的研究包括:环保型水性纳米涂料和涂层技术等。但对于纳米技术应用在石油开采方面,目前由于投入的研究较少,这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未来在纳米技术在采油工程的应用的各个领域加大研发力度。
3 采油工程技术的展望
新时期下,我国的生物、信息和能源等领域的发展速度很快,采油工业在应用高科技技术后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国石油工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西部沙漠超深油田的开采、高含水油田开采和低渗透油田开发等。为了有效的解决目前石油开采所面临的困难,石油企业需要寻求先进的技术,处理好企业效益和技术投入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不计成本的应用先进技术。需要将先进技术合理的应用到石油开采中,进行合理的研究和规划。需要重点支持应用企业,把握市场经济的准则,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有效的促进高新技术能够在采用工程上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袁鑫辰.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17).
[2]刘婷婷,谢锦柱等.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6).
[3]卫秀芬,周文庆.论提高采油工程规划方案的质量[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11).
生物材料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钽铌行业;发展现状;前景
1 我国钽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目前的发展现状
稀有金属材料技术是新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是高新技术发展关键材料,钽铌新材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高科技诸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超导技术等发展都与稀有金属材料尤其是钽铌新材料息息相关。钽铌新材料在高科技领域有越来越广泛的发展空间,首先是钽铌电容器向高容量领域拓展;其次,硬质合金的切削工具朝着超硬、微精尖方向发展,应用市场预计将保持稳步攀升态势;再次是钽铌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上,钽铌基合金及其它特种合金上会继续平稳发展。近年来,特种铌钢需求继续增长,除发达国家外,第三世界国家也有了需求。特别超导材料将大量用于磁体材料以及高新计算技术等,并正在进一步拓展,钽铌材料的新应用还将不断被开发。依据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进程,今后5-10 年钽铌工业仍将保持12%以上的增幅持续发展。[1]钽铌新材料的开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当前钽铌新材料应用的相关高技术产业领域包括电子、精密陶瓷和精密玻璃工业;电声光器件;硬质合金,宇航及电子能工业;生物医学工程;超导工业;特种钢等产业。
中国钽铌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基础研究起步,20世纪60年代逐步开始采选、冶炼、加工以及应用的生产,初期冶炼、加工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质量状况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以来,中国钽铌工业加快了和世界钽铌工业的融合。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入21世纪,中国钽铌工业表现出企业增多、产能增加、技术提升、产品更新、质量改进、应用扩展、环境改善等新特点,在国际钽铌行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军到民、从内到外和由弱到强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钽铌金属从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到应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不断创新,生产装备持续更新改造并日趋完善,产业队伍和生产规模快速壮大和发展,中国钽铌工业开始进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2008年各种产品的总产能已占世界的30%以上,短期内将很快超过50%,80%以上产品出口国外。到2008年末,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单位数量从上世纪末的16家增加到25家,从业人数达5535人,其中科技人员1845人,行业总资产达35亿元,行业年销售收入33亿元,产品门类达40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折金属钽近1000吨、金属铌500吨,氟钽酸钾5400吨、氧化铌3100吨、氧化钽1000吨、钽丝180吨。由工业化初期11个品种20余种规格,发展到品种齐全、种类繁多(几乎覆盖了钽铌金属的全部类别品种)40余个系列200余个品种规格,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幅提高。2008年,中国钽金属产量超过600吨,占世界总产量1835吨的30%以上;铌折合金属产量1000吨。[2]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电子行业出现萧条,钢铁企业大幅减产,对我国钽铌工业产生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2009年,产量和出口下降,价格与2008年年底的最低水平基本持平,效益下滑,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钽铌行业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技术创新,仍然保持了迅速的发展势头,总量不断提高,高端产品在国际上占有近60%的份额,在全球钽铌行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仅在2012年,我国钽铌行业就实现了近60亿元的销售收入。[3]
2 钽铌行业目前的主要产品及功能性能
目前钽铌行业中的主要产品有钽粉(电容器级冶金级)、钽丝、碳化钽、钽及其合金锭、钽及其合金加工材(板、带、管、棒、线)、钽靶材、氧化钽(工业、光玻、高纯)、钽酸锂单晶;铌粉(电容器级、冶金级)铌条、铌及其合金锭、铌及其合金加材(板、带、管、棒、线)、氧化铌(电器级、工业、光玻、高纯)、碳化铌、铌酸锂单晶、铌及其合金超导材等。
钽粉和钽丝是制造钽电容器的关键材料。广泛地用于手机、计算机、数码产品、汽车和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全世界60%左右的钽用于制造钽电容器。钽、铌靶材用于半导体装置和液晶显示技术,氧化铌、铌粉、铌丝用于制造陶瓷电容器和铌电容器,铌丝主要用于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不锈钢、耐热钢、间隙钢、碳钢、工具钢、轨道钢、铸造钢,全世界90%左右的铌用于钢铁工业。将钽或铌添加到钨、钼、镍、钴、钒、铁基合金中或以钽、铌为基添加其它金属元素可生产超合金,超合金是航天航空发动机、陆基气流涡轮发动机、现代武器、恶劣工业环境设施的重要结构材料。用碳化钽、碳化铌等硬质合金制造的刀具、钻具等工具能经受近3000℃ 的高温,其硬度可与金刚石媲美。由于铌和钽具有良好的超导性,在制造电线、电缆的材料中加入铌和钽,可以大大减少电能的损耗,从而节省电能。钽铌是优质耐酸和耐液态金属腐蚀的材料,在化学工业中可用于蒸煮器、加热器、冷却器和各种器件器皿等。此外,钽铌金属及其合金还可用作原子能反应堆包壳材料和高能物理超导装置,同时,钽是理想的生物适应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外科手术之中。
3 该行业的发展前景
展望中国钽铌工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原料短缺、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业发展缺乏规划、指导和调控等诸多问题。但随着各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随着国家对民族钽铌工业的高度关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钽铌工业一定能站在促进整体进步发展的高度,主动应对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随着世界电子、冶金、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对钽粉、钽丝等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新材料、钽铌晶体材料以及铌合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国外钽铌金属冶炼厂、加工行业都在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综合化,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实施钽、铌主要产品的技术开发,将大大提高我国钽、铌系列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确立我国民族产业在钽、铌领域的国际竞争中三份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参考文献】
[1]2013-2017年钽铌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EB/OL]., 2013-02-07.
生物材料行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生物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前景
在本世纪70年代, 逐步发展形成的现代生物技术( 亦称生物工程技术), 从广义上说, 它包括人类对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有目的利用、控制和改造。随后80年代, 美国和口本便分别召开了 “用生物方法合成材料”和“使用生物技术创制新材料”等专题学术研公寸会。由此可见, 现代生物技术在材料学与上程中的应用前景颇为看好。例如现代生物技术在金属材料行业中的系统应用已经成功地形成生物冶金分支学科。所谓生物冶金或称细菌冶金, 即细菌萃取金属或生物浸出金属, 是一种利用细菌的氧化作用把不溶性金属化合物转变成可溶性化合物, 再用湿法冶金从溶液中回收金属的方法。又如开发研究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及时防止和解决当今世界上极为严重的“白色污染”的决定性措施, 亦是现代生物技术在有机高分子材料行业中的应用热点。至于现代生物技术在尤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的应用前景, 是又可望又可即的。
1 生物提纯硅酸盐矿物原料
生物提纯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生物浸出法在非金属矿选矿过程中的应用。这种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就是利用微生物能够让金属矿物进行液化的功能, 使得生物技术在矿物融滤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这些铁杂质一般都以黄铁矿的形态存在于硅酸矿物质中, 人们可以利用氧化铁硫杆菌和其他菌类对黄铁矿变成可溶性化合物, 在形成这一反应时。根据调查显示, 这种真菌可以对高岭土壤中铁的含量至少降低4 %左右, 并且让高岭土的白亮度有很大的提高, 这成为陶瓷和造纸行业产品的质量关键的因素。根据上述分析, 现代生物技术将会为硅酸盐矿物原料。
2生物矿化过程
生物矿化过程是在一定的细菌分泌和特殊机质的作用下的成矿过程, 也是在特定的机质下长成晶体结构。以珍珠贝的珍珠层为例, 珍珠层的结构是由霞石的碳酸钙晶体组成, 并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螺旋形, 由于这种基质的网络结构中存在不规则的钙物质, 能够使碳酸钙在一定的距离成核并且按照自身的生长规律形成霞石螺旋。碳酸钙的生物矿化过程既是一个化学过程, 也是一个生物过程,这是两者共同作用过程的结果。日本研究人员还培育出一种海藻和一种单胞藻, 它们都可以联系生产处石灰石颗粒, 每天这些形状的石灰石最佳生产率为15毫克每升和90 毫克每升, 并可以对回收后的细胞进行再生产。根据上述材料表明, 人类可以在人工手段下实现细胞固定化技术, 并利用生物的成矿能录生产石灰石质纳木材料和生物装饰材料, 也可能利用生物的成矿功能进行复合材料的生产。
3 用稻壳制备高纯度高性能碳化硅
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看, 人们可以利用稻壳制造出高浓度、高性能的碳化硅。主要的步骤为: 首先, 将稻壳进行碳化, 使稻壳中的纤维素进行分解, 形成不定性碳化物; 其次, 在还原性和惰性的条件下, 对稻壳进行高文炼烧下形成碳化硅。在稻壳中所存在的二氧化硅凝胶会与多糖基质进行紧密的结合, 多糖的谈话会在二氧化硅的表层发生, 并且二氧化硅一直处于高化学活性的多孔和微粒状态下, 因此, 在对它进行炼烧时,可以最快速度与二氧化硅产生反应。德国的一位建筑师利用自己设计的一种水下装置放到海中, 在经过两到三个月的时间用过海藻作用可以产生2 5尺长、五尺宽、2寸厚的生物大理石材料板。近期, 日本的工业技术研究所成功利用稻壳制备出碳化硅的新工艺, 这种技术与原来的硅石和煤气还原法相比, 同时达到了降低成本和实现了对稻壳的最大利用。在稻壳中存在碳、二氧化硅等有效化学成分, 这就具备了形成碳化硅的先决条件, 但是一旦在发生反应时磷成分过多时, 就无法形成碳化硅, 那么就必须研究减少磷产生的方法。这种工艺的原理是以弱酸性缓冲剂进行爆破性处理, 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可以溶出碳, 然后再对其进行氧化处理, 在无氧加热条件下形成高浓度、高性能的碳化硅。
4 生物混凝土
在很早以前, 我国就应经学会利用存在于粘土中的细菌对粘土进行发酵来增强它的可塑性。目前, 我国很多学者都预言几千年后老鼠建造洞穴的材料将用比混凝土还牢固的白蚁排泄物。这种材料是天然的高分子非金属材料的符合混凝土, 也是细菌作用下形成的生物混凝土。与此同时, 在日本也有相关报道曾预言提出这种单材质发酵技术的应用。新型生物混凝土具有多层结构:第一层是防水层,能够防止雨水渗入,避免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第二层是生物层,能够收集雨水以供植物生长,例如它可以为微型藻类、菌类、地衣和苔藓等提供天然生物屏障;第三层是覆盖层,能够让雨水通过这一层渗入生物层,并可防止水分流失。与传统混凝土相比,这种新产品的最大优势是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又可美化墙体,改变城市色彩单一的外观面貌;还能提升建筑物的保温性,降低能源消耗。
5 生物铁氧体功能陶瓷材料
在常温条件下, 可以利用海洋水中想磁性细菌合成比较均匀的磁性微粒, 磁性微粒通常情况下也被称为生物铁氧体功能陶瓷材料, 它与人工制成的磁微粒材料相比, 它的表面积比较大, 而且表面部位被坚硬的有机薄膜覆盖,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铁浸。
6 结语
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非金属材料领域中比较重要的工程, 这也将大大推动生物非金属材料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现代生物技术的作用, 抓住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 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种低能耗、高效益的新兴技术, 必将在非金属材料领域大面积的应用, 以推动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跃钊,卢定强,万红贵,韦萍,周华,欧阳平凯. 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化工学报,2004(12).
[2]王大博,孙艳艳.浅谈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生物材料行业现状范文4
生物化学工程(又叫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生物化工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与传统化学工业相比,生物化工有某些突出特点:①主要以可再生资源作原料;②反应条件温和,多为常温、常压、能耗低、选择性好、效率高的生产过程;③环境污染较少;④投资较小;⑤能生产目前不能生产的或用化学法生产较困难的性能优异的产品。由于这些特点,生物化工已成为化工领域重点发展的行业。
1.世界生物化工行业的现状
生物化工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最早主要是生产抗生素;随后,是为氨基酸发酵、舀体激素的生物转化、维生素的生物法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及淀粉糖生产等工业化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生物化工又利用重组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等手段生产药用多肽、蛋白、疫苗、干扰素等。而且,生物化工的应用已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生产、化轻原料生产、医药卫生、食品、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等各领域。随着生物化工上游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以及化学工程、信息技术(IT)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等学科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工将迎来又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生物化工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整个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下面简要描述生物化工行业的现状。
1.1工业结构
由于生物化工涉及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从事生物化工的企业较多。据报道,90年代中期,美国生物化工企业有:000多家,西欧有580多家,日本有300多家。近年来,虽然由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生物化工企业有较大幅度减少,但与生命科学(主要指医药和农业生化技术)诸侯割据的局面相比,生物化工行业依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有象诺华、捷利康等从事生命科学的世界性大公司,也有象DSM、诺和诺德等大型的精细化工公司,当然也有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小公司如Altus等。而且,由于世界大公司正把注意力向生命科学部分转移,生物化工行业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什么改变。
1.2产品结构
传统的生物化工行业主要是指抗生素(如青霉素等)、食品(如酒精、味精等)等行业,而在目前,它已几乎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如医药、保健、农业、环境、能源、材料等。同时,生物化工产品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医药方面有各种新型抗生素、干扰素、胰岛素、生长激素、各种生长因子、疫苗等;氨基酸和多肽方面有赖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等以及各种多肽;酶制剂有160多种,主要有糖化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青霉素酶、过氧化氢酶等;生物农药有Bt、春日霉素、多氧霉素、井岗霉素等;有机酸有柠檬酸、乳酸、苹果酸、衣康酸、延胡索酸、已二酸、脂肪酸、卜酮戊二酸、l亚麻酸、透明质酸等。还有微生物法1,3.丙二醇、丙烯酞胺等。
目前,全球生物化工年销售额在400亿美元左右,每年约以7%~8%的速率增长。从产品结构来看,生物化工领域生产规模范围极广,市场年需求量仅为千克级的干扰素、促红细胞生长素等昂贵产品(价格可达数万美元/g)与年需求量逾万吨的抗生素、酶、食品与饲料添加剂、日用与农业生化制品等低价位产品(部分价格不到:美元/g)几乎平分秋色。高价位的产品市场份额在50%~60%,低价位的产品市场份额在40%~50%。而且,根据近年来生物化工的发展趋势及人们对医药卫生的重视来看,高价位产品的发展速率高于低价位产品。
1.3技术水平
生物化工经过80年代以后的蓬勃发展,不仅整个行业技术水平有大幅度提高,而且许多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1.3.1发酵工程技术已见成效
据估计,全球发酵产品的市场有120~130亿美元,其中抗生素占46%,氨基酸占16.3%,有机酸占13.2%,酶占10%,其它占14.5%。发酵产品市场的增大与发酵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推动了发酵工业的发展,发酵工业的收率和纯度都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目前世界最大的串联发酵装置已达75m\许多公司对发酵工艺进行了调整,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如ADM(ArcherDanie1sMid1and)和Cargill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其发酵装置进行改造,将以碳水化合物为原料的生产工艺改为以玉米粉为原料,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ADM公司生产的赖氨酸成本比原先降低了一半。
1.3.2酶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酶工程技术包括酶源开发、酶制剂生产、酶分离提纯和固定化技术、酶反应器与酶的应用。目前世界酶制剂从酶源开发到酶的应用都已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各阶段生产企业和用户关系密切,合作广泛。据报道,1998年全球工业酶制剂的销售额为13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长到30亿美元,每年以6.5%的速率增长。其中食用酶占40%,洗涤用酶占33%,其它(主要是纺织、造纸和饲料等用酶)占27%。
1.3.3分离与纯化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影响生化产品价格的因素,首当其冲的是分离与纯化过程,其费用通常占生产成本的50%~70%,有的甚至高达90%。分离步骤多、耗时长,往往成为制约生产的“瓶颈”。寻求经济适用的分离纯化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工领域的热点。已大规模应用的分离纯化技术有:双水相革取、新型电泳分离、大规模制备色谱、膜分离等。
1.3.4上游技术广泛应用于下游生产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但成倍地提高了酶的活力,而且还可以将生物酶基因克隆到微生物中,构建基因菌产生酶。利用基因工程,使多种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氨基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得到改造、克隆,使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得到提高,氨基酸合成的代谢流得以拓宽,产量提高。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的蛋白质工程发展迅速,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光辉前景。利用蛋白质工程,将可以生产具有特定氨基酸顺序、高级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的新型蛋白质,可以定向改造酶的性能,从而生产出新型生化产品。
1.3.5新技术在生物化工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应用
比如,在超临界液体状态下进行酶反应,从而大大降低酶反应过程的传质阻力,提高酶反应速率。超临界C02无毒、不可燃、化学情性、易与反应底物分离。利用超临界CO2取代有机溶剂进行酶反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又比如,微胶羹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细胞和酶的固定化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的分离方面。
2.世界生物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2.1工业结构
行业与行业间的划分将日趋模糊,企业间的合作将加大。目前,许多从事医药、农业、环境、能源等方面生产的企业,正在从事生物化工生产。特别是某些从事传统化工行业的生产厂家,也纷纷涉足生物化工领域。如杜邦公司,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有机化工和聚合材料的生产,现在正加大生物化工的开发力度,已开发成功了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工艺,并正在开发用改性大肠杆菌生产己二酸工艺。DSM公司以前主要从事抗菌素方面的生产,现也加大了生物化工的投资力度。
由于生物化工涉及面广,许多生化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它们之间为了商业利益的合作也非常活跃。此外,随着从事传统行业的生产厂家的加入,由于技术与生产方面的原因,它们与从事生物化工开发与生产的企业合作也很频繁。所有这一切,都使生物化工行业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如杜邦公司与杰宁科乐公司合作开发用生物法生产1,)丙二醇,进一步生产PTT树脂。荷兰的Purac公司与美国Cagill公司合资建设年产3.4万tL。乳酸装置,并计划进一步发展到6.8万V入DSM公司与美国Maxygen公司签定了三年的研究合同,以利用Maxygen的
DNA重排和分子培养技术,开发在7一ADCA和其它青霉素生产中使用的酶和菌种。
2.2产品结构
生物化工产品正向专业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传统的低价位产品受到冷落,而高价位产品如生化药物、保健品、生化催化剂等则备受青睐。许多公司为了追求较高利润,都将低附加值的产品剥离。如日本武田药品工业公司不再生产味精,转而生产其它高附加值的调味品如肌甘酸二钠(IMP)和鸟甘酸二钠(GwtP)。另外,生物化工将涉足它以前很少涉足的领域如高分子材料和表面活性剂等。
生化药物由于附加值高而成为今后生物化工领域发展的重点。1997年生化药物市场销售额达130亿美元,其中细胞分裂素80亿美元,激素30亿美元,其它20亿美元;就具体药物而论,促红细胞生长素35亿美元,人胰岛素18亿美元,粒性白细胞克隆刺激因子16亿美元,人生长激素15亿美元,小干扰素11亿美元。预计今后其市场销售额还将以8%的速率增长。
在氨基酸方面,虽然用于药物合成氨基酸的量相对较小,但其发展潜力很大。据报道,500种主要药物中,有18%含有氨基酸或其衍生物的合成。在药物合成中,使用最广泛的是L。脯氨酸、r苯甘氨酸和r对羟基苯甘氨酸。L。脯氨酸用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合成,匹苯甘氨酸和r对羟基苯甘氨酸用于抗生素的合成。另外,多肽也是今后的发展重点之一。多肽是指有2以上氨基酸用肽键组成的化合物,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治疗癌症、HIV病毒和兔疫系统功能减退、对传统抗生素产生抗体的感染以及疫苗等。全球合成多肽原药的产量在100kg左右,但销售额达2.5亿~3亿美元,而做成制剂的销售额则达25亿~30亿美元。多肽原药需求量的年增长率在10%以上。
碳水化合物方面,用于临床的碳水化合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用于临床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复杂,如一对单糖,其不同的化学键就多达22种。因此,用化学法合成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比较困难,难以实现工业化,而用酶法合成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作为生化催化剂的酶,也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1997年,生化用催化剂销售额约1.3亿美元,在过去的3~5年间,每年增长速率在8%~9%,预计在未来的3~5年间,将以同样速度增长。生化催化剂主要用于手性药物的合成。当前,手性药物已成为国际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新方向之一。
1997年手性药物制剂世界市场的销售额为879亿美元,占药品市场的28.3%,到2000年将达到900亿美元。在未来的25年内,约有一半的手性药物要通过生化催化合成,因此,生化催化剂无论从需求量和需求种类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生化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无毒、生物降解性好等优点,今后可能成为表面活性剂的升级换代产品,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生物化工在高分子材料、特殊化学品、生物晶片、环保等方面也将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3技术水平
不断提高菌株活力、发酵水平、生化反应过程、分离纯化水平,依然是生物化工面临的课题。
在菌种开发方面,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自然界中筛选菌种以获得新的代谢产物的机会明显减少,人们便考虑利用已知菌种经适当改变其代谢特性后生产新的产品。如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已成功地把生产谷氨酸的菌种改为生产色氨酸。
在生化反应器方面,反应器放大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整个生化反应过程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优化反应过程,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分离纯化方面,亲和层析受到广泛重视,并有人研制了一种综合专家系统软件包,可在几分钟内告知对方被分离物系的分离方法和顺序,以便根据产品所需进行取舍。
另外,在生化过程的在线检测和控制方面,利用生物传感器和计算机监控,依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酶催化反应中将发展有机溶剂中的催化反应。
生物上游技术的发展,将对生物化工产生深远影响。人们对从病毒、细菌、植物、动物到人类基因组顺序测定工作十分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因许多产品一哄而上,盲目上马,遍地开花,最终形成恶性竞争,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也是元气大伤,难以进一步组织技术改造。如仅江苏省停产的发酵生产线就多达上百条。另外,行业内企业间的生产水平相差悬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0%~30%,多数处于20世纪60~70年代水平。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低档次产品重复生产,不能适应需求。在我国高档的医药生化产品如激素、生长因子、干扰素、药用多肽等,有的产量很小,有的没有生产,因此每年都需进口。
三是在生产技术上,工艺、设备不配套,上下游技术不配套,产物的收得率低。我国虽然某些产品如柠檬酸、乳酸等发酵水平较高,但大多数产品的收率都低于国外,酶制剂的活力也明显低于国外,生化反应器和分离纯化技术更是落后国外15~20年。每年都要花费大量资金从国外进口生物反应器、细胞破碎机、分离纯化设备及分离介质、生物传感器和计算机监控设备。
四是有些产品投入产出比达15/=以上,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五是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吸收能力差,生产发展多数依靠传统的夕蜒型、粗放型扩大投资的增长模式,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低。
3.2建议针对我国生物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3.2.1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竞争力要鼓励建设大型的生物化工企业集团公司,使之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干一体。尤其要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同时,也要鼓励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特色的小型技术创新型生化公司的发展,并淘汰一批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生物化工的产业结构。
3.2.2调整产品结构要发展高档产品,如高档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主要有低热值、低胆固醇、低脂肪、提高免疫功能、抗炎、抗癌等产品)、生化催化剂等。另外,也应发展众多精细化工产品及用化学法无法生产或很难生产的产品,如微生物多糖、生物色素、工业酶制剂、甜味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等。版权所有
3.2.3节约有限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在生化生产组学(genomics)。近年来又在信息学(informatics)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信息学的内容包括信息科学十生物技术十生物工程十生物动力学等的综合信息系统。可以预见,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化工中应用的商业前景极为可观。
另外,其它行业的新技术如分子蒸馏技术、组合化学(combinatoricalchemistry)等,也将在生物化工中得到应用。
3.我国生物化工的发层现状及建议
3.1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化工行业经过长期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生物化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生物化工产品也涉及医药、保健、农药、食品与饲料、有机酸等各个方面。
在医药方面,抗生素得到迅猛发展61998年我国抗生素的产量达到33486h青霉素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其它生化药物中,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的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乙型肝炎工程疫苗。
在农药方面,生物农药品种达12种,主要有苏云金杆菌、井岗霉素、赤霉素等。其中,井岗霉素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在食品与饲料方面,作为三大发酵制品的味精、柠檬酸、酶制剂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增加/1998年味精产量从1990年的22.3万、增加到56.4万一柠檬酸产量从1990年的6.13万、增加到56.4万一酶制剂从1990年的8.5万t增加到24万t。酵母及淀粉糖的产量也有明显增加。我国的味精生产和消费居世界第一,柠檬酸的生产和出口也居世界第一。另外,1998年乳酸的产量在1.5万t左右,赖氨酸的产量在2万t左右,卜苹果酸的产量在6000t。
在有机酸方面,衣康酸的产量达5000乙我国开发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工艺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生产能力达500Va以上,并有数家企业有建设长链二元酸生产装置的意向。
在保健品方面,我国已能用生物法生产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核酸等。另外,我国生物法丙烯酞胺的生产能力达到2万V山与日本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化工行业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我国的生物化工产业主要以医药、轻工、食品业为主。部分企业对生物化工产品大都是精细化工产品这一点了解不够,加之行业规范也不够,导致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原料,以降低成本与消耗,并加强废物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3.2.4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特别是下游技术水平因为我国生物技术上游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仅3~5年,而下游技术水平则比国外相差15年以上,改造传统发酵产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发酵法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生物反应器,提高我国生物化工产品分离和提纯技术,大规模开发生物化工装备等应首先提上议事日程。另外,还应积极采用微生物法代替化学法,开发基础化工新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3.2.5加强产学研结合,注重上下游结合国内生物化工技术力量分散,为了做到优势互补,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另外在生物化工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上、下游结合不够紧密而影响技术经济指标。因此,在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上,应考虑上下游结合,以加快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
生物材料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体外诊断试剂 质量体系 企业参考品 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76-01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现状及普遍问题,对现今企业参考品质量体系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要点,为监管部门对企业生产参考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体外诊断系统中的参考品
我国的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主要是指试剂产品、试剂、控制品、校准品、器具、仪器、设备、试验工具以及系统的医疗器械,这些器械可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提取出人体上的样本进行体外检查,主要目的是提供以下的基本信息:(1)存在先天畸形的情况;(2)生理或者病理状态;(3)对可能接受人的相关性和确定的安全性;(4)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体外诊断系统可以理解为某一检查项目所涉及到的全部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的组合,这个组合根据检查对象、方法学、所使用的检测技术以及预期目的的不同其所包含的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缺少都会对预期测量目的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完整的检测系统包括进行检查时所涉及到的试剂、仪器、操作程序、校准品、操作人员以及质量控制等组合[2]。进行检测时所需的试剂、仪器以及参考测量系统均缺一不可,这些物品组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只在这个系统内进行检测才会达到效果。
在实际的操作中,因产品的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广,临床应用的重要性较强,同时应用的目的差异很大,大部分产品的存在无对应的参考方法以及标准品无法获得的问题[3]。因而,在没有国家质控品、标准品的情况下,国家允许体外诊断试剂企业依据产品特点以及临床使用目的进行设计研究、制备、管理企业参考品,主要应用于本公司产品质量的控制上。
2 国内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的现状
在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竞争均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国外的一些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如:产品质量稳定、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品配备精确、高效的配套仪器,这些企业,在国内体外诊断试剂行业中占据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国内的三级医院,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高端市场,价格一般高于国产的产品,约为国内产品的1~5倍[4]。而国内的产品优势在于价格相对较低,售后服务较好,面向中低端市场需求,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基层医院以及二级医院内。我国共有400多家体外诊断试剂企业,但是规模较小,数量较多,技术水平以及整体质量相对较低,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随着国内企业对体外诊断试剂的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有些企业已经走上了国际先进水平,生产出的产品也被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国产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份额逐渐扩大,当然,在逐渐提高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应该认识到,割据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的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来国外产品在国内垄断的局面已经被逐渐打破,但是,大部分国内企业还处于成长阶段,研发能力有限,只能负责试剂的生产,或者负责分装国外的进口试剂。所以,国内生产的试剂主要适合开放系统的应用[5]。因每个厂家提供的试剂、仪器、质控品以及校准品的组成为开放式检测系统,如果未经室间质量评价、参考方法的校准以及溯源等,其所得的检测结果无法进行空间及时间上的比较。
因而,我国现发展的阶段,需要建立一种适合国内实际情况的技术标准,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设置参考方法及参考物质,进而逐渐形成一套具有科学、开放的标准体系[6]。
3 企业参考品的质量体系管理探讨
企业参考品的种类主要有:校准品、标准品以及质控品,三者均为参考物质,但是又不完全一致,每个种类均有其独特的作用。参考品的种类繁多,应用范围较广,临床上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以及应用的目的差异很大等原因,大部分产品有着没有相对应的标准品和参考方法不能获得的问题[7]。因而,在未得到质控品及标准品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依照产品特点以及临床使用目的进行制备、设计以及管理企业质控品等等。
在对企业的参考品进行制备时,主要的原材料如向其他的企业购买,需要具有购买合同,供货方提供的质量鉴定报告及标准,也需提供该原材料的质量检定试验的相关资料。企业要对原辅料的生物安全性进行加强管理,质控品、校准品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所选用的材料,涉及到生物安全性时,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严格控制。生物源性基质的质控品、校准品均需要检测生物安全性[8]。由相关企业或者医疗机构测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同时测定其数量,需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认可,不可低于国家规定的血源筛查体外诊断试剂灵敏度的检测试剂。企业需明确记录质控血清的定值范围、来源地、数量、灭活状态、使用状态等等各项信息,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实施。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体外诊断试剂中参考品是对检测系统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国家应该重视对参考系统的各项建设,对国际上以及国内的参考测量程序、参考测量实验室以及参考物质进行充分调研,把国家参考测量实验室列入规划范围内;各个企业要对体外诊断试剂应用的系统性问题予以重视[9]。希望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能够快速发展、更加规范,使质量体系运行能够更加有效的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实验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产品。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对企业参考品生产进行监督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梓,张立红.第四代与第三代HIV诊断试剂检测结果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526-527.
[2] 李海宁,母瑞红,任海萍,等.体外诊断试剂监管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1):842-843.
[3] 董劲春.定性检测用体外诊断试剂的企业内部参考品的设置[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1):1526-1527.
[4] 孙立魁,施燕平.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现状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3):61-62.
[5] 张丽.再谈体外诊断试剂标准及说明书的起草撰写[J].中国新药杂志,2011(19):868-869.
[6] 曹丽梅,辛晓芳,周诚,等.传染病体外诊断试剂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的介绍[J].药物分析杂志,2011(11):7426-7427.
[7] 张艳丽,于泳,孙京升,等.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指导方案解读—— 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系列研究(三)[J].首都医药,2009(16):631-632.
生物材料行业现状范文6
信息与资料
以“化”带“焦”技术获重大突破石理 (5)
C9馏分油工业应用难题获解 (10)
美国Verdezyne公司验证生物基己二酸生产工艺李雅丽(摘) (10)
中东石化将做大亚洲市场 (14)
UOP公司一种新型乙烯分离蒸馏塔在韩国首次工业应用李雅丽(摘) (19)
日本日挥/三菱合作建设新型丙烯生产工艺中试装置李雅丽(摘) (19)
扬子石化环氧乙烷贮运站项目中交 (28)
神华宁煤400kt/a煤制二甲醚新工艺通过验收石理 (33)
电子邮箱更改通知 (40)
在线清洗预膜技术在炼油装置循环水场的应用龚秀红 (41)
甲苯甲醇烷基化制对二甲苯及乙烯丙烯工艺 (44)
MTO专利跟踪与分析 (44)
LyondellBasell创建“Trans4m”烯烃回收和转化技术组合工艺李雅丽(摘) (54)
Total拟在华验证甲醇制烯烃技术李雅丽(摘) (54)
项目评价
EO/EG装置脱碳系统改造方案选择及效果王忠良 卓平 (6)
380CST船用燃料油生产方案优化的探讨王文涛 吕晓云 (11)
五效蒸发装置不锈钢管道失效分析与对策吴春其 (15)
市场研究
己二酸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汪家铭 (20)
技术进步
裂解炉超高压蒸汽品质的控制朱纪林 王哲 (24)
气固流化床中静电现象及其防控研究进展王安华 (29)
熔融结晶法从乙烯焦油中提取萘的研究李艳芳 曹祖宾 石薇薇 李太衬 刘井杰 (34)
化学纤维短纤维线密度测试方法比较徐旭峰 (37)
苯类有机废气生物处理的工业化试验陈伟洪 (45)
常减压装置减压深拔的工艺优化金丽萍 (49)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异戊烯醇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秦国明 秦技强 傅建松 姚本镇 孙超 (55)
亲水性腈纶技术与应用王雅珍 王海霞 曹孔明 (59)
无
三井化学寻求合作伙伴建设首套工业化CO2基甲醇装置李雅丽(摘) (62)
基于碳交易的石化产业温室气体减排对策探究戚雁俊 (1)
项目评价
甲醇制丙烯的技术进展及经济分析姚本镇 徐泽辉 (7)
风险分析方法在估算投资项目预备费中的应用赵淑红 郑青 陆诗文 (12)
市场研究
2009年国内PTA市场综述王海滨 (15)
聚乙烯醇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陈一平 (19)
多用途聚乙二醇产品的市场和应用李涛 (24)
无
俄罗斯采用微生物法清除土壤水体原油污染石齐明 (18)
世界石化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 (23)
日本开发麻疯树油加氢处理生产可再生柴油催化剂石齐明 (28)
大沽化工500kt/a苯乙烯项目投产 (44)
我国地层测试仪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石齐明 (52)
技术进步
先进过程控制在芳烃连续重整装置实证研究俞凯莲 (29)
双峰聚乙烯气相反应器工艺技术优化柴霞敏 (34)
催化剂评价反应器紧固螺杆件受损原因分析张玉伟 (37)
芳烃联合装置的节能改造林华蓉 (41)
双峰管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核磁共振分析高道春 (45)
受阻胺型光稳定剂的合成工艺及其性能研究钱梁华 (49)
不可调式蒸汽喷射热泵的运行优化胡凤莲 (53)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国外能源公司节能减排的经验及启示张友波 曾宏 李龙 (56)
管输原油交接计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冯建国 (60)
石化产业链绿色化发展与思考王大全 侯培民 (1)
项目评价
己二酸装置实施CDM项目的实践与技术分析徐天祝 张元礼 闫成旺 郭景龙 周禹君 (5)
甲苯甲醇烷基化制PX技术的开发优势曹劲松 张军民 许磊 刘中民 (8)
石化电厂锅炉结渣及煤种优化试验陈金泉 翁善勇 (11)
DCC重汽油结焦性评价产圣 (15)
信息与资料
延长石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项目被确定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项目李雅丽 (18)
全球乙二醇供应过剩已成定局李雅丽 (22)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新型C2加氢催化剂完成中试石理 (29)
“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新工艺工程化开发”项目通过鉴定石理 (29)
世界乙烯生产及技术发展趋势郭珺 王玲玲 杨珊珊 魏寿祥 (59)
市场研究
跨国公司聚酯开发策略与中国企业的对策分析王安华 (19)
我国乙二醇的生产及市场分析崔小明 (23)
技术进步
利用废催化剂铝渣研制水处理剂吴平 (30)
干气脱硫装置腐蚀原因探析彭勇 (34)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在石化企业的应用秦莉莉 (37)
带压封堵技术在大孔径管线上的应用王惠英 (41)
裂解炉汽包内部结构对蒸汽品质的影响谢忠伟 (44)
PET装置负荷变化下质量调控方法沈爱兵 (48)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线性高分子材料改性与载体的选择戚敏 (51)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进展章洪良 (55)
我国EVA市场现状及其发展战略陈国康 陈铭 陆秋欢 (1)
增值税转型对石化企业的影响分析陈学琴 (5)
信息与资料
日本三菱人造丝公司收购Lucite国际公司李雅丽 (4)
制备丙烯新路线的专利刘玉娣(摘) (8)
科威特Equate石化公司进行乙二醇工业化生产刘玉娣(摘) (14)
三菱人造丝开发废PMMA循环制取MMA新工艺李雅丽(摘) (19)
丹麦技术大学开发出一种计算机辅助催化剂设计方法李雅丽(摘) (23)
我国裂解C5烃的化工利用白尔铮 (27)
多产烯烃的流化催化裂化“Indmax FCC”工艺李雅丽(摘) (43)
日触媒化学公司建中试装置验证新型环氧乙烷催化剂李雅丽(摘) (47)
印度拟建大型乙烯裂解装置刘玉娣(摘) (62)
项目评价
石油勘探项目管理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余晓钟 张超 (9)
WSA工艺在酸性气硫回收中的应用汪家铭 (15)
原油加工过程中硫分布的研究郁军荣 (20)
市场研究
甲醇羰基化制甲酸甲酯工艺比较及市场分析李正西 王金梅 (24)
技术进步
PTA污水处理设施抗冲击性的研究与改进沈强 (28)
聚苯乙烯在超临界流体中的降解研究陈怀涛 臧春坤 (33)
555dtex/192f聚酯细旦工业丝的工艺研究冯洁 沈伟 于剑平 (36)
MTBE D005催化剂应用分析宣武 (40)
丁二烯装置第二萃取精馏塔的改造李志华 (44)
洗衣机用抗菌聚丙烯专用料的研制曹军 吴建东 沈锋明 (48)
热牵伸机组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的应用陆佩香 (52)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有色腈纶生产技术现状及进展徐绍魁 马正升 季春晓 黄翔宇 (55)
甲醇制烯烃技术及进展付宗燕 王广勤 (59)
无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F0002)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保护中心 (F0003)
我国ABS树脂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蒋纪国 王奇 毛春屏 (1)
乙酸酐生产工艺的发展及比较李涛 (6)
石化企业发展与土地资源优化孙飞 (11)
信息与资料
厦门大学研制新型酯化反应催化剂石华 (5)
中科院生物基甘油加氢制备1,2-丙二醇技术通过鉴定石华 (10)
甘肃中科药源镍氢催化剂实现专业生产石华 (10)
生物丁醇开发进展刘玉娣(摘译) (21)
裂解炉先进控制技术研究取得进展石华 (31)
中国石油“TMP技术”工业试验成功石华 (45)
安徽淮南采用清华大学技术建设甲醇制丙烯生产装置石玉 (49)
一种前景良好的新型分离技术刘玉娣(摘译) (57)
项目评价
边际分析法在油田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郭雪茹 (14)
石化行业固态产品生产经营的经济分析唐未庆 (17)
高压聚乙烯产量与开工率的相关性分析及应用卢方 (22)
市场研究
PBO纤维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汪家铭 (26)
国内外高黏度聚酯的市场及发展前景宋芳 (32)
技术进步
3-甲基-1-丁烯的分离工艺研究秦技强 赵全聚 傅建松 (37)
降冰片烯的合成技术陈亚 潘凡峰 (42)
超高压套管式冷却器泄漏原因分析和对策徐辉 (46)
乙烯裂解炉燃烧器增设空气预热器的工业应用周玲娟 (50)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间二甲苯市场供需现状及预测梁晓霏 (54)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比较及其效能分析戚雁俊 吴国龙 郑翔 (58)